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别提醒]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风化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基础。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读图,回答(1)~(2)题。

(1)“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岩浆喷出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岩浆侵入作用

(2)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 .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解析:第(1)题,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石灰岩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第(2)题,“女王头”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

答案:(1)C (2)A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读教材图2-22,思考下列问题。

(1)梯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在低山丘陵地区修建梯田的好处有哪些?

提示:(1)江南丘陵、黄土高原。

(2)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②使地势平坦,利于耕作;

③扩大了耕地面积。

材料如图所示是一个为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结合材料探究:

(1)假设暴雨发生时该河盆的森林早已被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2)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流量曲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3)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含沙量曲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1)见下图。

(2)森林砍伐前流量曲线稳定,径流变化较小。森林砍伐后,流量曲线变化很大。原因: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的功能。

(3)森林砍伐前,河流含沙量曲线比较和缓,含沙量小;森林砍伐后,含沙量大增,且曲线变得陡峻。原因:森林能阻挡暴雨冲刷,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对地表径流起到过滤作用,

森林能减少水土流失。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

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

如陡坡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破坏植被等。

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属于趋利避害的是()

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②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

③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

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澳门人民填海造陆,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利大于弊。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功能,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在坡度大的山体上建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

[学生用书P44])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清水断崖位于我国台湾省东部海岸,依山傍海,崖岸壁立,为台湾八大胜景之一。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其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 A.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和流水侵蚀作用

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

D.岩浆活动和流水沉积作用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此地貌的地理位臵:我国台湾省东部海岸。由此我们可断定:其地貌形成的内力作用——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岩层露出水面,外力作用——海浪的侵蚀使崖岸壁立。

2.下图为一位旅行者拍摄的某地自然景观的两张照片,照片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选D。图1为风蚀桥,图2为风蚀城堡,都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B.冲积平原

C.冲积扇D.沙丘

4.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流水沉积

解析:左图是河流在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缓,泥沙山前堆积形成的冲积扇;右图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答案:3.C 4.B

知识点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

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

解析:该题组考查了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5.D 6.B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 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精致拱门”景点的岩石类型为()

A.沉积岩B.变质岩

C.侵入岩D.喷出岩

2.“拱门”的主要成因为()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风化、侵蚀D.冰川侵蚀

解析:第1题,图示岩层有层理,且材料说几亿年前是海洋,所以沉积作用较强,是沉积岩。第2题,该地降水较少,所以流水作用较差,“拱门”是受外力风化,然后受外力侵蚀而形成。

答案:1.A 2.C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D.d——冰川侵蚀

4.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第3题,图a为风力侵蚀地貌;图b为流水侵蚀地貌;图c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图d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第4题,若b为黄果树瀑布,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水量越大流水侵蚀作用越强。黄果树瀑布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水量大,侵蚀强。

答案:3.B 4.B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

6.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第5题,此题采用排除法,难度不大。据图,此题地势平坦开阔,可以排除选项A(起伏)、B(沟谷、断崖)。河流地貌,流水侵蚀,与风沙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第6题,解读选项中诗文,A描述水的海陆间大循环,大致反映地势地貌的西高东低,未体现堆积地貌,可排除。B中白鹭洲,江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形似白鹭而得名,故B正确。C形容长江之长,未体现地貌,可排除。D中猿、万重山等意象,体现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可排除。

答案:5.C 6.B

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臵与三幅断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解析:a位于上游山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b位于河流中游,山区与平原转换地带,这里一般有侧蚀现象,也有沉积现象,例如冲积—洪积扇的形成,但

河流以搬运作用为主。而到c处下游和入海口,流水携带物质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答案:7.D8.A

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解析:首先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判定河流流向及地貌类型,再结合以下三点: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②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③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甲图中由A 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F E(3)C(4)B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1)如用上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__风。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

A.荒漠B.草原

C.森林D.水乡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而现代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 A.蓄水植树种草B.植树造林

C.退耕还林D.退耕还牧

解析:第(1)题,风从西北吹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第(2)题,鹅卵石说明黄土高原在形成以前曾是水乡。第(3)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现在的主导外力作用是流水的侵蚀与搬运。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适合种草。

答案:(1)戈壁沙漠黄土西北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D

(3)风力沉积作用流水的侵蚀与搬运作用 D

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景观图与示意图中外力作用序号一致的是()

A.②B.③

C.④D.⑤

2.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①

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③

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④

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⑤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根据关系图判断:①为风化(或侵蚀)作用,②为侵蚀(或风化)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第1题,景观图为沙漠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山崩地裂应为内力作用,积沙成滩属于堆积作用,泥沙俱下属于流水的搬运作用。

答案:1.C 2.A

读“地貌模式图”,回答3~4题。

3.由图可知()

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4.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第4题,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

答案:3.C 4.B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位于河口,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了典型的________地貌。

(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的煤层集中分布在________(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层中;如果乙、丙两处为地下采煤区,容易发生坍塌、透水事故的是________处。

(3)近几年来,丁河段含沙量不断增加,就上游山区而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就下游地区河道而言,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解析:图中地区的地下岩层出现明显的断裂和错位,说明存在断层构造,且岩层出现弯曲,也说明存在褶皱构造。地表河流源于山区,流入海洋,丁河段位于河流下游,属于沉积地貌,河口易形成三角洲地貌。中上游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淤积加重,抬

高下游河床,造成洪涝。

答案:(1)三角洲

(2)沉积岩乙

(3)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泥沙淤积,河床抬升。

(完整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外力作用练习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在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在下列各地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岩石中化石类型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顺序,已知图示中生物进化顺序是三叶虫—恐龙—哺乳类生物。那么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断块山 2.通过考察,学生进行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质作用的描述,合理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下面两图分别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图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红色砂岩 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是 ①断层发育②流水作用 ③风力作用④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 计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 C.冰川 D.风力 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是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新疆 9.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较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下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图。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最确切的 是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 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 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中方 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 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 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2.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13.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②过度使用水资源③人口增长 过快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 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A.甲 B.乙 C.丙D.丁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 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 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B.1995~2000年 C.2000~2005年D.2005~2010年 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D.径流量显著减小 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

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4~6题。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 4.B 5.A 6.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项。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A项。第6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A项错误。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项错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项错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项正确。故选D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程复习方略北师数学文陕西用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五) 一、选择题 1.(2013·安康模拟)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的是( ) (A)f(x)=-x2+x+1 (B)f(x)= (C)f(x)=()|x| (D)f(x)=ln(2-x) 2.函数f(x)=|x|和g(x)=x(2-x)递增的单调区间依次是( ) (A)(-∞,0],(-∞,1] (B)(-∞,0],[1,+∞) (C)[0,+∞),(-∞,1] (D)[0,+∞),[1,+∞) 3.(2013·宝鸡模拟)已知函数f(x)=x3+x,则“a+b>0”是“f(a)+f(b)>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2013·汉中模拟)若函数y=ax与y=-在(0,+∞)上都是减少的,则y=ax2+bx在(0,+∞)上是( ) (A)增加的(B)减少的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5.已知函数f(x)=若f(2-a2)>f(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C)(-2,1) (D)(-∞,-2)∪(1,+∞) 6.已知函数f(x)=是减函数,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0,1) (B)(0,) (C)[,) (D)[,1) 7.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在区间(-∞,2)上是增加的,且f(x+2)的图像关于x=0对称,则( ) (A)f(-1)f(3) (C)f(-1)=f(3) (D)f(0)=f(3) 8.设函数f(x)=若f(x)的值域为R,则常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C)(-∞,-2]∪[1,+∞) (D)[-2,1] 9.(2013·榆林模拟)已知函数f(x)=若存在x1,x2∈R且x1≠x2,使得f(x1)=f(x2)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2 (B)a<4 (C)2≤a<4 (D)a>2 10.(能力挑战题)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0,+∞)上的单调函数,若对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形成边界的 类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 海洋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 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 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挤 常形成深邃的 海沟,以及与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消亡边界 →|←

压碰撞之相伴的山脉 或岛弧 的岛弧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 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 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层 较老 图示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 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 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图解法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 (3)断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 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探究】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作业题及答案解析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分布规律及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①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②____________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③__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④__________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⑤________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⑥____________。如冬季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 3.东亚位于⑦____________东部,东临⑧____________,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⑨_________之间、⑩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________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________________、 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热带雨林气候是在?______________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________带有很大的关系;在?__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图中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D.冰岛低压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D.60°S、赤道低气压带 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选择题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海岸带,也包括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等。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有(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1.C 2.B 第1题,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从图中看出,③为海洋较深区域,因此不属于湿地,而①②④符合湿地概念。第2题,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当地径流方面有重要作用。 吉林省白城市湿地广布,近年来白城市十年九旱,成为缺水的“水乡”。下图为“吉林省西部略图”。据此回答3~4题:

3.白城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与地形 B.地形与水文 C.植被与水文 D.气候与植被 4.在旱灾时白城居民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 ) A.水质盐碱度高 B.引水工程量大 C.保护湿地资源 D.保障下游用水 解析:3.B 4.A 第3题,白城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气候与形成“水乡”无关;该地有河流经过,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形与水文是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植被与“水乡”形成无关。第4题,旱灾时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水质盐碱度高,A正确;白城是“水乡”,引水工程量小;旱灾时,居民考虑的主要是生存问题,而不是保护湿地资源和保障下游用水。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流域内冰川面积占比很小。读2001~2016年青海湖水量变化及气候要素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青海湖2001~2016年水量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2016年的总水量约为70×108m3 B.2004年水量达到近年最低值 C.与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无关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但是我们看这张图,发生了地形倒置,为什么会背斜山向斜谷会变成了背斜谷向斜山呢? 这是外力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框架,而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外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大家先自学课本41页,找出外力作用有哪些?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大家还记得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吗? 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太阳辐射提供了能量来源,就形成了风、流水、冰、波浪这几种外力作用。这四种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来塑造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大家都了解吗?它与风有关系吗?我们看左边这幅图编,它是机械风化示意图,也就是物理风化,从第一幅图和第四幅相比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岩石从完整的一块变得松散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课时作业 含答案

一、选择题 下图中R1、R2和R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且R1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4.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解析:第3题,由图示服务范围可确定甲、乙、丙三城市级别高低,甲>乙>丙,所以其服务职能也应由高到低为甲、乙、丙。第4题,在理论上服务区相互嵌套,但是随着发展也会发生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 答案:3.C 4.D 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2002年)”(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乙)。据此完成5~6题。 甲 乙 5.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 ①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多②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③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④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少A.①③B.②③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分别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主学习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说来,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合作探究 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一直起主导作用吗?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学以致用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不断的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来自于() A.风力 B.流水C.冰川D.太阳能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自主学习 1.地质构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见的有 ________和_________。 2.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使岩层发生________,形成褶皱。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都属于褶皱山脉。褶皱有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 3.背斜和向斜表格对比: 4.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或______,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_____或_______。 5.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__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容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______。 合作探究 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是同一回事吗? 学以致用 1.良好的储油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C.湖盆D.大陆架 2.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 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知识点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自主学习 1.1.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______,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风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