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考科学 第一讲 物质的特性

中考科学 第一讲 物质的特性

中考科学 第一讲 物质的特性
中考科学 第一讲 物质的特性

浙基教育个性化教学授课教案教师:居建忠学生:时间:

(例3-2题)(例3-3题)

】根据表中所列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教案1

第4章物质的特性 一、本章的总体安排 本章首先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以及在物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然后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并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最后通过比较物质的不同特性的差异,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本章教材的特点 1、涉及面较宽 2、突出观察实验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意各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图片、影象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旁白、讨论、阅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网、校园网、社区活动来收集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科学方法 1.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 3.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 4.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作出判断是探究的关键 5.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1.讲授谈话法 2.观察实验法 3.探究讨论法 4.新认知研究性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点。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能说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冰的熔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2.知识体系 熔化(吸热) 固态液态 凝固(放热) 概念: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同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熔点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冰的熔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48℃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 晶体继续吸热 固体常见晶体:海波、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等3.教学重点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4.教学难点 熔点、凝固点 5.学习准备 在两个玻璃杯里装入一些热水,杯口上放有两只小碟,再将一块奶糖和一块冰块分别放小碟上,通过观察,比较冰块和奶糖 发生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块和奶糖)。 6.讨论 1.晶体熔化的特点: (1)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束。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包含答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 一、物质的结构 1.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 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2.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 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 B. 水蒸发为水蒸气 C.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 酒香不怕巷子深 3.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 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 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 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 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 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4.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 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以上都是 5.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 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6.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 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 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7.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 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 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 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8.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 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 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 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 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 (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 (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 设问: (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 (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二>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1>实验前的指导 ①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 ②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③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 ④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4.1--4.3)同步练习题

物质的特性(4.1--4.3) 一、单选题(共20题;共30分) 1.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 3.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 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以上都是 4.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现象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5.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 A.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 B.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D.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6.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4.4g,则放在右 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 A. B. C. D. 7.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 A.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大,体积也变大了 C.啤酒冻结后,质量、体积均不变 D.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小,体积也变小了 8.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克,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称量质量约为150克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 145克,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 ) A.100克↓、20克↓、20克↓、5克↓ B.100克↓、50克↓↑、20克↓、20克↓、5克↓ C.100克↓、50克↓↑、20克↓、20克↓、10克↓↑、5克↓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 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①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克)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⑤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word完整版)2018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习题:第4章物质的特性章末复习(二)

2018 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习题:第 4章物质的特性章末复习(二) 章末复习(二) 01 考点追踪 考点1物态变化的识别 【例1】(重庆中考)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答案】C 【方法归纳】在判断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该过程物质的初态和末态, 根据物 质前后的变化从固态T液态T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T液态T固态是放热过程。 针对训练 1. (黑河中考)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来源学” A .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 .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2. (河南中考)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3. _____________ (常州中考)2014年11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________ (填吸”或放”热。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 水的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止住泄漏。 考点2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解析】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 C.电熨斗冒出白雾 属于熔化现象;露珠逐渐消失, 电熨斗冒出白雾”是电熨斗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D .树枝上形成雾淞” 水珠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属于液化现象;树枝上形成雾淞” A、C选项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A、C是晶体;图像 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图像D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非晶体凝固图像。 【答案】B 【方法归纳】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时首先看物质的凝固或熔化图像,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 若物质是晶体,图像中会有一段温度随时间增大而不变的过程,非晶体图像则没有。 针对训练 4.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关于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像中的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 B .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D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沸腾需要吸热 [来源:Z,xx,] 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概念解题, A ?冰雪遇暖消融B.露珠逐渐消失 【解析】沥青是非晶体。根据图像可知,

一年级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2、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3、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 复习教案4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的变化 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和放热。固体熔化、液体汽化、固体 升华都需要吸热,液体凝固、气体液化、气体凝华都需要放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三态的相互转化 熔化一凝固图象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实验经过的时间。下图甲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要吸热,但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个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升温阶段。下图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图中没有相对水平的一段(即温度不变的部分),随着加热的进行其温度不断上升,直至全部变为液态。用图形记录物理变化的过程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找出图象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观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过程的逆过程,在熔化图象的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试试看: 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题 学号姓名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2分×25=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 A、熔点 B、沸点 C、质量 D、溶解性 2 )A、水银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都可以 3、炎热的夏天,铺有沥青的路面会变软,这是因为() A、沥青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 B、沥青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 C、沥青是晶体,受热后它的硬度要降低,所以变软 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4、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 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5、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6、在足球比赛中常见:当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一种液体, 这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作用。这种液体沸点最可能的是() A、12℃ B、32℃ C、40℃ D、100℃ 7、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水的沸点低于或者高于100℃B、-1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C.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在敞开锅中烧水至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8、关于蒸发和沸腾有以下说法:(1)都属汽化现象(2)都要吸收热量(3)都发生在液体表面(4) 都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5)都是温度越高进行得越快。其中正确的是() A、(1)(2) B、(1)(2)(3) C、(1)(2)(4) D、(1)(2)(5) 9、下列操作中不会使汽水中已经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出来的是() A、打开汽水瓶盖,使瓶内压强减小 B、搅拌汽水 C、加热汽水 D、冷冻汽水 10、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压锅爆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牛奶变酸 D、钢铁生锈 11、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 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12、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 A.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留在上部; D、吹水的气把水的热量带走了。 13、下列关于课本用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难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14、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酱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 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毫克 61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题 本测试题满分18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石蜡熔化 C.纸张燃烧 D.湿衣晾干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9 m B.固体不易拉伸,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D.借助光束,可看到空气中灰尘“乱舞”,这是分子运动的证据之一 3. 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个现象说明了( ) A.纱线内分子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只有引力 B.纱线内分子间只存在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C.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小,铜丝分子间引力比斥力大 D.纱线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比铜丝间相互作用力小 4.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5.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 A.往右盘增加砝码 B.从右盘减少砝码 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6. 工人师傅四次测量同一工件的质量,四次测量结果分别为43.2 g 、43.3 g 、43.1 g 、43.3 g 。 则其质量为( ) A.43.2 g B.43.22 g C.43.225 g D.43.3 g 7.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 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8.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他用 了50 g 、20 g 、5 g 砝码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则该圆 柱体铁块的质量为( ) A.73.0 g B.77.0 g C.77.5 g D.72.5 g 9. 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01234 5 g 第8题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A. 物质由分子构成 我们所能(包括使用光学显微镜)看见的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如阳光下看到空气中的一粒灰尘、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细胞,其中所含的分子数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分子数量极大。 B.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1.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 实验: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实验现象与结论: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比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小),这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 C.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2. 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 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3.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 动。 D.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不会分散开来;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这也是固体、液体难压缩的原因。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A. 质量 1. 质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 2.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 )、毫克(mg )。 换算关系:1t =103kg 1kg =103g 1g =103mg 水和酒精的混合液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 化。 4.质量的测量工具:生活中常用秤测量质量,常见的如杆秤、磅秤、电子秤等。实验 室中,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测量质量。 B.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构造:由底座、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横梁、标尺和游码组成, 每台天平配有一套砝码,通常砝码盒中带有镊子。 2. 1) a)放平:天平放在水平面上。 b)归零: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c)调螺母:调节横梁两端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为止(或左右摆动的 幅度相同)。 螺母的调节方法 ①如果看横梁,用“走高端”法,横梁哪端高就向哪端调。 ②如果看指针,指针静止时指在中央刻度线左边,螺母向右调; 指针静止时指在中央刻度线右边,螺母向左调 2) a)先估后称:先估计物体大概质量,避免物体质量超过天平的称量而损坏天平。 b)左物右码: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 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3)读数:读取数据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标尺上的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 物体的质量,即 m 物 =m 砝 +m 游 4) 杆秤电子秤磅秤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试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该现象说明() A. 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间有空隙 2.关于比热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B.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也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C.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也越大,比热与热量有关 D.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它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3.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 煤的燃烧 C. 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D. 海水晒盐 4.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A. B. C. D. 5.在“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密度”实验中,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妥当的是() A. 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B. 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 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右盘放置砝码 D.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6.如图是荣获金奖的扬州玉器“八角素瓶”,玉器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A. 质量 B. 体积 C. 密度 D. 形状 7.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李红想测出项坠密度。设计如下实验: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②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③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④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测量项坠密度的实验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③⑤

七年级《科学》_物质的特性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钢铁生锈 C、矿石粉碎 D、酒精挥发 2、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铁溶于稀硫酸,煤的燃烧 B、火药爆炸,粉碎矿石 C、冰融化成水,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 D、汽油挥发,湿衣服晾干 3、对于书写纸,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可燃 C、不溶于水 D、易撕碎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A、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的改变 5、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20℃的水一定沸腾 C、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6、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7、对冰水混合物加热时: A、冰、水的温度上升 B、冰的温度上升,水温不变 C、冰和水的温度都不变 C、以上说法都不对 8、蜜蜂的刺中含有酸性物质,当我们不小心被蜜蜂刺着后,应用下边哪种 物质冲洗: A、酱油(PH=4.8) B、牛奶(PH=6.8) C、水(PH=7)、 D、肥皂(PH=9)

9、烹饪用的高压锅,其高压的作用是: A 、坚固耐用 B 、增大压强,降低沸点 C 、缩短水沸腾时间 D 、增大压强,提高液体的沸点 10、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已知某地区土壤显微碱性,参照下表, 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作 物 小麦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土壤PH 范围 5.5~6.5 5.8~ 6.7 6.0~.0 7.2~8.5 A 、西瓜 B 、甘草 C 、小麦 D 、油菜 11、取四支试管,分别盛入①稀硫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稀盐酸④氢氧化钙溶液, 其中属于碱性物质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在上题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其中变成红色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3、下列哪一种液体的pH 的数值大于7: A 、食醋 B 、柠檬汁 C 、汗液 D 、沐浴液 14、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某种中药成分,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 分,但这种中药成分在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失去药性,我们应采用的方法是: A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 、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 、用小火加热使其沸腾 15、右图所示图像可能是: A 、玻璃的熔化图像 B 、松香的凝固图像 C 、铝的熔化图像 D 、铁的凝固图像 二、填空:(16—22小题每空1分,23—26小题每空2分,共23分) 16、夏天,啤酒瓶往往易爆裂,造成伤人事故。这是因为夏天气温较高,啤酒内气体溶解能力 ,造成瓶内气压过大使瓶子爆裂。 温度 时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浙教版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 2.知道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活动:每组现有一张纸片,一段镁带,一瓶酒精。你们可以让它们发生哪些变化? 对以上变化进行分类 1.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思考和讨论: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灯丝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请你举几个物理变化的事例,与同伴交流 2.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活动: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请你再举几个化学变化的事例,与同伴交流。 思考和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思考和讨论: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

a.提出问题:铁与铁锈是不是属于同种物质? b.建立假设:假设1:铁与铁锈是同种物质. 假设2:铁与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c.检验假设铁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d.得出结论铁与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铁生锈是属于___________变化。 化学变化中经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思考:1.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是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呢? 2.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活动:踩爆充满空气的塑料袋,观察现象。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有联系吗?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活动:(1)蜡烛的融化(或自制不同形状蜡烛); (2)观察蜡烛的燃烧; 结论: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讨论:1.食物霉变时,其颜色会发生变化。食物的霉变只是物理变化吗?你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什么证据? 2.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煮饭,是属于什么变化? 活动:现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根据是什么?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思考: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物质。请你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酸碱性、腐蚀性、分解性等。 讨论: 有人说:“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则 是化学性质”,这种说法对吗?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复习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一、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存在有三种状态: 、和 。固体 、液体 、固体 都需要吸热,液体 、气体 、气体 都需要吸热。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图甲为 的熔化图象,AB 段: 态、 热、温度 。B 点:开始 , 态。BC 段: 态、 热、温度 。C 点:熔化 , 态。CD 段: 态、 热、温度 。图乙为 的熔化图象,温度 。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异同点:同:熔化时都要 热;异:晶体熔化时温度 , 非晶体熔化时温度 。 2、如图所示,实验兴趣小组甲和乙通过实验画出同一固体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根据甲所画图象,该实验中所测物质属于 (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在BC 段中该物质处于 状态,此时该物质要 热量。 (2)乙所画图象是否错误? 。造成乙图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说出几种晶体 、 、 。非晶体 、 、 、 。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由 变为 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 大量的热,它有两种 表现形式 和 。 2、液体蒸发时要向周围物体(包括剩余液体) 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因此有 的作用。沸腾时要 热量,且温度 。 3、举例说明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加快蒸发的例子: 。减慢蒸发的例子: 。 4、人能利用 的蒸发来调控体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保持在 之间。正常体温是体内 和 维持相对平衡的结果。医生给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 。 5、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 ,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的原因是: ,体积变化情况是: ,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 6、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冷冻疗法就是利用 的特性,让其在常温下迅速 ,而暂时失去痛感。 7、液化是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 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 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棒冰冒白气、冬天,嘴巴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后 成的小水珠。 8、要使液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 。 9、电冰箱原理:利用 沸点的冷凝剂在 时,从冷冻室 热,又利用压缩机将 态的冷凝剂通过 方法将其 而向外 热,从而将热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 过程。升华需要 热,凝华会 热。冬天衣服冻干是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 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 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 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2、○1云:是由水蒸气降温后 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2雨:云中的小水珠变大落地面为雨。○3雪: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 成小冰晶,冰晶变大后就会下雪。○4雾:暖湿气流在地面附近 成小水珠就是雾。○5露:空气中的水蒸气会 凝结在植物或其它物体上而形成露。○6霜:地表附近的 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会 而成白色的霜。 3、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1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 ;○2烧红的铜丝迅速插入冷水中,看到一股白气冒出: ; ○3)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 了一层霜: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4、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5、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现“雾”。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雾”出在玻璃室内的一面;②“雾”出在玻璃室外的一 面;③“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在插有小树枝的密封烧瓶中,放着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其中的物态变化为( ) A 、先熔化后凝华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先升华后凝固 8、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高温,,因此外壳上涂有一层特殊的材料,防止温度过高,其原理是:( )A 、材料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 B 、材料不传热使温度不升高 熔化一凝固的图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