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又名荀况,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一书,为荀子

及其门人所著。

B . 韩愈,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自己有关“师道”的思想。

C . 柳宗元,又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永州八记》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

州八记”之首。

D . 苏轼,号东坡居土,南宋文学家。谪居黄州期间,他曾两度游览赤壁,先后写下《赤壁赋》和《后

赤壁赋》两篇文章。

2.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B . 《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

五日,“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C . 《师说》里提到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道德经》。

D . 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三曹”和“三苏”,“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 曹”

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3.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B .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隐藏了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使小说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C . 从《一个人的遭遇》的“前文梗概”可知,小说主体实际上是叙述人“我”听素科洛夫讲述他半生的经历,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叙述者即是当事人,读者依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被称为“全知视角”,从而产生悬念。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是老舍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他在《想北平》一文中写的多是日常生活里的事物和画面,表达了他深厚真挚的家园之思和故土之恋。 B .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写道,“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内心的生存”指的是精神生活,如果“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就会产生空虚感与漂泊感。 C . 《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前者从由“愀然”到“喜而笑”最后到“饮酒乐甚”,后者则从“恒惴粟”到“心凝形释”。 D . 《像山那样思考》中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从狼的叫声写到鹿群的饿殍成群,作者极力想告诫人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对自然的态度。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我与地坛》中,“我”在母亲活着时逐渐理解了她的苦难与伟大,并在其过世后认识到死 亡对于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B .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脾气暴躁,穷困潦倒,最后却为拯救琼珊冒雨画藤叶,感染肺炎不幸去世,作者以此揭示出小说“珍爱生命”的主题。 C .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回忆,展现了他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他受尽战争摧残但依旧善良,在失去全部亲人后收养了战争孤儿凡尼亚。 D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把深受重伤的“我”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学校,让“我” 在伤痛和高烧中看到法西斯教育的种种痕迹。 6.下列选项中,语句全都出自《论语》的是( )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③圣人无常师(《师说》) 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考证

考场

座位号

A.②③⑥

B.①④③

C.②④⑤

D.①⑤⑥

7.以下四句文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文字的诵读不知道,疑惑的不解决,有的跟从老师,有的不跟从。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看到了西山,才发现了它的奇异之处。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青色与白色缠绕得让人眼花缭乱,向外与天相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如果从那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8.对《劝学》《师说》两篇文章中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接近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研究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赏

9.对《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中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

C.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同“戳”,刑辱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趣味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11.以下人物均出自契词夫的小说作品,和篇目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别里科夫②尼基达③瓦丽卡④米修司

A.①《套中人》②《带阁楼的房子》③《第六病室》④《渴睡》

B.④《第六病室》②《套中人》③《渴睡》④《带图楼的房子》C.①《带阁楼的房子》②《第六病室》③《套中人》④《渴睡》

D.①《套中人》②《第六病室》③《渴睡》④《带阁楼的房子》

12.勾连比较、主题整合是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某同学获得了打通读本和课本的一个角度,写下了这段点评批注:俯仰天地之间,观景实则是与自然晤谈, 这种互动可能是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也可能是美的启示,下面哪项整合符合上面这段批注? ( )

①《晚游六桥待月记》②《孔雀东南飞》③濠梁之辨④《豁蒙楼暮色》

⑤《湖心亭看雪》⑥《花未眠》⑦《西洲曲》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④⑤⑥

13.短篇小说往往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结尾的反转常带来主题的丰富深化,也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期待。下面四篇小说中,结尾的反转和反差体现最不明显的是( )

A.《两块面包》

B.《最后一个便士》

C.《芳邻》

D.《好朋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14.碧海潮已落,江湖曲犹闻。阅读金庸《射雕英雄传》第 12 回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蓉的美食让洪七公垂涎欲滴,答应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一日在他们练习武功之时,受到成千上万条蛇围攻,原来是欧阳克所为,面对洪七公的责问,欧阳克耍滑头道:“晚辈向在西域,这次来到中原,旅途寂寞,沿途便招些蛇儿来玩玩”黄蓉道:“当面撒谎!你有这许多女人陪你,还寂寞甚么?”欧阳克张开折扇,扇了两扇,双眼凝视着她,微笑吟道:“ ”黄蓉向他做个鬼脸,笑道:“我不用你讨好,更加不用你思念。”

根据文意、情境,选出最适合的选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D.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5.碧海潮已落,江湖曲犹闻。阅读金庸《射雕英雄传》第 12 回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蓉用荷叶笋尖樱桃斑鸩桃花瓣做了一碗汤给好美食的洪七公,七公笑问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斑捣汤,又有个甚么古怪名目?”黄慕微笑道:这汤的名目,从这五样作料上想便是了”洪七公道:“要我打哑谜可不成,好娃娃,你快说了吧。”黄蓉道:“我提你一下,只消从《诗经》上去想就得了,”洪七公连连摇手,道:“不成,不成。书本上的玩意儿,老叫花一窍不通。

我们这学期读了《诗经》,你认为这汤的名字是( )

A.绿衣汤

B.好逑汤

C.美人君子汤

D.采薇汤

16.以下文段出自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和篇目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她是个那么好、那么体面的姑娘,那么爱笑,爱唱,一团烈!她在家的时候,你的脑筋就给弄得迷迷糊糊,现在她一走,我就跟傻瓜似的逛荡,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我吃完饭就出来了……我不能呆在家里,我受不了。

②河上架着一道原木搭成的摇摇晃晃的桥。桥底下,在清澈透明的河水里,成群的大头圆鰭雅罗鱼游来游去,绿色的树丛倒映在水里,树叶上的露珠闪闪发亮。四下里暖融融的,让人满心喜欢。多么美丽的早晨啊!若是没有贫穷,没有可怕的、无尽头的、哪儿也躲不掉的贫穷,大

概这人世间的生活也像这早晟一样美丽吧!可是只消回头看一眼村子,就会清晰地记起昨天发生的一切,于是由周围的景色唤起的那份让人陶醉的幸福感,立即便消失了。

③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找弟弟,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频、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钻进被窝里去了。

④像戏剧或是音乐会一类的娱乐,他是全不参加的,不过他天天傍晚一定玩三个钟头的“文特”,倒也玩得津津有味,他还有一种娱乐,那是他不知不觉渐渐养成习惯的:每到傍晚,他总要从衣袋力拿出看病赚来的钞票细细地清点,那都是些绿的黄的票子,有的带香水味,有的带香醋味,有的带熏香味,有的带鱼油味…

A.①《约内奇》②《农民》③《草原》④《醋栗》

B.①《农民》②《草原》③《约内奇》④《醋栗》

C.①《草原》②《农民》③《醋栗》④《约内奇》

D.①《草原》②《醋栗》③《农民》④《约内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寂寞

吴念真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不然最后说不定是哪个王八蛋拿去败光光!”他说,“女儿哪天拿到美国学位,至少我脸上也有光。”

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

后来阿照帮他买了,之后也忘了问他到底用了没,或者拍了什么。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

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选自《那些人,那些事》有删改)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头以简洁的语言点出了阿照对爸爸的感情,呼应标题,并引出了下文对两人关系的介绍,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E. 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以及继父用手环抱三个相框,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18.请分别概括阿照和爸爸的性格特征。

(1)阿照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默写

19.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劝学》)

(4)________,金石可镂。(《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6)师者,________。《师说》

(7)位卑则足羞,________。《师说》

(8)桂棹兮兰桨,________。《赤壁赋》

(9)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赤壁赋》

(10)寄浮游于天地,________。《赤壁赋》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修:高,长

B.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

C.或取诸.怀抱诸:兼词,“之”“于”二字的合音

D.况修短随化.化:变化。

2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寄蜉蝣于.天地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醉则更相枕以.卧

C.后之.视今輮使之.然也

D.所以

..兴怀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2.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会在暮春之初,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景,群贤、少长聚集,身心愉

悦,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因此感到快乐。

B.虽然每个人性情千差万别,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但是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与衰老。

C.即使渴望得到的东西很好,但是人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感概也随之产生,更何况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此可谓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

D.古人常在文章中忧生叹逝,《赤壁赋》以物我无尽的理性超脱吾生须臾的悲伤,而《兰亭集序》则以老庄同死生,等寿天的思想化解悲观情思。

23.请将文章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五、命题作文

24.进入附中已 11 周了,想必你曾多次乃至数十次走过同一条街道,驻足同一一个路口。对这一路上的人、景、事,你有着怎样的观察和发现?请捕捉典型画面,展开合理想象,以“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为题,写两则片段,每则 350 字左右。

要求:两则片段中间空一行。“上(放) 学路上”的“路”指的是察哈尔路及周边道路(中山北路、虎踞北路、热河南路、新模范马路、镇江路、和会街、回龙桥,等等),不能脱离实际构思。不得套作。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

语文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D项,苏轼是南宋文学家,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C项,六艺经传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视角与角度有区别。故选A。4.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C项,“饮酒乐甚”是最开始的情感。故选C。

5.B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B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不是“珍爱生命”,而是讴歌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体现了人们通过自己的深思而得到的重生。故选B。

6.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②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故选A。

7.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题中A 项,属于倒装。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B项,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C 项,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故选D。

8.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中:合乎。故选A。

9.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趣”同“趋”,往、赴。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题中A项,定语后置句,应为“无利爪牙,强筋骨”;C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D 项,定语后置。应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故选B。

【点睛】

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1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根据人物判断,故选D。

12.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批注的内容是“观景”很显然在答案中选择游记,排除②③。故选D。

13.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芳邻》作者第一段是这样设计的“我的邻居们外表上看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沙哈拉威人。”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让人充满好奇,也是设计开头的一种方式。而结尾又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芳邻”又十分扣题,结尾的反转和反差体现最不明显。故选C。

14.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根据后文的内容“更加不用你思念”可是欧阳克表达的是思念的内容,故选C。

15.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注意汤的食材和后面的提示《诗经》,由此可知是“好逑汤”。故选B。

16.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要去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判断篇目名,平时注意阅读积累。根据内容判断为文段分别选自《草原》《农民》《醋栗》《约内奇》。故选C。

17.BC

18.阿照:独立、固执、倔强,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家庭给予的温暖。爸爸:朴实、善良,不善言辞,却深深爱着这个家,充满无人理解的寂寞。

【解析】

17.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有误,应是反衬其寂寞。C 项,“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文中没有涉及到这一层,过分拔高或无中生有。故选BC。

18.此题考核概括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要求概括阿照和爸爸的性格特征,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内容“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阿照先是惊愕,

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征。

【点睛】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19.挥斥方遒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金就砺则利锲而不舍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官盛则所谀击空明兮溯流光凌万顷之茫然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遒”“砺”“锲”“鳝”“受”“谀”“溯”“粟”的写法。

20. D

21. A

22. D

23.(1)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解析】

20.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 项,化:自然。故选D。

2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 项,都是“在”的意思;B 项,分别是“因为”,“来”;C 项,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代木”;D 项,分别是“……的原因”,“用来……”。故选A。

2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兰亭集序》最后引用老庄同死生,等寿天的思想,并没有化解悲观情思。故选D。

23.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所以:表工具,手段等,用来;信:实在;极:极尽;昔人:前人;由:原因;若:像;临:面对;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明白于心。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24.上学路上

伴着秋风,伴着落叶,我每天早上都准时走在这条通往学校的路上,我的家住在离我的学校有半公里的地方,这不远不近的距离每天我只好用脚一步一步地缩短。不论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是春夏秋

冬,早上没有与太阳见面就走出家门,晚上太阳已经收工了我还在教室里读高中课程。深秋的季节让我感到一个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这天早上,我离开家门,外面的景象告诉我昨晚下了一场大雪。我惊呆了,这是今年下的第一场雪啊,可能是我太早出门,这雪静静地躺在地上,没有一个脚印。雪像没睡醒一样,我都无从下脚了,靠在楼墙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伐想学校走去。主干道的车和人都不少,把雪踩的很凌乱,让我感到很失望,怨那些人把雪踩得失去了容颜,但雪还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不时有凌冽的寒风刮过。看上去雪都没有一点不开心,还是躺在那里。渲染了冬天的气氛。

放学路上

此刻我正走在放学回家的道路上,心情感到很混乱,挖掘心中的感想,提笔记录此刻心情中的点点滴滴。

我漫不经心地从树上摘下一片枯黄的叶子,我知道它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可它为什么还努力地挂在树枝上呢?哦,因为渴望,渴望生命的美好。

损坏的叶脉,我看到了它在大雨中饱经风霜的昨天。等不到明天,生命就这样结束,这样的无声无悉,没有人知道。落叶是幸福的,走的时候没有牵挂,也不让任何事物产生牵挂。

安详。昨天是回不去了,昨天的一切是否还在呢?就象人做错了一件事,想后悔一样。

想到这里我让风儿把手中的叶子带到了天上,叶子在天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又缓缓的落在了地上,我清楚它落在一道斑马线上,却不知道它明天会被风儿带去哪里。或许还是留在原地。或被汽车的轮子无情的碾碎。

念一想,在我们其中的一些人的青春也是被拥有者随意挥霍,不留一点珍惜与挽留。青春期的随意,不懂事。

岁月无情,时间流逝,它会让你变化,不是往日的你。到时你可能在欢笑也或许会躲在一个角落内哭泣,哀叹那曾经自以为“漫长”的岁月。

千万别枯萎了青春啊!珍惜此刻,珍惜所拥有的,不要让它再失去了。

想到这,我嘴角微微上翘,望了望那片让我触动的树叶。于是,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写作能力,要求重点关注题中“捕捉典型画面”“展开合理想象”“写两则片段”,这些核心要求。另外题中明确要求,“路”就指的是察哈尔路及周边道路(中山北路、虎踞北路、热河南路、新模范马路、镇江路、和会街、回龙桥,等等),不能脱离实际构思。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路”附近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察哈尔路、镇江路、回龙桥附近:南师附中中山北路附近: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虎踞北路附近:河海大学新模范马路附近: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可以看到这些道路附近都有高校、名校,而学校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可以是文化,或者文化的传承。在写作过程当中,可从这一切入点进行分析。注意:350 字篇幅短小,一晃而过,切忌空话套话,一定要抓住细节具体的画面,以小见大,引出所想表达的深刻思想。还可以看到,这些路都是围绕在南师附中附近,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本校的历史以及教育理念的传承角度进行切入。例如附中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教育理念是“健康生长”即所有人的生长,不同的人都能得到恰当地生长。“追求永真”即只要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各种恰当评价方式之下,其教育结果一定呈现优良效应。

【点睛】

命题作文开头要引人,好开头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效果。考场作文,应慎写开头,认真对待第一句,第一段的写作,最好先在稿纸上写出开头的段落,然后再自我感受几遍,若能让自己激动起来,那么也定能感动别人。内容要情真,构思内容,要做到以真情感动人。切勿内容假、大、空,切勿写自己并不了解的内容,不能感动自己当然便不会感动别人,因此在选择写作内容时,要选择自己受感动的内容,这感动自己的内容往往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而且往往是一些琐屑的小事件,小细节;或者是自己曾阅读过的有很深印象的书刊登载,写作时可以将旧内容换新角度使用。写自己的真感,。结构要创新,精心布局,创新结构框架,在阅卷者面前树立完美的整体形象,并产生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反复排比式、日记体式、剧本形式、小标题式、镜头组合式、问答式、应用文体式等,都是有创新意义的结构体,且这种新框架极利于考场作文获取优分印象。。书写要工整工整、流利的书写给人的印象是:如同步入卫生清洁的场地。读一篇书写工整的作文,如见到漂亮的罗敷,使“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工整的书写是考场作文给评卷者的良好直观印象。并且,工整的书写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书写工整,如同出门做客时整洁的穿着,是一种自重、尊人的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