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疗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疗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疗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或骨骼肌肉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一大类创伤综合征,表皮完整性一般没有破坏,内部没有细菌感染,组织受创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无菌性炎症,致使局部组织肿胀疼痛。该类疾病发生率很高,与年龄及行为方式有关,给我国的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造成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剧烈运动与拉伸、四肢躯干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反复牵拉和挤压等均可造成软组织损伤。临床上目前仍遵循经验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急性期疼痛管理缺乏共识。如何合理进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并规范其镇痛管理,是现阶段临床救治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等组织国内专家经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我国国情,制定了本共识,以期规范、促进国内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及疼痛管理工作。

一、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特点

专家共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皮肤黏膜一般完整,可无开放性伤口,无需清创缝合。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病程可分为3个时期:炎症期、增殖期、重塑期,每个时期病理生理变化不同,需进行不同干预。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其病因主要包括钝性外力碰撞或打击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等;运动或过度使用导致的拉伤、扭伤等。

2.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定义:钝性创伤或运动、使用过度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拉伤、扭伤等,对人体一种或多种软组织结构造成损伤,包括皮下组织和连接骨骼结构的肌肉、肌腱、筋膜和韧带(关节囊或韧带)等的损伤,但不包括骨折;特定神经损伤,如腕管综合征;血管损伤导致的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术后软组织恢复等。

3.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常由钝性创伤和过度运动引起,造成的出血和组织损害会产生微血管与细胞反应,其病理生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1)炎症期:受伤后24 h 内开始,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持续约72 h;(2)增殖期:通常在受伤后3 d开始持续15 d,更复杂的组织愈合可推迟到6周;(3)重塑期:通常在伤后6~12周。应根据其所处病理生理时期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

分阶段诊疗

本部分描述为典型的治疗时间线,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年龄、一般健康状况(糖尿病或其他代谢状况等并发病),每个时期的长短可能有变化。另外,各个时期在实际愈合中的分子生物学变化是渐进的和重叠的,因此各个时期并非截然分开。

(一)炎症期的诊疗

专家共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急性炎症期(前3 d),尤其是伤后前24 h,进行快速而适当的医疗干预,对良好预后至关重要。炎症期治疗上应尽量减少炎症和肿胀并合理镇痛,处理时应严格遵循P.R.I.C.E原则(保护、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并避免H.A.R.M行为。

急性炎症期处理的质量被认为是决定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受伤后的前24 h进行快速而适当的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异常重要。在早期,软组织损伤的特点是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疼痛、红肿、瘀伤和功能障碍,此时期伤口十分脆弱,治疗应认识到此时临床表现是由炎性及趋化因子引起,肿胀增加会进一步导致疼痛和肌肉痉挛,为正常愈合过程的一部分,但过度炎症反应和肿胀会减缓愈合。

P.R.I.C.E原则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治疗目标为减少和控制炎症,降低组织损伤和水肿,止痛和更快地恢复功能。

P:Protection保护,保护受伤区域免受进一步伤害。保护方式取决于受伤程度和部位,可使用拐杖等限制负重或用三角巾、夹板或吊索适当固定。

R:Rest休息,为了防止伤势加重和再次损伤,应尽可能让受伤部位休息。但受伤部位并非完全制动,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运动和移动关节,这有助于防止关节僵硬。

I:Ice冰敷,最好在受伤后5~10 min内即开始冰敷。冰敷可减少受伤部位血流,有助于减轻肿胀;可冷却受伤组织,能起到一定的镇痛和降低局部细胞代谢的效果。目前推荐使用碎冰冰敷20 min,冰敷后应观察皮肤状况,在开始的24 h内每1~2小时重复1次,然后逐渐减少频率,受伤后持续冰敷3 d。若受伤部位较深或局部脂肪层较厚,应适当延长每次冷疗时间,以增强对炎症最重组织的冷却作用。但若患处有任何循环/血管疾病或感觉减退/麻木,则不应冰敷,以免冻伤。

C:Compression加压包扎,对于较严重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受伤早期进行适当压迫有助于减少肿胀和出血并提供一定支撑。确保

绷带在受伤部位的上下方均有覆盖,绷带不应限制血液循环或引起额外疼痛。

E:Elevation抬高,抬高受伤的肢体有助于减轻肿胀。用方垫或吊索抬高四肢,使其在不行走或不使用时保持患肢抬高。如果上肢受伤,应将其抬高超过心脏。若下肢受伤,应将下肢抬高到臀部以上。

在受伤后的最初72 h内的炎症期,应避免H.A.R.M,具体如下:

H:Heat热,不要泡在热水澡中或用任何方式加热受伤部位,以避免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出血和肿胀。

A:Alcohol酒精,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增加血液流动和肿胀。

R:Re-injury再次受伤,在完全愈合之前,避免过度运动和锻炼受伤部位。受伤后前3 d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拉伸受伤肌肉,防止对正在愈合的肌肉纤维造成较大压力,以免损害新形成的肌肉或韧带纤维,进而影响进一步愈合。在急性闭合性软组织闭合性损伤前 3 d可遵循P.R.I.C.E原则进行适当负重训练,但要在专业理疗师指导下进行。

M:Massage按摩,剧烈的按摩会增加肿胀和出血。直接按摩受伤部位可加重组织的损伤,通常不要在最初的72 h内按摩。

(二)增殖期的诊疗

专家共识:鼓励早期运动康复提供组织负荷,康复训练的介入时间应越早越好。除适量康复运动外,应注重改善患处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淤血及渗出物的吸收,加速再生与修复。

在增殖期(约为受伤3~15 d,最迟6周),患处正在瘢痕愈合,此阶段应鼓励活动。研究表明给予一定的康复训练(机械负荷)可上调与软组织愈合相关的关键蛋白的基因表达,利于组织的早期重建;但由于患处仍较脆弱未完全恢复到伤前的强度,尚不能满载负荷,同时需要注意控制疼痛。

若为腿部受伤,在伤后前3 d应拄拐杖,避免患腿负重并适当止痛。

3 d后,应开始逐渐增加腿部负荷,如轻柔伸展运动,以提高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和平衡力,运动练习利于软组织损伤恢复,减少疼痛和复发。运动过程中轻度疼痛不可避免,但应避免剧烈疼痛。除适量康复运动外,应注重改善患处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淤血及渗出物的吸收,加速再生与修复。包括热疗、电刺激、按摩等。

(三)重塑期的诊疗

专家共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20 d须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伤后2个月应尽量全面恢复正常运动。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医疗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恢复全部功能并恢复至伤前状态。

重塑期的特点是患处组织损伤恢复已趋成熟,必须进行运动和组织负荷。伤后20 d,患处恢复进入晚期(成纤维细胞)增殖期和早期重塑期,须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伤后的第2、3个月应尽量全面恢复正常运动。研究表明若此时仍长时间制动,会导致后期组织恢复延迟和局部运动功能障碍。由于组织负荷影响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软组织的长度、厚度和方向,因此运动中应注意拉伸负荷和合理的方向。

三、成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

疼痛管理

专家共识:疼痛管理不佳会引起严重的行为、生理和社会障碍,因此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应得到迅速、安全和有效的疼痛治疗。镇痛药物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基石,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对乙酰氨基酚应作为此类患者快速镇痛的一线用药。祖国医学在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外用和针灸疗法已被临床实践充分验证,宜联合应用。物理治疗可降低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可作为此类患者疼痛的常规辅助手段。

(一)药物镇痛

1.NSAIDs:NSAIDs通过抑制细胞膜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合酶(COX)的生物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与积聚,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由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炎症期的疼痛与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聚集有关,因此NSAIDs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快速镇痛效果良好。

目前上市的NSAIDs已近百种,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前者包含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吲哚美辛、酮咯酸、尼美舒利、氟比洛芬和洛索洛芬钠等,后者包含塞来昔布、帕瑞昔布钠、依托考昔和艾瑞昔布等。按照给药途径,可分为全身应用NSAIDs(口服、纳肛、肌内注射、静脉给药)和局部应用NSAIDs(外用制剂)。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以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最为常用,静脉或肌内注射仅用于疼痛剧烈者。

(1)全身应用NSAIDs:全身应用NSAIDs存在诸多不良反应,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不良反应、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肾功能(水钠潴留、肾功能不全)、损害肝功能、精神病及其他心理状况改变、哮喘或鼻炎发作等。NSAIDs有天花板效应,即剂量增加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全身应用NSAIDs时

应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缩短疗程。当有胃肠道和心血管风险、肾功能不全及老年人出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时,强烈建议谨慎选择或避免全身应用(表1)。

表1 不同类型患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推荐选择

注:PPI为质子泵抑制剂;胃肠道风险因素:(1)年龄>65岁;(2)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NSAIDs;(3)同时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剂或糖皮质激素;(4)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或近期出现上腹痛;(5)合并心血管疾病、肾病等;(6)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喝酒、吸烟等;胃肠道危险分层:高危为多个(>2个)危险因素;中危为1~2个危险因素;低危为无危险因素。高心血管风险:吸烟、高血压、心力衰竭、血脂异常等。高肾脏风险:年龄>65岁、肾功能衰竭、肾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硬化、心功能不全、容量不足及合并使用利尿剂等

(2)局部应用NSAIDs:直接将NSAIDs用于损伤软组织,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且镇痛作用持久等优点,可很大程

度避免全身应用NSAIDs导致的不良反应,而且对患者健康状况的选择性要求相对较低,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优先选择用药。

目前商用的外用NSAIDs包括氟比洛芬、双氯芬酸钠、酮洛芬和布洛芬等。氟比洛芬是目前已知的丙酸类NSAIDs中作用最强的一种。尽管这些外用NSAIDs作用机制相似,但剂型有所不同,临床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外用软膏只有10%~20%的药物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而凝胶贴剂可通过添加促渗剂的方式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具有更好的患者依从性。因其抗炎止痛效果强且作用持久,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达到快速止痛、散瘀消肿、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和转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作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所致轻至中度疼痛的一线用药(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中、重度疼痛患者可联合外用和口服NSAIDs。外用NSAIDs可作为口服制剂局部增效剂,也可通过减少口服NSAIDs剂量从而降低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为对氨基苯酚衍生物,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可单独使用(轻度疼痛),也可与其他镇痛药如NSAIDs 联合使用(用于中度或重度疼痛)。与NSAIDs不同,对乙酰氨基酚无外周COX抑制作用,抗炎作用弱,其主要通过中枢发挥镇痛、解热

作用,并能抑制下行5-羟色胺能通路和抑制中枢一氧化氮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有口服、直肠和静脉注射制剂,其不损伤胃黏膜,对血小板功能也不产生影响,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轻度疼痛有良好镇痛效果,但过量使用可引起严重的肝功能损伤和急性肾功能损伤。

3.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通过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μ、κ、σ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伤害性传入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进而产生镇痛作用。在目前临床使用的阿片类药物中吗啡、美沙酮、羟考酮、可待因、芬太尼等属于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丁丙诺啡是部分激动剂;喷他佐辛、布托啡诺和纳布啡则是混合激动-拮抗剂;曲马多是人工合成的中枢镇痛药物,为弱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并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常见的剂型包括透皮贴剂、缓释片剂、短效片剂、注射剂、经黏膜、鼻腔给药等多种剂型。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等。

阿片类药物对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鉴于阿片类药物具有副作用,仅当患者主诉为重度疼痛,且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疗效欠佳时,才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仅作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镇痛的三线用药,且优先选择短效片剂,尽量避免使用注射用阿片类药物。

4.复方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NSAIDs与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方面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制成复方制剂后,单药剂量减少、镇痛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少,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至重度疼痛,如氨酚曲马多片、氨酚羟考酮片、洛芬待因缓释片、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等。复方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误用或重复用药引起肝毒性,NSAIDs过量、叠加所致消化道、心脑血管事件等。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有剂量封顶作用(表2),当复方镇痛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的剂量达到封顶剂量,则应由复方制剂转化为单纯阿片类药物。老年患者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NSAIDs 的复方制剂时应谨慎。

5.局部麻醉药(局麻药):无论是外伤性还是运动过度引起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若疼痛剧烈且范围相对局限,可在口服镇痛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局麻药进行局部注射;若疼痛范围较广,可考虑行疼痛区域支配神经的局麻药阻滞,必要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在组织愈合过程中,若肌筋膜处于异常张力状态,局部会出现触发点并导致疼痛持续存在。使用局麻药进行触发点注射,可迅速消除肌筋膜的痉挛,恢复组织的柔韧性。

利多卡因是最常用的局麻药,可阻断周围神经感受器的电压门控钠通道。除了常规用于局部注射外,其局部制剂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轻度疼痛也有一定效果,常用剂型为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和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局部皮肤刺激。

(二)中医中药

1.中药治疗:在中医学中,慢性软组织损伤属于“经筋病证”“痹证”的范畴。患者脉络受阻,气血瘀滞,进而引发疼痛,治疗时应该重视调摄

气血、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常用药物有丹参、熟地黄、木瓜、党参、女贞子、赤芍、首乌、淫羊藿、乳香、三七、独一味、巴戟天、白术、杜仲、川断等。中药汤剂作为传统剂型,可随症加减药物,具有吸收和见效快等优点。中成药无需加工便可直接服用,虽吸收慢但药效维持时间长,且无汤剂味苦难服之忧,推荐在临床使用。

中药外治法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可作为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西医治疗的有益补充。根据功用可分为消肿祛瘀、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温通筋脉、散寒祛湿等类;依据剂型有药膏、膏药、酒剂、油剂、水煎剂等多种剂型。在实践中应根据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所处的时期,以及结合病变部位酌情使用。

2.中医疗法:(1)推拿:推拿是利用手、足或器械等进行各种操作,刺激人体经络或穴位,以消除疲劳、提高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推拿是消除肌肉紧张痉挛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可改善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病灶修复;在适当的刺激下,提高局部痛阈;将紧张痉挛的肌肉拉长,松解粘连组织,以消除疼痛。宜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增殖期及重塑期的治疗。

(2)针刺:针刺是把特定的针具刺入人体的腧穴,并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腧穴进行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故疼痛的产生是由于经络不通,针刺穴位能疏通

经络,从而缓解软组织疼痛。可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各时期的治疗。

(3)灸法:灸法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艾灸法是通过艾火的温热作用起到温散寒邪、行气通络、活血通痹用以治疗各种痛症。可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增殖期及重塑期的治疗。

(三)物理治疗

1.光照疗法:应用人工光源(红外线、超激光)对局部进行照射,可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升高照射区痛阈;促进组织活性物质的生成和致痛物质的代谢,对炎症性疼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降低肌张力,消除肌肉痉挛,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宜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增殖期及重塑期的治疗。

2.超声波疗法: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率压力波,可促进生物体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组织的再生能力和营养状况;可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可使脊髓反射幅度降低,神经组织的生物电活性降低。超声波对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宜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增殖期及重塑期的治疗。

3.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是一种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声波,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肌肉骨骼疾病疗法。其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炎、诱导组织再生、促进血管形成和骨骼重塑等。诸多研究已证实体外冲击波对软组织损伤及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推荐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重塑期的治疗。

4.肌内效贴:肌内效贴是一种带有极佳弹性的超薄透气胶带,其主要作用为改善循环、消除肿胀、支持和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本体感觉、消除疼痛。肌内效贴布有多种裁剪方法:Ⅰ型贴扎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放松肌肉;Y型贴扎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肌肉张力,适用于肌肉紧张者;X型贴扎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O型贴扎的主要作用是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的固定;爪型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液流动,消除肿胀。可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各个期的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用的裁剪方法,必要时可联合多种裁剪方法来达到最佳效果。

(四)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有利于加速受损胶原组织的力学和形态学特征恢复,针对特定肌群的拉伸及力量训练有助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进而控制疼痛。应将其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增殖期及重塑期的治疗。

综上,迅速、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有利于促进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恢复并降低疼痛慢性化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疼痛管理手段。经验表明多种手段的联合使用会明显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若疼痛超出正常的组织愈合期限,表明疼痛出现慢性化,应纳入慢性疼痛健康管理;同时要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的致痛因素,以便进一步对症治疗。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 在体育锻炼或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痛,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呢?如何进行处理?怎样预防?本章将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和处理方法。 第一节运动损伤 一、运动损伤概述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分类较多,常用的有: (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 (2)按损伤组织创口界面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指损伤组织有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与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指损伤的组织无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如挫伤、肌肉韧带损伤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伤后仍然能够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伤后不能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减少或停止患部活动的为中等伤。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为重伤。 (4)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失。急性损伤指人体在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慢性损伤又分为劳损和陈旧性损伤。劳损是因局部负荷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陈旧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成。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缺乏预防意义,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中没有积极地采取各

种预防措施。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时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等因素引起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器械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缺乏或不合理 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在体育锻炼中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在准备活动中常存在的问题有:(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即进入紧张、激烈的运动或比赛,此时由于内脏器官存在惰性,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都不够,身体协调性差,难以适应激烈运动的需要;或对做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足,做准备活动马虎敷衍,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配合不当。这就使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改善。如冬天进行跳远练习前只做一般性的徒手练习,而没有专门针对踝关节的准备活动,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以前已感疲劳,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正式活动间隔过长,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失去了做准备活动的意义。 3.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例如: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型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 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运动中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常会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 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或伤病初愈阶段,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的疲劳症状出现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动作时就可能发生损伤。

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足球运动是创伤发生率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其中的外伤有拉伤、摔伤、撕裂伤、骨折、关节脱位、肌肉痉挛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1)激烈比赛的损伤,比赛的时候由于紧张地争抢、快速地跑动与铲球,容易发生大腿和小腿肌肉的拉伤和肌纤维的断裂。突然改变体位,小腿的突然扭转、内收或者外展都是引起膝关节、髋关节韧带以及骨损伤的原因。 (2)由于球的间接作用损伤:这种损伤的部位多发生于下肢。例如,用脚外侧踢球时,容易损伤距腓前韧带,这是最长见的踝关节损伤;用脚内侧前脚掌踢球时,膝关节由于在屈曲位,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而外展外旋,很容易造成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半月板和前十字韧带的损伤。特别是在与对方运动员发生“对脚”的情况下,腿部肌肉由于没有用力,也很容易造成内外侧副韧带的撕裂损伤,有时股四头肌收缩过猛,也会造成股四头肌、股直肌腹或腱膜的撕裂损伤。 (3)球击损伤:例如面部的擦伤、挫伤,腹部的挫伤(肝脾破裂、肠胃道挫伤),阴囊及睾丸挫伤等。但最典型而且最常见的损伤是守门员的手指损伤,如拇指、食指或其他手指和韧带牵扯或关节脱位。 (4)踢伤:比赛的时候大小腿常常被对手的球鞋、膝关节以及小腿踢撞,引起肌肉挫伤、皮下血肿、肌肉断裂(最常见的是肌肉四头肌的损伤)以及骨的损伤(如胫骨骨折或胫骨创伤性骨膜炎)等。 (5)摔倒损伤:在运动员争顶、冲撞或疾跑时突然失去重心摔倒,尤其在灰渣场上、泥土场地上最容易造成擦伤,严重的可造成创伤性滑囊炎(膝及肘)、髌骨骨折、脊椎骨折、脑出血、脑震荡等。在人造草坪上摔倒还会出现热脑伤和皮肤感染。 (6)其他的慢性损伤:除上述情况以外,足球运动员还会因为劳损而发生慢性损伤,如踝关节前后骨质增生、趾骨炎及髌骨软骨病。髌骨劳损表现为髌骨软骨和脂肪垫脱出。

健康和健康教育

健康和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健康和健康教育,学习健康知识 教学内容: 一、健康的概念 1、身体健康:生理状态良好,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正 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体格健康,精力充沛。 2、精神上即心理健康:心理状态正常,对自己有一个基本 认识,既不苛求自己,也不放纵自己:能够和亲人、朋友、同学和谐交往;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情绪愉快,遇事想得开、放的下;性格乐观开朗,顺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 3、对社会生活环境能很好地适应:具有良好的对社会环境 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 4、道德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识别是 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不会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私的需要。借别人的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或交公。对不良行为要敢于批评,敬老爱幼,团结同学。 二、什么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宣传和动员,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也是关于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

为的问题。健康教育就是要向人们传播卫生科学知识;要帮助人们改变不正确的卫生观念和不良的卫生行为;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和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 三、学习健康知识,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行为。 2、接受健康教育是帮助中学生达到健康的一座桥梁。 3、中学生要自觉掌握健康的金钥匙。 小结: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族接受基础保健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关于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方针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三课近视眼的预防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近视是怎样发生的? 2、如何有效如防近视。 教学重点:近视眼预防的措施 教学内容: 近视是学生中常见的眼病。根据多年来学生视力检查情况表明,患近视的学生逐年增多,尤其是市区中学生,患近视的巳达50%以上,对升学、就业和国防建设都产生不良影响。 一、近视是怎样发生的呢?引起学生近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

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方法止血,清刨,消毒,包扎。注意: 1%~2%龙胆紫具有收缩作用,因此关节部位不能用;1%~2%红汞含有无机汞,口腔部不能用,也不能与碘酒合用。为防止留下有色疤痕,面部的擦伤不能用红汞和龙胆紫.应该用 0.11%的新洁尔灭。如果创伤面较脏,伤口深且嵌有杂物,为防止感染或形成“刺花”,应在用 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用消毒毛刷清除异物再行处理。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急性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处理方法①早期( 伤后 2 4~48h内):休息或患肢制动,冷疗(每次 1 5-20 mi n,每天 3~5次),置受伤组织于放松位置,加压包扎,然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置) 。 ②中后期:理疗,按摩,热疗。 脱位的处理办法脱位指关节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常见的有肘关节、肩关节脱位。肘关节复位方法:顺着患肢小臂方向牵引。一手抓手腕,另一手拇指顶住滑车,其余四指按鹰嘴,复位后再伸直。 肩关节复位方法(旋转法):牵引,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搭肩。如果复位没有成功或复位技术不熟练,切忌强行复位,临时固定后,立即转送医院。 骨折的处理办法:骨折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骨的连续性被中断或完整性被破坏。骨折临时固定时应注意:①超过骨折的两端关节固定。 ②不要轻易抛弃碎片。③先固定靠近骨折断端处。④保留外侧末端(指、趾),以便观察血液运输情况。⑤凹陷处要加衬垫。⑥不要捆

在断端部位。 休克的处理办法休克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疼痛、失血、感染等)的作用,引起以有效血循环量不足为特征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不全综合症。体育教学中易发生的是重力性休克、严重挫伤并发休克等。处理方法:①体位:平卧或头低足高位。②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有分泌物或血块应及时清除。昏迷者头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③注意保暖,但忌过热,保持急救现场安静,尽量少搬动。④刺激人中、百会、合谷、内关等穴位。⑤尽可能减轻伤者的疼痛。 颅脑受伤的处理办法:颅脑受伤应视为严重损伤。脑震荡症象:①急性头部外伤史。②短暂的(少于30min)意识丧失。③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处理:①卧床休息,观察至少24h。②对症治疗。 注意:不可用吗啡止痛和抗休克(因吗啡有缩瞳、抑制呼吸的作用会影响病情的观察)。有下列情况之一,说明有严重的颅内损伤,应高度重视:①二次昏迷,说明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内出血) 。②喷射状呕吐,说明颅内高压。③口腔、鼻、耳有脑脊液溢出,说明颅底骨折。(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疗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疗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或骨骼肌肉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一大类创伤综合征,表皮完整性一般没有破坏,内部没有细菌感染,组织受创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无菌性炎症,致使局部组织肿胀疼痛。该类疾病发生率很高,与年龄及行为方式有关,给我国的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造成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剧烈运动与拉伸、四肢躯干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反复牵拉和挤压等均可造成软组织损伤。临床上目前仍遵循经验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急性期疼痛管理缺乏共识。如何合理进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并规范其镇痛管理,是现阶段临床救治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等组织国内专家经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我国国情,制定了本共识,以期规范、促进国内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及疼痛管理工作。 一、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特点 专家共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皮肤黏膜一般完整,可无开放性伤口,无需清创缝合。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病程可分为3个时期:炎症期、增殖期、重塑期,每个时期病理生理变化不同,需进行不同干预。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其病因主要包括钝性外力碰撞或打击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等;运动或过度使用导致的拉伤、扭伤等。 2.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定义:钝性创伤或运动、使用过度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拉伤、扭伤等,对人体一种或多种软组织结构造成损伤,包括皮下组织和连接骨骼结构的肌肉、肌腱、筋膜和韧带(关节囊或韧带)等的损伤,但不包括骨折;特定神经损伤,如腕管综合征;血管损伤导致的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术后软组织恢复等。 3.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常由钝性创伤和过度运动引起,造成的出血和组织损害会产生微血管与细胞反应,其病理生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1)炎症期:受伤后24 h 内开始,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持续约72 h;(2)增殖期:通常在受伤后3 d开始持续15 d,更复杂的组织愈合可推迟到6周;(3)重塑期:通常在伤后6~12周。应根据其所处病理生理时期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 分阶段诊疗

闭合性和开放性软组织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闭合性和开放性软组织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体育课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分为闭合性运动损伤和开放性运动损伤,同时闭合性运动的损伤也有一定的处理方法。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闭合性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希望你们喜欢。 闭合性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这种损伤在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临床表现特点是伤部组织出血、肿胀,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急救原则主要是止血、消肿、制动、止痛,采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切忌上后马上搓揉伤部或用热水浸泡伤处、用电烤灯烤伤处。 1、挫伤 由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使该处及皮下组织或器官受损,体育运动中较常见的是股四头肌和小腿前部挫伤。临川表现疼痛、肿胀、出血、淤血或由于血肿出现的波动感、功能障碍 急救处理:冷敷,冰块冷敷受伤部位;外敷,适当加压;镇痛;局部痛点注射 2、肌肉、肌腱拉伤 由于肌肉主动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承担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拉伤可发生在肌腹或肌腱交界的附着处。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等 急救处理:肌肉未断裂者处理方法冷敷,冰块冷敷受伤部位;外敷,适当加压;镇痛;局部痛点注射;肌肉断裂者,硬党加压包扎,固定伤肢,必须是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3、关节韧带扭伤 由间接外力所致,即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而造成。轻者放生韧带部分纤维的断裂,重者则韧带纤维断裂,引起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同时可合并关节囊、滑膜和软骨组织的损伤。

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和关节活动障碍 急救处理:处理以冷敷、加压包扎和固定为主 4、运动型中暑 临床表现:轻度中暑,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严重时,将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筋、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急救处理: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揭开衣领,冷敷额部,用温水擦身,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办法 治疗原则:保护伤口、及时止血,然后再处理伤口,有必要时争取在6--8小时内进行清创缝合术,,以防止感染、预防破伤风。 1、擦伤 处理:创口较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创口周围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擦以红汞或紫药水,无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关节附近擦伤经消毒处理后,一般不采用暴露疗法,因为干裂易影响关节运动,一旦发生感染,也易波及关节。因此,关节附近多采用消炎软膏或多种抗生素软膏涂抹,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对于出血比较严重的还要进行止血处理。 2、撕裂伤 撕裂伤中,以头面部皮肤撕裂伤最为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被对方肘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等。若撕裂的创口较小,经消毒处理后,用粘膏或创可贴粘合即可。撕裂创口较大,则须止血,缝合创口。若伤情和污染较重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给以抗菌素治疗。 3、刺伤和切伤 多见于武术、击剑、田径运动中钉鞋,标枪滑冰的冰刀等。处理方法:①将创部及其周围的皮肤用新洁尔灭液消毒后,用敷料覆盖,然后适当加压包扎,必须是进行彻底清创,以预防感染和破伤风。②如果被生锈铁钉感染,因刺伤的伤口小而深,应先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除去异物,再进行消毒包扎,。若出血过多,应立即进

运动损伤与预防

运动损伤与预防 运动损伤特点;运动损伤的处理;运动损伤预防原则 一、定义:运动损伤是运动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的创伤。 二、运动损伤的特点 慢性伤多,小损伤多,复杂伤多,复发率高与训练有密切关系,改变不良的训练习惯是治疗的关键普通人群发病率提高,专业运动员因为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发病率有所下降不仅达到解剖学的恢复,还要达到机能的恢复 三、运动损伤分类 按损伤部位分: 软组织伤(皮肤、骨骼肌、神经、软骨等) 骨伤(骨折) 按病程分: 急性(3d 以内,3d-2w 为亚急性) 慢性(2w 以上) 按运动能力丧失程度分: 轻度伤 中度伤 重度伤 四、皮肤损伤? 皮肤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其定义是由于外力作用于身体软组织,破坏皮肤的完整性。 1 磨擦性水泡:连续磨擦导致水分在皮下或表皮内聚积的现象。 2 擦伤:皮肤与粗糙的表面相互磨擦,导致表皮和真皮的缺损,大量毛细血管暴露的现象。 3 皮肤淤血:由于摩擦导致水分在皮下或表皮内聚积的现象. 4 皮肤裂伤:受到钝性暴力打击,出现不规则的皮肤裂口.(拳击)

5 切伤:皮肤被利器切割. 6 刺伤:皮肤被尖锐物体刺入. 五、伤口处理? 若伤口脏,需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可用碘酒、酒精棉球(或碘伏)消毒伤口周围,沿伤口中心向外擦拭。一般伤口消毒后自然暴露,愈合最快(干燥疗法)。 伤口严重的需进行清创术。 六、拉伤 定义:拉伤是肌肉、肌腱或其周围软组织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 原因:牵拉力量过大,如准备活动不充分,用力过猛.协调性差,导致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用力电解质平衡紊乱,导致肌肉的兴奋性改变. 因为肌腱承拉能力是肌肉的2 倍,故拉伤常发生在肌腹、肌肉和肌腱结合部或骨附着部。“拉伤先兆” :肌僵,酸痛等 七、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急性损伤是指一次暴力导致的损伤。一般可清楚地描述受伤的时间、地点、部位和动作等特征。 治疗原则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1.早期处理原则和方法 时间:24~48 小时以内。 特征:组织损伤、出血、渗出、疼痛、功能障碍等。处理原则和方法:保护(P,Protect )休息(R,Rest)冷疗(I,Ice) 加压包扎(C,Compression )抬高伤肢(E,Elevation) 冷疗法 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水、蒸发冷冻剂)刺激治疗伤病的方法;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具有止血、退热、镇痛、 预防或减轻肿胀的作用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

最新: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3)

最新: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3)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NSTIs) 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皮下组织、筋膜或(和)肌肉坏死的一类疾病。NSTIs 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为了进一步规范NSTIs 的临床诊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组织我国急诊医学科、感染科、烧伤/创伤外科、创面修复科等学科的专家组成编写委员会,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制定本共识。 本专家共识以软组织感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坏死性筋膜炎为中文检索词,以Necrotizing fasciitis、Soft tissue infections、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Suppurative fasciitis、Fournier's gangrene、Meleney's gangrene 为英文检索词,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 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23 年3 月,共检索中英文文献932 篇。本共识使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体系(GRADE)对每个临床问题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强度进行分级(表1 和表2)。无证据支持的临床问题,本共识依据专家临床经验,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证据类型定义为良好实践主张(good practice statement,GPS)。本共识

骨折术后软组织损伤皮肤护理措施

骨折术后软组织损伤皮肤护理措施 一、前言 骨折手术后,软组织损伤和皮肤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软组织修复和皮肤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详细介绍骨折术后软组织损伤和皮肤护理措施。 二、术后第一天 1. 疼痛管理 骨折手术后疼痛是常见的,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可以采用镇痛药物或者冰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2. 休息与活动 术后第一天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同时可以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 皮肤护理

术后第一天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无菌纱布擦拭手术部位,并用碘酒或其他消毒剂消毒。 4. 压力分散 为避免压迫伤口造成感染和创面愈合不良,需要采取压力分散措施。可以使用特殊的床垫或者枕头,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压迫。 三、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 1. 疼痛管理 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疼痛仍然是需要管理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2. 休息与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进行肢体主动活动,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液循环。但是需要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创面愈合。 3. 皮肤护理

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需要每日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注意伤口是否有渗液或感染等情况。 4. 压力分散 在床位上需要使用特殊的床垫或者枕头,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压迫。同时需要注意身体姿势,避免身体倾斜造成手术部位压迫。 四、术后一周以后 1. 疼痛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会逐渐减轻。但是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疼痛管理。 2. 休息与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液循环。但是需要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创面愈合。 3. 皮肤护理 术后一周以后,手术部位的创面愈合情况会逐渐好转。需要每日对手

急性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2)

急性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2) 创伤(trauma)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伤处的疼痛、肿胀、出血、畸形和功能障碍。近年来急诊科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创伤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对于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仍重视不足。疼痛是创伤患者就诊的主要主诉,但目前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行业规范或指南来指导临床对于创伤患者早期的疼痛管理。急诊科医生在接诊创伤患者时面临不少困惑:创伤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镇痛治疗,镇痛治疗是否会加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创伤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如何镇痛治疗,以及镇痛的药物和剂型如何选择等。 背景 在此背景下,由《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急诊医学专家成立编写小组,围绕急诊创伤疼痛管理这一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现有标准、规范及指南,通过函审、现场讨论会等方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对于共识的制订,工作小组通过检索CINAHL、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多个数据库,制订了草案;随后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线上线下讨论并投票,直至共识达成。本共识证据评定标准参考Cochrane中心证据标准,证据等级共分为5类10级,推荐等级共分为4类。本共识共围绕10个临床核心问题形成13条共识意见,适用于创伤患者在急诊科早期的评估和镇痛处理。 主要推荐意见 1、急诊创伤患者能否进行镇痛治疗? 推荐意见1:急诊创伤患者应进行合理的镇痛治疗。(证据等级:

IIb 推荐等级:A) 2、创伤患者镇痛时机?对于意识清醒、病情较轻的患者,以口服或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而对于病情较重或者中、重度疼痛患者,可通过肌注、静脉注射给予阿片类镇痛药物以及氯胺酮(图1)。 推荐意见2:创伤疼痛患者应早期进行镇痛处理。(证据等级:V 推荐强度:C) 3、创伤患者的疼痛评估方式? 推荐意见3:根创伤患者可采用NRS/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证据等级:Ia级推荐等级:A)推荐意见4:意识障碍患者可以采用CPOT 评分。(证据等级:Ia级推荐等级:A) 4、如何选择急诊成人创伤患者镇痛药物及剂型?镇痛药物的选择应优先使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遵循按阶梯给药止痛原则,从低剂量开始,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增加剂量,以求达到最低有效剂量。对于阿片类药物,最好能做到滴定给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对于意识清醒及病情较轻的患者,再排除相关禁忌证后,可以优先选择局部用药及口服给药;而对于病情较重、中重度疼痛或合并血流、呼吸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优先选择静脉、肌肉给药等(图2)。 (1) 对乙酰氨基酚:多项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文献显示患者在静脉给药或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后,依据NRS/VAS,疼痛缓解幅度大于2分/2 cm,且均未报道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急诊镇痛药物。 (2)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局部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骨与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临床研究显示,氟比洛芬局部用药可以缓解软组织损伤患者的疼痛,减少局部的肿胀,促进局部损伤的恢复,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少,是较为安全的镇痛药物。临床常用的剂型为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非甾体类抗炎药全身用药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镇痛效果较差,依据NRS评分,其疼痛缓解小于2分。非甾体类抗炎药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大,院前环境中对潜在禁忌证和不良反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篇一:《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十堰市人民医院购书目录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三:疼痛门诊规章制度 疼痛门诊工作制度 1、疼痛门诊是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专职医师负责的临床诊疗专科。 2、疼痛门诊工作必须具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医师承担诊疗业务。治疗工作必须有二人以上参加。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必须保持疼痛诊疗业务的连续性。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3、疼痛门诊应保持整洁的候诊和诊疗环境。 4、对病人和蔼亲切,认真解答疑问,注意鉴别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注意保护性医疗。 5、病史力求详细,病历书写要真实、完整,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等项目。必要时查阅病人的过去医疗档案,防止误诊、漏诊。

6、疼痛门诊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以备随访。 7、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均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征得同意,必要时签字为证。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酌情修订和重订治疗方案。 8、接受各种治疗的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和病情必须留观到无全身反应和无神经系统障碍时才可以离院,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和意外时,须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请示,并严格执行上级医师的医嘱。 9、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修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人不能确诊或二次复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操作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10、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11、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疼痛科工作原则 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疼痛科工作特点,特制定本专业工作原则。 一、七禁 1.禁给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经阻滞疗法。

认识疼痛规范化管理疼痛(全文)

认识疼痛规范化管理疼痛(全文) 一、疼痛概述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ell 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在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2002年,第10届IASP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即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由此可见,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得到完善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 二、疼痛分类 疼痛学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疼痛进行分类:从病程发展的角度,可以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从发病部位的角度,可以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非特异性疼痛;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合理而扼要的分类对疼痛的正确评估和治疗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三、疼痛的危害 流调数据显示,术后疼痛往往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但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却有待提高。疼痛危害是不容小觑的,持续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使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抵抗力降低,其他各系统功能失调,继发各种身体不适。疼痛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

急性疼痛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研究显示,术后疼痛可长达5年仍存在,并是导致患者再次入院的主要原因4。 四、疼痛的治疗 2008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公布《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意见》,提出疼痛处理的五大 原则:1. 重视健康宣教;2. 选择合理评估;3. 尽早治疗疼痛;4. 提倡多模式镇痛;5. 注重个体化镇痛3。WHO亦提出三阶梯的镇痛原则(如图) 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平衡镇痛与多模式互补镇痛、神经阻滞疗法、患者自控镇痛、物理疗法等。常用药物疗法分为三种: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镇痛辅助用药(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药物)。 (一)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是近年来围手术期患者自控镇痛应用较多的药物,其镇痛效果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中以吗啡、芬太尼应用较多,此外还有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多个

软组织损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软组织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损伤疼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软组织损伤。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出血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和《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损伤疼痛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类病证。 临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 淤血凝滞 气血亏虚 2.西医诊断标准: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身疾病病理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等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软组织损伤。 (1)有明显的外伤病史,病程在3天内。 (2)局部疼痛、肿胀、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皮下青紫瘀瘢或皮下血肿。 (3)X线检查无骨折、脱位及骨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多发软组织损伤疾患编码; 2.外伤引起的多发软组织疾患; (六)病情评估,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磁共振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5.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

《老年患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老年患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9)》要点 老年人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MPE)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以肌肉骨骼系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不包括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最新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11)修订版发布的慢性疼痛分类中,将CMPE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CMPE持续且容易复发,直接影响骨骼、关节、肌肉及其他软组织,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常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减少、平衡协调功能下降、行动缓慢、身体衰弱、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焦虑或抑郁等)、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跌倒高风险。 一、CMPE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CMPE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社会经济状况低下、教育水平低、肥胖、吸烟史、外伤史、既往从事重体力劳动、抑郁或焦虑状态等。 CMPE和一系列疾病有关,从一般的韧带损伤(如踝关节扭伤)到关节内疾病(如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从肌肉疼痛综合征(如肌筋膜疼痛、纤维肌痛等)到脊柱的颈、腰椎疾病(如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小关节病变等),疼痛症状可以是静息痛也可因运动诱发,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翻身、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CMPE。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后凸、生物力学不稳

定,胸腰椎隐匿的微小骨折或压缩性骨折均会导致慢性疼痛。CMPE 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与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疼痛敏化、神经递质和免疫异常改变等有关。 二、CMPE的流行病学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患病率高,是老年人致残的最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高于男性。CMPE中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依次是腰背部、膝、小腿、髋和其他关节。 三、CMPE的评估 科学准确的评估是治疗CMPE的前提和基础,治疗过程中应反复评估判断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全面、动态、多次、重复评估应该贯穿整个CMPE治疗过程。目前常用的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数字评定量表(NR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ID pain量表(主要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McGilI疼痛问卷(McGill)及其简版 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等。慢性疼痛常合并焦虑、抑郁,治疗前明确患者心理状况十分重要,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等;慢性疼痛常导致躯体功能和活动能力下降,可通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对于准确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要排除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四、CMPE的综合管理

2018版: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切口管理指南(下)

2018版: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切口管理指南(下) 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陕西省骨与关节学会 导语 骨科手术常见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渗液、出血、肿胀、水泡、瘀斑、感染、愈合不良、瘢痕等,切口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以及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骨科手术切口管理是实施加速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文献,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指南,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本指南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评估,期望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切口并发;第二部分介绍骨科手术切口缝合技术;第三部分是各种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定义、病因及防治 第三部分 各种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定义、病因及防治 骨科手术常见切口并发症及防治大多骨科择期手术切口是Ⅰ类切口,绝大多数切口可以达到甲级愈合,但由于骨科手术患者存在并存疾病或其他危险因素,手术切口可发生渗液、渗血、瘀斑、水泡、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影响切口愈合,应加强切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速切口愈合,促进加速康复。 切口渗液 1、定义:术后从切口里渗出液体,这种液体是从毛细血管渗漏入机体组织内的液体成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渗液过多将不利于切口愈合。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除水以外还包括电解质、

营养物质、蛋白质、炎性介质、蛋白消化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生长因子、代谢废物,以及各种细胞,例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尽管渗液里常会含有微生物,但并不代表切口已经被感染。 2、原因:很多原因可引起切口渗液,常见的有:①手术原因:操作粗暴、追求小切口过度牵拉软组织、不规范使用电刀等;②感染早期:创伤和炎症会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过量液体流入切口,持续性渗液;③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血浆白蛋白减少,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伤口渗液;④肢体手术应用止血带后的缺血再灌注,引起切口周围肿胀、渗液;⑤切口愈合不良;⑥抗凝剂的使用:骨科大手术如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如接受过度抗凝,会增加隐性失血、肢体肿胀、皮下瘀斑及伤口渗液、血肿的发生;⑦肥胖患者脂肪层厚、术中松解分离广泛、伤口缝合留有空腔也是伤口渗液的影响因素之一。 3、预防及处理:切口过多渗液会影响切口愈合,易致术后切口感染。肢体手术不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可能减少渗液。肥胖患者关闭切口前行皮下脂肪颗粒清创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减少渗液。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切口内出血,减少切口周围瘀斑,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切口愈合。 应采用以下预防与处理措施:①微创技术的合理应用;②清除皮下脂肪颗粒,使切口边缘呈渗血良好的纤维间隔,以利于切口愈合;③提高缝合技术,有条件时使用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新技术,减少对软组织的过度牵拉,并可以紧密闭合组织,尽量减少空隙或者死腔;④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切口内出血,同时抑制炎症反应;⑤抗凝剂合理使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⑥有条件时选择具备吸收渗液能力的敷料及预防性负压切口治疗技术,有效管理渗液;⑦术前对一般情况差(如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针对术前因原发病服药进行相应调整,待患者原发病得到合理控制、体质增强后再行手术;⑧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应予积极治疗;⑨持续出现切口渗液,必要时进行伤口清创。

早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安全用药手册请查收!

早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安全用药手册请查收!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或骨骼肌肉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如钝性创伤或运动、使用过度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拉伤、扭伤等,引起的一大类创伤综合征,其表皮完整性一般无破坏,皮肤黏膜一般完整,可无开放性伤口,内部无细菌感染,无需清创缝合,但组织受创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无菌性炎症,致使局部组织肿胀疼痛。其病理病程可分为3个时期,即炎症期、增殖期、重塑期,病因主要包括钝性外力碰撞或打击导致的撞伤、挤压伤、摔伤、挫伤、运动或过度使用导致的拉伤、扭伤、四肢躯干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反复牵拉等。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药物、复方镇痛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局麻药物)等,其中外用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为快速镇痛的一线用药。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及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与积聚,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其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此外,NSAIDs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全身用NSAIDs(口服、纳肛、肌

内注射、静脉给药)和局部用NSAIDs(外用制剂)。 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炎症期的疼痛与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聚集有关,故NSAIDs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快速镇痛效果良好,以口服制剂、外用制剂最常用,静脉或肌内注射仅用于疼痛剧烈者。 ①局部用NSAIDs 如吲哚美辛栓、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凝胶膏、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胶剂等,可直接作用于损伤软组织,有局部药物浓度高、镇痛效果强、系统暴露量少、起效快且镇痛作用持久等优点,可很大程度避免全身用NSAIDs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时抗炎止痛效果强,且作用持久,并能达快速止痛、散瘀消肿、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和转运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作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所致轻至中度疼痛的一线用药,为优先选择用药,尤适于合并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身体虚弱者。 注意事项:外用NSAIDs一般耐受性良好,较少发生口服NSAIDs 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用药部位轻度或一过性红斑、瘙痒、干燥和光敏性等。慎用于皮肤有伤口、皮疹等不良状况时。 ②全身用NSAIDs 非选择性NSAIDs如布洛芬、洛索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酮咯酸、氟比洛芬酯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依托考昔、艾瑞昔布等,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NSAIDs有天花板效应,即剂量增加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故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缩短疗程,避免过量及同类重复或叠加使用两个NSAIDs。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全文)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全文) 我国每年发生车祸、坠楼、斗殴、职业损伤等各种创伤达2亿人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伤口是人们寻求急诊医疗帮助的常见原因之一。美国急诊科每年约治疗创伤性伤口1 180万人次;其中超过730万人次为开放性伤口,估计花费超过30亿美元,若这些伤口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花费将更大。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理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急诊清创缝合术是外科医生必备技术,重视清创可降低伤口感染,减少甚至不用抗生素;重视缝合技术可减少瘢痕形成,减轻创伤后遗症。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为规避人人可行清创术但清创步骤不规范进而延误病情的情况,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本共识,将清创术的步骤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实施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的规范程度,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高伤口一期愈合率。 一、急诊开放性伤口 清创缝合的一般原则 对合并有失血性休克者首先纠正休克,对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危及生命者优先抢救,不宜立即行清创术。

减少感染:清创缝合术是将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的方法,其目标为迅速的伤口愈合、预防非特异性感染和预防破伤风、狂犬病等特异性感染并恢复最佳功能和美学效果。由于感染的伤口常瘢痕重、美学效果差、伤口愈合延迟,因此尽可能减少感染是清创的重中之重。 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因素为伤口长度>5 cm、伤口局部污染重、深度深、较多异物存留、受伤至就诊时间长等。另外,伤口位于下肢等乏血管区比血流丰富的面部或头皮的感染可能性大。伤口位于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比位于细菌定植较少区域的感染可能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的全身因素为老年(≥80岁)、吸烟、糖尿病、恶性肿瘤、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营养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结缔组织病等。Bowen和Widmaier的研究发现,在局部创伤相似的前提下,若无上述任何全身因素其感染风险约为4%;若具备上述1~2个风险因素则感染率约为15%;若具备上述3项或更多的因素则感染风险升至31%。 二、创伤性皮肤软组织 开放伤口急诊清创术建议流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