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

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与归纳、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

第七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2.分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

1.概念: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稳态事实:

1.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2.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3.人体血浆在37 ℃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环境稳态的实现:

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办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四)内环境稳态是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精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内环境的稳态。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

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呼吸作用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浆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 l

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

讲述:人体血浆37 ℃时的渗透压在77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州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

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

(回答:略。)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提问:请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回答:略。)

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评价学生】

1 在学生提问和回答后首先给予肯定,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表扬和鼓励评价,或者提示学生的失误和错误,并给予更正。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和_________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的作用,使输出信息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 和过程保持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和 散热器官:皮肤(、)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感受器(皮肤中)→ →皮肤血管、汗液分泌(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肾上腺分泌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感受器(皮肤中)→ →皮肤血管、汗液分泌(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和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另有少部分自。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其次、和 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 位是。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 →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细胞 外液渗透压、尿量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和的调节下,通过 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它是由产生,由释放的, 作用是,从而使排尿量。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和的动态平 衡实现的 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通过、、 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 4、无机盐调节:(反馈) 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的调节下,通过完成。起主

2021年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知识点复习 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等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低血糖症。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高考生物)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知识 点总结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 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总结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 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被酶 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9、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高考生物个体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个体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汇总 1.生长素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植物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必修三50页)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在侧芽处积累,侧芽对生长素较敏感,致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3.植物与动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区别(必修三48页知识链接) 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腺体分泌的,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 4.正式实验前开展预实验的意义(必修三51页) 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设计不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5.原尿中葡萄糖未被完全重吸收,引起尿量增加的原因 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增大了原尿的渗透压,减小了血浆与原尿的浓度差,阻碍了水的重吸收,因而带走了大量水分,引起尿量增加。 6.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必修三19页)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7.神经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细胞膜面积的意义 神经元的突起增加细胞膜面积,有利于其接受多个刺激并远距离传导兴奋。 8.可抽取血样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原因(必修三28页)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9.剧烈运动后或炎热时增加散热的两个主要机制(必修三32页上图)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10.突然转移至低温环境中的动物血糖升高的原因 低温刺激下,下丘脑的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 11.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的根本原因 促甲状腺激素对应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状腺细胞中才表达。 12.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必修三32页)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渴觉中枢→产生渴感。 13.寒冷时能使散热减少的反应(必修三32页上图)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注意:题目只问散热,就不要回答增加产热的骨骼肌战栗和立毛肌收缩)。 14.从热量来源和去路分析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必修三32页) 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总是能保持动态平衡。 15.饭后血糖浓度经激素调节而降低的主要原因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促进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注意:胰岛素促进三个去路并抑制两个来源,胰高血糖素一般只促进两个来源)。 16.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必修三37页) 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17.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免疫失效的主要原因

生物选修一稳态与调节动物篇必背知识无废话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必背知识 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2.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红蛋白不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 3.组织液、淋巴二者和血浆成分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血浆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6.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含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HCO3-、H2CO3是最重要的缓冲对。 7.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8.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下丘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他们都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其中的内脏运动神经也就是自主神经系统。 10.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1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血管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支配。 1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3.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树突、细胞体。 14.神经纤维包括:轴突以及包裹在外的髓鞘。 15.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参与构成髓鞘。 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17.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的规律性应答。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不然则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20.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21.条件反射的意义: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大大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2.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K+浓度比膜内低。 23.静息电位的成因: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高,K+外流(协助扩散),造成内负外正的电位。 24.动作电位的成因: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高,Na+内流(协助扩散),造成内正外负的电位。 25.兴奋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 26.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7.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在间隙中的扩散不消耗能量,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后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发挥作用后就被降解或回收。 28.兴奋的传递方向:单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9.突触后膜可能是细胞体膜、树突膜、或肌肉细胞膜、腺体细胞膜。 30.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如何体现: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3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 33.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4.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蛋白质合成。幼时缺少患侏儒症;幼时过多患巨人症;成年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35.甲状腺激素: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缺乏患呆小症;成年缺乏患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过多患甲亢。 36.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37.内分泌系统包括: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 38.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物质能量代谢、调控生长发育生殖。 39.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够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10---稳态与调节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10---稳态与调节 20XX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十) -------关于“稳态与调节”模块的变化与教学建议 说明: 这里所指20XX版新《课标》是20XX年1月第一版,20XX 年9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新《课标》),属于最新版本。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的基础上,融入了30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以希望对马上使用新《课标》地区的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帮助。 这次解读花了笔者半年时间的准备,从“修改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修订内容和主要变化”、“性质和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大概念”、“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与评价”、“行为动词”、“名词与术语”共16个专题进行解读,与其他专家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参考价值更大。 一.稳态与调节保持稳定的内容: 本模块内容基本稳定,教学要求的活动内容基本稳定。 按照20XX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描述,本模块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等内容。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体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认识个体生命系统的稳态。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疾病预防的意义。 根据20XX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减少和增加: 与实验版比教学活动部分变化大,原来的活动仅保留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去掉了“收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模拟尿糖的检测”、“调查XX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这些被去掉的内容都是将以往课程中操作困难或实际效果较差的活动。 新增内容多有: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 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中图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1.2.1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 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讲述与归纳、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 第七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2.分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 1。概念: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稳态事实: 1.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2.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3.人体血浆在37 ℃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环境稳态的实现: 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办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四)内环境稳态是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精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内环境的稳态。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学案浙科版选择性必修1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课标内容核心素养 1.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1.科学思维——①运用归纳与概括,总结内环境稳态的本质;②通过分析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明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2.社会责任——通过内环境稳态知识的学习,体会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从而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 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知识点| 内环境稳态与维持 1.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1)稳态的概念: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特点 ①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 ②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举例如下: (1)血糖调节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下降时,胰腺中的特定胰岛细胞感受到血糖浓度的下降,会分泌相关激素,引起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一定的血糖浓度。这种调节主要依赖体液调节来实现。 (2)体温调节 外界气温降低,机体出现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某些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该调节主要依赖神经调节来实现,体液调节也参与其中。 (3)对抗病原体 当外界病原体入侵机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判断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 )

(2)内环境稳态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 (3)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 (4)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 ) (5)由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含量可推知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 (√)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 2.人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乳酸,pH将如何变化( ) A.没有一点变化 B.pH显著降低 C.pH降低但不明显 D.pH显著升高 解析:选C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血浆的pH会略有降低但不明显。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选D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解析:选A 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或吸水,以造成细胞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复习必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 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 组织液中的物质 返回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液中的物 质进入淋巴细胞 血浆中的物 质进入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 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 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 和 Cl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 和 Cl - 。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 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 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 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 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 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 (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 为 7.35~7.45 。 ②血浆pH 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 3- 、HPO 42- 等离子有关。 ③调节血浆pH 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H 2CO 3/NaHCO 3(主要)、NaH 2PO 4/Na 2HPO 4等。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 幼年 ≥成年 ≥老年 女性≥男性 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 1 ℃ 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 5. 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 减少 下降 增多 升高 增加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必背知识点提纲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必背知识点提纲 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2.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红蛋白不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 3.组织液、淋巴二者和血浆成分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血浆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6.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含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HCO3-、H2CO3是最重要的缓冲对。 7.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8.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下丘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他们都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其中的内脏运动神经也就是自主神经系统。 10.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

配。 1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时,交感神经占优;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血管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支配。 1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3.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树突、细胞体。 14.神经纤维包括:轴突以及包裹在外的髓鞘。 15.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参与构成髓鞘。 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17.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的规律性应答。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不然则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20.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21.条件反射的意义: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大大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知识梳理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P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第一自然段;图1-1体液的组成示意图。 P3第一、二、三自然段关于细胞外液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介绍;思考与讨论中的图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的关系。 P4内环境的概念(黑体字) P5第一自然段血浆的组成成分,图1-2也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黑体字),第四自然段渗透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一自然段讲解内环境的功能。 P6概念检测第2题B 二、拓展题【提示】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具体调节机制如下。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排出。 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P9稳态的概念(黑体字),图1-4;P10黑体字,与社会的联系 P1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一自然段;稳态的发展:小字部分。 P12概念检测第2题D;P14选择题第1、2题C、C; P14二、非选择题1. 【提示】 第2章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P16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第2、3自然段以及图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黑体字);P19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1自然段及其图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第1/2自然段及其图2-3;神经胶质细胞小字部分。 P20概念检测第2题C;二、拓展题2. 【答案】突如其来的考试消息可能会使人紧张,此时,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活动减弱。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P22黑体字;反射弧的组成P23第1自然段,图2-4反射的大致过程;兴奋的概念P23黑体字。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P24第一自然段。 P25二、拓展题1. 【答案】(1)感受器(趾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后肢肌肉)。 (2)不能不能(能完成屈腿反应,但缺少反射弧的完整环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不构成反射)。(3)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4)不能。(提示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27图2-6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神经冲动概念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 P28图2-7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模式;第1,2,3自然段讲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突触小体倒数第2 自然段;突触的结构倒数第1自然段。 P29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1,2自然段;相关信息:神经递质的种类。仔细观察图2-8。P30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P31一、概念检测1.C 2.A 二、拓展题1. 【答案】(1)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2)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 2. 【答案】在行车过程中,发现危险进行紧急处置,实际上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视觉器官等接受信号并将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作出综合的分析与处理,最后作出应急的反应,要经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多次突触传递,因此从发现危险到作出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车速过快或车距过小,就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反应的过程。此外,酒精会对神经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