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二)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学习目标】 1、掌握北半球1月、7月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明确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自学】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 差异大。

2.分布:

(1)南半球基本上呈_____状分布,因为南半球_____ _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_____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面积大,海陆_____分布。

三、季风环流

1. 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 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机理: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 海陆间存在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 和 的形成。

2.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气环流、 、地形、 等。

季节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原因

所处气压带 ____________气压带 __________气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_____(快/慢)于海洋。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 亚洲高压 北太平洋 __________高压 __________低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_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蒙古、西伯利亚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和_______ _________ 性质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课堂导学】

一、复习检测

1.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2.指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二、重难点突破

1.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

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

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如图:

【特别提醒】

(1)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的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北半球显著,因而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2)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还是主要原因。

(3)东亚是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显著的地区,这是由于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2.主要气候类型与风带、气压带的关系

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提醒】

(1)不同风带、气压带控制下,气候类型往往不同。

(2)风带和气压带只是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唯一因素,气候的形成还要受到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典例剖析(B级)

例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两气压中心的名称:

A ,

B 。

(2)A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风,D点盛行风,我国的气候以为主要特征。

(4)由图中信息可知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在分布特点上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E海峡此季节受什么风带、气压带的控制?与7月相比该海峡气象条件有何变化?

【思路点拨】由题目图示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②A为亚欧大陆,B为太平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正确判断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分布差异。第(1)题,

1月份亚欧大陆上由于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形成高压区,为亚洲高压。北大平洋的气压中心为低压,即阿留申低压。第(2)题,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迅速降温,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成为寒冷中心,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强冷高压,将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第(3)题,图中C点位于东亚,形成西北风;D为南亚,此时受东北季风控制。我国在寒冷的冬季风影响下气候以寒冷干燥为主。

例2 右图表示位于北纬30o~60o的大陆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为气候,其

特征是。

(2)B、C两地中,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是;冬雨

夏干的气候分布在地区,

其形成原因是。

(3)D处常年受气团控制,其气候特征为。

(4)下图为三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将其序号与上述

气候类型的字母对应填空:

①②③。

【思路分析】分析气候类型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它的气温特点,气温受纬度因素和下垫面性质 的影响,图中A 、B 、D 为温带的气候类型;二是分析它的降水特点,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其降水 状况,降水量还受距海洋远近的影响,图中D 地距海洋远,故降水少,B 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一年四季 降水均匀C 地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因而气候具有冬雨夏干的特点,A 地为典型 的温带季风气候。

四、巩固检测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C 级)

(l )此图表示的是 月季风图。E 的风向为 风, F 的风向为 风。

(2)A 、B 、C 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 。

(3)盛行E 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4)E 季风的成因是 。F 季风的

成因是 。

五、小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压和低压中心

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大气的水平运动 单一气压带控制的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的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

【课后练习】

每到节日盛典,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进行庆祝,据此完成1~3题。(C 级)

1.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区域是( )

A .极地地区

B .副极地地区

C .副热带地区

D .赤道地区

2.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可能为( )

A .向西北方向

B .向东北方向

C .向西南方向

D .向东南方向

3.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东北方向时,下图北半球陆地等温线的分布正确的是( )

读某地气压年变化状况示意图(右图),回答4~6题。(B 级)

4.该图所示地区可能是( )

A .亚速尔群岛

B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 .夏威夷群岛

D .巴西高原

5.形成该地区气压年变化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

B .洋流

C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该地区气压最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盛行西北风

B .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 .风带和气压带位置偏北

D .圣地亚哥盛行西风

7.当亚洲高压增强时( )C 级

A .北半球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B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C .北京比上海昼长

D .地球上气压带位置偏北

8.在夏季风势力弱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C 级

A .北旱南涝

B .北涝南旱

C .南北皆旱

D .南北皆涝

9.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C 级

10.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B 级

A .a

B .b

C .c

D .d

【自我反思】

答案(10)

【课前自学】

二、1.海陆热力性质

2.(1)副热带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2)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干燥湿润

四、1.大气环流天气`变化气候

2.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洋流

【课堂导学】

三、典例剖析

例1

(1)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2)冬季大陆气温低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4)差异: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呈带状

原因:海陆面积分布差异大,

(5)受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

南北温差大,西风加强,海区风浪大。

例2

(1)温带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B C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大陆干燥少雨(

(4)C B A

四、巩固检测

(1)7 东南西南

(2)B

(3)高温多雨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和季节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课后巩固】

1—5 DBCBD 6—10 ABAAC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学习目标定位]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内涵,学会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能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一、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①概念: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②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③转化: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 (1)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是CH3CH2CH2CH2CH3、 、;这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碳链骨架不同。 (2)现有两种有机物CH3CH2CH2OH与它们共同的类别是醇,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官能团同为—OH,结构上的不同点是官能团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3)有下列两种有机物:

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机物A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羧酸,官能团是 ②有机物B的分子式是C3H6O2,类别是酯,官能团是 ③A与B是(填“是”或“不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1)碳链异构 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3与。 (2)位置异构 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CH===CH2与CH3—CH===CH—CH3。 (3)官能团异构 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官能团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CH3CH2OH与CH3—O—CH3。

例 1下列属于官能团异构的是() A.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B.CH2===C(CH3)2和CH3CH===CHCH3 C.CH3CH2OH和CH3OCH3 D.CH3CH2CH2COOH 和CH3COOCH2CH2CH3 答案 C 解析A中两种分子不含官能团,为碳链异构;B中两种分子都含有C==C键,双键位置不同、碳链不同;C中两种分子,前者的官能团为羟基,后者的官能团为醚基,二者为官能团异构;D 中两种分子二者分子式不相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考点】同分异构现象 【题点】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能叙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记住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能进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可知: n (NH 3)=34.0 g 17 g·mol -1=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 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1 D.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A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1;选项D正确。

201x-201X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2等差数列第1课时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优化练习新人教

第1课时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课时作业] [A 组 基础巩固] 1.等差数列a -2d ,a ,a +2d ,…的通项公式是( ) A .a n =a +(n -1)d B .a n =a +(n -3)d C .a n =a +2(n -2)d D .a n =a +2nd 解析:数列的首项为a -2d ,公差为2d ,∴a n =(a -2d )+(n -1)·2d =a +2(n -2)d . 答案:C 2.已知数列3,9,15,…,3(2n -1),…,那么81是它的第几项( ) A .12 B .13 C .14 D .15 解析:由已知数列可知,此数列是以3为首项,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 =3+(n -1)×6=3(2n -1)=6n -3,由6n -3=81,得n =14. 答案:C 3.在等差数列{a n }中,a 2=-5,a 6=a 4+6,则a 1等于( ) A .-9 B .-8 C .-7 D .-4 解析:法一:由题意,得??? a 1+d =-5,a 1+5d =a 1+3d +6, 解得a 1=-8. 法二:由a n =a m +(n -m )d (m ,n ∈N *), 得d =a n -a m n -m , ∴d =a 6-a 4 6-4=66-4 =3. ∴a 1=a 2-d =-8. 答案:B 4.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a n +1,则a 2 017等于( ) A .2 009 B .2 010 C .2 018 D .2 017 解析:由于a n +1-a n =1,则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d =1,则a n =a 1+(n -1)d =n ,故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 [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8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请先填写下表。 [投影]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来探究本节的研究主题 [投影]实验1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 (1) 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 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 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 方程式:Mg+2H2O △ g(O H)2+H2↑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3) 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 [问]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板书]金属性:Na>Mg>Al [讲]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呢?若不同,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Mg与盐酸反应要比Al剧烈 [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高中数学 第二章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作业 新人教A版必修5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课时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性质. 2.掌握等差数列的五个量a1,d,n,a n,S n之间的关系.

1.把a 1+a 2+…+a n 叫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做S n .例如a 1+a 2+…+a 16可以记作S 16;a 1+a 2+a 3+…+a n -1=S n -1 (n ≥2). 2.若{a n }是等差数列,则S n 可以用首项a 1和末项a n 表示为S n =n a 1+a n 2 ;若首项为 a 1,公差为d ,则S n 可以表示为S n =na 1+1 2 n (n -1)d . 3.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 (1)若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数列???? ?? S n n 也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 2. (2)S m ,S 2m ,S 3m 分别为{a n }的前m 项,前2m 项,前3m 项的和,则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 (3)设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则a n b n = S 2n -1 T 2n -1 . 一、选择题 1.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a 2=3,a 6=11,则S 7等于( ) A .13 B .35 C .49 D .63 答案 C

解析 S 7= 7 a 1+a 7 2 = 7a 2+a 6 2 =49. 2.等差数列{a n }中,S 10=4S 5,则a 1d 等于( ) A.1 2 B .2 C.1 4 D .4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得: 10a 1+12×10×9d =4(5a 1+1 2×5×4d ), ∴10a 1+45d =20a 1+40d , ∴10a 1=5d ,∴a 1d =1 2 . 3.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23+a 2 8+2a 3a 8=9,且a n <0,则S 10为( ) A .-9 B .-11 C .-13 D .-15 答案 D 解析 由a 23+a 2 8+2a 3a 8=9得 (a 3+a 8)2 =9,∵a n <0, ∴a 3+a 8=-3, ∴S 10=10a 1+a 10 2 =10a 3+a 82=10×-32 =-15. 4.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9,S 6=36.则a 7+a 8+a 9等于( ) A .63 B .45 C .36 D .27 答案 B 解析 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则S 3,S 6-S 3,S 9-S 6为等差数列,即2(S 6-S 3)=S 3+(S 9 -S 6), ∵S 3=9,S 6-S 3=27,则S 9-S 6=45. ∴a 7+a 8+a 9=S 9-S 6=45. 5.在小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被7除余2的数之和为( ) A .765 B .665 C .763 D .663 答案 B 解析 ∵a 1=2,d =7,2+(n -1)×7<100,∴n <15, ∴n =14,S 14=14×2+1 2 ×14×13×7=665. 6.一个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 ,若a 1+a 3+…+a 2n -1=90,a 2+a 4+…+a 2n =72,且a 1 -a 2n =33,则该数列的公差是( ) A .3 B .-3 C .-2 D .-1 答案 B 解析 由??? ?? a 1 +a 3 +…+a 2n -1 =na 1+ n n -1 2×2d =90,a 2 +a 4 +…+a 2n =na 2+ n n -1 2 × 2d =72, 得nd =-18. 又a 1-a 2n =-(2n -1)d =33,所以d =-3. 二、填空题

第二章 2.4 第2课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优秀经典课时作业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A组学业达标] 1.在等比数列{a n}中,若a4a5a6=27,则a1a9=() A.3B.6 C.27 D.9 解析:在等比数列{a n}中,由a4a5a6=27,得a35=27,得a5=3,所以a1a9=a25=9,故选D. 答案:D 2.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中,若a n a n+1=22n+1,则a5=() A.4 B.8 C.16 D.32 解析:由题意可得,a4a5=29,a5a6=211,则a4a25a6=220, 结合等比数列的性质得,a45=220,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则a5=25=32. 答案:D 3.在正项等比数列{a n}中,a1和a19为方程x2-10x+16=0的两根,则a8·a10·a12等于() A.16 B.32 C.64 D.256 解析:由已知,得a1a19=16. ∵a1·a19=a8·a12=a210, ∴a8·a12=a210=16. a n>0,∴a10=4, ∴a8·a10·a12=a310=64. 答案:C 4.已知{a n},{b n}都是等比数列,那么() A.{a n+b n},{a n·b n}都一定是等比数列

B .{a n +b n }一定是等比数列,但{a n ·b n }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C .{a n +b n }不一定是等比数列,但{a n ·b n }一定是等比数列 D .{a n +b n },{a n ·b n }都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解析:{a n +b n }不一定是等比数列,如a n =1,b n =-1,因为a n +b n =0,所以{a n +b n }不是等比数列.设{a n },{b n }的公比分别为p ,q ,则a n +1b n +1a n b n =a n +1a n ·b n +1b n = pq ≠0,所以{a n ·b n }一定是等比数列.故选C. 答案:C 5.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7·a 12=5,则a 8·a 9·a 10·a 11等于( ) A .10 B .25 C .50 D .75 解析: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 +n =p +q (m ,n ,p ,q ∈N *),则a m ·a n =a p ·a q ,可得a 8·a 11=a 9·a 10=a 7·a 12=5,∴a 8·a 9·a 10·a 11=25. 答案:B 6.设数列{a n }为公比q >1的等比数列,若a 4,a 5是方程4x 2-8x +3=0的两根,则a 6+a 7=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a 4=12,a 5=32,∴q =a 5 a 4 =3. ∴a 6+a 7=(a 4+a 5)q 2=(12+3 2)×32=18. 答案:18 7.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若a 1,a 3,a 4成等比数列,则a 2=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a 3=a 1+4,a 4=a 1+6. ∵a 1,a 3,a 4成等比数列,∴a 23=a 1a 4, ∴(a 1+4)2=(a 1+6)a 1,解得a 1=-8, ∴a 2=-6. 答案:-6 8.等比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若a 5-a 1=60,a 4-a 2=24,则公比q 为________.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二课时数列的性质与递推公式课时作业新人教A版必修5

第二课时数列的性质与递推公式 课时作业 * KE5HI ZUOYE * [选题明细表] 1. 已知数列{a n}满足a i>o,且a n+i=a n,则数列{a n}是(B ) (A)递增数列(B)递减数列 (C)常数列(D)摆动数列 解析:由a i>0,且a n+i=a n, 得a n>0,又=<1, 所以a n+1

(A)-165 (B)-33 (C)-30 (D)-21 解析:由已知得a2=a i+a i=2a i=-6, 所以a i=-3. 所以a io=2a5=2(a 2+a3) =2a2+2(a i+a2) =4a2+2a i =4X (-6)+2 X (-3) =-30. 故选C. 5. (20i9 ?广东深圳五校联考)已知数列{a n}满足a i=3,a n+i=,则a2 oi9等于(B ) (A)3 (B)2 (C)1 (D)-1 解析:由于a i=3,a n+1 = , 所以a2==1, a3==2, a4==3, 所以数列{a n}是周期为3的周期数列, 所以a2 0i9=a673x 3=a3=2.故选 B. 6. 已知数列{a n},a n=-2n2+入n,若该数列是递减数列,则实数入的取值范围是(A ) (A)(- R ,6) (B)(- R ,4] (C)(- R,5) (D)(- R ,3] 解析: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n € N)的二次函数,若数列是递减数列,则-<,即入<6.故选 A. 7. (2019 ?无锡高二检测)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 n2-7n+50,则数列中的最小项 是________ . 2 2 解析:a n=n -7n+50=(n-) +. 因为n € N,所以n=3,4 时,a 3=a4=38. 答案:38 8. 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写出它的前5项,并判断该数列的单调性.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 (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 ·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标准状况)可知:n (NH 3)=34.0 g 17 g·mol -1 =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 - 1 D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 A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 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 -1;选项D 正确。 例2 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 CO 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 B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O 所含分子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所含原子数为N A 答案 B 解析 常温、常压(非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 ,所含原子数不是1.5N A ;48 g O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氧原子数为3N A ;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态,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22.4 L 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思维启迪——使用“22.4 L·mol - 1”要“三看”

第二章 2.2 第2课时 等差数列的性质(优秀经典课时作业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A 组 学业达标] 1.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若a 1+a 5+a 9=4π,则cos a 5的值为( ) A .-1 2 B .-3 2 C.32 D.12 解析:因为{a n }为等差数列,a 1+a 5+a 9=4π, 所以3a 5=4π,解得a 5=4π 3. 所以cos a 5=cos 4π3=-1 2. 答案:A 2.在等差数列{a n }中,a 3+3a 8+a 13=120,则a 3+a 13-a 8=( ) A .24 B .22 C .20 D .-8 解析:因为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 所以a 3+3a 8+a 13=5a 8=120,所以a 8=24, 所以a 3+a 13-a 8=a 8=24. 答案:A 3.设e ,f ,g ,h 四个数成递增的等差数列,且公差为d ,若eh =13,f +g =14,则d 等于( ) A .1 B .2 C .3 D .4 解析:e ,f ,g ,h 四个数成递增的等差数列,且eh =13,e +h =f +g =14, 解得e =1,h =13或e =13,h =1(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公差d =13(h -e )=1 3×(13-1)=4. 答案:D

4.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d(d≠0),且a3+a6+a10+a13=32,若a m=8,则m为() A.12 B.8 C.6 D.4 解析:由等差数列性质得, a3+a6+a10+a13=(a3+a13)+(a6+a10) =2a8+2a8=4a8=32, ∴a8=8,又d≠0,∴m=8. 答案:B 5.若等差数列{a n}和{b n}的公差均为d(d≠0),则下列数列中不为等差数列的是 () A.{λa n}(λ为常数) B.{a n+b n} C.{a2n-b2n} D.{a n·b n} 解析:等差数列{a n}和{b n}的公差均为d(d≠0),对于A,由λa n+1-λa n=λ(a n+1-a n)=λd为常数,则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对于B,由a n+1+b n+1-a n-b n=(a n+1-a n)+(b n+1-b n)=2d为常数,则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对于C,由a2n+1-b2n+1-(a2n-b2n)=(a n+1-a n)(a n+1+a n)-(b n+1-b n)(b n+1+b n) =d(2a1+(2n-1)d)-d(2b1+(2n-1)d)=2d(a1-b1)为常数,则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对于D,由a n+1b n+1-a n b n=(a n+d)(b n+d)-a n b n=d2+d(a n+b n)不为常数,则该数列不为等差数列. 答案:D 6.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5=a,a10=b,则a15=________. 解析:法一:d=a10-a5 10-5 = b-a 5,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 、H 2SO 4、HNO 3、H 2CO 3等 ②碱:KOH 、NaOH 、NH 3·H 2O 、Mg(OH)2、Al(OH)3等。 ③盐:KCl 、Na 2SO 4、Mg(NO 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 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 4等。 [特别提醒]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O 2、SO 2、SO 3、NH 3等是非电解质。 (3)CaO 是电解质,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 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原因。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1.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SO 2、CO 2、NH 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4.水溶液中的两个电离方程式: NaHCO 3===Na ++HCO -3;NaHSO 4===Na ++H ++SO 2-4。 电解质 A.HNO 3 B.Ba (OH )2 C.SO 2 D.葡萄糖 E.K 2CO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