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最新2018版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4.1物质性质的研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教育最新2018版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4.1物质性质的研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4.1物质性质的研究

●课标要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课标解读

1.实验研究的思路。

2.纯净物和混合物性质比较的实验方法。

3.同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的思路、方法。

●教学地位

本课题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的思路及步骤,纯净物和混合物性质的比较,同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的思路、方法,这些知识在化学实验中考查的内容很广,高考命题的特点及趋势注定了这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1.为什么有人用草木灰来清洗一些厨房用具呢?原因:草木灰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钾,所以草木灰的水溶液呈碱性,有一定的去污作用。

2.为什么把一些贵重的药材浸成药酒饮用呢?原因:酒能慢慢溶解药材中一些有用的物质,人饮用了药酒,就可以吸收药材中的有用成分,发挥药的作用,但要注意对酒精过敏的人,饮酒要量力而为。

3.现在为什么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呢?原因:以前为了减少汽油剧烈燃烧所产生的振动,在汽油中添加了含铅的物质。但铅是重金属,有毒,它会随燃烧后的尾气一同排出,严重污染环境。

4.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原因:建房屋用到的熟石灰,它在固化过程中,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水,所以新建的房屋比较潮湿,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要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最好过一、二个月再入住。

5.为什么白铁桶就是镀锌的铁皮桶不能贮存酸性食品?锌是一种白色柔软而有光泽的金属,它易溶于酸性溶液。如在白铁桶或其他镀锌器皿内配制或贮存酸性食品、饮料,锌即以有毒的有机酸盐的形式溶入食品中,人食后有中毒的危险。因此,使用镀锌容器时,切勿用它来

盛装酸性菜肴、汤水、酒类、果汁、牛奶等饮料。

上述这些其实都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看教材P56~5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完成思考交流,建议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交流⇒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纯净物与混合物比较,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教师通过例1对探究1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变式训练1及当堂双基达标2、4检验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比较,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教师通过例2对探究2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变式训练2及当堂双基达标1、3、5检验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知能检测⇐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师生再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能设计实验,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

2.能设计实验获得镁、铝、锌的一些化学性

质及有关的反应规律。

3.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不同物质性质的方法,

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获得某些物质性质的知识。 1.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重点)

2.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重点)

3.同类物质性质探究的方法。(难点)

化学实验探究主要包括的四个步骤

1.明确要想知道什么或证明什么,也就是要提出欲探究的问题,即实验目的。

2.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合适的反应、仪器、条件等,设计出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3.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数据、现象。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整理、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

1.组成比较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2.相关知识

(1)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101 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4 ℃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2)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合金各金属的熔点,硬度变大。

3.比较纯水和水溶液的凝固点

(1)实验原理:两种以上纯净物混合之后,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任一成分纯净物的新性质。如,不同液体凝固温度或不同液体相同温度下凝固的难易程度不同。

(2)实验步骤:①取甘油溶液和蒸馏水各半试管(等量),再各插入一支细木条,备用。②向盛有冰水共存物的烧杯中加入4~5药匙粗盐,搅拌,使其温度下降至-5~-6 ℃后,将上述两支试管同时置于冰盐混合物中冷却。6~7 min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观察到试管内的甘油溶液没有凝固,蒸馏水已经凝固,动一动两支试管中的木条,发现插入蒸馏水中的木条与蒸馏水凝固在一起,而插入甘油溶液中的木条仍能活动。

(3)结论:甘油溶液可作汽车防冻液,氯化钠可作融雪剂,冰盐水可作制冷剂。这些应用,都是利用混合物凝固点降低的性质。

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

金属单质Mg Al Zn

操作Ⅰ去除氧化膜的镁条、铝条、锌片分别在空气中、氧气中点燃

现象Ⅰ和结论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

操作Ⅱ去除氧化膜的镁条、铝条、锌片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稀盐酸反应

现象Ⅱ和结论快较快较慢

操作Ⅲ分别将镁条与铝条以及铝条与锌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插在稀硫酸溶液中现象Ⅲ和结论用镁条与铝条连接时镁是铝条与锌片连接时铝是负极

负极

操作Ⅳ去除氧化膜的镁条、铝条、锌片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硫酸铜反应

现象Ⅳ和结论大量氢气和蓝色沉淀少量氢气、红色铜析出红色铜析出实验结论是活泼性:Mg>Al>Zn。

说明:(1)镁与盐溶液反应时,往往会促进盐的水解。如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会产生氢气并生成蓝色沉淀。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一般不发生与铁的置换,而是有氢气与红褐色沉淀生成。

(2)锌是两性金属,能溶于强碱(Zn+2NaOH Na2ZnO2+H2↑)。锌离子能与氨分子形成配离子,因此锌也可溶于氨水,而铝离子不能与氨分子形成配离子,因此铝不溶于氨水。锌

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Zn+4NH3+2H2O [Zn(NH3)4]2++H2↑+2OH-。

(3)氢氧化锌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碱,而且锌离子能与氨分子形成配离子,因此氢氧化锌可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氢氧化锌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

Zn(OH)2+4NH3·H2O [Zn(NH3)4]2++2OH-+4H2O。

物质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

【提示】物质的性质与其组成成分和混合状态有关。例如硫酸浓度不同,沸点不同,冰盐混合时混合均匀可获得较低温度,合金性质与组分金属的差异等。

纯净物与混合物比较

【问题导思】

①为什么生铁的抗腐蚀性较差?

【提示】在潮湿环境中生铁容易形成铁碳原电池。

②什么是合金?合金有哪些优点?

【提示】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优点:a.抗腐蚀性增强

b.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的硬度

c.熔点低于成分金属的熔点

金属单质与合金比较(以Fe与生铁为例)

比较项目铁生铁

7.86 g·cm-

密度

7.85 g·cm-3

3

硬度较小较大

熔点较高较低

抗腐蚀能力较强较弱

(2013·中山高二质检)铁和铁合金是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锈钢是铁合金,只含金属元素

B.一定条件下,铁粉可与水蒸气反应

C.铁与盐酸反应,铁合金不与盐酸反应

D.在空气中,铁板比镀锌铁板更耐腐蚀

【解析】任何铁合金中都或多或少含有碳元素,A错;铁和铁合金都能与盐酸反应,C错;锌在空气中形成致密氧化膜保护了铁不被腐蚀,D错。

【答案】 B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不锈钢都只含有金属元素

B.我国流通的硬币材质是金属单质

C.广东正在打捞的明代沉船上存在大量铝制餐具

D.镁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均高于纯镁

【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合金的性能以及组成金属的化学性质,而且还要联系实际进

行分析判断。

选项内容指向·联系分析结论

A 不锈钢中除含有金属元素外,还含有碳元素,有的还可能含有硅元素错误

B 硬币材质是合金错误

C 铝是较活泼金属,在海水中易被腐蚀错误

D 合金的硬度、强度高于组成合金的各成分金属正确【答案】 D

【教师备课资源】

拓展实验

(1)比较蔗糖溶液与纯水的凝固点。

实验基本程序与操作参见比较纯水与水溶液的凝固点的实验。

(2)自制等体积的纯水冰棍和糖水冰棍,观察、比较、分析它们的结晶状况有什么不同,并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提示:与凝固点、溶解度或密度有关)

①可以配制较高浓度的糖水,建议浓度为20%。

②取等体积的纯水和糖水,观察凝固前后体积的变化。

③两者凝固时均匀程度不同,纯水冰棍结晶均匀,糖水冰棍结晶不均匀,若糖水浓度较大,最终可能有晶体析出或有不凝固的高浓度液体。糖水冰棍先凝固的部分糖含量较低,后凝固的部分糖含量较高,通过品尝可以区分。与糖水凝固相比较,盐水的实验效果更好,一定浓度(23%)的盐水凝固时可以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④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建议作为家庭小实验完成,同学们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得出在什么浓度下实验效果最佳。

(3)酸的性质研究。(提示:比较不同的酸,如盐酸、醋酸、柠檬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参考方案①:同种酸不同浓度时的性质比较。例如,冰醋酸与1 mol/L的稀醋酸溶液的导电性比较;冰醋酸稀释过程中导电性的变化;稀硫酸与浓硫酸性质的比较等。

参考方案②:不同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如苯甲酸、乙二酸、冰醋酸等。

(4)不同金属形成阳离子倾向的比较。(提示:比较不同活泼金属与铜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压) 溶液中不同金属形成阳离子倾向的比较,即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可以将复习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作为问题的引入,以这些方法为依据,设计实验方案。

参考方案:比较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由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不同金属形成阳离子的倾向。反应的难易与金属活动性和酸中氢离子的浓度有关,因此可以观察不同金属与固定浓度盐酸的反应。还可以将金属加入同体积的蒸馏水中,向蒸馏水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不同金属开始出现气泡时,加入的盐酸的量不同,同样可以比较不同金属形成阳离子的倾向。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金属Mg 、Al 、Zn 、Fe 、Cu 和盐酸为反应物,按下表的方案进行实验。

金属

0.1 mol/L 盐酸(记录反应的剧烈程度)

在约2 mL 蒸馏水中加入金属后,滴加0.1

mol/L 的盐酸(记录出现气泡时,加入的盐酸的量)

Mg Al Zn Fe Cu

将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溶于盐酸,再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开始出现白色沉淀并逐渐增多,当NaOH 溶液加到一定量时,白色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这种合金是( ) A .Fe ­Al 合金 B .Zn­Al 合金 C .Cu ­Mg 合金 D .Mg ­Al 合金

【解析】 Fe 、Al 、Zn 、Mg 与盐酸反应生成Fe2+、Al3+、Zn2+、Mg2+,逐滴滴入NaOH 溶液后分别生成Fe(OH)2、Al(OH)3、Zn(OH)2、Mg(OH)2,都是白色沉淀,但Fe(OH)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红褐色的Fe(OH)3,故A 不符合题意;Zn(OH)2、Al(OH)3能溶于过量的NaOH 溶液中,故B 组生成的沉淀能全溶,C 组生成的沉淀是Mg(OH)2,不能溶于过量的NaOH 溶液中,因此只有D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比较

【问题导思】

①能否用电解AlCl3的方法制备金属铝? 【提示】 不能,因为AlCl3为共价化合物。 ②镁、锌能否像铝一样都能与强碱反应?

【提示】镁、锌都属于较活泼的金属,但镁比锌活泼,不能和强碱反应,锌能与强碱反应放出氢气,具有两性。

镁(Mg) 铝(Al) 锌(Zn)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ⅡA族第三周期ⅢA族第四周期ⅡB族

常见化合价+2 +3 +2

晶体类型金属晶体

化学性质与非

属反

常温下,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有抗腐蚀性方

2Mg+O2─→

点燃

2MgO

Mg+S─→

MgS

4Al+3O2─→

点燃

2Al2O3

2Al+3S─→

Al2S3

2Zn+O2─→

点燃

2ZnO

Zn+S─→

ZnS

与非

氧化

性酸

反应

离子

方程式

Mg+2H

Mg2++

H2↑

2Al+6H+

2Al3++3H2↑

Zn+2H+

Zn2++H2↑特点镁与酸反应比铝剧烈,铝比锌剧烈

与强

氧化

性酸

反应

无钝化现象

遇冷浓硫酸、冷浓硝

酸有钝化现象

无钝化现象

化学性质与强碱

溶液反

不反应

2Al+2NaOH+2H2O

2NaAlO2+3H2↑

Zn+2NaOHNa2ZnO2

+H2↑

与某些

化物反

2Mg+CO2─→

点燃

2MgO

+C

铝热反应:2Al+

Fe2O3─→

高温

2Fe+Al2O3

3MnO2+4Al─→

高温

2Al2O3+3Mn

存在形态化合态

冶炼电解熔融MgCl2

电解Al2O3与冰晶石

的熔融物

用碳还原氧化锌

用途制轻合金、照明弹等

制电线、冶炼稀有金

属、制轻合金镀锌工业、制造合金(如黄铜)、作电极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l 箔插入稀HNO3中

无现象

Al 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

致密的氧化膜

B

Zn

片插入NaOH 溶液中

有无色气体

产生

Al 和Zn 都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C

将表面积相等的Mg 、Al 、Zn

片投入浓度相等温度相同的盐

酸中

产生气泡的

速率相等

Mg 、Al 、Zn 的金属性强弱相同 D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到盛满CO2

的集气瓶中

火焰熄灭

CO2有灭火作用

【解析】 A 项,稀HNO3不能将铝钝化,因此现象应为Al 箔逐渐溶解并产生气体;C 项,

金属性Mg>Al>Zn ,与盐酸反应产生H2的速率为Mg>Al>Zn ;D 项,2Mg +CO2─→点燃

2MgO +C ,在CO2中Mg 条继续燃烧,CO2灭火是有条件的。 【答案】 B

,

锌盐、铝盐与碱反应时,注意控制加入试剂的量与顺序。通过实验体会反应物量的变化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2.等量镁铝合金粉末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2 mol ·L -1 H2SO4溶液 B .18 mol ·L -1 H2SO4溶液 C .6 mol ·L -1 KOH 溶液

D.3 mol·L-1 HNO3溶液

【解析】A项中镁铝均与其反应产生氢气最多;B项中浓H2SO4使铝钝化;C项中KOH溶液不与镁反应;D项中HNO3与镁铝反应不能生成氢气。

【答案】 A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纯铁的熔点比生铁的低( )

(2)镁条与铝条连线构成原电池,一定是镁条做负极( )

(3)Zn(OH)2能溶于氨水,Al(OH)3也能溶于氨水( )

(4)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H2量相等( )

【答案】(1)×(2)×(3)×(4)√

2.合金有许多特点,如Na­K合金为液体,而Na和K的单质均为固体。据此,试推测:生

铁、纯铁、碳三种物质中,熔点最低的是( )

A.纯铁B.生铁

C.碳 D.无法确定

【解析】一般来说,合金的性质并不是各成分金属(或非金属)性质的“平均值”。合金的

性能在许多方面优于各成分金属(或非金属)。例如,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大,

多数合金的熔点一般也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低。生铁是铁碳合金,其熔点要低于纯铁和碳。

【答案】 B

3.(2013·无锡高二检测)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代号实验实验目的

观察镁、铝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剧

A

比较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烈程度

同温下测定相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4溶液

比较硫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B

的酸碱性

C AlCl3、MgCl2溶液中通入过量氨气比较镁与铝单质的还原性强弱

同温下用同一电路分别测定同浓度的盐酸和某

比较该一元酸与盐酸酸性的强弱

D

一元酸溶液导电能力

【解析】AlCl3、MgCl2和氨水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能比较镁、

铝单质还原性的强弱。

【答案】 C

4.(2013·衢州高二检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解析】丙实验,往瓶子中加水,会排出气体,不能说明CO2溶于水,也不能说明CO2具有酸性。

【答案】 C

5.(2013·嘉兴高二检测)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在氯化锌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氯化银溶于浓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Zn2+、Cu2+、Ag+都能与氨分子以配位键相结合分别形成[Zn(NH3)4]2+、[Cu(NH3)4]2+、[Ag(NH3)2]+,但Fe3+不能与氨分子形成配位键,因此氢氧化铁沉淀不溶于氨水。

【答案】(1)Zn2++4NH3 [Zn(NH3)4]2+

(2)Cu2++4NH3 [Cu(NH3)4]2+

(3)AgCl+2NH3·H2O [Ag(NH3)2]++Cl-+2H2O

4

(4)Fe3++3NH3·H2O Fe(OH)3↓+3NH+

1.下列金属不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是( )

A.Mg B.Al

C.Fe D.Cu

【解析】镁在空气中能被点燃而剧烈燃烧,因此有些反应可用镁来“引火”,如铝热反应;铝和铁虽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但在氧气中能被点燃,与氧气剧烈反应而燃烧;铜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加热,但反应不剧烈(不能称为燃烧),铜被氧化为黑色的氧化铜。

【答案】 D

2.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 A.测定密度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解析】金元宝主要成分是铂、金等贵重金属,密度大于铜锌合金;铜锌合金能与硝酸、盐酸发生反应而表面被腐蚀,而铂、金不会与硝酸、盐酸发生反应;金元宝与铜锌合金外观酷似,难以用肉眼区别。

【答案】 D

3.(2013·江都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铝和浓硫酸、浓硝酸不反应

B.两份相同质量的铝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前者多C.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各成分的熔点都高

D.工业上常利用铝热反应冶炼难熔的金属,如钒

【解析】A项中常温下铝遇到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是由于与其反应生成一层致密氧化膜阻碍继续反应,而不是不反应。B项中Al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但都有关系:2Al~3H2↑,足量酸或碱,等质量的铝反应放出H2一样多。C项中合金的熔点低于各成分金属的熔点。

【答案】 D

4.(2013·丰县高二检测)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a g与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不含结晶水)b g,则反应中生成的氢气为( )

A.(b-a)/48 g B.(b-a)/49 g

C.(b+a)/98 g D.无法计算

【解析】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a g最后得固体(不含结晶)b g即为相应金属的硫酸

4~2H+~H2”,m(H2)=(b-a)/48 g。

4的质量,综合电荷守恒“SO2-

盐,(b-a) g为SO2-

【答案】 A

5.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的关系)。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

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________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步骤①②③④⑤⑥

实验现象(填A~F)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一周期(2)烧杯试管酒精灯

(3)B F A C D E

①Mg+2H2O Mg(OH)2+H2↑

②Na2S+Cl22NaCl+S↓

(4)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6.(2013·平湖高二检测)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银白色固

体较软

2.70

g·cm

-3

660.4

良好良好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冷水中无变化,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试回答:

(1)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该金属的活泼性比铜________(填“强”或“弱”)。

(2)请自选试剂,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泼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猜想验证方法预测实验现象

该金属比铁活泼

该金属活泼性比铁弱

【解析】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及验证金属活泼性的实验设计(利用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或原电池原理等)。不能将该金属投入到FeCl3溶液中来判断该金属与铁的活泼性强弱。【答案】(1)电线电缆(或加热器皿等) 强

(2)

猜想验证方法预测实验现象

该金属比铁

活泼

将该金属投入到FeCl2溶液中溶液的浅绿色逐渐消失

该金属活泼性比铁弱将该金属与铁片、稀硫酸溶液组成原

电池

铁片溶解,该金属上有气泡产生

7.为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相关问题。

(1)过氧化氢的酸性研究。

①已知过氧化氢的酸性比碳酸还要弱,能否用石蕊试液检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验证过氧化氢是一种很弱的酸,请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盐溶液与其反应________。A.碳酸钠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硫化钠溶液 D.偏铝酸钠溶液

(2)不稳定性。

某实验小组进行下列实验:测定用H2O210 mL制取150 mL氧气所需时间/min

反应条

30%H2O2 15%H2O2 10%H2O2 5%H2O2

加热 6 8 9 10

MnO2不

反应剧烈反应剧烈 1 <2

加热

Fe2O3 7 9 12 16

通过实验分析:较适宜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的一种产物,人体中过氧化氢的存在可能诱发癌变、加速人体衰老。为了证明人体中过氧化氢的排放原理,该实验小组还用新鲜的猪肝加入到双氧水中,请问其实验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原性。

将双氧水滴入到新制的淡黄绿色的氯水中,发现氯水的淡黄绿色褪去,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性。

取1 mL NaOH溶液滴入3滴酚酞溶液,将双氧水逐滴加入其中,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原因可能是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哪一种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不能因为石蕊中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②D

(2)5%的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不加热检验猪肝对过氧化氢分解有无催化作用

(3)H2O2+Cl22H++2Cl-+O2↑

(4)过氧化氢的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氧化了酚酞将实验四的试管分

成二等分,一支试管加入过量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使溶液褪色,如不变红则证明是因为呈酸性使溶液褪色。(或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无现象证明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如变红证明过氧化氢因为呈酸性使溶液变色)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导入】宇宙中是否还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呢?水是生命之源,科学家常常通过寻找水 来寻找答案。天文学家有多种研究星球是否有水的方法,当探测仪发回星球上含有氢气、含氧物质的信息后,科学家便可以作出星球曾经有水的猜想,水由什么组成呢?科学家又是如何得出这个猜想的呢?一起学习《水的组成》。【信息】锌和稀硫酸或者稀盐酸混合就可以制得了氢气。就像这样,打开活塞,稀硫酸和锌混接触,锌粒表面产生的气泡就是氢气,用试管收集氢气。 【思考】观察试管中的氢气,描述颜色,这是氢气的什么性质?虽然收集了氢气,看起来却像是空的。 【魔术】18世纪60年代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常常拿着收集有氢气的试管给朋友们变魔术,当他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这样的空试管,“啪!”的一声,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舌,但立刻又熄灭了…… 【启示】很久以后, 他才认真的观察了魔 术后的试管,居然有 了新的发现。 【信息】卡文迪许证明了露样液体就是水。但由于他们受到当时错误观念的束缚,都没有得出水的组成的正确结论。一年后,拉瓦锡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过渡】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这段化学史能为我们研究水的组成提供怎样的思路?下面,我们进入实验探究一——化合的方法研究水的组成。 【任务】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第一部分。这个反应体现出氢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提问】哪位同学来试着总结一下氢气的物理性质。 【评价】氢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差,难溶于水。说的很全面,请坐。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氢气密度小?沾上肥皂液,出现了氢气泡,请一位同学上台试着点一下氢气泡,看看又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评价】感谢这位心灵手巧的同学,谢谢!【设疑】氢气燃烧生成水如何能证明水的组成呢?请小组讨论,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作出解释。聆听,好奇,渴 望了解 认真倾听、思 考、观察现象, 从现象中总结 氢气的物理性 质 对魔术充满好 奇,对现场再现 魔术心情激动, 魔术现象,“啪” 的一声,吓了一 跳的同时,情绪 达到高潮,求知 欲和好奇心高 涨。 好奇并主动仔 细观察试管,发 现试管内壁有 露珠样液体 (“水”雾)产生 利用氢气燃烧 生成水的实验 验证 认真完成学案 可燃性。 氢气的物理性 质:无色无味气 了解研究水组成的科 技价值与现实意义。 通过将化学史趣味化、 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 生面前,在为学生了解 化学史的情境中,完成 氢气燃烧相关知识的 学习,在润物细无声的 同时,强烈的激发起学 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 热情。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 史给人以智慧,引导学 生从化学史获取研究 水的组成的灵感和思 路。 从生活走向化学。紧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 知识入手,寻找知识的 增长点。 通过氢气泡燃烧在验 证知识的同时增加课 堂趣味性。 在学生热情高涨的同 时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教育最新2018版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4.1物质性质的研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4.1物质性质的研究 ●课标要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课标解读 1.实验研究的思路。 2.纯净物和混合物性质比较的实验方法。 3.同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的思路、方法。 ●教学地位 本课题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的思路及步骤,纯净物和混合物性质的比较,同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的思路、方法,这些知识在化学实验中考查的内容很广,高考命题的特点及趋势注定了这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1.为什么有人用草木灰来清洗一些厨房用具呢?原因:草木灰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钾,所以草木灰的水溶液呈碱性,有一定的去污作用。 2.为什么把一些贵重的药材浸成药酒饮用呢?原因:酒能慢慢溶解药材中一些有用的物质,人饮用了药酒,就可以吸收药材中的有用成分,发挥药的作用,但要注意对酒精过敏的人,饮酒要量力而为。 3.现在为什么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呢?原因:以前为了减少汽油剧烈燃烧所产生的振动,在汽油中添加了含铅的物质。但铅是重金属,有毒,它会随燃烧后的尾气一同排出,严重污染环境。 4.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原因:建房屋用到的熟石灰,它在固化过程中,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水,所以新建的房屋比较潮湿,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要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最好过一、二个月再入住。 5.为什么白铁桶就是镀锌的铁皮桶不能贮存酸性食品?锌是一种白色柔软而有光泽的金属,它易溶于酸性溶液。如在白铁桶或其他镀锌器皿内配制或贮存酸性食品、饮料,锌即以有毒的有机酸盐的形式溶入食品中,人食后有中毒的危险。因此,使用镀锌容器时,切勿用它来

盛装酸性菜肴、汤水、酒类、果汁、牛奶等饮料。 上述这些其实都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看教材P56~5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完成思考交流,建议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交流⇒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纯净物与混合物比较,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教师通过例1对探究1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变式训练1及当堂双基达标2、4检验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比较,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教师通过例2对探究2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变式训练2及当堂双基达标1、3、5检验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知能检测⇐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师生再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能设计实验,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 2.能设计实验获得镁、铝、锌的一些化学性 质及有关的反应规律。 3.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不同物质性质的方法, 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获得某些物质性质的知识。 1.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重点) 2.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重点) 3.同类物质性质探究的方法。(难点) 化学实验探究主要包括的四个步骤 1.明确要想知道什么或证明什么,也就是要提出欲探究的问题,即实验目的。 2.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合适的反应、仪器、条件等,设计出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3.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数据、现象。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整理、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4-2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

人教版《化学选修6 实验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 课题一物质性质的研究 实验4-2 《金属镁、铝、锌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巩固金属及化合物性质,掌握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方法 3、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通过科学实验获取新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2、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化学知识、发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灵感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感受自我提升的快乐,培养诚信的实验品质 教学重点:锌的两性及实验设计 教学用品:镁、锌、铜、铁、氯化锌、硫酸锌、氧化锌、氢氧化钠、氨水(浓)、盐酸教学过程: 【阅读】阅读P56总结实验探究的步骤: 实验目的:要探究的问题,想知道或证明什么? 实验方法:反应原理、仪器、条件,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记录数据、现象 实验结论:整理、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思考、交流】 物质的性质有哪些?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性、特性、氧化性、还原性 2.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研究某一类物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的性质? 类别:通性(相同) 化合价:氧化性、还原性 特性:(特殊性) 【过渡】下面我们首先回顾常见的金属的性质。 【复习】我们已经学习钠、铝、镁、铁的性质,请根据你掌握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重点研究:能否反应?反应条件?反应产物?还有没有特殊性? 【过渡】不仅要知道能否发生,还要掌握用化学语言表示反应,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粉溶于盐酸: (2)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3)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 (4)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写出硫与铁的反应: (6)电解制备铝: 【总结】 金属共性:与活泼非金属,与水,酸的反应,与盐反应 金属特性:与氧化物反应,与碱的反应 金属活泼性差异: 1、理论:(金属活动顺序表,原子结构,周期表,周期律) 2、实验:(置换反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与酸或水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相同浓度盐溶液的PH,原电池电极,电解等)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掌握了金属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研究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将利用这些方法探究另一种常见的金属—锌 【探究】锌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 金属锌是常见金属,锌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多种蛋白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锌及其化合物有多种用途。锌被人称为智慧元素,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对脑的发育和功能成熟起重要作用。缺少锌会引起部分疾病。如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功能障碍。过多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现在我们将探究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活动】1、各成员小组共同写出所有锌、及其化合物(越多越好)各小组进行展示 【活动】2、把你们写出含锌物质进行分类(越系统越好)(小组展示,并说出分组依据) 【设问】:利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每组选出一个典型的代表物,试预测其化学性质(初中,必修1,必修2,

第四章 第一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新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 特点 得失电子 情况 化学 性质稀有气体 元素 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 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 易失去 不稳 定非金属元 素 多于4 易得到 不稳 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 A. B. C. D. (1)易变为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变为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CD(2)A(3)D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ⅦA族(2)得到1个-1 二、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名称 锂 钠 钾 铷 铯 元素符号 Li Na K Rb Cs 核电荷数 3 11 19 37 55 原子结构 示意图 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 相同点 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有较强还原性 递变性 从Li 到Cs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 大 2.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1)钠、钾与氧气反应 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钾燃烧更剧烈。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 +O 2=====△ Na 2O 2、K +O 2=====△ KO 2。 ③实验结论:金属的活泼性:K >Na 。 (2)钠、钾与水反应 ①实验现象: 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 2Na +2H 2O===2NaOH +H 2↑; 2K +2H 2O===2KOH +H 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4.1原电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 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 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 4.1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 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 ( 铜锌原电池) × Cu Zn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 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 )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 +2+2 ↑=Zn +H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 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 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 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 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 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 核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化学教案

第三课时 核素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2.知道A Z X 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核素 1.概念 具有一定数目□01质子和一定数目□02中子的一种原子。 2.核素的表示方法 即:A Z X 表示□ 05质量数是A ,□06质子数是Z 的X 原子。 3.实例——氢的三种核素 同位素 1.概念 质子数相同而□01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02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2.特点——两同两不同 (1)两同:□ 03质子数相同,元素相同。 (2)两不同:□04中子数不同,□05质量数不同。 3.性质 (1)同位素在周期表里占据□ 06同一位置。 (2)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3)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4.用途 □0714 6C 在考古工作中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235 92U 用于制造原子弹、核发电;□0821H 、3 1H 用于 制造氢弹等。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一个12 C 原子质量× 112 。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 1.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吗?

提示: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而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14 6C 和14 7N 。 2.X 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m ,核内中子数为n ,则a g X 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提示:a m (m -n ) mol 。 3.18 O 2和16 O 2互为同位素吗? 提示:不是,同位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这两种微粒属于分子,是同一种物质。 4.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它们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几乎完全相同? 提示: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构成原子的粒子 1 已知氮原子的质量数为14,在NH 3D + 中,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之比为( ) A.10∶7∶11 B .11∶11∶8 C.11∶10∶8 D .10∶11∶8 [批注点拨] [解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已知其质量数为14,则其中子数为7,NH 3D + 的质子数为7+4=11,电子数为11-1=10,H 中不含中子,D 中含1个中子,故NH 3D + 的中子数为7+1=8,则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之比为10∶11∶8,故D 正确。 [答案] D [练1] A Z X 与A +1 Z X + 两种微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B.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C.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同 D.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 若A Z X 为1 1H ,原子核内则没有中子,故A 错误;A Z X 与A +1 Z X + 核外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 错误;A Z X 的质子数为Z ,质量数为A ,中子数为A -Z ,而A +1 Z X + 的质子数为Z ,质量数为A +1,中子数为A +1-Z ,故C 正确;A Z X 的核外电子数为Z ,A +1 Z X + 的核外电子数为 Z -1,故D 错误。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4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4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教 案 整体设计 从容说课 氯及其化合物知识作为本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其设计意图是:1.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科书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Cl-的检验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尤其是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2.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而且食盐、漂白粉等含氯的化合物大家都非常熟悉,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学习时,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3.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知识的重要用途,是本节编排的一个特色。重点知识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实用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氯气与水反应是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所在,离子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与现实联系不多,实际用途不大,而且,尾气氯气的毒性比较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及一种恐惧感,不利于学生以后对实验的学习及掌握。因此,在新教材中就删去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就使学生的注意力顺着教材的顺序,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用途上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教材中把有关“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放到“科学史话”中作了介绍,而且是以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写反应方程式,既化解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另外,教材在内容上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氯气是有毒气体,但它可用于自来水消毒,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知识,正确运用,才能化弊为利,才能让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注意设计好探究性问题,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对于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些教学难点,建议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根据已掌握的Cl2的性质猜测,Cl2与H2O反应可能形成的产物是什么?并设计各种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假设、设计、验证、得出结论后,再用下列问题进行情境迁移:(1)根据Cl2与H2O的反应设想一下,如果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2)在工业上,Cl2与消石灰反应可以制得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是什么?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什么?若学生的基础较好,此时可应用下列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往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氯水,会有什么现象?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Cl2与碱发生了反应,还是因为氯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你是否能设计实验证明哪种猜测是对的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二是氯离子(Cl-)的检验;三是卤素简介。 教学重点 氯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H2O、NaOH的反应,Cl-的检验 课时安排

物质性质的研究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6)

物质性质的研究 实验4-1 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 实验4-1是对不同类物质性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多学科综合性。虽然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初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结论来自于书本结论,且缺少系统,更注重记忆性,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特别是如何设计研究型实验进行探究,对多数学生是很陌生的。 教学中主要应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纯水与水溶液的凝固点比较,合金与成分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比较,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将混合物与纯净物性质做较系统的比较与分类;二是通过上述实验,掌握比较研究不同类物质的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获得某些物质性质的知识;三是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化学问题,设计实验,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其他实验,本实验需要落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较少,所需相关学科综合知识较多,学科综合性较强,所应用的研究及实验方法较复杂,有一定难度。 本实验中,实验设计是难点,在实验设计中,选择不同物质的哪些方面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科学性强,操作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安全无害等。 提出课题: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混合物、纯净物,对比性质差异,设计实验。 如学生在对比混合物、纯净物性质差异方面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将问题分解,把问题具体化,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 (1)从学生最熟悉的水与食盐水的对比开始,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说明水和食盐水性质的差异?或从引导学生对比淡水与海水的性质差异开始,引起学生的讨论; (2)通过阅读我国古代关于铜锡合金成分与用途的记载,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3)对比纯铁、普通碳素钢、不锈钢的耐腐蚀的性质引起学生的疑问:三者主要成分都是铁元素,为什么抗腐蚀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可能提出的不同回答是:密度不同,凝固点不同,沸点不同,渗透压不同,对金属的腐蚀性不同,合金的抗腐蚀性不同等。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 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 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 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 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 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在老师的带领 下,对问题进 行思考。引出 本节课内容。 简单的思维训练 能够让学生不害 怕对本节课知识 点学习,感悟本 节课的知识点。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 记录笔记,认 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 帮助学生对知识 点进行记忆。

【新课讲解】质量数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 【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记录笔记,认 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 起讨论,思考 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 起讨论,思考 通过书写和口述 帮助学生对知识 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 同学对知识点的 掌握。 通过讨论,加深 对知识点的印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四章 第1节 糖类 学案

第一节糖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从糖类的官能团微观探析糖类的结构特点,了解糖类的分类,理解糖类的化学性质,掌握糖类的特殊性。2.了解糖类在人体供能、储能等方面的作用,也要了解糖类的摄入和代谢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搭配饮食。 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结构与组成 (1)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2)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的分子式可用通式C m(H2O)n来表示,m与n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正整数。 (3)符合C m(H2O)n通式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糖类化合物,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有些糖的分子式并不符合C m(H2O)n,如脱氧核糖C5H10O4。 (4)有甜味的不一定是糖,如甘油、木糖醇等;没有甜味的也可能是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因此,糖类物质不完全属于碳水化合物,也不等于甜味物质。 (5)糖类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2.分类 根据糖类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 (1)单糖:凡是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 (2)寡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 mol单糖的称为寡糖或低聚糖。若水解生成2 mol单糖,则称为二糖,重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 (3)多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10 mol以上单糖的称为多糖,如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 (1)糖类物质的分子通式都可用C m(H2O)n来表示() (2)凡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3)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4)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5)凡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都是糖类() (6)糖类物质又叫碳水化合物() 答案(1)×(2)×(3)×(4)√(5)×(6)√ 依据糖类的现代定义分析,下列物质不属于糖类的是。 ①CH2(OH)—CH(OH)—CH(OH)—CHO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下列与碱金属元素有关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熔、沸点:Li>Na>K D.碱性:LiOHNa>Li,但K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Na,而是与H2O反应,B项不正确。碱金属元素从Li 到Cs,熔、沸点逐渐降低,即Li>Na>K>Rb>Cs,C项正确。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

答案:D 解析:A项,锂、钠、钾三种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原因是它们的单质都很活泼,易与氧等结合为化合物,铷和铯的单质更活泼,故该预测结论正确。B项,钾单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比钠单质更剧烈,原因是钾单质比钠单质活泼性强,铷单质和铯单质比钾单质更活泼,故该预测结论正确。C项,钾单质与水反应比钠单质更剧烈,原因是钾单质比钠单质活泼性强,铷单质和铯单质比钾单质更活泼,故该预测结论正确。D项,锂单质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只有Li2O,故该预测结论不正确。 4.砹是卤族元素,位于第六周期,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H2化合的能力:At2>I2 B.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C.砹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D.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 答案:C 解析:从F到At,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与H2化合的能力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A、D两项不正确;由F2到At2,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I2是紫黑色固体,则砹为比I2颜色更深的固体,B项不正确;卤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都有7个电子,C项正确。 5.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钠和钾:分别取小粒金属投入含酚酞溶液的水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鉴别氯化钠、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分别滴加溴水,振荡,观察颜色 C.除去氯化钾中的少量碘化钾:溶于水,并通入足量氯气,加热蒸干

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实验4-4饮料的研究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第四单元实验4—4 饮料的研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食物酸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本身具有酸味,即为酸性食物 B.蔬菜、水果等均属于酸性食物 C.蛋白质中含N、P、S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最终变成硝酸 D.在人体代谢后最终生成碱性物质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 答案:D 解析: 解答: A项,柠檬本身具有酸味,但属于碱性食物;B项,蔬菜、水果等属于碱性食物;C项氮元素最终变成尿酸. 分析:本题考查了食物的酸碱性判断,难度不大,注意食物的酸碱性是根据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的,不是根据口感来进行分类的.并非在味觉上具有酸性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 2. 分别向盛有淀粉—碘溶液的两烧杯中滴加新鲜黄瓜汁和久置黄瓜汁,黄瓜汁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碘单质还原为I- B.实验时两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相等 C.新鲜黄瓜汁中比久置黄瓜汁中维生素C含量低 D.维生素C缺乏的病人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答案:C 解析:

解答:由表可知久置黄瓜汁含有的Vc少,由题意可知Vc具有还原性,能还原碘单质。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属于实验探究题,有关食品问题是高考的主要考点之一,基础性比较强.食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应该好好把握.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3.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化学式为C6H8O6,结构如下图所示。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C易得坏血症,所以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含维生素C,如新鲜的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 mg/L左右。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叙述错误的是() A.Vc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 B.可以直接用I2的标准溶液滴定待测含Vc的溶液,测知Vc的含量 C.在碱性条件下,Vc更易被空气氧化 D.在滴定法测定Vc含量时,要谨慎缓慢操作 答案:D 解析: 解答:Vc易被空气氧化,所以滴定操作时应尽快进行,以防Vc被氧化。 分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注意把握有机物的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熟悉烯烃、醇的性质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2节 课时1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化学教案

课时1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目标与素养:1.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2.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钠与水、氧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宏观辨识)3.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宏观辨识)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研究物质的性质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2.观察法 (1)定义: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2)范围:用肉眼看、用鼻子闻、借助仪器观察等。 二、金属钠的性质、用途及保存 1.物理性质 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2.化学性质 (1)钠与水(含酚酞)反应 ①现象分析。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微点拨:由于钠与水反应剧烈,实验时取用的钠粒一般为黄豆粒大小。 (2)钠与氧气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银白金属光泽的切面 在空气中表面很快变暗常温下钠与O2发生反应:4Na+O2===2Na2O 钠先熔化为闪亮的小 球,然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加热时钠与O2的反应为2Na+O2===== △ Na2O2 (1)工业上用钠冶炼金属。 (2)Na­K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制作高压钠灯。 三、过氧化钠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淡黄色的固体。 2.化学性质——“两大”性质 (1)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2)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3.用途: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供氧剂,也可作漂白剂。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观察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只能通过视觉来进行。( ) (2)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 ( ) (3)钠与水反应时,沉在水底,并有气泡产生。(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 - 4.1.2核素 ........................................................................................................................ - 4 - 4.1.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6 - 4.2.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9 - 4.2.2元素周期律及应用............................................................................................... - 11 - 4.3化学键 ..................................................................................................................... - 14 - 4.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能够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境]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在公元前5世界,希腊哲学家德谟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实心球。 1904年汤姆孙利用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11年卢瑟福(汤姆孙的学生)进行了α散射实验,得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1913年玻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的观点,提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1926~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提出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与一般物体不同,没有确定的轨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4.1第1课时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核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原子构造 元素周期表 核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2.知道元素周期表的构造。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1.微观探析:能从元素和原子水平上认识物 质的组成和构造。 2.证据推理: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构造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 原子构造 1.原子的构成 原子⎩⎪⎨⎪⎧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质量数 (1)概念: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常用A 表示。 (2)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电子层 (1)含义: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表示方法 电子层数(n ) 1 2 3 4 5 6 7 字母表示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上下 ――→由低到高 (1)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2)原子核外第n 层最多能容纳2n 2 个电子。 (3)无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有8个(K 层只有2个),次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有18个。

1.原子、分子、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电中性微粒(分子或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X m+: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3)阴离子X m-: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2.1~18号元素原子构造的特殊关系 特殊关系对应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Li、Si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Be、Ar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C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O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Ne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H、Be、Al 最外层有1个电子H、Li、Na 最外层有2个电子He、Be、Mg 1.R原子有b个中子,R2+核外有a个电子。那么R原子的质量数为( ) A.b B.a+b-2 C.a+b+2 D.a+b 解析:选C。R2+核外有a个电子,那么R原子的质子数为a+2,质量数为a+b+2。2.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①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②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③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A。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能量越低离核越近,能量越高离核越远。3.某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那么该原子( ) A.有3个电子层B.有2个电子层 C.最外层电子数是8 D.核电荷数是10 解析:选B。第一层排满为2个电子,第二层排满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