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三全册历史

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三全册历史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

(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教材补遗]

1.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夏、商、西周时期的时空定位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

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

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解读]

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第二层“划时代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四层“总体看来”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试答]

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

影响: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探究2 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

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

[解读]

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

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试答]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素养3—历史解释]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

(1)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历史遗存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祖先牌位。

[素养4—唯物史观]

1.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2.以唯物史观分析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的是基本原则。

1.(2018·河南六市一模)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A[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在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注重民众的力量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D项错误。]

2.(2019·太原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C[材料中既体现了家庭观念又体现了国家观念,故A、B项错误;“忠孝同义……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明显反映家国一体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卑观念,故D项错误。]

3.《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西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礼者为异”可以得出礼可以让等级明确,故A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可得出乐可以求同,形成集体认同,故B项错误;“和而不同”是礼乐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可以说明礼可以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故D项正确。]

4.(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公元前7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渐趋衰落

B.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

C.宗族凝聚力增强

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D[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出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这一现象与贵族内部的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维护王畿稳定的关系,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增强宗族凝聚力的关系,故C项错误;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反映出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项正确。]

考点2|先秦时期的经济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西周后期,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贵族、平民。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

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读]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试答]

(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因素: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②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素养3—历史解释]

1.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

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2.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

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集中的大作

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

供皇室、贵族消费

的日用品

不投放

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

一直占据主导地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

消费的产品投放

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

些部门占主导地

家庭

手工业农业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

品投放

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

济,在近代破产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C[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 2.(2018·保山二模)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由材料“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大量私田被开垦,因而改革赋税,故D项正确。]

3.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A[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 项正确。]

4.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齐国货币在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正确。]

考点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

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其他学派

1.科技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

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素养1—时空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考]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

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试答]

(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探究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史料《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人民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诗经》的文学特色。

[解读]

史料指出《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并以《硕鼠》《采薇》《七月》等著名诗篇为例,指出了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试答]

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

[素养3—历史解释]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素养4—家国情怀]

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

1.(2019·重庆模拟)“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周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 )

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

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

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由材料中孔子继承整理周朝文化,教授周朝礼乐,继承传统古儒文化,可知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D项正确。]

2.(2019·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B[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3.(2018·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

4.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

A B C D

B[《离骚》是战国时期作品,故A项错误;《诗经》记载的历史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再现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环境、世态人情,故B项正确;《庄子》属于战国时期作品,故C项错误;《周易》属于西周时期,内容不符合“事态人情”,故D项错误。]

2014—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响;2014·分封制、礼乐制

全国卷Ⅲ2016·西周政治制度2018·战国墓

发现铁器实物

及分布

2017·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儒学思想主张及演变等。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或中外对比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法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常考常新

1.命题点:深层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2.命题点:运用时空逻辑分析周代的历史文化现象

(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 项。]

◎考法二创新考查商周时期思想文化

3.命题点:以历史记载隐性考查儒家仁政思想和生态保护等社会热点

(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

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

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

4.命题点:以《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突出科技创新和文化自信

(2018·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A项错误;《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5.命题点: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

(2016·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

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6.命题点: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7.命题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5·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8.命题点:时代变迁影响汉字的演变

(2017·全国卷Ⅲ·24)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

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A[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

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商周早期政治体制“家国天下”的特色

1.命题点:商周时期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2018·宝鸡一模)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D[根据材料“‘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故D项正确。]

2.命题点:全面认识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 )

A.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

B.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

C.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

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

A[根据“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可知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的诸侯有不同的类型,材料并未体现诸侯动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亲戚关系来维持分封制、维系统治,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维系统治,并未体现淡化等级,故D 项错误。]

◎考向二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文明

3.命题点:西周都城布局所体现的统治理念

(2018·邯郸一模)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 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 A.中华文明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考古遗址看,最迟距今5 000—4 000年前,中华文明已经兴起,其中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时期约有两千年,故A项正确;埃及文明存在了3 000多年,故B项错误;古印度邦国林立,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故C项错误;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故D项错误。 答案:A 2.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 解析: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项正确;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D项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题干中的“经济革命”即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人类在此基础上由“史前”跨入“文明”。 答案:A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长沙市高三统一模拟)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具有类似特征。这得益于() A.工官制的发展B.礼乐制的普及 C.宗法制的促进D.分封制的推动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北京出土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其加强了全国各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D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这说明当时() 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 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 D.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丧失 答案 C 解析材料大意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身血统赐姓,又根据分封他的土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即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没有丧失,排除D项。 3.(2019·四川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 答案 C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

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传承 论点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论点2 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1)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论点3 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在宗族中,对天子而言是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三全册历史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 (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提纲 第一讲【先秦时期】 第一课时 一、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夏朝存在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存在于约BC1600-BC1046;西周存在于BC1046-BC771) ※阶段特征 1、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确立,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夏商周被成为“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 3、文化:商朝的神本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2、商朝政治制度 (1)商朝实行内服和外服管理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利。 (2)中央官制(内服官):分内廷官和外廷官,内廷官负责商王私人事务,外廷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官):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统治(称方国),多由商王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于商的部族首领担任。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称号。地方诸侯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听调随征,同时还有为王室服役、进贡。(4)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5)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甲骨刻辞)进行决策,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西周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设三公和太宰,下设六卿、五官,分管国家事务。 2、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1)概况:周朝实行分封制,王畿周围属于周天子直辖,其他地区分封给周天子的亲族(子弟)、功臣、臣服的前朝诸侯以及蛮荒地区的地方首领。 (2)目的:巩固扩大周朝的统治。 (3)演变:盛行于夏商周,以西周为典型。秦朝废除,以后王朝屡有存废,如西汉、明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 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 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 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 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 (1)积极:加强了对□ 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03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04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05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5.实质:按□ 6.宗法制度的瓦解 (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问题探究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易错易误]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 [问题探究2] 为什么说分封制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提示:因为分封制下的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四维护权力的工具——礼乐制度 [巧法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

2021高考历史山东版一轮精练: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Word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指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此阶段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社会变革时期。 政 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夏朝建立早期国家,“家天下”局面形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构建起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巩固王权为目的,中央集权程度不高。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经 济 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生产工具从原始的石木为主逐步向金属工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从大规模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革,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为典型的青铜时代。商业方面,夏、商、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时期,私商发展,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思 想 文 化 原始文字、绘画孕育了早期文化,商朝出现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出现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早期文学。科技成就有《石氏星表》、司南等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 全 国 2019,24,4分 商至西周王位 继承方式的变化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小 农经济、百家争鸣、分封制及宗法制等知识 (1)抓住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夏商周 是中华文明的开启阶段, 而春秋战国

课标Ⅰ卷 2018,24,4分《墨子》中的科技成就点,随着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 未来高考的考查重点,会集中在西周时期中 华多元文化一体格局的构建,春秋战国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后世中国所起的奠 基作用等内容 则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2)重点理 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宗法制、 分封制、百家争鸣;同时关注先秦儒学 及法家思想对中华主流文化的影响; 土地制度的转型及赋税制度变化也要 关注。(3)考查角度应注重对历史现象 的特点、成因的认识 2017,24,4分 分封制推动文 化交流与认同 2016,24,4分儒学的文化传承 2015,40(1),10分不同时期儒学的比较 2015,24,4分小农经济的形成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依的正义思想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答案 B 2.《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 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A.源于自然法则 B.体现神权思想 C.强调等级对立 D.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 D 3.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 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 C 4.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答案 C 5.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朝见齐威王,并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国君称王而相互尊重,史称“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诸侯之间矛盾趋于缓和 C.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D.山东诸国实力强大 答案 C 考点二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模块一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Word教参)-【优化指导】2023高考历史(通史

模块一第1讲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一、概述 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但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割据最为严重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这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民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大约在公元 前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李村遗址、仰韶文化等先民时期的文化遗存。这 些文化遗存中,显现出了中国文明的初步雏形。 而在商朝、西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殷商时期,汉族人民从 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同时也出现了象征性文字记载的形式,形成了殷商时期的简单文字,商代文字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中华文明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 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学派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 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不为成名利”,强调个体修身养性,发扬个人自由精神,与儒 家思想形成对比。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主要从道德上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 法家思想强调独裁统治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思想对中国的统 一和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复习学案-先秦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先秦时期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粗放经营 到精耕细作。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 (3)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 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 态。 (4)先秦时期出现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 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5)先秦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古 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 策出现。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1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2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 (3)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 (2)个体农耕( 立。 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 |图解历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辨析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 官营手工业9政府直接经 营 军用品和官 府、贵族的生 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 据主导地位, 代表我国古代 手工业发展水 平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 10明中叶后 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整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整合训练 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朝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大一统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X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8、《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 A.儒、道、法、墨 B.道、儒、墨、法 C.道、儒、法、墨 D.道、墨、儒、法 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0、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 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 先秦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一、夏商西周(约BC2070BC771) 阶段特征 政治: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依靠神权和血缘关系强化王权维护统治秩序;具有贵族政治的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等级森严,政治上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家族上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经济: 生产力水平落后,处于铜石并用阶段,以宗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农工商业普遍实行名义上的国有制文化: 文字出现并发展;夏商形成“天命”观念,周初意识到“天命靡常”,提出“明德”“慎罚”“保民”思想,为以后儒家思想形成奠定基础。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一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二、春秋战国(BC770BC221) 阶段特征 政治: 王室衰微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分封宗法崩溃,改革变法成为潮流,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官僚体制开始取代贵族体制,任亲转向任贤;士阶层地位上升,富贵分离,民族融合经济;生产力突破性发展,冶铁技术进步,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型生耕出现,农业开始精耕细作,推动社会大变革;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租佃经营,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工商北家庭手工业出现。 文化: 社会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学在官府(政府,贵族)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平民)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民族: 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开始融合。 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 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对象。干族、功和先代帝干的后代。③内容: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①特点: 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 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 强化了干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维护奴来主贵族的统治 (5)世官制: 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深化拓展]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 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 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 权统治。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 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 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 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 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 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评价 进步性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 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 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关系的相对性;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单元总复习

高三历史第一章先秦单元总复习 一、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即祖国历史的开篇。 2、具体特征: 政治:(1)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阶段,至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 (2)夏朝建立奴隶制度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这些政治制度的演进创新为中华政治文明初步奠定了基础。 经济:(1)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2)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文化: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二、重要历史概念 1、王位世袭制: 最高首领的继承不再有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世袭,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一制度被我国历代统治者继承沿用近四千年。 2、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奴隶猪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使奴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3、分封制 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并服从周王命令,按期贡献财物,随从作战,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 三、重要历史知识 1、井田制和分封制 习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瀹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子女叔鱼以求直(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即: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⑶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⑷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⑸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习题2:以下是关于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形势变化的三幅图,试分别说明造成以下形势的原因。它们呈现出什么发展变化的趋势?图二到图三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 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经济方 面 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 思想文化 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某某单 井田制 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 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

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 济制度。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 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 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 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017某某单 科,1,3分 青铜器 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 特点 2015某某单 科,1,3分 分封制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答案 D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 D 3.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X( ) A.宗法制 B.分封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