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数学第一轮备考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备考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备考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备考复习教案

2012版高三数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

【知识特点】

1、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2、本章内容集中体现了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思想与方法,概念、公式多,内容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研究圆锥曲线的方法很类似,因此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复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与几何性质,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重点关注】

1、关于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斜率、倾斜角,几种距离公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等知识的试题,都属于基本题目,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一般涉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这些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热点;

2、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题目出现次数较多,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既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系在一起的综合题多以高档题出现,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较高;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解析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待定系数法在各种题型中均有体现,应引起重视。

【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从新课改近两年来的高考信息统计可以看出,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1、各种题型均有所体现,分值大约在19-24分之间,比重较高,以低档题、中档题为主;

2、主要考查直线及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综合应用,符合考纲要求,这些知识属于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有时还注重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

3、预计本章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以直线及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主命题,且难度有所降低;更加注重与其他知识交汇,充分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

第一节直线与方程

【高考目标导航】

一、基本公式、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

(一)考纲点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热点提示

1、基本公式、直线的斜率、方程以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高考的重点;

2、常和圆锥曲线综合命题,重点考查函数与方程、数学形结合思想;

3、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中低档题目。

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考纲点击

1、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2、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3、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二)热点提示

1、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因此高考中对直线的考查多以此为载体;

2、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3、常在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交汇处命题。 【考纲知识梳理】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①关于倾斜角的概念要抓住三点: ⅰ.与x 轴相交; ⅱ.x 轴正向; ⅲ.直线向上方向.

②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0.

③倾斜角α的范围00

0180α≤<.

(2)直线的斜率

①直线的斜率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而倾斜角为090的直线斜率

不存在。 ②经过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

③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2,l l ,其斜率分别为12,k k ,则有1212//l l k k ?=。特别地,当直线12,l l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12l l 与的关系为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12,l l 斜率存在,设为12,k k ,则12121l l k k ⊥?=-g

注:两条直线12,l l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句话不正确;由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可以得出两直线垂直,反过来,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不一定为-1。如果12,l l 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12l l 与互相垂直。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称 方程的形式 已知条件

局限性

点斜式

为直线上一定点,k 为斜率

不包括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斜截式

k 为斜率,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是直线上两定点

不包括垂直于

x 轴和y 轴的直线

截距

a 是直线在x 轴上的非零不包括垂直于

式截距,b是直线在y轴上

的非零截距x轴和y轴或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A,B,C为系数无限制,可表

示任何位置的

直线

注: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是否一定可用两点式方程表示?(不一定。(1)若x1= x2且y1≠y2,直线垂直于x轴,方程为;(2)若,直线垂直于y轴,方程为;(3)若,直线方程可用两点式表示)

2、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若点的坐标分别为,且线段的中点M

的坐标为(x,y),则此公式为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

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2.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P(x,y)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注:(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

(2)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必须将两直线方程化为系数相同的一般形式后,才能套用公式计算。

四、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要点名师透析】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直线的倾斜角

※相关链接※

2.已知斜率k的范围,求倾斜角α的范围时,若k为正数,则α的

范围为(0,)

2

π

的子集,且k=tanα为增函数;若k为负数,则α的范围

为(,)

2

π

π

的子集,且k=tanα为增函数。若k的范围有正有负,则可所

范围按大于等于0或小于0分为两部分,针对每一部分再根据斜率的增减性求倾斜角范围。

※例题解析※

〖例〗已知直线的斜率k=-cosα(α∈R).求直线的倾斜角β的取值范

围。

思路解析:cos α的范围→斜率k 的范围→tan β的范围→倾斜角β的取值范围。 解答:

1cos 1,1cos 1.11,1tan 1,

30,

44

3[0,],.

44k ααβππ

ββπππβπ-≤≤∴-≤-≤-≤≤∴-≤≤∴≤≤≤≤??

∴????Q U 即或倾斜角的范围为

(二)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相关链接※

1、斜率公式:

21

21y y k x x -=

-与两点顺序无关,即两点的横纵坐标在公式

中前后次序相同; 2、求斜率的一般方法:

(1)已知直线上两点,根据斜率公式

21

2121

()y y k x x x x -=

≠-求斜率;

(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α或α的某种三角函数根据tan k α=来求斜率; 3、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

已知112233(,),(,),(,),A x y B x y C x y 若123AB AC x x x k k ===或,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注:斜率变化分成两段,0

90是分界线,遇到斜率要谨记,存在与否需讨论。 ※例题解析※

〖例〗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三个实数,如果

333

(,)(,)(,)A a a B b b C c c 、、在

同一直线上,求证:0a b c ++=

思路解析:若三点共线,则由任两点所确定的直线斜率相等或都不存在。 解答:

332233

222222,,,

.

,()()0.,0.

AB AC AB AC a b c A a b a ab b a b a c a ac c a c

A B C a ac c a ac c b c a b c b c a b c ∴-==++--==++-∴=++=++-++=≠∴++=Q Q 互不相等,过、B 、C 任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均存在。又k k 、、三点共线,k k ,

即而

(三)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例〗已知点M (2,2),N (5,-2),点P 在x 轴上,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P 点坐标。

(1)∠MOP=∠OPN (O 是坐标原点); (2)∠MPN 是直角。

思路解析:∠MOP=∠OPN ?OM//PN ,∠MPN 是直角?MP ⊥NP ,故而可利用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求得。 解答:

0(,0),(1),//.200(2)2

1,(5),2055

2

1,7,(7,0).5

(2)90,, 1.

2222(2),(5),1,2525

16,(1,0)(6,0).

OM NP OM NP MP NP MP NP P x MOP OPN OM NP k k k k x x x x P x MPN MP NP k k k x k x x x x x x x P ∠=∠∴∴=---====≠---∴=

∴=-∠=∴⊥∴=-=≠=≠∴?=-----==Q Q g 设又即又解得或即或

注:(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1l和2l,

。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

(2)注意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3)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可以证明不等式,利用两斜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帮助我们很直观地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直线的方程

(一)直线方程的求法

※相关链接※

1、求直线方程应先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并注意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基本方法包括利用条件直接求直线的基本量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基本量。

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1)设所求直线方程的某种形式;

(2)由条件建立所求参数的方程(组);

(3)解这个方程(组)求参数;

(4)把所求的参数值代入所设直线方程。

2、求直线方程时,首先分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然后恰当地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准确写出直线方程。要注意若不能断定直线具有斜率时,应对斜率存在与不存在加以讨论。在用截距式时,应先判断截距

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例〗求过点P (2,-1),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且满足a=3b 的直线方程。

思路解析:对截距是否为0分类讨论→设出直线方程→代入已知条件求解→得直线方程。

解答:当a=3,b ≠0时,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

x y

a b +=,即

1.(2,1),3x y

P b b +=-又直线过点

2111,.310.33

30(0).1

(2,1),12,.

2

1

.

2

1

310.

2

b x y b b a b y kx k P k k y x x y y x -+==-++====≠--==-=-++==-解得所求直线方程为当时,则所求直线过原点,可设方程为又直线过点则所求直线方程为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或

(二)用一般式方程判定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关链接※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

已知直线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则 (1)

12122112211221111222222

//00(0)(0).

l l A B A B AC A C B C B C A B C

A B C A B C ?-=-≠-≠=≠且或或记为:、、不为

(2)121212//0.l l A A B B ?+= (3)

4

※例题解析※ 〖例〗已知直线

1:260

l ax y ++=和直线

22:(1)10

l x a y a +-+-=,(1)试

判断1l 与2l 是否平行;(2)1l ⊥2l 时,求a 的值。

思路解析:可直接根据方程的一般式求解,也可根据斜率求解,所求直线的斜率可能不存在,故应按2l 的斜率是否存在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解答:(1)方法一:

2

122112212

12221220,(1)120,0,(1)160,(1)12020

//1,

(1)160(1)6

1//.

A B A B a a AC A C a a a a a a l l a a a a a a l l l l -=--?=-≠--?≠--?=?--=??∴???=-??--?≠-≠???=-由得由得故当时,,否则与不平行

方法二:

12121212121212121:260,:0,0:3,:10,101:3,:(1),211//,1,

213(1)1//a l x y l x l l a l y l x y l l a a a l y x l y x a a

a

l l a a a a l l l l =++====---=≠≠=-

-=-+-?-=

??=--??-≠-+?=-当时,不平行于;当时,不平行于;当且时,两直线可化为解得综上可知,时,,否则与不平行.

(2)方法一:

12122

02(1)0.

3A A B B a a a +=+-=?=得 方法二:

1212121:260,:0,11

1:3,:(1),

211()1.

213

a l x y l x l l a a a l y x l y x a a

a a a a =++===≠=--=-+--=-?=-g 当时,与不垂直,故不成立.当时,由

(三)直线方程的应用 ※相关链接※

利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可灵活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以便简化运算。一般地,已知一点通常选择点斜式;已知斜率选择斜截式或点斜式;已知截距或两点选择截距式或两点式。

另外,从所求的结论来看,若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或周长,常选用截距式或点斜式。

注:(1)点斜式与斜截式是两种常见的直线方程形式,要注意在这两种形式中所要求直线的斜率存在。

(2)“截距”并非“距离”,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还可以是0。

※例题解析※

〖例〗如图,

过点P (2,1)作直线l ,分别

为交x 、y 轴正半轴于A 、B 两点。

(1)当⊿AOB 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2)当|PA |·|P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思路解析:求直线方程时,要善于根据已知条件,选取适当的形式。由于本题中给出了一点,且直线与x 、y 轴在正方向上分别相交,故有如下常见思路: ①点斜式:设l 的方程为

,分别求出A 、B 的坐标,

根据题目要求建立目标函数,求出最小值并确立最值成立的条件; ②截距式:设l 的方程为

,将点(2,1)代入得出a 与b

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求最小值及最值成立的条件;

③根据题意,设出一个角,建立目标函数,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

解答:(1)方法一:设l 的方程为1(2)(0)y k x k -=-<,则

1

(2,0),(,12),

A B o k k --

11111

(2)(12)22(4)22(4)()4,

2211

4211

<0,,1(2),240.

22S AOB k k k k k k k k k k k y x x y ∴=--÷=+--≥+--=-=-=±∴=--=--+-=V g Q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即

方法二: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0,0)x y a b a b +=>>,由已知得21

1a b +=,于

是221

211(

)24a b a b +

≤=g 。当且仅当2112a b ==,即

时,取

最大值14,此时

1

2AOB S ab

?=取最小值4。故所求的直线l 的方程为

142x y +=,即240x y +-=。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0,0)

x y

a b a b +=>>,由已知得

211a b +=(2)2a b a a ∴=>-

221(2)4(2)422(2)2(2)

12(2)222422AOB a a a S ab a a a a ?-+-+∴===

--=-++≥+=-

12(2),4, 2.22

1,240

42a a b a x y

l x y -===-∴+=+-=当即时取等号此时所求直线的方程为即

(2)方法一:

221

:1(2)(0),0,0(2,0),(0,12).

1

|||| 4.,

1,||||.0,1,30.

l y k x k y x A B k k

PA PB k k

k PA PB k k l x y ---<==--====±<∴=-+-=g g 设直线分别令得由当且令当即时取得最小值又这时的方程是

方法二:

(0),,.

2

||||

sin ,cos .||||

11

||1||2,||,||.sin cos 24

||||.

sin cos sin 2(0,),0sin 21,sin 21,,.

24

1.30.BAO P PE x E PF y F PE FP AP BP PE FP AP BP AP BP k l x y π

θθθθθθ

θθθππ

θθθθ∠=<<⊥⊥∴

====∴=

=∴==∈∴<≤==∴=-∴+-=g Q 设过作轴于作轴于又当即时原式取得最小值的方程是

注:解析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

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一)有关距离问题 ※相关链接※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是常用的公式,应熟练掌握。

2、点到几种特殊直线的距离

(1)点00(,)P x y 到x 轴的距离0||d y =。 (2)点00(,)P x y 到y 轴的距离0||d x =.

(3)点00(,)P x y 到与x 轴平行的直线y=a 的距离0||d y a =-。 (4)点00(,)P x y 到与y 轴平行的直线x=b 的距离0||d x a =-.

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当A=0或B=0时,公式仍成立,但也可不用公式而直接用数形结合法来求距离。 ※例题解析※

〖例〗已知点P (2,-1)。

(1)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 的方程;

(2)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 的方程,最大距离是多少? (3)是否存在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若存在,求出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设出直线方程→由点到直线距离求参数→判断何时取得最大值并求之。

解答:(1)过P 点的直线l 与原点距离为2,而P 点坐标为(2,-1),

可见,过P (2,-1)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满足条件。此时l 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为x=2。若斜率存在,设l 的方程为y+1=k(x-2),即

kx-y-2k-1=0.由已知,得,解得

3

4k =

。此时l 的方程为

3x-4y-10=0.

综上,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x=2或3x-4y-10=0.

(2)作图可得过P 点与原点O 距离最大的直线是过P 点且与PO 垂直的直线,由l ⊥OP ,得1,l OP k k =-所以

1

2,l OP

k k =-

=由直线方程的点斜

式得y+1=2(x-2),即2x-y-5=0.即直线2x-y-5=0是过P 点且与原点O 距

离最大的直线,最大距离为5

5=

(3)由(2)可知,过P 点不存在到原点距离超过5的直线,因此不存在过P 点且到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 (二)有关对称问题 ※相关链接※ 常见的对称问题: (1)中心对称 ①若点

关于

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②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其主要方法是: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或者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

,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

线方程。 (2)轴对称 ①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若两点关于直线l :Ax+By+C=0对称,则

线段

的中点在对称轴l 上,而且连接

的直线垂直于对称轴l

上,由方程组

可得到点

关于l 对称的点

的坐标

(其中

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此类问题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 ※例题解析※

〖例〗求直线1:23l y x =+关于直线:1l y x =+对称的直线2l 的方程。 思路解析: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利用方程组求解。

解答:方法一:由23

1y x y x =+??

=+?知直线1l 与l 的交点坐标为(-2,-1),设

直线2l 的方程为y+1=k(x+2),即kx-y+2k-1=0.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1,2),由题设知点(1,2)到直线1l 、2l 的距离相等,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2

2

2

2

(1)2(1)

k

=

-++-,解得1

(2)2k k ==舍去,

∴直线2l 的方程为x-2y=0.

方法二:设所求直线上一点为P (x,y ),则在直线1l 上必存在一点

100(,)

P x y 与点P 关于直线对称。

由题设:直线1PP 与直线l 垂直,且线段1PP 的中点00

2(

,

)22x x y y P ++在直

线上。

000

000111,,11

22y y

x y x x y x y y x x -?=-?=-?-???

=+++??=+??g 变形得代入直线

1:23

l y x =+得

x+1=2(y-1)+3, 整理得x-2y=0.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2y=0. (三)解析法(坐标法)应用

〖例〗(12)如图,已知P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BC 上一点,PM ⊥AB 于M ,PN ⊥AC 于N ,用解析法证明|PM|+|PN|为定值。

思路解析: 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PM|和|PN|的长度。

解答:过点A 作AO ⊥BC ,垂足为O ,以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1分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议

201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 议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数学复习通常要分三轮(有的还是分四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 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 对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此阶段的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数学思想、知识规律、方法

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是有40天左右时间(我们学校是3月中旬到4月底)。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高三数学南方凤凰台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一轮数学提高版完整版学案第八章

第八章 解析几何 第41讲 直线的斜率与方程 A 应知应会 一、 选择题 1. (2019·开封模拟)过点A (-1,-3),斜率是直线y =3x 的斜率的-1 4 的直线方程为 ( ) A. 3x +4y +15=0 B. 3x +4y +6=0 C. 3x +y +6=0 D. 3x -4y +10=0 2. 直线2x cos α-y -3=0??? ?α∈????π6,π3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 A. ????π6,π3 B. ????π4,π3 C. ????π4,π2 D. ????π4,2π 3 3. (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已知函数f (x )=a sin x -b cos x (a ≠0,b ≠0),若f ????π4-x =f ????π4+x ,则直线ax -by +c =0的倾斜角为( ) A. π4 B. π3 C. 2π3 D. 3π 4 4. 如果A ·C <0且B ·C <0,那么直线Ax +By +C =0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5. (2019·张家口模拟)若直线mx +ny +3=0在y 轴上的截距为-3,且它的倾斜角是直线3 x -y =33 的倾斜角的2倍,则( ) A. m =-3 ,n =1 B. m =-3 ,n =-3 C. m =3 ,n =-3 D. m =3 ,n =1 二、 解答题 6. 求过点A (1,3),斜率是直线y =-4x 的斜率的1 3 的直线方程.

7.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 经过点P(3,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 (2) 求过点(2,1)且在x轴上的截距与在y轴上的截距之和为6的直线方程. B巩固提升 一、填空题 1. 直线x+3y+1=0的倾斜角是________. 2. 过点P(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3. 已知直线l:(a-2)x+(a+1)y+6=0,则直线l恒过定点________. 4. (2019·江苏姜堰中学)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5,0),B(3,-3),C(0,2),则BC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二、解答题 5. (2019·启东检测)已知直线l:(2+m)x+(1-2m)y+4-3m=0. (1) 求证:不论m为何实数,直线l过一定点M; (2) 过定点M作一条直线l1,使夹在两坐标轴之间的线段被M点平分,求直线l1的方程. 6. 如图,射线OA,OB分别与x轴正半轴成45°和30°角,过点P(1,0)作直线AB分别交 OA,OB于A,B两点,当AB的中点C恰好落在直线y=1 2x上时,求直线AB的方程. (第6题)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卷 第一讲 坐标系

第一讲 坐标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点M 的直角坐标为 ),则它的球坐标为( ) 5.2,,.2,,444453.2,,.2,,4444A B C D ππππππππ???? ? ????? ???? ? ????? 解析 :2,1,tan 0,tan 02,x 0. 4 11,,1 5.4 r y x ??θ?θπθππ θ=== === <-=-= <= =由≤≤得又≤所以 答案: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1,1)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在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以Ox 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对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 ) () B.. C. D.44A ρθρθππρθρθ? ?=- ? ? ?? ?- ?? =- =?=- 解析:由题意知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1)2 +(y-1)2 =2. 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1)2 +(ρsin θ-1)2 =2.

∴0.40 4,04044 . . ρρθρθρρππππθρθρπ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过极点与等价对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答案:A 3.在极坐标系中,点(ρ,θ)与(-ρ,π-θ)的位置关系为( ) A.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 B.关于极点对称 C.重合 D.关于直线θ= 2 π (ρ∈R)对称 解析:点(ρ,θ)也可以表示为(-ρ,π+θ),而(-ρ,π+θ)与(-ρ,π-θ)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故选A. 答案:A 4.在柱坐标系中,两点24,,04,,333M N π π???? ? ?? ??? 与的距离为( ) A.3 B.4 C.5 D.8 解析:解法一:由柱坐标可知M 在Oxy 平面上,N 在Oxy 平面上的射影坐标为 N |MN |4,24,,0MN 5.3. , C π'∴'===?? ??? 再由勾股定理得故选 解法二:可将M ?N 化为直角坐标 ,N(MN 5.. C =-∴=故选 答案:C

高考数学备考策略整理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策略整理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读考试大纲,紧扣考试说明 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二)关注近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为高三复习指明方向 重视新增内容考查,新课标高考对新增内容的考查比例远远超出它们在教材中占有的比例。例如:三视图、茎叶图、定积分、正态分布、统计案例等。 立足基础,强调通性通法,增大覆盖面。从历年高考试题看,高考数学命题都把重点放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上,即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紧紧地围绕“双基”对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进行重点考查。 突出新课程理念,关注应用,倡导“学以致用”。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与考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学科特点的体现。有意训练每年高考试题中都出现的高频考点。 (三)给高考考生的建议 1.再次回归课本。题在书外,但理都在书中。对高考试卷进

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申、拓宽和变化。通过看课本系统梳理高中数学知识,巩固高中数学基本概念。看课本,有三个建议,一是打乱顺序按模块阅读,二是要注意里面的小字和旁白以及后面的“阅读与思考”,三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把书后典型习题再做一遍。 2.利用好错题本(或者积累本)。要把自己常犯的错或易忽略的内容在高考之前彻底解决,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3.限时强化训练,全真模拟训练。除了强化知识,还要学会非智力因素在考试中的应用,适当的懂得放弃。 4.答题时要有强烈的“功利心”——多得一分是一分。例如,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选择题,若不择手段(验证法、估算法、数形结合、特例法等方法)还是做不出来,此时绝不提倡钻研精神,要暂时跳过去答后面的,回头有时间再来打这只拦路虎,切不可因为这一道5分的题,影响后面20分甚至更多会做的题因没时间做而拿不到分。 5.调整心态,坚持,自信。就像有人所说: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好的,绝不逃避;相信自己做不到的,坦然面对,不要有任何愧疚;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弹性的,能弹多高取决于你的信心和行动。 6.加强快速阅读能力,答题规范,运算准确。这段时间,分数高于一切,力保题目不因审题有误而扣分,不因答题不规

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34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知识点一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的关系 (1)a>b?a-b>0; (2)a=b?a-b=0; (3)a

1.已知a1,a2∈(0,1),记M=a1a2,N=a1+a2-1,则M与N 的大小关系是() A.MN C.M=N D.不确定 解析:M-N=a1a2-(a1+a2-1)=a1a2-a1-a2+1=a1(a2-1)-(a2-1)=(a1-1)(a2-1), 又∵a1∈(0,1),a2∈(0,1),∴a1-1<0,a2-1<0. ∴(a1-1)(a2-1)>0,即M-N>0.∴M>N. 答案:B 知识点二不等式性质

易误提醒 1.在应用传递性时,注意等号是否传递下去,如a ≤b ,b b ?ac 2>bc 2;若无c ≠0这个条件,a >b ?ac 2>bc 2就是错误结论(当c =0时,取“=”). [自测练习] 2.设a ,b ,c ∈R ,且a >b ,则( ) A .ac >bc B.1a <1 b C .a 2>b 2 D .a 3>b 3 解析:当c <0时,ac >bc 不成立,故A 不正确,当a =1,b =-3时,B 、C 均不正确,故选D. 答案:D 3.若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b a >b +1a +1 B .a +1a >b +1 b C .a +1b >b +1 a D.2a +b a +2b >a b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专项复习教案设计22.doc

9.4两个平面平行 ●知识梳理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交线平行. ●点击双基 1.(2005年春季,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经过不同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B.分别在两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异面直线 C.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D.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答案:C 2.设a、b是两条互不垂直的异面直线,过a、b分别作平面α、β,对于下面四种情况:①b∥α,②b⊥α,③α∥β,④α⊥β.其中可能的情况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解析:①③④都有可能,②不可能,否则有b⊥a与已知矛盾. 答案:C 3.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a、b是两条不同直线,在下列条件下,可判定α∥β的是 A.α、β都平行于直线a、b

B.α有三个不共线点到β的距离相等 C.a 、b 是α两条直线,且a ∥β,b ∥β D.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且a ∥α,b ∥α,a ∥β,b ∥β 解析:A 错,若a ∥b ,则不能断定α∥β; B 错,若A 、B 、 C 三点不在β的同一侧,则不能断定α∥β; C 错,若a ∥b ,则不能断定α∥β; D 正确. 答案:D 4.a 、b 、c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直线均不在平面,给出六个命题: .????;????????????????????αγγαβαγβγαααβαβαγγ∥∥∥⑥∥∥∥⑤∥∥∥④∥∥∥③∥∥∥②∥∥∥① a a a c a c c c b a b a b a c b c a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将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①④⑤⑥ ●典例剖析 【例1】设平面α∥平面β,AB 、CD 是两条异面直线,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且A 、C ∈α,B 、D ∈β,求证:MN ∥平面α. 剖析:因为AB 与CD 是异面直线,故MN 与AC 、BD 不平行.在平面α、β中不易找到与MN 平行的直线,所以试图通过证线线平行达到线面平行这一思路受阻,于是转而考虑通过证面面平行达到线面平行,即需找一个过MN 且与α平行的平面.根据M 、N 是异面直

高三数学备考方案

文登一中高三数学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结合考点,紧扣教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联系、应用,同时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 (二)复习要求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务必明确考试方向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法定的命题文件,而教材是命题的主要资源,也是数学复习之本。 对于课本的研究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准确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基本知识(主要概念、公式、法则);基本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其蕴涵的研究方法和所运用的数学思想;用好教材中的例、习题,并注意延伸和拓展。特别注意从课本例题中引导学生学习解题规范。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教材中基本概念的深刻化理解。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是数学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基本训练一定要以课本中一些例题和习题为素材,不断总结规律,回归概念。对知识要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加工,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如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就要深入了解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五部分内容,探知命题走向。另外,还要研究近几年山东高考试题并关注教研中心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等。进一步明确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等。 二、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突出重点知识及其联系 《考试说明》指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复习过程中,做到整体把握高中三年的数学课程,整体计划一轮、二轮复习计划,重点内容要注意反复训练,有联系的内容要注意交叉和整合不同的知识板块,切勿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如导数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整合,三角与向量的整合等。阶段性测试也要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注重通性通法 《考试说明》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

人教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练习题全套—(含答案)及参考答案

高考数学复习练习题全套 (附参考答案) 1. 已知:函数()()2411f x x a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2. 设,x y 为正实数,且33log log 2x y +=,则 11 x y +的最小值是 . 3. 已知:()()()()50050A ,,B ,,C cos ,sin ,,αααπ∈. (1)若AC BC ⊥,求2sin α. (2)若31OA OC +=OB 与OC 的夹角. 4. 已知:数列{}n a 满足()2 1 123222 2 n n n a a a a n N -+++++=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 (2)若n n n b a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n S .

姓名 作业时间: 2010 年 月 日 星期 作业编号 002 1. 2 2 75157515cos cos cos cos ++的值等于 . 2. 如果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22 110,220x x y x y x y ≥??-+≤+??--≤? 则的最小值是 . 3. 北京奥运会纪念章某特许专营店销售纪念章,每枚进价为5元,同时每销售一枚这种纪念章还需向北京奥组委交特许经营管理费2元,预计这种纪念章以每枚20元的价格销售时该店一年可销售2000枚,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在每枚20元的基础上每减少一元则增加销售400枚,而每增加一元则减少销售100枚,现设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为x 元(x ∈N *). (1)写出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销售这种纪念章所获得的利润y (元)与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当每枚纪念销售价格x 为多少元时,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利润y (元)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4. 对于定义域为[]0,1的函数()f x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0,1x ∈,总有()0f x ≥;②(1)1f =;③若12120,0,1x x x x ≥≥+≤,都有1212()()()f x x f x f x +≥+成立,则称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 (1) 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求(0)f 的值; (2)判断函数()21x g x =-])1,0[(∈x 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 (3)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假定?[]00,1x ∈,使得[]0()0,1f x ∈,且00(())f f x x =,求证 00()f x x =.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及复习建议 过来人的话: “怎么说呢?学好数学很难,高考考的很高也很难!但是如果你的追求是120分的话,那倒是很容易,你不需要学习太难的东西,但基础一定要打好,考试一定要细心,高考时前面的选择和填空,坚决一分都不能丢,后面的大题,前3道都比较简单,你也肯定会做,后面必定还有2道难题,建议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它身上,如果敢保证前面的全对,120分已经没问题了,后面大题,至少你也会一两步,那就写上,也有分,这就是我数学学的不好,高考还能考130分的秘密。” “有人说,得数学者,得高考。确实如此,数学拉分的程度应该老师都讲过,所以我不多说。数学的确好麻烦,想不到方法就做不成。但是掌握到高考所考的知识点。就已经完成了70%了。你对课本的知识点要有大概的印象,考试该出什么题你心中要有个底,比如三角(三角函数,解三角形),函数(导数,基本初级函数,函数的性质),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等等你心中要有数,或者说,你做题的时候,你对自己说,啊这题考什么,这题又考什么,这题我做起

来有困难,我就翻开课本,复习资料自己再练习,补充,查漏补缺~不懂的要问老师。所以我建议你买一个大的厚的笔记本,自己对课本的知识点重头到尾的过一遍,记一遍,一边写一边记,比如说三角函数里的公式你记住了吗?记的时候 要总结一点方法,好了记完之后你会应用在题目上吗,你就找一点题目去做,不过如果自己复习的时候就尽量避开难题,做低~中等的题目就可以了,难题的话就需要问到老师就回到学校再说吧。但是这个过程好困难,关键就是要自己坚持,你要记住一句话,想要拿高分,就不要怕麻烦!不论是你复习还是做题的时候,也不要怕麻烦,你要知道,一道题目都是有几个好简单好基础的知识点堆砌起来来考你,你掌握好基础,再学会去应用,这大概没什么问题。所以上面我提到把知识点过一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把知识点过一遍后,就要不断去练习,不断地摸索。” “数学是开发思维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技术的基础,如物理,化学,机械,计算机,光电技术等都需要数学做基础,数学不学好,学这些时就困难了。所以,数学一定要学好,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

2018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感知高考第116—1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116 1.已知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a b c 满足()c o s c a A C =+,则tan C 的最大值是 . 解:()222 cos cos 2a c b c a A C a B a ac +-=+=-=-? 即() 22213c b a =-,且B 为钝角,C 为锐角 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2221423cos 226a b b a a b c a b C ab ab ab +--+-+===≥ 锐角C 在区间0,2π?? ??? 上递减,故当( )min cos C =,则( )max tan C =2.各大学在高考录取时采取专业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一考生从某大学所给的7个专业中,选择3个作为自己的第一、二、三专业志愿,其中甲、乙两个专业不能同时兼报,则该考生有______种不同的填报专业志愿的方法(用数字作答). 解:327 35180A A -?= 高考一轮复习117 1.已知,αβ为锐角,且()sin cos sin ααββ+= ,则tan α的最大值是 . 解法一:()()()()sin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αββαββααβαββββ ?+-?+??+===-+ 即()tan 2tan αββ+= ()()( )2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12tan αβββααββαβββ+-=?+-?= ==??+++ 当且仅当tan β= 解法二:由()sin cos sin ααββ+=得sin cos cos sin sin sin ααβαββ -= 即1cos cos sin sin sin αβαββ??=+ ???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

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36讲空间向量及其应用 一.课标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本讲内容主要涉及空间向量的坐标及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本讲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高考对本讲的考察形式为:以客观题形式考察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结合主观题借助空间向量求夹角和距离。 预测2013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将侧重于向量的应用,尤其是求夹角、求距离,教材上淡化了利用空间关系找角、找距离这方面的讲解,加大了向量的应用,因此作为立体几何解答题,用向量法处理角和距离将是主要方法,在复习时应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三.要点精讲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

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2.向量运算和运算率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数乘分配率: 说明:①引导学生利用右图验证加法交换率,然后推广到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记作∥。 注意:当我们说、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当我们说、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

高考数学备考:做好高考数学题的12种方法

2019高考数学备考:做好高考数学题的12 种方法 在日常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常有学生这样抱怨:“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的数学题目,我往往不能拿到满分。” 为什么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我们总是不能拿到满分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走进了这样几个误区: 其一,重结果,轻过程。 其二,对做错的题目,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1.先说第一点,重结果,轻过程。 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拿到一道题目之后,看题目很简单,就会急于下笔。结果,思维活跃,笔走龙蛇,虽然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却因为匆忙之中丢掉了不少步骤,不能顺利拿到满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这样分享经验: “很多同学数学思维很好,但是一下笔就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把每个解题步骤都写全。” 数学备考自然要做题,但是,有些同学只关注结果,答案对了就行了,不重视步骤,这显然就的非常不明智的。要知道,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关系着最终的结

果,一步错,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领悟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才应该是我们做题的最终 目的。 2.再说说第二点,对做错的题目,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 也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题时,碰到了一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往往拿不定主意究竟该用哪种方法去解,有时候虽然做出来了,结果还是不免以错误收场。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我们对错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将那些做错的题目及时消化吸收。 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这样做,一位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就这样说: “在学习数学上,我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只是习惯每天将做错的题目整理一遍。数学题量大,老师每天都会发一张试卷,头天做了第二天就讲评。老师每次讲评之后就,我就会把那些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A4大小的本子,我记了不少页,每页至少两三道题,多则七八道,到每次考试时,光是看这些错题就能花费我一天的时间。对这些错题,我会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再着手推理一遍,如果是因为方法上的问题错了,就会及时去请教老师。 “因为一直坚持这样做,我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就很少遇到‘被相同的石头绊倒’的情况。” 的确,学习数学最怕的就是懒惰,遇到不懂的问题、容易做

高考数学备考指南

高考数学备考指南 :从高一开始重视数学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吧!相信所有上过高中的朋友 都明白。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非常好的童鞋,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 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让很多 同学很受伤,加上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 滑坡。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 有困难的高一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 【问题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 因此会有少部分同学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 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 形语言等。高一的同学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同学将各种题建 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 的思维套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 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同学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同学产生数学 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 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解决之道: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问题二】 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

新课标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

新课标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1 高三学生首先要做到“听话”,这里的“听话”是全方位的。如果你认为高三学习是 第一位的,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要求,那你就错了,学校和老师在高三一年中不 会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反而会强化纪律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 学习上更要听话,教高三的老师都是经历了几次或十几次高考授课,非常有经验,复习的 进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顺序,都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考的变化及新要求,都会在复习中渗透进去。而不听老师的教诲,认为自有一套很好的复习方法的学生每年都 有最后会碰的“头破血流”的。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2 高考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讲”,这就要求学生 上课时紧跟老师,仔细听讲,积极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完 成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提高。如果高三任课教师发生变化,大家应该尽快适应。而不应 该因为不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喜欢这门课程,这样受 损失的只有学生自己。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3 复习每天都要进行,即使今天没有数学课,也要对知识加以复习,这就要求有一个计划,首先对时间加以计划,每天都要有数学的复习时间,四十分钟一节课左右,周末应有 两节课的时间;其次对学科加以计划,哪个时间段看哪个学科,要做到心中有数,计划有 了贵在坚持。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4 作业应该是检验听讲和复习效果的手段,不应看成一个负担,作业要认真对待,把每 一次作业看成一次考试,不能敷衍了事,不会做的题目可以与同学研讨,但不要直接抄写,每次作业都是一次练习的机会,不要错过。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技巧5 高三复习阶段的考试是非常多的,考试是对知识、方法、能力、经验的检验,每次考 试都是一个积累,大家应该充分运用它。首先,考试要独立完成,不要看别人的,否则会 掩盖你的漏洞,失去老师对你的关注,也会失去对自己的正确估价。一两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说明不了什么,考好了不证明你就没有问题,考不好也不是说你彻底不行了。考试成 绩不真实,最后会在高考中体现出来,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其次,考试要注重基础题的 解答,要明确考试是靠做“对”会做的题得分,而不是去做不会做的题得分你得不到分, 取得好成绩是依靠做“对”多少,而不是做“了”多少,因此大家要学会“放弃”,不要

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的五项建议

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的五项建议:进入高三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数学知识点关。复习时,将高考数学备考方案熟练掌握运用,小编相信您一定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一、夯实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没有基础谈不上能力;复习要真正地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 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复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探究式、开放式题目的研究和学习,深刻领悟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自觉的应用,力求做到使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提高。 学习好数学要抓住四个三:1.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理论、方法、思维;2.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3.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4.学习中要驾驭好三条线:知识(结构)是明线(要清晰),方法(能力)是暗线(要领悟、要提练),思维(训练)是主线(思维能力是数学诸能力的核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最强大的创新动力,是检验自己大脑潜能开发好坏

的试金石。) 三、讲究复习策略。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不要盲目地做题,不要急于攻难度大的综合题、探究题,复习要以中档题为主,选题要典型,要深刻理解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高考题大多数都很常规,只不过问题的情景、设问的角度改变了一下,因此,建议考生在首轮复习中,不要盲目地自己找题,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做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方法固然是不对的,但离开解题来学习数学同样也是错误的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题目的态度和处理解题的方式上。 要精选做题,做到少而精。 只有解决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要分析题目。 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数学试题(有答案)

绝密★启用前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数学(理科) 2018.3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xlog 2x<1},B={xl 1x 3},则A ?B= A.(0,3] B.[1,2) C.[-1,2) D.[-3,2) 2.已知a ?R ,i 为虚数单位,若复数1a i z i +=-,1z =则a= A.2± B.1 C.2 D.±1 3.已知1sin()6 2x p -= ,则2192sin()sin ()63 x x p p -+-+= A.14 B.34 C.14- D.12 - 4.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舞回游到长江,历经三千多公里的溯流博击,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一个环保组织曾在金沙江中放生一批中华鱼苗,该批鱼苗中的雌性个体能长成熟的概率为0.15,雌性个体长成熟又能成功溯流产卵繁殖的概率为0.05,若该批鱼苗中的一个诞性个体在长江口外浅海域已长成熟,则其能成功溯流产卵繁殖的概率为 A.0.05 B.0.0075 C 13 D.16 5.已知双曲线22221y x a b -=的一条渐近线与圆222 ()9 a x y a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3 B.3 c. 322 D.32 4 6.设有下面四个命题: p 1:n N $?,n 2>2n ; p 2:x ?R,“x>1”是“x>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3:命题“若x=y ,则 sin x=siny ”的逆否命题是“若sin x 1siny ,则x 1y ”; P 4: 若“pVq ”是真命题,则p 一定是真命题。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p 1,p 2 B.p 2,p 3 C.p 2,p 4 D.p 1,p 3 7.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学启蒙》中有关于“松竹并生”的问题:松长五尺,竹长两尺,松日自半,竹日自倍,松竹何日而长等。意思是现有松树高5尺,竹子高2尺,松树每天长自己高度的一半,竹子每天长自己高度的一倍,问在第几天会出现松树和竹子一般高? 如图是源于其思想的一个程序框图,若输入的x=5,y=2,输出的n 为4,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一) 集合与函数

高考一轮复习(一) ——集合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1)A ?A (2)A ??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 A(B) 或B A 真子集 A ≠ ?B (或B ≠ ?A ) B A ?,且B 中 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 (1)A ≠ ??(A 为非空子集) (2)若A B ≠?且B C ≠?,则A C ≠ ?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 都属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 A (1)A ?B (2)B ?A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2018学年广东省高考数学文科第一轮复习辅导资料

2018学年广东省高考数学文科第一轮复习辅导资料 知识回顾: 1.已知集合A ={y |y =x 2 -2x -1,x ∈R },集合B ={x |-2≤x <8},则集合A 与B 的关系是________ 2.满足{1}A ?{1,2,3}的集合A 的个数是________个. 3.集合A ={3,log 2a },B ={a ,b },若A ∩B ={2},则A ∪B =________. 4.已知函数f (x )=? ???? 3x ,x ≤1, -x ,x >1.若f (x )=2,则x =________. 5、设函数f (x )=? ?? ?? x 2 -4x +6,x ≥0 x +6,x <0,则不等式f (x )>f (1)的解集是________. 6、下列函数中,单调增区间是(-∞,0]的是________. ①y =-1x ②y =-(x -1) ③y =x 2 -2 ④y =-|x | 7.若函数f (x )=log 2(x 2 -ax +3a )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8.若函数f (x )=x +a x (a >0)在(3 4 ,+∞)上是单调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__. 9、已知定义域在[-1,1]上的函数y =f (x )的值域为[-2,0],则函数y =f (cos x )的值域 是________. 10、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既是奇函数又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则f (1)+f (4)+f (7)等于________. 11.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满足f (x -4)=-f (x ),且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则f (-25)、f (11)、f (8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12.已知偶函数f (x )在区间[0,+∞)上单调增加,则满足f (2x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