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创伤药

古代创伤药

古代创伤药

古代创伤药是指用于治疗创伤的药物,在古代医学中,创伤治疗一直是重要的临床领域。

以下为部分常用药物成分:

1.茯苓:古代常用的创伤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创口、瘀血和肿胀等。茯苓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有助于促进创伤愈合。

2.秦艽:古代名贵创伤药之一,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3.枳实:古代常用的止血药,可以止血、消炎、消肿等,具有广泛的应用。

4.麻黄:古代常用的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创伤疼痛,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

5.当归:古代常用的活血药,具有开血、散瘀、活血等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创伤疼痛,加速愈合。

6.鲜贝母:古代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可用于治疗创伤,也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以上这些古代创伤药都是用天然药材制成的,虽然效果显著,但用量和使用方法还需要小心谨慎。除了上述药物,古代还有一些常用的外用药物,主要应用于创伤愈合的过程中。

1.九节茶:古代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加速伤口愈合。

2.黄连:古代常用的止痛药,可以消炎、消肿、止痛,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3.猪胆汁:古代常用的消炎药,可杀灭病菌、消炎消肿,对于外伤和感染的创面有消炎作用。

4.绿豆粉:古代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可以消肿、止痛、杀菌,有助于创口的愈合。

5.雄黄:古代常用的解毒药,可治疗创伤感染等症状。

6.鸭蛋黄:古代常用的药物,可涂在伤口上,有助于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创面的愈合。

古代的创伤药物使用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口服、外用和熏洗等,每种药物的用法和用量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选择。

古代的创伤药物虽然用材天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限制和风险,需要结合病情和身体状况慎重选择和使用。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有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创伤治疗方法。

中医药名词解释9

中医药名词解释 利气即行气见该条 利气宽中见行气宽中条 利气宽胸见行气宽胸条 利气散结通利气机以消除寒湿痰浊之凝结谓之利气散结利气散结之品性味多辛温或辛苦有辛温行散辛开苦泻之功 适用于因寒湿痰浊凝聚所致的胸满咳喘胸痹胸痛或肢体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痰核等证药如白芥子薤白等 利关节使肢体关节活动利落之义能利关节的药大多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证药如牛膝独活威灵仙等 利尿通淋见“通淋”条 利咽消肿见“利咽喉”条 利咽喉消除咽喉肿痛使咽喉通利之义利咽喉药大多寒性具有散风热清肺清痰等不同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肺有蕴热或痰热内结引起的咽喉肿痛散风热者药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等;清肺者药如山豆根马勃玄参等;消痰者药如桔梗射干等 利胆通利胆汁之义湿热之邪郁于肝胆胆道不利胆汁滞留发为黄疸或为结石利胆药中偏于治疗黄疸的药如茵陈、栀子等称为“利胆退黄”;偏于治疗胆结石的药如金钱草、郁金等称为“利胆排石”

利胆退黄见利胆条 中医药名词解释 利胆排石见利胆条 利胸膈通利胸膈之义用于气滞或痰浊停留胸膈而致的胸闷气喘或疼痛等症药如香橼、檀香等 利湿即利水渗湿见该条 利湿浊渗利湿浊之义亦称“分清别浊”适用于湿浊之邪郁于下焦的尿浊证药如萆薢等 利湿退黄利湿热、退黄疸之义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能利小便清肝胆湿热用于湿热黄疸药如茵陈、秦艽、栀子、金钱草、虎杖等 利痹见除痹 何首乌本品“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也”(《图经本草》) 佛手本品又名佛手柑以形而得名“佛手取象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纯阳之物又称“纯阳之品”在药物性能中有阴有阳凡其味辛甘与淡其气温热具沉浮之势等等则为阳;相反其味酸苦及咸其气寒凉具沉降之势等等则为阴因此所谓纯阳之物就是指其性能纯属为阳的要物如肉桂、高良姜、蜀椒、胡椒等正如《本草纲目》所说: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本草求真》所说:“肉桂气味纯阳”

古代创伤药

古代创伤药 古代创伤药是指用于治疗创伤的药物,在古代医学中,创伤治疗一直是重要的临床领域。 以下为部分常用药物成分: 1.茯苓:古代常用的创伤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创口、瘀血和肿胀等。茯苓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有助于促进创伤愈合。 2.秦艽:古代名贵创伤药之一,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3.枳实:古代常用的止血药,可以止血、消炎、消肿等,具有广泛的应用。 4.麻黄:古代常用的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创伤疼痛,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 5.当归:古代常用的活血药,具有开血、散瘀、活血等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创伤疼痛,加速愈合。 6.鲜贝母:古代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可用于治疗创伤,也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以上这些古代创伤药都是用天然药材制成的,虽然效果显著,但用量和使用方法还需要小心谨慎。除了上述药物,古代还有一些常用的外用药物,主要应用于创伤愈合的过程中。 1.九节茶:古代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加速伤口愈合。

2.黄连:古代常用的止痛药,可以消炎、消肿、止痛,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3.猪胆汁:古代常用的消炎药,可杀灭病菌、消炎消肿,对于外伤和感染的创面有消炎作用。 4.绿豆粉:古代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可以消肿、止痛、杀菌,有助于创口的愈合。 5.雄黄:古代常用的解毒药,可治疗创伤感染等症状。 6.鸭蛋黄:古代常用的药物,可涂在伤口上,有助于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创面的愈合。 古代的创伤药物使用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口服、外用和熏洗等,每种药物的用法和用量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选择。 古代的创伤药物虽然用材天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限制和风险,需要结合病情和身体状况慎重选择和使用。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有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创伤治疗方法。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天医堂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黄煌经方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的认识,满满的纯干货。 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

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秘结、口臭,这些症状全部消失。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问他,我说你长期吃,还有什么难受啊?他说挺舒服,吃了以后身体变得轻快,脑子也灵活了。他是2007年来看的,经常不间断地吃大柴胡汤,后来再也没有复发过。大家看,中药就是这么灵。这种病例很多,胰腺炎可以用,胆石症也可以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碰到胆石症经常用金钱草,结果不是那么有效。后来我发现有一个老中医擅治胆结石,但他只给病人药,不给方。我后来一查是什么,大黄、枳壳、柴胡、黄芩……就是大柴胡汤。这个老中医有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喝药之前吃油煎鸡蛋或者红烧猪蹄,吃了以后病人就痛啊!痛了以后再吃他的药。这时大便里面就能跑出很多小石头来,病人就不疼了。为什么?我说这是个“人工大柴胡汤证”。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大柴胡汤证,因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上腹

古代云南白药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古代云南白药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1. 什么是古代云南白药? 古代云南白药是中国传统药物之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由云南省原生植物 制成,并通过传统的制药工艺加工而成。古代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的成分和疗效在中医领域深受欢迎。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南白毛尖、鸡骨草、金银花等草本植物。 2. 古代云南白药的作用 古代云南白药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消炎、止血、镇痛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作 用及功能主治。 2.1 消炎作用 古代云南白药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消炎作用使得云南白药在外伤、皮肤病以及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2.2 止血作用 古代云南白药还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它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迅速止血。止血作用使得云南白药成为创伤、手术后出血等情况下的常用药物。 2.3 镇痛作用 古代云南白药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它可以阻断疼痛传导途径,减轻疼痛感受。这使得云南白药在治疗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疾病时非常有效。 3. 古代云南白药的功能主治 古代云南白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列举几个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效果。 •消炎、杀菌:古代云南白药可用于皮肤炎症、湿疹、疮疡等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加速伤口的愈合。 •止血:古代云南白药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下,具有迅速止血的效果。 •镇痛:古代云南白药可以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炎等疼痛症状,使患者舒缓疼痛感。 •创伤处理:古代云南白药可用于擦伤、烫伤、割伤等创伤的处理。它具有消炎、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等效果,有助于创伤的修复。

4. 如何使用古代云南白药? 古代云南白药可以外用或内服。外用时,将云南白药均匀涂抹于患处,轻轻按 摩使其吸收。内服时,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服用。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5. 结论 古代云南白药作为中国传统药物的代表之一,具有消炎、止血、镇痛等多种作用。同时,在皮肤炎症、湿疹、疮疡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在使用时还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严重疾病,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古代世界的医药与健康

古代世界的医药与健康 医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世界而言尤为重要。在没有现代医学技术的情况下,古代世界的人们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观 察总结出了许多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这些影响了当时的健康 观念和医疗体系。本文将介绍古代世界的医药与健康,包括古埃及、 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等几个代表性的文明。 古埃及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复杂医疗体系的文明之一。在古埃及,医 学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医生被当作神的代言人。古埃及医生擅长 解剖学,他们通过对尸体的观察和研究,对人体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了 深入的了解。古埃及人还使用许多草药和天然物质作为药物治疗,如 芦荟、蜂蜜和乳香等。此外,他们还利用各种手术工具进行外科手术,包括骨折修复和创伤治疗。 古希腊 古希腊医学是古代世界医药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希腊医生 凭借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出了一套以“四体液学说”为基础的医 疗体系。他们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血液、黄胆、黑胆和粘液)的平衡与失衡有关。古希腊人也重视运动和健身,他们认为运动是维 持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运动在古希腊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古印度

古印度医学以阿育吠陀(Ayurveda)为代表,是一种草本医学体系。阿育吠陀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三种生物能量:风、胆汁和粘液。保持 这三种能量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古印度医生还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古印度人还使用许多植物和矿物制成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国 中国古代的医药与健康文化历史悠久,以中医为代表。中医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中医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并采用草药、针灸、推 拿等治疗手段,调节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 目的。中医还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根据食物的性味和功效,提 出了许多饮食养生的建议。 结语 古代世界的医药与健康观念和实践都与现代医学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这些古代医药文化和经验仍然对现代医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于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 文化,保护和传承古代医药遗产,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只有 充分理解并尊重古代世界的医药与健康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 己的健康,并促进人类的福祉。

古代中药剂型

古代中药剂型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古代,中药的剂型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剂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方式。本文将从几种典型的古代中药剂型进行介绍。 一、汤剂 汤剂是指将药物煎煮后,以液体形式服用的一种中药剂型。古代人们常用汤剂进行治疗,因其容易吸收和消化,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制作汤剂时,一般会选用草药和其他材料,将其加入水中,煮沸后取得药液。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药效需要,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煮沸和浓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丸剂 丸剂是将中药制成固体颗粒状的剂型,古代常用于口服服用。丸剂的制作需要将中草药加工成粉末状,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粘合成团。丸剂既方便保存,又便于携带和服用,因此在古代非常受欢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草药与辅料的比例、加工工艺的掌握,以及制作时的研磨和搓揉等细节操作,以确保丸剂的质量和功效。 三、散剂 散剂是指将中药制成粉末状的剂型,古代人们通常将其用于外敷或吸入。散剂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方便、迅速、温和的特点。在制作散剂时,需要对中草药进行适当的研磨和筛选,

以确保其粉末细腻均匀。散剂可以直接用于外敷,也可以通过吹入或嵌入器具中进行吸入治疗。 四、膏剂 膏剂是将中药制成黏稠状的剂型,用于外用治疗。古代人们常用膏剂进行皮肤病和创伤的治疗,具有温热疏散、滋养肌肤等作用。膏剂的制作需要选用适宜的基质和添加剂,将药物粉末与其混合均匀,并加热搅拌直至形成黏稠的膏状物。膏剂的质量要求严格,需要注意草药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操作,以保证其药效和使用效果。 五、酒剂 酒剂是指将中草药放入酒类中浸泡,使其提取活性成分后形成的剂型。古代人们常用酒剂进行治疗,因其易于吸收和传导,能够更好地发挥草药的药效。制作酒剂时,需要选用适宜的酒类,并将草药放入其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与酒发生化学反应。酒剂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草药的特性进行剂量和使用频率的控制,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综上所述,古代中药的剂型种类繁多,每一种剂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方式。汤剂适用于内服治疗,丸剂方便携带和服用,散剂适用于外用治疗,膏剂用于皮肤病和创伤治疗,酒剂能更好地发挥草药的药效。这些古代中药剂型在中医传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新型剂型的应用,但这些古代中药剂型仍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民间传统,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发展。

【古代名医】巢元方

【古代名医】巢元方 人物简介 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年)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说隋大业五年八月,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主要经历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剂学著作《四海类聚方》2600卷编撰成书。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 著作

《诸病源候论》。 学术内容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因证候的新发展《诸病起源论》对寄生虫病发病原因、不同病的发病区域、各疾病的证候表现及对寄生虫性状、生活习性和侵入途径等一系列进行观察记载,至今仍然具有大的领先意义。巢元方在论述血吸虫病(古名为射工、溪毒、水毒等)时指出:血吸虫病发病具有地域特殊性,参吴(江浙一带)以东、江南一带的山洞溪水、水泽沼地为该病流行区域。血吸虫的生活习性发病季节,巢元方认为血吸虫冬月蛰服土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时易患病;雨水过大,便随水流入人家。 发病季节多为春秋两季,患者有疫区水域接触的经历。关于血吸虫病的征候表现,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温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现为初起寒热恶冷、头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烦、洞泄、齿龈溢血,继则饮食不入,神志错乱恍惚等等。并在当时可能实施的条件下提出一独特的诊断方法:以大蒜数升捣碎放入温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后遍身赤色斑纹出现者,即为血吸虫感染。这方法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或许早已落后不足一提,然而对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胆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关于沙虱(恙虫病)感染人,巢元方指出系由于在疫区的山洞水泽中洗浴,或阴雨天行涉于草丛中,细不可见的沙虱便“着于人身”,“钻入皮里”。关于预防发病的方法,巢氏指出应以微火熏燎有可疑接触史者全身,以期沙虱畏热而自行堕地。在关于沙虱病的记载中,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具有免疫学意义上的萌芽作用,巢氏提出在冬季将沙虱研为细屑,合麝香末涂于周身,以期预防日后发病。 疥疮病 关于疥疮病,经过详尽地临证观察,巢氏对疥疮的好发部位为手足之间,以后渐及身;致病原因为状如水内疥虫感染;疥疮发病部位溃烂处可用尖细物挑出疥虫;而治愈该病的关键在于虫死病除等等,均有较为正准地论述。他指出感染途径为身接;愈后善恶在于疥虫侵

考古学家对古代医学的研究

考古学家对古代医学的研究 古代医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吸引着考古学家们深入研究。通 过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实践,进而深入探索古代人类的健康观念、治疗方法和医疗体系。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考古学家对古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对现代医学的启 示和意义。 一、古代医学的起源 在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古代医学的起源被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 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通过考古发掘,学者们 发现了许多与古代医学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如古埃及的药物、希腊的 医学手册、印度的医疗器械以及中国的医书等。 在古埃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医学文物,如药物和外科手术 工具。他们发现埃及人运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石等材料制作药物, 并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这些发现揭示了古埃及人对草 药和药物的运用,并展示了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古希腊也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考古学家们在希腊的考古 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医学手册和治疗工具。这些手册包含了希腊医生关 于疾病、草药和治疗方法的见解,对后世的医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希腊的医学宗派和医疗体系也被发现,这些宗派和体系对西方 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印度和古中国也有着丰富的古代医学遗产。考古学家们在这些文 明古国的遗址中发现了各种医书、药物和医疗器械。这些发现表明古 印度和古中国人民拥有高度发达的医疗体系,他们对疾病和健康问题 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二、古代医学的发展 通过对古代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医学在不同文明古国的发 展轨迹。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草药治疗到外科手术的转变,从个 体经验到系统知识的积累,从治疗方法到疾病防治的扩展。 在古埃及,医学的发展与宗教息息相关。古埃及人认为疾病是来自 于邪灵和邪恶力量的侵袭,因此他们除了运用草药治疗疾病外,还采 取祈祷、施行神秘仪式等方法来祛除邪恶力量,以恢复健康。 古希腊的医学发展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他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和“自然治愈力”等理论,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医学家们,成为医学的重要基石。 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医学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古印度的医学以 《阿育吠陀》为代表,提出了“三种不同体质”和“按摩疗法”等理论,对后来的中医和按摩疗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古中国的医学发展则以 《黄帝内经》为代表,系统总结了一系列关于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 经验和理论。 三、古代医学的意义和启示

生物止血材料的介绍

生物止血材料的介绍 生物止血材料的介绍 出血后如何止血一直困扰着人类。古埃及人使用一种含蜂蜡、油脂和大麦的混合物来止血。古印度人使用一种红砂和动物内脏的混合物来止血。在古代中国,大夫们则使用金疮药,金不焕等中草药来止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骨蜡等非可吸收止血材料在临床上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外科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非可吸收材料带来的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关于可吸收止血材料的研究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又一次推进了外科技术的发展。 合适的止血材料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创伤或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在选择止血材料时应当多方面综合考虑,包括出血部位,术腔形态大小,不同渗/出血情况的填塞要求,不同止血材料的止血机制,与机体的相容性,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经济条件等。 纤维蛋白胶类能形成纤维蛋白凝块黏附于创面,可以减少创面血肿形成的机会,适用于腹膜后出血,腹腔脏器出血的止血。氧化再生纤维素类具有抑菌和防止术后粘连的作用,适用于腹腔内脏器的止血,但在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应避免使用。α-氰基丙烯酸酯类同样具有很强的黏附作用,还可以填塞组织缺损部位,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因此使用于皮肤损伤患者。止血明胶在吸收血液后体积迅速膨胀,压迫周围组织,应避免在靠近神经或空间狭小的部位使用。微纤维胶原止血过程需要血小板参与,不适用于血小板缺乏症患者。 理想的止血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止血迅速、无毒性、无抗原性、不增加感染概率、不影响组织愈合、价格便宜。但是目前尚无这种理想材料,因此开发出新一代的快速止血和功能性止血材料势在必行,只要这样才能适应更高的手术要求,为人类健康提供良好保障。 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医用可吸收止血材料引起了各国医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大型医药公司都力图研制开发出自己的新型止血材料,如奥地利林茨市HafsLundNycomed医药公司研制开发的Taehocomd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Gelfix止血材料以及Surgieel再生纤维素止血材料等。目前常用的可吸收止血材料有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微纤维胶原、壳聚糖及藻酸钙纤维等。 壳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胺,而葡萄糖胺是人体内存在的物质,因此,壳 聚糖与人体细胞有良好的亲和性,无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可以生物降解,并有止血作用。壳聚糖的止血性在于壳聚糖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它的分子可以直接将创面上的红细胞连接在一起,促使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效果。此外,还有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由壳聚糖做成的创面敷料还具有吸水透氧性,

今日食普750期:接骨木,中西名药

今日食普750期:接骨木,中西名药 2018年5月,英国皇室哈里王子结婚指定的蛋糕是“柠檬接骨木花蛋糕”。不出一个月,国内的光明奶业等也陆续推出了含有接骨木花提取物的酸奶。 接骨木是啥? 接骨木 Sambucu,忍冬科接骨木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高达5-6米。与同科的忍冬属(比如金银花)不同,它的茎无棱或棱不明显。在4-5月份开白花,7-9月份结果。 本属有20多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广,东西方都有,中国有5种。本土的中国接骨木S.williamsii,也叫东北接骨木,南北方都有。西方品种以西洋接骨木S.nigra为主。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均有引种西洋接骨木。 还有专为园艺观赏用的接骨木栽培品种,如金叶、金羽、紫云、黑叶、花叶等。 同属的接骨草S.chinensis,也叫陆英,只有中国有。古人有时不分,都叫作蒴藋(藿)。 中西名药 东方 在中国,接骨木的根及根皮、茎叶、花朵均供药用。它的药用历史始载于《唐草本》。清代《本草新编》中解释“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其他医书也都有类似描述,言其可接断骨,具有止痛止血等功效。 蒙药、壮药、苗药、侗药等,也都是以其茎枝的活血止痛,用于骨折、创伤出血、风湿筋骨痛、跌打肿痛等。 现在大家知道,接骨木并非真的能“接骨”。在充斥着神秘主义的古代,人们见它茎节处有似关节的凸起,嫩枝中空很像骨头之有髓,很自然地想象它有“接骨”之功。加之它适应性较强,对气候要求不严,山坡、灌丛、沟边、路旁、宅边等地,插条即活,更令人相信它

的神效。 生活在浙西南山区的畲族有一种延续了上千年的部落名贵秘方,称作“绿曲酒”,其中就用了接骨木。据说常饮此绿色米酒,可御虫咬、风湿等疾。 西方 无独有偶,接骨木在西方比在中国更受追捧。欧洲中世纪之前,西洋接骨木也在民间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症。2500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就用接骨木果实治疗感冒和发烧。 直到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仍以接骨木糖浆剂防治儿童感冒,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板蓝根”。 欧洲人赋予了接骨木不少神秘色彩,甚至宗教信仰者视其为圣树。他们认为是灵魂的栖息地,神职人员喜欢拥有一根接骨木制作的魔杖。普通家庭也喜欢在宅院里栽种一棵接骨木以辟邪。 虽然现代骨科医生已经抛弃了接骨木,然而它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花和果仍旧常用于日常膳食和化妆品中。它所含的有益成分,也用于加工保健食品。 果汁果酒 当今接骨木除了供观赏,最大的用处是制作饮料。主要是用它的果实和花朵。 接骨木的果实为红色浆果,少数是蓝紫色、黑色,甚至奶白色。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英文叫Elderberry,也称接骨木莓,素有“莓果之王”之称。 虽说接骨木的果实很有前途(钱图),然而即使是成熟的果子也酸涩不好吃。欧洲人都是加糖制作成果汁或果酱后食用。果实制成果汁后味道确实好多了,酸甜可口,回味无穷,还有一股香爽宜人的气味。 接骨木果实还用于酿酒。酿造的果酒,刚入口时带一点苦涩,继续啜饮,后感回甘,甜味徐露。有人预测接骨木果酒可能会在未来走红。 接骨木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以及其他黄酮类等多酚物质,

中国古代的受伤治疗技巧

中国古代的受伤治疗技巧 中国古代治疗受伤的技巧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千金方》,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里都有对 于如何治疗受伤的描述和方法。这些古代技巧不仅被广泛运用, 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从最常见的扭伤、骨折、创伤等,到比较复杂的伤口感染、器 官受损等,中国古人对于各种受伤都有对应的方法来治疗。其中,前,中,后三段时间针对不同的伤势采用不同的疗法,依据对病 人身体状况的全面评估,以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古代,受伤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止血。根据《伤寒杂病论》 的记载,古代医生主要采用冷敷止血。当出血量较小时,可以用 些许草药制成的粉敷在伤口处,起到滋润和疗伤的作用。出血稍 微严重些,可以用干草搓揉于手中成为草绳,在伤口处绕圈包扎,以达到止血的效果。出血最为严重时,可采用针灸止血的方式, 将特殊的针刺入穴位,以达到导引气息,止血疗伤的作用。 当止血达到效果后,需要进行创面处理。古代医生对于创面处 理是十分讲究的。首先需要清洗创面,较为严重的伤口还需要进

行消毒。对于合口伤,可以对创面用线进行缝合;对于比较大的伤口,则可以将创口留出一定的疏松空间,以利于创面愈合,减少局部水肿和疼痛。 接下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辅助治疗。伤口组织破损,需要散血瘀、化瘀血,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人体恢复。这时就需要用到中药治疗。如常用的穿心莲、丹参、桃仁、红花等,通过外敷热敷、泡脚汤或内服,达到疏通气血,帮助机体的恢复。 古代医生对于骨折的处理也有独到之处。他们主要采用以整骨为主、以较纯中药为辅的方法。在整骨治疗时,古代医生首先要对骨折部位进行清洗、消毒,然后进行手动复位。之后将石膏固定,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和休息。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骨折,如不同的补骨药、化瘀药等,通过化瘀排毒,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治疗受伤技巧虽然相比现代医学有所短板,但其细致整体的思路,理论体系、实践经验、药物的筛选都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在以往,没有现代医学这样的技术和手段,古代人只能采用各种方法来治疗受伤,

古代用烙铁止血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用烙铁止血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应该包括对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背景、重要性和目的的简要介绍。下面是概述部分的示例内容: 古代,烙铁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工具,被广泛运用于止血的过程中。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时代,古人智慧地发现烙铁具有极好的止血效果,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使用方法。 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和停止伤口的出血,以便伤口能够迅速愈合。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没有像现代医学那样多样化的止血工具和技术,烙铁成为了较为普遍和有效的选择。它凭借其高温和特殊材质,能够迅速烧灼伤口血管,促使血液凝结,并形成一层保护性的烧伤痂,从而实现止血的效果。古人利用烙铁止血不仅是为了止血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和加速愈合。 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战争和手术等高风险环境下,迅速有效地止血是保护生命和避免大量流血的关键。烙铁的使用既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医疗技术的探索,也展示了古代智慧和创新的成果。

通过对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加以借鉴。尽管现代医学已经拥有了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止血技术,但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方法和过程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局限,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分布方式。具体来说,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情况,说明文章所要探讨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以及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组织安排。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背景和描写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方法和过程。在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背景部分,我们将讲述古代医学知识的发展和烙铁止血的起源,引出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描写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方法和过程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古代医生是如何使用烙铁来止血的,包括烙铁的制作材料、形状和使用方法,及其对止血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使用烙铁止血的效果和意义,以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物汉朝的医药典籍与疗法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物汉朝的医药典籍与疗 法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物-汉朝的医药典籍与疗法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物源远流长,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医药文化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本文将从汉朝的医药典籍和疗 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汉朝时期医学与药学的特点与成就。 一、汉朝的医药典籍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汉朝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包含了医学理论、 诊断方法、疾病分类等内容。此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治疗疾病 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出了“阳气和血为本草,两者不足则病生”的理论,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汉朝时期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收录了大量的 药物,并对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阐述。此书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对不同品质的草药进行了区分,并归纳总结 了药物的治疗特点。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部重要医学典籍,主要介绍了与 寒热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此书在研究疾

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誉为中医理论发 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汉朝的医疗疗法 1.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黄帝内经》中详 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强调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针灸疗法在汉朝的发展为后世的中医针灸疗 法奠定了基础。 2.草药疗法 汉朝时期草药疗法的运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的总结。 《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对其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 的描述。医生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草药疗法在汉朝的医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外科手术 汉朝时期还有一些外科手术的实践,例如针刺术、石疗法等。这些 手术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创伤和外科疾病,其中一些手术方法在后来的 历史时期也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总结: 汉朝的医药典籍和疗法为中国古代医学与药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为后世

【名医名方】三七止血不留淤

【名医名方】三七止血不留淤 你知道三七名字的由来吗? 你知道三七有哪些作用吗? 你知道如何使用三七吗?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这是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对人参和三七的评价。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人参相似,其治疗外伤和心血管病的功能则是人参无法比拟的。因为人们对三七的药用功能的了解比人参晚了1000多年,所以,三七的名气没有人参那么大,但它却是名符其实的“参中之王”。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三七,正确、合理地选用三七,使之更好地发挥保健养生和防病治病的功能,我们特请国内药学和临床专家来谈—— 相传有个叫张小二的人,患了一种出血症,危在旦夕。母亲急忙请来了一个姓田的郎中医治,服药后果然好了。临走时,郎中将这种药的种子送给张小二,叫他种花园子里,长大后可治出血症。 一年过去了,草药长得枝繁叶茂。这时,知府大人的女儿也得了出血症,张小二为了钱财,就把刚长了一年的草药根茎挖出来,送去给小姐治病,结果出血没有止住,小姐一命呜呼了。知府大人大怒,严刑拷打,张小二只能交代“是田郎中给的假药”。知府遂派人把田郎中拿到公堂,判其“庸医制造假药,图财谋害杀人”之罪。田郎中申辩说:“这种药草对各种出血病均有奇特疗效,但必须生长3~7年方才有效,张小二用的药仅生长了一年,时间太短,没有药效,当然止不住血,救不了小姐的性命。”说完,请知府当场验证。田郎中随即从差役手中要过刑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了一道大口子,只见鲜血直流,接着他从药袋里取出药来,研成细末,内服外敷,鲜血立即止住,并很快结痂。知府大人这才信服,放了郎中。为记取教训,郎中给它起名叫“三七”,意指其生长年限必须是3至7年才能药用,因郎中姓田,故又称“田三七”。 又有人说,三七之所以叫“三七”,是因为“其叶左三右四”。

古代金创药成分

古代金创药成分 金创药是什么 古代有一种很神奇的药叫金创药,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人受伤了出血严重,往伤口上一撒,立马就能止血,效果非常好。 遇到战争这种流血事件频发的情况,金创药简直就是救命良药。 但就是这么大名鼎鼎的神药,现在却再没见过,碰到受伤流血,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缝针了,再没有一抹止血的金创药,可以用了。 金创药,虽在古装剧里常见,但却不是一种平民人家能买得起的普通药,因为它卖得很贵。

金创药到了清朝,都还使用很广泛,为何现代却失传了呢?不管在药店,还是在医院都再没见过这种神奇的药品,有人甚至怀疑金创药是否真的存在过。 当然存在过,而且并没有失传,只是现在的金创药换了名字,叫“金疮药”,且成分也与从前有所不同了。 但功能还是一样的,治疗刀斧损伤、跌打损伤,和各种创伤所致的皮肤溃烂。 但是在用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和油腻等。当然,现代医学还会搭配抗生素内服,以免发生感染。 只是,既然成分换了,便再也不是原来的金创药了,现在的金疮药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呢? 有松香、麝香、黄蜡、樟脑、冰片、血竭、儿茶、乳香、没药等,再加点猪油做润滑剂。

其中主要用作止血化瘀的几味药是:儿茶、血竭、冰片。 它们能生肌敛疮,止痛;能止外伤出血,也能治内伤吐血;儿茶还能清肺,冰片还可以治眼睛肿痛,头晕等症状。 再辅以能杀虫,通关窍,消肿止痛的樟脑,抹在创口上还能让人感觉一股清幽冰凉的感觉。 而黄蜡、松香这两味药的功能是解毒、抗菌消炎,祛瘀止痛、敛疮生肌。 看起来跟止血没关系,但可以代替抗生素消炎,且进一步散除淤血,促进伤口的愈合。中医配药向来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尽力将每味药的功效,都发挥到最大化。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前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患有创伤或精神障碍严重威胁的个体,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重复的创伤性体验,异常警觉,持续焦虑[1-2]。 在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发现该疾病后,它开始备受公众的关注。该研究发现,越南战争中的许多退伍军人在回国后仍然经历严重的压力症状,无法摆脱那种创伤性的经历状态[3]。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大量交通事故的出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暴力事件的发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很难治愈,病程长且易慢性等特点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也与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关系[ 4 ]。美国精神障碍治疗协会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90天),慢性(症状持续超过90天),延迟发作(压力超过一百发病后八十天)三类[5]。其中最常见的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之一,此类患者长时间保持选择性创伤性外伤性特征[3]。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TSD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记忆障碍有关,应激信息的持续时间不同[6]。目前,关于压力性创伤障碍神经生物学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有学者开始应用神经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7]。这种疾病的病因与严重的心理创伤密切相关,如果发生心理创伤,个体可能会受到心理,社会交往和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会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特点[8-9],创伤应激障碍对这些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与这种神经对个人的行为,情绪,学习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生理机制有直接的影响[10]。虽然在这种疾病的心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微观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在实际上心理、社会交往、文化以及生物学改变这四个方面又是一个不断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由严重的心理创伤造成的这种直接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顺带说明一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上述四个方面都带有负性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其机制并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应研究神经障碍和障碍的生物学机制。有关研究结果表明,PTSD症状与中枢神经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学习指南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内容提要】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骨”、“伤科”等。 一、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二、中医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刀”已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具了,并已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周代已有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伤科医生,其职责是:“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金疡(郑玄注:"刀创也")即指刀、戈、剑、戟等金属器所致的开放性创伤;折疡(郑玄注:"踠跌,《方言》注:"踠跌,谓手足宛屈及蹷仆,因而折损肢体。")即为跌损骨折。疡医已能运用"祝"、"劀"、"杀"疗法治疗上述四种外伤疾病。汉代郑玄对此注释:"祝,当为注,谓附著药;劀,刮去脓血;杀,谓以药食其恶肉。《礼记·月令》载:“命理瞻伤、察创、视听、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将损伤分为伤(皮肤损伤破裂)、创(皮肤与肌肉损伤破裂)、折(骨骼折断)、断(皮、肉、筋、骨完全断裂)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这既是法医学起源的记述,又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 三、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战国、秦汉时代,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进步,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医学的发展,骨伤科基础理论亦初步形成。 马王堆汉墓的医学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和《帛画导引图》等,系战国时代的文献,保存了当时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折骨绝筋"(即闭合性骨折);《阴阳脉死候》记载了"折骨列肤"(即开放性骨折)。《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的临床表现,这是对创伤后严重并发症——破伤风的最早记载;主张用酒处理伤口,以药煎水洗伤口,还记载伤口包扎方法,对感染伤口用药外敷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