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第四章

第四章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

本章将主要讨论单车道情况下的车辆跟驰现象,介绍跟驰理论,建立相应的跟驰理论模型,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加速度干扰问题。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车辆跟驰行驶是车队行驶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交通流的特性。跟驰理论所研究的参数之一就是车辆在给定速度U下跟驰行驶时的平均

车头间距s,平均车头间距则可以用来估计单车道的通行能力。在对速度一间距关系的研究中,单车道通行能力的估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如下公式:

C=1000 u/s (4 —1)

式中:C ----- 单车道通行能力(veh/h);

u ――速度(km/h);

s ――平均车头间距(m)。

研究表明,速度一间距的关系可以由下式表示:

2

S —u u (4 —2)

式中系数〉、一:、可取不同的值,其物理意义如下:

——车辆长度,I ;

1――反应时间,T ;

――跟驰车辆最大减速度的二倍之倒数。

附加项u2保证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头车在紧急停车的情况下跟驰车辆不与之发生碰撞,的经验值可近似取为0.023s 2/英尺。一般情况下是非线性的,对于车速恒定(或

近似恒定)、车头间距相等的交通流,的近似计算公式可取为:

= 0.5a「-a『(4 —

3)

式中:a i――分别为跟车和头车的最大减速度。

跟驰理论除了用于计算平均车头间距以外,还可用于从微观角度对车辆跟驰现象进行

第四章跟驰理论与加速度干扰

分析,近似得出单车道交通流的宏观特性。总之,跟驰理论是连接车辆个体行为与车队宏观特性及相应流量、稳定性的桥梁。

第一节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单车道车辆跟驰理论认为,车头间距在100?125m以内时车辆间存在相互影响。分析

跟驰车辆驾驶员的反应,可将反应过程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驾驶员通过视觉搜集相关信息,包括前车的速度及加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尾与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不同于车头间距)、相对速度等;

决策阶段:驾驶员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决定驾驶策略;

控制阶段:驾驶员根据自己的决策和头车及道路的状况,对车辆进行操纵控制。线性跟驰模型是在对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得到的。

、线性跟驰模型的建立

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一刺激的关系式,用方程表示为:

反应=■?刺激(4 —4) 式中■为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系数,称为灵敏度或灵敏系数。驾驶员接受的刺激是指其前面引导车的

加速或减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或车间距离的变化;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是指根据

前车所做的加速或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相应操纵及其效果。

线性跟驰模型相对较简单,图4—1为建立线性跟驰模型的示意图。

n车停

车位置

图4—1 线性跟驰模型示意图

图中各参数意义如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