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人口迁移就教案.doc

中国人口迁移就教案.doc

中国人口迁移就教案.doc
中国人口迁移就教案.doc

中国人口迁移就教案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

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

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

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

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

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

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

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

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

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

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

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

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

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过程】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

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板书设计】: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特点:规模小,频率低。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2018年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 课前备好课,才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小编收集整理好的昨天今天明天中 班教案 ,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 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昨天、今天、明天的字卡图片(发芽的三个步骤、小鸡出壳的三个步骤、开花的三个步骤、代表天气气象的图案等) 自制挂历 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和老师学习本领,高兴吗?”(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1、今天的天气怎样?(要求幼儿使用“今天”的词语) 2、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 3、今天早餐你都吃了那些? 二、出示挂历,找出今天的位置,并用红笔圈出来。 三、找昨天:“你们知道昨天在日历上的哪个位置吗?” (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小结:昨天就是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 提问:1、昨天的天气怎样?

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

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 篇一:《幼儿数学教育》作业四 《幼儿数学教育》作业四 (总分:100分,剩余完成时间:442天11小时34分1(本文来自:https://www.docsj.com/doc/e18527283.html, 千叶帆文摘:中班数学教案今天明天)8秒)一、填空题(20分) ? 1、幼儿10 10以内的加 ,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 2 二、多选题(20分) ? 1、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中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 ? ? ? A.椭圆形 B.三角形 C.球体 ?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早晨、黑夜”()的时间教学内容。 ?

? ? A.小班 B. 中班 C.大班 三、判断题(20分) ?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小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 对 错 ?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客体为中心。 ? 对 错 四、简答题(40分) ? 1、怎样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 ? 篇二:2015春中班学期计划 2015年春节中班语言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季中班社会教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节中班艺术教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2015年春节中班数学活动计划 银河班 篇三:刁东辉说课《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班数学:《昨天、今天、明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我们发现,生活中离不开时间,幼儿的生活也和时间密不可分的,今天干什么?明天打算做什么?等等,本次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昨天今天和明天”,中班小朋友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而对“昨天今天明天”的认识,有些单调和抽象。因此根据纲要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都渗透着数学知识,首先是时间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包括昨天、今天、明天。其次是时间间距的问题。如:“今天是星期几?是几号?昨天是星期几?是几号?”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随处都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因此,我设计了活动《昨天今天明天》,来巩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二、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学内容的归宿,对整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考虑到中班幼儿对时间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目标: 1、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建立初步的时间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doc

“山泉杯”主题班会竞赛 《昨天、今天、明天》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二班 一、活动目的: 这次班会是针对我们九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设计的。四年里我们师生一路走来,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而如今面对繁重而紧张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想放弃,想逃避。为了使他们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特召开本次主题班会,全体师生共同回忆我们昨天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警醒同学们把握好现在,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照片、诗朗诵、小品、、歌曲、课件,选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准备好四年来让你难忘的事情。(最好是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或者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成长故事) 三、班会流程 (一)主持人上场(杨冰、李仪欣主持) Y: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稚嫩的脸庞,奔跑在湛蓝的天空下。 L:是否还记得,我们在欢笑中徜徉,在碧绿的草地上互相追逐的身

影。 Y:过去的时光,如指尖的细沙轻轻溜走 L:曾经的记忆,似星光下的白雪轻轻融化 Y :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的隧道 L :让我们一起进入时间的旅程 Y: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的你我是什么模样,是否还记得那些令我们难以忘怀的青春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重温那些美好的记忆) (二)回顾昨天 请全体同学们共同观看最初的集体舞比赛视频,说说你内心的感受。 观看昔日的各种活动照片,讲讲你四年来最难忘的故事。 L:(看了照片,我们同学们的心一定有所触动吧,可是,这份感觉也许不能够用语言表达,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则诗朗诵,《珍惜》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三)珍惜现在 (Y: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诵,你的心是否有了感动?现在的我们,拥有着美好的青春,拥有着大好时光,如果曾经的你们没有去好好的珍惜,那么现在的你该如何做呢?请同学们说一说现在的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XX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活动目标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并能正确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教具课件。 幼儿操作材料:星期娃娃头饰。 活动过程创设情境来认识一周日及排列的顺序--创设星期妈妈和星期宝宝角色:()星期妈妈教师导语:星期妈妈有几个宝宝,他们都叫什么名字?()星期宝宝"星期宝宝们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几个星期宝宝?"通过情境来学习正确排列一周日:师:星期宝宝可调皮了,他们老是排错队。 小朋友,你们谁会帮他们排队呢?谁排第一个?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老师讲故事一周日的由来,讲完故事老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一天应该排在第一天了吗?接下来怎么安排呢?星期一排在第几天?(幼儿讲述)小结:一星期有七天,第一天是星期日,第二天是星期一,第三天是星期二,第四天是星期三,其余幼儿为星期宝宝来正确排队进行游戏,游戏"开火车"幼儿带上"星期"头饰。 玩法:请星期日宝宝当火车头,然后去邀请其他的星期宝宝,最后按照一周日的顺序排好成一列"火车"。 认识今天昨天和明天。 师:谁来告诉大家,今天是星期几?(幼儿讲述)按顺序排好的

星期宝宝们"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多媒体演示--相应的星期宝宝会向前走出来)小结:今天在中间,今天的前面一天是昨天,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 游戏"找朋友"玩法:幼儿带上"星期"头饰,先选出代表"今天"的星期宝宝,请他来找出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昨天和明天。 活动反思在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星期妈妈有七个宝宝,幼儿通过活动,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不足:有少数幼儿对今天昨天明天还不是很了解,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帮助才能进行时间的表达。 附:星期的由来西方国家七日一制的称呼多带宗教色彩。 如基督教徒做礼拜这一天,叫"礼拜日",七天称"一个礼拜",中国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 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 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 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 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 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中班教案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班教案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昨天、今天、明天的字卡图片(发芽的三个步骤、小鸡出壳的三个步骤、开花的三个步骤、代表天气气象的图案等)自制挂历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和老师学习本领,高兴吗” (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文献作业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题目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xxx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加之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造成了城市局部地区人口拥挤就业人口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因此人口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政策、 正文: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近年来,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① 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②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 ③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④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 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 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 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杨云彦、陈金永, 蔡建明指出自1960~1980 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而改革开放后, 人们迁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格局由自东向西转变成由西向东。王桂新利用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Liang and White 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 以上, 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 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 人口迁移的政策变化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将人口迁移纳入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杨云彦,张再生等均认为户口体系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障碍之一, 户口体系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户口体系必须彻底改革或者彻底废除。曹景椿认为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迁移与流动, 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 人口迁移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与统计口径仍未统一。如我国不同地区户籍统计中人口迁移的统计口径不一, 有的地区采用半年, 户口迁出原地半年以上的为迁移人口, 有的地区则采用一年。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 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

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昨天今天明天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学习珍惜时间。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教师在活动的同一天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昨天是星期二,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明天星期五,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做小小气象播报员,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请幼儿回答活动发生的时间。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过去了就不会再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综评4 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六普”启动之初,便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国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多国的敏感神经,中国的人口问题俨然也成了一个“国际问题”。美国有媒体认为,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印度一些媒体则从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认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不过,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人口的结构、分布、素质越来越成为深层次矛盾的痛点。纵观1949~2049 年百年人口发展,1949~1999 这50 年,中国曾经历了人口从5.4 亿增加到12.6 亿的巨大压力;而从1999~2049 这50 年,在继续承受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包括城乡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最新普查结果揭示出中国人口国力的几大变化,如人口总量与人口素

质的变化,人口流动增速迅猛、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也都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存在的几大变数。过去30 多年,我国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妥善解决了人口问题,并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未来10~20 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此时,全面地认识人口问题,客观分析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新的人口变动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显紧迫和必要。如果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再造新的人口资源比较优势,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相反,如果决策失误或贻误时机,任何一个人口问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制约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需要把人口发展战略作为最基础的国家战略,科学谋划相关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外媒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使中国面临挑战【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4 月28 日报道】题: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增速放慢今天公布的2010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速已降至10 年前的一半,而且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程度都更高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 年中国国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迁移原因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

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教学设计: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从早晨到现在一直到晚上这一整天就一天也叫做今天, 前一天就叫昨天, 过一天叫明天。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 供大家参考。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语。 2.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 学习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教师在活动的同一天提前讲述故事《等明天》, 提前一天玩《荷花荷花几时开》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围绕感兴趣的事情(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没有做的)进行交谈, 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语帮助幼儿理解。(https://www.docsj.com/doc/e18527283.html,)昨天是星期二, 我们玩的游戏是《荷花荷花几时开》, 什么时候我们听的故事《等明天》(今天), 明天星期五, 我们准备干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谈 1.请幼儿自己谈谈昨天、今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明天想做什么事?可请个别幼儿交流。 2.结合班级值日生劳动进行谈话。提问:今天谁值日?请昨天值日的幼儿谈谈劳动内容, 明天的值日生是谁? 3.请幼儿展示气象记录本, 做小小气象播报员, 谈谈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 教师说一句话, 请幼儿回答活动发生的时间。如:教师说:我哪一天讲了一个故事?幼儿说:您昨天讲了一个故事。教师说:我准备哪一天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幼儿说:您明天准备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教师说:我们哪一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幼儿说:我们今天正在幼儿园里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 时间对我们很重要, 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昨天今天明天教案中班2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旅游学院 A0821班 30号王兴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人口的流动大 大加快,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中国对人口迁移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评价 1.国内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1.1对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特征的研究 早在80年代,已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社会经济与人口学静态特征。90年代以来, 对迁移人口的收入,消费状况及行为方式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的研究增多。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从年龄结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以年轻型人口为主。杨云彦、黄晨喜、王桂新等的研究都显示出迁移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1]。就性别结构来说,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60%—80%,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人口在迁移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如张善余、张茂林认为在短距离的迁移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而省际迁移人口中则以男性为主[2]。就文化程度来说,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非迁移人口,蔡建明、马清裕,黄晨喜均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总人口的平均水平,范力达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更喜欢向东部地区迁移[3]。就职业构成来说,迁移人口的职业主要以工业、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周祖根认为迁移人口更容易获得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工作[4]。范新城、吴立军(2007)认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城乡收入差距(I)、城市就业率(π1)、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P)。 1.2对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的研究 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5] 王桂新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5]。Liang and White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以上,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5]。王桂新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发现8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地带迁出,主要迁向东部地带; 90年代以来,西部地带一些地区对中部地带的迁移人口开始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人口迁移流向继续主要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同时,迁移吸引中心发生多极化;迁移格局中北京、上海是两大全国级吸引中心,广东、新疆是两大地区级强势吸引中心[5]。Liang指出无论是省际或省内人口迁移中,农村为源地的人口迁移占有绝大多数;周皓认为在1990年至1995年间,由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60%左右[5]。 1.3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班活动教案《昨天今天明天》

中班活动教案《昨天今天明天》中班活动教案《昨天今天明天》 活动目标: 1、能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并区分其顺序。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昨天、今天、明天的字卡图片(发芽的三个步骤、小鸡出壳的三个步骤、开花的三个步骤、代表天气气象的图案等)自制挂历 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和老师学习本领,高兴吗?”(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1、今天的天气怎样?(要求幼儿使用“今天”的词语) 2、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 3、今天早餐你都吃了那些? 二、出示挂历,找出今天的位置,并用红笔圈出来。 三、找昨天:“你们知道昨天在日历上的哪个位置吗?”(同时出示今天的字卡) 小结:昨天就是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 提问:1、昨天的天气怎样? 2、昨天下午是谁接你回家的?

3、昨天在幼儿园你和小朋友都学了什么本领? 四、引导幼儿找到挂历上的明天。(并告诉幼儿今天后面的'一天是明天,并出示“明天”的字卡找到后用红笔圈出来。) 教师小结:今天、昨天、明天是三个好朋友,今天的前一天是昨天,已经过去;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它还没有到来。 五、幼儿操作活动:《找朋友》 1、利用图片以今天为基准,找到昨天和明天发生的事情的图片并粘贴起来。 2、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图片自由讲述。 六、讲述故事:《等明天》。 有一只小猴子昨天就想盖房子,可是它很懒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要等到今天盖,可是到了今天它又偷懒了,说等明天吧!到了明天它能盖好房子吗?为什么? 结束:时间一天天的过的很快,我们可不能象小猴一样把昨天的事情留到今天做,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做,这样事情是永远做不好。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缺乏系统的、可靠的有关国内人口迁移统计资料。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已汇总发表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但其中问题不少,主要的就是对统计对象缺乏严格的界定,各种类型的迁移混在一起,更有甚者,不少地区视人口迁移为平衡人口总数的“弹性系数”,统计时随意性很大。典型的如青海省1960~1962年间对死亡人口未作如实统计,缩小了死亡数,夸大了迁出数。天津市在1973~1981年间年均漏报出生人数达4360人,这些婴儿第二年一般均计入“迁入人口”。类似的问题在其它地区也相当普遍。结果造成在中国这样一个国际人口迁移率极小的封闭系统中,迁入总人数不能与迁出总人数相互抵消,有的年份差额竟达数百万人之多,这不能不影响到上述这套统计数据的实用价值。 根据由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统计,1954~1987 年间,中国年均迁入1840万人,迁出 1752万人。由于其中的 1966~1971年间部分省区缺统计,经修正后年均迁入、迁出数分别应为1956万人和1868万人,迁入率和迁出率分别为 23.7‰和 22.6‰。以上可见,迁入与迁出之间有近90万人的差额,表明统计中确有缺陷。但若取二数的平均值,即年均迁移1910万人,迁移率为22.2‰,则是大体可信的。 1987年中国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并对统计对象作了较严密的界定。这次抽样调查中的迁入人口,指的是从1982年7月 1日到1987年6月 30日由外市、镇、县迁入本市、镇、县,并一直居住到1987年7月1日零时的人。其中既包括有户口迁入的人,也包括虽无户口迁入,但已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在本地居住不满5年的人。5年内有两次以上迁入,以最近一次为准。很显然,如此清晰的界定,同相对含糊而有缺陷的日常户籍登记统计在科学性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遗憾的是,不同地区在对上述规定的理解和执行上仍有差异。例如,按规定一个城市市区内的迁移是应予排除的,实际并非如此,表62 反映了由市、镇、县三部分组成的中国三大直辖市的市内迁移情况。 从表62可见,北京市完全计入了市区内部迁移,天津市则完全予以排除,上海市在6.88万的抽样人口中统计出3人,年均0.6人,既未完全排除,市区内迁移率又小得难以思议。三大直辖市就出现3种不同情况,这不能不使此次抽样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受到影响。 按1%抽样调查数推算,前述5年内中国迁移人口共3053万人,年均610.6万人,迁移率为5.90‰。与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年均数据相比,尚不及其1/3,可见统计范围差异很大,很重要的原因看来是抽样调查只统计跨市、镇、县的迁移,而户籍统计则包括了其内部迁移。 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也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从而填补了前3次普查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第四次普查设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一栏,以此同目前普查所有地比较,可反映出5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同1%抽样调查一样,这次所统计的也只是跨市、镇、县的迁移,仍然不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如上海市的市区包括12个区,总人口达821万之多,但在普查中统统算作一块,其内部迁移未得到反映,从而失去了一次研究城市内部人口迁移的好机会。同1%抽样调查不同的是普查将迁入者的迁入时间由半年改为1年,这一改变显然是比较适当的。 除了未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和居住未满1年的迁移外,这次普查的人口迁移项目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1)5年中多次迁移的,只计算1次。 (2)5年中已死亡的迁移者,以及未满5足岁的迁移者,均未予计算。 (3)5年中迁出又迁回的人员也未予计算。 因此,1990年普查数据所反映的实际上只是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有偏低的倾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