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

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2.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1.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

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3北京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

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

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

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经济

一、重农抑商:

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二、水利工程及工具:

1.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手工业

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

3.东汉烧出青瓷

四、城市繁荣

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

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学以致用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3.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

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4.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以利天下;尧

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

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5.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8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8.2013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10.19分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文化

一、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内容:

1治身养生

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新儒学理论:

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大一统

3.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四、科技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被称为“蔡侯纸”;

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 地动仪

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医学: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2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五、文艺

1.汉赋:司马相如

2.书法:秦篆汉隶

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考点透析

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1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

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

学以致用

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

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3.2013福建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2013重庆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

7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2014·北京卷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2.2014·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9.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 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 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二单元 第1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 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 解析:选B。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2.(2020·重庆月考)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D.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选C。依据材料“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可以看出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皇权,不是强调“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和“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故B、D两项错误。 3.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解析:选A。据材料“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得出朝议制度便于皇帝集思广益,故A项正确。 4)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的主要职能都是处理皇家事务,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由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6.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皇 帝 制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诸卿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学案专题一 课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

课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拓]秦汉以来大一统 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注]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 [辩]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拓]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 (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3)巩固: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开辟“五尺道”,征服“西南夷”。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中央官制

3.郡县制 (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影响 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和完善。 4.在这一制度下实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赈灾救济活动,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征。这都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5.专制制度大大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恶化。 [记] 1.区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数字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骤一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X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单元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秦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 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秦汉时期,科技、文学艺术辉煌灿烂。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得以推广,汉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 象征。 一、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1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2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开展——秦汉、魏晋时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21届高三·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选C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故C项正确。 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开展 D.社会演进趋势一样 解析:选D 根据“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得出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开展的关系,具有一样的趋势,故D项正确。 3.(2021·怀化二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选C 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说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 4.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泼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开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乱 解析:选D 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异化现象,故D项正确。 5.(2021·济南二模)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精耕细作农业开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解析:选C 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 6.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兴旺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届某某某某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 解析:选D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 2.(2019届某某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 )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 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3.(2019届某某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检测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 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 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 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4.在秦代的郡制中,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都是秦郡长官。郡守与郡监御史分割司法权,与郡尉分割日常军事权,任何一个官吏、官署都无法专断郡内事务。这一制度()A.叠床架屋造成权力丧失 B.增添人员加强军事实力 C.分权制衡提高行政效率 D.相互牵制维护中央集权 5.《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

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各级官员缺乏监督机制 B.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 C.垂直管理的集权官僚体制 D.权力分配合理且办事高效 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 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 7.秦朝《为田律》规定,田间的阡陌道路一律宽三尺,地主有义务随时保持道路的平整,每年的八月要整修田界,除去道路上的杂草,九月要整修道路,十月要全面整修道路桥梁。这些法令的颁行旨在() A.保证全国境内的交通顺畅 B.使国家认同观念深入人心 C.强调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D.巩固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 8.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 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 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 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 9.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10.泰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11.秦律规定,县廷不仅要记录农作物的数量、生长状况,还要按时“以书言年,别其数”。待到年终,还要对各地农官“以正月大课之”,若考核结果较差,相关官吏要受到相应惩罚。促成秦朝出台这一规定的主要因素是()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2 秦汉时期

通史强化训练(二) 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2022·沈阳市二模)“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B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解析】“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说明县官指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已经实现王制(天子之制),遂进行一系列改制、改称号举措,以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故选B项;“王室”“公室”代表的是诸侯国君的秦王,“县官”则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皇帝,天下观的含义不同,排除A项;天子一直统治王畿地区,“恢复”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县官指天子,“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22·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D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3.(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D )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解析】秦朝的法律对社会责任做出了规定,其意在通过法律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要求路人施以援手没有体现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教化指的是通过上行而化成于下,法律规定不是教化,故B项错误;严苛的法律体系在此之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第2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秦汉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2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如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 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 A.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 C.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D.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高祖、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恢复经济,而武帝时期的经济

政策内容是加强对经济控制,着眼点是充实国库,打击商业资本,故D项正确。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A项;文帝时期的措施并非抑商,排除B项;材料中商业政策无法体现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排除C项. 2.(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可知,百姓缺乏土地的现象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土地高度集中,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项;租佃关系普及是在明朝以后,排除C项;材料与水陆交通无关,排除D项. 3.(2019·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返校考)下表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情况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铁器已在西南地区使用,故C项正确。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A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表中内容看不出西南地区冶炼技术水平领先全国,故D项错误。 4.(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

【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板块二_第2讲_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_含答案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山西太原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解析:C 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漆、陶器上有“市”“亭”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 项错误。 2.(2018·福建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解析: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选D项。A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故B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2017·湖南十校调研)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B 《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通过“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知庄园里面各种经济模式都存在,故B项正确;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现象,故C项错误;这种自给性庄园对对外交往是不利的,不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错误。 4.(2017·山东潍坊二模)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解析:A 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孟子、荀子的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B、D两项错误;董仲舒此举是为君权服务,但“神化儒学”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 5.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 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解析:D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就开始融入社会生活,A项错误;材料指的是伦理规范,不是礼仪规范,B项错误;“三纲六纪”是伦理规范,不是道德观,C项错误;“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社会秩序观,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泸州模拟)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移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这一战略布局( ) A.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 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 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 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2021·陕西宝鸡模拟)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 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 ) A.率先建立集权体制 B.尚武的文化传统 C.未受宗法制的影响 D.王位传承的稳固 3.(2021·陕西宝鸡高三月考)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 ) 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B.具有明显的决策高效性 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 4.(2021·安徽合肥模拟)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5.(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下面是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6.《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以郡县制为例》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 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 D.使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7.(2021·湖南益阳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政治制度更为公平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产生了近代朴素的民主意识 8.(2021·贵州毕节二模)“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上述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答案及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 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 B.指南鱼 C.指南龟 D.支撑式指北罗盘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指南鱼记载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在北宋初年发明的。它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跟司南一样,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代,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以立轴式支撑法制造的罗盘成为主流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