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必备冲刺名解20 信息、符号、象征性社会互动

必备冲刺名解20 信息、符号、象征性社会互动

必备冲刺名解20  信息、符号、象征性社会互动
必备冲刺名解20  信息、符号、象征性社会互动

必备冲刺名解20 | 信息、符号、象征性社会互动

1.信息(Information)

(背景+定义+特征+分类+作用+意义)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最早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出现于通信领域,香农(又译为“申农”)和维纳从信息论与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背景)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的表达形式,对信息的度量可以采用“熵”,熵越小,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定义)根据所在系统的不同,信息可被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这三种,其中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分类)信息具有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和系统性这几个方面的特征。(特征)信息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在的物质系统,从而减少或消除人们对该物质系统的不确定性,信宿收到信息后,不确定性解除得越多,则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作用)传播学中认为信息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科学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意义)

2.符号(Sign)

(定义+特征+分类+作用)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的声音、动作、形状、颜色、气味甚至物体,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或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的范畴。(定义)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从广义上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但从一般意义而言,符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这三种基本属性。(特征)符号一般可以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或者也可以分为语言符号(Verbal)和非语言符号(Nonverbal)两大类。(分类)符号的三种基本功能主要是表达和理解功能、传达的功能和思考的功能,由符号所组成的符码或语言,是任何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作用)

3.象征性社会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

(定义+前提+作用+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又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定义)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

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但意义交换和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方面是指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共通理解;另一方面是指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前提)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象征性社会互动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内容,但它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没有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人们也就无从抽象出意义,更谈不上意义互动。意义互动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既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又反过来体现了社会关系。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因此,考察人类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传播的性质。(作用+意义)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些研究最近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对于什么是社会网络,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有: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Cole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结构及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一、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网络分析家提出特定的网络结构能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网络结构是指一个参与者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根据信息的流动,网络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维度:结构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网络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影响。 1.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 网络密度是一个社会网络中成员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成员间交流的密切程度和频度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密度。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认知视角来看,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高度连接的网络有助于有价值知识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密度越大,知识转移越有效。 网络密度是一个团队内聚性的指示器,内聚性能够产生信任。信任机制意味着指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持续的交换信息,合作与义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密度对于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结构洞、网络桥与知识转移 Burt在1992年提出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间隙,反映不同群体间联系的缺乏。结构洞相对两端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信息流中。Burt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网络为通过中介人获取非重叠信息提供了机会,中介人就是善于建立跨越结构洞的人际桥梁的人。当社会网络中存在网络节点间间隙的桥梁——网络桥时,便产生了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因为特定群体中的信息相对是重叠的,与那些只局限于单一群体的个体相比,联系不连贯群体的个体将面临更广阔的思想和机会。组织中跨越结构洞的经理人,能够获得信息和控制的优势。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中心性与知识转移 网络中心性是一个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程度。中心性的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的能力,中心性程度越高的成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越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网络的中心性是确保信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的获得,中心性低的网络对于知识的转移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中心性高的一个“紧密”的网络结构中,一个网络成员能够容易的获得整个网络的所有信息。当信息资源是高度隐性的,或者信息变化迅速时,这种结构对于知识转移极为有效。 4.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 网络范围是指在跨制度的、组织的或者社会范围的连接的延伸程度。Reagans和McEvily(2003)引入了网络的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两个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的容易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Tsai(2000)提出一个人的网络范围越广,他的个人网络越复杂。在组织的内部或外部,跨边界的知识转移能提高绩效。例如,在公司内部,在

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51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1.()是符号的外延意义。 A.符号的字面意义 B.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 C.符号的含义之异同 D.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 2.关于艾奥瓦学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研究象征性互动理论 B.他们主张用案例研究、不定性访谈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C.他们主张用量化方法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 D.代表人物是曼福德·库恩 3.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是()。 A.外延意义 B.区别性意义 C.指示性意义 D.明示性意义 4.米德认为,整个社会群体的态度可以被称为()。 A.特定的他者 B.概化的他者 C.舆论 D.客我 5.不符合自我传播特性的是()。 A.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B.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C.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D.与其他类型传播毫无关系 6.对于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下列不正确的是()。 A.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B.“自我”可以分解“主我”和“客我” C.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 D.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代表了人的冲动的倾向和自发的行为 7.关于心灵说法正确的是()。 A.是使用具有共同和社会意义的象征符号的能力 B.单向地依赖于社会 C.个人不必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有心灵存在 D.是对社会的外化 8.关于米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B.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C.著有《心灵、自我与社会》 D.提出了象征性互动理论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布鲁默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B.米德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C.库利认为自我是由“主我”“客我”共同构成的 D.自我互动理论强调了人的社会化 10.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 A.心灵 B.自我 C.语言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目录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意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填空 1、符号(符号学角度)的分类(皮尔士):信号(sign)、象征符(symbol)。 符号(传播学角度)的分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2、象征符的分类:“示现型象征符”、“论述型象征符”、“认知型象征符”和“价值型象征符”。 3、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4、非语言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的半生符,体态符号(gesture),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5、符号的基本功能:①表达和理解功能②传达功能③思考功能。 6、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交流意义(精神内容)。 7、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表现:符号化(encoding)、符号解读(decoding)的过程。(符号化是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述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8、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内涵和外延的思维形式。 9、意义的定义:人们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0、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②外延性意义与内涵型意义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外延是指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是指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11、语言的暧昧性的主要体现: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12、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情景意义等等。 13、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14、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①符号的字画意义;②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的生活,互联网与新媒体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化趋势的扩张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速度之惊人,范围之广让人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 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媒介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归属感的群体,由此出现了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即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把这种友谊关系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一些便利。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高效。网络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时间在信息网络上似乎有了不同的意义。因特网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交流信息的距离,在互联网上交往的人们,国界和地界暂时消失,距离感变得模糊,尽管彼此相隔万里,网上聊天近乎面对面,即时交流彼此信息。社会互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自由天地。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社会互动的广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与普遍性。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环境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生活单一且封闭。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交互的世界,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被人随意浏览并发表意见。网络空间的出现,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它克服了以往受时空局限的“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交流。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到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更增加人们交往的便利性。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平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人们可以进行比较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交流,交流双方都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过多掩饰与虚伪,呈现出真实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真实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限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交往关系,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虚伪的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1.如何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 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如下: (1)米德主张把意识过程放到社会行为中去考察。他指责行为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重视意识活动的社会基础,人们正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才使意识活动作出协调反应,实现相互沟通。把意识过程孤立地同个人生理过程直接对应,不仅是简单的,而且实际上是错误的。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而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们的内在心理过程,然而,这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和相互适应,同在思想意识中开展的沟通与交流没有本质的区别。 (2)米德提出在社会行为中考察人类意识活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这不仅超越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其他流派的实验心理学,而且也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传统认识论。 ①由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强调用数学的方法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和情绪等心理过程进行实验测量,其实质是把心理过程等同于物理过程,看成与社会交往无关的客观现象。 ②由笛卡儿、洛克和莱布尼茨等人阐述的传统认识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把人的认识活动同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加以研究。传统认识论展开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个人心理活动。 当米德在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中考察心理过程时,不仅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也超越了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2.为什么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 答: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的原因是: (1)姿势对话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这些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就是“姿势对话”。 (2)主观定义 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呢?米德认为是“主观定义”的结果。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也就是说,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3)象征符号 ①含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在米德看来,人们交往行为中的符号不同于动物表现心理活动的姿态。虽然动物在交互活动中也有许多能够沟通心理的姿态,但都是非自觉的。 ②象征符号的虚设性、间接性和对象性 人不仅自觉地赋予某种姿势一个共同承认的意义,而且还能用一些已经有了共有意义的姿势来掩盖或修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动。这就是说,姿势作为符号在人际沟通中已经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摘要: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如果您是一名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您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做好上传下达,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您是公司的客服人员,良好的沟通是您处理客户关系的关键武器。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地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人际沟通信息交流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美国学家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播学者对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总结和发展了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布鲁默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之一是“事物的意义

产生于人们与其伙伴的社会互动当中”。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库利,就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做判断的反应。自我是通过交往辨证地呈现出来的。 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人类拥有“自我”,因为这种自我使人们具备了扮演“他人角色”,“通过他人之眼审视自身”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与社会的交流、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米德用“姿态的对话”来表示姿态的沟通功能,但他认为,“姿态的对话”本身还不是沟通,沟通有特殊的含义,即它必须是运用有稳定意义的姿态或符号。沟通者必须具备自己的行动可能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的能力,而这样的沟通是符号互动。如果没有进行角色扮演并选择自己的反应的能力,个体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也就形成不了社会。因此,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自我或社会,都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社会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而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 米德对语言符号的阐述揭示了在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和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需的文化前提。正是由于有了共享的意义符号,人类的社会互动才能得以正常的进行、展开和维持。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有三个特点:有一个解释别人行为的过程;有一个定义的过程,即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告诉他人;对对方的反应具有预见性,即能够推测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而这就需要依赖于互动双方有一个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米德把社会看成是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而这样的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也即建立在有意义符号的使用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沟通过程,它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自我会话而循序渐进地形成的。(符号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主题以及两个要素。

传播学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结构这一术语是指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行为上的一些变化,甚至是某种冲突,在模式化和可预见性方面与遵守规则的行为并无二致。 社会结构还能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物。它能使我们避免在行动前对成百上千中琐碎的可选项进行选择的麻烦,从而保持了群体和社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一)身份或地位 身份或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有两种主要的身份类型。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被称作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如果某人愿意,他的自致地位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绝大部分身份地位可以在责任、权力和声望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而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不同身份地位则常常能够揭示出关于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休斯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称为首要地位。 (二)角色 角色(role)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按照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各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学习就是要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须的行为,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象征性消费行为与体验营销

象征性消费行为与体验营销 内容摘要:象征性消费是当今市场消费潮流,它表明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经营者不能表面地适应其变化,更重要的是深层次地触摸消费者心理,据此认识体验营销的深刻涵义、消费行为特点以及与之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象征性消费体验营销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一、象征性消费的基本含义 市场营销中一般把消费分为物质性消费与象征性消费(symbolic consumption )两类。后者指的是消费具有符号象征性。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象征性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受到经营者的关注。由于象征性消费更能体验消费者自我与价值取向,它对反映某个时期或某类群体的文化特色具有着重要意义。新近营销理论(2003)也认为,能从消费者象征性消费心理出发,以其真实感受制定营销策略的体验型公司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 象征性消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过程不仅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其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 在象征性消费情境下,消费者选择商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因为消费者所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一种象征性感受价值,包括身份或阶层的象征、美的感受、时尚与先锋、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 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这一切表明我们正进入重视个性的满足和精神愉悦的象征性消费时代。当今新人类的口号“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充分反映出了新消费者对“个性”张扬的追求特点。可以说新人类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 美国消费心理学家M J Sirgy(1982)是最早研究象征性消费的。他从消费者自身角度、角色、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解读象征性消费,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的自我形象与产品形象一致理论认为,包含形象意义的产品会激发包含同样形象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消费者自我形象是产品意义激发的结果,产品及其形象属性的价值将取决于所激发的自我形象。 二、象征性消费的表征——体验营销 据“新世纪中国消费调查报告”(2001)中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的消费与生活方式正表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 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 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 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 本问题 传播学 传播 发展传播学 健康传播学 风险传播 信息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 传播隔阂 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 “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 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 能指/所指 乔治·赫伯特·米德 符号 符号互动论 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 互文性 讯息 信息与讯息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索绪尔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文化 意义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 系统结构 传播者 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噪音 单向传播 双向传播 循环模式 施拉姆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 式 马赛克传播模式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 总过程 另类媒体 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亲身传播 主我/客我 “自我互动”理论 “镜中我”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基模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 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 为、组织传播 社会认同模式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流言 奥尔波特公式 集合行为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 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雷达(环境监测)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麻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 信息环境 拟态环境 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 地球村 马歇尔·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热媒介”和“冷媒介” 容器人

“电子乌托邦” 网络成瘾 流媒体 自媒体 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 把关人(守门人) 双重行动模式 媒介事件 社交媒体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 范理论 传播制度 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媒介责任理论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观点的自由市场 哈钦斯委员会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 受众 分众观 利基受众 认知和谐论 “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 媒介接近权 受众商品论 选择性接触 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 和行为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碎化” 受众的极化 个人差异论 IPP指数 “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 子弹论 “证词法” 《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 意见领袖(舆论领袖) 意见气候 二级传播理论 创新扩散 传播流 “元传播” 有限效果论 可信性效果 休眠效果 恐惧诉求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 示” 自信心假说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 法” 拷贝的支配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 论 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诺利·诺依曼 涵化理论 “上限效果”假说 知识沟 数字鸿沟 媒介素养 媒介教育 视觉素养 第三人效果 框架研究 受众框架 媒介的铺垫作用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 传播 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大众传媒宣言》 《塔罗瓦尔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 信息主权 文化帝国主义 世界信息流通失衡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 三个阶段

传播学象征性社会互动在广告中的应用

传播学作业 韩爽广告091 0931115 一.既然说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为什么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 答: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达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个人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所以,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命题矛盾,相反,它正说明了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结合品牌广告,用符号象征性,象征性社会互动分析品牌是如何通过广告来体现品牌个性的。 答:这是爱马仕一款丝巾的平面广告

Hermès(爱马仕)早年以制造高级马具闻名于法国巴黎,及后推出的箱包、服装、丝巾、香水、珐琅爱马仕饰品及家居用品,令品牌更全面多样化。据说,全世界每38秒就会卖出一条爱马仕丝巾。 让所有的产品至精至美、无可挑剔,是Hermès的一贯宗旨。 爱马仕这个品牌最早是以马具的象征符号与消费者互动,它的品牌符号与品牌名称都以马具为中心。 但是爱马仕不断提升品牌精神与内容,使之产品为思想深邃、品位高尚、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的艺术品。 让爱马仕的第二个象征意义转变为高档、高质原则和独特的法兰西轻松风格的品牌形象。 Hermès不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也被誉为能够让你一生永不落伍的时尚之物。

符号互动——米德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

真人秀节目中符号互动传播——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真人秀节目中符号互动传播—《爸爸去哪儿》 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二班 刘畅 2014112050843 纵观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历程,虽然大部分节目都是引进或模仿国外一些大获成功的节目,但在我国相关电视人也早已经根据我国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开始对真人秀电视节目如何适应本土环境的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认识和把握,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完成了许多相对成熟的节目,吸引了国内大批的观众。不仅如此,这些较成功的移植也为国内相关方面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素材,在电视元素方面引进了新的内容,也提高了电视制作的相关技巧。实践中,近几年比较热门、广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从制作方式、相关技巧和思路方面都得益于这种移植。而在现有的研究文章和专业论文中,大多是从真人秀的兴起、制作、营销等方面研究,而受众对娱乐真人秀中的理解不是对表面语言、行为、场景布置等单纯理解,而是包含字里行间中蕴含的一种情感,是对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或意象的深入解读。 关于符号这一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在美国起源,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聚集生活,研究内容是日常生活里群体间产生的相互活动。相关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为:“现实世界是建立在一系列符号和象征对这些个人和他人正在进行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符号援助所产生的意义基础上。”也就是说在一个个体有了“示意”后,其他个体或者整体针对相关“示意”表现出反馈。传播者给一种行为设定含义,这种含义在人与人的相互活动中产生。同时人们在思考要进行怎样的相对行为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当时设定下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含义也逐渐完善。由此可知,人际交往所追求的价值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意义。”推而广之,如今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挤占荧屏,受到许多人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从真人秀节目中寻找到相似的人,找到寄托感情,让观众针对节目

运用社会互动论塑造国家形象探析

运用社会互动论塑造国家形象探析 本文在论述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社会互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社会互动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要充分发挥相互期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共享象征性文化意义。 标签:社会互动;国家形象;塑造;相互期待;共享定义 一、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分析 国家形象应该既包括国际形象,也包括国内形象。它是特定国家总体状况的信息经过传播而在国内外的人或人格化的组织中形成的对该国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作为一种感知与评价,就必然会有主观性的判断。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体作用于国家形象,从而形成了媒体形象与客观形象的区分。在信息化社会中,媒体越发重要,它可能左右事件的发展,甚至可以将“无”说成“有”。那么充分运用媒体,形成有利于良好国家形象塑造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政府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主体在运用各种手段塑造国家形象的同时,要处理好国家形象的主观塑造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媒体形象与客观形象、主观塑造与实然状态这两对关系是在国家形象塑造的动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要在这种互动中得到协调。 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1]社会互动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纯属私人的行为,都受到别人关于这类行为应当如何之期望的影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同时,人类还与它们自己交流这些意义。”[2]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在社会互动论的视角下,国家形象塑造过程就是一种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论认为,认识主体在互动中不断被建构为对象性的存在。认识主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产生自我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因认识主体的活动而被重新建构。这样认识主体与社会就得以在互动中不断更新。[3]据此,国家形象塑造就是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主体不断相互建构的互动过程。 在社会互动论视角下,国家形象是确立在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对立关系之上的。这种差异是意义生成的基本原则。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一般的形象塑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塑造过程具有强大的国家控制力量。然而,这种国家的控制力量不是越强越有利于达到国家形象被广泛认同的效果。运用社会互动论去塑造国家形象,与仅由国家从上而下的宣传相比,会允许国家形象的差异性存在,会给予受众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但是,运用社会互动去塑造国家形象,也有可能陷入过度使用国家强制力的僵化困境。为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就需要处理好国家意志与舆论环境的关系;需要张弛有度、适度宽松,形成良好的舆论讨论场,从而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