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必修三练习题: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练习题: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练习题: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练习题:区域农业发展

练习: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据此回答1~3题。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

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3.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地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4~7题。

4.北大荒是指()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B.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整个东北平原

D.仅指辽河平原

5.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6.“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7.“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

读下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9.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我们的屯子东面原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离屯子二十多里外的山林中,有一片我们生产队的“飞地”,称为“大荒地”。当年是十分肥沃的新开垦的山坡地,四周便是成片的树林。……这片山林是我们始终难以忘怀、必须朝拜的“圣地”。……它其实早已消失,仅存于我们心中。当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已全部是耕地,没有一片树林,没有一株白桦。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砂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根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③自然灾害频繁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好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4~15题。

14.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10年安徽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材料二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三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6分)

(2)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6分)

(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5分)

(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玉米也疯狂。以美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拉动了世界玉米的价格飙升。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 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达到1.187 5亿吨。

材料二图甲、乙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指示玉米带)。

材料三下图是玉米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1)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指出影响玉米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6分)

(2)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于美国,但总产量不如美国。造成此生产差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2分)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水源条件

D.机械化水平

(3)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6分)

答案

解析:第1题,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一般选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基础好的地区。第2题,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在成都平原没有分布;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不能生长在渭河平原。第3题,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惟一的选择。

答案:1.A 2.D 3.D

解析: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第4题,北大荒是指东北平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开发历史晚,开发前为荒芜之地,故称“北大荒”。第5题,由于“北大荒”地处纬度较高地区,故热量不足。第6题,“北大仓”地区人少地多,人均粮食产量高,商品率高,成为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第7题,“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破坏问题。答案:4.A 5.C 6.C 7.C

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松嫩平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答案:8.D

解析:东北地区因开发历史晚,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答案:9.D

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答案:10.B 11.D

解析:通过材料可确定为东北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及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答案:12.C 13.D

解析:从题中所提供的材料中可知,该地区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平原比重小,因此,其农业用地结构中林业所占比重应该大,种植业比重应该小。但从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占比重最大,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以推知,该地区是将大量的山地丘陵开垦为耕地所致。答案:14.A

解析:由于该地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年降水量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林业的比重,因此,其出路必然是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答案:15.D 16.解析:该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优势产区的区位因素。笫(1)题,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即可回答。第(2)题,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知识。第(3)题,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第(4)题,我国农业资源多样化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加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1)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

(2)

(3)

(4)①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②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市场;③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全面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17.解析:第(1)题,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可以发现两国的玉米带都分布于平原地区,且气候条件优越。第(2)题,影响中美两国玉米生产差异的区位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第(3)题,影响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有美国玉米和能源的供求关系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

答案:(1)地形区位: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气候区位:都分布在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2)D

(3)玉米生产过剩,库存大量增加;能源危机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水平的提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种子在2~4℃就能发芽,幼苗能耐短时间低温。喜日照,忌高温,绝对最高温度25℃以上时光合作用受阻。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量65%的水分,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籽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因此燕麦的根茎往往长达一米左右,以便能汲取更多的水分。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春播燕麦黄金纬度生长带,这里被称为北半球燕麦带。燕麦属于低产作物,但却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绿色营养保健作物。我国燕麦产区发展燕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但是,我国燕麦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1)分析北纬41°~43°成为春播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的原因。 (2)简述我国燕麦产区的分布状况。 (3)说明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 (4)请为我国燕麦产区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该范围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2)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

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北纬41°~43°内陆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北温带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较高,春季温暖,夏季凉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符合燕麦的生产习性。 (2)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北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高原山地;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高山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地。 (3)我国发展燕麦生产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条件要从环境清洁无污染方面分析。结合图示可知,我国燕麦产区多属于半干旱高寒山区和农牧过度地带,人烟稀少,基本不存在污染;当地经济发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水、土纯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有理即可。如:因地制宜,根据燕麦生产区的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有效提高燕麦产量、品质;发挥我国燕麦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加快燕麦产业化开发的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燕麦生产、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的衔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产、增收、增效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洛川县是我国苹果外销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洛川县大力推进“果一沼一畜”模式,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2016年建成了洛川县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该项目融入了展示、销售、培训、物流、旅游、研发、认证、体验、健康、文化、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成为陕西传统产业升级跨界整合的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区域农业的发展练习题1 1.拥有全国两大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在保障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 禽饲养业,实现“粮变肉、草变乳”的过腹增值,倾力建 设“绿色大厨房”。为提升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黑龙江省 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绿色品牌的“森林猪”“森林鸡”, 尽管价格较高,却广受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黑龙江省位 置及范围。 (1)分析黑龙江省建设“绿色大厨房”的有利区位条件。 (8分) (2)简述黑龙江省“绿色大厨房”对区域发展的意义。(6分) 2.读中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某区域图。材料二:该区域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地地形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该地 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材料二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3分)

(4)简述该地形区综合治理后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4分) 区域农业的发展练习题2 盐度是指每一百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图中甲村庄土地利用类型。 (1)某同学据材料一推测该图反映的季节为夏季,请你为他的推测提供依据。(4分) (2)图中甲村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有什么问题?对当地的下游河湖有什么影响?(4分)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且在作物收割后,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根茬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物质大气水分 基本情况土地类型 面积人口 梯田(种水 稻) 薪炭林、果 林、毛竹 甘蔗田湿地其他 400公顷 1 900人200公顷40公顷105公顷35公顷20公顷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大纲 第一课时 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 3.地形和土壤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

区域经济发展B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②云贵高原③江南丘陵④华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C 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回答3~4题。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 3.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选择题 [2018·江苏省苏北四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某葡萄生态产业园是在宁夏贺兰山麓戈壁滩一片荒地上投资开发兴建的,地势西高东低。图K23-1为该葡萄生态产业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K23-1 1.该葡萄生态产业园所处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山间盆地 B.冲积扇平原 C.黄河冲积平原 D.古河口三角洲平原 2.该葡萄生态产业园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距银川近②夏季气温较低③土壤肥沃④葡萄品质优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8·广州调研]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据此完成3~5题。 3.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上升、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 D.下降、下降 4.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 A.地温 B.积雪 C.植被覆盖率 D.日照时数 5.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开垦湿地 B.毁林开荒 C.填湖种草 D.城市化 [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安徽怀远县是中国石榴之乡,“怀远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几年来,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县中坪镇通过引种,使石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与安徽怀远相比,贵州黔西县种植石榴的优势是 ( ) A.交通便利 B.热量条件充足 C.发展历史悠久 D.经验丰富 7.与黔西县石榴产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物流业发展 B.资金雄厚 C.加工业发达 D.劳动力成本低 8.进一步促进黔西县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广各种植户个体发展 B.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引进其他农产品,实现多种经营 [2018·山东枣庄二模]甘蔗是主要糖料作物之一,喜温、喜光、喜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超过台湾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级行政区。1993年之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广西蔗区的甘蔗生产以个体种植为主,收割靠手砍、肩扛,与世界第一产糖大国巴西相比,广西甘蔗的生产成本要高出许多。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据此回答9~11题。 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糖业中心由广东转移到广西的原因是广西比广东( ) ①水热条件更好②土地租金更低 ③平原面积更广④劳动力更廉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种植成本上升②收购价格提高 ③种植业结构调整④蔗糖进口数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有关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不合理的是( ) A.推进土地流转 B.扩大种植面积 C.培育高产品种 D.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非选择题 12.[2018·江苏苏北四市上学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专题综合检测8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挪威(下图)渔业资源丰富,该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大,而且出口率非常高,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其中三文鱼出口占到全世界的53%,中国95%的进口三文鱼来自挪威。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据此回答1~3题。 1.挪威水产品出口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人口少B.产品质量好 C.水产品产量丰富D.产品种类多 答案 A 解析出口量大的原因是挪威水产品产品质量好、水产品产量丰富、产品种类多,而出口率高的原因主要考虑本国市场大小。挪威国内人口少,消费量小使得水产品出口率高。 2.目前大多数挪威三文鱼运往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是( ) A.铁路运输B.海洋运输 C.航空运输D.公路运输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可知,运输时间短,而

我国和挪威相距较远,且三文鱼易变质,本身的价格高,故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航空运输,C项正确。 3.与世界大渔场相比,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品质优越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B.海水冷而纯净 C.海岸曲折,峡湾众多D.鱼类饵料丰富 答案 B 解析与其他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相比,挪威纬度较高,海水温度低,三文鱼生长时间长,肉质鲜美;挪威相比其他渔场人口密度小,工业少,污染小,其三文鱼的品质优良。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4~5题。 4.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 C 解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而造成土壤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C项正确。 5.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雪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冲关三十四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东北地区轮廓图,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两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解析:1.B 2.A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害B.冻害 C.滑坡D.洪水 解析:B [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下面两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③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 5.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 A.冬季风 B.地势 C.天气 D.纬度 6.图中④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 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雨多⑥地下有冻土 A.①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 ③④⑤⑥ 下图为我国某省春季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图中甲区域(阴影区域)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纬度、地形

8.春季气温变化会影响该省农作物的( ) ①产量②熟制③品质④种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春季平均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该省( ) A.洪涝灾害增多 B.林火灾害增多 C.凌汛时间增长 D.病虫害减少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降水 D.热量 11.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A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B.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C.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D.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该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

中国的农业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图7-1-1是我国的小麦、油莱、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图序与排序一致的是() A.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 B.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 C.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 D.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 2.图7-1-2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条件下分布 的某种农作物。其序号与下列农作物排序一致的是() A.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 B.水稻、春小麦、玉米、冬小麦 C.甘蔗、甜菜、咖啡、亚麻D.咖啡、 橡胶、甘蔗、甜菜 3.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②长江中下游 区③南部沿海区④黄河中下游区与图7 -1-3所示相应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 物结构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4.下列省份中,垦殖指数和复种指数都比较高的是()A.黑龙江B.河北省 C.江苏省D.浙江省 读图7-1-9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 完成5-7题: 5.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6.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A.开垦草原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陡坡开荒 7.不是造成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建筑、公交占用耕地B.退耕还林 C.水土流失D.荒漠化 读图7-1-10,完成8-10题: 8.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C.该地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 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9.判断该地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A.天然橡胶B.棉花C.茶叶D.甜菜 10.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读图7-1-11。回答11-13题: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 12.7-1-11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 名称,该区域和下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 分别是() A.甜菜、冬小麦 B .甜菜、春小麦 C.棉花、春小麦 D .玉米、冬小麦 1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 带来挑战,以下对我国农业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B.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区域农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农作物每 年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 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四省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江苏 B.山西 C.青海 D.海南 2、图中甲地农业生产潜力比台湾省低,主要原因是甲地 () A.气候炎热,降水稀少 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C.沙漠广布,土壤肥力低 D.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 (2019陆丰期末)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mm,年蒸发量 1500mm。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 A.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 B.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 C.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 D.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 4.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 A.南方丘陵 B.河西走廊 C.东北平原 D.山东半岛 (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内蒙古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市场因素的差异 C.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 D.民族构成的差异 6.华北平原适宜发展() A.以瓜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B.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饲养牦牛为主的畜牧业 7.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2018年1月广东学考)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9.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冷漫长 B.科技水平低 C.原料不足 D.日照不长 10.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能源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2017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预计发展水田约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约44万公顷,改善水田约43万公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 11.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 A.夏季日照时间长 B.纬度低,生长期长 C.可开垦荒地多 D.灌溉水源充足 1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 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C.水利设施完善 D.科技水平高 1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B.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图(甲图)及某区农业活动流程图(乙图),回答1~2题。 甲图乙图 1.乙图所示农业活动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农业带() A.畜牧和灌溉农业带B.乳畜带C.棉花带D.混合农业带 2.如果在甲图中“”区域再增加一个农业带,该带最恰当的名称是() A.水稻种植带B.热带经济作物带C.园艺带D.大豆带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形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应该注意() A.红壤的改良B.黑土的利用和保护 C.沼泽的开垦D.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4.该地区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是() 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控制人口增长D.改良土壤 图中的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面,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读图回答5~6题。 5.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困难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6.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 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发矿产资源 C.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垦区粮食的商品率已达到93%。结合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图,回答7~9 题。 7.制约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 C.气候较为干旱D.光照条件差 8.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A.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粮食单产高 C.播种面积广D.生产技术水平高 9.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总产量高 B.耕地面积广 C.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广 D.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差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高考一轮区域农业发展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城市P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 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019年9月19日,湖南省农科院发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5.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它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生长期长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6.当前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特点是 A.单产提高 B.种植面积不变 C.商品率降低 D.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大 下图为“世界各地区粮食进出口状况示意图”(图中圆的大小表示数量多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中世界粮食进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水稻种植业 D.大牧场放牧业 8.图中粮食进口量居第三位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水源 C.资金 D.劳动力 9.图中粮食出口量居首位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特征是 A.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B.精耕细作、单产高,生产规模小 C.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D.农业生产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下图为我国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有关图示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林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 B.湿地面积减少得最多 C.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样 D.过度砍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 11.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给该地造成的影响有 ①地下水位升高②沙尘暴多发③旱涝灾害增加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2019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 (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 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 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引入正题)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 A、阿根廷 B、澳大利亚 C、法国 D、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许多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大省发现,不少农产品频遭主要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此回答2-3题。 2、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的原因是()①国家政策倾斜②劳动力丰富而廉价③土地租金低廉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导致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是()①质检设备落后②大量喷洒农药③世界农产品市场严重饱和④进口国质检标准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4-6题。 4、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 5、该农业的好处是() 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可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6、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土壤 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读我国的两则农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据此回答7-8题。 7、农谚可能分别适用于() A、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 B、南疆和松嫩平原 C、汉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D、黄淮平原和江淮地区 8、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区跟第二则农谚吻合的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9、读下面的某国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国家的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属于带和带(温度带),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为优越。(2)填出下列数码所代表的农业区(带):① ,② ,③ ,④ ,⑤ ,⑧ ,⑨ 。(3)填出下列数码所代表的海域名称:⑥ ,⑦ 。(4)⑨农业带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气候,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5)从地形和气候条件来分析⑤农业区(带)形成的原因。 10、下图为我国山东某村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