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摘要: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如果您是一名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您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做好上传下达,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您是公司的客服人员,良好的沟通是您处理客户关系的关键武器。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地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人际沟通信息交流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美国学家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播学者对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总结和发展了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布鲁默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之一是“事物的意义

产生于人们与其伙伴的社会互动当中”。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库利,就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做判断的反应。自我是通过交往辨证地呈现出来的。

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人类拥有“自我”,因为这种自我使人们具备了扮演“他人角色”,“通过他人之眼审视自身”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与社会的交流、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米德用“姿态的对话”来表示姿态的沟通功能,但他认为,“姿态的对话”本身还不是沟通,沟通有特殊的含义,即它必须是运用有稳定意义的姿态或符号。沟通者必须具备自己的行动可能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的能力,而这样的沟通是符号互动。如果没有进行角色扮演并选择自己的反应的能力,个体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也就形成不了社会。因此,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自我或社会,都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社会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而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

米德对语言符号的阐述揭示了在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和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需的文化前提。正是由于有了共享的意义符号,人类的社会互动才能得以正常的进行、展开和维持。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有三个特点:有一个解释别人行为的过程;有一个定义的过程,即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告诉他人;对对方的反应具有预见性,即能够推测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而这就需要依赖于互动双方有一个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米德把社会看成是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而这样的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也即建立在有意义符号的使用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沟通过程,它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自我会话而循序渐进地形成的。(符号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主题以及两个要素。

1、核心主题

(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构建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

(2)、自我该连载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自我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认得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人受到文化和社会的过程的影响。

2、两个要素

(1).用符号象征性定义自己的行为意义。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的,有时候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我们衣着打扮,接着就是我们语言和行为反应,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就是将我们的行为反映给别人,让被人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意义。

(2). 用符号象征性理解别人行为意义。

我们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人家表达的意思,完全的倾听要用第三只耳朵,注意观察说话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讲究的就是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运用该理论了解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没有表达出来的、暗示的意义。

三、实现有效沟通的技巧

1、非语言技巧

是一种面部表情、音调和姿态的运用技巧。我们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忽略了别人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以及行为姿态,但是我们要实现有效地沟通,就要注意人的非语言动作,因为这些非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往往才是最真实的或者说是说话人所暗示的信息。

2、语言技巧

使用文字以增加信息的清晰性。通过语言的表达使我们对信息更加的了

解,是信息能够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3、自我表达技巧

帮助你让别人更加清楚地了解你。我们要清楚地学会如何的表达自己,学会用文字来包装自己,让别人更清楚的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懂得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懂得自我表达的技巧。

4、倾听和反应技巧

帮助你解释他们人的含义并且分享所接受的涵义。在和别人沟通时我们要对别人的额谈话适时的做出反应,尤其是我们学社会工作的,在与案主沟通时,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案主的谈话做出适当的回应,不适当的回应会是案主和感觉社工不明白他,会减弱自我的表达;导致案主反感和受伤害,专业关系会受到影响;不适当的回应还会影响案主的自我破探索、妨碍案主的自我了解;给按住提供错误的方向和资料,对我们了解按住的心里状态和真实的感受不利的,因此,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了解别人说的含义。

5、影响技巧

帮助你说服别人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者行为。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经验来该百年别人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以前所做的决定,在工作谈判签合同时这种有效地沟通是很重要的。

6、营造气氛的技巧

创造一种正向的气氛是有效的沟通技巧交易达成。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利于人际沟通。

我们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互动的,因为意义发生于两位参与者之间的原始信息和对信息的反应。沟通历程发生与不同的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此历程透过会被噪音干扰的知觉管道来进行。

人际沟通提供心理上、社会上和决策性的功能。心理上人们为了满足社

会性需求和维持自我感觉而沟通;人们也为了发展和维持关系而沟通;在决策中,人们为了分享资讯和影响他人而沟通。

有效的人际沟通视个人的沟通能力而定。因为沟通情况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弹性的沟通能力,因此需要有非常多的人际技巧可供使用。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样的人际沟通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符号互动理论,掌握它的技巧,这是我们事先有效沟通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的意义和影响

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

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可以说,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可归于沟通不畅。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闹笑话。在企业与上司、同事、下属相处时,若你能去客观地发掘别人的优点和真诚地尊重和欣赏别人时,你的人际关系便如鱼得水了。但一些人认为怀才不遇,他们看到自己上司一点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便认为上司不如自己,从内心上看不起上司,私下抱怨上司,工作上不配合上司,结果连与上司的关系都处理得不好,更不用说同事和下属了,这种人必然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中很难生存。

在职场工作中,“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对上司、属下、同仁、客户,或对各接洽商谈的单位,都需要更好的沟通技巧,这就是所谓

的“人际沟通”。然而,在职场中,难免会碰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也会遭遇挫折。这时,自我心情的调适,或自我不断的激励,就是所谓的“自我沟通”。

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中游刃有余,让你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享受生活的乐趣,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因此,让我们重视起人际沟通这门艺术,虽然符号互动理论并不是使我们拥有良好地人际沟通的唯一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它,它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圆融,也使生命过得更漂亮、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引导: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贾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

3、袁岳,《打破坚冰的深度访谈》,机械工业出版社。

4、常桦,《中国式人脉》,武汉大学出版社

5、贯越,《不懂谈判,怎么销售》,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51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1.()是符号的外延意义。 A.符号的字面意义 B.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 C.符号的含义之异同 D.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 2.关于艾奥瓦学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研究象征性互动理论 B.他们主张用案例研究、不定性访谈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C.他们主张用量化方法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 D.代表人物是曼福德·库恩 3.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是()。 A.外延意义 B.区别性意义 C.指示性意义 D.明示性意义 4.米德认为,整个社会群体的态度可以被称为()。 A.特定的他者 B.概化的他者 C.舆论 D.客我 5.不符合自我传播特性的是()。 A.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B.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C.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D.与其他类型传播毫无关系 6.对于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下列不正确的是()。 A.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B.“自我”可以分解“主我”和“客我” C.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 D.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代表了人的冲动的倾向和自发的行为 7.关于心灵说法正确的是()。 A.是使用具有共同和社会意义的象征符号的能力 B.单向地依赖于社会 C.个人不必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有心灵存在 D.是对社会的外化 8.关于米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B.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C.著有《心灵、自我与社会》 D.提出了象征性互动理论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布鲁默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B.米德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C.库利认为自我是由“主我”“客我”共同构成的 D.自我互动理论强调了人的社会化 10.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 A.心灵 B.自我 C.语言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1.如何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 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如下: (1)米德主张把意识过程放到社会行为中去考察。他指责行为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重视意识活动的社会基础,人们正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才使意识活动作出协调反应,实现相互沟通。把意识过程孤立地同个人生理过程直接对应,不仅是简单的,而且实际上是错误的。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而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们的内在心理过程,然而,这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和相互适应,同在思想意识中开展的沟通与交流没有本质的区别。 (2)米德提出在社会行为中考察人类意识活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这不仅超越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其他流派的实验心理学,而且也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传统认识论。 ①由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强调用数学的方法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和情绪等心理过程进行实验测量,其实质是把心理过程等同于物理过程,看成与社会交往无关的客观现象。 ②由笛卡儿、洛克和莱布尼茨等人阐述的传统认识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把人的认识活动同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加以研究。传统认识论展开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个人心理活动。 当米德在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中考察心理过程时,不仅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也超越了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2.为什么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 答: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的原因是: (1)姿势对话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这些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就是“姿势对话”。 (2)主观定义 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呢?米德认为是“主观定义”的结果。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也就是说,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3)象征符号 ①含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在米德看来,人们交往行为中的符号不同于动物表现心理活动的姿态。虽然动物在交互活动中也有许多能够沟通心理的姿态,但都是非自觉的。 ②象征符号的虚设性、间接性和对象性 人不仅自觉地赋予某种姿势一个共同承认的意义,而且还能用一些已经有了共有意义的姿势来掩盖或修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动。这就是说,姿势作为符号在人际沟通中已经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 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 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上来。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2]在米德看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 ,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态)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姿态尤为重 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4]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 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米德认为,心智能力产生于婴儿期,婴儿最初拥有无意识的、毫无选择的姿态,经过筛选过程,婴儿能够在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个体那里学到能带来赞扬的姿态,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心智能力也由之诞生。这种对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姿态的选择,使得婴儿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对姿态逐渐趋于一致的理解,并以此作为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中介。米德称这种表达相同涵义的姿态为常规姿态。米德还指出,当个体具有了运用姿态,并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时,就标志着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巨大发展。由此,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摘要: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如果您是一名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您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做好上传下达,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您是公司的客服人员,良好的沟通是您处理客户关系的关键武器。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地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人际沟通信息交流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美国学家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播学者对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总结和发展了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布鲁默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之一是“事物的意义

产生于人们与其伙伴的社会互动当中”。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库利,就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做判断的反应。自我是通过交往辨证地呈现出来的。 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人类拥有“自我”,因为这种自我使人们具备了扮演“他人角色”,“通过他人之眼审视自身”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与社会的交流、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米德用“姿态的对话”来表示姿态的沟通功能,但他认为,“姿态的对话”本身还不是沟通,沟通有特殊的含义,即它必须是运用有稳定意义的姿态或符号。沟通者必须具备自己的行动可能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的能力,而这样的沟通是符号互动。如果没有进行角色扮演并选择自己的反应的能力,个体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也就形成不了社会。因此,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自我或社会,都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社会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而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 米德对语言符号的阐述揭示了在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和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需的文化前提。正是由于有了共享的意义符号,人类的社会互动才能得以正常的进行、展开和维持。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有三个特点:有一个解释别人行为的过程;有一个定义的过程,即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告诉他人;对对方的反应具有预见性,即能够推测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而这就需要依赖于互动双方有一个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米德把社会看成是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而这样的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也即建立在有意义符号的使用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沟通过程,它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自我会话而循序渐进地形成的。(符号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主题以及两个要素。

传播学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 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 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 为主义的立场。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 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 分。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 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 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 本问题 传播学 传播 发展传播学 健康传播学 风险传播 信息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 传播隔阂 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 “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 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 能指/所指 乔治·赫伯特·米德 符号 符号互动论 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 互文性 讯息 信息与讯息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索绪尔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文化 意义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 系统结构 传播者 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噪音 单向传播 双向传播 循环模式 施拉姆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 式 马赛克传播模式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 总过程 另类媒体 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亲身传播 主我/客我 “自我互动”理论 “镜中我”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基模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 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 为、组织传播 社会认同模式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流言 奥尔波特公式 集合行为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 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雷达(环境监测)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麻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 信息环境 拟态环境 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 地球村 马歇尔·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热媒介”和“冷媒介” 容器人

“电子乌托邦” 网络成瘾 流媒体 自媒体 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 把关人(守门人) 双重行动模式 媒介事件 社交媒体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 范理论 传播制度 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媒介责任理论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观点的自由市场 哈钦斯委员会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 受众 分众观 利基受众 认知和谐论 “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 媒介接近权 受众商品论 选择性接触 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 和行为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碎化” 受众的极化 个人差异论 IPP指数 “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 子弹论 “证词法” 《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 意见领袖(舆论领袖) 意见气候 二级传播理论 创新扩散 传播流 “元传播” 有限效果论 可信性效果 休眠效果 恐惧诉求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 示” 自信心假说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 法” 拷贝的支配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 论 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诺利·诺依曼 涵化理论 “上限效果”假说 知识沟 数字鸿沟 媒介素养 媒介教育 视觉素养 第三人效果 框架研究 受众框架 媒介的铺垫作用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 传播 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大众传媒宣言》 《塔罗瓦尔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 信息主权 文化帝国主义 世界信息流通失衡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 三个阶段

符号互动——米德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真人秀节目中符号互动传播——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真人秀节目中符号互动传播—《爸爸去哪儿》 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二班 刘畅 2014112050843 纵观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历程,虽然大部分节目都是引进或模仿国外一些大获成功的节目,但在我国相关电视人也早已经根据我国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开始对真人秀电视节目如何适应本土环境的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认识和把握,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完成了许多相对成熟的节目,吸引了国内大批的观众。不仅如此,这些较成功的移植也为国内相关方面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素材,在电视元素方面引进了新的内容,也提高了电视制作的相关技巧。实践中,近几年比较热门、广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从制作方式、相关技巧和思路方面都得益于这种移植。而在现有的研究文章和专业论文中,大多是从真人秀的兴起、制作、营销等方面研究,而受众对娱乐真人秀中的理解不是对表面语言、行为、场景布置等单纯理解,而是包含字里行间中蕴含的一种情感,是对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或意象的深入解读。 关于符号这一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在美国起源,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聚集生活,研究内容是日常生活里群体间产生的相互活动。相关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为:“现实世界是建立在一系列符号和象征对这些个人和他人正在进行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符号援助所产生的意义基础上。”也就是说在一个个体有了“示意”后,其他个体或者整体针对相关“示意”表现出反馈。传播者给一种行为设定含义,这种含义在人与人的相互活动中产生。同时人们在思考要进行怎样的相对行为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当时设定下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含义也逐渐完善。由此可知,人际交往所追求的价值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意义。”推而广之,如今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挤占荧屏,受到许多人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从真人秀节目中寻找到相似的人,找到寄托感情,让观众针对节目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 米德的自我理论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时的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但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创立构成直接影响的是詹姆斯、鲍德温和库利等人的自我理论。威廉·詹姆斯(1842-1910)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自我,即主我,是作为知者的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一是经验自我,即客我,是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体活动及身心活动。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是涉及个体的身体、衣服、家庭、朋友和财产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涉及个人的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来源于个人对个体的承认,而这一承认又是以个体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自我。关于纯粹自我。则仅可以从个体能认识事物这一事实推知,而不能下实体性的定义。事实上,詹姆斯把“意识自我”当作纯粹自我。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和查尔斯·H·库利(1864-1929)是美国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会自我这一概念,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产物,是儿童通过对交往伙伴的模仿而获得的。库利对自我社会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库利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比作“镜子”,个体是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镜中我”。在批判地继承了以上这些研究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米德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 代表人物: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早年就学德国时,受德国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关于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论战的影响,米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建构了他社会心理学学说。米德生前论著甚少,逝世后由学生整理其生前的讲义、手稿出版,主要著作有《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行动哲学》(1938)、《19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现时的哲学》(1932)。其中《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心血的结晶,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这一著作“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的符号互动理论也为迄今为止的自我心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 理论内容: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体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认为,自我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米德认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这是自我的完成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当一个泛

传播学概论

选择&填空 1、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和客我的统一,什么是主我客我?(选择)象征性互动理论: 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主我:主观意愿之我 客我:社会期待和社会建构之我 人内传播是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最终呈现“现实之我” 2、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一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 M.麦克卢汉1967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3、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哪5个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出版的一本《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 与生俱来的权利。 5、美国传播学者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哪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5、动物对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本质有何不同 (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6、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 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7、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定义填空 为实现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从事协作行为的有指挥的人群体系。 8、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哪三部 扎拉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等人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 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前提形成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 通的意义空间,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双方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象征性互动理论- 核心主题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在 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2、自我概念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响。 自己理解: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 我们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人家表达的意思,完全的倾听要用第三只耳朵,注意观察说话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讲究的就是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运用该理论了解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没有表达出来的、暗示的意义。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从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如果是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完整word版)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理论开始崛起,一方面承传欧洲既有的社会学理论特色,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代表了美国本土微观社会学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是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但是,一般来说,这一理论的产生得益于两个领域的学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第一节符号互动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的不同取向:一是,社会看成是客观事物?描述-发现——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是,社会看成是互动过程?交往、回应——互动论观点。 他们不再关注以往欧洲学者津津乐道的宏观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冲突,社会有机体等概念,而是转而关注微观层面和心理层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互动等等以往被忽视的领域。 一、理论渊源: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 (一)苏格兰伦理家的影响 从人的心灵,从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观察自我,解释社会行动。 苏格兰伦理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行动,他们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的。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自我行为的根据,以此解释社会行动。例如: 亚当斯密提出类似于“镜中我”思想,指出人们的相互联系对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一节米德的生平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

理心理学的学习。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从 1891 年秋到 1894 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在这里,他结识了 C.库利和 J.杜威,并和后者成为好友。1894 年,杜威经塔夫斯推荐出任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受杜威的邀请,米德也来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助理教授。1902 年升任副教授,1907 年任教授直至去世。 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了他的理论体系。在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进化论和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子。在哲学上,米德的基本倾向与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实用主义者一致。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 和试验———探索的方法,都为他所接受,此外,他还接受了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即他人的态度充当了镜子的作用,通过他人可以看见并评价自己,自我的发展就是对于他人的客观评价的反映———也被米德吸收并融入了他的“角色扮演”概念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尤其是前者。达尔文认为,我们必须在不求助于自然解释的情况下理解世界。他还认为人是一种动物,是社会进化的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的产物,具有独特性,具有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