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

【例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图文释读

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

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参考答案

秦始皇,嬴政。②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④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例2】图《铜权》(左图《秦半两钱》(中图《五铢钱》(右)

图文释读

权,就是秤锤,即秤砣。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图3中的五铢钱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当时流通情况如何?它与图2有什么联系?

秦朝统一的货币有几种?汉代的货币以什么为主币?

回忆一下,秦汉时期主要有哪几次币制改革?说明其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衡器,即秤砣。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经济的交往和发展。②铜。统一货币。利于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③西汉汉武帝时。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汉承秦制,两者都是圆形方孔,五铢钱是秦半两钱的演变发展。④秦朝统一的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用镒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汉代的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⑤主要有秦始皇统一货币、汉武帝改革币制和王莽改革币制。币制改革的成败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成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败则引起经济的混乱。

【例3】材料一《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图》

材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

计。——《昌言》

图文释读材料一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庄园的全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园里有坞堡壁垒、望塔,有院落、建筑群等。豪强地主驱使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在田庄内从事各种生产。

材料二引自东汉仲长统的《昌言》,该段文字抨击了恶性发展的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揭示了东汉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何谓“徒附”?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什么特点?

东汉豪强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什么特殊地位?其成因是什么?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是东汉豪强地主属下的一种依附人口。特点:规模大,占地多;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②地位:政治上,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经济上,拥有大规模的田庄。成因:封建经

济的分散性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而东汉政权对豪强地主利益的保护是其势力发展的具体原因。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构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导致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例4】“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图文释读

该材料引自杜佑的《通典·职官》,记述了西汉至东汉时期监察制——刺史制度的发展和刺史职权的变化。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

材料中的“中兴”指的是什么?此后,刺史的职权有何变化?

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

.参考答案

西汉武帝时。刺史一职的品级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东汉政权建立。此后,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这是一种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借鉴。起初,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也就失去了其监察作用。而且,封建监察机构本身也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既不可能摆脱官僚主义的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其腐败是必然的。

【例5】《汉墓壁画属吏图》

图文释读

该壁画形象地描绘了汉代察举制以及官场的上下级关系:被察举的门生、故吏成为举荐人的属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它也体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

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

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②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③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

【例6】图《东汉纺织画像石》

图《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

图文释读

图1东汉纺织画像石,1970年出土于江苏泗洪曹庄东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它描绘了汉代编户齐民从事纺织生产的情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图2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1971年出土于陕西米脂东汉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为墓室的门框,画面描绘了一人驭犁、二牛抬杠的牛耕方法,反映了当时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你认为图1有什么史料价值?

图2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推广情况如何?

图1和图2在艺术上有什么价值?

.参考答案

它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编户齐民的沉重负担和悲惨处境。是研究汉代纺织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生活以及雕刻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②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汉武帝时赵过推广;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③图1和图2都是汉代艺术珍品,体现了汉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风格与成就,

是研究当时人们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水平的珍贵资料。

【例7】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左)

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右)

图文释读

图1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腰宽48厘米,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仅重49克)。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为国内所仅有。

图2马王堆汉墓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彩绘帛画。画面呈“T”字形,以祈颂墓主人灵魂升天为主题。帛画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画天上以示死者的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画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所示的素纱禅衣纱料质地轻而薄说明了什么?

图2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真实情况?它有什么艺术特点?

你知道西汉时期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是谁吗?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

说明了西汉时丝织业发达,工艺水平高超。②表明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主人生前的荣华富贵,从而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过着豪奢生活这一社会真实情况。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造诣。③陈光宝妻。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

【例8】《东汉陶船》

图文释读

东汉陶船,1954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陶船高16厘米,长56厘米;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较矮,中舱最宽,后舱特高;船前有锚,船尾有舵,船中有俑。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阶级关系提供了形象的实物模型。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说说你从《东汉陶船》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陶船中有橹、舵和布帆等设施构件,还有锚的使用,表明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船形结构复杂、精巧,人物形象逼真,表明了汉代陶塑艺术水平的高超,陶瓷业的发展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例9】材料一《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东汉市集画像砖》

材料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

图文释读

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看,当时的长安城布局整齐,功能齐全: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区(如东市和西市)、手工业区和居民区;街道宽广、四通八达: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九陌(横街);规模宏大:城墙周长25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4倍。

东汉市集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它描绘了汉代交易市场的布局、管理及繁荣兴旺的景象,是汉代繁盛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引自《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了当时商人往来各地十分活跃、商品种类非常丰富的情况,反映了商业的兴盛发达。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汉代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

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商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了一批相当繁华的名都大邑,时称的“五都”是哪五都?

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什么出现了商业繁荣的景象?

.参考答案

特点: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店铺排列有序,设有管理市集的机构和官吏。②基本情况:汉朝城市商业空前活跃,出现了一批繁华的名都大邑;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也相当频繁;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对外经济文化联系也很密切;交易物品丰富,出现了一些富商大贾。③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④两汉统治者虽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需要商业为其提供丰富的产品;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所以商业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始终在不断发展。同时,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巩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例10】材料一《昭君出塞》

材料二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汉书》

图文释读

《昭君出塞》,是一幅王昭君自愿出宫远嫁匈奴的想象画。它描绘了西汉元帝时,王昭君为了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远嫁匈奴呼韩单于而出塞的情景。

材料二引自《汉书·西域列传》。西汉武帝时,为笼络西域的乌孙,共制匈奴,把细君公主嫁予乌孙王。材料描写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后的愁绪、落寞和怨恨,也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昭君出塞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是在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把乌孙看作“异国”的?

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汉朝怎样的一种民族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参考答案

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汉匈双方和睦相处。②公元前105年(或汉武帝时)。“异国”不是外国,是相对于西汉中央政权而言,指少数民族政权。③和亲政策。和亲从根本上说,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统治其服务的,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融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11】

图滇王金印图汉委奴国王”金印

图文释读

汉武帝时,在西南设夜郎郡,封夜郎侯为王,赐予“滇王之印”。赐印后,汉武帝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滇王金印用纯金铸成,1956年出土于云南石寨山古墓群,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金印的形制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表明滇王国同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的九州地区发现了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为纯金铸成。这就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记载的真实性,说明当时日本与汉朝已经有了较密切的往来。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图2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汉与滇、汉与委奴的关系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的夜郎设郡,封夜郎侯为王,赐予“滇王之印”。表明了汉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滇王国与汉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表明了汉朝和日本的密切交往,而“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③汉与滇的关系是中央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而汉与委奴的关系是西汉王朝与日本国的关系。前者是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后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例12】“(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

图文释读

材料记述了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赠送象牙、犀角等礼物给东汉桓帝的史实,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反映了大秦海外贸易的繁盛和汉朝对外影响的扩大。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写出“大秦”和“安息”的地理位置。汉朝与他们往来的水陆要道是什么?

大秦王安敦遣使”至东汉是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汉与他们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大秦即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安息即古代伊朗,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陆上要道是“丝绸之路”,水上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②166年。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说明汉朝时中欧之间就有了直接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汉朝国家统一、实力强大并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经济繁荣,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联系创造了条件。

【例13】《白马寺》

图文释读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时,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据载,汉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带回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以白马载佛经佛像返回京都。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汉明帝敕命修建白马寺。并安排两位印度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此后,白马寺便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写出该照片反映的建筑的由来(限1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它现在已成为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

【例14】“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图文释读

材料引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表明了自己著《史记》的治学态度、资料来源和主要目的等,反映了作者对《史记》一书的自我评价。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候?

材料表明了司马迁一种怎样的志向?他著《史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比较恰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

西汉汉武帝时。②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中国通史;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的原因和规律。③“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为《史记》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说它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倾注了自己的爱憎情感,对

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说它是“成一家之言”。

【例15】图东汉加彩说唱俑(左图长乐未央”瓦当(右)

图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

图文释读

图1东汉加彩说唱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陶俑高56厘米,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

图2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1969年出土于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群,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由22个舞俑、杂技俑和宴饮贵族俑组成的。制作者对于场景中的各种不同身份、职业的人物的面部表情、身形、衣着只是大轮廓地泛泛勾勒,而着力表现的是他们各自特有的剪影式的基本特征的捕捉与造型:舞蹈者翩翩起舞的最佳舞姿;杂技演员表演拿大顶和折腰柔术中最惊险最精彩的一刹那;伴奏演员紧锣密鼓地演奏瑟、钟、鼓等的神情。场面欢快热烈,突出整体效果,它以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的出土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国家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图3长乐未央瓦当,1954年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遗址,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泥质,圆形,边轮较宽,内圈中心有扁圆乳钉。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观察上面三幅图片,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图1和图2的人物形象逼真传神,造型生动活泼,表明汉朝时我国的雕塑艺术成就辉煌。

图1和图2描绘细致,出神入化,色彩绚烂,制作精美,表明了当时高超的绘画艺术。

图1和图2还反映了当时的说唱艺术和音乐舞蹈的情况,是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表明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图2还是研究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情况的宝贵资料。

图3是汉瓦的典型为西汉长安城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建筑所用,反映了汉瓦的形制、质地和隶书的书写特点,极具史学和艺术价值。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 【例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图文释读 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 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参考答案 秦始皇,嬴政。②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④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例2】图《铜权》(左图《秦半两钱》(中图《五铢钱》(右) 图文释读 权,就是秤锤,即秤砣。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秦汉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秦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你准备好了吗?现将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秦汉整理如下。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秦汉【中国古代史-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

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同步练习题】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包括①封建化较彻底②拥有富饶的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秦国的半两钱通行中原地区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2、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通用的标准字体是A、大篆 B、小篆 C、隶书D、楷书3、秦始皇在咸阳宫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 B、攻打匈奴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4、秦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说明秦朝A、赋税沉重 B、法律严酷 C、徭役繁多D、兵役繁重5、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有利于”主要指A、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 B、促进了各地交流C、推广了农业经验 D、减轻了人民负担6、秦朝时负责国家监察事物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7、导致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统治的暴政 B徭役赋税的繁重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锐8、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都具有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C监查制度改革的性质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基本线索 统一全国:条件、历史意义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移民 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郡国制、察举制、编户齐民 两汉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经营西域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与日、韩、越、大秦、安息等往来 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水平先进、气势恢弘 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秦汉哲学宗教:董仲舒的儒学、王充、佛教传入、道教形成 文化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 艺术:雕塑、绘画 主干知识整合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1、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 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知识梳理: 一、秦朝统一全国 1、条件: a、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的实力最强,为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c、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d、长期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 e、秦王赢政广罗人才,积极部署,十年兼并,实现统一。 2、统一过程: ①灭六国。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统一。②平越族,统一西南地区。③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基础;创造安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密切民族联系,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尚的皇权。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此制为历代沿用。 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各级主要官职均由皇帝任免。 A、中央:设“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B、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 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提纲 第一讲【先秦时期】 第一课时 一、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夏朝存在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存在于约BC1600-BC1046;西周存在于BC1046-BC771) ※阶段特征 1、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确立,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夏商周被成为“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 3、文化:商朝的神本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2、商朝政治制度 (1)商朝实行内服和外服管理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利。 (2)中央官制(内服官):分内廷官和外廷官,内廷官负责商王私人事务,外廷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官):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统治(称方国),多由商王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于商的部族首领担任。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称号。地方诸侯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听调随征,同时还有为王室服役、进贡。(4)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5)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甲骨刻辞)进行决策,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西周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设三公和太宰,下设六卿、五官,分管国家事务。 2、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1)概况:周朝实行分封制,王畿周围属于周天子直辖,其他地区分封给周天子的亲族(子弟)、功臣、臣服的前朝诸侯以及蛮荒地区的地方首领。 (2)目的:巩固扩大周朝的统治。 (3)演变:盛行于夏商周,以西周为典型。秦朝废除,以后王朝屡有存废,如西汉、明朝

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单元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秦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 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秦汉时期,科技、文学艺术辉煌灿烂。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得以推广,汉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 象征。 一、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1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2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历史背起来是有点枯燥的,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一般地讲,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牢记教材的每一节内容、每一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6: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6: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思想文化 1、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定统治。 ②消极:过度强调严刑峻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变。 2、秦朝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 ②消极:破坏传统文化典籍,思想专制,不利于学术自由、文化繁荣。 3、汉朝初期“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汉朝初期“无为而治”的影响 积极: 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 ③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 ①诸侯国势力膨胀,终酿成七国之乱。

②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 5、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措施 ①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酒专卖,平抑物价,官营贩运等。 ②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实行内外朝制;察举选官;全国划分13州部设置刺史监察。 ③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出身低微,在十余年与匈奴作战中七战七捷,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卫青外甥,英年早逝,仅24岁,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河南南阳邓州有冠军村。)在漠北之战重挫匈奴,迫使其不敢南侵。 ④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简介: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枣强)人。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他上《天人三策》,受到赏识。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7、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①基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涵盖了从人类文明出现至1840年 左右的历史时期。本文将从史前文化、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知 识点。 一、史前文化时期 1.史前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2.史前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大汶口遗址、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 二、夏商周时期 1.夏朝建立: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由禹建立。 2.商朝兴起: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王朝 曾盛极一时。 3.周朝建立:周代分西周和东周,西周建立了封建制度,东周时期出 现了春秋和战国的时代。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时期的最后一个时期,分为春秋五霸和 春秋三家。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七雄争霸,同时也 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时期。 四、秦汉时期

1.秦朝统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 权制国家。 2.汉朝兴盛: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时期辉煌 盛世。 3.丝绸之路:汉朝时期与中亚、西亚及东欧之间的贸易路线。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 2.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是晋朝南北分裂的起点。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代。 六、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隋朝统一: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2.唐朝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开创了中国古代 文化的巅峰。 3.五代十国:五代指五个朝代,十国指十个割据政权。 七、宋元明清时期 1.宋朝兴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北宋和南宋 分为两个时期。 2.元朝统治: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外族王朝。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教案一:中国古代史 课时:1节课 教材参考:《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概况,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间线,能够按顺序叙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Step 2:讲授主要内容(30分钟) 按照教材的时间顺序,简要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 Step 3:整合知识(15分钟) 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整合所学的知识,如: (1)中国古代史的时间顺序是什么? (2)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Step 4:巩固练习(5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或者小组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综合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同时,通过学 生的主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教案二:世界现代史 课时:2节课 教材参考:《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熟悉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理解世界近现代史对中国的影响,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抵抗和改革开放等; 3. 训练学生的历史研究和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2021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2021年高中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皇帝制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嬴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 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教案 东汉的统治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教案东汉的统治 教案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 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 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 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草菅人命;新朝的绿林、赤眉起义是由于王莽改制失败激化了阶级矛盾;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因为 外戚。 宦官交替专极致使社会无比黑暗 高中语文 。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农民战争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从反暴政起义到流民起义,再 到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发动,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 的生产方式,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但这三次农民起义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前两次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王朝,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后一次虽被东汉政府和豪 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而失败,但它瓦解了东汉政权。 三次农民战争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为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往往能 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也就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 和剥削,缓和阶级矛盾,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豪强地主的特权 东汉时期,随着豪族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上的地位也空前加强。东汉官吏 的选举,基本上与西汉相同。一是察举,每年由地方举孝谦和茂才。这是定期的。另一是 征辟。是不定期的。征就是由皇帝下诏特举。辟是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可以聘人做手下的 属官,叫辟诏。这些办法在东汉初实行时还注意德才,参考门第,但很快就不讲德才,主 要看门第了。章帝时韦彪上书指出当时的选举不重视德才,纯粹按门第,建议以后选举 “不可纯以阀阅为先”。顺帝时,官吏李固指出:“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当时地方推 举的孝廉茂才多出自豪族。征辟更是如此。辟的大权属公卿大臣和二千石,他们所辟的人 都是豪族地主出身。当时郡守下面的属官一定要聘请当地的豪族来担任,结果出现了郡守 往往无实权,而实权却控制在豪族地主出身的属吏手中。由于选举凭门第,因此豪族地主 垄断了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

历史中国古代史教案

历史中国古代史教案 一、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中国古代史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重大事件和人物。 - 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特点。 - 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影响。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形成历史思维。 -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 1. 单元一:夏、商、西周时期(1350年前-771年前) - 了解夏、商、西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意义。

- 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组织、经济农业和社会制度。 - 理解先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 单元二:春秋战国时期(771年前-221年前) -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国家和人物。 - 了解春秋战国的政治格局、军事变革和经济文化发展。 - 理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思想与主张。 3. 单元三:秦、汉、三国时期(221年前-280年) - 了解秦汉三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和历史地位。 - 掌握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和三国鼎立的演变。 - 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军事改革和文化繁荣。 4. 单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 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 - 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和文化艺术。 - 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5. 单元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繁荣发展。 - 掌握隋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开放时代和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先秦史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先秦史 历史一轮复习------- 通史体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一「一先秦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一一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一一魏晋至隋唐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一一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一一明清( 1 8 4 0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一「一先秦 考纲: 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链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史 中一先秦时期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2070年一公元前771年)。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一公元前476年)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二(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相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大纲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朝的统治 一、知识框架 (一).建立(时间、人物、国号、年号、定都)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改为,与相互制约. 2.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 ①改行中书省为统管地方民政、财政;②分管地方监察、司法 ③分管地方军政. 3.法制:制定《》 ⑴特点:增加经济立法;⑵主张量刑“, " ⑶规定了的封建特权 4.加强特务统治 ⑴锦衣卫 ①任务②特点 ⑵东厂、西厂 特点 5.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实行“八股文"。 ①目的②内容 ③实质④影响(三).“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反抗-1402年朱棣即 位,就是明成祖 2.营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目的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B.行政C.监察 D.司法 4.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5.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6.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

2022---2023学年度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汇总 素材(中国古代史部分)

2022---2023学年度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汇总(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重点内容: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往来频繁,中原周边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②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③两汉时期,在政治、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⑤隋唐时期,政治统治清明,经济文化发展,国力强盛,各民族间交流频繁,统一多民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更加持久稳定,元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⑦清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思考:①中国古代历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的? ②自秦以来,中国历代版图如何一步步形成今天规模的? ③自春秋以来,我国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呈现出哪些特点?(a.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b.主动学习先进的汉文化——魏孝文帝改革、西夏、金政权、元朝迁都、清承明制等等;c.汉民族主动学习外来文化——张骞出使西域,东晋法显、唐玄奘天竺取经、三教合一、元代回回的形成;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等等) 2.领先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略)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4.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前,以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为代表,前期为原始人群时期,后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后到夏商周时期以前,代表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后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夏商周的统治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死后,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 商朝时期,已出现了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对外服控制力比较弱。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多用于社会上层奢侈生活所需和战争。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2)政治上,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度崩溃,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实现了统一。 诸侯纷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兴起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转型,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①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强制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加强对民间控制;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 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