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14 体液检测(1)

14 体液检测(1)

14 体液检测(1)
14 体液检测(1)

如怀疑恶性肿瘤,另收集一管

【测定方法】同血清蛋白电泳(见临床生化)注:电泳前必须将csf标本在高分子聚乙二醇等中进行浓缩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加强练习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 制成提取液――→注入 静脉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2、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 .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3、下列生理活动与相关激素之间的关系不相符合的是 ( ) A .摄入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人体内的激素与靶细胞能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 C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为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生长发育 D .在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4、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 .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12·东城区模拟)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催产素一定含有C 、H 、O 、N 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催产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 .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6、(2012·杭州模拟)右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 示器官,a 、b 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激素a 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 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激素b 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 的分泌 7、(2012·临沂一模)“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被称为21世纪的公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体液检验

尿液化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规范操作,保证尿液化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适用范围】 尿液化学检查。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方法】:尿液试带法 【原理】: 优利特-100A尿液分析仪为一个反射光度计,分析从试剂区域反射光的密度和颜色,把反射光转换成电脉冲,通过微机处理,便转变为有意义的结果。 1.校正空白:尿在试剂块上分布的状态及尿本身颜色,一般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设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项目都不得使用同一空白块。 2.PH:通过PH指示剂测定4.5~9的范围内的PH值,正常人的新鲜尿液PH值在5~7之间。 3.亚硝酸盐:反应依赖于尿中格兰氏阳性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出 桃红色。对于含有少量亚硝酸盐离子的尿样,当Vc浓度超过1.4mmol/L时会造成假 阴性的结果。 4.葡萄糖:根据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原理,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而呈现 出蓝色,如果采集尿液的容器残留氧化性的消毒剂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5.蛋白质:根据染料结合的蛋白误差法原理,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产生色变,特别是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氏蛋白和粘蛋白更为灵敏。高 比重尿、高缓冲尿、碱性尿和清洗剂之类物质都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6.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原理,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使邻联甲苯胺氧化呈色。强氧化剂可能造成假阳性,肌红蛋白也会呈阳性反应,Vc浓度超过1.4mmol/L时会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7.比重:利用多聚电解质方法,尿中电解质与聚电解质发生离子交换的原理。阳离子存在时,多聚物氢离子通过交换释出,使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颜色由 蓝经过蓝绿最后变成黄色。尿比重试纸检测结果不受尿中非离子物质的影响。高PH 和低PH值将影响测定结果,在高PH值的情况下,测定结果将偏低;在低PH值的情 况下,测定结果将偏高。 8.胆红素:根据偶氮偶合法的原理,2,4-二氯苯胺重氮盐与胆红素进行特异性反应,并与胆红素的浓度相对应产生不同的颜色。在低PH值的情况下,一些药物代谢物会 给出假阳性结果,当Vc达到250mg/L以上亦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9.尿胆原: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尿胆素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形成胭脂红色素。某些药物可导致轻微阳性结果,例如非那吡啶等药物可导致在酸性介质中显 红色。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还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病毒感染过程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在机体内传播,若病毒已经侵染到寄主细胞中,就要通过细胞免疫.这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 2.外毒素:体液免疫发生作用 3.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4.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这一点很重要的哦,我做许多题的时候都有碰到这个考点) 5.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1)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2)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数分钟)就会被APC在感染或炎症局部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约需3 h)。当APC与T细胞接触时,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 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活化的T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来进一步活化B细胞以产生抗体或活化其他T细胞以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说,抗原识别过程实质上是携带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的过程;初始T多由树突状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多种APC 递呈的抗原。 1 细胞免疫过程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T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分裂(大量增殖,达到整体功能所需的数量水平)和分化(使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杀伤的功能)。淋巴因子的分泌是T细胞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抗原刺激可使初始T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而白细胞介素2是初始T细胞产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细胞浆内形成了许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含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和颗粒酶等多种介质。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颗粒酶是一组丝氨酸酯酶,它进入靶细胞胞浆,使靶细胞凋亡。靶细胞凋亡后,暴露抗原,从而被抗体消灭。 随着抗原的清除,大多数活化T细胞死于细胞凋亡,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基础状态。少数T细胞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在再次抗原刺激时发挥快速的免疫应答作用。 2 体液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分析 教材相关内容:抗原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相关资料分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进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抗原呈递细胞(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通过提供刺激信号、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辅助B细胞,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加工、处理、递呈抗原的形式激活T细胞,但B细胞不能激活初始T细胞(由树突状细胞来激活)。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和

记忆性B细胞,浆细胞多在2周内凋亡。需要指出的是,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不同的,但二者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才能相互作用。因此,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于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 抗原呈递细胞(APC)指哪些细胞? 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的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它是一组特化的细胞群体,包括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APC,可激发初次免疫应答)、内皮细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只能将抗原递呈给效应T、B细胞,不能刺激初始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巨噬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 1、T细胞没有递呈抗原给B细胞的作用 不仅在体液免疫中,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也不具有递呈抗原的作用;只有少数的B细胞能够直接接受抗原信号或病原体在体内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产物的刺激而得到致敏,这些致敏的B细胞在收到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地增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 B. IgA C. IgG D. IgE

体液免疫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体液免疫 授课教师:赵朝阳(杏坛中学生物科组)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必修三教与学的重难点,而“体液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重难点。通过“体液免疫”的学习,使学生对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稳态的调节与维持有更全面的了解。 2. 学情分析 通过第 1 课时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特别是深入学习了抗原与抗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由于过程抽象、名词丰富、关系复杂,决定了它依旧是一个难点。不少已经学习了体液免疫的过程的学生,仍旧无法独立描述其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独立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清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细胞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三读法”,自主合作学习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制作发放学案。 学生准备:完成作业,确保在上课之前理清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三道防 线。 2. 比较与强化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 重要概念:抗原与抗体。 3. 呈现与健康相关的生活现象。1. 集体回答 2. 强化概念 3. 独立思考 通过强化抗原抗体的 概念为继续学习体液 免疫的过程做好铺垫; 通过对“表象”的直 观呈现,引向对“本 质”的理性思考。 一读 1. 展示课本 P39 页“体液免疫”相关内容。 2. 要求学生开展“一读课文”,划出1. 听讲 2. “一读课文”,同 时划出“关键的生物 使学生在明确学习内 容后带着任务展开一 读,从而使学生能关注 到学习的重点,掌握读

各种体液常规检查汇总

常见的体液常规检查简述 体液具体包括唾液,精液,阴道的液体,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 血液(血常规)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检验。 红细胞计数 1、显微镜法用等渗的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 滴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红细胞,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具体操作如下:(1)加稀释液取中号管1支,加红细胞稀释液2.0ml。(2)加血用清洁干燥微量吸管去末梢血或抗凝血10l,擦去管外余血加至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吸取上清液清洗吸管2-3次,然后立即混匀支持红细胞悬液。(3)充池混匀后用微量吸管或玻璃棒将红细胞悬液充入记数池,不得有空泡或外溢,充池后静置2-3min 后显微镜下计数。 (4)计数HP下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正中,共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对压线(双线)的细胞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

(5)计算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0*106 =5个中方格红细胞数*10 10 =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 12 式中:*5个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 *10 1个大方格容积0.1微升 *200 血液的实际稀释倍数应为201倍,按200倍是便于计算 * 10 6 由1微升换算成1升 2、血细胞分析仪法原理:电阻抗 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1、手工法(直接法): 原理:H b[0] →Hi Hi+CN- → HICN(540mm)比色 操作:(1)取HiCN转化液5.0ml,加全血20微升,混匀静置5分钟。 (2)比色:波长540纳米,光径1.0厘米,以转化液为空白液,测定吸光度值A. (3)计算:Hb/L=64458/44X100X251=AX367.7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数分钟)就会被APC在感染或炎症局部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约需3 h)。当APC与T细胞接触时,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 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活化的T细胞通过度泌淋巴因子来进一步活化B 细胞以产生抗体或活化其他T细胞以引起细胞免疫反应。能够说,抗原识别过程实质上是携带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的过程;初始T多由树突状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多种APC递呈的抗原。 1 细胞免疫过程 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T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分裂(大量增殖,达到整体功能所需的数量水平)和分化(使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或细胞杀伤的功能)。淋巴因子的分泌是T细胞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抗原刺激可使初始T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而白细胞介素2是初始T细胞产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细胞浆内形成了很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含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和颗粒酶等多种介质。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颗粒酶是一组丝氨酸酯酶,它进入靶细胞胞浆,使靶细胞凋亡。靶细胞凋亡后,暴露抗原,从而被抗体消灭。 随着抗原的清除,绝大部分活化T细胞死于细胞凋亡,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基础状态。少数T细胞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在再次抗原刺激时发挥快速的免疫应答作用。 2 体液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实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 1.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 2.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4.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 5.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连线] 三、特异性免疫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的过程[据图填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4)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5)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6)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的浆细胞来清除抗原(×) 2.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B.B细胞 C.吞噬细胞D.浆细胞 解析:选B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都是由造血干细胞生成的,但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生成的,而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解析:选C 皮肤和黏膜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因此,A、B项属于第一道防线,C 项属于第二道防线,D项属于第三道防线。 4.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较弱 解析:选 C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功能,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但强度较弱;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5.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 A.神经细胞B.内分泌细胞 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解析:选 C 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6.能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A.吞噬细胞和T细胞B.T细胞和浆细胞 C.记忆细胞和B细胞D.白细胞和红细胞 解析:选B T淋巴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 解读 重庆斯德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院

重庆再生医学与健康技术研究院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为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作出的贡献,荣获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艾利森发现阻断CTLA-4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会重新攻击癌细胞。 本庶佑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Beutl er)、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Hoffmann)和加拿大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三名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从而分享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关键受体蛋白质,称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 拉尔夫·斯坦曼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发现DC(树突状细胞)。DC是当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T细胞能力,在获得性免疫启动中发挥重要的“信使”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的病原体。

〉〉〉安全防御系统 居家地点不同,保护住家安全的方法就不同。有些公寓有看门卫,有些房子建有栅栏,如果你有城堡,就需要配备一条护城河和一支弓箭部队,或者你能够选择其它一些特殊的家庭防御装置,比如安装锁、电子安全系统,养一只狗。 无论你选择的防御方法是什么,输入通行密码也好,用链条拴门也罢,还是要那种看门护院狗,其中的原因都在于你想要一个的安全系统来保护你家里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从相册、立体声音响设备到传家宝以及孩子们。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第二节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课时目标: 1、简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2、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法:归纳法、比较法 情景导入: 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 学导结合: 一、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关键是产生了两细胞:寿命长的记忆细胞,监察到同样抗原再次侵入,发生第二次免疫,立即消灭;寿命短的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一种效B 只产生一种抗体,扫清已有抗原)。 ◆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对 抗原更敏感,比B 细胞更快做出反应,增殖分化出效应B ,又产生大量抗体,免疫反应更强、更快。 二、细胞免疫 探究深化: 1、总结出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 2、能识别抗原的结构和物质有哪些?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由哪些? 3、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图中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 B 物质为抗体 B .与B 物质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 、c 、d 、e 、f 、g D.病毒入侵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消灭抗原 总结反思: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注意)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B 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 效T 与靶细胞结合;效T 使靶细胞裂解 相同 感应阶段:抗原处理、呈递、识别;反应阶段:B 、T 细胞分化增殖;记忆细胞形成 效应阶段:效T 、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释放 与靶细胞结合 分泌 抗原 (处理) 感应阶段 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增殖分化 T 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二次应答 抗原 (处理) (识别) 感应阶段 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增殖分化 (呈递) 直接刺激 分泌 发挥免疫效应 二次应答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根据生物学功能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分为3个群: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和NK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D3-CD16+和/或CD56+】。T细胞又分为辅助T细胞(CD3+CD4+)和抑制T细胞(CD3+CD8+)。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是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总体反应机体当前的免疫免疫功能、状态和平衡水平,并可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分析发病机制,观察疗效及检测预后有重要意义。T淋巴细胞百分率或计数绝对值可用于区别和监测某些免疫缺陷病 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T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患者。抑制T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艾滋病初期、慢性活动性肝炎、肿瘤及病毒感染等。抑制T细胞百分率在一些免疫性疾病表现出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在许多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中升高(如重症综合性免疫缺陷SCID,AIDS)。 CD4+/CD8+>2.5 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容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CD4+/CD8+ 在肿瘤病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都有异常,其特征是患者体内CD3+细胞、CD4+细胞明显减少,而CD8+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显著降低,说明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患者对识别和杀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形成了肿瘤的生长转移。骨髓造血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也与T细胞亚群异常有关。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粒细胞减少症中,患者的外周血CD4+细胞数减少,CD8+细胞数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 NK细胞介导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毒性反应。 B淋巴细胞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指标。

临床检验基础 体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

脑脊液部分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 作用:①缓冲、减轻或消除外力对脑组织和脊髓的损伤;②调节颅内压;③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④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脑脊液pH在7.31~7.34;⑤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参考值】 健康人脑脊液总量约120ml~180ml,约占体液总量的1.5% 颜色 正常无色透明。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移行,可呈黄色。当中枢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屏障,使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红色: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特别是穿刺损伤的出血、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 除此以外,脑脊液中黄色素、胡萝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时,也可使脑脊液呈黄色。 (2)黄色:脑脊液黄色称为黄变症,可由出血、黄疸、淤滞、梗阻等引起。 ①出血性黄变症: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由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胆红素增加。出血4~8h后脑脊液即可呈黄色,48h颜色最深,并可持续21d左右。 ②黄疸性黄变症:见于重症黄疸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胆管梗阻、新生儿溶血症等,由于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其呈黄色。 ③淤滞性黄变症:由于颅内静脉、脑脊液循环淤滞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导致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从而使脑脊液呈黄色。 ④梗阻性黄变症:见于髓外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梗阻,导致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当蛋白质超过1.5g/L时,可使脑脊液呈黄色。黄色的程度与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呈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色越明显。 (3)白色:多因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绿色: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完整版)免疫检测点介绍

(一)免疫检测点简介“免疫检验点”,为抑制受体和抑制信号通路,这些“检验点” 在正常情况下能抑制 T 细胞的功能,同时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 PD-1 、PD-L1、CTLA-4、B 和 T 细胞衰减器( B and T cell attenuator, BTLA)、T 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 Tim-3 等分子均属于“检验点”分子,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它们通过控制胞外以及胞内信号来控制细胞周期进程。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3(LAG-3)是表达在活化 T细胞、 NK 细胞及 B 细胞上的免疫抑制检验点分子。目前已知的唯一配体是 MHC-II 分子。 NK 细胞表面存在杀伤抑制受体(KIRs,可抑制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可能会被诱导表达,从而抑制NK 细胞的杀伤功能。因此, KIRs也被认为是免疫抑制检验点,通过阻断其信号可增强 NK 细胞的杀伤肿瘤的功能 [53]。目前已有针对 KIRs单抗进入临床实验( lirilumab 单抗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已进入 I 期临床实验)很多免疫抑制检验点在肿瘤细胞中与 PD-1/PD-L1 共表达,另一方面,免疫抑制检验点的联合阻断中可供选择的目标增多有利于筛选出最佳组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临床常用的检测点 “程序性死亡分子 1”( programmed deah-1, PD-1)和

“细胞毒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表达在 T 细胞表面,同属于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类似“刹车”的角色。 CTLA的配体(即 CD80 和 CD86)只表达在抗原递呈细胞上,而非肿瘤细胞表面,因此 CTLA-4抑制 T 细胞活化发生在次级免疫器官(淋巴结)内,而不是肿瘤微环境中。同时CTLA-4主要表达在 CD4+ T 细胞而非 CD8+ T细胞, CTLA-4单抗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 CD4+ T细胞间接促进 CD8+ T 细胞的功能。 不同于 CTLA-4的是, PD-1的配体 PD-L1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均有表达,而不是在抗原递呈细胞上,因此 PD-1/PD-L1抑制 T 细胞活化主要在肿瘤微环境中 [5- 7] 。目前,在肺癌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有抗 PD-1( 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 PD-L1单抗 ( MPDL3280A和 MEDI-4736)。 PD-L1仍然是现阶段 PD-1/PD – L类1 药物最有前景的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在黑色素瘤相关研究中发现,抗 PD-1抗体的疗效要好于抗 CTLA- 4 抗体。在 NSCLC,CTLA-4抗体单药治疗鲜有疗效,而 PD-1/PD-L1阻断剂的单药均表现出肿瘤活性。 PD-1有两个配体,PD-L1和 PD-L2;PD-L1有两个受体 PD-

浅析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在重症结核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浅析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在重症结核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6-07-14T13:29:05.837Z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包小玲1 刘振专1 陈述文1 李昆2 [导读] 结核病是一类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多系统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原因会使其发展为重症结核病。 包小玲1 刘振专1 陈述文1 李昆2 【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在重症结核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8例为重症结核病(观察组),42例为非重症结核病(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补体C4以及补体C3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CD3+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CD8+T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补体C4、补体C3、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患有重症结核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非重症结核病患者相比,损害程度更大。 【关键词】重症结核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临床价值 结核病是一类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多系统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原因会使其发展为重症结核病,因此,需要将患者送入ICU病房进行隔离治疗。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70例,年龄39~56岁,其中有38例为重症结核病(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7-86岁,平均(41.5±12.2)岁;42例为非重症结核病(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9-89岁,平均(43.5±12.9)岁;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症状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仪器 仪器主要选用美国进口(Beckman Coulter公司)的流式细胞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也购自美国(Beckman公司)。 3.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于第二天早上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在空腹条件下进行),再对所采用标本进行检测[2]。将2ml血液标本置于抗凝管中,将其作为流式细胞分析,同份血液标本用于白细胞计数,在计算出各淋巴细胞巴亚群的计数值,再对同份血样用免疫法测定其免疫球蛋白。 4.统计学方法 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外周血液内的总T淋巴细胞比率有所下降(P<0.05),而CD4+T是其降低的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组[3]。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比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下降(P=0.01)。详情请见表1 讨论 结核病属于世界范围普遍传染性疾病的一种[4]。结核病患者感染后会由多系统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等原因转为重症,必须转ICU治疗。大部分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均可痊愈,但ICU重症结核病患者依旧存在较高的死亡率[5]。有相关研究表明,结核病预后与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情况关联紧密[6],随着近几年对结核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情况的研究,开辟了结核病防治的新方向。就目前来讲,研究重症结核患者与普通结核患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差别的还较少。当患者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会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在结核免疫中有着关键作用。重症结核病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外周血液内的总T淋巴细胞比率有所下降(P<0.05),而CD4+T是其降低的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组。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比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下降(P=0.01)。对比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液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补体C4以及补体C3的水平,观察组患者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P<0.05)。 综上所述,重症结核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非重症结核患者相比,更易受到损害,对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段静,侯超,毛源.老年与青年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差异的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14,17(11):937-940. [2] 毛敏杰,汪彩红,潘蕾.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5(02):109-1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