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7节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对水的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凝华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飞机向云层里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顺序是( )

A、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B、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熔化

C、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液化

D、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仲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过程中,伴随着放热的是( )

A、浓雾的散去

B、雾凇的形成

C、雪人的消失

D、樟脑球的变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C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

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面是小红的“物理笔记”部分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北海的春天,常出现墙壁“冒汗”是液化现象

B、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C、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小王对云的成因感到很好奇,于是他查阅了一段资料:当湿润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会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小,能被空气中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可见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

A、液化汽化

B、升华凝华

C、凝华汽化

D、液化凝华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古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因为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

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句体现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结构图,则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从甲到乙的过程叫熔化,需要放热

B、从甲直接到丙的过程叫升华,需要放热

C、从乙到丙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D、从丙直接到甲的过程叫凝华,需要放热【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对图中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冰挂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B、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

D、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冰、玻璃、各种金属都属于晶体

B、清晨有时会看到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D、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8℃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B、路面上的冰水过一天后会消失,说明分子总在做无规则地运动

C、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融化冰

D、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下列物态变化中放热的( )

A、冰雪熔化

B、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

C、酒精挥发了

D、烧水时,壶口冒“白气”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液化

B、夏天,湿衣服变干﹣﹣﹣升华

C、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D、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霜﹣﹣﹣凝华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固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干冰升华

B、雾淞形成

C、水汽凝结

D、钢水转成钢件

【答案】:

【解析】:

?第22题【单选题】

诗词俗语话科学——对下列现象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其中“霜”的形成属于升华现象

B、“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分子扩散运动

C、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孤掌难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3题【单选题】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

【解析】:

?第24题【填空题】

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其中露的形成属于

______,霜的形成属于______,这两种物态变化形成时都要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5题【填空题】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或变成了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请依次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6题【填空题】

下列各种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①夏天吃冰棍儿解热属于______;

②﹣10℃的寒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______;

③铁水浇成铁杆______;

④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结了一层冰花属于______;

⑤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属于______;

⑥热风干手器使手上的水很快干了属于______.

A、熔化

B、升华

C、凝固

D、凝华

E、液化

F、汽化

【答案】:

【解析】:

?第27题【填空题】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容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有______和______.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中,分别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

A、凝固

B、凝华

C、青山、竹排

【答案】: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你的猜想:…… 依据:…… [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 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加热前 :碘是什么状? 固态 变化条件:吸热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 气态 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固态 变化条件:放热 停止加热冷却时: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第7节升华和凝华达标题

第7节升华和凝华 达标题 1.升华:物质直接从态变到态的过程。物质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 2.凝华:物质直接从态变到态的过程。物质凝华时会_______热量。 3.云、雨、雪、雾、露、霜是地球上的发生物态变化造成的。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小水珠,形成降水,就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遇冷成小水珠,就在草木石块等上面形成。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而成的小冰晶,就形成了。在冬季,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形成了。 4.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5.同学对自然界的水的状态变化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C.云层中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属于凝华 D.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还有水蒸气 6.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熔化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嘴上哈“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7.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或吸、放热的情况。 ⑴冬天早晨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__现象,______热; ⑵冰雪化成水是______现象,______热; ⑶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__现象,______热; ⑷钢水变成钢块是______现象,_____热; ⑸霜的形成是______现象,______热; ⑹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是______现象,______热; 8.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太阳出来后雾散去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测试题浙教版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 烟雾缭绕 B. 花香怡人 C. 雪花飘飘 D. 尘土飞扬 2. 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全部要放热的是() A. 凝固、升华、凝华 B. 凝华、液化、凝固 C. 熔化、汽化、升华 D. 熔化、汽化、液化 3.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山消融 B. 汽油挥发 C. 酿米成酒 D. 灯泡发光 4. 在铁水浇铸成零件的物态变化中,时间(横坐标)与温度(纵坐标)的曲线图应是() 5.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继续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冰不再熔化,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热 C.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高于0℃,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D. 因为冰熔化时,温度低于0℃,所以冰将继续熔化 6. 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 气温持续在0℃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 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 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7.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 往右盘增加砝码 D. 往右盘减少砝码 8. 要使一个萝卜变咸,用“炒”的方法比用“腌”的方法快得多,这是因为() A.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慢 B. 在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C.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D. 在不同温度时,分子运动得一样快 9. 夏天,站在开动的电风扇前的人比不用电风扇的人感觉更凉快是因为() A. 风把空气的温度吹走了 B. 风把人的温度吹走了 C. 风吹走了空气中的热 D. 空气流动加快,加速汗液的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量 10. 在表演文艺节目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白色的雾气,它是利用干冰在常温下() A. 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 B. 迅速升华后再蒸发而变成白色雾气 C. 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 D. 迅速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为小水 滴形成白色雾气 11. 通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可以很容易压缩,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气体分子不断的运动 B. 气体分子是有体积的

七年级科学物质的特性教案1

第4章物质的特性 一、本章的总体安排 本章首先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以及在物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然后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并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最后通过比较物质的不同特性的差异,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本章教材的特点 1、涉及面较宽 2、突出观察实验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意各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图片、影象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旁白、讨论、阅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网、校园网、社区活动来收集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科学方法 1.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 3.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 4.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作出判断是探究的关键 5.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1.讲授谈话法 2.观察实验法 3.探究讨论法 4.新认知研究性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点。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能说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冰的熔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2.知识体系 熔化(吸热) 固态液态 凝固(放热) 概念: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同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熔点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冰的熔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48℃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 晶体继续吸热 固体常见晶体:海波、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等3.教学重点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4.教学难点 熔点、凝固点 5.学习准备 在两个玻璃杯里装入一些热水,杯口上放有两只小碟,再将一块奶糖和一块冰块分别放小碟上,通过观察,比较冰块和奶糖 发生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块和奶糖)。 6.讨论 1.晶体熔化的特点: (1)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束。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难点]: 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 [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碘、火柴、烧杯、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新旧白炽灯各一只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新课 分析下面四句诗,你能从中找出那些物态变化?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夏日炎炎河水干涸,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 教师:刚才前面四句诗说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呢? 学生大多能答,有少数不能答。 教师:如果能,那你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举例 (二)、进行新课 1、想想做做【碘升华与凝华实验】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碘的颜色_____。状态。

猜想把碘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加热过程中,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4)、停止加热后,在烧杯壁和表面皿底部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移去酒精灯后,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6)、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2、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升华与凝华概念 3、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哪些是升华与凝华现象 4、学生举例,教师及时给以表扬 5、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归纳 6、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学生独立完成 7、知识拓展:关于人工降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人工降雨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8、课内练习 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9、交流 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归纳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四)、作业布置 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吗?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具体的方案,并在家中尝试。 [板书设计]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放热 二、六种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来源:1]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 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 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 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碘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 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变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升华与凝华

4.7 升华与凝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其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4)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 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5)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3、在预习了课本知识之后,你能说说干冰有哪些用途吗? (二)合作探究 一:1、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呢?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 现象(碘的状态改变)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你应该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了吧,试举出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加以 解释给你的小组成员听。你能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升华和凝华现象呢? 二:干冰及其应用 干冰是固态的_________,它是将气体压缩、冷却后制成的。 (1)舞台烟雾:舞台上喷洒的干冰_____,需要从周围____(“吸”或“放”)大量热,使 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2)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变成气体,吸收周围大量热,周围水蒸气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渐变大下落,遇暖流______成雨,降落地面。 三:云、雨、雪、冰雹、雾、露、霜、“白气”、“冰花”

升华和凝华典型例题

《升华和凝华》 典型例题1 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的白雾(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熔化、汽化、液化、升华现象。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查。应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首先分析以前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现在处于何种状态,然后分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答案:(1)熔化,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 (2)汽化(蒸发),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3)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4)升华,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典型例题2 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应用升华、液化分析生活实例。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射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典型例题3 “草地结露”与“草地结霜”各是什么现象?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自然中的液化和凝华现象。 分析:在夜间气温降低时,飘逸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在草木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当夜间气温突然降低,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是“霜”。“下露”“下霜”不要误认为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低空中的水蒸气分别液化、凝华而成的, 答案:液化、凝华。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单元练习11

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15·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 2. 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 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3. 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图1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对于低温都可以测量 5. (2014·北京中考)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6. 炎热的夏天,在阳光的烧灼下,柏油公路会变软,这一现象说明() A.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先变软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已经开始熔化 D.柏油的硬度不够,不能确认柏油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7. (2014·山东泰安中考)图2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 图2

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复习

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复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一 密度的含义 二 密度的计算 冰的密度为0.9×103 kg/m 3,4.5 m 3的水结成冰后,质量为_________kg ,体积为5 m 3。将此冰块切割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 应用示例 ?类型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类型二 密度的物理意义 例2 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表示( ) A .1 m3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 B .1 m3铝的质量是2.7×103 kg/m3 C .1 m3铝的质量是2.7×103 kg D .1 kg 铝的体积是2.7×103 m3 当堂检测 1. 一支粉笔写了一半,剩余部分跟原来相比( ) A .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B .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C .质量减小、体积不变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2. 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 我们把____________某种物质的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 V 。 换算关系:1 g/cm 3=______________kg/m 3 。 例1 一个质量为m ,密度为ρ的物体,将其分成三等份,每一份的质量和密度分别为( ) A .m 和ρ3 B .m 和ρ C.m 3和ρ3 D.m 3 和ρ

浙教版科学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包含答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4节选择题专项突破 一、物质的结构 1.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 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 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2.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 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 B. 水蒸发为水蒸气 C.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 酒香不怕巷子深 3.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 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 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 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 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 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4.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 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以上都是 5.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 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6.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 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 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7.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 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 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 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8.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 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 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春天,雾绕群峰 B. 夏天,雨笼山恋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千里冰封 2.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 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 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 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 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 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3.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 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 早晨有浓雾 D. 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4.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 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A. 汽化现象 B. 升华现象 C. 蒸发现象 D. 凝华现象 5.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 化是()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蒸发 6.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 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 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 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7.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 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 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 C. 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8.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雪的形成是() A. 凝固 B. 凝华 C. 汽化 D. 液化 9. 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积水干涸 C. 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 ...物质的特性的是(C) A. 熔点 B. 沸点 C. 质量 D. 比热 2.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 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超过 ...(B) A. 9吨 B. 9千克 C. 9克 D. 9毫克 3.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B) A. 凝固点高 B. 凝固点低 C. 比热容大 D. 比热容小 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 ..的是(A) ,(第4题)) A. 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B. BC段时物质仍吸收热量 C. 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分钟 D. 该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为48℃ 5.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C)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凝固 6.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7.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C)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体积增大

C. 分子间隔变大 D. 分子个数增多 8.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B) A. 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B. 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 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 用铜丝做导线 【解析】A是利用塑料导热性能差,B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小,C利用水的比热较大,D 利用铜丝导电性能较好。 9.下列关于天平的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 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 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解析】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否则天平会锈蚀;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应在左、右盘各垫一张相同的纸,以减小误差。 10.下列不随 ..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D) A.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 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 酒精的蒸发速度 D. 酒精的沸点 【解析】沸点是物质的特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的大小,多次实验发现: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 操作及分析错误 ..的是(C)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4.1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能判断并例举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明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学会根据数据画出图像,并会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区别:温度、物质状态,并会例举几种常见晶体与非晶体。会利用熔点和熔化吸热等知识分析解释常见生活现象。 理解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能说出海波和冰的熔点。 了解凝固与凝固点,明确凝固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硫代硫酸钠和松香、手表、火柴、酒精温度计、石棉网、70℃左右的热水、牙签、学生探究报告。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 (1)水←→冰;液体←→固体(引入课题:熔化和凝固) (2)液体和固体的相互转变与温度变化有关。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 设问: (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呢? (2)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是一样的吗? <二>新授: 1、学生实验: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说明:第一、二大组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第三、四大组做松香的熔化实验。其中每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1>实验前的指导 ①介绍实验的装置(水浴法如下图:) ②简单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③提醒学生注意控制水温比硫代硫酸钠或松香高5℃。实验中要注意搅拌,以使它们受热均匀。 ④注意人员分工、合作。(实验时甲、乙、丙、丁4人要有明确的分工:甲负责报时,每半分钟或一分钟报一次时间,乙负责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每听到甲的一次报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2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3节 物质的密度(2) 1.密度的计算公式ρ=m V 。其变形公式有__ __和__ __。 2.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 (2)求质量; (3)求体积。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B .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密度一定小 C .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D .铝锅、铝饭盒、铝匙的密度都一样 2.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 .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 .用氢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 .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 .用酒精制成能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3.有实心的铜球、塑料球和木球,已知ρ铜>ρ塑料>ρ木,它们的体积相同,下面关于其质量 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铜球的质量最小 B .木球的质量最大 C .铜球的质量最大 D .塑料球质量可能最大 4.[2015·德州]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 3,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 最接近( ) A .一个苹果 B .一名中学生 C .一头牛 D .一辆家用轿车 5.分别由不同物质a 、b 、c 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 4-3-5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3-5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6.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 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 L,该地沟油的密 度是__ 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 _ _ _。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 7.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3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 密度的__ 倍。 8.李林有一枚寿山石印章,他用天平测出其质量为78.4g,又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 高分别为2cm、2cm、7cm。问: (1)这枚印章的体积是多大? (2)这枚印章的密度是多大? 【能力提升】 9.两铁球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等,则( ) A.两铁球一定都是空心球 B.两铁球一定都是实心球 C.两铁球不可能都是实心球 D.两铁球不可能都是空心球 10.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铝制成的甲、乙、丙三个不同的正方体,要求他们的边长分 别为0.1m、0.2m、0.3m。制成后经质量检验员称得它们的实际质量分别是3kg、21.6kg、54kg,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特性(4.1--4.3)同步练习题

物质的特性(4.1--4.3) 一、单选题(共20题;共30分) 1.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 3.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 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以上都是 4.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现象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5.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 A.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 B.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D.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6.在测量金属块质量的实验中,当天平平衡时,王涛同学正确读得金属块的质量为54.4g,则放在右 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正确且操作规范的是 ( ) A. B. C. D. 7.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 A.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大,体积也变大了 C.啤酒冻结后,质量、体积均不变 D.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小,体积也变小了 8.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克,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称量质量约为150克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 145克,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 ) A.100克↓、20克↓、20克↓、5克↓ B.100克↓、50克↓↑、20克↓、20克↓、5克↓ C.100克↓、50克↓↑、20克↓、20克↓、10克↓↑、5克↓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教案浙教版.docx

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认识升华与凝华现象,并从中分析得出升华过程要吸热, 凝华过程要放热; (2)在教学活动能识别出在生活小常见的物态变化小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们运用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展示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为基础,得岀升华与凝华,的现象的存在及其原理,同时,学生们能正确掌握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学生能运用学过物理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口主的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并揭示物理学道理; (2)通过介绍一些利用升华与凝华现象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已学到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同时,在前两节已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四种现象有了系统的学习和学握,但对于实际生活屮并不罕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却没有直观的认识与理解。他们总以为固态和气态Z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结构的特点,我将以大量形象直观的讲解展示过程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原理。 3重点难点 重点:棠握升华与凝华的原理,并对物态变化有系统的理解。 难点: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 1. 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引入 出示四句短句:寒冬腊月,河水结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雨过天晴湿草地变干、掀开饭盒水珠「落下。 师:同学们能用前两节学过的知识,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物质变化的过程,是放热还吸热?生:”凝固,融化,汽化,液化 师:那请大家一起回答下这些现象的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回答,如什么态变为什么态是凝固的过程?设计如下图) 活「动2【活动】碘升华和凝华的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研究碘的物态变化 要求: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 2、猜想给碘加热会变成什么:液态还是气态? 3、实验过程中给升华管中的碘加热,你观擦到什么? 4、停止「加热,在碘升华管壁你又看到什么? 5、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升华和凝华(一) 一、选择 1、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湿衣服挂到-20℃的室外, 结冰后会逐渐变干, 原因是发生了() A. 蒸发 B. 升华 C. 凝华 D. 凝固 3、下列各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出热量的是() A.液化和凝华 B.熔化和汽化 C.凝固和升华 D.凝固和熔化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只有在0℃以上才能汽化 B.升华实际上包括熔化和汽化两个过程 C.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来的“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 D.0℃的冰比0℃的水要冷,也就是它们的冷热程度不同 二、填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热;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热.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过一会儿碘颗粒没有了,而瓶的底部也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这说明碘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瓶内.冷却一会儿再看,瓶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瓶壁上却附着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 3、在严冬,早晨走进教室时会看到窗玻璃上有冰花,这是由水蒸气发生而形成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侧(填“内”或“外”). 4、在大规模的食品运输中,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食品变质.然而,使用电冰柜是不可能的.常常是在密封的食品袋周围放些干冰,利用干冰的升华来使食品降温 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人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升华和凝华(二) 1. 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 (2012 ?鄂尔多斯中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