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劝学》复习(全文5篇)

《劝学》复习(全文5篇)

《劝学》复习(全文5篇)

第一篇:《劝学》复习

《劝学》复习12·17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用心一也

(三)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无以至千里字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重点实虚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于蓝: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

9、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7、驽马十驾: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用心一也:20、用心躁也

(六)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第二篇:劝学复习案

高三一轮复习——《劝学》复习学案14.6

【内容要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所选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知识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

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4.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渐渐)B.形乎动静(体现)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深谷(靠近)

1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6.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译文:

(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翻译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8.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总结文中每个“而”的用法

【语言运用】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对鼠标:对键盘:对主机:

【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1.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关于“而”的用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分析,只要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不断琢磨,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第三篇:《劝学》《师说》精品复习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学习要求】

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要求】请用20-30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师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青虽有gǎo()pù()金就lì()则利cān()xǐng()xiâ()六跪而二áo()qì()而望矣闻者zhāng()假yú()假舟jí()者风雨兴yān()kuǐ()步qí()jì()一跃nú()马十驾qiâ()而舍之金石可lî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乎己马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要求】

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

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二、重点虚词: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不拘于时,学于余..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其皆出于此乎.7.吾未见其明也.8.其可怪也欤.

9.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10.圣人无常师.11.术业有专攻。..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1.犹且从师而问焉.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3.輮使之然也.14.古之学者必有师.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梳理1.蟹六跪而二螯①.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③.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1.连词④.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⑤.6.吾尝终日而思矣⑥.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8.某所,而母立于兹2.代词:.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复音虚词:..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青岛三中高三语文组制作者:邵航审核者: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三、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用心一也。.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翻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翻译: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翻译: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

5.不拘于时,学于余。句式:翻译:

五、拓展练习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

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

D.乐其林泉之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学习要求】请在20分钟内完成以下作业。1.在作业本上默写《劝学》《师说》

2.完成《新课堂·一轮复习》P63页课外文段《辨奸论》拓展题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第四篇: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四——《孙权劝学》

复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复习内容:

一、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了解文意:

1、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

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三、课文研析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

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

2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1

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

法上不断探索。

2篇【教学反思】《劝学》复习课2

01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政治发展;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而我们新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成长。

02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在于要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件快乐的事,不要让他们觉得是件烦恼,这样他们无心学习,就算你罚他们,他们也不会去学习。在上课上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来增加他们的知识,不仅从中得到乐趣,并且学到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怎么加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先把课文要讲的内容,一一排列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样有条理,又清晰,可以在黑板写下你的笔录。

03关于我们

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说,更好的教育方法是与同学们交朋友更好的融入班级。我们所积累的方法如下几点:兴趣的培养;环境的渲染与熏陶;增加悟性的训练与培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一下尝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文本复习 一、文本知识结构结构表 青 意义 (四喻) 冰 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智明而行无过(博) 木 金 登高 空思不如所学 顺风 善假于物 作用(六喻) 跂而望不如博见 假舆马 假舟楫 日积月累 积--------成 不积-----无以(十一喻) 坚持不懈 舍之---不 不舍---可 专心致志 用心躁—错 二、检查背诵课文 学案解决 一. 1.輮.(r ?u) 槁暴..(g ǎop ǜ) 臾.(y ǘ) 跂. (q ì) 舆.(y ǘ)跬. (ku ǐ)骐骥..(q íj ì)驽.(n ǘ) 锲.(qi è) 镂.(l ?u) 2 .中 ( zh ?ng 省 x ǐng zh ōng sh ěng 曲 q ǖ 假 ji ǎ q ǚ ji à 二.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 3.“知”通“智” 4.“生”通“性” 三.古今异义 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就(古)靠近(今)副词。4。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5。疾(古)强,宏大(今)快6。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7。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8。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9。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四.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连词却,并列连词,并且,承接连词就,假设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表并列) 五.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

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劝学》知识点全梳理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劝学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之博见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 下饮黄泉 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汉大兴兵伐匈奴 (3)大楚兴,陈胜王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恶如仇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之 (1)青,取之于蓝

2022高考《劝学》复习学案

课前必背古诗文: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劝学》复习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 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 ..()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 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 ()者,用心躁.()也。 二、语言知识归纳: 三、作文素材挖掘: 四、能力迁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 á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时:按时令。(2)灌:奔注。河:黄河。(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辩: 分不清。(5)旋:转,改变。(6)望洋:仰视的样子。(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 节义高尚之士。(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试翻译上文,总结文言文知识。

高中文言文《劝学》练习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练习附答案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练习 1.下列对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B.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C.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D.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说说你对此文对比手法的理解。 3.说说你对本文比喻手法的理解。

4.理解性默写题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3.“”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是:,。 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两个句子是: ,。 参考答案 1.D“全文”改为“该段”。 2.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3. 如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4.理解性默写题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复习(全文5篇)

《劝学》复习(全文5篇) 第一篇:《劝学》复习 《劝学》复习12·17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用心一也 (三)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无以至千里字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重点实虚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于蓝: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 9、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7、驽马十驾: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用心一也:20、用心躁也 (六)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七年级下期语文《孙权劝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期语文《孙权劝学》复习提纲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劝学》 [复习目标] 1.积累“绝、假、望、用”等实词,“而”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劝学()(2)虽有槁暴()(04浙江) (3)学不可以已()(12年全国卷: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4)木直中绳()()(14年大纲卷:交通贵戚,吏莫敢绳\\\\14年福建卷:绳吏之法尤峻) (5)金就砺则利()() (6)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7)君子生非异也() (8)风雨兴焉(10浙江)()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者:14年安徽卷) (11)登高而招()(关注高考:13年山西:登景泰二年进士) 二、一词多义 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多以书假余() (关注高考:①12年北京卷:闻君义甚高,愿假榻。②13年湖北卷.诸贵假以劲弓)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5.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12年湖北卷:绝难乘,少能骑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请息交以绝游() 8.不如早与之绝() 9.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06辽宁)()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07山东)() 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4年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6吾尝终日而思矣(04湖南)() 7倚歌而和之(10浙江)()(14年安徽卷:临清流而赋诗)8吾尝跂而望矣()(12年山东卷:我腾跃而上) 9蟹六跪而二螯() 10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06湖南)()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08天津)()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关注高考:①12年山东:以为华而 少实②13年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14年浙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4. 朝济而夕设版焉(11.山东)() 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1.江西)() 16. 信而见疑(09山东))()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09四川)() 18. 爽籁发而清风生(10湖南)() 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09天津)() 三、翻译句子: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吕蒙劝学》复习资料(已整)

《吕蒙劝学》复习资料(已整)吕蒙劝学复资料 引言 吕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教育方面也有 着丰富的经验和见解。本文旨在复吕蒙劝学的相关资料,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吕蒙劝学的重要性 吕蒙认为研究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强调,通过不断 努力研究,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吕蒙的劝学理念 吕蒙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劝学理念: 1. 勤学苦练:吕蒙认为只有通过勤奋研究和刻苦训练,我们才 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勤学苦练:吕蒙认为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刻 苦训练,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广泛涉猎:吕蒙主张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和领域,相信广博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广泛涉猎:吕蒙主张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和领域,相信广博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3. 实践运用:吕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实践运用:吕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吕蒙劝学的启示 吕蒙劝学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 持之以恒: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 - 求知欲与好奇心: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知识和新领域保持开放的态度,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求知欲与好奇心: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知识和新领域保持开放的态度,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 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所学的作用。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与

《孙权劝学》复习资料

《孙权劝学》复习资料LT

6.有关成语 ①吴下阿蒙:本文指原来那个住在吴县的吕 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含贬义)。 ②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今常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内容理解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 与之“结友”的佳话。 2.全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 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 别”。 3.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 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 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 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 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知识归纳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今:现在当涂:当道,掌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自以为大有所益益:好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 了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卿今者才略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2、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2)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3、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情之晚乎! 4、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睿智、豁达、开明,关爱下属; (2)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敬才。 5、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6、“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的态度。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 9.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睿智、开明、关心下属;吕蒙是直率、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10.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⑴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⑵指导吕蒙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消除顾虑。 ⑶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11.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孙权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

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9、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10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篇 (一)通假字

高二语文《劝学》复习知识点

高二语文《劝学》复习知识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唿,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

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劝学》知识点复习

《劝学》知识点复习 《劝学》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荀子 2.《荀子》 二、字音 靛青中绳车柔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矣 须臾跂而望闻者彰舆马舟楫善假于物积水成渊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爪牙二螯蛇鳝之穴 三、字词含义輮使之然也(使……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片刻) 2.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强,宏大)劝学(勉励,鼓励)闻者彰(清楚)绝江河(横渡)跬步(古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镂(雕刻)圣心备焉(具备)风雨兴焉(起)功在不舍(停止)锲(刻)而不舍君子博学而日参(验,检查)省(省察)乎己跂(提起脚后跟)而望 蟹六跪(蟹腿)而二螯(蟹钳) 四、通假并解释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五、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 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下饮黄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 事物上。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六、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引出动作支配对象,不译 之:1.锲而舍之:代词。 2.青,取之于蓝:代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輮使之然也:代词,木。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 者彰而见者远 而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 而思矣 而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而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表承接:锲而不舍 而表因果: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焉:1.圣心备焉句末助词,了2.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4..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哪里

《劝学》文言文复习(题+详细答案)经典

《劝学》(节选)文言文复习 荀子 第一、二段: 1.挖空训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輮.()以为 ..(),不复挺者,輮.() ..()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 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名句默写 (1)《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2)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第三段: 1.挖空训练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也;吾尝跂.()而.() ..()之所学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翻译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名句默写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第四段: 1.挖空训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名句默写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4)《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劝学》知识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劝学》知识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劝学》知识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劝学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之博见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 下饮黄泉 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八、一词多义 1、兴

《劝学》综合复习卷

《劝学》综合复习卷(附详细答卷) (有《劝学》课内知识检测,课外拓展《荀况拒赏》,《劝学》节选的“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等的阅读理解,还有23题理解性默写,课外古文都有详细译文) 一、课内知识检测 1.荀子,名,世人又称其为荀卿。末年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主张“”论。《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 _ 。 2.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第②段:论述_。第③段:论述_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__。第④段:论述。一是;二是_ ;三是。本文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3.解释带点词 ①金就.砺则利()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而闻者彰.()④而致.千里() ⑤无以 ..致千里()⑥用.心一也()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作者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6.作者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7.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日常生活体验来阐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而证明了“学不可以已”。 C.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要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必有成就,进一步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D.第三段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与“蟹”形成对比,增强说理的分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二、课外拓展(一) 荀况拒赏 ①荀子,名况,人尊“荀卿”,本.儒学,兼道、法。学精博,齐王 ..赏.,请于齐,授祭酒于稷下。况生.耿介,颇傲物,疾.者谗之,故志未信.。于是之.楚,为兰陵令,知.兰陵政。 ②是年兰陵旱,假.令旬.日不雨,田暴.且槁.,必饥谨,如昔.跬步饿殍。民苦.之,楚王忧,舆.至兰陵,劝.况为之假.神祈雨。况弗信。雨之养万物者,如之何可求得之?时李斯师于之,乃从.李斯求水源,未得。河水绝,众心犹焚,聚府前,悉跂.

韩愈《劝学篇》全文

韩愈《劝学篇》全文 韩愈《劝学篇》全文 《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是韩愈所创作的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下面我们为你带来韩愈《劝学篇》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进学解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

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