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Traffic Flow Theory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

1

Generalization

第一节概述

2

交通流理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一个边缘科学,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3

1 初期:概率论方法(20世纪30年代)

1933年,金蔡(Kinzer.J.P)提出了泊松分布;

2 中期: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和排队理论(20世纪50年代)

1959年12月,首届交通流理论学术讨论会召开;

3 后期: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丹尼尔(Daniel .I.G)和马休(Marthow.J.H)1975年出版了《交通流理论》。

发展历程

4

1. 交通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和量测方法

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3. 排队论的应用

4. 跟驰理论

5. 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6.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7. 交通流模拟

主要内容

5

第二节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raffic Flow

6

1、到达某一断面的车辆数:离散型分布

2、到达同一地点的两辆车的时间间隔:连续性分布

3、离散型分布:计数分布

连续性分布:间隔分布、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可穿越空档分布

统计分布的含义

7

1、泊松分布

2、二项分布

3、负二项分布

离散型分布

8

1、泊松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它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车流是随机的

(2)基本公式:

令:计数间隔平均到达的车辆数,泊松分布参数。

离散型分布

9

1、泊松分布

离散型分布

10

1、泊松分布

(3)递推公式: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

离散型分布

11

1、泊松分布

Poisson distribution belongs to discrete function with only one parameter.

In traffic engineering Poisson distribution eq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arrivals of vehicles at intersections or toll booth, as well as number of accident (crash)

Poisson distribution is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vehicle’s arrival when traffic volume is not high. When field data shows that the mean and varian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 can no longer apply Poisson distribution

离散型分布

12

2、二项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2)基本公式:

: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

n,p为二项分布参数。

离散型分布

13

2、二项分布

离散型分布

14

2、二项分布

(3)递推公式: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

离散型分布

15

2、二项分布

Binomial distribution belongs to discrete function with two parameters (n,k).

Binomial distribu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mode split, namely choice between transit and auto.

It can also simulate the arrival of turning vehicles.

It is can only be used when an event has two outcomes.

离散型分布

16

1、负指数分布

2、移位负指数分布

3、爱尔朗分布

4、韦布尔分布

连续型分布

17

1、负指数分布

(1)适用条件: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与计数分布的泊松分布对应。

(2)基本公式:

连续型分布

18

1、负指数分布

车头时距不小于t的数目:

连续型分布

19

1、负指数分布

(3)概率密度函数: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

连续型分布

20

1、负指数分布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is the special case of Poisson distribution.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equation is a continuous one with the headway being as its variable.

It is applicable when traffic flow is light or moderate.

Traffic engineers are concerned with headway greater or equal to specific value.

连续型分布

21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适用条件: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和车流量低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2)基本公式:

连续型分布

22

2、移位负指数分布

(3)概率密度函数: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

连续型分布

23

3、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车头时距越接近最小值,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不符合驾驶员的心理习惯和行车特点。而车头时距分布的概率曲线是先升后降的。

连续型分布

24

第三节排队论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Queuing Theory

25

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的等待行列或排队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需求”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是运筹学中以概率论为基础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交通工程中,排队论在研究车辆延误、通行能力、信号配时以及停车场、收费厅、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设计与管理诸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排队论概述

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

排队系统:即包括等待服务的,也包括正在被服务的。

排队论基本原理

1.排队和排队系统

2.排队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

(1)输入过程(2)排队规则(3)服务方式

27

定长输入:顾客等时距到达;

泊松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

爱尔朗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爱尔朗分布;

排队论基本原理

(1)输入过程

各种类型的“顾客”按怎样的规律到达

28

损失制:顾客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被占,该顾客就自动消失,永不再来;

等待制:顾客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被占,就排队等待服务(包括先到先服务和优先权服务);混合制:顾客到达时,若队伍长度小于L,就排入队伍;否则就离去,永不再来;

排队论基本原理

(2)排队规则

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

29

定长分布:每一顾客服务时间都相等;

负指数分布:各顾客服务时间相互独立,服从相同的负指数分布;

爱尔朗分布:各顾客服务时间相互独立,服从相同的爱尔朗分布;

排队论基本原理

(3)服务方式

同一时刻有多少服务台可接纳顾客,每一顾客服务了多长时间。

30

等待时间:顾客到达时起到他开始接受服务时止这段时间;

忙期: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期,关系到服务台的工作强度;

队长:分为排队顾客数和排队系统顾客数,用于描述系统的状态;

服务率:单位时间内被服务的顾客数;

交通强度:单位时间内被服务的顾客数和请求服务的顾客数之比。

排队论基本原理

3. 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

31

排队论基本原理

4. 排队系统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如下符合表示排队系统:

M--代表泊松输入或负指数分布;

D--定长输入或定长服务;

EK--爱尔朗分布的输入或服务;

M/M/N

M/M/1

32

排队系统应用

1. M/M/1系统及其应用举例

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单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该系统中顾客源是无限的,队长也是无限的,并且到达的间隔时间与服务时间相互独立。

顾客平均达到率为:

服务后输出率为:

交通强度或利用系数:

33

排队系统应用

1. M/M/1系统及其应用举例

常用公式

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

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

排队系统中顾客的平均数:

34

排队系统应用

1. M/M/1系统及其应用举例

常用公式

平均排队长度:

平均非零排队长度:

平均消耗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

35

排队系统应用

2. M/M/N系统

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多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

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

36

排队系统应用

2. M/M/N系统

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

排队系统中顾客的平均数;

平均排队长度:

平均消耗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

37

第四节跟驰理论简介

The Abstract of Following Theory

38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助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

鲁契尔(Reuschel ,1950 )和派普斯(pipes ,1953 )利用运筹学技术首次成功解析跟驰模型;

赫尔曼和罗瑟瑞推导出跟驰模型的第一个原型;

Michaels(1963)首次提出生理-心理跟驰模型理念

Zhang,Y.L(1998)等人在Michaels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实践的多段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试图用模糊推理系统和混沌理论来描述跟驰状态。

跟驰理论概述

39

制约性:“车速条件”和“间距条件”;

延迟性:感觉-认识-判断-执行四个阶段;

传递性:依次制约,信息向后延迟传递;

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行驶状态:非自由行驶状态

40

线性跟驰模型

行驶状态:非自由行驶状态

41

线性跟驰模型

要使两车的间距在突然刹车事件中不发生相撞,则应有:

对t微分,得:

a称为反应强度系数,上式为线性跟驰模型。

42

第五节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The Analog Theory of Fluid Mechanics

43

流体力学概述

流体力学模拟理论是1955年英国学者莱特希尔(Lighthill)和惠特汉(Whitham)在研究一条隧道交通流规律时提出的。

该理论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模拟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车流的连续方程,把车流密度的稀疏变化比拟成水波而抽象成车流波。通过分析车流波的传播速度,以寻求车流流量、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车流波动理论。

44

车流连续性方程

整理得:

45

车流波动理论

1. 基本方程

在时间t内穿越S分界线的车数N为:

由于q1=k1v1,q2=k2v2

则得:

46

车流波动理论

集结波

消散波

前进波

后退波

速度W>0

速度W<0

47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Traffic Flow Theory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1 Generalization 第一节概述 2 交通流理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一个边缘科学,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3 1 初期:概率论方法(20 世纪30 年代) 1933年,金蔡(Kinzer.J.p提出了泊松分布; 2 中期: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和排队理论(20 世纪50 年代) 1959 年12 月,首届交通流理论学术讨论会召开; 3 后期:迅速发展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后) 丹尼尔(Daniel」.G)和马休(Marthow.J.H )1975年出版了《交通流理论》。发展历程 4 1. 交通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和量测方法 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3. 排队论的应用 4. 跟驰理论 5. 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6.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7. 交通流模拟主要内容 5 第二节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raffic Flow 6 1 、到达某一断面的车辆数:离散型分布 2、到达同一地点的两辆车的时间间隔:连续性分布 3、离散型分布:计数分布 连续性分布:间隔分布、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可穿越空档分布 统计分布的含义 7 1、泊松分布 二项分布 2、 3、负二项分布 离散型分布 8 1、泊松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它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车流是随机的 (2)基本公式:

交通流理论第八章

第八章无信号交叉口理论 平面交叉口把相交的道路路段连接起来,构成路网。因为在交叉口同一平面上有多股交通流动,考虑到交通安全,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交通控制。按照有无交通控制,可将交叉口分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简称为信号交叉口)和无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简称为无信号交叉口)。无信号交叉口是最普遍的交叉口类型,虽然它的通行能力可能低于信号交叉口,但它在网络交通控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运行情况不良的无信号交叉口,可能会影响整个信号网络或者智能运输系统的运行,并且无信号交叉口理论是信号交叉口理论的基础,因此首先对无信号交叉口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无信号交叉口不像信号交叉口那样会给驾驶员确定的指示或控制,驾驶员必须自己判断何时进入交叉口是安全的。驾驶员所寻求的在交通流中进入交叉口的安全机会或“间隙”称为可插车间隙,它用时间来度量,并且等于某一车头时距。可插车间隙理论是分析无信号交叉口运行的基本理论,其它的所有分析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可插车间隙理论,或者即使没有明确地应用该理论,但也是以它为基础的。 在无信号交叉口中,必须考虑车辆的优先权问题。如果有一辆车试图进入交叉口,但此时存在优先级高于它的交通流,那么它必须让路给这些交通流。另外,低级别交通流的存在也会影响高级别交通流的运行。由此可见,无信号交叉口的车流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本章的第一节首先讨论无信号交叉口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可插车间隙理论以及在该理论中用到的几种基本的车头时距分布。普通的无信号交叉口(即四路相交)可分为二路停车和四路停车两类,即主路优先控制的交叉口(包括停车控制和让路控制)和主次路不分的交叉口。在第二节中首先讨论了二路停车的无信号交叉口,第三节接着讨论了四路停车的无信号交叉口。在考虑交叉口交通运行时还用到了经验方法,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经验方法的结果也是比较准确的,与实际情况差别并不大,在第四节中介绍了这些方法。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可插车间隙理论 1. 可利用间隙 可插车间隙理论是分析无信号交叉口的基本理论,理解该理论必须先理解可利用间隙的概念。例如,如果主路连续到达车辆间的时间间隔是10s,那么次路驾驶员能够驶离停车线吗?有多少驾驶员能够在这10s的间隔内驶离? 次要车流中所有驾驶员在相似的位置所能够接受的主要车流的最小间隙称为临界间隙,一般记为t c。根据通常假设的驾驶员行为模式,只有在主要车流的车辆间隙至少等于临界间隙t c时,次要车流的驾驶员才能进入交叉口。例如,如果临界间隙是4s,那么次要车流的驾驶员要驶入交叉口至少需要主要车流车辆间有一个4s的间隙,并且他在其它任何时候通过同一个交叉口都会需要同样的4s时间。另外,在一个非常长的间隙中会有多名驾驶员从次路上进入交叉口。可插车间隙理论中称在较长时间间隙中进入交叉口的次要车流车辆间的车头时距为“跟随时间”t f。 在描述无信号交叉口的理论中,经常假设驾驶员是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驾驶员的一致性是指在所有类似的情况下、在任何时刻其行为方式相同,而不是先拒绝一个间隙随后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第四章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 本章将主要讨论单车道情况下的车辆跟驰现象,介绍跟驰理论,建立相应的跟驰理论模型,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加速度干扰问题。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u 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 车头间距s ,平均车头间距则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在对速度—间距关系的研究中,单车道通行能力的估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如下公式: C 1000 u / s (4—1)式中:C ——单车道通行能力(veh/h ); u ——速度(km/h ); s ——平均车头间距(m )。 研究表明,速度—间距的关系可以由下式表示: 2 s u u (4—2)式中系数、、可取不同的值,其物理意义如下: ——车辆长度,l ; ——反应时间,T ; ——跟驰车辆最大减速度的二倍之倒数。 2 附加项u2保证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头车在紧急停车的情况下跟驰车辆不与之发生碰撞,的经验值可近似取为0.023s 2/ 英尺。一般情况下是非线性的,对于车速恒定(或近似恒定)、车头间距相等的交通流,的近似计算公式可取为: 11 0.5 a f a l(4 —3)式中:a f 、a l ——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最大减速度。 跟驰理论除了用于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还可用于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驰现象进行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桥梁。 第一节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单车道车辆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100?125m 以内时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分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详细版)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 §4-1概述 一、概念 ●交通流理论,是一门用以解释交通流现象或特性的理论,运用数学或物理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描述交通流运行 规律。 3 二、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发展,概率论方法。 ●1933年,Kinzer.J.P泊松分布用于交通分析的可能性。 ●1936年,Adams.W.F发表数值例题。 ●1947年,Greenshields泊松分布用于交叉口分析。 ●20世纪50年代,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流体动力学模拟)和车辆排队理论。 ●1975年丹尼尔(DanieL lG)和马休(Marthow,J.H)出版了《交通流理论》一书。 ●1983年,蒋璜翻译为中文。人交出版社出版。 ● 4 三、种类 幻灯片5§4-1概述 ●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及量测方法;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排队论的应用; ●跟驰理论; ●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交通流模拟。§4-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一、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与作用 ●离散型分布: ●在某固定时段内车辆到达某场所的波动性;(也可描述某一路段上所拥有车辆数的分布特性)。 ●泊松分布/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 ●连续型分布: ●研究上述事件发生的间隔时间的统计特性,如车头时距的概率分布。 ●负指数分布/移位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 7 二、离散型分布 幻灯片8§4-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或在一定的路段上分布的车辆数,是所谓的随机变数,描述这类随机变数的 1. 泊松分布 统计规律用的是离散型分布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1) 适用条件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第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 本章将主要讨论单车道情况下的车辆跟驰现象,介绍跟驰理论,建立相应的跟驰理论 模型,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加速度干扰问题。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u 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车头间距s ,平均车头间距则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在对速度—间距关系的研究中,单车道通行能力的估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如下公式: s u C /1000?= (4—1) 式中:C ——单车道通行能力(veh/h ); u ——速度(km/h ); s ——平均车头间距(m )。 研究表明,速度—间距的关系可以由下式表示: 2 u u s γβα++= (4—2) 式中系数α、β、γ可取不同的值,其物理意义如下: α——车辆长度,l ; β——反应时间,T ; γ——跟驰车辆最大减速度的二倍之倒数。 附加项2 u γ保证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头车在紧急停车的情况下跟驰车辆不与之发生碰 撞,γ的经验值可近似取为0.023s 2 /英尺。一般情况下γ是非线性的,对于车速恒定(或近似恒定)、车头间距相等的交通流,γ的近似计算公式可取为: ()1 15.0---=l f a a γ (4—3) 式中:f a 、l a ——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最大减速度。 跟驰理论除了用于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还可用于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驰现象进行 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桥梁。

第4章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 b k = ; 当K =0时,f V V =,∴ f a V =;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 2 1f j K V V K ??=- ?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 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 (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 ∴ Q m = V m K m = 2152.5辆/h ( 2)V m = 41km/h 解答:35.9ln V k =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 180 ln 0j K =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 (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 (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 (1)153600 3 (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 ?-?-≥==== (2)n = (5)t P h Q ≥? = 226辆/h (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 +∞-+∞-??=+=? 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解答:(1)q = 720辆/h ,1 /s 36005 q λ= =辆,t = 2s 25 (2)0.67t t P h e e λ- -≥=== n = 0.67×720 = 483辆/h 4-7 有优先通行权的主干道车流量N =360辆/ h ,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主要道路允许次 要道路穿越的最小车头时距 =10s ,求 (1) 每小时有多少个可穿空档? (2) 若次要道路饱和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为t 0=5s ,则该路口次要道路车流穿越主要道路车流的最大车流为多少? 解答: 有多少个个空挡?其中又有多少个空挡可以穿越? (1) 如果到达车辆数服从泊松分布,那么,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 根据车头时距不低于t 的概率公式,t e t h p λ-=≥)(,可以计算车头时距不低于10s 的 概率是 3679.0)10(3600 10360==≥÷?-e s h p 主要道路在1小时内有360辆车通过,则每小时内有360个车头时距,而在360个车头时距中,不低于可穿越最小车头时距的个数是(总量×发生概率) 360×0.3679=132(个)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Traffic Flow Theory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 1 Generalization 第一节概述 2 交通流理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一个边缘科学,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3 1 初期:概率论方法(20世纪30年代) 1933年,金蔡(Kinzer.J.P)提出了泊松分布; 2 中期: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和排队理论(20世纪50年代) 1959年12月,首届交通流理论学术讨论会召开; 3 后期: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丹尼尔(Daniel .I.G)和马休(Marthow.J.H)1975年出版了《交通流理论》。 发展历程 4 1. 交通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和量测方法 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3. 排队论的应用 4. 跟驰理论 5. 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 6.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7. 交通流模拟 主要内容 5 第二节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raffic Flow 6 1、到达某一断面的车辆数:离散型分布 2、到达同一地点的两辆车的时间间隔:连续性分布 3、离散型分布:计数分布 连续性分布:间隔分布、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可穿越空档分布 统计分布的含义 7 1、泊松分布 2、二项分布 3、负二项分布 离散型分布

8 1、泊松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它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车流是随机的 (2)基本公式: 令:计数间隔平均到达的车辆数,泊松分布参数。 离散型分布 9 1、泊松分布 离散型分布 10 1、泊松分布 (3)递推公式: (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 离散型分布 11 1、泊松分布 Poisson distribution belongs to discrete function with only one parameter. In traffic engineering Poisson distribution eq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arrivals of vehicles at intersections or toll booth, as well as number of accident (crash) Poisson distribution is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vehicle’s arrival when traffic volume is not high. When field data shows that the mean and varian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 can no longer apply Poisson distribution 离散型分布 12 2、二项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2)基本公式: :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 n,p为二项分布参数。 离散型分布 13 2、二项分布 离散型分布 14 2、二项分布

第4章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 b k =; 当K =0时,f V V =,∴ f a V =;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 2 1f j K V V K ??=-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f V Q K V V ??=-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 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 (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 ∴ Q m = V m K m = 2152.5辆/h (2)V m = 41km/h 4-3 对通过一条公路隧道的车速与车流量进行了观测,发现车流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形式: 18035.9ln s V k = 式中车速s V 以 km/h 计;密度 k 以 /km 计,试问在该路上的拥塞密度是多少? 解答:18035.9ln V k =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 180ln 0j K =

交通流理论

第二节交通流理论 一、机动车交通 机动车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体。国外城市中的机动车大多是小汽车,车种较为单一,在一定的路段上车速基本相同,交通流相对比较简单。我国城市的机动车车种复杂,车速、性能差异较大,交通流比国外城市要复杂得多。 1.机动车流速度、流量和密度关系 (1)基本关系式 如果车流中所有车辆均以相同的车速通过某一段路程,则有下列关系: 式中:K为交通密度(辆/公里);Q为交通量 (辆/小时);V为车速(公里/小时)。 公式也经常写作: (2)车速与密度的关系 Vf为自由车速,Kj为当车速为零时的阻塞密度。 由上式及图可知,当密度逐渐增大则车速逐渐减小,当达到阻塞密度Kj时,车速为零,交通停顿。 (3)交通量与密度的关系 Ko称为最佳密度。由图可知,在Ko之前,交通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Ko之后,交通量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4)交通量与车速的关系

Vo称为最佳车速。由图可知在Vo之前,交通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而在Vo之后,交通量将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综上所述,将Q-K, Q-V及V-K关系图作于同一平面上,如上图,全面分析可知: (1)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接近自由车速)。 (2)随着密度逐渐增加,交通量亦逐渐增加,而车速逐渐降低。当车速降至Vo时,交通量达到最大此时的车速称为临界车速,密度Ko称为最佳密度。 (3)当密度继续增大(超过Ko),交通开始拥挤,交通量和车速都降低。当密度达到最大(即阻塞密度凡)时,交通量与车速都降至为零,此时的交通状况为车辆首尾相接,堵塞于道路上。 (4)最大流量Qmax、临界车速Vo和最佳密度Ko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特征值。当Q>Qmax,K>Ko,V<Vo时交通属于拥挤;当Q≤Qmax,K≤Ko,V≥Vo时,交通属于畅通。 由上述三个参数间的量值关系可知,速度和容量 (密度)不可兼得。因此,为保证高等道路(快速路、主干路)的速度,应对其密度加以限制 (如限制出入口、封闭横向路口等)。

第4章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 b k = ; 当K =0时,f V V =,∴ f a V =;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 2 1f j K V V K ??=- ?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 1f j K Q V K K ??=-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 (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52.5辆/km , ∴ Q m = V m K m = 2152.5辆/h (2)V m = 41km/h 4-3 对通过一条公路隧道的车速与车流量进行了观测,发现车流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35.9ln V k =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 180 ln 0j K =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 (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 (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 (1)153600 3 (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 ?-?-≥==== (2)n = (5)t P h Q ≥? = 226辆/h (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 +∞-+∞-??=+=? 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解答:(1)q = 720辆/h ,1 /s 36005 q λ= =辆,t = 2s 25 (2)0.67t t P h e e λ- -≥=== n = 0.67×720 = 483辆/h 4-7 有优先通行权的主干道车流量N =360辆/ h ,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主要道路允许次要道路穿越的最小车头时距=10s ,求 (1) 每小时有多少个可穿空档? (2) 若次要道路饱和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为t 0=5s ,则该路口次要道路车流穿越主要道路车流的最大车流为多少?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第四章 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 本章将主要讨论单车道情况下的车辆跟驰现象,介绍跟驰理论,建立相应的跟驰理论模型,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加速度干扰问题。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u 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车头间距s ,平均车头间距则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在对速度—间距关系的研究中,单车道通行能力的估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如下公式: s u C /1000?= (4—1) 式中:C ——单车道通行能力(veh/h ); u ——速度(km/h ); s ——平均车头间距(m )。 研究表明,速度—间距的关系可以由下式表示: 2 u u s γβα++= (4—2) 式中系数α、β、γ可取不同的值,其物理意义如下: α——车辆长度,l ; β——反应时间,T ; γ——跟驰车辆最大减速度的二倍之倒数。 附加项2 u γ保证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头车在紧急停车的情况下跟驰车辆不与之发生碰撞,γ的经验值可近似取为英尺。一般情况下γ是非线性的,对于车速恒定(或近似恒定)、车头间距相等的交通流,γ的近似计算公式可取为: ()1 15.0---=l f a a γ (4—3) 式中:f a 、l a ——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最大减速度。 跟驰理论除了用于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还可用于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驰现象进行 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桥梁。 第一节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单车道车辆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100~125m 以内时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分析跟驰车辆驾驶员的反应,可将反应过程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驾驶员通过视觉搜集相关信息,包括前车的速度及加速度、车间距离(前 车车尾与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不同于车头间距)、相对速度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