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阶级矛盾,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必须改变剥削方法和奴役手段, 推行改良主义政策。【3】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其本意不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而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

第三, 资本主义早期, 工人是机器的附属物, 资本家榨取的是工人的血和汗, 实行血汗工资制度;战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相适应, 客观上要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独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3】战后生产的上述特点要求资本家改变剥削方法, 变榨取工人的血汗为挖掘工人的智慧。因此, 资本家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 即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工资、奖金和推行福利政策来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剥削手段的改变, 使资本主义剥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提高剥削程度, 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四,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二十世纪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建立。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更是如火如荼,在亚、欧、非、拉成立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社会权利、日益改善的生活状况等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就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直接挑战。为应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增强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或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以避免自身被社会主国家超越而走向灭亡。

第五,改良主义等思潮的盛行。战后社会改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思潮在西欧、北欧等国家盛行,不少国家工人党、社会民主党等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将福利国家政策作为其施政纲领之一。“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学说及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在战后西方经济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执政者将其转化为国家经济政策,就形成了高福利制度。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保护生产者不过是保护资本主义生产的手段,因而高福利制度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

第二,由于他们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国际上又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 这也迫使资产阶级作出让步, 因为资产阶级害怕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会危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和资产阶级的统治, 所以他们宁愿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作出一些让步, 来求得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实施高福利的根本目的在与维护其统治。

第三,“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弊端。它没有实现“收入均等化”,没有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更没有消除剥削,甚至都没有减轻剥削。【1】在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四,战后发达国家推行福利政策不仅可以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推行福利政策还可以增加社会消费, 扩大国内市场, 促进商品的销售,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获取更多利润。

结语

总之,当代西方的“福利国家”政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得到了彻底地解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人阶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而“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利益分配格局,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能够更多地掠

夺全世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4】。在全球工人阶级受到全球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某些国家实行的福利政策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全球剥削和掠夺的本质,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也没有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阶级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就像是从工人身上掠夺一只羊后再分给工人一条腿作为奖励,以激励他们生产出更多的羊。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的本质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

【1】姜霁青.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析评【A】.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04 - 0021 - 04

【2】史柏年. 社会保障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白爱珠.思想政治课教学【M】

【4】李培荣. 怎样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和高福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1年26期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定义及特点

一、福利国家定义 要给福利国家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指出:“福利国家”概念的关键在于将“国家”与福利联系了起来,它不仅强调社会福利的状态,而且强调国家主体形态的变化 英语中“福利国家”为“welfare State”,“Welfare”作定语对后面的“State”进行限定,从这来看,该词的重心也是在“State”即“国家”上。因此,福利国家应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它不仅指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指国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诸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 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福利,例如受教育的权利和生存权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的状况;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指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国家不仅对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实施全而的保障,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在社会产品的分配,甚至生产关系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运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评判工具对主要的福利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牛津政治学大辞典》代表了最广泛的“教科书”定义: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在福利国家中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承担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因此社会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 英国学者阿萨·布瑞格斯认为,“福利国家”是国家利用权力通过政治和行政的方式努力调节市场的作用完成三个目标,即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能给他们带来危机的意外事件;保证各阶级的全体公民都能以可以达到的最佳标准获得服务。尼古拉斯·巴尔将“福利国家”定义为:有政府参与的现金津贴;卫生保健;教育以及食品、住房待遇和其他一些福利服务。哈里·格维茨又将其简明扼要的总结为“福利国家是社会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福祉承担法定的,因此是正式的和明确的责任的制度表征”。周弘认为:“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也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汇总。”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讲解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欧洲福利国家产生:欧洲福利制度的起源,如果从社会政策立法来看,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960,该法将对穷人的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但一般而言,学界认为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是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3),《事故保险法》(1884),《养老金保险法》(1889)为标志的。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当时单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已经不能够平衡日益增长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1945年英国工党经过大选上台执政,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得以用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该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因此而正式得名。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相继通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学者将福利国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而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一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 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1。保守/团体型福利国家(conservative), 这个种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 2。自由型福利国家(liberal),国家如下美国、英国、加拿大。 3。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social democratic),瑞典、丹麦。 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福利形态各有差异,简单来说,第三种social democratic是福利最好的,而第一种conservative次之,最后也就是最差的就是Liberal的国家了。 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Esping Andersen)开创性地把福利国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⑤: (1)“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不同程度的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一个基于市场的社会服务制度而言,履行普遍性标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充分就业。在公民离开学校之后和退休之前,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可能得到报酬优厚的工作。 第二,高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使得所有公民有能力私人购买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疾病、残疾、临时失业和养老重负的必要的退休金和保险计划。 (2)“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只有 当家庭保障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时,国家才开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服务。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该种类型的福利国家旨在“寻求相当水平的平等标准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一、弊端: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运行,必然要增加税收,导致使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下。 2.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引发道德风险。 3.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导致经济长期处于“滞胀”和缓慢增长状态。 4.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二、总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危机来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在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福利国家”愈来愈感到政府已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巨额福利开支,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削减福利费用,主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合办福利事业,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改革又遭到国民的不断抗议。这同时也说明西方“福利国家”的这项调整和改革,实质只是对其社会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能触及根本体制。 目前福利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和社会负担过重。面对这些问题,福利国家虽然开始了改革,但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阻力很大、改革过程举步维艰。总的来看,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可逆转,发展趋势是减少国家职责、增加个人责任,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减少浪费。 三、英国与瑞典: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评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源于英国,始于贝弗里奇计划,其理论基础是皮古的福利经济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造成了低效率、酿成了“福利危机”。英国由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早就出现了财政赤字,1976年一年的财政赤子即达65 亿多英镑;瑞典也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成为债务国,1980年国债即达471亿美元,其中外债90亿美元、人均1067美元。并且,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面对困境,社会保障改革呼声越来越大。英国率先进行了改革,瑞典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然而,由于社会保障涉及全民利益,反对派进行了抵抗,因此改革进程很慢。对于英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国内外存在不同看法。国内有的文章批评,“改革的潜在的辩护理由是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被管理财力的政策隔离于其他社会成员,这一改革(很快变得明显)正在引起拒绝给予救助或以减少收入扶持为代价获得救助的困难家庭的真正不幸。在使申请结果因当地社会基金办公室该月掌握的资金而定方面和使幸运的受领人招致进一步的债务方面,确实有收获。据论证,他们需要去了解不再接受国家帮助的那些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即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并且那些钱不得不一周一周地节约使用。因此,理解贫穷经历的完全失败只是证明了其存在。”除了国内存在巨大反对力量之外,国外也有一些反对意见。 瑞典社民党理论刊物《时代》就曾经以社论等形式发表文章,对英国工党上台后的一些革新措施提出质疑。英工党政府提出要加强对税收和救济制度的监管,更好地协调税、费、补助和免税之间的关系,其本意在于堵住漏洞,迫使靠吃救济金生活的懒人转而以工作为生。《时代》文章认为,由于英国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的起征点很低,同时救济和免税严格与收入挂钩,从而造成低收入者一旦工作后,其实际收入反比领取失业救济金时减少三分之二。这是由于, 再就业后不仅要失去各种失业救济,而且要缴纳高额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 英国众多的失业者宁可依赖救济而不愿重新工作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在瑞典,由于所得税的起征点在月收入2万克朗(约合 2500美元)以上,除幼儿补贴外,其他各项补贴不与收入挂钩,

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什么启示

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什么启示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J.S.密尔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最初这种思想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业革命和自由放任主义思想造成的失业和贫困问题。德国作为第一个为公民提供全面保障的国家,于1883年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1921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与福利》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些政治学家和学者把摆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措施和建立福利国家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受欢迎的凯恩斯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向政府提出了《贝弗里奇报告》,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而后法国、联邦德国、荷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美国现代自由主义者也把福利国家思想作为政治纲领。 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生效。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远远晚于西方福利国家,但晚也有晚的优势,前车有鉴,后事才有师。 2013年9月17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年度演讲,宣布荷兰将告别21世纪下半叶的福利国家,重点削减社会保障及长期医疗保健等福利,大刀阔斧地改革福利制度,呼吁民众“参与社会”,民众需为自己与身边人的生活负责,即所有国民必

须积极储蓄与投资,减少依赖政府援助。欧债危机使登基仅四个月的亚历山大真的是“压力山大”,荷兰作为西方国家高社会福利的代表成为继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之后,又一个陷入“高福利陷阱”的国家。 至此,由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国家福利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高峰,最后到福利过了头的一个生命周期。社会福利的过低过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都显现出来。那么,针对我国国情,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又有什么启示,引发什么样的思考呢? 针对西方国家出现的“福利病”、“高福利陷阱”,很多国内学者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认为高福利国家是行不通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是适合的。欧洲忙着去福利化,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欧洲之所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受益于其福利制度的。社会保障的紧迫性程度以及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都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保障若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和社会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落入福利陷阱。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影响社会安定。针对我国国情,我们急需要补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举个例子,最近引起网友热议的“延迟退休”、“以房养老”,包括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常回家看看入法”,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将要或者说已经奔溃了。虽然说养老等社会保障不能全靠政府,但是我们政府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

论德国福利国家

论德国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差距 我想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这市场经济的实行还得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惨败,被分成两德。当时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模式是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即这种模式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说道福利,我想德国是西方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三分之二的失业救济。、德国在子女补助方面压实慷慨解囊,其出售阔绰的程度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为了减轻教育和培养子女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德政府颁布了《联邦子女补助金法》。每个有抚养义务者都可得到子女补贴,补贴从孩子出生发放到18岁,如上学和接受职业培训则发至27岁。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每个孩子还可得到24个月、每月数百欧元的抚养费。网上有人算了一下,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补贴等可达到2500欧元甚至更高,相当于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月纯收入。这样看来还不如不去工作等国家养活呢。 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找工作,易培养好吃懒做靠国家吃饭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工作的人跟没有工作的人月收入一样,那谁还乐意自己辛苦的工作啊,在家享受就好了。所以说高福利不利于提高人们积极性,其实间接也阻碍了社会发展。而且高福利的来源毕竟是高税收,本来上班族辛苦挣钱就不容易,还得交税养活不工作的人,这样久而久之难免社会不会发生动乱。 德国税收制度繁琐复杂,税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虽然从今年开始,德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6000多欧元提高到近8000欧元,最低税率由25.9%降为15%,最高税率从53%降到42%,但这仍然处于高水平。

当前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福利国家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存在问题 1、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自2000年以来,欧洲国家原先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如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在60年代为81亿英镑左右,到1980年上升为221. 5亿英镑,1999年更高达1000亿英镑。又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连续3年经济衰退,退休金还要照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也不能减少,这使得福利体制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高额福利开支,政府只得大举借债,从而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目前,瑞典政府的债务共有1. 43 万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价的84%。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原因。 2、福利收益水平偏低。虽说西方国家公共开支比重大,但社会福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福利收益水平却偏低,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贫困化现象相对严重。如英国是世界福利国家的典范,但目前英国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和略高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估计接近1700万,约占其总人口的30% 。在欧盟组织的其他国家中, 贫困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福利依赖严重,造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由于劳动者过于依赖高福利的保障体系,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福利国家制定普遍的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战后社会的稳定,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福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北欧一些国家,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福利补贴没有太大差别,而劳动者甚至还要缴纳较高的税额,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 4、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会对政府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是福利国家的经济要保持快速的发展,但是,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并伴随着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时,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各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借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赤字。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5、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下降。福利国家主要通过对企业高额的税收来实现对公民普遍的高福利,这无疑会使企业肩上的负担变重。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继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政府将税收的绝大部分用于福利支出的同时用于投资那部分的比例就会减弱,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内部经济产业持续低迷,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环境来说相对下降。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福利国家的困境——享受高福利的瑞典高自杀率分析

福利国家的困境——享受高福利的瑞典高自杀率分析 姜岳松 5110829036 一、高自杀率引发的困惑 最近,一向风平浪静的北欧跃上了国际传媒的头条。先是有导致8人死亡的芬兰校园枪击案,然后,两个瑞典小青年觉着这事儿好玩,于是在网络上发布告示,说也要在瑞典制造一起类似事件,警方闻讯连忙将两人绳之以法。 在瑞典的“负面新闻”报道中,除了年轻人的恶作剧,自杀当仁不让地成为关键词。在小青年被抓的当天,还有一条关于瑞典的消息:瑞典前摔跤世界冠军米歇尔·永贝里自杀身亡,年仅34岁。 自杀在瑞典,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瑞典的自杀率为13.2%(2002),排名世界第31位。而依据伦敦民间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对覆盖全球90%人口的110个国家,根据89个变量进行的幸福度排名,瑞典排名第六。依据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百分比排名,瑞典依旧排名第六。同样,对于其他高福利国家进行分析,法国(18)(括号内为自杀率排名),丹麦(27)芬兰(16)瑞士(19)等等。这不得不引发了我的疑惑,在能够提供如此高福利的国度里,缘何会产生如此高的自杀率呢? 二、福利国家的政策:理论研究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什么是福利国家呢?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所表述的真正概念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征,是用来界定国家的,所以他是他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周弘) 瑞典是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所以本文将以瑞典为例,对福利国家的制度困境对于公民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分析这种自杀率是否与高福利状态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在最初,我们要对瑞典的福利政策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读。 瑞典是以高福利著称于世,提供了收入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涉及到老年、残疾、儿童、妇女、贫困家庭等不同群体,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社会救助,国民基本年金,国民附加年金,国民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儿童补助,培训补助,子女抚养贷款,老年福利,房租补贴,带薪假期和免费教育(孙炳耀)。 现在媒体流行着这样一种描述:说是从摇篮到坟墓,一点也不夸张,比如说,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婴儿的母亲也同样领全薪在家看孩子。孩子16周岁以前,父母均可获得生活津贴;年满16周岁以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年,如继续深造可获得学习津贴;病人所享受的病假补助,其数额视病假长短而定,相当于工资的75%~100%;医疗费用和经医生之手的药品开支,大部分由国家负担。失业对瑞典年轻人来说不是啥可怕的事情,凡是登记失业的人都有失业救济金,其金额多少视工作时间长短而定。被正式解雇一年以上的人,失业后每天可领取500瑞典克朗的失业救济金,半年到一年的,每天领取240克朗。瑞典克朗和人民币比价大约可以按照一比一计算,也就说,失业者的工资超过我们北京上海的普通白领。相比而言,瑞典的物价不高,到他们的超市买东西,花300克朗可以肉蛋奶水果买上一大堆。也就是说,13000克朗可以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可以做到营养充足。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探析北欧高福利国家模式

核心提示: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巅峰,不仅创造了最好的经济发展,也建成了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 探析北欧高福利国家模式 文/高连奎 近日中国医改取得重大突破,大病医保模式也日渐形成,传闻已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这都说明中国越来越注重民生福利,而笔者认为中国现在有必要须纠正对福利国家的错误认识。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巅峰,不仅创造了最好的经济发展,也建成了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 北欧并非文化重镇,其模式的建立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共产主义运动,另一个是战后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北欧模式是典型的高福利模式, 历史上,人们对北欧模式的看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国际舆论对瑞典模式大唱赞歌。人们赞叹瑞典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认为它是很成功的,对它充满了羡慕之情。笫二阶段是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以后,那时大谈瑞典模式的是瑞典国内、外的保守势力。他们把高税收和低效率说成是瑞典模式的集中表现,于是瑞典模式就从榜样、楷模,变成了危险的东西,可怕的东西。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经济复兴了,它的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稳定增长率,使它成了调整和发展的样板,瑞典模式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注意的中心。

活得长久一点的自由,免于生病无着的恐惧,免于匮乏的恐惧,获得有适当报酬的就业机会,在和平的、无犯罪的社区生活……这些,就是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可以说,瑞典的穷人生活得远比美国的穷人更体面,而穷人的体面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北欧是真正帮助民穷实现了“积极自由”。 而福利国家如何理解呢,他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而是它们的总和。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把最先推行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所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原则: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统一性原则(Unity)和均等性原则(Uniformity)。 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部欧洲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此后,这一理念又被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欧国家,它们后来甚至成了福利国家的“橱窗”。而作为福利国家策源地的英国,自上世纪70年代遇到财政困难后,开始改革并逐渐削减福利规模,引入市场因素,实际是走上了“去福利化”的道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北欧国家始终被世界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好的地区,一些国家屡屡被评为诸如“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最廉洁的国家”、“最好的国家”等称号,人们对“斯堪的纳维亚经济模式”褒誉有加。这些国家的共性是:国民素

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

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 王家峰 2012-8-3 11:03:24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摘要:福利多元主义是在西方福利国家遭遇危机以后,对传统福利模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替代方案。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危机催生福利多元主义的机理,并对福利多元主义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贡献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支柱并不坚实,福利多元主义所提供的政策方案也不能有效解决新的福利供求矛盾。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政策而言,要辩证地对待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的经验。 关键词: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困境 福利多元主义兴起于1980年代,是为应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而对传统福利模式的反思,是为解决福利国家的危机而积极寻求的一种替代方案。它主张超越政府与市场二分的传统思维,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寻找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具有政府与市场所没有的优势,因而可以整合进社会福利体系之中,建构起多元的社会福利框架,以弥补政府与市场各自在福利提供上的不足。它力图避免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之争,希望在“左”与“右”的争论中寻找一条较为妥协、折衷的政治方案。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福利多元主义的政策方案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其他福利来源,并未有坚实而牢固的基础,社会部门并不能提供充分、稳定和全面的福利,福利多元主义所提出的政策方案也不能有效满足由社会变迁导致的新福利需求。 一、危机与福利多元主义 作为“社会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福祉承担法定的因而也是正式和明确

的责任的制度表征”(考夫曼,2004:13-14),福利国家的起源要追溯到西方社会市场化、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它是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力量的变化和综合作用。以接近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为特征的福利国家(米什拉,2003:16),创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黄金时代”。反过来看,创造福利国家辉煌历史的这两项经济上的特征,也充分说明福利国家的成功并不是没有条件的。相反,福利国家的成功取决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能实现正面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存在“广泛的政治共识”和“较清晰的社会关系”。福利国家的成功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能够说明福利国家制度安排优越性的,正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后果的共同作用。”(考夫曼,2004:22-25)然而,这些前提条件正在逐渐消失并使得福利国家开始出现困境,这种困境首先从物质层面开始,继而影响到认知层面。在物质层面,首先是低通货膨胀不再继续,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滞胀”,然后是充分就业被不断增长的失业所取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恶化以及恢复机会的渺茫,对福利国家的普遍信心正在消失。福利国家体制下的政策安排,被认为在两个层次上产生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讲,福利国家导致了公民的“依赖意识”;从宏观层面来讲,导致出现价值冲突、经济增长乏力、财政负担过重等危机(OECD,1981;Mishra,1984)。“共识”已经破裂,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对福利国家的批评及替代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福利多元主义逐渐兴起,并伴随着一股政府改革的潮流而取得了重要的话语权地位。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起源于1978年英国的《沃尔芬德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将志愿组织也纳入到福利的提供者行列中(彭华民、黄叶青,2006)。1986年,罗斯提出福利多元组合理论。他认为,一个社会总体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者所提供的福利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总体福利。社会福利是多元的组合,福利的总量等于家庭中生产的福利,加上通

近年来国外高等教育困境及改革

近年来国外高等教育困境及改革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均不同程度地面临高等教育 体制僵化、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发展困境;为使大学发挥其应有职能,真正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各国采取了下放大学权力、对咼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加大对咼等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公平等举措来对本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困境;改革;国外 [作者简介]吴新华,山东省茌平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组教师,山东茌平,252100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3-0015-0003 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都因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国际经济及社会的深刻变化而遭遇了一些困境继而进行了改革;而我国的咼等教育体制在连续12年扩招的基础上,大大提咼了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年限,但在整个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12年里, 也是大学遭遇诟病最多的几年,我们的大学同样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改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采取的改革措施,为我国咼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近年来国外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等教育体制僵化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输送高级人才的重任。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分配格局的变化,各国高等教育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高等教育体制僵化而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困境。如法国21世纪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源于拿 破仑时代,其管理高度中央集权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招生、教师的选任、教师工资水平等都由政府统一掌控(尹毓婷,2009);同样,澳大利亚由于联邦政府一直资助大学的财政,因此政府依靠各种对大学的拨款从而实现对大学课程、财政预算、研究方向等的调控,当大学已经认识到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来提高其国家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时,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却限制了它们,联邦、州和地区政府过多限制性的规定和报告程序,使得高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崔爱林,2008)。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虽然可以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控制能力,但是统一集中的管理方式阻碍了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各自特色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也失去了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自我反应和调整能力。 (二)咼等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1世纪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的生产、管理及组织形式,客观上要求大学也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方式转变,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满足大学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但各国高等教育收 费在不断上涨的同时,其质量却难以同步跟上。各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

福利国家危机

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力量,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普遍出现了危机。首先是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要求削减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减少税收以刺激投资。但高税收是高福利的基础,减少税收,出现财政赤字,高福利难以为继。其次是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福利国家”高福利、高工资、高补贴、长假期的优越条件,削弱了他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的是,高福利还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西方就业机会外流和第三世界廉价商品大量进入西方市场,“福利国家”竞争力减弱,难以支撑高昂的福利开支。 “福利国家”的危机最终导致了“福利国家”对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从“福利国家”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来看,“福利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既不会从根本上被推翻或取消,也不会完全按照过去形成的那种模式走下去,福利经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由于社会福利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要使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成为政治现实,社会福利计划必须能为领取津贴的人提供像样的补助,同时能强烈地刺激人们工作,而且给纳税人所带来的负担必须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会受到福利、效率、负担这三者关系的相互制约,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不能顾此失彼。 对“福利国家”的福利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同时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总的来看,在目前的形势下,社会福利会朝着“社会化”、“私人化”的方向发展,但不会完全“社会化”和“私人化”;社会福利将会走“第三条道路”,而且还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社会福利的私人化。社会福利私人化是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一种模式,其主要内容是:规定收益制下的公共账户转为规定缴费制下的私人账户,政府公共部门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再作为局内人来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通过各种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社会福利的私人化可以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兼容。而且,社会福利私人化还能弱化政治效应,并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来增进社会福利。总之,社会福利的私人化提高了效率,但不排斥公平,因而社会福利私人化将成为福利经济制度世界性的改革趋势。 其次是走“第三条道路”。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使“福利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问题更加突出: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加大了经济政策实施的难度,同时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以新保守主义经济学为依据的经济政策,已经不能够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解决经济全球化冲击之下产生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美国民主党和欧洲左翼政党为解决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执政理论,或者说是要在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与旧的政府干预和各阶级合作的社会民主之间,找到一条在当代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第三条道路”作为西方国家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政治上模糊阶级界限。“第三条道路”在接受了社会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抛弃了阶级政治,追求跨阶级合作,反对权威主义和排外主义;同时,在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寻求“平衡”,即在该进行干预的地方决不让市场自由放纵,在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决不插手。第二,在经济上制造新的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不是在国有和私有之间寻求平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