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皮肤隐球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治疗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6岁,因右面部肿胀、溃烂2月,伴头痛、恶心、呕吐1月余入院。患者因2月15日面部疖子挤压后出现肿胀、疼痛,此后,局部结痂多次被自行抠掉和用缝衣针挑破,面部肿胀无消退。继之出现发热、头痛,在当地诊所就诊,予以局部“敷药、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面部肿胀处溃烂,头痛。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无咳嗽、胸痛、腹痛及腹泻等,到当地县医院就医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对症、抗感染等治疗”10余天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并大小便失禁,遂到我院就诊。体格检查:T 37.8℃,P 98次/分,R 19次/分,BP 130/90mmHg,体重50K g,右侧面部皮肤见3.4㎝×2.8㎝类圆形溃疡面,上界距眼裂2.5㎝,内界距鼻翼外侧1㎝,中央凹陷,结痂,痂皮呈灰黄色,有少许分泌物,溃烂面

边缘隆起,充血,质地中等,界限尚清,轻压痛。颈部抵抗,克匿格征阳性,巴宾斯基片阴性。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明显下降,有畏寒、盗汗现象。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及伤寒等特殊病史。门诊以“(1)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2)左颜面部溃疡”收入神经内科。辅助检查:胸部X线:两肺纹理稍增粗,未见病灶。血常规:WBC 1.8/GL,LYM 65.5%,GRAN 30.5%,RBC 313T/L,HGB 77G/L,PLT 313G/L;抗-HIV(-);脑脊液:压力300mmH2O,无色透明,RBC 40×106/L,WBC 60×106/L,分叶核0.3,未分叶0.7,葡萄糖22mmol/L,总蛋白200mg/L,氯测定107mmol/L;镜检:墨汁染色查见隐球菌,抗酸染色(-)。入院后行面部皮肤活检及脑脊液穿刺检查后明确为“面部隐球菌感染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经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脱水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15天后因经济条件差而主动出院。1月后死亡。

2 讨论

2.1 微生物学隐球菌病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也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粘膜、骨骼、肝脏等器官,病性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易发生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如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肿瘤、AIDS、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药物等,隐球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1]。隐球菌属于无菌丝的单细胞芽生的酵母型真菌,孢子无孢子囊,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其中仅新型隐球菌(CN)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1,2];CN属环境腐

生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在组织中呈圆形、卵圆形,菌体较体外大,直径一般为5~10μm,少数3~20μm,HE染色不易识别,经验不足往往漏诊或误诊,治疗不及时往往累及生命。

2.2 早期诊断隐脑的诊断目前主要靠脑脊液墨汁涂片和真菌培养,以病原体检出为确诊依据[3]。脑脊液直接涂片墨汁染色简便易行,但阳性率低,国外文献报道即使在连续多次检查的情况下,其阳性率也只有53%~56%,同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墨汁染色,其早期阳性率可达85%以上;传统的脑脊液真菌培养是将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琼脂培养基上,室温25℃或37℃培养2~5b可生长,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所用周期较长而延误诊断;隐球菌抗原检测是一种简易的筛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乳胶凝集试验,但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目前仍未得到解决。苏明权等[4]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和鉴定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阳性率可达9

3.3%,具有灵敏快捷等特点,明显优于墨汁复染和分离培养。

2.3 组织病理学诊断病理切片在病变组织中查到隐球菌可明确诊断,如取病变皮肤活检、经皮肺穿刺或支气管活检、手术直接于病变处取材等,石蜡或冰冻切片检查均可。镜下观察:肉芽肿病变主要由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伴有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病灶内细胞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结节形成,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有异物型和朗罕斯型二种,部分可有微脓肿、凝固性坏死及粘液坏死,无干酪样坏死,在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

内、病灶间质中隐约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的隐球菌,HE染色无色或稍呈红色,细胞壁外常有3~5的空隙,为未着色之菌体荚膜,具有折光性。胶样病灶主要由成堆的隐球菌孢子和粘液变性组织构成,可被纤维组织包裹。组织化学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CN胞壁呈红色,奥尔辛蓝(AB)胞壁呈浅蓝色,粘液卡红(MC)染色隐球菌荚膜被染成胭脂红色,Grocott六胺银(GMS)染色胞壁呈黑色。通组织化染色,可提高隐球菌的检出率[5]。

2.4 治疗目前治疗隐球菌病的方法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剂疗法以及手术治疗等[6]。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作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标准治疗方法[7],而长疗程足量用药是保证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但多以两性霉素B为基础,联合其它药物的方案为主,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替代两性霉素B可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动物试验提示两性霉素B、5-FC、氟康唑联合用药效果显著。由于隐球菌易出现耐药,因此提倡规范用药。对HIV感染与非HIV感染者的治疗方案不同[8]:(1)非HIV感染者的治疗:两性霉素B剂量每天0.7~1mg/kg,氟胞嘧啶每天100mg/kg,疗程6~10周。由于两性霉素B的毒性作用显著及治疗时间较长,也可选用另一替代方案,即上述方案治疗应用2周后,改每日口服氟康唑400mg/kg,疗程不少于10周,对于一些难治疗的隐脑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较单纯用两性霉素B疗效好。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开始剂量为0.05~0.1mg,以后渐增加至

每次1mg为高限,鞘内给药一般可隔日或每周2次,总量15~20mg。(2)合并HIV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治疗:已成功治愈的AIDS 隐脑患者,复发率仍可超过50%。目前国外学者建议对合并HIV感染者或对免疫功能低下的非HIV感染者推荐使用分期治疗,治疗分三个阶段:(1)急性期:两性霉素B 0.7~1mg/(kg/d)和氟胞嘧啶100~150mg/(kg/d)联合治疗2周;(2)巩固期:氟康唑或伊曲康唑,400mg/d,疗程8~10周;(3)维持治疗:长期服用氟康唑200mg/d。近来有学者提出巩固期治疗采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600mg/d的较大剂量,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翁心华,朱利萍.隐球菌病.见:秦启贤,主编.临床真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6~363.

[2]Fraser RS,Müller NL,Colman N,et al.Fraser and par’s diagnosis of diseases of the chest.4th ed.Loudon:W.B.saunders,1999,875~878.

[3]葛朝莉,白润涛,韩漫夫.影响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的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5,4(2):74~76.

[4]苏明权,马越云,谭庆荣,等.新型隐球菌聚全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4):336~338.

[5]易祥华,孔洁,朱美芳,等.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病理诊断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5):424~428.

[6]许金国,丁海峰.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4):288~291.

[7]W.C.Powderly,Current approach to the acut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infections[J].J Infect,2000,41(1):18.

[8]郭爱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5):478~480

脑炎个案护理

脑炎个案护理 第一篇:脑炎个案护理 一例隐球菌脑炎患者的护理 一、引言 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蜂巢及鸽粪中。新型隐球菌性脑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本病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预后不良。隐球菌脑炎作为一种深部真菌病,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死亡率高。 二、病历资料 患者,臧XX,男,43岁,以“发热、头痛1月余,恶心呕吐7天,加重2天”为代主诉于2015年1月26日入住新区医院神经内科,于2月1日因病情加重转入我科治疗。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具体症状不详,无恶心呕吐,体温37-38℃,自服感冒药可退热,药效过后体温仍升高,于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加重后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37.8℃,P:80次/分,R:16次/分;BP:143/97mmHg,意识呈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均为2.5mm,对光反应均灵敏。给予鼻导管吸氧2L/min,氧饱和度98%。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不合作,四肢可自主活动,肌张力正常。入院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于2月4日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为隐球菌感染,遂诊断为“隐球菌脑炎”。患者既往乙肝大三阳病史。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真菌感染、清除脑自由基等对症支持治疗。目前患者意识为模糊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均为3mm,对光反应灵敏。经口进食,留置尿管,大便正常,已入住ICU 治疗30天。2月1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89×10*9/L;中性粒细

4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4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科2011~2014年收治的4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治愈30例,好转12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0例。结论整体护理能减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疗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标签:隐球菌;脑膜炎;护理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严重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伴发热、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出现脑疝。由于该病不易早期诊断,故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1]。所以在早诊断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2014年收治了4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18~56岁。48例患者经脑脊液检查均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本组病例采用两性霉素B、5-FC、大扶康或氟康唑等联合用药,住院时间平均3个月以上。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本组患者治愈30例,好转12例,自动出院6例。 2 護理 2.1病情观察和护理由于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颅内高压,严重时会引起脑疝,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要警惕发生脑疝,及时报告医生,用20%甘露醇250ml 30min内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滴入。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要嘱患者多喝水,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口服退热药。住院期间患者要行腰穿术,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期间要协助患者的各项生活护理。 2.2用药护理两性霉素B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最常见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是该药毒性大、副反应多,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静脉炎和肝肾損害等。因此,该药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而逐渐加量,总量为2~4g[2]。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多巡视。该药要现配现用,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避光使用,前后要用5%GS冲管。滴注时间:6~8h,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如果出现静脉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喜疗妥外涂。使用高渗脱水剂时要控制滴速,防止外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由于两性霉素B和高渗脱水剂的反复使用,对静脉的损害非常大,而且容易发生外渗,所以我们要为患者留置深静脉置管。要注意做好管道的护理,防止感染和栓塞。用药期间要注意电解质、肝肾功能的情况。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皮肤隐球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治疗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6岁,因右面部肿胀、溃烂2月,伴头痛、恶心、呕吐1月余入院。患者因2月15日面部疖子挤压后出现肿胀、疼痛,此后,局部结痂多次被自行抠掉和用缝衣针挑破,面部肿胀无消退。继之出现发热、头痛,在当地诊所就诊,予以局部“敷药、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面部肿胀处溃烂,头痛。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无咳嗽、胸痛、腹痛及腹泻等,到当地县医院就医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对症、抗感染等治疗”10余天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并大小便失禁,遂到我院就诊。体格检查:T 37.8℃,P 98次/分,R 19次/分,BP 130/90mmHg,体重50K g,右侧面部皮肤见3.4㎝×2.8㎝类圆形溃疡面,上界距眼裂2.5㎝,内界距鼻翼外侧1㎝,中央凹陷,结痂,痂皮呈灰黄色,有少许分泌物,溃烂面

边缘隆起,充血,质地中等,界限尚清,轻压痛。颈部抵抗,克匿格征阳性,巴宾斯基片阴性。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明显下降,有畏寒、盗汗现象。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及伤寒等特殊病史。门诊以“(1)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2)左颜面部溃疡”收入神经内科。辅助检查:胸部X线:两肺纹理稍增粗,未见病灶。血常规:WBC 1.8/GL,LYM 65.5%,GRAN 30.5%,RBC 313T/L,HGB 77G/L,PLT 313G/L;抗-HIV(-);脑脊液:压力300mmH2O,无色透明,RBC 40×106/L,WBC 60×106/L,分叶核0.3,未分叶0.7,葡萄糖22mmol/L,总蛋白200mg/L,氯测定107mmol/L;镜检:墨汁染色查见隐球菌,抗酸染色(-)。入院后行面部皮肤活检及脑脊液穿刺检查后明确为“面部隐球菌感染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经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脱水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15天后因经济条件差而主动出院。1月后死亡。 2 讨论 2.1 微生物学隐球菌病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也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粘膜、骨骼、肝脏等器官,病性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易发生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如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肿瘤、AIDS、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药物等,隐球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1]。隐球菌属于无菌丝的单细胞芽生的酵母型真菌,孢子无孢子囊,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其中仅新型隐球菌(CN)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1,2];CN属环境腐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HIV感染的增加,隐球菌病 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在美国,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 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在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高达50%~77%的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因此,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认识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诊断标准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方面,隐球菌菌抗原检测、真菌培养和PCR检测等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影像学检查方面,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在诊 断隐球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部分治疗原则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对于抗真菌治疗,目前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氟康唑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 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本文介绍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希望对临床医生在诊治该疾病时有所帮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管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引起的疾病,隐球菌属包括至少30多个种类,其中大多数有致病性,如新型隐球菌和格特 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则很少引起

一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护理查房

一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护理查房 神经内科 护士长:最近科室比较忙,今天开会,大家一起学习并讨论一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因本病比较罕见,所以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看看该病种的护理及以 后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措施,以37床李晓玲为例,请大家踊跃发言,不懂 就问,下面请责任护士黄静汇报病历。 黄静:37床,李晓玲,56岁女性患者,因头痛伴发热1月余而于本年2月16日步行入院,入院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入院查体:T37℃P70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神志清醒,言语清晰,颈软,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入院后主要予以抗结核,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防治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期间一直诉剧烈头痛,3月18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结果回报:常规示细胞总数42x106单个核细胞,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Tp0.56g/L Tb-Ab阴性,考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予以停用抗结核药物,更换氟康唑0.2静脉点滴抗真菌,脱水将颅压,补液,护肝等对症支持处理,目前患者精神食欲可,偶诉头痛,能忍受,予对症处理后能缓解。 刘霞: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鸽子或者其他鸟类为其中间宿主,该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脑和脑膜,导致脑膜广泛性增厚,脑膜血管充血,脑组织水肿,蛛网膜下腔有渗出物,脑室扩大等,本病以吸入方式感染肺部再经血行播散致CNS,多数病人有脑膜刺激征和颅高压的症状与体征,以单纯脑膜炎为主,其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 1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持续并进行性加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常以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目前看来,该患者的临 床表现是比较典型的 2 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有明显的颈强 3 该患者有鸽子喂养史 杨霞妮该患者已确诊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目前主要以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氟康唑抗真菌处理,我们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氟康唑为新型 三唑类抗真菌药,能强力而特异地抑制真菌的合成,口服氟康唑吸收 良好,其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胃肠胀气及皮疹,注意对于 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服该药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应注意预防。 该患者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关护理措施 黄自力:1脑组织灌注量改变:脑水肿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有明显颅内高压时,应抬高床头10°-15°, 以减轻水肿,改善头部血液供应,针对该患者应告知病人休息的重要性,尤其是颅高压头痛时,应限制活动,保持舒适体位,所有活动应在医务 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随时有人看护

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侵入机体而发病,表现为全身真菌感染 症状[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免疫缺陷 病毒的感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越来越常见,其起病隐袭,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等,病程为亚急性或慢性过程,疗效缓慢,病死率高。2010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了3 例隐球菌脑膜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2—76岁,2例与饲鸽环境有关,1例为系统性 红斑狼疮患者。首发症状均为头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等一般症状,3例患者均在脑脊液细 胞学检查中发现隐球菌,均确诊;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均升高,都大于200mmH2O,都给与脱 水降颅压、抗真菌、鞘内注射药物等对症治疗和护理,2例康复出院,1例放弃治疗,自动 出院。 2 护理 2.1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2.1.1颅内压增高的观察与护理:本病大多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1],本 组3例患者均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颅 内压升高可致脑疝而危及生命,而颅内高压和脑疝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头痛的部位程度、呕吐的次数等;定时监 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同时要指导患者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避免 情绪激动,保持病室安静,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打喷嚏等,保持 呼吸道通畅。 2.1.2发热期的护理:本组3例患者均出现了发热,为不规则热,体温38—40℃。发热期间,护士应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发热期间病人心情紧张不安,易产生一种害怕心理,护士要安抚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饮食上要给予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同时供给充足的液体;高热期间应加强 病人的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热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应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降温期间加强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及时更换床单、被套及衣裤,避免着凉。 2.1.3腰穿及鞘内注射药物的护理:本病需经多次腰穿以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本组3 例患者均给予了多次鞘内注射(用两性霉素B0.1mg开始,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加量,总 量不超过5mg)。护士应严密观察,做好腰穿术护理。术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 心理,嘱其排空膀胱,协助其摆好体位;术后指导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之后仍以卧床为主,同时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瞳孔的变化及有无脑疝的发生。本组3例患者均未出现腰穿术后 并发症。 2.2药物治疗的护理 2.2.1遵医嘱定时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应用脱水剂20%甘露醇应快速滴注,同时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合理补充液体,加压输液时防止空气进入静脉。观察患 者头痛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加,有无低钾血症等,预防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2.2.2两性霉素B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常用与首选药。但其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常见有 寒战、高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肾功能减退、血钾过低、贫血、静脉炎等[2], 应用两性霉素B应注意一下几点:①两性霉素B要现用现配,剂量准确,输液袋及输液器应避光,以免光线照射,破坏两性霉素B。②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须控制在6—8小时内滴完,有条件者最好使用输液泵。③从小剂量(1mg)开始静脉滴注,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

病例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病史 1.病史摘要: 王××,女,23岁。主诉:反复发热、头痛、呕吐2月。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起头痛,始于右侧颞部,随后转至左侧,以前额为甚,呈针刺样,持续难以忍受,伴低热、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疑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经抗病毒、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头痛有所缓解。近半个月头痛有加重趋势,并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5.7℃~39.5℃”,无畏寒、寒战及盗汗,收入院进一步诊治。起病以来患者精神差,睡眠欠佳,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曾喂养鸽子。 2.病史分析: (1)关于头痛的病史采集应重点询问头痛的起病形式、性质、部位、伴随症状等,如有呕吐、应注意呕吐是否为喷射性;是否伴畏寒,发热及其特点如发热的程度、热型;有无肢体活动障碍、抽搐及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等脑实质损害的表现。根据本病的病史特点头痛伴有发热,主要考虑颅内感染可能。 (2)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要侧重于各种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患者起病前有感冒、腹泻症状,随后出现发热、头痛、精神症状、抽搐、神志改变等脑实质损害表现者,以病

毒性脑炎可能性大;急起高热、畏寒、头痛者,以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性大;急起或亚急起头痛、呕吐、发热伴结核中毒症状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以结核性脑膜炎可能性大;对于亚急性或缓起的反复出现的发热、头痛、呕吐,既往有喂鸽子史者,应高度怀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可能。 (3)病史特点:①女性患者,既往有喂养鸽子史。②渐起反复头痛、呕吐、发热。③无抽搐及精神、神志改变。 体格检查 1.结果: T 37.8℃,P 90次/分,R 20次/分,Bp 106/ 68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黏膜无淤斑淤点及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 专科检查:神志清楚,吐词清晰,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正常;眼球活动正常,无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双侧额纹对称存在,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嘴角无歪斜;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指鼻准,Romberg征(-),走一字路正常;无明显感觉障碍;病理征未引出;颈抵抗,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2.体检分析: (1)查体特点:①低热。②双眼底视乳头水肿,提示有颅内压增高。③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脑膜受累或颅内压增高。④无明显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 (2)该患者阳性体征提示为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脑膜,可能伴有颅内压增高。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关键词] 隐球菌; 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新型抗真菌类药物氟康唑由于毒副作用小、吸收完全、血脑透过率高,因而被日益广泛用于防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目前国内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对于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尚缺乏统一认识。笔者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9例患者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这3年间,本院共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2∶1;年龄21~72岁,入院时发病最短12 d,最长4个多月,平均42 d,在我院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7 d~14周,平均2周。这9例患者中,6例均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化疗、化疗患者,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例有接触鸽子史者。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发热,体温在37.2~41.5℃,不规则热。脑脊液检查:①常规:9例均有压力增高,最高>500 mm H2O,平均260 mm H2O,>300 mmH2O者3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3例;白细胞计数2~890/μl,平均(102.48±56.23)μl,分类以单核为主者7例(0.6~1.0);②生化检查:糖定量0.10~0.72 g/L,平均0.30 g/L,明显低于血糖的60%者6例;蛋白定量0.23~6.51 g/L,平均1.65 g/L,只有2例蛋白增高不明显;氯化物定量95~128 mmol/L,平均113.5 mmol/L,9例患者均降低;③新型隐球菌检查:涂片墨汁染色阳性者5例(5/9,55.56%)。影像学检查:有9例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有脑室扩张者6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大连辉瑞制药)400 mg静脉滴注,1次/d;3例颅内压>300 mm H2O患者1次/d腰穿放脑脊液、脱水治疗,直至颅内压<300 mmH2O。9例患者中1例静注氟康唑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其余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对于头颅CT或MRI有明显扩张的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甘露醇脱水。9例中用药时间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免疫功能活跃状态下的临床特点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免疫功能活跃状态下的临床特点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是由新型隐球菌或其变种引起的脑膜炎,该病具有起病隐匿、早 期诊断困难、治疗时期长、病死率高等特点,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发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如患有明显消耗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近年来,该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本文旨在分析在免疫功能活跃状态下CNM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于2000.1.1~2007.5.1收治的CNM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3岁。分为两组:免疫功能活跃组19人(患病前身体健康,无任何基础性 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组(肺癌化疗1人、糖尿病2人、脑梗塞1人、慢支1人、手术后3人、风湿或类风湿2人、肾病综合征1人、结核病史2人,消化性溃疡1人、新月体型肾小 球肾炎1人)15人作为对照。 1.1.1 一般资料 机体免疫力活跃组:男11人、女8人、平均年龄37岁,急性起病2例(10.5%),亚急性或 慢性起病17例(89.5%),患者从感到不适到确诊时间平均23天。剧烈头痛15人(78.9%)、发 热14人(73.7%)、伴恶心呕吐9人(47.4%),癫痫样抽搐1人(5.3%)、肢体无力1人(5.3%)、 复视或视物模糊10例(52.6%)、颈部强直16人(84.2%)、病理反射阳性12人(63.2%)。 对照组:男10人、女5人、平均年龄49岁,急性起病7例(46.7%),亚急性或慢性起病8 例(53.3%),患者从感到不适到确诊时间平均12天。剧烈头痛6人(40%)、发热13人(86.7%)、伴恶心呕吐5人(33.3%)、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4人(26.7%)、吞咽困难1人(6.7%)复视或视物模糊7例(46.7%)、颈部强直9人(60%)、病理反射阳性11人(73.3%)。 1.1.2 脑脊液检测结果 表1脑脊液检测结果比较 1.1.3 脑脊液真菌检测 两组患者皆通过脑脊液离心后涂片墨汁染色或通过真菌培养鉴定方法菌确诊。 1.1.4 误诊情况 免疫力活跃组早期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神经 脱髓鞘综合症1例,鼻窦炎1例,胃肠炎1例。误诊率占47.4%。 对照组早期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例,病毒性脑膜炎1例,神经性头痛1例,糖尿病性眼病 1例,脑梗塞1例,颅脑占位1例。误诊率占46.7%。 1.1.5 治疗方案及转归 免疫力活跃组19人中14人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皆敏感。12人使用两性霉素B加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后口服氟康唑维持治疗,其中2人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不规则用药后死亡,其他均治愈或好转。7人单 独使用氟康唑,1人死亡,其他均治愈或好转。 对照组15人中11人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2人氟康唑耐药,1人5-氟胞嘧啶耐药,8人使用两性霉素B加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后口服氟康唑维持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及潜在意义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及潜在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培养结果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隐球菌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结果及印度墨汁染色结果,将两者对照研究。结果 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首次脑脊液培养结果43例阳性,虽然高于印度墨汁染色38例阳性的结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5, p= 0.157);治疗中期脑脊液培养结果30例为阳性,和印度墨汁染色的结果比较未见差异(χ2=1.661, p= 0.195);首次脑脊液培养结果显示26例患者对氟康唑耐药而未见对两性霉素b耐药者(χ2=33.804, p= 0.000);治疗末期脑脊液培养的结果先于印度墨汁染色转阴, 10例印度墨汁染色持续阳性患者,脑脊液培养转阴患者停药后未见复发[p(1≤x)=0.002] 。结论脑脊液培养对指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有重要的价值,需高度重视;培养结果可能更适合作为停药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治疗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有些患者需反复行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检查才能确诊;有些患者在应用氟康唑的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出现颅内肉芽肿样病变;有些患者在治疗后期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长期阳性停药困难;诸多问题给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及药敏结果的分析力图找到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 1 入选标准 2007~2013年入住本院的患者,患者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或培养结果发现隐球菌。 1. 2 一般资料纳入试验患者45,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14~63岁,病程14~60d,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及或发热,极个别患者无头痛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体温36.3~39.1℃, 20例存在意识障碍,死亡27例,绝大多数患者脑脊液澄清,脑脊液压力>300 mmh2o,脑脊液蛋白含量及脑脊液白细胞绝大多数轻中度升高,并发疾病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3例), 2型糖尿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皮肤天疱疮(1例),肝硬化(2例),恶性肿瘤(3例),肾功能衰竭,可能病因:长期口服抗生素尤其是某些慢性鼻炎或咽喉炎患者长期局部应用抗生素(8例);免疫功能缺陷,包括aids、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类疾病长期应用激素尤其是免疫抑制剂者(15例);可能密切接触真菌的患者,例如翻新旧沙发,居住环境过于阴暗潮湿等(9例);长期熬夜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原因不明者(13例)。 1. 3 研究及分组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自身配对分组办法,全部患者均同时行脑脊液的印度墨汁染色及培养,将全部患者首次的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及培养结果加以比较。将能够坚持抗真菌治疗两周后患者的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及培养结果(31例)加以比较。将治疗末期(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总用量达到3.0,)18例患者的脑脊液结果加以比较。其中10例患者在导致免疫力减低的因素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综述) 隐球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侵入性真菌性疾病之一,在沙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约有 100 万患者,并约有 65000 人因此而死亡。在超过 30 余种的隐球菌菌种中,新型隐球菌和隐球菌是唯一两种常见的致病菌,因为它们能在 37 度时存活,并有其他的毒力因子,比如产生黑色素和保护性荚膜。 既往已有文献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主要影响HIV/AIDS 患者或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尽管其他类型感染也主要累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而由隐球菌所致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对研究较少。隐球菌是一种喜欢生长在周围有不同树木的泥土环境中的菌种。与新型隐球菌类似,其也可导致人类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首次发现隐球菌作为一种病原体是在1896 年,在一位病理学家报道的腰部肿瘤患者中发现。回顾历史,大部分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全球性的真菌性致病原。文献报道,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其他方面正常,但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然而,近期来自美国的研究报道显示有些患者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相关。隐球菌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表现,包括脑膜炎、脑炎以及更常见的脑膜脑炎。这些表现可能导致过多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并且导致与之相关的颅内压升高。 既往认为隐球菌是新型隐球菌的一个亚型(B 和C 亚型),但目前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菌种。该菌种分为4 种独特的分子型(VGI-IV)。在澳大利亚主要以 I 和 II 型为主,在南美以 II 和 III 型为主。在美国,以加利福尼亚南部和夏威夷病例居多。从这些地区的人和动物体内分离的菌种分析显示与其他亚热带地区类似,主要以 I 型和 III 型为主。 2004 年,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感染爆发,以VGII 型为主,包括加拿大地区出现 VGIIa 和 VGIIb 型,美国出现 VGIIc 型,

3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3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应用SPSS 16软件。结果3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29/?L。其临床特点主要为起病慢,体温不是特别高,有头痛、恶心呕吐、神经功能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压力显著升高,脑脊液总细胞(13.82±17.52)个/?L,蛋白中位数434.52g/L,糖(2.77±1.09)mmol/L,脑脊液病理细胞学检查阿利新兰染色阳性率90.62%。治疗:三日内将两性霉素B加至治疗量,病死率(9.3%)。结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缺陷,脑脊液病原学阳性为确诊依据,脑脊液病理学检查阿立新兰染色阳性率高,病情重,预后差,如有症状早入院、早诊断、早治疗、早期将两性霉素B加至治疗量,病死率可下降。 标签:艾滋病;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治疗效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病变,是由新型的隐球菌脑膜炎和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改变[1]。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及易误诊,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常常发生于免疫缺陷的患者。近年来,随着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器官移植的普遍开展,特别是随着吸毒、性传播性疾病增多尤其是男男同性性行为患者的增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亦称艾滋病)患病率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本文章总结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四年间32例113人次住院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合并感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治疗后副作用,以期为此类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一些建议。 1 诊断标准 AIDS诊断标准根据我国2011版《艾滋病诊疗指南》。新型瘾球菌脑膜炎诊断标准: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和瘾球菌乳胶凝集实验结果中的任何一个阳性都可以确诊瘾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统计与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几何均数及中位数描述。 3 临床资料

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

一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 基本情况:患者吴X ,男,24 岁,W 50kg, H 165cm, BMI 18.36kg∕m2o 主诉:头痛半月余,伴呕吐14天,夜间潮热、盗汗10天。 现病史:半月余前出现头痛,为前额及两侧颍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持续约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运动时头痛可加剧。1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头痛持续,呕吐前头痛无明显加重,院 外治疗后呕吐稍缓解,头痛持续。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潮热、盗汗,自感发热,具体 体温不详,发热时头痛加居IJ,仍伴呕吐,于合川人民医院住院治疗7天后,患者未再呕吐, 头痛程度稍缓解,但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反酸、恶心、心悸、乏力。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无特殊。 个人史:出生于重庆市,生长于重庆市。未婚未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药物依赖史。 家族史:家人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9βC, P 70次/分,R 20次/分,BP 121∕78mmHgo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对答切题,口齿清晰,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颈软,无抵抗感,无颈静脉 充盈,气管位置居中,扁平胸,无肋间隙增宽,叩诊双肺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 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叩诊无扩大,心率7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剑 突下及右上腹压痛,无腹部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肝脾,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双侧克氏 征可疑阳性。 辅助检查:(2014-09-29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常规:WBC 8.72×109∕L, N% 84.3% t o (2014-10-05合川人民医院)结核杆菌抗体阴性,血培养:无细菌及真菌;肝肾功未见异常。GLU 7.3mmol∕L,电解质:Na+132.Immol∕L Cl- 92.8mmol∕L: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胸片:1、右上肺结节,提示陈旧性结核可能。 2、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胸部CT:右肺上叶后段斑状病灶,建议抗炎复查,必要时穿刺活检。 入院诊断:1.头痛待查:1)颅内感染?2)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胃炎?3.肺结核?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脑出血和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例(附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脑出血和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例(附文献复 习) 标签: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脑出血;新生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报道 系统性红斑狼疮(英文全称,SLE)的神经系统受累临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精神异常、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但SLE合并脑出血和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罕见。本文报告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的SLE合并脑出血和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1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抽搐2次,头痛1周”于2009年4月3日急诊入本院。患者6年前因反复关节痛、头晕、脱发、口腔溃疡在本院查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 (颗粒型) 、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均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CCP均高。血常规:白细胞 2. 4×109/L,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低。尿蛋白(+++)。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给予泼尼松60 mg/d 口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5年内逐渐将泼尼松减量为10 mg/d维持已1年。去年10月患者突发头痛、发热,来本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头颅MR证实为“血管炎”,再次将泼尼松增加到60 mg/d口服好转出院。1个月后患者夜间突发剧烈头痛,早晨醒来时左侧肢体无力,完全不能动,到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颅CT证实“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激素冲击、硫唑嘌呤控制脑水肿,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无效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病情好转,但遗留左侧肢体偏瘫,不能行走,出院后强的松60 mg/d口服维持。 于2009年3月19日患者开始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眼上视,四肢屈曲,持续十余分钟后清醒,当时无头痛、恶心、呕吐。1周后出现头痛、高热,无视物模糊及重影等。3月28日再次出现相同发作,但前后均有头痛,发作后烦躁不安、嗜睡、昏迷,体温最高达40℃。2009年4月2~3日出现频繁呕吐,均呈喷射性。发病以来,不规则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背痛、精神萎靡、睡眠、食欲差。 查体:神志清楚、反应迟钝、疲倦、懒言,中度贫血貌, 面部未见蝶形红斑,无狼疮发、口腔溃疡,双手足未见红斑及紫癜,四肢未见网状青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腹无阳性体征。神经专科检查: 右侧上睑轻度下垂,右瞳直径4.5 mm,左瞳直径4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无明显受限,无复视。鼻唇沟基本对称,伸舌偏左。左侧上下肢肌张力高,肌力0~2级,偏身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颈抵抗,颏胸距离3横指,双侧Kernig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数7. 26×109/L。尿常规:蛋白质)(+),潜血(+++)。体液免疫:IgG35.705 g/L,IgA4.429 g/L,IgM 2.753 g/L,C31.601 g/L,CRP35.50 mg/L。ESR115.0 mm。T细胞亚群:CD+3CD+4T细胞

1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误诊分析

1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误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的临床原因,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病原学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8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例误诊为肺结核,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全部病例一经确诊立即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死亡4例(确诊后第3~12天),效果不佳转综合医院6例,好转出院2例。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极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医师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经规则有效的抗痨治疗后症状加重者,一定要高度警惕隐球菌脑膜炎。 关键词脑膜炎;新型隐球菌;结核菌;误诊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病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两者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极其相似,易造成临床误诊[1]。为了总结交流经验,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现将本院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12例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的临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昆明市结核病院2008~2014年收治的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12例,经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确诊。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7.5岁,起病至确诊时间20 d~8.5个月,平均时间78 d;入院至确诊时间:6例是5 d,1例是6 d,3例是7 d,2例是13 d。职业:农民5例,工人2例,公务员2例,自由职业3例。1例无明确的鸽类接触史,仅1例有鸡、鸭喂养史(农民),1例有宠物喂养史。 1. 2 临床表现本组均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感染、颅高压的症状。见表1。 1. 3 实验室检查 1. 3. 1 T-SPOT 3例阳性,9例阴性。 1. 3. 2 血沉检查2例7~8 mm/h,10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最高达147 mm/h,平均为55 mm/h。 1. 3. 3 脑脊液检查12例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2。 1. 4 颅脑MRI检查其中2例无异常,其他10例中具有阳性发现。①部位:4例颅底部病变,外侧裂,侧脑室也可见病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FLAR 高信号,可见强化。基底节区病变4例;半卵圆中心4例,V-R间隙增宽6例。 ②脑积水:6例伴有脑积水,3例轻度脑积水,2例中度脑积水,1例重度脑

最新:隐球菌性脑膜炎

最新: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实质损害为特征,起病隐匿。这种机会性感染常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或其他免疫抑制情况,也见于少部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全球HIV感染逐年减少的背景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文中重点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患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介绍。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最常见的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是隐球菌病最常见的表现。绝大多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其中格特隐球菌有明显的地域性,在我国少见。在此,我们仅探讨新型隐球菌相关感染。新型隐球菌有很强的侵袭性,几乎总是累及脑实质,可导致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或脑和脑膜的肉芽肿等,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1]。近年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十分有限,治疗仍依赖于3种主要药物,主要的诊治参考依然为2010年发布的《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2]。我国则在2018年根据国内的临床实践,制订了《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3]。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及有限的药物优化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一、易患人群及预后 隐球菌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隐球菌的病原体常见于鸽子的巢穴和粪便中,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在免疫正常的宿主中,吸入的隐球菌会被有效地清除,但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隐球菌可以增殖并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跨越血脑屏障,导致脑膜脑炎。 隐球菌病高发于3类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非HIV感染和非移植宿主[2]。在全球范围内,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的HIV感染者隐球菌抗原阳性检出率平均为6.0%,90%的隐球菌脑膜脑炎病例见于该人群[4]。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普及,HIV相关的病例发病率一直在下降,但病死率并未下降[4, 5, 6]。根据2014年的报告,估计全球每年新发22.3万例病例,造成每年18.1万例死亡[4]。 对于器官移植受者,隐球菌感染见于平均2.8%的患者,其中52%~61%的隐球菌感染患者有中枢神经受累和播散性感染[7, 8, 9]。其他非HIV 感染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数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抑制,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及肝硬化等[10]。另有研究数据显示7%~32%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免疫功能正常[3],但这些所谓“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能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罕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例如特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抗干扰素-γ的自身抗体疾病等[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