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

●徐永平

社会福利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均衡而采取的措施总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不会直接自动考虑社会保障和社会均衡,国家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对市场经济加以补充和调节。若没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补充和干预,社会就难以保持起码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长远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从一开始,社会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就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基于此,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进行考察时,不难看出,由于它们的经济体制各不相同,它们在制订和实施自己的社会福利政策时也各有特点。但其政策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还是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就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做一剖析。

一、社会福利和市场经济效益都是政府的目标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并存已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的社会目标。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维护社会安定、均衡的社会福利是国家行为的利益所在。

社会对社会福利政策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效益越高,社会对社会福利政策的需求基本上就会减少;如果能够实现稳定货币、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三大目标,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就有可能因为国家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社会福利支出的降低而有所减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及其向社会提供的充分财富和服务,才是头等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那么,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乃是最好的社会福利政策了。但是,过分强调社会福利对经济的依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放任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进行干预和调节,社会福利政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均衡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失败。因此,市场经济必须有一个政治框架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思想道德气候”,这种“气候”能阻碍产生对生产率、物质扩张和生活水平的崇拜,为市场经济奠定伦理道德基础,从而避免使经济生活变得在道德上令人无法接受。市场经济必须有秩序。竞争和市场不能自发产生自己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它们应该由国家、由政府来培育和确定。政府应当把市场经济的自由原则同社会福利的均衡原则结合起来,以强有力的中央国家作经济政策的后盾,维护经济秩序尤其是竞争秩序,从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均衡制度。

联邦德国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就把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福利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做为国家的政策前提。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了一系列劳动保护、养老、失业保险、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等法规和条例,如《职工解雇保护法》(1951年)、《母亲保护法》(1952年)、《重残保护法》(1953年)、《联邦救济法》(1950年)、《平衡负担法》(1952年)、《职工参与决策权利法》(1951年)、于1957年实施活动养老金条例,使养老金的计算同领取者的劳动收入情况挂钩。在1959年—1973年的15年间,联邦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在1974—1987年间,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锐减,国家用于对付失业的支出大幅增长,但仍然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法规。

二、社会福利政策的原则和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和执行社会福利政策方面,主要以这样一些基本原则为指南。

1、自治原则。由国家设立的社会保险机构中,一般设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等领导机构,均由雇主和投保人双方各出同等人数的代表组成,在国家法律监督下实行自治。

2、团结互助原则。这条基督教社会学说原则下组成的互助会的互助活动,其特点是不受国家强制。根据这条原则,在法定社会保险中,所有风险均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承担,但保险机构所付保险金额并不全部以保险人所缴保险费的多寡为准。国家还根据这条原则规定强制措施,如联邦德国征缴的“高收入者团结互助税”。

3、自救自助原则。在解决社会福利问题时,要尽量从最低一级当事者(个人、家庭或企业)做起,即当事者的自救自助先于他救他助,只有当事者无力自救自助时,上一级机构才为其自救自助提供相应救助。

4、社会福利国家原则。国家有权利和义务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直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

在上述诸原则中,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既能同其他三项原则发生冲突,又能和它们一起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这要看国家以何种形式影响社会福利事业。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措施分私人和国家两大类。就承担者而言,私人社会福利措施又分教会(或慈善组织)、企业的和工会的三种。就国家政策而言,其各种具体措施也可由私人机构执行。社会福利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下面四个部分:

1、社会均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收入和财产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预先规定的;另外,只有作为劳动者和资本家而参与市场经济过程的人,才通过市场经济分配机制而有所收入,而老年人、伤残人和患病者等等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及失业者、家庭妇女和

52

●经济师论坛

学生等等非就业者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分配过程;但是作为讲究民主和社会福利的法制国家,不能对公民在收入、财产以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悬殊差距无动于衷,必须以提供救济以及发放养老金、平衡负担费、建房补助和各种补贴等形式纠正人们的收入分配。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组织者对公民收入和消费进行的这种社会调节,就是所谓“社会均衡”或“社会公正”。

2、社会保障。主要是限制和预防个人及其家属在职业和私人生活中的风险,如疾病、意外事故、丧失工作能力和死亡等。

3、机会平等与权利平等。主要涉及诸如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等社会福利政策。

4、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如《劳动事故保护法》、《消费者保护法》、《房主房客权利保护法》等法令法规,具体体现了这方面的社会福利政策措施。

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中,各国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自有不同。

智利对退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帐户或体制,在南美各国具有典范意义。智利从1981年11月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其特点:一是建立个人退休养老基金帐户。在职时多存,退休时多得。参加退休养老保险的人在自己选定的某个退休养老金管理公司建立个人帐户,并且逐月将本人工资的13%存入自己的户头,多存不限。这一基金随着每月的存款和管理公司用它进行投资取得的效益而不断增加,投保人退休后根据个人帐户下累积的基金总额和管理公司的效益逐月领取相应的养老金;二是养老金由养老金管理公司实行资本化管理。法律授权这25家私营公司管理养老金,代表投保人使用这些基金参加生产性投资以及法律允许的股票债券和金融证券投资,收益均归担保人,以后随退休金支付给退休者,公司不得留用或分享;三是投保人自由选择效益好的管理公司;四是政府行使监督和补贴的职能。政府的补贴职能主要表现在对退休时拿不到最低养老金的投保人给予补贴,承担所有的额外费用,如平衡伤残及意外事故保险金,或在保险公司破产后保证支付投保人的保险费。目前,智利全国参加退休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47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90%以上,累积退休养老金总额198.75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0%。

英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始于40年代,到70年代末有了较大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失业津贴、病休金、养老金、低收入家庭补助和儿童生活补助及住房津贴等一个庞杂体系。1991年,英国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磅,一年后增到760亿,1994年度达800亿。专家认为,今后几十年时间里,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英国的社会保障开支不得不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

三、社会福利应当不断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社会福利背离社会均衡和超出社会保障能力的现象,迫使人们对这些“福利国家”的制度进行重新认识、重新估价,同时,各国政府也纷纷着手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对现代工业国家来说,没有系统的社会福利政策是不可思议的,片面强调社会福利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也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处理市场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在于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应当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社会干预,以求得社会福利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发展经济、保障社会的目标。

近年来,英国的社会保障开支已经达到了失控的边缘。1993年社会保障经费比1991年增长23%,年递增约8%,而同期英国经济根本没有增长。据介绍,在这一财政年度,英国社会保障开支达800亿英磅,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英国这一财政年度财政赤字为500亿英磅,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英国社会保障部认为,英国社会保障开支的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病休金和丧失工作能力补助金上升过快。15年前申请这类补助的人为50万人,而现为150万人;其二,住房补助漏洞颇多;其三是单亲家庭增长过快,现有需要救济的单亲家庭约130万个。政府正着手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提交议会的改革方案明显地具有紧缩社会保障政策的性质。

联邦德国实行的是法定医疗保险,义务投保人获得医疗服务的要求是依其需要决定,但此类服务所花费用的负担却按每个义务投保人的经济贡献能力来分摊。这种做法显然包含社会均衡意图,但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意识日益表明,这种做法本身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投保人所缴医疗保险金额与其所获医疗服务规模之间并无任何直接关系,故人们常说的“卫生事业费用爆炸”,乃属必然结果。因为,没有任何正面的刺激,能够促使义务投保人限制自己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反,如果投保人的收入提高,那以,即便他不使用任何医疗服务,他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金也会随之增加。于是,一种尽量“捞回”的心理必然产生。如不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费用开支仍有强劲增长之势。分析表明,法定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设计思想违背了对市场经济过程运行能力实行分散调控的一个重要条件,违背了经济决策过程中职权与责任广泛一致的原则。

联邦德国的法定养老金保险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联动,也越来越感到难于等到相应的款项。近年来,严重而持久的失业,更降低了法定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率。从60年代中期开始显示出来的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口寿命的提高,对现行法定养老金保险制度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发展表明,从本世纪末起,就业者与领取养老金者的人口比例情况日益严峻。1985年,联邦德国处在就业年龄的人口与60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尚为100∶37,但到2025年,这个比例将是100∶70,就是说,老年人比例约将增加一倍。鉴于上述变化和趋势,现行法定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已岌岌可危,只对其修修补补已无济于事,而必须实行深刻而彻底的改革。(责编:贾伟)

53

●经济师论坛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阅读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个矛盾的过程。 它的行文严谨意涵深刻,似乎每句话里面都可以引申出许多的观念,又与其他段落与章节形成完整体系。正因此,对于我这个社会福利的初学者来说,阅读每个段落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尝试理解行文的真意,同时不得不面对大量陌生的专业用语;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到一个个概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福利的理解的也不断深入,有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但后来通常发觉实际上只是自以为理解了的错觉。 这个阅读的矛盾过程,自然不可期待能获得什么货真价实的真知,最后也没有将整本书读完。不过回顾起来,观念的积累和更新,确实可以算作阅读中最大的收获了。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 本书的题目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顾名思义作者是将实行不同福利资本主义的国家按照体制分成了三个类别。因此书中大量使用到了“福利国家”、“福利体制”、“福利世界”等词,但是在书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定义。而似乎是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在传达他的含义。 有时候会疑惑这样直接使用这些未加厘定的概念是否会导致不准确与偏颇,但后来发现界定这些概念的确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些概念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各领域,而且因为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分类与模式,内涵相当模糊。艾斯平-安德森在这本书中引用了教科书上常见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但他紧接着就对这个定义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来质疑。但质疑完了后他并没有正面提出他的定义。 在书后附的译者跋中,郑秉文教授补充到福利国家这个概念的基本范畴应该包括转移支付、物资服务和充分就业。通过这种方式,才基本让人明白了福利国家的大概内涵。 二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 对于这个复杂问题,我认为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书提出的核心逻辑概念是“商品化”与“非商品化”。 1.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前商品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所谓福利国家,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方式。 在福利国家里,国家通过政策或者制度,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以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其主要载体是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使每一个公民能保证一定水准的社会福利。 单从现象上看,生活在福利国家的公民,没有的贫富差距的鸿沟,没有紧张的生存压力,竞争也不激烈,生活安逸舒适,社会矛盾缓和,人们的幸福指数较高。而福利国家既有别于经济发达、节奏紧张、贫富差距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别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多种分配体制并存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现象。 那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因为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下层的贫困引发政治上的动荡实际上往往是玉石俱焚两败俱伤的局面,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改革社会制度,制定有利于社会下层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稳定。正如肯尼迪所言,“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可谓道出了某些国家实行福

利政策的实质。英国前首相萨切尔夫人曾说过一句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很显然安全网就是福利国家制度,而梯子大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人们在财产拥有上应该体现个人的才能,私有财产之间还不能因福利制度而大家一致的公平。 虽然福利国家的福利程度高而且范围广,但其高税收和福利平均化却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北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靠征收高额累进税来支撑的。税收过高,意味着追加的劳动生产物大部分将落入政府手中,这就“截断了劳动与收益之间的联系”,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同时,由于福利政策给予无业者和失业者的社会保险同在职人员的收入相差无几,依赖社会保障不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而且不用纳税,其结果是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造成了一批寄生于该制度的“食利者”阶层,这批“食利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福利制度建设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则把上述现象称为福利国家中的“工作泄劲”,他指出,在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情况下,产生出一种所谓“替代效应”,即人们宁愿以多缺勤来取代过去的多工作,以便在家里从事某种服务性生产,有的甚至干私活,搞黑市交易,或者以“失业”替代“就业”,以便靠失业救济金生活而等待更好的工作。他认为高税收和高福利所造成的人们“工作泄劲”问题,乃是生产率下降的一个深刻原因。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福利制度与共产制度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地引进西方国家中对自己适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美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实践、完善着共产党人也在追求的“福利国家”制度。如果让外星人来区分的话,他一定也分不清哪个是社会主义国家,哪个是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针对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发放每天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等。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不下60 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政府福利。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1972年,欧美14 个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平均48%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上;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 。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国家富有特色的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对于平衡社会矛盾、弥补政府不足、特别是给最底层人民提供各种切实的帮助,扶持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机构,其中120万个机构中有73万个分支慈善组织、12万个福利团体和35万个宗教组织,捐赠及慈善收入总额为6214亿美元。1999年6月,英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也有161万个。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许多企业直接进行广泛的社会慈善事业,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大都会公司”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的跨国企业,它每年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约1300万英镑。创建于1835年的贝塔斯曼将“直接地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工作”作为公司的宗旨之一,并把大部分股份交给贝塔斯曼基金会,其收益可以用于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等人在对待财富和资本的态度上有别于以往的资本家。无论是作为文明进步,还是人性的趋善,现代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已经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或腐朽堕落,相反,他们个人生活可能十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14世纪——16世纪) (1)思想上: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的控制,发起了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含义)——文艺复兴运动,(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思想上的巨变) (2)经济上:14世纪前后,意大利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作用:)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使世界开始连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上的巨变) 相关链接: 1、新航路地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大西洋的东岸。 2、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地开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往东走的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达。迦马(到达印度) 往西走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麦哲伦

(环球航行) 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麦哲伦 麦哲伦经过的大洋顺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世纪——18世纪)(政治上的巨变:英法美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2)思想上:①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8世纪,法国“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伏尔泰)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相关链接: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政治上: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革命的作用见课本P69)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的作用见课本P76) ③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0全省国税系统政策法规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讨论材料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专题报告课题提纲) 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内容上看既有国税部门管理的税种也有地税部门管理的税种。本调研主要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政策入手,从国税视角审视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结构性减税政策概述 1、结构性减税政策出台背景。包括经济学理论基础、宏观上的经济形势、微观上的税制改革需要等方面。 2、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按照税种简述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总体分析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税收政策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从近两年实施情况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调整结构和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国家减税政策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本段为本文之重点,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本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的影响。 1、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收入结构有增有减,税收总

量稳定增长 2、对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1)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2)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税收政策(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征收率从6%和4%统一降为3%,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税收减免)(3)利息所得税减免对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等。 3、对拉动内需的激励作用:(1)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债券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券利息所得比照国债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车辆购置税,(3)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4、对出口的激励作用: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包括大(1)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2)积极鼓励离岸服务外包(技术先进型企业)等。 5、优化结构方面:对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1)自主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2)成品油消费税制度改革,(3)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等方面。 6、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力度的税收政策:包括(1)提高金融企业对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比例;(2)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值税方面的免税优惠等。 7、对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延长鼓励安置下岗人员的税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官吏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决策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核心。我们只何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剖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是解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才能使我们更深刻更全面了解资本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它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的日益加剧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家是一十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这首先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子镇乐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之后,资产阶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从而获得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以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其次,是由资本仁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阶层、集团,他们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相互之间不断地争夺政治权力,但在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对付无产阶级方面,他们又是一致的。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为了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资本的剥削与统治,资产阶级必然动用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并强迫无产阶级服从于它的统治。所以说“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那种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已经改变,国家权力已经转移到所谓“新中间阶级”手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明显地表现在它的职能上。资本主义国家同其他任何剥削阶级国家一样,也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首先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卜的统治地位,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它主要的基本的政治职能。实现这一政治职能,主要是运用暴力的和社会强制的手段,但也不排除和平的“牧师式欺骗”的手段,往往是两种手段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必要的基本社会职能。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它采取“国有化”、“经济计划化”,财政、金融信贷税收以及其他行政、立法手段,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干预。在管理社会公共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020年(员工福利待遇)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探讨

(员工福利待遇)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探讨

任课教师: 壹、命题部分 依据本门课程所学内容,自立题目,完成4000字之上论文 二、评分标准 1、论文题目的选择于本门课程研究范围之内,该题目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0 分)。 2、论文整体格式符合写作要求(10分)。 3、论点鲜明、层次分明、论据充分(60分)。 4、文章有新意(1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于命题时删除。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 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于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之比较研究 提要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于不同程度地追求实现“福利国家”的理念,推行了各具特色的福利政策,可是于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当代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刻认识高福利政策的局限 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福利制度。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 “福利国家”这壹概念是1941年由英国大主教坦普尔首先创造,但当时且未赋予确切的涵义。直到1942年,英国发表了由贝弗里奇主持制定的《贝弗里奇方案》,而后“福利国家”便逐渐成了壹种以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的代名词。“所谓福利国家,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社会政策分析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1.实践性领域——实践性(目标取向,手段取向,过程取向,内容取向,问题解决取向)(社会救助,卫生,就业,教育,住房,家庭,养老保障等政策) 2.研究性领域——综合性(规划,实证经验研究,客观公正立场,从实践出发) 3.学科领域 4.价值关联性社会政策受大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驱动 二、几组价值观 公平:机会均等,相对性,分工不同,承认劳动价值的存在,认可生存权利—价值判断(再分配取向,人的需要) 效率:(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比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市场配置,按劳分配—事实判断(经济增长取向,市场配置和分配资源) 自由:资源调节的手段,控制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自觉性,缩小政府作用—个人主义 控制:社会力量对人的行动实行制约与限制,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社会整合与稳定 个人利益:强调群体中的我,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契约,成本第一 集体利益:个体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规范,关系第一 慈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美德,善心,基础性道德 权益(人权):基本权利,法律保障 三、政策的执行 (一)实施环节 政策宣传:统一大家的标准→政策分解:制定落实计划→物资准备:→政策组织:→政策试点:可行性,效果→全面实施:→协调监控: (二)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的时限性 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将功罚过 (三)阻碍因素 政策问题的特性:复杂简单与否,支持与否,涉及的范围,利益群体和规模 政策本身的因素:正确性,明确具体性,资源充足性 政策本身以外的因素:目标群体的服从性,执行机关的性质,政策环境的可行性,监督力,执行人员的素质,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 执行因素:资金,人员,态度,科层制

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及确立

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一)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时间:1640年-1688年。 3.领导阶级(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4.任务: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5.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6.导火线: xx人民起义。 7.进程: 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主要战役: xx比战役。xx: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结束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8.重要文献: 《权利法案》为限制xx提供了宪法保障。 9.历史意义: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1775-1783年xx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3.革命任务: 推翻xx的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进程(1775-1783年)。开端: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xx: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转折: xx加大捷;胜利: 约克镇战役;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重要人物: xx。 6.重要文献:1787年xx宪法。 7.性质: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8.胜利原因:

华盛顿等的正确领导、军队的英勇作战、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支援。 9.历史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以后的xx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三)xx大革命 1.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3.革命任务: 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5.进程(1789-1794年)开始的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xx: xx专政。粉碎xx武装干涉: 反法同盟。 6.重要文献: 《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拿破仑《法典》,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分析

自由贸易的内涵: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法国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过程: 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由保护贸易向自由贸易的过渡时期。1823~1825年英国对关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减少和取消阻碍国内贸易的消费税,对一些制成品,原材料和消费品降低关税,撤销丝织品进口的禁令。 19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接连废除阻碍自由贸易的重要法则。首先,1846年7月废除了对外囤进口谷物征收高关税的“谷物法”。其次,废除航运垄断的“航海条例”,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对其它国家全部开放,进口商品限制进一步放宽,1941年进口税种有1163种,到1853年减少到466种(1862年减到44种,1882年减到22种)。英国的贸易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它完全抛弃了保护国内工业制度的航运垄断,实行开放贸易,自由贸易政策确立起来。 19世纪60年代是自由贸易政策取得胜利的时代,英国同欧洲国家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了一系列商约。1860年同法国签订商约,规定,法国取消一切禁止性关税,降低对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继这项条约后,同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在这些商约中,关税都大大降低了。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工业品的数量增长了几倍,而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英国的商品销售很大一部分仍然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使英国必须开发消费水平较高的欧洲市场。 2)资产阶级新经济理论的出现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后来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他认为自由贸易可提高经济效率和利润。“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大或由于机器的改良,劳动者的食物和必须品能按着较低价格送上市场。利润就会提高”。新经济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做了舆论准备。 3)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加速了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在不断的发展。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由著名经济学家图克起草的请愿书,呼吁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由曼彻斯特厂主科布顿和布莱特发起创立了“反谷物法同盟”,要求废除谷物法,废除关税保护,实行贸易完全自由。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他得出结论:“看来应尽力让英国成为一个自由港,这样就不会以任何方式干扰 国际贸易;加入能通过其他途径筹措政府经费,就应当废除一切税收、关税、货 物税;而且,无论与什么国家,无论设计什么货物,都应该允许自由商贸和自由 交换。”○1斯密已经出版认识到了生产与流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已 经看到了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是进 步社会资本运动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反对一切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政策, 批判了重商主义为获取金银而垄断国际贸易的做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