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以东北地区为例,能够评价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理解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布局的影响。

2、能够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及成因。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4、能够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区域的农业发展

(3)农业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

②地形与水源

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和东部。(2)自然条件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的

提供了条件。

东北地区西部高原为高原;中部东北平原由平原、平原、平原构成;周围山地有山脉、山脉、山脉。

土壤

东北地区、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一些工业部分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

东北地区交通,。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一方面使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和的发展。

探究活动:62、64页活动

三、农业布局特点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的突出特点。

五、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的环境退化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和退化严重,土地、和草场退化加剧,频繁、以及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入手,坚持、与、相结合,坚持、的统一。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强化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延长;推进农业向、和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与两大主题。

强化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和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及配套加工业。

实现特色经济作物由型生产向及并举的转变。

Ⅱ.预习自测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3~4题。

3.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是制约条件是

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C.热量不足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4.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全球气候变暖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据此回答7~9题。

7.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居全国首位

B.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土壤肥沃,黄土广布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8.近年来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沙漠化扩大B.水土流失加剧C.气候恶化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9.现在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是()

A.粮食已经能够自给B.没有人愿意到“北大荒”开垦土地

C.保护沼泽等湿地,改善生态环境D.“北大荒”土地没有肥力

?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始于疑---思考,收获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Ⅰ. 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区域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

八五九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安镇,全场场区总面积为1355平方公里。

1990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自然林地面积16.9万亩。职工2304人,以农为主,兼营林、牧,年粮食总产量4.2万吨,其中商品粮为3.5万吨。

2005年,拥有耕地64万亩,有职工3 357人,粮豆总产15.70万吨,其中商品粮为13.5万吨。全场拥有拖拉机451台,水田整地机械486台,收割机126台。

2000年以来畜牧业发展迅猛,奶牛由1983年底的 59头发展到3 285头,水产养殖业已拥有千亩人工鱼池,年饲养面积达1 100亩,年产各种鱼类278吨。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1.3亿元,粮豆总产13.5亿斤,畜牧业增加值6709万元,工业增加值7668万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全年完成各类固定资产总投资3.74亿元。大江川流,湿地沃野,稻苗荡漾,大豆摇铃。八五九农场经过54年的经营管理,完成了由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转型,由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生活方式彻底改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迅速提升;实现了人力资源大量储备,科技体系初步成型,现代化大农业水平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的目标;形成了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投资能力大幅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和谐推进,农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八五九农场在商品率、单位面积产量两个方面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问题2:根据2005年数据,试分析八五九农场的农业区位条件

问题3:八五九农场出产的大米具有四大特点:

一: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

二:饭粒油亮,香味浓郁。

三: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

四: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试分析东北大米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

问题4:1990年到2005年八五九农场的耕地面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问题5:通过所学知识和八九五农场的经验,请为现阶段依然贫困的农村地区献计献策。

探究活动:68页活动

Ⅱ.我的知识网络----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Ⅲ.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

2.与①地区相比,③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

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3~5题。3.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土地肥沃B.雨热同期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

4.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3~5天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近640斤/亩的好收成。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偏低B.春季气温偏低C.春季降水偏少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5.近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C.市场扩大D.交通改善

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健康,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6~7题。6.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光、热、水充足B.生长期长,病虫害少

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7.珠三角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地价上升②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水稻种植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⑤珠三角地区由于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了解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6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 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 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 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______平原、?______平原、辽河平原。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农业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熟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听完这首歌,谁来回答问题。同学发言,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农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农业的一些部门,其实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什么是农业呢?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 师: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谁来说一下?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我们靠海部分的渔业是海洋渔业,畜牧业。 师:下面来做个练习看看你是否理解农业。 展示练习:判断真伪。 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农业,属于何种农业? 人工养殖珍珠、采矿、打猎、养鱼、造纸。 (二)农业与我们 可以说农业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请你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吃、穿、用哪些来自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再来看这几幅图片说明分别来自农业的哪些部门。 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吃、穿、用等物资资料也为我们发展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你能列举农业可为工业提供哪些原材料么? 师补充:棉、麻、丝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小麦、水稻、花生、油菜籽、牛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为建筑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皮类为家用品制作提供原材料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农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下面关于农业地位的说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农作物每 年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 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四省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江苏 B.山西 C.青海 D.海南 2、图中甲地农业生产潜力比台湾省低,主要原因是甲地 () A.气候炎热,降水稀少 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C.沙漠广布,土壤肥力低 D.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 (2019陆丰期末)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mm,年蒸发量 1500mm。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 A.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 B.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 C.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 D.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 4.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 A.南方丘陵 B.河西走廊 C.东北平原 D.山东半岛 (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内蒙古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市场因素的差异 C.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 D.民族构成的差异 6.华北平原适宜发展() A.以瓜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 B.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D.以饲养牦牛为主的畜牧业 7.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2018年1月广东学考)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9.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冷漫长 B.科技水平低 C.原料不足 D.日照不长 10.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能源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2017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预计发展水田约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约44万公顷,改善水田约43万公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 11.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 A.夏季日照时间长 B.纬度低,生长期长 C.可开垦荒地多 D.灌溉水源充足 1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 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C.水利设施完善 D.科技水平高 1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B.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 (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 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 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引入正题)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以东北地区为例,能够评价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理解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布局的影响。 2、能够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及成因。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4、能够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区域的农业发展 (3)农业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 ②地形与水源 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和东部。(2)自然条件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的 提供了条件。 东北地区西部高原为高原;中部东北平原由平原、平原、平原构成;周围山地有山脉、山脉、山脉。 土壤 东北地区、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一些工业部分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 东北地区交通,。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一方面使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和的发展。 探究活动:62、64页活动 三、农业布局特点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的突出特点。 五、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的环境退化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和退化严重,土地、和草场退化加剧,频繁、以及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入手,坚持、与、相结合,坚持、的统一。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强化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延长;推进农业向、和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与两大主题。 强化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和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及配套加工业。 实现特色经济作物由型生产向及并举的转变。 Ⅱ.预习自测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3~4题。 3.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是制约条件是 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C.热量不足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4.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全球气候变暖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教案】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020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之区域农业发展(附答案详解)

区域农业发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传统品种,对当地适应性强,口感好,但产量低。目前,各地老种子消失呈加剧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老种子品种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品种质量差 C.农村劳动力流失D.商业种子冲击 2.遏制老种子“消失”趋势的合理措施是() ①建立老种子库,完善贮存环境②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种子改良③规范化种植,加强保种育种④减少人为干预,杜绝污染生长环境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田间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根区的水分满足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了更有效利用雨水,在不同地区会调整沟、垄的宽度和深度。下图示意沟垄集雨技术。据此完成3~4题。 3.干旱地区提高集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 A.加大垄高B.增大沟深 C.垄上覆膜D.沟上覆膜 4.最适合采用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区域是() A.塔里木盆地北部B.北方农牧交错带 C.东北三江平原D.南方低山丘陵区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块耕地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复种指数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5~7

题。 5.该地区所在省份可能是() A.黑龙江B.江苏 C.青海D.海南 6.导致该地图示时间内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生长期延长B.全球气候变暖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业技术进步 7.复种指数的降低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活强度增加 C.土地集约利用D.农村人地压力增大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8~9题。 8.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9.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300 mm,土壤贫瘠。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随着滴灌技术和日光温室的快速普及,埃尔埃希多地区已由过去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整理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平原( 种植业)、山地( 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广元市黄冈学校吴文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 (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 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区域农业的发展分析

区域农业的发展分析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课程类型】综合课、新课教学 【课程时间】二课时(约80分钟) 【授课教师】程听(实习生)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以某一区域(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发展进行分析。其中,对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面;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方法只要求达到了解层面即可。 【教材解读】 教材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然后以东北地区为例分四个版块介绍:1、 东北地区成为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地理优势,教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其中自然条件方面着重讲解;2、由于区域内部地理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造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4、东北农业发展方向。其中第三部分阅读篇介绍农业地区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将美国与东北地区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总观全局,教材注重用实际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和举一反三,比如说课本64页、66页及68页的活动题。综上,对于教材处理上先讲案例最后对农业区域发展的一般步骤进行总结。 【学情分析】 高二(1)班和高二(2)班是理科班,本身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再加上地理基

础不

是很好,故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不宜过难,应尽量以课本为主。为提高学生上课兴趣要着重注意课堂的趣味性,可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或者故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 力。 【教学目标】 民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东北农业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特点; 3、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4、清楚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5、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K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北地区的位置、气温、降水和地形图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自然条件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并归纳出东北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意识。 3、通过对比讲解东北和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K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东北地理条件分析)、小组合作讨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三4.1.1《区域农业发展》word学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三4.1.1《区域农业发展》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 记住东北地区的范围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习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学习难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方法引领】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利用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活跃课堂,让同学爱学、乐学。首先,学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东北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看图,填出山脉和平原。然后,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知识链接】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区适宜发展林果业) 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 【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范围: 、 、 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和 生产基地。

理解: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拓展 活动】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的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②新疆南部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第四章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 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 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CAI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CAI展示图4.2:总结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出示思考题)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CAI出示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