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物理止痛的概念

物理止痛的概念

物理止痛的概念

物理止痛是一种利用物理手段缓解疼痛的方法,也被称为物理疗法或物理治疗。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肌肉和组织,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物理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和创伤的治疗中,例如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神经痛等。

物理止痛的原理基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疼痛是由伤害组织、疾病或炎症等引起的刺激信号,通过周围神经末梢传递到脑部处理。而物理止痛则通过刺激和干预疼痛信号的传输途径,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物理止痛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种,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和牵引等。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情况:

1. 热疗:通过利用热能来刺激人体组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促进组织修复。热疗可以通过热敷、热浴、热包或使用热能设备(如热水袋、温浴器等)来实现。热疗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炎、筋膜炎等。

2. 冷疗:通过利用低温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缓解疼痛。冷疗可以通过冷敷、冰袋、冷水浸泡或使用冷疗设备(如冰袖、冷霜等)来实现。冷疗适用于扭伤、骨折、炎症性疾病等。

3. 电疗:通过应用电流来刺激神经和组织,改变神经传导和神经兴奋性,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电疗可以分为直流电疗和交流电疗。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疗法(如TENS、电针灸等)、电磁疗法(如电磁波疗法、磁场疗法等)和超声疗法等。电疗适用于神经痛、肌肉痉挛、腰椎间盘突出等。

4. 按摩:通过手法和技巧对人体的肌肉和软组织进行按压、推拿和拉伸,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组织修复。按摩还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的感受神经终末,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按摩适用于肌肉疼痛、颈椎病、头痛等。

5. 牵引:通过应用牵引力来改变人体的姿势和体位,减轻关节压力、扩大关节间隙和减轻神经压迫,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牵引可以通过手动牵引、重力牵引或使用牵引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架等)来实现。牵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物理止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这些方法一般是非侵入性、无药物副作用和相对安全的,但在应用中仍需注意适应证和禁忌症,如有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除了物理止痛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运动和心理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其中,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如镇痛药、抗炎药等)或局部贴药(如止痛贴、舒筋贴等)来实现。康复运动和心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放松等手段来改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感。

总之,物理止痛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干预疼痛信号的传输和感知,改变神经和组织的功能和状态,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的方法。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药物副作用和相对安全的止痛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和创伤的治疗中。在应用物理止痛方法时,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选择和应用,并注意适应证和禁忌症,如有不适或副作用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疼痛科常见物理治疗方法

疼痛科常见物理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的定义】 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称物理疗法或理学疗法。 现代物理疗法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大自然的物理能源,有日光疗法、大气疗法、气候疗法、海水浴疗法和矿泉疗法等; 第二类是利用人工的物理因素,有电疗法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流疗法、中频电流疗法、电水浴疗法、静电疗法、电离空气疗法、长波电疗法、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和微波电疗法等。光线疗法包括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线疗法、紫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此外还有超声波疗法;磁疗法包括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及磁化水疗法等;蜡疗法以及各种水疗法,各种温热疗法,冷冻疗法,各种运动疗法;真空负压抽吸疗法如中医拔火罐等。 一、物理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预防方面的作用 理疗、体疗、疗养具有锻炼作用,合理而适量的应用可促进各种生理活动,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适应能力。其预防作用表现在: 1.预防因气候急剧变化或新的气候条件带来的不良反应。 2.预防某些职业病,如矿井、坑道、地铁及潜艇等作业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 3.预防和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污染手术或术后伤口有炎症反应,应及时采用紫外线、超短波疗法可预防感染;预防术后粘连及关节功能障碍可用音频电、太阳 灯、蜡疗、超声波疗法等。 (二)综合治疗方面的作用 理疗涉及所有临床科室,治疗病种在260种以上,与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且具有下述优越性: 1.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如紫外线有消炎、止痛、促进维生素D形成及加强免 疫功能等作用。 2.副作用少:用于一般疾病的物理治疗剂量,对人体一般无明显副作用。 3.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改善局部药物浓度及促进局部炎症吸 收有较好的疗效。 4.与药物、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有协同作用,如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伤口感染比 单一用直流电疗法或单一用药物治疗效果好;射频疗法与化疗、放疗联合应用可减轻化疗、放疗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二、物理因子作用机制 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机体内环境和机体外环境不断进行能和住处交换。生命起源和发展,物理因子起重要的作用,如阳光、放射线,地球磁场(0.3~0.5GS)、电场、冷热等都是生命起源的物理基础,故称为生态因子。人工物理因子的性质属于生态学因子,而生物体在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及随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应答反应中均伴有一定理化现象,如动作电位,磁场强度、热辐射强度、电子传递等,人体自发的及其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现象为理疗作用机理提供依据。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理阈值,而且其参数与细胞一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物理因子在机体能和信息转化过程。

物理止痛的概念

物理止痛的概念 物理止痛是一种利用物理手段缓解疼痛的方法,也被称为物理疗法或物理治疗。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肌肉和组织,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物理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和创伤的治疗中,例如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神经痛等。 物理止痛的原理基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疼痛是由伤害组织、疾病或炎症等引起的刺激信号,通过周围神经末梢传递到脑部处理。而物理止痛则通过刺激和干预疼痛信号的传输途径,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物理止痛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种,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和牵引等。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情况: 1. 热疗:通过利用热能来刺激人体组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促进组织修复。热疗可以通过热敷、热浴、热包或使用热能设备(如热水袋、温浴器等)来实现。热疗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炎、筋膜炎等。 2. 冷疗:通过利用低温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缓解疼痛。冷疗可以通过冷敷、冰袋、冷水浸泡或使用冷疗设备(如冰袖、冷霜等)来实现。冷疗适用于扭伤、骨折、炎症性疾病等。

3. 电疗:通过应用电流来刺激神经和组织,改变神经传导和神经兴奋性,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电疗可以分为直流电疗和交流电疗。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疗法(如TENS、电针灸等)、电磁疗法(如电磁波疗法、磁场疗法等)和超声疗法等。电疗适用于神经痛、肌肉痉挛、腰椎间盘突出等。 4. 按摩:通过手法和技巧对人体的肌肉和软组织进行按压、推拿和拉伸,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组织修复。按摩还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的感受神经终末,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按摩适用于肌肉疼痛、颈椎病、头痛等。 5. 牵引:通过应用牵引力来改变人体的姿势和体位,减轻关节压力、扩大关节间隙和减轻神经压迫,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牵引可以通过手动牵引、重力牵引或使用牵引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架等)来实现。牵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物理止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这些方法一般是非侵入性、无药物副作用和相对安全的,但在应用中仍需注意适应证和禁忌症,如有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除了物理止痛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运动和心理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其中,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如镇痛药、抗炎药等)或局部贴药(如止痛贴、舒筋贴等)来实现。康复运动和心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放松等手段来改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感。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一.镇痛治疗 疼痛治疗包括两方面: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局麻药.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一).镇痛药物治疗 1.阿片类镇痛药 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应具有以下优点:起效快,易调控,用量少,较少的代谢产物蓄积及费用低廉.临床中应用的阿片类药物多为相对选择口受体冲动药. 所有阿片受体冲动药的镇痛作用机制相同,但某些作用,如组织胺释放,用药后峰值效应时间,作用持续时间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病人特点、药理学特性及副作用考虑选择药物.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和胃肠蠕动减弱[41];在老年人尤其明显.阿片类药诱导的意识抑制可干扰对重症病人的病情观察,在一些病人还可引起幻觉、加重烦躁. 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血容量正常病人的心血管系统一般无明显影响.对低血容量病人那么容易发生低血压,在肝、肾功能不全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造成延时镇静及副作用加重. 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静脉注射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的抑制较吗啡轻.但重复用药后可导致明显的蓄积和延时效应.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肉僵硬而影响通气[42]. 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口受体冲动剂,在ICU可用于短时间镇痛的病人,多采用持续输注[43-45]..瑞芬太尼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代谢产物经肾排出,去除率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在局部肾功不全病人的持续输注中,没有发生蓄积作用[43,46,47].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但停药后3-5分钟恢复自主呼吸. 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两倍.一项与瑞芬太尼的比拟研究证实,舒芬太尼在持续输注过程中随时间剂量减少,但唤醒时间延长[48]. 哌替啶〔杜冷丁〕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1/10,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病症〔如欣快、瞻妄、震颤、抽搐〕,肾功能障碍者发生率高,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有关.哌替啶禁忌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两药联合使用,可出现严重副反响.所以在ICU不推荐重复使用哌替啶[49,50]. 2.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 阿片类药间断肌肉内注射是一种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但临床上需反复注射给药、病人的退缩心理以及药物起效所需时间等综合因素使镇痛效果不尽人意[51].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消除病人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尤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不推荐使用肌肉注射.持续静脉用药常比肌肉用药量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稳定,对一些短效镇痛药更符合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但需根据镇痛效果的评估不断调整用药剂量,以到达满意镇痛的目的[45,46,52]. 推荐意见18:应考虑病人对镇痛药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为每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和镇痛目标〔C级〕 推荐意见19: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病人,镇痛应首先考虑选择吗啡;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肾功不全病人,可考虑选择芬太尼或瑞芬太尼〔B级〕. 推荐意见20:急性疼痛病人的短期镇痛可选用芬太尼.〔C级〕. 推荐意见21: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镇痛药,可用于短时间镇痛或持续输注的病人,也可用 在肝肾功不全病人〔C级〕. 推荐意见22:持续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物是ICU常用的方法,但需根据镇痛效果的评估不断调整用药剂量,以到达满意镇痛的目的生级〕. 3.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 康复方法之一,是应用力、电、光、声、磁、温热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电疗法:分为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中频电疗法;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高频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简称“理疗”,用自然界中或人工制造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与预防疾病。物理因子种类很多,用于康复治疗有两大类:一是利用大自然的物理因素,有日光、空气、海水、温泉及矿泉等疗法;二是应用人工制造的物理因素,有电、光、超声波、磁、热、水及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 50年代初,人们注意到物理因子在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尤其在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中,显示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因子治疗的设备及手段日趋完善。 首先,各种物理因子直接作用于身体各部位,改善局部的适感及症状,如颈、肩、腰、腿痛,浑身无力、肥胖、便秘等,并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有毒及致痛物质排出体外的作用。中频电疗、低周波、超声波、半导体激光、红外线、磁疗、蜡疗等,是这类作用的典型代表。 其次,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它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进行良性刺激,使大脑对其进行整合作用,通过肌体进行神经或体液调节,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烦躁、失眠、头痛、胸闷等症状得以改善和消除。如音乐治疗、生物反馈、色光治疗、芬香治疗、水疗、空气离子疗法等。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使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物理因子在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中作用不可取代。 常用的理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电疗法:主要有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低频及中频电疗法,长波、中波、短波及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疗法等。 2、磁疗法:主要有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低频及高频交变磁场疗法等。 3、光疗法:主要有红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及激光疗法等。 4、超声波疗法:主要包括局部直接治疗,沿神经干治疗及神经反射治疗方式。 5、运动疗法:主要有体育疗法和机械疗法等。 6、中医药疗法:如针灸疗法和拔罐疗法等。 根据理疗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制造出多种理疗仪器,使理疗的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理疗仪器也越来越智能化、简单化,使理疗仪器大量地进入家庭,成为治疗疾病的好帮手。对于因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及运动障碍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简单的理疗仪器,在家庭中开展自我防治,这样有利于减少治疗成本和方便患者。 电疗 electrotherapy 利用不同类型电流和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脉冲电疗法、高频电疗法、

疼痛护理知识题库

国外的疼痛研究发生了两次转变,一是从疼痛控制转变为疼痛管理,二是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独特和关键作用正日益凸现出来。 2000年WHO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并将疼痛列为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 在2004年开始就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中国把每年10月中旬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国内很多医院已经陆续开展疼痛护理管理,包括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疼痛管理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等。 疼痛是由现实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主观的心理经验。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急性疼痛是警讯,治的是疾病。 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慢性疼痛是疾病,治的是疼痛。 疼痛的影响? 限制活动,食欲下降;影响睡眠,消耗体能;影响心情,抑郁恐惧;影响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甚至丧失生的希望 影响疼痛的因素 疼痛阈(pain threshold):指人体所能感觉到的最小疼痛。疼痛耐受力(pain tolerance):个体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年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注意力、情绪、疲乏、个体差异、病人的支持系统、治疗及护理因素 ●疼痛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 用镇痛药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癌症疼痛定义: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疼痛。 ●分类:肿瘤侵犯所致疼痛(80%),抗肿瘤治疗所致疼痛(10%) 肿瘤相关的疼痛(8%),非肿瘤因素所致疼痛(8%) 依疼痛发生部位分类: 内脏性疼痛:钝性、绞榨样疼痛,定位不准确 躯体性疼痛:定位明确,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常见骨痛和软组织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的、烧灼样、触电样疼痛 ●常见的止痛误区 1、止痛治疗只要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2、长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药会“成瘾” 3、增加用药剂量意味着成瘾 4、吗啡剂量越大,说明病情越重 5、疼的时候吃药,不疼的时候不用吃药 6、用阿片药出现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7、晚期癌症才能用最大剂量的阿片类止痛药 8、一个好患者就要勇于忍受疼痛,不应抱怨 9、疼痛只是一种较常见的症状 10、镇痛以后会影响医生评估病情,还是忍忍吧 11、我现在不想用,还是以后再用吧 12、镇痛药物会上瘾 13、镇痛药物会有副作用 ●疼痛病人的护理评估 ●疼痛评估工具: 1 数字评分法(NRS) 2 文字描述评定法(VDS) 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 面部表情评分法(FES) 5 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疼痛评估的目的 1、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2、帮助制定镇痛方案 3、评价镇痛治疗的效果 ●疼痛评估的原则 ?相信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的关键 ?收集全面、详细的疼痛病史 ?全面评估疼痛。包括了解疼痛史、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镇痛治疗史,体检及 相关检查等。 ?重视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评估及疗效观察.动态评估疼痛程度,有利于监测疼痛变化、镇痛治疗疗效及不良反 应,制定和调整镇痛药的剂量,以获得最为理想的镇 痛效果。 ?评估疼痛时应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背景 ●镇痛药——消除或减轻疼痛的药物,镇痛时病人意识清 醒,其他感觉不受影响。 广义镇痛药按其作用特点和机制分为两大类。 1、强镇痛药(麻醉性/阿片类/成瘾性镇痛药) 2、一般镇痛药(解热镇痛药/非麻醉性镇痛药) ●镇痛药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 全身给药: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 局部给药: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硬脊膜外腔给药 病人自控镇痛:PCIA、 PCEA、 PCSA、PCNA 多模式镇痛: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病人自控镇痛: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适用于 手术后中到重度疼痛 优点:起效较快无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及时 控制爆发痛,用药个体化满意度高,疗效与副作用比值

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

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 一般癌症进入晚期都会出现疼痛,让患者生不如死,那么有什么好的护理方法,才能让患者生活的轻松一点,开心一点。下面为您提供一些癌症疼痛的护理方法。 心理暗示疗法: 此法主要是增强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可结合各种癌症的治疗方法,暗示病员如何进行自身调节,告诉他们如何配合治疗就一定能战胜疾病,使他增强生活勇气,认真完成一日三餐和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充分调动自身最大消灭癌细胞的能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放松止痛法: 全身松驰可以轻快感,肌肉松弛可阻断疼痛反应。可以让病人闭上双目,作叹气、打呵气等动作,随后屈麒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缓慢作腹式呼吸。或者叫病人在幽静环境里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吸气与呼气,使清新空气进入肺部,达到止痛目的。 物理止痛法: 可通过刺激疼痛周围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刺激方法可采用按摩、涂清凉止痛药等,也可采用各种温度的刺激,或用65C热水袋放在湿毛巾上作局部热敷,每次20分钟,可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 转移止痛法: 可让病人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双眼,回想自己童年有趣的乐事,或者想自己愿意想的任何事,每次15分钟,一般在进食后2小时进行,事后要闭目静坐2分钟;也可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放一些快声调的音乐,让病人边欣赏边随节奏作拍打、拍手等动作;还可让病人看一些笑话、幽默小说,说一段相声乐取。这些都可以达到转移止痛的目的。 止痛方案: 1、1级止痛:适于一般性疼痛,用非麻醉止痛剂辅佐剂(非类固醇类)。即:阿斯匹林300〜600mg,每4小时1次饭后(肠溶或加抗酸剂)用。

2、H级止痛:适于持续疼痛或加重,用弱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可待因30mg阿斯匹林600mg(约等于可待因30mg),每4小时1次。 3、山级止痛:适于强烈持续疼痛,用强麻醉剂非麻醉剂辅佐剂。即:吗啡0.(Hg阿斯匹林,每4小时1次。吗啡给药途径:口服、舌下或肛门栓剂。 实施原则: 止痛标准要求达到夜间无痛唾眠,白天生活活动不痛。 1、强调按时钟给药,即按医嘱规定时间,每4小时给药1次,不得等待病人要药。实践证明,合理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可以消除80〜90%癌症病人的疼痛。 2、吗啡的剂量需经测试,由0.0Ig开始,逐渐加量至病人疼痛消除为止。病人疼痛消除以后,药量尚可逐渐减少。因此,需重行评估,作为医生决定剂量的参考。 3、在某一级给药达不到止痛效果时,不可更换同级其他前物,即应进入高一级止痛方案。 4、夜间睡前增加药物剂量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 5、树立癌痛可以控制观念,此方案需落实到基层卫生室和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措施: 1、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耐心听取病人主诉,检查疼痛部位,持续的时间和强度。 2、具有良好的医德,病人有权获得充分的止痛。特别需要同情心,及时解除病人的疼痛,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消除其焦虑。 3、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或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注射安慰剂等。 4、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疼痛加重,注意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运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按摩,放松疗法,气功,或看电视、听音乐、种植花草等,起到转移作用。 5、注意病人的舒适,支持疼痛部位,并保持环境安静。 6、肿瘤合并溃疡或感染,需加强冲洗,保持引流通畅,并适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也是减轻疼痛的重要措施。

镇痛的名词解释

镇痛的名词解释 镇痛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过程。疼痛是一种不适感,通 常是由组织损伤、炎症、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镇痛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疾病管理和慢性疼痛管理等方面。 一、疼痛的类型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类型。急性疼痛是指短期内发生的疼痛感,通常与手术、创伤或短期疾病有关。慢性疼痛则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通常与慢性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有关。镇痛的方法和药物选择在这两种类型的疼痛中可能有所不同。 二、药物镇痛的类型 药物镇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之一。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将药 物镇痛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和麻醉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处理轻度到中度的急性疼痛。而处方药则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和其他类药物(如丙氧酚、芬太尼),常用于处理重度和慢性疼痛。 三、物理镇痛的方法 除了药物镇痛,物理镇痛也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物理镇痛可以通过刺 激神经末梢或改变神经传递来减轻或消除疼痛。常见的物理镇痛方法包括冷疗、热疗、按摩和物理治疗等。冷疗通过低温刺激,可以降低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和减少疼痛神经传递。热疗则通过增加组织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松弛肌肉,从而缓解疼痛。按摩和物理治疗则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改善肌肉功能来减轻疼痛感。 四、手术镇痛的方法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为了减轻术后疼痛,医生通常会采用手术镇痛的方法。手 术镇痛可以通过药物注射、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等方式来实现。常见的手术镇痛方法包括硬膜外镇痛、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五、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在镇痛过程中,综合治疗的方法被广泛应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的结合,以及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等。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药物的夹击机制来控制疼痛感。非药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治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疼痛。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疼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镇痛是一种通过药物和其他方法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过程。药物镇痛 和物理镇痛是两种常见的镇痛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在疼痛管理过程中,综合治疗的方法尤为重要,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来全面控制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对于患者而言,镇痛不仅可以消除疼痛,还有助于恢复身体功能,迅速康复。因此,镇痛对于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术后康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科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

麻醉科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麻醉科作为医学专科的一部分,专注于为患者提供麻醉、镇痛等相关医疗服务。在麻醉科中,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是其核心工作之一。本文将就麻醉科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技术进行探讨。 一、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如手术切口、外伤、疾病等。疼痛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麻醉科的疼痛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麻醉科中,通常采用多种手段来管理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疼痛管理手段之一。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可待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治疗也是麻醉科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物理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缓解疼痛,如电疗、理疗等。这些手段能够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善其疼痛症状。 二、镇痛技术 镇痛技术是麻醉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使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手术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镇痛技术。

1.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镇痛技术,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术后镇痛。局部麻醉可以通过给予患者局部麻醉药物,使其局部部位失去感觉, 从而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目前,局部麻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 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技术。 2.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来实现镇 痛的技术。椎管内麻醉可针对不同部位的疼痛进行定位,从而减轻患 者的疼痛感。该技术适用于一些较大的手术,如剖腹产、关节置换术等。 3.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感觉神经传导来实现镇痛效果的技术。在 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神经进行阻滞,从而减轻 患者在手术中产生的疼痛。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等。 4.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对患者全身进行麻醉的一种技术。全身麻醉可以有效地 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疼痛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严密的监测,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总结:

物理治疗,对肌肉拉伤很有效!

物理治疗,对肌肉拉伤很有效! 肌肉拉伤是运动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尤其是在高强度的运动中,肌肉需要急剧的收缩或过度的牵拉,这很可能会引起肌肉的拉伤。但是对于肌肉拉伤的治疗,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物理治疗,对于肌肉拉伤有非常好的效果,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 肌肉拉伤的表现 肌肉拉伤后,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如果用手去触摸,会感觉到肌肉非常紧张,而且形成条索状的硬块,摸上去疼痛非常明显,有些甚至会出现淤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肌肉拉伤的物理治疗方式 短波治疗 通过短波治疗可以让受伤部位的深部组织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同时短波治疗还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白细胞的图示功能,具有接触痉挛、消炎、促进炎症吸收止痛的作用。

脉冲磁疗 这是一种应用脉冲磁场的作用来治疗肌肉拉伤的治疗方式。它的作用是能够改善肌肉拉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将更多的营养送达肌肉损伤的部位,从而加速炎性物质的吸收。同时脉冲磁疗还可以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特别适用于创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尤其对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疗效显著;也适用于慢性炎症和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组织局部水肿;缓解肌肉痉挛和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 半导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是在原子、分子体系内,通过受辐射而放大发出的光

能,具有高方向性、高亮度、高单色性的特点。小功率的激光可以消除一些肌肉的慢性炎症,促进细胞和血管的再生。 音频治疗 用2000Hz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主要起到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针对肌肉拉伤,通过短波、电磁疗、激光、音频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和推拿、药物等治疗方式比起来,物理治疗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而且绿色、副作用非常小,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 本文作者: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王凤文

区域镇痛的名词解释

区域镇痛的名词解释 区域镇痛,是一种利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在特定区域内对疼痛进行缓解或 消除的医疗技术。它通过局部或者近邻的方式作用于疼痛源,以达到减少疼痛感觉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区域镇痛的分类和应用 区域镇痛可分为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药物镇痛是指通过给予药物来缓解疼痛。而非药物镇痛则是通过物理手段、理疗手段或者心理手段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1. 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是最常用的区域镇痛方法之一。它通过给予镇痛药物(如局部麻醉药、镇痛片等)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阻断或减少神经传导,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常见的应用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伤口局麻等。 2. 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区域镇痛方法通过物理手段、理疗手段或心理手段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其中,物理手段主要包括冷热敷、按摩、电疗等;理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理疗等;心理手段则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二、区域镇痛的原理 区域镇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或改变疼痛的感知,从而达到 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不同的区域镇痛方法,其原理略有差异。 1. 药物镇痛的原理

药物镇痛主要通过给予药物干扰疼痛信号的传导,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局部麻醉药通过抑制神经传导,减少疼痛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痛效果。镇痛片则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调节,减轻疼痛感受。 2. 非药物镇痛的原理 非药物区域镇痛方法的原理较为多样。物理手段如冷热敷,通过改变疼痛区域 的温度,影响神经末梢的传导速度,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按摩则通过改变组织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兴奋性,来减轻疼痛感受。电疗则是利用电流作用于人体组织,改变神经细胞的活动,减轻疼痛感。而针灸、推拿等理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减轻疼痛。 三、区域镇痛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区域镇痛适用于许多需要减轻疼痛的情况。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手术麻醉、产后 镇痛、创伤镇痛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如过敏史、出血倾向、感染部位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应用区域镇痛。 四、区域镇痛的优势和风险 区域镇痛的优势在于可以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与 全身镇痛相比,区域镇痛的风险和副作用较少,不会对全身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但相应地,区域镇痛的镇痛范围有限,不适用于全身性疼痛。 综上所述,区域镇痛是一种利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在特定区域内缓解或消 除疼痛的医疗技术。它可以通过药物镇痛或非药物镇痛的方式应用于不同病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生活质量。然而,选用合适的区域镇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同时应遵循相关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效果。

医学研究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研究

医学研究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研究疼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症,在医学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更好 地理解、预防和治疗疼痛,医学界进行了许多疼痛管理与镇痛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医学研究中的疼痛管理与镇痛研究的一些主要方向和方法。 一、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疼痛是我们身体传递信号的一种方式,通过感受疼痛,我们能意识 到身体可能存在问题。然而,长期或剧烈疼痛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因此,疼痛管理非常重要,它旨在减轻或消除疼痛,让患者 恢复正常的生活。 二、疼痛管理的方法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最直接的疼痛管理方法之一。非处方药如非甾 体类抗炎药常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对于剧烈疼痛,医生可能 会选择处方药如鸦片类药物、镇痛药或针剂麻醉药。然而,需要注意 的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便秘等,需要医生和患 者共同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2.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常用于缓解疼痛。例如,热敷、 冷敷、超声波、针灸等疗法可以通过改变神经传导或刺激体内物质释 放来减轻疼痛。此外,物理疗法还包括康复训练、按摩和牵引等。

三、镇痛研究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疼痛的起源和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镇痛方法, 医学研究一直在进行。以下是一些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方向。 1.疼痛的感受机制 了解疼痛的感受机制是研究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实验和临 床观察,揭示了痛觉神经传导路径、疼痛感受器官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这为疼痛管理和镇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 传统的鸦片类药物虽然有效,但却容易产生成瘾和耐药性。因此, 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的镇痛药物。例如,目前,一些非鸦片 类镇痛药物如COX-2抑制剂、脊髓背角神经元阻滞剂等已经问世并取 得一定的疗效。 3.镇痛技术的改进 除了药物方面的研究外,医学界还不断改进镇痛技术。例如,疼痛泵、神经阻滞、电刺激疗法、射频消融等都是近年来取得突破的镇痛 技术。这些技术在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方法和挑战 1.实验室研究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NURS222010T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康复方 向) 学时:64学时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物理治疗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和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和康复的方法。物理因子治疗不仅具有消炎镇痛、镇静安眠、兴奋神经和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及内脏功能、松解粘连及软化瘢痕等作用,还可以通过功能性刺激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因此,物理治疗在康复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点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范畴的各项工作,能够独立从事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各项工作;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三、实践环节 实验项目一直流电离子导入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离子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直流电对人体的生理作用。离子电泳法的基本生理效应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离子电 泳法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适应证。离子电泳法应用的原则及方法。离子电泳法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安全基准。 3.掌握:离子电泳法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眼杯电离子导入法、外耳道电离子导入法、鼻腔电离子导入法。 2.熟悉:指杯电离子电浴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额枕部直流电疗法。 3.掌握:一般体表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对置法、并置法)、眼枕部直流电疗法、直流电水浴 法。 (三)注意事项 1.分组情况:2人一组;1人角色为患者,1人为治疗师;练习完毕后互换; 2.教师要注意观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3.对个别不能完成操作的学生给予指导; 4.对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项目二低频脉冲电疗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熟悉:低频脉冲电疗各参数的特征。低频脉冲电疗法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低频脉冲电疗法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临床使用情形及使用方法。

物理治疗学(理疗部分)

物理治疗学(理疗部分) 第一章 1、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①抗菌、消炎 ②镇痛、镇静 ③兴奋神经--肌肉 ④促进伤口愈合,加速骨伽形成 ⑤增强集体免疫力 2、理疗治疗剂量与疗程:①从小剂量了、开始(中小剂量---促进,大剂量—抑制,超大--- 坏死) ②时间:急性:15~20分/次慢性:3~8分/次疗程:12~20次 ③疗程间隔2周、一年不超过4个疗程 3、发展:现代物理治疗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938年美国成立了物理治疗师学会 1943年英国成立了物理医学会 1947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委员会 1951年成立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 1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 第十八章直流电疗法 1、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作用: ①对人体产生生物理化做的基础 ②电解及电解产物 ③电泳与电渗 ④酸碱度改变(阴极产生碱性电解产物、阳极产生酸性电解产物) ⑤改变组织含水量阴极:组织水分增加,蛋白分散升高 阳极:组织水分减少,蛋白分散度降低 ⑥组织兴奋性变化阴极:兴奋性升高 阳极:兴奋性降低 2、生理作用:①促进血液循环 ②调节神经系统: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阴极下兴奋性升高; ③促进伤口愈合,骨伽形成: 阴极有促进伤口肉芽生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和促进消散等作用 阳极有减少渗出的作用。 ④静脉血栓溶解 3、治疗作用: ①、促进骨折愈合 适量的直流电阴极刺激可促进骨痂形成,促进骨再生和修复作用。 ②、消炎、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阳极有脱水作用,可减轻组织水肿和渗出;阴极可治疗慢性炎症和久不愈合的溃疡。 ③、镇静和兴奋作用 全身治疗时,下行的电流起镇静作用,上行的电流起兴奋作用; 局部治疗时,阳极周围组织兴奋性降低,阴极下兴奋性增高。 ④、对癌症的治疗 利用直流电电极下产生的强酸和强碱杀死癌细胞。 4、进行直流电疗法前:①询问患者是否有感觉障碍,认知障碍

(整理)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概述、直流电疗法 理疗定义:在现代医学中,把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学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的方法直流电定义: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电 电解: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作用下,阴,阳离子分别向阳,阴极移动,从电极上失去或获得电子变为原子或分子直接析出,或再和溶剂发生作用形成产物的过程,称~ 要会画出直流电对氯化钠的电解过程(书上31页) 电泳:带负电的蛋白质向阳极移动就是~ 电渗:带正电的离子及其周围的水化膜向阴极移动就是~ 电泳和电渗的结果或者效应以及临床应用(书上31页) 直流电电极下产物的特点以及组织的反应 全身直流电治疗时在脊柱区通上行电流和下行电流时:(书上31页) 下行电流:升高血压、降低肌张力、镇静 上行电流:降低血压、升高肌张力、兴奋 衬垫的优点:①可吸收电极板下面的产物,以免化学灼烧②使皮肤湿润、电阻下降, ③衬垫可使电极板与体表紧密接触、电流均匀分布. 酸烧伤——皮损 碱烧伤——水疱 直流电离子导入的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从阴极导入,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从阳极导入 直流电离子导入药物的选择(44页)

章节低频电疗法 定义:利用频率<1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 低频率、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 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无热作用。 N-M电刺激疗法(NMES)(电体操疗法) 定义: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骨骼肌或平滑肌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或电体操疗法 治疗作用:预防失用性肌肉萎缩、预防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减轻肌肉痉挛(刺激拮抗肌)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定义: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来代替或矫正器官或肢体已丧失的功能。 治疗作用:代替和矫正肢体已丧失的功能、功能重建

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1.电疗法 2.磁疗法 3.光疗法 4.超声波疗法 5.还有水疗法、传导热疗法、冷疗法等。 一、电疗法 主要有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低频及中频电疗法,长波、中波、短波及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疗法等。 (一)、高频电(超短波)疗法作用 定义:医学上把频率>十万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分类:按波长分: 电疗名称波长范围(m)波长(m)频率(MHz) 共呜火花电疗3000-300 2000-300 15-100万 中波电疗300-100 184 1.625 短波电疗100-10 22.12、11.06 13.56、27.12 超短波电疗10-1 7.37 40.68 分米波电疗1-0.1 0.69、0.3278 433.9、32.78 厘米波电疗0.1-0.01 0.1225 2450 毫米波电疗0.01-0.001 0.083 36000 高频电流的特征: 1.热效应与非热效应:高频电流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在低、中频电流中,由于通过电

流小,不会产生足够的热量。但在高频时由于频率高,容抗急剧下降,渡过人体的电流急剧增加,因而产生热。这种热是电流通过铆钉时在体内产生的故属于内生热。高频电以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改变组织的理化特征,从而产生非热效应。2.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和电极间的空气间隙构成是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的两个导体,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所以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也是高频电疗的优点之一。由于采用交流电,故没有电解作用。 3.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由于高频电流频率超过10万Hz,不可能产生离子堆积及破坏膜的极化状态引起除极和兴奋作用。 作用: 消炎作用,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在治疗急性炎症时,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 对肾脏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血管痉挛,使尿量增加,尿蛋白降低; 可降低血管张力,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细胞营养改善; 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应用小剂量的超短波,作

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的目的是通过冷

第九章冷、热疗法 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使用的目的是通过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达到止血、止痛、消炎、退热和增进舒适。 第一节概述 一、冷热疗法的目的 (一)冷疗法的作用 1 .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适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 2 .控制炎症扩散:冷使局部血流减少,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的活力,限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 3 .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冷可降低组织细胞的活动,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轻了疼痛。同时冷可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渗出减少,从而减轻了由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48 h 内),如脚扭伤,还可用于牙痛、烫伤等。 4 .降低体温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与蒸发的物理作用,可使体温降低,同时,机体遇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减慢血液循环和代谢作用,可以间接降低体温,适用于高热、中暑病人。头部降温,可降低脑细胞的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细胞损害。 (二)热疗法的作用

1 .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疗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进了组织中毒素、废物的排出;同时因血流量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加,呑噬能力增强,因此,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促进化脓使炎症局限。 2.减轻和解除疼痛:热疗后血液循环加速,加速致痛物质的运出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解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与压迫,因而可缓解疼痛;同时热疗可使肌肉组织松弛、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加,增加了关节的活动度,因而减轻了肌肉痉挛、关节强直僵硬所致的疼痛。 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热疗可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由于全身循环血量的重新分布,减轻了深部组织的充血与肿胀。 4.保暖与舒适:热疗可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将热带至全身,使体温升高,在低温环境中,用热可使全身有温暖的感觉,使病人舒适,并能促进睡眠。常用于早产儿、危重、末梢循环不良及年老体弱的病人。 二、冷热疗法的效应 (一)生理效应 机体对冷热刺激的局部生理反应如下: 生理效应热疗效应冷疗效应 细胞代谢增加减少 需氧量增加减少 血管扩张收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