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王安总经理在中煤集团2009年工作会议暨职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其中之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联系近年来企业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王安总经理的报告精神,使我们深深感到: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正确处理和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用辩证的观点把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为在继承中创新定好位。

在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把企业在长期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经营特色等赋予时代内涵,持续传承、丰富、创新、发展,从而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因此,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

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础,认真研究优良传统对做好现实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在创新中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不断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批判的眼光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在继承中创新奠好基。

继承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企业的历史沉淀与现实需要有

机地结合起来,让企业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得以延续,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宝贵经验得以光大,好的做法得以应用。我们在继承中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批判性继承。作为煤炭施工企业,我们的主业是矿山施工,目标是打造一流矿山施工企业。要做强主业,要发扬我们多年在立井、斜井施工领域创造的优秀业绩、良好信誉,抢抓机遇,广揽工程,积极抢占高端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尤其是要利用公司装备先进、技术领先等优势,在那些建设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施工项目上展示实力、做强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真正使公司主业成为内部产业之主导。要打造一流矿山施工企业,还需要我们继承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优良传统,并

将这些优良传统与当今的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先进装备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要坚持动态性继承。我们公司在继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鉴行业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全面推广了精细管理工作,这是在继承传统经验基础上对企业管理的创新;2007年,我们又本着最佳成本、最低风险、最大效益的原则,采取细化指标分解、细化过程控制、细化业务流程、细化考核激励的办法,将细化管理进一步引向了深入,并在31处塘口项目部召开了精细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一批精细管理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我们又完善了企业财务、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而在推行细化管理中形成了做事有章法、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优劣有奖惩的良好工作格局;今年,我们将围绕中煤集团提出的“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标准,继续细化管理,努力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规范的工作制度、合理的工作程序、清晰的工作流程、有序的工作步骤,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要坚持择优性继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充分挖掘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传统优势,形成自

身特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就是在充分挖掘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八位一体”的企业文化架构,并在推进中不断丰富、

完善、创新、发展。而今,以“勇争第一”为核心的理念文化得到广泛认同;以企业规章为基础的制度文化持续健全,以“四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流动文化传承拓展,以“关爱生命、平安是福”为导向的安全文化效果明显,以电视、报纸、网络为载体的传媒文化逐步延伸,以“文明三区”建设为依托的创建文化加强巩固,以群众社团为主体的广场文化蓬勃开展,以打造王牌施工队、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文化发扬光大,以特色培育、系统创新为主要手段的廉洁文化强势推进,文化力助推软实力、提升竞争力的作用全方位显现。

三、用权变的思维求新,以新图变,变中图强,为在继承中创新导好航。

一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求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求变图强的过程,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思维僵化,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做到切合实际,灵活变通,攻坚克难,主动突破。我们要创新发展,解放思想的过程就必须永无止境的延伸,思维方式的调整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今年,我们按照中煤集团“1458”工作思路、

“22255”发展目标和“五高”、“五新”的工作要求,明确了六个重点:一是在应对挑战的认识看法上解放思想,明形势,识危机,在危机中抢抓发展机遇;二是在应对挑战的思路办法上解放思想,拓思路,想招数,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履职尽力;三是在应对挑战的胆略步子上解放思想,破难题,闯“雷区

”,在应对挑战中积极作为;四是在应对挑战的主攻目标上解放思想,占高端,显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在应对挑战的模式架构上解放思想,调结构,增后劲,努力在转型发展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在应对挑战的信心力量上解放思想,强信心,下气力,变市场压力为发展动力,以此为建设一流矿山施工企业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二要在产业结构上创新求变。去年,我们果断作出了调整转型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以煤炭建设为主体、以非煤建设和资源开发为两翼,以主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主体,主体、两翼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一体两翼”产业架构的转型思路。经过一年努力,公司“一体两翼”产业架构初步形成。在做强“一体”方面,秉承“大市场、大项目、大业主”的开发战略,进一步巩固了煤炭建设市场的制高点;在打造“两翼”方面,利用资质优势,

成功实现了向非煤矿山和地铁冻结等领域的延伸。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一体”带动“两翼

”,“两翼”支撑“一体”

的调整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是由煤炭施工向非煤领域拓展,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由传统工艺向机械化施工拓展,由一二期工程施工为主向三期工程拓展,由单一总承包为主向统分结合模式拓展,由依赖型产品生产向自主创新型品牌拓展,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多结构、多产业、多领域发展的一流施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创新求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眼于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特别要重点培养技术骨干和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为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在项目实施、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必须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增强,一方面,持续开展好群众性创新活动,鼓励职工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开展小改、小革、小建议、小发明、小创造,以“五小”成果解决施工生产中的难题;另一方面,持续抓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抓好深

立井机械化作业线创新研发、岩平巷和斜井机械化作业线快速施工、煤(半煤)巷综掘机械化作业线推广等支撑主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以及国家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和中煤集团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施工工法,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施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要在和谐企业构建上创新求变。构建和谐企业,既是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又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必须以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准则,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方法,丰富载体,提高效率。不断提升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满意度,增强企业对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必须大力倡导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宽容友爱、共同发展的良好风气,认真落实“依靠”方针,持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广大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切实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以此激发职工群众的创造欲望、创业热情,使之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继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就能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断突破中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音乐表演0811班杜奇鹏08126046 引言 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甚至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 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 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 一、关于艺术的继承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构成中有一种特异”的构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构成中突然出现一个异类”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有创新意识的新符号就如同这个异类”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的街道上。 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市民们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今天,各种方盒子式建筑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评。对此用信息论有关原理来解释,就是环境符号系统所载有效信息太少。鉴于此,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他主张以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代替现代派提倡的简洁性,以语义的模棱两可和紧张感代替平铺直叙,以语义的多重性反对非此即彼的机会主义,要混杂而不要一目了然的

人文理念的创新与传承.

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 2009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主旨 「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既是中國和東亞傳統底下,讀書人面對宇宙自然萬物的基本態度,也是文藝復興以降,西方思想、藝術的核心關懷,無論是啟蒙運動對光明的渴求和理性的呼喚,或浪漫主義對黑夜的晦暗與神聖的探掘,莫不以人的主體能動性為出發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和科技文明的發展,激勵了思想家對於人之異化問題的思索和存有情境的揭露;而近代以來「現代性」宏觀敘事所蘊含的主體膨脹和對於理性之統合作用的過度信賴,卻也促成了當代思想對於「他者」的關注與差異的尊重,後現代、後殖民思潮於焉興起。值此學說紛陳、思潮激盪之際,關心學術發展的知識份子們,重新省思東、西方人文理念之傳承,檢視其於人文學各領域之創新、變化與實踐成果,此其時也!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之成立,旨在整合人文學界之意見,形成發展策略,以提升國內人文學術之研究水準,並研擬各項前瞻性研究議題,推動跨學門研究。基於前述宗旨,本研究中心擬於2009年5月21、22兩日,以「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為題舉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藉由實質的研究成果發表和學術研討,鼓勵青年學者踴躍發表論文,與同世代之人文學相關領域學者積極展開對話、交流。 二、主辦單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三、會議時間與地點 1. 時間:2009年5月21、22日 2.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館一樓會議廳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台大校史館二樓﹞ * 一律通訊報名,請依本欄最後一頁表格填寫後寄至:r97124004@https://www.docsj.com/doc/ea13933528.html,.tw ** 相關訊息請參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s://www.docsj.com/doc/ea13933528.html,.tw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洽詢電話:(02)2363-9808#26、41

作文《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优秀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 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继承和创新从来都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每一次创新都有“拿来”的影子,每一次 “拿来”都可能孕育出创新,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人类才 会不断发展、进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无穷的科研, 无数的创新,都和前人有关。所以继承并不可耻,可耻的是 只继承前人的成果不肯创新,而丢了发展的机会。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说道:“没有拿来的,人不 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那 个年代的人们,曾抱着孔夫子、抱着封建主义不肯撒手,不 愿接受外来文化,觉得那便是爱国,那便是气节。可笑的是

危亡之际,生存和毁灭就在眼前,我们还抱残守缺,做着天 朝上国的美梦。在万千泥潭中翻滚、挣扎,我们终于走了“拿来”的道路,以所“拿来的”打造出新的天地,探索出了一 条复兴之路。历史仍刻骨铭心,今日我们决不能再重蹈覆辙。 文化如此,科技也如此。 任正非表示:“我从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 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文化和科技不在继承的基础 上创新,难道回到原始社会从头再来吗?科技是人类的共同 财富,适合创新的就“拿来”:互联网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马云拿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支付宝,这就是创新;你研 发了手机,我拿过来搞移动支付,他拿过来搞QQ、微信,这也是创新。总不能说我研发了微信、QQ,但是我得等研发出自己的手机再装上去,而且我还不允许别人装。互联网 是全球共享,QQ、支付宝也应是全球共享,它们都是人类 共同的财富。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不可停止,“新”已 是必然,但“新”的基础是前人的成果,只有在前人成果的 基础上才能造就“新”,人类创新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 钱七虎曾言:“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好像钱七虎只主张创新,反对继 承?差矣!互联网是前人的成果,但在此基础上创建支付宝 却是前人未走过的路;手机是前人的成果,但利用手机搞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 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 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要特 点是内在引导的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它包括:智能 性文化(人文讲座、辩论赛、办报等)、观念性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素质型文化(指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 “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 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 向、人生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 会文化的敏感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文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了一些思考。 一、思想意识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在学校实现培养目 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 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 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学 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 校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 此,学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在当前课程改革不 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办学品味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 校园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 教育思想和人格品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 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值得强调,学校管理者应该增强文化意识,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 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起“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例如:设立论坛、举办教育思想培训班、不定期举行论坛活动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 的综合素质。其次,增强学校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 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 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 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例如,每月举办一 次教育论坛,组织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 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认 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二、行为方式 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社会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方位、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构建成一道靓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_1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 导读: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一】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

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二】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

高考作文素材:继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继承与创新 思路: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继承优良的传统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 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经典素材: 王安电脑的破产(不懂创新导致失败) 王安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许多老客户也相继离去,到了1992年7月,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儿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了字。 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

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理念 一、艺术教育理念的依据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党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艺术教育理念的内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它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符合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这种教育理念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接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艺术活动和演出不仅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教育的平台,榆林市第三中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和修养,体现教育公平。 (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学校艺术教育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应该凸显育人特质,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少年的朝气蓬勃、青年的意气风发,这些美好的精神气质正是我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是要让青少年从内心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而且更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我校艺术教育力求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快感。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也

谈谈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谈谈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姓名:曹新生学号:110106312 班级:11市场营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继承,因为创新与继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那何为创新呢?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拿我们国家的五千年文化来说,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繁荣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续培育、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关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不断的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这个现代化的一种体系。既不能全盘的去否定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去全盘西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种生命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他的精华与糟粕都是共生的,我们要理性形象的去评它的好与坏。一味的将优的方面吸取过来应用到我们的体系当中,而去摒弃那些不好的方面,其实那是想当的困难的,我们所选要做的就是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在思想上一个很重要一个方面。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正如李可染所言;‘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目的所以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评继承。其次,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基础,继承也是创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创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和属性和显著的特征,创新意味这超越需要有超越前人

论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论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写作是一项高尚的精神活动。几千年来,中国文人为之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缀,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我们传诵祖先的诗词曲赋时,时代也以其势不可当的向前迈进。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变幻莫测……创造形容词的速度几乎不能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一致。所以,面对背后文章泱泱大国和面前波浪滚滚的时代潮流,我们有必要好好思索:写作,应该怎样继承、创新? 追忆往昔,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古圣先贤的观点吧!杜甫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继承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可见,培养写作时对文字驾驭自如这种能力首先要学会对读过文章的继承。相反,陆翁在《文章》中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为之。”,大文豪曹雪芹则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他们看来,生活的内涵丰富无比,只要有心,处处是可写之文章。即时时处处发挥创新精神,对生活进行锤炼加工。那么,是继承重要还是创新重要?我想古往今来凡成就大学问者对写作都有独到见解,我们后辈是无权也不能对之论褒贬的。 科学一点地说,写作的继承与创新应该是辩证统一的。继承、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继承、借鉴的目的。没有继承借鉴的创新就如一株被掐断了根的植物,生命随时休矣!相反,没有创新的继承借鉴则如浅泥滩的小草,水流轻缓是尚能拼命站住,而一旦水流稍为急促一些则只能“香消玉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创新的要义在于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乃至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技巧都要令人耳目一新;目的在于使文章有独特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在于启人明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为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刻意追求创新是对创新一词的曲解。创新的过程需要继承的理论的指导,继承的过程也需要创新意识的提醒。一味地照搬照套,继承必将失去生命力,毕竟“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康有为。”继承来的东西只有经过创新目光的审视才算得上科学的继承。可以说,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创新离不开继承。 下面我想就自己的写作经验略微验证这个观点。我是2000年参加高考的。沿袭传统,这一年高考作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更高了,从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一项就可见一斑。三角形、圆形、半圆形、不规则形这几个图形符号初一乍见真的令人不知所云。但我略一见半原形就欣喜起来。“人生就像一个半圆,有笔直大道通天,有羊肠小道迂回……”这是高考前夕我偶尔看到的一段话。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人生的案呢?我继承了先人半圆形的人生观后略一思索,就把我的写作主题确定为“人生探秘”。于是,我的笔下有了完美主义者的人生“原形”;悲观主义者的人生“三角形”;浪漫主义者的人生“不规则图形”。把图形幻化成各种各样的人生,这应该算是一种创新吧!高考放榜后,我语文科考了729的高分,作文功不可没。如果讲庆幸的话,那我要庆幸我略懂写作继承与创新的一点皮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活动是艰辛的,但好文章给人心灵带来的愉悦是难以言传的。在通晓继承与创新等道理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刻苦练习,笔耕不缀,一个意境无穷的无限空间将在我们笔下展开!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求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出发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都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学生缺少认同感,缺少抬头率。 二是,讲授内容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四门课的教材客观存在着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的问题。照本宣科是容易做到的,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则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材收集整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说服力的案例,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是,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在几门课的考核中,客观的存在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并且在试卷考试中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较少能考查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事实上决定了学

教学内容的经典传承与开拓创新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教学内容的经典传承与开拓创新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确定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诚如李海林老师在《关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一文中所说,老师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看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或文言文,以此选择阅读方式,是文学作品就可以选择鉴赏、解读,是实用文就可以选择接受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操作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是文言文则六种皆可选择。 《变色龙》一文属于文学作品,应该选择鉴赏、解读这样的阅 读方式;它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体现在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于是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成了教学内容;从文章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篇经典,属于定篇,我们的教学内容就是课文本身。 xx年浙江省优质课展评中,王老师执教的《变色龙》紧紧抓住浓缩了故事情节的“变”字,以解读的阅读方式引领学生读出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众生相,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环境描写引领学生读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的病态。从李海林老师的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王老师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准确的。可能在早期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少一线教师在未完全领会改革精神的情况下一味求新、一味追求人文性,矫枉过正,导致在一段时间里教学内容失去了体式与教学功能

的区别,课堂低效化,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了经典传承。 那么,王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精准呢?除了关注教材,我们还要关注学生。不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成了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王荣生教授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还是上海的语文变革――质疑教学,都把改革的深入点落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从微观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关于《变色龙》一文的学情。对于一般的初三学生来说,通过故事情节解读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再借助环境描写解读当时的俄国社会,不会有多大的难度;对于温州实验中学和绣山中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解读更不成问题。因此,我肤浅地认为,王老师如果能更多地加入鉴赏这一阅读方式。可能更加契合学生的学情。 由此,又一个问题产生了:鉴赏点如何选择?我觉得鉴赏点必须是文本的特质,也就是文本所具备的比较特殊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大到整个写作思路,无不体现作者的“怎么说”。语文教学重在文本怎么说,从怎么说中读出说什么,或是在明白说什么之后再去关注怎么说。可能因为《变色龙》是译文,所以此文的教学普遍存在没有贴着文本的言语形式来教学的问题,大多抓住“变”以及细节描写泛泛而教。但是,即便是译文,当它以中文的面貌出现时,译者定然尽可能地还原,它的整体风貌还是在的,

创新育人理念,探索教育方式,做师生幸福的教育

创新育人理念,探索教育方式,做师生幸福的教育 灌南县长江路小学罗锐 2012年春季,是我们长江路小学创建以来的第三个学期,也是在新校区即真正意义上长江路小学的第二个学期,上个学期在首批35名长江路小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创造了创业的新篇章,在全县教育综合评估中跻身第一方阵,名列全县第五,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同志努力的结果,对同志们的勤劳奉献致敬! 新学期我们要在县教育局2012年工作意见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提升理念,创新教育;规范管理,精致学校;优化结构,高效课堂;和谐发展,幸福师生”这一主题,创造性的贯彻实施县局提出的“六大工程”,努力实现“六大提升”:致力推进人才强教工程,实现教师队伍新提升;推进高效课堂工程,实现教学效益新提升;致力推进优质均衡工程,实现教育发展新提升;致力推进精致管理工程,实现内涵新提升;致力推进幸福成长工程,实现学生素养新提升;致力推进和谐教育工程,实现教育管理新提升。 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牌,我校本学期的工作将以县局工作意见为指导,确立办学的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目标和五个举措。 一个核心:坚持学校发展思路不变,继续探索、实践并努力创新“和雅”教育理念,以办好长江路小学,教育好长江路小学的学生,发展好长江路小学的教师为追求,坚持文化立校,建设书香醇美和谐优雅的学校。[加强学校文化、绿化、净化和景点化的建设。] 二个重点:一是实践创新“和雅”教育理念,实行“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建精致学校;二是构建“三自”学习模式,拓展学习时空,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目标追求,创高效课堂。[三自就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理念,我们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主张学生课前自觉预习、课堂自主探索、课后自愿学习。] 三个目标:一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育有才能文雅的学生;二是坚持以教师提升为本的管理理念,塑有才华儒雅的教师;三是以科学取向为本的发展理念,建书香醇美的和雅学校。 育文雅学生:我们努力从两个方面落实学生素质的提升,一是传承经典,夯实学生文化底蕴;这里的经典不只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诗词经典,也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主要从两条渠道实施,坚守创新课堂主阵地,以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为主,引领学生自觉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经典阅读类课程、科技制作、数学思维、长江文化课程和君子品质课程的实施,开发文雅少年素养体系,完善文雅少年训练策略,提升学生文雅素质。二是接轨现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施学生文化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开展好每日三小课,每周三活动(德育主题、体艺达人、生活技能),每月一主题节日活动。 塑儒雅教师:通过读书、写字、研究、师德修炼,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教师言行气质,品味教师职业幸福感,引领大家像孔子一样做老师。做好老师读书活动的引领;统一与自主相结合,每学期统一读一本书,自主读一本书,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和好书推荐活动;做好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做好学校四个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和两个市“六模块”教研课题的研究,每个至少参与两个课题研究,开发主持一个校级的子课题研究;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以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愿学习为主旨,认真开发每节课的预习提纲的设计、课堂自

(完整版)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编织艺术的起源 中国编织艺术跨越千年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为其提供了丰足的养分。这门古老技艺逐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织艺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仅引发人们的审美关注,而且日益显露其审美内涵。各时期的编织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如唐代的飘逸,宋代的秀雅,明代的拘谨,清代的华丽等。春秋战国时期,编织技艺被熟练运用于服饰上。唐宋时期,编织艺术呈现明显的兴起之势。明清时期,我国编织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饰品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编织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之所以展现迷人的风采,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灵巧和智慧,他们赋予简单的绳线以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了强烈的装饰美。 二、编织服饰品的艺术特性 运用编织方法设计制作的服饰品有多种形态,这些形态、材质各异的饰物通过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组合编织而成。从组合的方式上看,有对称齐一式,也有递增排列式等。编织服饰品运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在强调多样性的同时求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统一 编织服饰品遵循美的设计规律,体现了和谐统一性。和谐涵盖了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是指编织饰品从外观造型、材料、色彩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统一性就是在一件完整的作品中差异变得适度。在很多现代编织饰品中运用多种材质,通过色彩、面积和造型的巧妙构思,在多样中寻找到一个适中点,使得作品完整统一,同时又能够在统一中寻求多样的变化。 (二)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调和区别于和谐,指由相近、相同的要素有机组合,呈现较明显的一致性。而对比则指将相异、相反的要素组合,将其对立面突出地表现出来,如色彩上的强烈对比,造型中曲与直的突兀对比,材质中的软硬对比等。编织饰品采取多种对比调和的手法,通过明暗、粗细、长短的对比

继承与创新的名人名言

继承与创新的名人名言 导读:关于继承与创新的名人名言 1.深刻,创新。——茅盾 2.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 3.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4.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5.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6.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7.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8.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9.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爱迪生 10.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11.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赶过前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12.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马云

13.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很难描述的。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马云 14.“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15.随着一种观念的流行,言语创新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习惯改变的程度——塞·约翰逊 16.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塞·约翰逊 17.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18.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宋叔和 19.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20.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王鸿祯 21.凡事力争最好的可能性,但必须做最坏的准备。做创新的科研工作更是如此。——王世真 22.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23.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

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0级涉外2班崔晓燕13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一个民族的文化,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维持其先进性。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胡锦涛同志曾说道:“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往往是最好的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排斥创新,相反,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自己替代的创造,这是绝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在我看来,没有“不变”,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变”,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因此,真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继承难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对凡是被后人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的予以取,反之则舍。但创新是绝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种代替并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时增添旧事物中所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是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的统一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