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综述

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及原因研究综述

摘要:财政分权问题早已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大课

题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丰富成果。本文将从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为角度,梳理相关财政分权理论的文献综述,进一步的把握财政分权的原因,期望能够对财政分权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财政分权理论必要性财政分权原因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

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穆斯格雷夫(Musgvare)分权理论.

穆斯格雷夫和RB.穆斯格雷夫从考察财政的三个主要职能:配置、分配与稳定出发,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他们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的性质,将财政结构划分为各级行政单位。他们认为,公共产品的关键特征是具有受益范围的空间限度,它表现为一部分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另一部分的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地方性的,如地方上的消防服务等。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理论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提供公共产品,其所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必须与相关收益区域居民是偏好相一致,是由该地区的居民通过纳税和交费进行支付。这样,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就要由全国提供,全国居民纳税支付其成本;受益范围是跨区域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例如,公路等,就应以区域为单位来提供,并由区域内的居民纳税支付其成本。据此,划分出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省政府范围(在区域范围内)和再下级(国外习惯称为地方政府,也就是在地方范围内)三级行政级别,与之相适应,为使每一辖区内的公共产品受益程度不断提高,并对公共产品成本内在化的财政来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中央政府财政、省级政府财政、再下一级财政三级财政结构随之建立起来。

[1]该理论存在的不足:第一,其“单一公共品、社区内居民偏好与收入相同”的假设与现实相差甚远。任何一级政府都提供了多种公共品,而且也存在多级政府共同提供某一种公共品的情况,居民的偏好显示十分复杂,难以测定,核心的困难是“如何确定各级政府的各种支出的范围与优先支出的次序”。第二,政府各级所提供的的公共产品层次数量和政府级次是无法匹配的,该理论在现实与理论是脱节的,即可操作性不强,原则性也较弱。第三,该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各个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均等的,所提出的是个公平问题,而现实各级政府的目标就是实现和解决公平问题。

(二)施蒂格勒(Geoestigler)的分权理论

施蒂格勒在1957年发表的《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一文中,对于为什么需要地方财政这一基本问题给出了一个公理性解释。施蒂格勒的说明集中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上。首先,他认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所管辖选民的效用与需求。其次,一国国内不同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是说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更有效地根据公众的偏好提供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该理论并不否认中央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对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以及解决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和竞争问题,是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存在。

(三)奥茨邝厄11aceE.Oates)分权理论

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Fiscalefdaerslim)一书中,为地方政府的存在提出了一个分权定理。奥茨假定:全部人口只分为A,B两个子集,他们的偏好

不同,该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生产X,Y两种产品,A,B可从对不同量的X,Y的消费中得到效用满足,其中Y产品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那么政府有三种选择:1、A集团的利益获得充分的满足,但B集团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2、B集团的利益获得充分的满足,但A集团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3、为A和B提供同样数量的Y。

一般来讲,中央政府不可能顾及每个集团的特殊利益,往往会选择统一配给A 和B相同数量的Y产品;由于忽略了两者的不同偏好,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2]。由此,奥茨提出了下列财政分权定理:如果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涉及所有的阶层或地域,并且关于该公共产品的提供无论是对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成本为既定,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的多[3]。该理论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该模型假设中央政府没有严格按照各地方居民的偏好提供公共品或在信息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比存在缺陷,这是一个次优的理论框架,而不是最优的;其次,假设中分配已经公平,实际上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最大的目标之一是追求分配的公平,那么模型的结果是否最优已经没有意义,解释力不足。但该模型同样具有新的启示即: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提供的同质的公共产品是具有可现实性。

(四)分权“俱乐部”理论

所谓“俱乐部”理论,是布坎南在1965提出的一个地方政府形成的理论。简要而论,就是把地方政府比作提供公共产品的俱乐部,随着俱乐部成员的增加,现有成员所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将有更多的成员来分担,但是新成员的进人,会产生外部不经济,使公共设施拥挤,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点上。马丁·麦圭尔(MartniMcGueri)运用“俱乐部”理论解释了最优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

问题。麦圭尔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考虑成本因素,有些公共产品向全国人口提供为最佳规模,成本低而效益高,那么这些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另一些公共产品受益者的数量有限,这些公共产品有两种供应办法:一种是由中央政府将全国人口按最优数量分成若干组,分别提供公共产品;另一种办法是将该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权赋予各个地方政府,由各个地方政府决定各自辖区内的公共产品数量,显然,第二种方法最为方便。麦圭尔由此说明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4]。该理论得出了俱乐部的最有规模,但其理论仍然没有找到分权的真正原因。

(五)分权的偏好误识问题

偏好误识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几cdarWl’reshc)提出的。他对中央政府对全民的偏好的认识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提出了质疑。他从理论上分析了由于偏好误识,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失误。[5]相对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远离它所管辖的居民,而各地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如果中央政府要全面了解各地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各种各样政府在了解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方面比中央政府有更大的优势,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居民数量相对较少,外界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居民偏好的组合种类较少。另外,地方政府与所管辖的居民距离较近,信息采集和传递的成本较低,因此,地方政府发生偏好误识问题的可能性比中央政府小。[6]这一理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说明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但该理论同样存在缺陷:信息传递存在着距离阻隔,从而论证了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与地方自治的必要性,但其中相关的因素有必要进一步的分析。第一,随着电子政务逐步的发展,传统行政信息传输的方式逐渐被取代,信息传输的距离已不再是形成信息优势的主要因素。该理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下,多种沟通交流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传输速度的变化更是惊人等多种情况下,该理论的解释力越来越不足。第二,除了信息优势以外,重视居民与政府合作的主观性因素的研究,这是居民偏好显示的根本,也是提高公共品提供的效率与公平之根本。

(六)“以足投票”理论

蒂布特(Tibeuo)t提出了“以足投票”理论。他主要回答了人们是否愿意聚集在地方政府周围,要求这个地方政府为大家提供最大的福利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地方分权便失去了根本。他在1965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指出:人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某一个地方政府周围,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各地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与所征收的税收,以便使自己的效应最大化。当他们在某地发现这种组合符合自己的效应最大化目标时,就会在这一区域居住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7]按照“以足投票”理论,如果全体居民都如此进行自由的搜寻,那么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与税收的组合上就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这样下去,整个社会就会达到福利极大化。偏好相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公共服务也会按最低成本提供。由于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地区之间流动,可以自由选择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差异就不会长久存在。这些观点,被称为地方公共服务完全竞争的市场理论。[8]该理论的优点在于:第一,以最优理论为背景,回答了人们为何聚集在一个地方生活或生产,是其他分权理论的必要补充,即在政府与居民无法合作的条件下,居民的选择问题,否则,只谈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有效而不谈居民在公共品提供中的作用是不完全的。第二,该理论充分体现了经济人假设,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不受政府的摆布。分权不仅维护了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争夺权力中的独立性地位,也维护

了居民的自由选择的独立性。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中国居民的迁徙不仅受经济效用的影响,还会受到户籍制度、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的种种限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想走走不了”“想进又进不去”等非最优状态。[9]

二、新一代分权理论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叫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即“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主义”。主要是以蒙蒂诺拉(Montinola)、钱颖一、温加斯特(Weingast)、麦金农(McKinnon)、内希巴(Nechyba)等学者的研究主张为理论核心。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主义反对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政府模型假设,也不赞成公共选择理论的邪恶政府假设,将企业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引入财政学,其理论立足点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来自一个好的政府结构,政府行为既要有效果,也要受到约束。在构造政府治理结构时要考虑到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维护市场效率的支持性的政治系统。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在维护和推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相互拥有权利和义务,从而市场交易的各方都从市场的增进中获得收益。他们认为旧分权理论只说明了分权的好处,但没有充分说明分权的机制,其对政府官员忠于职守的假设存在问题。他们认为政府和政府官员与企业经理人相类似,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只要缺乏约束就会有寻租行为,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新分权理论既可以减少底层决策者与高层领导者之间的过渡的信息传递、加强对上层权威的限制、对地方政府产生正的激励,又可以有助于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的硬化。另外,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指出其发挥作用所具备的条件:即必须给中央监督下级政府逃避责任的充分资源,同时地方政府必须具有反对中央政府滥用权力的监督手段。第二代分权理论借鉴了企业理论的新成果,是新古典经济学在财政领域的应用。它更好的体现了经济人假设,弥补了旧分权理论假设的不足,但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有其组织的目标,不能否定旧分权理论的核心结论。[10][9]

三、对财政分权的原因研究

通过对以上财政分权理论的批判性梳理,不同的学者对财政分权的动力有着不同的解释,概括分析为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减少信息成本。Hayek在论述社会如何使用知识的观点时指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够更准确有效地利用地方资讯来做决策,因此能更有效率地提供地方性公共财政服务。他的研究结论是:分权的好处本质上在于地方拥有相对信息优势,由于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对地方的情况有更加完备的信息,因此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11]Ricard W.Tresch指出,假定地方政府相当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它可以完全确定性地获知任何一个公民的个人偏好中的边际消费替代率,而中央政府对全体居民的偏好了解得没有如此清楚,中央政府在了解每一个居民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带有随机性。在这样的假定下,只有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社会福利才可能达到最大。胡书东认为,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管理宽度长度、产品供求复杂而会产生信息问题,而这些信息问题是财政分权的基础。

[12]

(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Stigler的研究集中在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上。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条原则出发来论述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民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按照以上两个原则,可以得出:地方政府的

存在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13](P213-219)

在Musgrave的分权模型中,它强调了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的政府来提供。它的最佳社会结构模型也是从此角度

出发,本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来探求最佳的劳务水平与社会居民数量。但他同时也指出了中央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中央政府对于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及分配、稳定职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更有效。[14] “俱乐部”理论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在没有政府强制的条件下,出于私利的一组公共品的消费者,能够通过自愿协议谈判方式,达成一种联合提供的契约,来解决公共品的共同消费及其成本分摊问题,并且只要满足一系列严格假设,这种方式在实现各自利益的同时,能够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15]

(三)有利于分配的公正性。方晓利、周业安已给出,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考虑到其巨大的分配效应,人们往往会主观地认为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实施政策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分配的公正性。然而,在中央政府缺乏有效信息的前提下,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可能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的统一,从再分配的角度看,中央政府拥有相对的优势。但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分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真正缩小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和城乡差别,从而能够从更为基础的层面实现分配的公平。

(四)有利于财政监督。也有学者认为,在分权体制下,公民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参与度,政府花的钱也主要来自当地的纳税人,地方政府往往比较注重顺乎民意,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形成政府与民众相互信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有利于引入竞争和创新机制。实行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有自己的独立利益。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之间在税收、财政支出、投资环境等领域展开竞争。Bretion认为,政府竞争不仅发生在同一级政府之间,而且发生在不同等级的政府之间,水平竞争和垂直竞争都可能改进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其中,垂直竞争改进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是通过更多的民主、更少的独裁来实现的。[16][17]

(六)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学者认为,当经济发展较为成熟时,从分权中获得的收益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分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结束语

随着学者们对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的深入,2000年以来财政分权理论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在文献总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者在对财政分权理论的一些传统的议题方面研究以(如:财政分权理论的原因、影响、以及最有财政制度等方面)已有相当丰富的文献研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来,学者们日益关注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与财政分权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注重财政分权与某一国家(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的趋势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会更加的突显。

注释:

[1]主要参考储敏伟,杨君昌《财政学》。

[2]主要参考安体富《公共财政学》第239页。

[3]参考许正中《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64页。

[4]主要参考安体富《公共财政学》,240页。

[5]参考许正中《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71页。

[6]主要参考安体富《公共财政学》,240页。

[7]主要参考安体富《公共财政学》,240一241页。

[8]参考许正中《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74页。

[9] 徐福生,赵宝廷.财政分权理论之综述.[J].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第一期

[10] 边维慧,李自兴. 财政分权:理论与国外实践.[J.].经济研究

[11] Hayek,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

[12]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13] Stiglers.G.Tenable Range of Functions of Local Govrment[M].Washing,D. C,1957.

[14] Musgrave,R.A. The Thoery of Public Finance[M].McGraw-Hill,New York,1959.

[15] Oates.W.Fiscal Decentralization[M].Harcourt,Barce and Jovanovich,1972.

[16]方晓利,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1,(3).

[17] Bretion,A.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isty of Press,1998.

财政分权理论

2?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 (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 其核心观点是,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本身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能够迫使政府官员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强化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决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这个论点实质上是强调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的作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蒂博特(1956)“以足投票”理论。蒂博特通过一系列假设,论述了公民“以足投票”,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机制。他认为人们愿意在地方政府周围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寻找地方财政支出与税收的一种精确组合,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人们之所以在某一区域工作和居住,接受当地政府的管辖,是因为政府服务与税收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斯蒂格勒(1957)最优分权模式菜单。斯蒂格勒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他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了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地方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公民的效用与需求;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 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布坎南(1965)“俱乐部”理论。布坎南运用“俱乐部”理论解释了最优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并强调了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与消费拥挤状况在决定地方政府最佳规模中的作用。 奥茨(1972)分权定理。奥茨从地方政府组织的决策成本和集合的角度,论述了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特里西(1981)偏好误识理论。特里西从社会经济生括中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确定性出发,论述了由更了解本地区居民偏好的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费雪(2000)地方政府组织理论。费雪的地方政府组织理论同时强调①公共产

财务风险概念综述

财务风险概念综述 财务081 第六组 组员: 6026 潘贞苗6027 张丽铮 6028 胡敏6029 许秋城6030 卢浩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财务风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各行业领域的关注,更多的人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本文以财务风险的定义为中心,顺承财务风险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分析财务风险的原因,并针对这几项原因分析解决和预防的方法,同时还介绍现今常用解决财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风险;理论发展;原因;防治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产生财务风险。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财务风险最毫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二、财务风险理论发展 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综合

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要求企业经营者要进行经常性财务,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決策。风险管理的定义和风险的定义一样,国内外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六大管理功能之一。这种观点来自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法约尔。法约尔在其1949年发表的著作《一般与工业革命》中认为,风险管理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只不过,费尧书中的“安全活动”所指的范围远比现在“风险管理活动”所指的范围要小。 美国风险管理学家格理森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这一组织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而: (1)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 (2)建立一种过程用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如何进行评估; (3)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控制企业风险和处理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1964年,美国风险管理专家威廉姆斯和汉斯在其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要素。并认为,尽管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在操作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都有着相同的确定要素。这些共同的风险管理要素是:企业风险任务的确定;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评价;企业风险控制;企业风险融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反馈。(1.百度百科) 著名的风险管理顾问费力克斯?克洛曼和约维?海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观点是基于企业作为“系统”这一结构的。该观点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该观点是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理论技术运用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理论界的普遍认识是将公司风险管理看作为各经济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度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措施防范控制风险,用合理经济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 三、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以汇源果汁为例

题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以汇源果汁为例 目录 一、汇源果汁简介与其财务风险概述 (3) (一)汇源果汁简介 (3) (二)汇源果汁财务风险概述 (3) (三)加强汇源果汁的财务风险对其现实意义 (4) 二、汇源果汁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5) (一)筹资风险 (5) (二)利润分配风险 (6) (三)运营风险 (8) 四、汇源果汁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8) (一)提高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8) (二)建立筹资风险评估体系 (9)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0)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开始大规模的扩张。而当民营企业不断拓张市场时,也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影响。。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以下环节:筹资活动、筹资活动、营运活动、收益分配和外汇汇率变动等等。本文以汇源果汁有限公司企业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类型及产生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就汇源果汁有限公司的财务问题提出了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发展以及对策。本文首先介绍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知识,包风险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解决的方法,其次介绍汇源果汁存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与运营风险等内容,最后针对汇源果汁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汇源果汁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汇源果汁财务风险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一定的风险。企业在管理中由于不确定的因素,即有可能给企业的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所以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爱因斯坦说:“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自己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普通概念,但它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失去了普通语言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使用科学的思维。”财务风险与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相类似,在发展的过程中他的基本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汇源果汁有限公司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一、汇源果汁简介与其财务风险概述 (一)汇源果汁简介 汇源果汁有限公司于 1992 年成立,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果汁饮料民族企业。自1992 年创建以来,以良好的态势迅速发展为拥有全国各地40多家现代化工厂的大型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果汁及其它饮品。多年来塑造了种植生态水果、无公害水果为原料的健康企业形象,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果汁、产业化经营体系。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和2009年汇源果汁百分百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2.1%和52%,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二)汇源果汁财务风险概述 汇源果汁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以良好的营销手段及健康的品牌形象迅速占领我国的果汁行业的市场。但在2010年8月30日汇源果汁有限公司发布的中期报告却披露,该公司银行短期借款由2012年年底的

关于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的文献综述 py 摘要: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又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开始兴起,但是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本文剖析了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成因, 并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及其防范提出建议以期降低并购风险, 提高企业并购活动的成功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成因;财务风险防范 引言 购并实质上就是一个买卖过程。站在产权的角度,购并实际上是一种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其具体形式表现为兼并、联合和收购三者的统一, 泛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它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交易行为。从全球范围来看, 在过去的百余年里, 已先后进行了五次购并浪潮, 真可谓风起云涌。购并作为资本扩张和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已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趋势。 虽然,众多企业管理者热衷于并购活动。但是,实际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并购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企业在并购后陷入困境,其中以财务困境居多。从全球范围来看,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基于财务风险。因此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已有多种定义。杰弗里.C.胡克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为了收购融资而产生的借债制约了买主的经营融资,并同时制约了偿债的能力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由并购交易融资的负债数额和将要有购买方承担的目标企业的债务数额等因素决定”。赵宪武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融资以

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同时,并购导致股东收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杜攀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并购对资金的需求而造成的筹资和资本结构风险。屠巧平认为,财务风险是由于公司采取举债方式筹集资本而产生的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和股东收益的可变性。 由此,可以将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概括为:企企业并购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仅局限于并购融资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包括并购过程中可能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并购前的决策风险、并购过程中的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等。 二、企业并购流程中的财务风险 1、并购前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购前信息收集阶段、并购交易执行阶段、并购后企业内部整合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各个阶段面临的具体操作的不同,企业在具体执行中将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 (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又称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些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同时,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法律、财务、专有技术、环境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原因。 (2)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上看有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行为,事后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从不对称发生的内容上看有行动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行动不对称导致隐藏行动,知识不对称导致隐藏知识。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来自事前知识的不对称性,即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知识或真实情况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的了解。收购方在不完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往往会过高估计合并后的协调效应或规模效益,而对目标公司隐含的亏损所知甚少,一旦收购实施后各种问题马上暴露出来,造成价值损失。信息不对称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一种决策影响,是通过并购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3)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 购并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作为成交的底价, 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

中国居民消费决定中的财政分权因素四

中国居民消费决定中的财政分权因素(四) 2012年11月22日13:52 来源:《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作者:邓可斌易行健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接着,我们重复模型(8)的检验过程,结果见表8。与表6相比,表8的结果是相似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当yt+1和inclt单独进入方程时,yt+1的系数显著为正、inclt的系数显著为负。此时这两个解释变量符号是符合预期的。但当这两个解释变量同时进入方程时,yt+1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但inclt的系数就从原来的显著为负转变成显著为正了。显然inclt系数的正号是不符合我们的预期的。这就再次说明研究假设3是成立的。 表8 模型(8)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 注:(1)回归系数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统计显著。(2)财政分权=人均各省本级财政支出/(人均中央财政支出+人均省级财政支出),同时预期收入与收入不确定性分别采用农村人均预期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均预期收入不确定性指标。

六、结论 财政分权理论虽然在解释中国改革问题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这一理论却一直没有和消费理论很好地衔接。换言之,财政分权理论与消费理论对中国改革问题的解释是彼此分离的。消费不足是中国现阶段改革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既然财政分权已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之一,财政分权理论就不应与消费问题相脱节。而且我们也看到,已有的消费理论或模型均只能够从某个侧面去解释某种因素对中国居民消费的作用,缺乏从微观到宏观、内洽统一的理论解释。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首次尝试将财政分权因素引入已有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中,观察财政分权因素对中国消费问题的解释力。我们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复杂但却关键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会带来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带来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分权程度提高又会使得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强,进而带来消费的下降。这两种影响的存在,使得传统消费理论中的两大因素——预期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全面地解释居民消费行为。接着,我们采用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上述判断:缺失了财政分权因素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对于中国情况缺乏解释力,而融人了财政分权因素的模型则较好地拟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对于传统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而言,由于预期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同时受到财政分权因素的影响,当它们共同进入模型时,因为两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并与消费水平变量间存在内生性,只有预期收入水平变量显著为正,收入不确定性变量的系数符号是不稳定的,会产生不符合理论预期的结果。而引入了财政分权因素后,模型各变量的系数符号与显著性则与理论预期完全吻合。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本文还尝试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无论是引入控制变量,还是调整解释变量的度量指标,结论都是稳健的。我们的研究既是对财政分权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均具有统一性且具解释力的中国消费资产定价模型。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也是显见的,要解决收入增长、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等领域的问题,就不能忽视对政府财政权力分配领域的改革。在制定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时,应该注重利用分权因素对预期收入水平的正面影响,并设法消除分权因素对收入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附录:最优消费的决定 (3)式两边对a求导得:Bexp(-αa)=βBrexp(-α(r(a-c)+κ)+α2σ2/2 两边取对数得:-αa=lnβr-α(B(r(a-c)+K))+α2B2σ2/2 (A-1) (2)式右边对c求导并令其为0,得到:exp(-αc)=βBrexp(-α(r(a-c)+κ)+(α2σ2)/2,两边取对数得: -αc=lnβBr-α(r(a-c)+κ))+(α2σ2)/2 (A-2) 由(A-1)式和(A-2)式得: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论文(设计)题目: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2007 级1 班学号:070201110208 学生姓名:曹凯指导教师:邓廷梅2011 年 5 月30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 页一、课题意义在新的经济形式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小企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它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其都相当重视,这使得它的发展迎来了好的契机。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发展规模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小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外汇风险等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找出相关的对策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宏观上来看,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和财务承担风险的控制以及对收益风险的控制。从微观上来说,要使投资面向市场,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加强自己的财会队伍的建设,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这使得了解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背景(一)新经济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一般来说,数量指标是利用企业的资本金额、销售额、雇用人数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质的指标主要是指从遵循经营学的角度,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效益与风险同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负债经营已成

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易成公司岳俊华 467000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清晰的突显出来,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而在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最为核心的一个方面。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企业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应加强财务管理,进行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通过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把由于风险而对企业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维护企业利益。本文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涵义及成因,阐述了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帮助企业进一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风险/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前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行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优势,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企业各种管理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其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风险”这个名词来源于西方经济理论。风险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不确定程度。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

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20_ _届) 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额度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众多公司纷纷意识到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是最为关键的问题,然而伴随这财务决策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被意识到。 (1)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的概念最先出现在财务管理领域,其出发点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是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强调的风险主题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与管理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研究一直被西方国家所重视。 (2)财务风险的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是在前人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 1国外观点 财务风险这个概念是由西方率先提出的,美国学者格拉尔(1952)首提出并使用了“风险管理”概念,法约尔(Henry Fayoal)(1961)在《工商管理与一般管理》首先提出了把风险管理思想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中,让企业初步有了风险意识,到了19世纪末,科技革命的降临与生产力大大发展,西方企业也急速增加,伴随这企业增加,大规模的出现了企业合并与兼并此时的财务风险管理集中在筹资风险管理、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著名的金融学家米勒和莫迪格里尼(Miller & Modigliani)(1959)提出MM理论,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关系,公司价值不受影响。 哈里·马科维茨(1952)在《资产选择》将以往个别资产分析推进一个新阶段,他以资产组合为基础,配合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从而进行资产选择的分析。 夏普与林特纳等人(1964)在马科维茨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揭示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以通过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权力。[!--empirenews.page--] (三)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由于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异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些限制性条件似乎有点强加于人,很难使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迫于一些政

万科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摘要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经济活动的高风险迫使企业必须识别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了解风险的性质以及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对自己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失,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除了要了解财务风险的内特征与成因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财务风险、努力提高财务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高警惕,并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有序有效,保障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入手,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的内外部成因,利用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从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方面对万科集团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万科集团财务风险分析防范

China Vanke Co. Ltd Financial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Abstract: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market , the financial risk is a modern enterprises face the inevitable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 particular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is unsound condition inevitable , i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 and its presence is undoubtedl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 high-risk economic activity forced the enterprises to identify financial risks fac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risk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risk of accidents caused by the loss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 an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st effectiv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o avoid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that may arise, reduce potential losses, maintain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 Therefore,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inancial risk ,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o grasp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 the financial risk control in a reasonable ,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 minimize financial risk 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 efforts to improve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isk,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risk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Vanke Co. Ltd, there may be from the debt paying ability and operation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inancial risk are analyzed, an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to solve the financial risk. Keywords:Vanke Co. Ltd Financial risk,Analysis,prevention

计量财政学专题1:财政分权及其度量

专题1:财政分权及其度量

什么是财政分权? n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 n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n在中国,财政分权理论也被称之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是当前财政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多级政府结构:财政分权的背景 n多级政府结构的经济学解释:基于效率的解释。n理想的多级政府结构:能够提供公共产品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 n也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以新古典经济学的规范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考虑政府职能如何在不同政府级次间进行合理配置以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如何分配的问题,代表人物有蒂布特(Tiebout)、奥茨(Oates)和马斯格雷夫(Musgrave),所以又称之为TOM模型。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 n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n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为何存在多级政府?),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 (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 n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财务风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前景,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也可能与以前不一样,研究财务风险的学术文章也越来越多。文章对财务风险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对研究层面以及研究重点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防范财务风险相关措施以及相关模型。 关键词:财务风险;综述;控制 当前新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肩负并支撑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成员,也是核心要素之一。“十二五”规划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上达99%,在城镇人口就业贡献上达75%到85%以上,在财税贡献和经济贡献上也都在50%以上,有部分省份区域甚至达60-70%,说明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形成。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社会稳定和谐无比重要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的政策不断增多,意在扶植一些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经济大潮中有立足之地,财务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1 财务风险的概念 时珏(2011)认为财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呈现出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人们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一种财务活动。 瞿旻(2011)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齐莉(2009)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是否有保障,即公司是否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并购时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同时,并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所有风险最终都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并购的计划决策、交易执行和运营整合三大阶段中都存在财务分析。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并购企业需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做好防范。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动和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而企业并购又是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有效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的资本营运方式。同时,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产生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向新经济领域渗透等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当然,企业并购带来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而且并购业务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冲击。从事后分析看,只有35%的兼并与收购能达到预期目标,一旦并购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并购失败,甚至会是企业破产。企业并购风险就是指企业并购投资净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风险主要源于并购过程中成本的膨胀一集未能取得和发挥目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政策和体制的变化、企业自身变化、对企业并购认识的相对有限等因素。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并购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但现实中我们主要研究是狭义的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南于负债和融资变化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不确定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由定价、融资和支付等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各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一)并购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浅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浅析 [提要] 本文在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财务预警指标现状,在考虑完整性、有效性的基础上,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指标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完善及应用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9日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案例日益增多。这些问题不仅使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侵害,增加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确保财务风险到来前就预先识别,并提前执行预案,消除风险隐患,成为上市公司急需重视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概述 财务预警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识别和判断,提前监测并化解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实际工作中,财务预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相关分

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得出综合预警结果,并采取预警措施。从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现状看,往往因为重视程度低、指标选择不当、预警流程不畅和分析方法落后等影响财务预警效果。在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和健全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及预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尤其是在预警模型研究方面,经历了单变量模型、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以及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等阶段。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公司治理变量引入预警模型加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一)财务预警指标未紧密联系上市公司实际。一方面是财务预警大多以量化的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其他影响重大但定性指标因素考虑较少,如公司治理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是财务预警系统大多是静态预警模型,未根据公司所处行业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动态的指标选择,未根据不同阶段的评价适时调整具体指标的权重等,导致预警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预警模型的实用价值有限。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一是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预警分析组织机制未纳入公司治理机构;二是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流程与管理需要存在差距;三是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和手段有限,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流于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