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

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在轻快的音乐下,我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5分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

(3分钟)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2分钟)

3、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

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4分钟)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找点→连点→移点

旋转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

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

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 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 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二)》公开课教案_18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二)》公 开课教案_18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第2节数一数(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2~23页“数一数(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万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运用计数器、方块模型,帮助学生学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1、掌握十进制关系,尤其是大数的满十、满百、满千进位。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逐步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也喜欢玩游戏,特别是爱玩疯狂猜成语,但是有一关过不去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课件出示游戏画面9999+1打一成语,提示学生画面上有答案被选的字,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万无一失”时给予鼓励。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成语? 生:因为9999+1=10000 师:9999+1=10000?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验证9999+1=10000是否正确) 师:课件出示9999 师:咱们先再来看一看计数器上的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能答出来,可以让学生回答并讲解,教师适时补充;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个数表示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因为千位上的9表示9个千,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如果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课件演示9999加1等于10000 师:万位上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计数单位“万” 2、拨一拨 师用计数器演示9999加1等于10000,边拨边说:个位9加1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变成了零,十位9加1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变成了零,百位9加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变成了零,千位9加1满十向万位进1,千位变成了零,所以是一万 请学生上讲台试着拨一拨,同样边拨边说:个位9加1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变成了零,十位9加1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变成了零,百位9加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变成了零,千位9加1满十向万位进1,千位变成了零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数一数(一)》说课稿

《数一数(一)》说课稿 说教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认识生活中的大数第一小节数一数。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技术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添珠子、数小正方体的活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添珠子、数一数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四、教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三大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 一天有24小时,即1440分钟 我国最大的湖是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公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场6397千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我国的珠穆朗玛峰,约8848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 (二)探索新知 1、添珠子活动 9个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呢? (板书:10个一是十) 99个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呢?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999个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呢?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数正方体块活动 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

《数一数》说课稿(精选6篇)

《数一数》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一数》说课稿(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一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课教案

第一课时数一数(一)教课内容:P19-21数一数(一) 教课目的:1、经过实例,领悟生活中有大数,感觉学习大数的必需性,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并领悟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万之内数的构成。 3、经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对大数的详尽感觉,发展数感。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认识单位之间的关系。培 教课要点: 养学生的数感。 教课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育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教课准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课时间: 教课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边的数数出来吗?(二)研究新 知1.(出示大正方体)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 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 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 你们愿不肯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但数出 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数的?(学生 数。) 师:报告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如何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报告。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因此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建议,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 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建议呢?终归谁的是 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一样,因此数的结果也不一 样。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 层。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视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边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新-课-标-第-一-网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二)》教案

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22例题、P23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并能准确地数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相对于“千”,“万”是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对学生来说更为抽象,因此,教科书继续通过直观模型帮助学生来认识“万”。考虑到学习难度,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对“万”进行初步的认识,对“万”的深入理解和感受将在四年级上册进行。 【教学策略】 1.重视知识的迁移类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知识的迁移类推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节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并结合直观教具,使学生在迁移类推中体会教数的方法,认识到还有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从而为今后学习更大的教奠定基础。 2.重视数数活动,促进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理解。 计数单位和数位是认数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认数的基础,这两个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数物体个数的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充分地数数,以不同形式、不同抽象程度的方式理解计数单位的

作用,理解不同教位上的教所表示的意义,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一)》,认识了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大数的王国里遨游,一起来学习《数一数(二)》,看看在这节课中我们又会认识哪位新朋友。 (板书课题:数一数(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9999)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计数器,你知道它表示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9999。 师:没错。那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它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呢? 生: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千位上的9表示9个千。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如果老师再添上1个珠子,你们知道它表示的数是多少吗?先拿出你们手中的计数器试着拨一拨,再告诉老师结果吧! 学生动手尝试拨珠,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 生:一万。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你们拨珠的过程吧! 教师示范拨计数器,边拨边引导学生明确: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珠子,个位就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9添1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上9添1也满十向千位进1,千位上9添1也满十向万位进1,这时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就是一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更大的计数单位“万”。 【设计意图】进行教学时,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会9999再添加1个珠子就到了“万”,从而加深对“万”的认识。 2.借助方块模型数一数。 (出示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数一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数一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专门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进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明白得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预备】课件大正方体 【教法】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刚要领在于爱好。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刻,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体会动身,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看操作,实现的机会。依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能够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进行简单的数目数和比较大小。通过本册教材,学生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运算和数的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字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地数数。 •能够比较大小,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目数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究。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呈现,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观察、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地进行数数,并能够将数与相应的事物进行对应。

•培养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数目数运算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与教学环境准备 •数字卡片。 •图片或实物演示物。 •黑板、彩色粉笔或PPT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书、练习册。 •打印的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 –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识数字,并进行数数练习。 –通过与实物或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将数字与事物进行对应。 •第二课时:数数游戏 –班级分小组,每组派一个学生当记分员,其他学生按顺序数数,并给出正确答案。 –加大难度,通过添加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复数数目数练习。 •第三课时:比大小

《数一数》说课稿

说课稿《数一数》 ——新版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新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一数”第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在多种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千”。 一、研读教材关注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认识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置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发展数感。千以内数的认识又是万以内数认识的起始课。因为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一百基础上对数的认识一次较大的拓展和跨越。尤其是从百到千,其位置空间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跨度的,让学生通过数数活动体验“千”的产生过程,建立好“千”的概念尤其重要。 利用多种方法数数,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感,是本套教材的重要“亮点”。本节课的题目是“数一数”而不是“认识千”。因为“认识千”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之一,而数一数就相当于是获得这个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数一数”是教学活动,因为数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呈现了多种数数方式:首先是利用计数器数数,然后是利用小方块模型来数数,最后完全脱离模型,抽象的数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和建立数感。 二、关注知识背后的数学问题。 关于“认识千”,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认识它,比如读出来是读作:

一千,写出来是1000(一个四位数 1后面4个0)。更为主要的是一千作为九百九十九的后计数。因此在新课之前我先引用了第一个数数活动: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千“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因为数较大,直接一个一个的数出来比较麻烦,而且数的过程比较容易出错,所以相对百以内的数,“千”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在设计设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借助放大的计数器数数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千”的由来——九百九十九再添一个就是一千,体会数(shù)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千”,我首先设计了两个学过得拨数活动作为铺垫。从“九百九十九”到“一千”,让学生经历拨数过程。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拨数过程中,让学生边拨边说,逐步体验到: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一,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的过程,在体味到十进制的位置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到后面水到渠成的百位上满十也应该向前一位——千位上进一了,10个百是千。因此课上安排了第二个数数活动——“数正方体”活动环节,更多的是基于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百以内数的认识与组成”基础上,理解十进制关系。作为直观模型的立方体模型,便于操作,能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技术单位,看到大正方体,学生最初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借助100以内的数数经验,“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条,)再1条1条的数(也就是10个10个的数),10条是一片(也就是100)来解决这个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数10片组成一个大一点的正方体来用“千“表示。这样一方面在知识上便于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也为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铺垫;另一方面在情感上也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富有挑战意味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讲课稿数一数 【教课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表现教材,从标题来看,拥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建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浸透人与自然,人与别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课目的】 1.经过案例领会生活中的大数,感觉学习大数的必需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认识单位之间的关系经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详细的感觉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育学生战胜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觉战胜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要点】感觉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足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大正方体 【教法】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 :成功的真实诀要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悦耳为主动研究,学生踊跃动脑、动口、着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课手段,力争借助这些手段节俭时间,打破难点,提升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察看中领会大数,在着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育着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课程序】课标指出教课不单要考虑数学的自己弊端,更应按照学生学 习数学的内心规律,重申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行的

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供给察看操作,实现的时机。依据本节课的教课内容设 置了以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认识研究大数的欲念。第 ⑴幅图片是全校集合的图片,能够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概有多少人。第( 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概四 百多小朋友小手挺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 相机浸透爱国感情。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 数的过程中领会生活中到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报告。 今日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着手操作,研究新知 1、出示:由 1000 个正方体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 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 的结果,先听学生报告自己数的结果。不立刻否认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 10 个,板书:一列是 10 个。课件演示一层又由 10 列构成。板书:一层是 10 个 10 列 100 个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 由 10 层构成,率领学生一同数, 100、200、300 1000让学生理解 10 个 10 是一千。 3、认识万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生: 1000 个。二个 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质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概有多少页?生:100 页。 10 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 1000 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数一数(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数一数(一)》|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用1-10中的数字对物品进行计数。 2.能够用数字表示已经对一些物品进行了计数。 3.能够传达“数清楚”这个概念并基本地理解。 二、教学内容 1.用1-10这些数字对物品进行计数。 2.学习如何用数字表示已经对一些物品进行了计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1-10中的数字对物品进行计数。 2.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已经对一些物品进行了计数,进一步增强数字意识。 3.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清楚”这个概念。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法。 2.通过PPT的形式展示教材内容。 3.教师引导与学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情境模拟法,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棋牌室,由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你们棋牌室里有几张桌子? 2.你们棋牌室里有多少个椅子?

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本节将要学的内容。 2.学习 进入教材正题,用PPT形式将所要学习的数字和物品对应展示出来,通过口头逐步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数数。例:老师:请数一数这10个苹果,有几个?学生:有十个 接着,学习如何用数字表示已经对一些物品进行了计数,同样用PPT形式展示已经数过的物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已经数过的物品的个数。 最后,老师通过口头解释“数清楚”这个概念,让学生基本地了解。 3.复习 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复习,并且采用两名学生互相出题的形式,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 数字物品 1苹果 2笔 3书 4车 5球 6杯 7爸爸 8妈妈 9哥哥 10妹妹 七、教学评估 在课程结束前,通过两名学生之间出题,相互测验,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如学生对出的题目回答正确,将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教学设计

数一数(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19--2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2、学生每人准备20个小正方体。 3、教师准备10个正方体模型。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他是几个几个数的?为什么29后面的数是30? 2、刚才他一个一个地数了,谁能5个5个地数? 3、你们能10个10个地数吗?为什么你们数了90后数的是100呢? 4、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100,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的比较快呢? (设计意图:以数数活动为引子,既回顾了已学知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又使学生体验了有多种数数的方法,为新课数数部分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出示课件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大数?谁来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3、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出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为引线,先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再交流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出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活动三: 1、(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出示课件大正方体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完后)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 3、小组汇报:可以怎样数?(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一)》教案

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19例题、P20试一试、练一练、P21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正确地数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教材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千”的认识,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重视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正方体模型若干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大数的资料,你们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情预设】生1:我搜集到北京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四十四万平方米。 生2:我搜集到滨河大道全长12000米,绿化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 生3:我搜集到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有150万亿个。 …… 师:同学们搜集到这么多的大数,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数一数(一))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计数器。 师:看来大家对计数器都非常熟悉,那老师拨几个珠子,看看你们能快速地说出是几吗?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9。 师:你知道这是多少? 生:9。 师:现在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 (板书:10个一是十)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99。 师:这又是多少? 生:99。 师:现在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呢? 生:100。 师:为什么是100?谁能说一说? 生:99的个位上再添上1个珠子,是10个,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也满十,向百位进1,这样百位上就有1个珠子,其余数位上1个珠子也没有,所以是100。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数一数(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数一数(一)》北师大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对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数数,加深对数数的认识,同时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2.教学目标 1.能够对图形进行不重复不漏的计数; 2.能够将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3.能够对不同分类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将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并能对不同分类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分类意识,同时能够将分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幼儿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通过玩具图形进行导入。让学生从中观察、发现、比较图形,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课程内容。

2.学习新知识 (1)让学生自己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并总结出数图形的方法。 (2)通过数一数,在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类,总结出图形分类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练习一:将所给图形进行分类,注意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 (2)练习二: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数数和分类。 4.拓展 利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图形进行分类。例如:水果、蔬菜、动物等。可以通过图片、实物等不同的媒介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从而扩大图形分类的范围,加深幼儿分类的思维。 三、课后作业 1.整理和画出本课的图形分类表; 2.回家后将自己的房间进行分类整理,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上,我更多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内容上,我增加了拓展环节,通过拓展与实例的结合,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整体上,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反馈也非常积极,但是我也意识到在知识点的讲解时可能过于简略,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每个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例【三篇】

精心整理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例【三篇】 P41-42 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

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 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在轻快的音乐下,我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

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大正方体 【教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一数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一数9篇北师大版数一数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27—2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2、学生每人准备20个小正方体。 3、教师准备10个正方体模型。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他是几个几个数的?为什么29后面的数是30? 2、刚才他一个一个地数了,谁能5个5个地数? 3、你们能10个10个地数吗?为什么你们数了90后数的是100呢? 4、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100,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的比较快呢?

(设计意图:以数数活动为引子,既回顾了已学知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又使学生体验了有多种数数的方法,为新课数数部分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出示课件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大数?谁来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3、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出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为引线,先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再交流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出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活动三: 1、(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出示课件大正方体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完后)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