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护理对比综述

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护理对比综述

1、病因病机
1.1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原发性痛经疼痛与子宫肌肉活动增强所导致的子宫张力增加和过度痉挛性收缩有关: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FGF2α诱发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分娩样下腹痉挛性绞痛。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引起子宫缺血,结果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而发生痛经。PG的刺激还可使子宫收缩图形与正常妇女的不同,痛经病人子宫基础张力升高,收缩强度及频率增加,且收缩不协调或非节律性,异常的子宫收缩使子宫缺血缺氧引起疼痛。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受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神经因素等的影响。
(1)内分泌因素痛经经常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型子宫内膜因无黄体酮刺激,所含PG浓度甚低,月经周期一般不伴有腹痛。
(2)精神、神经因素内在或外来的应激可使痛阈降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寒冷刺激、经期剧烈运动以及生化代谢产物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
(3)遗传因素女儿与母亲发生痛经有相关关系
(4)免疫因素痛经病人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有改变
1.2中医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而运行,若气血不足,或寒凝气滞血瘀,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出现行经腹痛。传统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病因主要为起居不慎或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素体亏虚、冲任失调等。
1.3辩证分型:痛经当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小腹疼痛为辩证要点。一般痛在经前多属实证,痛在经后多属虚证;痛甚者多为血淤,胀甚者多为气滞;剧痛者多为实证,隐痛者多为虚证。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实证有气滞血淤,寒凝胞中,湿热蕴结,虚证有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在校女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处于人格和体格逐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由于学业紧张和面临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少进行体育锻炼,无以鼓动阳气,气机不畅;或夏日久居卧室不外出,贪凉喜冷饮,或冬日防寒保暖不足使阳气更加受损。故气郁血淤、气血虚弱者常见;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气血失和,气虚则不荣胞宫,冲任无气血以荣养,致不荣则痛;气郁血瘀则不通,郁内生致“不通则痛”《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恶寒,寒则气不能留。”素体阳气亏虚,阴虚生内寒,失于温养,使血的化生不足及运行无力。又阳虚生内寒,寒邪凝滞,“不通则痛”。中重度原发性

痛经主要由寒凝胞宫所致;王福燕[2]调查表明,女大学生痛经证型以气滞血瘀型最常见,临床也按此分型原则进行辩证施护。
2、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疗效的一种护理技能操作。包括艾灸法、拔罐法、耳穴埋籽法、穴位按摩、刮痧法、穴位敷贴等疗法,中医护理技术对减轻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效果。
2.1艾灸法 艾灸法是将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艾条或艾炷,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法的种类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疗法。气滞血瘀患者可在气海、太冲、地机、三阴交进行艾灸,起到调气化淤、活血止痛的作用;寒湿凝滞患者可在关元、中极、三阴交、十七椎下进行艾灸可达到温经散寒祛湿得效果;气血虚弱患者可在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进行艾灸可补气益血;肝肾亏损患者可在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艾灸起到补益肝肾的作用。刘燕琼[3]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临床观察中讨论了艾灸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96例患者在三个艾灸疗程后,显效13例,有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83%。说明艾灸对治疗痛经有很好的效果。
2.2拔罐法 拔罐法是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淤血、热毒等,经过在皮肤上的吸拔,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经络气血得以流畅。这种良性刺激能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提高机体机能,充分发挥经气的作用,扶持正气,疏通经络,活血散淤,除湿逐寒。
用闪火罐将罐吸附于肾俞、三焦俞、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是火罐法,其次还有针罐法:取肝俞、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消毒后,毫针针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于针上;走罐法:取适当大小的火罐,沿督脉的命门至腰俞、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至次髎来回走罐,直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
2.3耳穴埋籽法 又叫耳穴贴压法,是代替耳针的药丸、药籽、谷类或其他物品置于胶布上,贴于穴位,用用手指按压,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手法 。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六阳经经脉行于耳或分布于耳周,六阳经经脉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阳硚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

脉之所聚也” 操作方法:取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肝、肾,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0.5cm×0.5cm大小的胶布中间,用探针找准要贴敷王不留行籽的穴位(压痛最明显的敏感点),用酒精消毒皮肤后,用镊子取王不留行籽胶布,按压在耳穴上并给予适当贴压,以患者感受到酸、胀、痛能忍受为宜 ;每日可自行按压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据路贻艳[4]在耳穴压埋技术参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指出,耳穴埋压技术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总效率达到93.55%。远远超过了对照组单纯针灸疗法的治愈效率。因此耳穴埋籽对治疗痛经有良好的效果。
2.4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属于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腧穴,通过局部或穴位刺激,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内分泌各部分功能的通络系统。穴位是经络表面的反应点。穴位按摩能有效的缓解原发性痛经,疏通经络,调和气滞,达到气血运行通畅,不通则痛的效果。气滞血瘀者可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寒湿凝滞者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一分钟;气血虚弱者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可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杨金峰[5]在穴位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中得出:通过穴位按摩,治愈72例,占75%。好转18例,占18.75%,无效6例,占6.25%。总有效率为93.75%。 郭冬梅[6]穴位按摩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一文中,将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予实施穴位按摩,对照组予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均治疗三个疗程,一个月经周期一个疗程,结果通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实施穴位按摩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2%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0.6%。穴位按摩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在临床护理中易于运用 。
2.5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瓷匙等物,在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痧斑或瘢痕,从而达到疏通腠理、调畅气血、逐邪外出目的的一种技术。痛经实证气滞者取肋部的期门,下肢部的太冲,先刮背部次髎,然后刮肋部期门,再刮腹部中极,最后刮下肢地极,太冲;血淤者取背部的膈俞,下肢部的血海,先刮背部膈俞治次髎,然后刮腹部中极,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机。使用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采用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