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的几种典型案例

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的几种典型案例

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的几种典型案例

作者:陈云刘立军杨生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50期

摘要:大学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理选择,高校各类课程已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研究型教学。本文概述了生物化学课程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案例,为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77-02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1]。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完美结合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对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揭示,逐步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科学问题探索实践过程的再现。结合我们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生物化学中的几个案例谈一些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一、“科学实验再现”型研究型课堂设计

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设计研究性教学时,可以循着“提出问题、科学实验再现、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学案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科学实验再现。重点讲述经典的三个实验。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双球菌和老鼠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果证明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3.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自20世纪上半叶三个经典实验的证明,继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

构,解析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自然转接到后续DNA结构的相关内容的讲述。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自主设计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如: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发现等。

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型教学设计

这一类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索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自主地提出、解释、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性主题承上启下、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所研究和收获。

1.教师布置任务,启动研究。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同源蛋白质的特种差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细胞色素c为例)、分子病(以镰刀状贫血病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空间构象的变化进而导致功能改变: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酶原激活的实质以及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实验;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引起功能改变:变构现象(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关系为例)[2]。以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该章节的内容,它们涵盖了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联系,为后续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知识作铺垫。

2.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教师深入班级,巡回检查或召开分组会议,听取汇报,掌握学生的研究过程,督促学生的研究正常开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应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学会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工作。类似的案例如: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糖链的结构与糖生物学等。

三、“例证型”研究型教学案例设计

生物化学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因而其理论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常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以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应用主要有以下章节[3]。

1.蛋白质的分类。禽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质都属于糖蛋白,一种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种称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

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红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种形态,神经氨酸酶则有11(N1-N11)种形态。

2.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药物的开发是酶竞争性抑制机理的完美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是罗氏公司独家生产的达菲,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学名称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乙酯。奥司他韦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奥司他韦羧酸的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酶的作用机制。“流感酶(Fludase)”是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流感药物。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流感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来说明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酶的催化基因与底物的反应基因正确结合,形成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断唾液酸的糖链,使神经氨酸酶与无法与底物结合发挥催化,则流感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去感染新的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在子代得以表达;三是通过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变异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变的结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基因点突变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抗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基因重组。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并在GISAID 数据库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贺建奎副教授用这4个基因组以及1193个已知的流感各亚型的基因组,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生成树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个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来自于H7亚型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

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也就是说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几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禽流感病毒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对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学防控流感的信心。类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种激素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许多同学在学习时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们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学实践

证明:生物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关于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增刊):187-188.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刚,马晓,杨玉珍.H1N1病毒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案例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0,45(8):7-8.

[4]刘德立,袁永泽,熊丽.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以学生主讲生物化学部分章节为例.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20-2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设计 前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细胞机制、解读遗传密码、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设计,探究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提高学科素养和学术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 2.掌握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机制,深入了解细胞进程分子调 控、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3.理解与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深造、从事研究工作 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生化分子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即生命体系中的主要物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将介绍以下内容: 1.生物高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等的结 构与功能。 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大分子结构与作用的定量关系。 3.生物大分子的动态机制:代表性的生物大分子运动及其分子机制,如: 分子扭曲、反应等活动。

生化代谢与调控 生物内部代谢反应是生命体系的基础,而代谢调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本 课程将介绍以下内容: 1.生物代谢反应的一般规律:能量转换、物质转换和代谢调控等。 2.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代表性调控方式的分子作 用机制。 3.代表性正常和发生代谢异常的生命活动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典型案例。 分子遗传学 DNA是生命之源,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即源自基因上的差异。本课程将介绍以 下内容: 1.分子遗传学的基础:DNA的组成结构、复制与表达等。 2.分子遗传规律发现与探究:基因突变、基因聚类以及基因组结构变异 的分子机理。 3.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相关前沿和新技术的检测及转化。 教学形式 为使学生真正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形式安排如下: 1.理论课程: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讲述课程知 识点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趋 势。 2.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参与与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 通过实践理解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术报告:教师会安排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专家或相关学科组 合的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学术报告等活动,以推动课程与实践的融合。学生 也可以自己组织课题实践并进行报告展示,以提高其学术素质和动手能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一、案例简介 (一)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概念;癌基因活化的机制;癌基因产物的种类与功能;抑癌基因的概念;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 熟悉:常见的癌基因家族(src、ras、myc和sis)及其功能;熟悉EGFR、Her2等常见癌基因的编码产物;常见抑癌基因Rb和TP53的功能。 了解:肿瘤发生发展与细胞生长增殖调控之间关系;常见的病毒癌基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特点。 拓展:慢粒白血病的发生过程及是使用抗癌药物格列卫治疗的药物作用机制。 (二)案例基本情况 2018年7月5日,电影《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轰动一时,展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影片描述程勇通过前往印度购买防止的格列卫带会国内,让买不起天价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保住了一线生机,拥有了继续生活的希望,程勇挽救无数濒临死亡的患者的

生命,被封为药神,但是由于格列卫没有纳入医保,程勇行为属于走私,违反药品专利法,最终获刑入狱。国家高度重视,经过不懈努力,将抗癌药物纳入医保,让更多癌症患者可以延续生命。 (三)思想政治教育 这部电影切入中国人病不起、死不起、因病返贫、高价药不堪重负的现实困境。影片上映后,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天价药问题,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药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确定的相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要是抓紧落实,尽可能的为百姓惠及更多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 通过这一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抗癌药物格列卫的药效机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求知若渴,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为祖国医疗事业奋斗;引导学生从国家医疗体系改革中感受祖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体会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政党,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教学设计 (一)知识导入: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案例研究

高中生物学习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案 例研究 高中生物学习中,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 研究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案例研 究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中 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生物化学案例研究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我们通过生物化学案例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相关知识。 1. 案例一:酶的作用 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在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中扮演 着催化剂的角色。比如,消化系统中的胃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的消化,使其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通过研究这一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酶 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酶的催化机制以及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关系。 2. 案例二:水的生物学意义 水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媒介。通过研 究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我们可以了解水在生物体内的溶解、输送和 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在研究水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水 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其对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二、分子生物学案例研究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通过分子生物学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DNA和蛋白质等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调控。 1. 案例三: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遗传性状的单位,而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通过研究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病例,我们可以了解基因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如何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改变或修复遗传病相关基因的方法。 2. 案例四:PCR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出目标基因的大量拷贝。通过研究PCR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案例,我们可以了解PCR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探讨其在基因诊断、疾病筛查和法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总结: 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些案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还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注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案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探索,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加深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科学素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以胰岛 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 引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生物化学检验这门课程中,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来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一、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的背景介绍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和脂肪代谢的重要激素,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胰岛素水平的异常变化与一些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因此胰岛素检测成为了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课题。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将胰岛素检测纳入生物化学实训环节,通过设计短视频实训,达到生动展示实验步骤和讲解实验原理的效果。 二、思政教育在胰岛素检测课程中的融入 1. 引导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进行实验前,通过课前导入和教师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切实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胰岛素检测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重视思政教育。 2. 探索胰岛素检测的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问题是思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胰岛素检测实训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和判断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如胰岛素的合理使用、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胰岛素检测是生物化学检验中的一种科技创新。通过胰岛素检测实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胰岛素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三、案例分析: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 1. 案例背景介绍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名成员作为胰岛素患者,其他成员作为医生、实验师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胰岛素患者的困境和需求,从而引发他们对疾病的关注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短视频实训设计 每个小组设计一段胰岛素检测的短视频,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原理解释及实验结果分析。通过短视频实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和亲自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理论认识。 3. 短视频展示与讨论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短视频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分享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他们对胰岛素检测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增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这一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引入思政教育的元素,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培养

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优秀案例 生物化学

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优秀案例生物化学 1、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与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生化知识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学习其他临床护理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适应医学现代化的发展及从事临床护理等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作必要准备。 该课程理论抽象晦涩、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知识体系更新迅速。学生普遍反应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继续教育学生课时数少,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等特点又进一步增加了生物化学的课程难度,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更加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因此自2018年开始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旨在打造适合我校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和培养需求的线上金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计及实施

课程设计思路 生物化学教学秉承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中心,关注科技动态、紧跟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建成集视频、文件、习题、讨论、讲座等于一体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思政元素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既强调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既强调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本课程使继续教育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描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理解物质代谢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二)能力目标 正确解释一般生命现象,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治原则,说出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具备良好协

生物化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1.糖类化合物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植物的根、茎、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这些物质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属于杂多糖,是构成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多糖。(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糖在生物体内分解时通过氧化磷酸化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生物体内作为能源贮存的糖类有淀粉、糖原等。 (2)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有些糖是重要的代谢中间物,糖类物质通过这些中间代谢物合成其他生物分子例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糖蛋白是一类生物体内分布极广的复合糖,其中的糖链在分子或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过程中可能起着信息分子的作用。与免疫保护、发育、形态发生、衰老、器官移植等均与糖蛋白有关。 2. 葡萄糖溶液为什么有变旋现象? D-吡喃葡萄糖在乙醇溶液或吡啶溶液中可以形成结晶,得到两种比旋光度不同的D-葡萄糖,前者的比旋光度为+113o,后者的比旋光度为+19o。如果把这两种葡萄糖结晶分别溶解在水中,并放在旋光仪中观察,前者的比旋光度由+113o降至+52o,后者由+19o升到+52o,随后稳定不变。葡萄糖溶液发生比旋光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具有不同的环状结构,当葡萄糖由开链结构变为环状结构时,C1原子同时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同时产生了两个新的旋光异构体。一个叫α-D-吡喃葡萄糖,另外一个叫β-D-吡喃葡萄糖,这两种物质互为异头物,在溶液中可以通过开链式结构发生相互转化,达到最后的平衡,其比旋光度为+52 o。 3. 什么是糖蛋白?有何生物学功能? 糖蛋白是广泛存在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类含糖基(或糖衍生物)的蛋白质,糖基与蛋白质的氨基酸以共价键结合。糖蛋白中的寡糖链大小不一,小的仅为1个单糖,复杂的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本科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2006年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2012年开设伯苓小班教学(30人),2016年试点开展课程英文化建设(采用国际一流通用原版教材、授课材料和语言采用双语、考核引入英文题目),2018年开展教育部拔尖课题“生命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小班靶向精准教学辅助职能平台研究”,2019年开展“生物化学”O-AMAS有效教学项目建设,在小班研讨教学、信息化融合、一流课程建设中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教学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智慧教学工具,以及道具,材料,板书等开展多种方式和手段的教学活动。力争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和方式也与时俱进。 二、思政育人目标 (一)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培养能发现问题的眼睛,能思考问题的头脑,能解决问题的双手。 (二)具备科研创新的内在能力 能够认知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规律,掌握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创新性工作。 (三)培养投入专业的信念毅力 借助深入了解研究历史,认识学科研究和发展是对我们自身美好生活的贡献和价值,培养学术对本学科的专注和热爱;通过对前辈科

学家工作的介绍,提升学生投入研究的信心。 三、思路与措施 (1)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灵活机动融入思政内容,不刻意。 课程思政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分离的一部分,而是融入专业学习的一部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是汇聚很多科学家的成果,而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则推动人类的巨大进步。 (2)课程思政借助多种方式,内容、资料融入思政教育,不刻板。 教师面对的知识内容在不断发展,面对的学生也依然会不断变化,应对这些改变,也需要教师的教学工作跟随调整。配合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成长经历,以及熟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途径,借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和育人,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板书,配合智慧教学工具,线上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小道具,教学材料等,灵活开展思政教学。 (3)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科研诚信等价值导向,要深刻。 让学生深刻认识科研诚信,为人诚实也是有力的科研力量;坚定的理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是强大的信念支撑。 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现实资料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生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了解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现实需要。 四、创新点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如:课堂讲解,课后自习,课堂讨论等。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自然生命科学领域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学科。它主要从微观分子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通过揭示组成人体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体内代谢变化的规律来认识疾病,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是生物、临床、预防、影像、麻醉、口腔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从分子水平认识正常与疾病状态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为基础医学其他课程和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适合学习这门课的人群有: 1.本门课程主要适用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如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影像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 2.也可以作为硕士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辅助学习资料;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也能进入学习。二、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融入案例教学,建立知识体系”(思政目标),指导学

生进行糖无氧氧化概念、部位、过程、生理意义等的学习(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正直善良的价值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世界观。 2.通过“介绍中国贡献,培养家国情怀”、“普及科学历史,塑造价值观念”(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对糖无氧氧化代谢的思考,深入进行肿瘤细胞代谢状态的分析(教学目标)。 3.通过“健全学科素养,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运动中代谢过程的分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生化中国创新贡献模块和生化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模块举例,对学生发布小组任务并进行课后线上讨论,活动间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令思政教育穿石于滴水,润物在无声,使学生提高与人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2.通过生化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模块和生化联系临床模块举例,对糖的无氧氧化概念、部位、过程、意义等进行讲授,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生活、临床常识去学习理解生化课程,在医学理论课程中感受人文知识的熏陶,从而使学生从知识中获得真知,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思辨方法,把所学铭记于心,活用于医,这便是传授生化课程的 内涵所在。 三、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主要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介于生物学和化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为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学分4,学时90,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知识基础。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该案例为第八章:糖的分解代谢,第三节: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主要讲授生物能量的代谢过程,将复杂的生物能量代谢过程与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2.案例 在介绍糖酵解时,该代谢途径包括投入和产出阶段的11步反应。以1mol葡萄糖为例,在第一个阶段投入了2molATP,第二个阶段生成了4molATP,最终产物丙酮酸和辅酶I在有氧条件下进入三羧酸循

环释放出30或32molATP。通过该例子引导学生“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元素。在糖的有氧氧化途径中,首先介绍糖的有氧氧化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原或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为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降解为CO2。在这个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生成6分子CO2,因此动物家畜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但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产生的CO2大量增加,改变了全球碳循环,导致温室效应异常和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低碳环保意识,维护生态文明。 在介绍糖异生代谢知识时,可以举例动物体内经过非常复杂的糖异生代谢,将摄取的植物食物转变了体内的糖类物质。引入鲁迅名言“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向学生传递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将复杂的生物能量代谢过程与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和讨论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习和理解能力。三、案例成效 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从而丰富专业课程自身内涵,拓展了教学功能,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爱国主义等思政、德育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夯实了学生内在德性和科学素养。将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人生哲理、家国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评价及学生学习的相关成果:学生掌握了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生物化学》课程

案例课程:激素 一、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主要内容包括:①蛋白质、核酸、糖、脂肪、维生素、激素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②这些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代谢调控机理。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如下: (1)课程思政教学从“教师灌输”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精选优秀案例、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发掘思政内涵、自我感悟、自我教育;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育人时空:线上设置讨论话题、学生思考讨论,课堂师生交流、升华引导; (3)紧密贴合科研和生活,让课程思政教学有用、有趣、有温度。 二、案例展示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使学生能应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生命现象,塑造唯物主义世界观;

(2)启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4)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1)讲解“喜怒哀乐”等现象的科学本质,纠正唯心主义观点和封建迷信思想,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讲解信号传递及调控机制,阐明其中蕴含的内因与外因、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塑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体系; (3)讲解生长激素分泌的2个规律——晚上11~12点是分泌高峰期、运动可以促进分泌,说明按时睡眠和积极运动对身高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合理作息、积极运动的生活习惯; (4)介绍激素的科学发现故事和相关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引言部分先介绍了PBL教学法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正文部分从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特点和优势入手,阐述其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探讨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结论部分总结了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动力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PBL教学法,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 应用案例, 理论基础, 优势, 学生影响, 启示, 展望, 发展方向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实验课程中。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生物和化学两大领域的知识,而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的机会。 1.2 研究意义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PBL教学法则在实践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问题导向和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PBL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PBL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PBL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实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借助PBL教学法,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研究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 2.1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

生物化学案例分析

生物化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患者,男性45岁,因腹痛,腹胀。发热4天就诊。体检:体温39℃,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780umol/L,未结合胆红素5.1umol/L,粪便呈灰白色,尿液颜色深黄,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阴性,血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正常。 初步诊断:胆总管阻塞 分析: 1.黄疸介绍: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2.黄疸分类: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这里可以判定为显性黄疸。 3.黄疸产生原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林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 生对临床实验室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而课程思政教学则是指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 展和人格的健全成长。今天我们将探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 政教学的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呈现这一主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融合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 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各种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如 何正确处理检验结果,如何对待患者信息的保密等,这些都是在临床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案例分析 我们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举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临床 应用中,当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学生应如何调整心态,并正确应对。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 实际应用,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总结与展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结 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思政教育的理念,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和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做好思想和实践准备。 个人观点: 我认为,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们 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良好人格的医学人才。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和思考,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临床生物 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案例,从而在教育实践中 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 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验室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而课程思政教学则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 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成长。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临 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呈现这一主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融合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 职业道德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生物化学 检验技术的实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 及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全成长。

校本研修案例

校本研修案例 【篇一:校本研修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优秀案例)为了有效开展小组合 作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石连平:⑴巧妙组编小组成员,促使合作协调有序。 一般分四人一组,每小组要选出小组长,或者各小组 4 人每天轮流 当组长,以便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 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既要考虑平时座位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学生 个性的组合。 作为同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 方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并教给一些基本方法:互默词语、互背课文、合作探讨等等。 例如在教学《公输》一文时,我有意识地布置自学生词,后让同桌学生交流,再在此基础上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适当比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同桌间相互练习既可以增加练习机会,又培养每个学生互助互学、 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唐淑霞:合理配置合作时间,让学生各有收获。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以产生对所需讨论的问 题的见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讨论、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王晓羽:精心设计合作内容,让学生有层次达成目标。 合作内容制定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制定合作内容的时候要十分慎重、严谨,要对自己的教材 了如指掌,要把内容的操作性、难易程度等都把握好。 我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就采用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找六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默读课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 小说的主人公?此人的特点是什么?警官奥楚篾洛夫一共变化了几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怎样处理狗咬人事件?狗的主人是谁? 奥楚篾洛夫始终不变的思想和行为?等等。通过探究,变色龙的形 象已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 导言:育人,需融入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价值引导。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

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以“三农”情怀重塑育人目标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化学(下)课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分别重塑了已有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趋势和生物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技术; 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生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应用层面为高端精准农业的进步和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具有农业大学本色的“三农”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 机融合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01.在案例中体现“爱农知农为农”精神 作为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我们在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科研新进展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

《生物化学》教材教案教学设计

第4章脂代谢 4.1脂代谢概述 知识目标:1、理解脂的组成和生理意义, 2、掌握脂的运输和贮存方式。 能力目标:学会脂的运输和贮存的生理意义。 《生物化学》教材 教学设计及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由班长或学委报告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旧课: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的调解? 3、写出糖原的分解代谢图式。 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巩固练习及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次课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教学内容:第4章脂代谢 4.1脂代谢概述 4.1.1 脂类的组成(掌握) 4.1.2 脂类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 4.1.3 脂的消化和吸收(掌握)课前准备1分钟10分钟 70分钟8分钟 1分钟

第4章 脂代谢4.1脂代谢概述 4.1.1 脂类的组成 4.1.1.1 油脂 油脂是三分子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体内的重要贮能物质。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通常将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肪。油一般来自植物,脂肪来自动物。 (1)油脂的组成 油脂由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组成,通式为: 式中R1、R2、R3可以相同或不同,相同的为单纯甘油酯,不同的为混合甘油酯。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因来源不同而异。常见的为偶数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酸,其中十六和十八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酸较多。油脂中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如表4-1所示(P 69)。 在天然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大多为顺式结构。人体能合成软脂酸、硬脂酸和油酸等高级脂肪酸。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但这两种脂肪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由食物供给,所以称为必须脂肪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属于两个不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系列:ω-6和ω-3系列。ω-6指末端双键距甲基末端6个碳原子,ω-3指末端双键距甲基末端3个碳原子。这两个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相互转化。 ω-6系列PUFA 除亚油酸外,还有花生四烯酸,后者可由亚油酸合成。亚麻酸是ω-3系列的最初成员,人体可由它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DHA 在眼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中特别活跃,大脑中约一半的DHA 是在出生前积累的,这说明脂在怀孕和哺乳期间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ω-6PUFA 能明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但降低甘油三酯的效果一般。人体缺乏ω-6PUFA 将导致皮肤病变;ω-3PUFA 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作用不强,但降低甘油三酯的效果明显。人体缺乏ω-3PUFA 将导致神经和视觉疑难症和心脏疾病。 (2)油脂的性质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室温下的状态随组成不同而不同。含饱和脂肪酸多的脂肪常呈固态,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在室温下呈液态。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只有一定的熔点范围。例如:花生油的熔点为0~3℃、牛油熔点为40~49℃ 油脂可以在酸或碱催化下水解,在生物体中油脂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 C O CH CH 2O C R O R CH 2O C R O O 12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