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然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课件

第1篇:自然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课件怎样设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能描述洋流的概念、分类。

(2)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3)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youjump,ijump!”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出自哪部电影的经典台词呢?

是的,那么《泰坦尼克号》讲述的怎么样悲情的故事呢?

是的,号称当时世界最坚固的轮船怎么哗啦一下就沉没了呢?

没错,是撞*山了。那么40°n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山的,那么这座*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这就与我们今天的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高中地理自然资源课件

高中地理有关自然资源这部分的教学如何设计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和利用的发展*,使学生学会辩*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特征,重点突出共*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和整体*。关于地域差异*,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

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

地理[1]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质的把握。

内容提要:

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课件

有关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的知识,同学们喜欢学习?相关的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地理说课稿

说课稿: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小学自然的课件

大自然的世界是很奇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自然的课件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自然的课件

[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说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

环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自然之道的课件

一、感悟蠢事,理清脉络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二、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

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焦急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

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所选教材为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的“模”。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处理时,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问题设计注意紧扣课标,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采用不同的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地理高一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地理高一课件,快一起来看看吧!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诗从未完,继续阅读 >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灾害(共47张PPT)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灾 害(共47张PPT) (共47张PPT) 第27课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资源破坏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自然界的 异常变动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其它灾害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 干旱和洪涝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6月江淮梅雨 7-8月华北东北盛夏暴雨 4-5月华南暴雨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8-9月东南沿海台风

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7-8月西南地区暴雨 准静止锋 冷锋 反气旋 热带气旋 旧知回顾 案例分析 1988年长江流域洪涝的原因 (提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 我国长江流域的洪灾与变化情况我国湖北荆江某河段的河道分布 材料二: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再加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如湖北荆江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唐宋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江淮的逐渐展开,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因长江流域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所导致的人地关系恶化以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就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屡遭水旱灾害的袭击。如长江上游地区人们破坏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围湖造田,

像洞庭湖在明清时期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到20世纪末,它的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米。 思考洪涝灾害的原因 水文、水系 长江中下游河段流域面积、水系、河道有何特征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材料三:洪涝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它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次洪涝灾害受灾人数有10169.2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它还破坏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房屋,通讯设施等。 说说洪涝灾害的危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1)经济: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社会:淹没农田、村镇等,破坏水利、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威胁生命,造成人员伤亡; (3)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和生态问题。 材料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洪涝灾害,如加强了监测和预报,针对气候特点,国家在长江流域修建了多个水库和蓄洪区,减轻洪水的爆发力。在人为因素方面加大改进,如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长江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疏浚河道,加固了干堤,恢复河道行洪能

自然地理课件

一、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球运动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 ①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 3.日期范围的速求法 因为新的一天是从180°开始的。因此,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 注意:如果计算出的结果超过24,则表明有更新的一天出现了。 4 地理现象关于日期的对称性: a.求某地(非极地地区)昼夜长短相等的两个日期: 材料一般会给出一个日期: 如果是在夏半年(3.21—9.23)的日期范围,则以夏至日(6月22日)日期为对称:如果是冬半年(9.23—次年3.21)的日期范围,则以冬至日(12月22日)日期为对称;如果是求某地昼夜长短刚好相反,则是以二分日日期为对称。 对于极地考察的是极昼极夜开始或结束的时间。(例如已知极昼开始的时间,求极昼结束的时间),也是关于二分日的对称(具体方法与上述相同)。 b.日出日落方位再一次出现同样的位置。原理与昼长相同。 5正午太阳方位 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南; 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永远在正午太阳在正北; 回归线之间的正南正北均有,具体得看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南北位置。直射点一个月大致走8°,可通过已知时间与二分二之日的时间差推测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22张ppt)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22张ppt) (共22张PPT)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素养考查 1.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解释与地球自转、公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综合思维:运用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明确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 3.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明确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体系架构 背诵基础梳理一及核心知识点一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2.区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图 N

俯视图 点拨: P P P E2 E3 59° 恒星 太阳 地球轨道 恒星日(a) 太阳日(b) (c) 自转周期角度长度 恒星日360度23小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日360度59分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 周期: E1 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一半 赤道:1670km/h。 南北纬60°:837km/h。 速度: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南向北,线速度变小的是北半球, 线速度变大的是南半球。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运用 ②判断纬度带 高纬度:0—837km/h 中纬度:837—1447km/h 低纬度:1447—1670km/h 北半球中纬度 督查:图为地球表面某区域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b点海拔高,线速度比a点大。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半球纬度。 南 中 【例题】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小学地理人教版自然资源课件

小学地理人教版自然资源课件地理是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在小学地理教学中,自然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自然 资源,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以及它们的分布与利用情况。 下面是一份针对小学地理人教版教材的自然资源课件。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可以为人类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的各种物质财富和能源资源。它们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1. 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需求,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 等地表蓄水体的水资源;地下水是指地下蓄水层中的水资源。由于水 资源可再生性强,因此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2.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大自然赐予的重要 资源之一。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居住等方面。不同地区的

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利用价值,土地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当地的 经济和生活质量。 3. 动植物资源 动植物资源是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财富,它们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药物等重要物质。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 平衡的重要任务。 4.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球地壳中储存的各种矿石和矿物的总称。它们包括金 属矿、能源矿、工业原料矿等。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和基础,但其开采和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 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持,但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也会导致环境问题。 三、自然资源的分布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它受到地球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湿润的地区,矿产资源则主要分布在地壳运动 剧烈的带状地带。地理因素对自然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自然资源的保护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 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 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 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 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 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 的影响。(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 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 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步骤1──亚洲的地形特点(1)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气候地理课件

气候地理课件 气候地理课件 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气候地理课件,欢迎参考。 气候地理课件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3课时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某某某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某某某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某某某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某某某,黄土高原景观某某某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某某某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某某某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 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某某某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 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 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地理的优质课件 澳大利亚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优质课件《澳大利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和自然与人文的旅游景点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赏视频,图片展示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学会旅游景观的一些最基本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播放教学、讨论法 三、教学资源 网络世界旅游地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与简介 澳大利亚咱们已经学过了,它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地形呈南北纵向排列,西部是最古老的高原,由于遭受长期风化和侵蚀,现已成为平均海拔仅有450~600米的低高原。中部是低地,多为海拔 200米以下的平原,向东地势逐渐升高,东部是山地。澳大利亚的气候,总的来说,一是炎热干

燥,内陆有广大地区1月平均温度在35℃ 以上,而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35%。二是气候类型多样,呈半环状分布。多言的歌自然环境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风格多样而独特的城市建筑,二是奇特悠久的土著文化,都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观赏视频 下面我们一起观赏视频,注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加拿大、俄罗斯、北欧一些国家的人们在冬季到澳大利亚来旅游? 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因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时,该国却是夏季,而北半球夏季时,那里却是冬季。这一特点有利于吸引北半球的旅游者。例如,北半球冬季时,某些国家气候严寒,那么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必然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澳大利亚的自然旅游风光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许多地区气候比较优越。虽然澳大利亚总的来说是炎热干燥的国家,但是还有好多地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旅游区,气候条件比较优良。澳大利亚有将近1/3的国土在南回归线以北,属于热带,而其他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大陆的.四周有海洋环绕,没有大片的高峻的山地,一般来说,靠近海洋的周边地区气温比较适中,而澳大利亚的旅游区主要就集中在这些地方。该国气候较为干燥,即使在比较湿润的地区,一年中常常有干燥或相对干燥的时期,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视频中你认识哪些澳大利亚奇异的动植物,它们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为什么为澳大利亚所特有? 袋鼠、鸭嘴兽、鱼狗笑、考拉、鸸鹋、针鼹等动物。澳洲银桦、金蒲桃、瓶干树、昆士兰贝壳杉、火轮木、火焰木、斑克木、白金汉、澳洲鸭脚木、肯氏南洋杉、澳洲莲叶桐、南方巨盘木、澳洲坚果等植物,它们都比较古老,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在地质史上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因此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野生生物。 4)视频中提到了哪些著名旅游景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件(共68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件(共68张PPT) (共68张PPT)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课标定位 1.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海水性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课标定位 2.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2)海水运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素养阐释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知道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人类利用海水及其溶解的化学物质,分析渔业、航运等海洋活动与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特点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

3.结合视频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分类、成因及运动特点,并通过分析其运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人们掌握的海水运动规律,明确海水运动与海岸工程建设、渔业、航运等活动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2.意义: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3.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 (2)空间分布规律。 ①水平方向:海洋表层水温,低纬度海域比高纬度海域高。 ②垂直方向: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表层区:水温趋于均匀分布。 温跃层: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 深水区:水温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4.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1)调节大气温度,夏季沿海地区升温变缓,冬季降温变缓。 (2)由于表层水温升高,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3)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致使浮游生物数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鱼类、海鸟、海兽的食物供应,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1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

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学生讨论5分钟,板书: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中海气候课件

高中地理地中海气候课件 高中地理地中海气候课件 一、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气候。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 凉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临近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夏季凉爽,少日照而多雾,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下。 暖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上。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二、地中海气候特点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三、地中海气候成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课前案 课标要求 运用图标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 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 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中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点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光合作用的生产功能图解 2.野生动物的平衡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图解

3.1 自然资源概况(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3.1 自然资源概况(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 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2.了解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掌握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1.引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自然资源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思考,如“哪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等。 2.知识讲解(25分钟) (1)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气候资源:如阳光、气温、降水等。 ②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矿泉水等。 ③能源资源:如电力、生物质能等。 ④水土资源:如水、土地等。 ⑤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水生动植物资源等。 (2)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通过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掌握各地主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着重讲解中国的煤炭、石油和森林资源。 3.案例分析(25分钟) (1)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例子,展示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存在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2)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以写作、小组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资源,激发爱护自然、关注环保的意识。 4.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及体会,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分类;了解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掌握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思考,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教学方法 1.图片或视频引入法。 2.课堂讲授法。 3.案例分析法。 4.学生研究法。

地理知识课件

地理知识课件 地理知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提出一些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

初二地理课件:《青藏高原》

初二地理课件:《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自然地理学课件(推荐)

---------------------------------------------------------------最新资料推荐------------------------------------------------------ 自然地理学课件(推荐) 水资源水资源: 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 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 及对策: 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 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 1 / 3

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 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 4 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2)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由于地球内力形成的高山、低谷,通过流水的冲刷、搬运、堆积作用,削高填低,重塑地表形态,还会影响地应力的平衡。 (3)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小学生地理课课件

小学生地理课课件 小学生地理课课件 导语: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小学生地理课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生地理课课件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