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一.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东南亚操侗-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 、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 、中国两广起源说 、印度尼西亚起源说 、泰国土著说 。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作者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论据如下:

注释:

1.见杜德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W。C。Dodd The Tai Race,

Elder Brother of the Chinese,Iowa,USA 1923。

2. 见柯奎翁著《在掸族间》导言,A。R。Colquhoun,Amongst the Shans,

London,1885。

3.见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六月。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年。4.颂萨。素旺那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暹罗学会上提出。

5.见清。裕里的《泰国的史前时代》和索。登延“班清族显英魂会有什么感想呢!”刊于泰文《札督腊周刊》1976年62期。

(一)人种探索一个民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其最早所属的原始人种。根据考古发現和历史研究 。中國大陸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祥地。在已发現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遺骸上,已呈現南北异形的現象。华北地区的“山頂洞人”

1

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广西“柳江人”的一些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马來人种就是在蒙古人种主干上的南支的发展。据古书记载,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马來人活动,称其为海佬。炎徼紀闻:“马人本林邑蛮,相传随马援南征,散处南海”。《赤雅》“马人本林邑蛮,深目猳鼻,散居峒落”。四夷考也指出“马留人为深目猳喙”。由此可見岭南一部分人杂有马來人的血統。現今操侗-泰语言的人民多数眼穴较深,鼻稍大而平,唇略厚,頰部较削,与今南島人种相像。

上页注释:

6.颜訚“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

1期。

(二)迁移情况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很古的時候就有一部分马来人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经過台湾(留居下來的成了台湾的原住民)、海南島(留居下來的成了黎族)、直到南洋群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凌纯声教授认为 :“经过历史上的三件大事:楚灭越,秦始皇灭楚与

开发岭南,以及汉武帝灭南越和東越,南方的百越民族遂撤离大陸上的历史舞台,退居今日的南洋群島,即現代南洋群島印度尼西亚系土著的來源”。这些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的马来人保留了原始马来语的多音节黏着型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後來又有一部分马来人陆续从广西的陆路出发,经過貴州(留居下來的成了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族),云南(留居下來的成了傣族) ,直到东南亚诸地,成了掸族、泰族、老撾族、布标族、侬族、拉基族等,而留在广西的成了壮族、仫佬族、毛难族等。进入云南的这部分广义泰人(被称为滇越),是从红河、马江进入越南;沿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泰国;沿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和泰国的。这些从陆路迁徙

2

出岭南的马来人曾在华夏人的强大影响下,语言发生了质变,上页注释:

1.参见凌纯声“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族”《中国学术论集》第四册。台湾《学术季刊》第2卷3期,1954年。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和汉-藏系语言一样向单音节发展,成了单音节分析型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泰语族(详见下文“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研究”)。他们在迁徙的沿途留下了侗-泰语式的地名痕迹。有些地方现在已没有广义“泰人”居民存在,但是还保留下侗-泰式的地名。如:

1.《赤雅》所说“峒落”的“峒”,就是个侗-泰语的词 ( ),最早是指群山环绕中的人类洞穴居时期的“洞穴”。百越人发明种植水稻以后,壮语演变为“洞前耕种稻谷的盆地”;布依语还把它当作量词,可以说“一峒田”(即相当于一个盆地的田);傣语、泰语、老挝语和越南的布标语演变为“田园、乡间”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和两广现在还有许多以“峒”命名的地名。

2.操侗-泰语的诸民族属于种植水稻,在山间平地上依水而居的民族。他们有以“那”(水田)、“南”(水)、“百”(口)、“板、曼”(村)、“央”(成片的)等字为首的地名。这种侗-泰式地名从岭南沿着贵州、云南直到东南亚地区都有。下文“傣-泰语地名结构分析”将详述。

(三)习俗現今南洋的马來人和大陸操侗-泰语的人民还保持着某些同样的习俗,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原始关系。如:纹身、饰齿、穿緊身衣和筒裙、住干栏式屋子等等。1980年5 月4日香港《大公报》有一篇报道《印尼达雅人的生活》。报道说:“他们造屋互助合作,不用一丁寸铁,把椰树杆破开(傣族把竹子破开)压平即成地板。地面到地板高达两米,上面住人,下面养家畜和家禽。各户门前皆置架木梯以便上下。一户人家同居

3

一间大房,仅以蚊帳为界”。这些都和傣族以及东南亚广义泰人的生活习俗极为相似。

虽然泰族、老挝人和中缅、中泰边界地区的傣族早已全民笃信小乘佛教,但是他们都曾有过或保留下一些和华夏人一样的信仰和习俗——信奉社神和灵魂。泰国和老挝的史书或传说都有记载他们过去信奉社神和灵魂的活动。现在泰北、泰东北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边远地区还有祭寨神和安魂的习俗。他们在寨子中央立石堆或木桩作为村子的根基,每年祭祀寨心一次,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凡有结婚、生孩子、祝寿、重病痊愈等喜事,要举行安魂祝福仪式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也有 “祭寨神勐神”和 “安魂”(即“拴线”)的活动。分布在云南哀牢山下和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不信小乘佛教,他们是广义泰人南迁时停留下来没有继续往西南迁的一部分人。他们和殷商一样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没有仙、佛的说法。他们也保存了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叫“做社”(被视为祭龙)。傣语叫作 (做) (社),每个村寨都有一棵树被当作社树(即龙树),傣语叫作 (棵) (社)。s 的本意是“衣服”(有保护作用),有的傣族知识分子解释为是根据蜂窝的保护壳而得来的,所以 就是敬保护神。每年春节以后家家户户要杀鸡宰猪来供祭这棵树。在火头 (位) (头) (社)的带领下念颂祭歌,求社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无灾无祸。礼节完后全村人共在树下享用祭品。“做社”的活动是中华民族十分古老的风俗遗存。这个习俗被傣族带到了云南,也被从中原西部迁徙到闽、

粤、赣交界处的客家人保存了下来。他们也叫“做社”,但祭拜的“社公”是石头做的,不是树。因为那里属于山区,石头多。祭拜完后全村人共食社粥。据传:乾隆下江南到过此地和村民一起喝过社粥。《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后飨其胙”。《春秋传》说:“共公之

4

子句龙为社神”,可见“社公”为乡土之神,是开发当地的首领,后人敬仰他的开发之功尊为神。

本页注释:1.引自谢远章的《泰傣学研究六十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年、岁”一词,这些地区的傣语不使用本族固有词 ,而是

叫做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汉语词“岁”。西双版纳傣语的 : “鬼怪”中的 是汉语的“伥”(一种鬼);称“巫”为 。傣、泰族建立了城池和封建领主制以后,不少事物是仿效华夏的称呼。如:自傲称的 “我”是华夏帝王的自称“孤”;傣、泰语表示官员、君王、头人的词xun (khun 泰语)是华夏语的“君”、 (tha:u 泰语、老挝语)是华夏语的“头”;君王出行前面打的仪仗伞叫 是华夏语的“幢”;魏晋时期帝王、贵族穿的“屐”,傣语叫 ,泰语、老挝语叫

用来表示“鞋”;城市tse (tshia 泰语)也是借用汉语的“城”;傣族地区不靠海,但是西双版纳傣语留有古时曾用贝壳当交易货币的痕迹。“贝壳” 这个词,和“银” 组合成复合词表示“钱财”,如: “钱财”、 吃 贝 吃 银是“贪污”的意思。贸易叫“贾” ( );“买”叫“市” 。

傣族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古歌谣也证实他们并不是一直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不少诗歌描写他们的祖先曾是洞穴居,是从寒冷的北方迁移来的 。西双版纳傣族的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 中的《迁徙篇》说:

据上代人们讲,

傣仂的祖先,

原来不住在这里----

我们祖先的旧居呀,

在遥远的北边,

5

那里呀,土地连着天。

注释:

1.这里所说的寒冷的北方,笔者认为有可能是指殷商时期的山东一带。2.“巴塔麻嘎”意为“开头,破天荒”,“尚罗”意为“建地球”,“捧”是神。即为“神开始建地球”。

有一首古歌谣“关门歌” 描述了他们祖先住在山洞里的

情形:

山洞在野外搬来干树枝

山洞在森林拉来绿树叶

野外有大蛇抬来大石头

林中有虎豹堆在洞门口

孩子们快进去!挡风又防寒

老人们快进去!野兽进不来

我要关门了我们才安全

我要堵洞了关门了,关门了,啾!啾!啾!

《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说岭南之俚人为避瘴气“巢居崖处”。笔者在西双版纳曾见到当地傣族为了狩猎或防野兽侵害庄稼,于大树枝上搭建草棚居住看守,这是巢居习惯的遗迹。

注释:

1.引自岩温扁岩林翻译的《傣族古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昆明。

(四) 民族自称的证据世界上的民族或部落大多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命名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一种标志。其他民族给予命名的叫“他称”;自己命名的叫“自称”。印尼有达雅人、台湾有泰雅人(Atayal)、云南新平县有“傣雅”人,这些称呼的音都很接近。另外,马来人的称呼是malay或mlay,其中的lay和傣、泰、布依族、黎族的自称都能构成对应。傣族

6

的自称口语叫 ,十三世紀創制的老傣文拼寫作 ;泰族的自称口语叫 ,泰文拼寫作 。其声调属于阳平调,古音应是浊音 。因为古浊塞音 、 、 在傣语都变为清的不送气塞音 、 、 ;在泰语都变为清的、送气塞音 、 、 。如:

年长的河口(沱)生意(贾)自称

古音

这个古音自称和布依族、黎族、马来、俚的称呼都能对应得上。

—— —— (傣)

—— —— (泰)

—— 、 、 (黎)

—— 、 、 (布依)

——( ) (马来)-lai(俚)

从音理上分析: 后面的 发音时摩擦重一些,就极易变为 ,这就成了布依族的自称 。而古音 变为黎语的 是在清化和摩擦过程中变来的。古音 变为 也是常有的现象,因此马来的自称( ) 其中的 是由 变化而来。

这个自称和汉字的“夷”也能构成对应。据郑张尚

芳先生研究 :“夷”古音li,平声,与“犁”ri、“梯”hli等

7

同为脂部字。“夷”“弟”声符通;高元音i 在粤、闽汉语方言和傣泰语多变为ai。如:齐、脐,北方t hi ,粤、闽tshai ,tsai ,又如:

犁梯脐黎(《尔雅。释詁》多也)

泰 肠子

黎 (保定)

上页注释:

1.见郑张尚芳“蛮夷戎狄字考”《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

集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史书上记载貴州的布依族和云南的傣族有称为“百夷”“摆夷”的。这个“夷”应该就是“东夷”的“夷”。

被称作“掸国”的掸族shan 是从siam 音变来的;过去我国曾把泰国称为“暹罗”,把泰族称为“暹族”,西方人也称

他们为siam。这些都不是他们的自称,而是孟高棉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自称还是tai 、thai 。至今我国境内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称呼傣族还叫siam。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在傣、泰族到达当地并成为强势之前,已有孟高棉人在当地。这些族群不按傣、泰族的自称称呼他们,而是按自

己的叫法称呼他们。至于壮族的自称 , 是称呼某类人的词头。 据范宏贵研究 ,是源于该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乡里区划名,写做左边是个田字,右边是个童字。

8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岭南、四川地区的“俚”,“僚”,笔者认为“俚”是古音d 音变为 ,与 “马来”的音变相同。“僚” 音变为老挝的佬族自称la:u 。《后汉书》记载:在哀牢山下曾有个哀牢夷,建立过古哀牢国。对于“哀牢”是什么人,史学家有不同看法。马曜认为哀牢是昆明诸种之一,因其酋长的名而得名;方国瑜认为是濮族,后称为蒲蛮,今布朗、布龙、布绕(佤)诸族;黄惠昆认为哀牢与氐羌同源;范宏贵认为是有穿鼻习俗的克伦人。老挝和泰国有的学者认为他

注释:

1.见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

们的祖先是从哀牢迁去的 。笔者认为从语言上来分析,这种看法能够成立。哀牢国内的部落群体众多,不排除有上述各位专家所说的昆明人、濮人、氐羌人和克伦人,其中也有“鸠僚”,这就是佬族。“哀牢”是用汉字记的音,“哀”古音是蟹开一平咍影;“牢”古音是效开一平豪来,转写成国际音标是 。正好是佬族的自称。 在侗 泰语族语言是称呼某类男人的词

头,如:傣语和老挝语称呼男性人 小伙子、 老三、 舅舅。另外,操侗 泰语族语言的水族自称 、毛难族自称 、佯黄人自称 、莫人自称 、锦人自称 ,这些称呼的前面都有词头 ,表示某类人的意思。 是真正的词根,也即古书上出现的“僚”。哀牢夷,即是东夷里的“僚”支系,与掸国里的“掸”(百夷)是东夷里的平行支系。《后汉书》说哀牢人的始祖九隆,因坐在其父龙的背上而得名(认为“九”是“背”之意,“隆”是“坐”之意)。这是神话传说,不是真实历史事实的记载。即使拿所记汉字“九隆”的顺序来分析,是“背坐”,不是“坐背”。“背坐”的词句不通。把“九隆”标记成国际音标应该是

9

(“九”的古汉语语音是 ),正好是傣、泰、老挝语的“大首领、为王者”的意思。“鸠僚”按古汉语的语音标成国际音标是kau liau ,也是“僚首领”的意思。因为 ( )在傣、泰、老挝语是“首脑、头、主”的意思; 在许多侗 傣语言是“大”的意思;在傣、泰语还有“上级、行政领导”的意思,如: 上 大“上级、领导”;泰语还有“王家的” 意思。在老挝境内占该国人口68.77% 的佬龙族,其读音应是 ,佬龙族就是“大佬(僚)族”或“王族佬(僚)”。这些都说明佬族在哀牢山时曾是个处于上层或统治地位的部落群体。两汉以后对哀牢的记载很少了。因为大部分哀牢族迁移到了老挝,而迁入泰国的既有从老挝来的哀牢人,也有从缅甸来的掸人。哀牢族迁走以后,古哀牢国内操侗 泰语言的另一个百越支系(骠人)所建的古骠国逐渐强盛了起来,直到九世纪末才被南昭打败(详见下文七)。

我们从现今分布在哀牢山下的傣族称呼其他民族的情况可以旁证:广义泰人曾在哀牢山下建立过强国。上文已提到:现 今分布在哀牢山下的傣族是没有继续往西南迁移的广义泰人。他们称呼其他民族时都要冠一个词头 ,如: 汉族; 苗族; 哈尼族,但是称呼傣族自己就不

冠有这个词头。 的含义在老挝语、傣语、泰语都是“奴隶”的意思。哀牢地区的傣语已失去“奴隶”的词义,只把它作为称呼其他族群的词头使用。但是其他地区的傣、泰、老挝语

还保留“奴隶”的词义。这些地区的语言称呼其他族群时不冠有 这个词头。由此可知广义泰人在哀牢山下曾强盛一时,统治过其他族群,将其置于奴隶的地位。后来变成了弱势,内部没有了奴隶,因此kha 才不具有“奴隶”意义,只用来继续称呼其他族群。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一带地区有一个叫傣卡族的,过去把他们叫做“汉傣”或“旱傣”,

10

人们以为这是汉化程度较深的傣族或不居住在水边的傣族。其实不然,傣卡族的傣语称呼是tai kha ,按这个称呼的意义应该是“处于奴隶地位的傣族”。很有可能他们是广义泰人强盛时期俘虏来的汉族或其他族群,后来成了傣族的奴隶。待这些地区失去“奴隶”词义的时候,傣族就把这部分人视为与自己不同支系的人了。另外,西双版纳傣语把“昆明”说成 地方 失“失去的地方”也证明傣族先民曾占领过昆明。

傣族把汉族叫做“夏”(德宏傣叫x 、红河、金沙江流域的傣

族叫 ),泰语把中国叫做“秦” ,也说明傣、泰族先民(东夷)在远古的时候就和华夏人有接触。

(五) 语言证据

1.侗-泰语族语言中保留下一些原始马来语词,这些词能和印尼语构成对应,证明他们和马來人有原始关系。如:

印尼 低洼地 來 眼睛 头

生的

傣泰 (水田)

印尼 長大 死 難 咳 醉 傣泰

从数词系統來看:留在大陸的百越人,很早就向汉语借用了一整套基数词。但本语族中的黎族,由于在三千多年前就撤離大陸到了海南島。他们和汉族的交往较少和较晚,语言中保留下一套自己的数词,没有向汉语借用。迁移到贵州偏僻地区的仡佬、布央和中越边境的普标语、越南的拉基语、布标语也没有借用汉语的数词。这些语言的数词有些可以和印尼语构成对应。可見这些是原始马來语的数词:

一二三四五

印尼 ( )

11

南黎

北黎

通什 保定 仡佬 布央

拉基

普标

i

六 七 八 九 十

印尼

南黎

北黎

通什

保定

仡佬 布央 拉基 普标

注:印尼、南黎、北黎语引自Pa 。Bene 《T Ka Indonesian:A A gn Southeastern Asia》;通什、

12

保定语引自欧阳觉亚、郑贻青的《黎语簡志》;仡佬、布央、拉基语引自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族概论》。

.在多音节的原始马来语词单音节化过程中,侗 泰语言产生了长短元音的对立。

操侗-泰语的先民原先说的是一种多音节的原始马來语。据《世本。居篇》注:“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杨雄《方言》记载吴越语不同于汉语,称“爱”为“怜职”,“热”为“煦煆”(卷七);“短”為“短矲”(卷十);“广大”荆扬之间称为“恒慨”,东瓯之间称为“參绥”或“羞绎、纷毋”(卷二)。可见当时的百越语和汉语不同。現在印度尼西亚等南島语言还保留原始马來语多音节的粘着型语言。侗-泰人由于和华夏人接触深远,语言受到强大影响,发生了质变,和汉藏语言一样向单音节发展,一些和马來语有关系的词都变成了单音节。

汉藏语系各语族语言都有元音分长短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元音分长短应是汉藏语言的一个特点。但是各语族元音分长短的情况各不相同。藏缅语族虽然有不少语言的元音分长短,但常常和元音的松紧或声调现象有密切的配合关系,表现出不是处于产生就是处于某种转化的状态。由此可知汉藏语言元音分长短这个特点不是原始汉藏母语固有的,而是后来分别产生的。而侗 泰语言的元音分长短是怎么产生的呢?笔者用印尼语和侗 泰语有关系的一些词进行比较,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侗 泰语言中分长短元音的现状是:凡在开音节中作单元音韵母的都是长的;在以塞音、鼻音、元音结尾的音节中元音有长的,也有短的。根据这种现状无法判断其来源,但通过和印尼语比较发现,在单音节化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 属于音节脱落的有两种情况:

)保留的音节是开音节单元音韵母的,侗 泰语是长元音,

印尼 低洼地

侗 泰 傣、泰、壮、布依 侗 水

13

毛南 么佬 黎 水田

印尼 来

侗 泰 傣、壮、布、泰 侗

印尼 眼睛

侗 泰 傣、壮、布、泰 水、毛 么佬 黎

印尼 头

侗 泰 傣 龙州壮 泰 毛南 么佬 黎

印尼 知道

侗 泰 傣 泰 壮 布 侗 么 黎

印尼 这

侗 泰 壮 布 侗、水、毛、么 黎

)保留的音节是闭音节或以元音结尾的,主要元音都是短的,

印尼 睡,做梦

侗 泰 傣、泰、布 侗 水 么 毛 黎 睡、闭眼

印尼 鸡、鸟

侗 泰 傣、泰、壮、水 布 侗 黎 印尼 屁

侗 泰 傣、泰、壮 布

印尼 生的、生育

侗 泰 傣、壮、布 水 生的

印尼 生产、耕作

侗 泰 傣 龙州壮 做、作(田)

印尼 身体

侗 泰 傣 壮 布 侗、水、毛

14

印尼 暗

侗 泰 傣、泰、壮、黎 侗、水、毛、么 黑暗

印尼 ( ) 日、太阳

侗 泰 傣、泰 壮、布 侗 水、毛 么 黎

印尼 火把 高山语,燃

侗 泰 傣 、泰 燃、燃烧

印尼 阿眉斯语 空目光

侗 泰 傣 泰 布 空虚的

印尼 长大

侗 泰 傣 壮 布 侗 水 毛 么 大、长大

属于音节减缩、合并的有三种情况:

1)语音相同的音节或重叠的音节,减缩后为闭音节或以鼻音、元音结尾的,其主要元音都是长的,如:

印尼 支撑、中间部位

侗 泰 傣 泰 壮、布 中间

印尼 马来语 割、剖

侗 泰 傣、泰 布 横割、剖

印尼 难

侗 泰 傣 泰 布 黎

印尼 高山语百宛 孩子

侗 泰 傣 泰 侗、水、毛、么 壮 布 黎

印尼 在竹筒里烧煮

侗 泰 傣、泰、龙州壮

印尼 柔软纤维

侗 泰 傣、泰、龙州壮 毛 么

15

水 侗 黎 苎麻

印尼 蘸

侗 泰 傣

印尼 死

侗 泰 傣、泰、壮、布 侗 水、毛、么 黎

印尼 动物油脂

侗 泰 傣、壮

2) 元音的音节和 元音的音节减缩为闭音节和以元音结尾的,其主要元音也是长的,即: + = 或 或

印尼 咳

侗 泰 傣 泰 壮、水、么 布 吐

印尼 大理石斑纹

侗 泰 傣、泰 花纹

印尼 高山语百宛 盲

侗 泰 傣、泰 瞎、盲

3)不同元音的音节减缩为以元音结尾的单音节时,主要元音是短的,如:

印尼 醉

侗 泰 傣、泰、龙州壮 醉、昏

印尼 ( ) 火

侗 泰 傣、泰 壮 布 侗 黎

上面所举的例子只能说基本上反映了所归纳的情况,也有个别的例外。比如例中的长大一词,在壮 泰语支是短元音 ;在侗 水语支是长元音 ;而死一词正好相反,在壮 泰语支是长元音 ,在侗 水语支多数语言是短元音 。上述情况是就一般而言的,但对个别词来说,在单音节化的过程中是属于音节脱落还是音节减缩各语言不一定相同。长大,一词,印尼语是 傣语变为 这是后一音节 脱落的结果,因此主

16

要元音是短的。但在侗 水语支变为长元音,这是后一音节的 减缩到前一音节的结果,因此主要元音是长的。死,一词的情况正相反,在壮 泰语支是前一音节的 减缩到后一音节,所以元音是长的;在侗 水语支是前一音节的 脱落,所以元音是短的。

.侗 泰语和汉语东南方言有一些关系词可以证明东南亚这些广义泰人在我国南方和闽越、南越人有过密切的联系。现今操汉语东南方言的居民既有古代南下的华夏人,也有未曾撤走的百越人的后裔。他们所说的汉语方言是汉语和百越语相互竞争、交融的结果。在汉语取得优势以后留下了一些百越语的底层。在这些方言里一些无法用汉字标写的词就是原来的百越语词。如:

词义 松脱 傻 吮吸 泡沫 填 坑 计算 洗衣

广州

厦门

福州

傣泰

少量舀取 下陷 砸打 鞭打 跨越 痒

闽南 广州 傣

17

。有一些古书记载的古汉字和侗 泰语对应,这些词都是原始生活时期必用的。如果广义泰人是东南亚地区的土著,他们不可能在很古的时候就和距离很远的汉族有接触,使用和汉语对应的词,如:

燬 《诗。周南。汝坟》:王室如燬,《说文》燬,火也。《释文》中注明:齐人谓火曰燬,后來通过《诗经》,燬,成了通语。可見燬,是东夷人先使用的语词。傣、泰语

盬 《周礼。天宫。盐人》:祭祀,共其苦盐散盐,郑玄注:杜春子读苦为盬,谓出盐直用,不炼治;贾公彦疏:苦当为盬,谓出于盐池,今之颗盐也。傣语 泰语 。

膏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膏,就是侗 泰语言的 壮傣 泰 稻谷、粮食之意

黎《尔雅。释诂》(《十三經》 页)黎,多、众也, 傣泰语 多 。

雒(怕)《释名》解释为:雅雒也,为之難,人将为之雒雒然惮之也。看來这个词非常古老,其表示怕 的意思在古代汉语就已逐渐消失。壮 傣 泰 。

(六)语言的亲疏反映族群分化的情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间词汇异同的内容和数量反映了语言的亲疏关系,也表明这些相关民族在历史上共同有过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侗 泰语族的壮 傣语支,包括国内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临高语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石家语、土语、侬语、岱语、黑傣语、白傣语、坎梯语、阿含语。其中壮语和布依语;傣语和泰语、老挝语比较接近。我们用 个常用词在壮、布依、傣、泰、黎五种语言间进行比较,其中五种语言都相同或对应的词有 个;壮、布依、傣、泰四种语言都相同或对应的有 个;布依、傣、泰三种语言相同或

18

对应的有 个;傣、泰两种语言相同或对应的有 个。这样的词汇异同程度表明黎族最早分离出去独自发展,因此和大家相同的词最少。傣、泰、布依三种语言相同而和壮语不同的词很少,仅比傣、泰、布依、壮四种语言相同的多 个。说明布依族和壮族分离较晚,而傣、泰族和壮、布依族分离比较早;最后才是傣、泰族分离。

傣、泰、壮、布依、黎五种语言相同的词,反映他们共同有过原始村庄的稻作文化,如:村庄,黎语是 , 壮、布依、傣语是 。可是泰语的 是“家” 的意思。只有在一些合成词里才是村的意思,如: 村 外”乡下”; 居民 村”村民”。曹成章在《傣族社会研究》一书中曾提到:在1949年以前的傣族社会里残存着一些古老的村庄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公社,所有家庭成员住在一个大屋子里。这种住地称为 ,既是”家”也是”村” 。泰语 的含义证实了五个民族共同有过原始村庄的生活。

反映原始稻作文化的词举例如下:

田 犁 稻穗 糠 种子 簸箕 棉花

19

被子

菌子 猪 鸭 鱼 火 炊烟 柴

船 鼓 挑 杀 缝 染 砍

20

第十一章 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了解世界民族人口、分布、种族及语言。掌握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 【教学班级】建筑工程1001 1002 1203 1204;工程造价1001 1002 1203 1204;建筑电气1201 ;建筑设备1201;工程地质1201;金属矿产1201;建筑消防1201;工程监理1201 1202;房产估价1201 【教学时间】12月9日——12月14日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视频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 学生活动 点评 第一节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 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和种族及语言 目前,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种族类型: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 ①蒙古人种 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山东省昌乐县世界民族文化村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 ②欧罗巴人种 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 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5分钟 25分钟 课前活动 谈一谈:对人 口认识

第7章种族划分国家和民族

2005年2月24日 第7章种族划分、国家和民族 阅读材料: 埃里克森(Eriksen),民族主义 西格尔(Segal)和汉德勒(Handler):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怎样的? I.今天要阅读的两部材料 A.材料一,埃里克森,此教材如同物理学课本一样——介绍了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 你不需要去区分霍布斯鲍姆(Hobsbawm)、盖尔纳(Gellner)、安德森(Anderson)和埃里克森(Eriksen)在学术观点上的区别 B.材料二,西格尔和汉德勒合著的文献,该文献提供了一些与学术有关的实际案例: 这些案例可用于指导其他学者的学术论证 1.关于单一民族国家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西格尔和汉德勒对相关文献做了彻底的批判,埃里克森对这些同样的文献也做过讨论 II.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1] A.现代化前 1.单一民族国家与早期的国家体制之间的区别和相似性 2.民族主义/民族是如何发展的 B.简要地讨论现代性和国家的概念 C.然后回到民族主义的议题上 III.现代化前时期 A.部落 1.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名词? a.“其他的” [1] This lecture draws on the Eriksen reading 7 Ethnicity, State, Nation Eriksen 97-120, Segal and Handler 9/1/05

b.异国的 1)电影中的例子? 2.传统上部落社会被看成是: a.小规模的(人口不多) b.部落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 1)血族关系网络和面对面交流方式的基础上 3.“部落的”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类概念,尽管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 a.现代化前时期,小规模族群有以下三种生活方式 1)狩猎式 2)种植式 a)耕种和捕猎都是收获贫乏的生活方式 b)事实上农耕社会其规模可能是非常大的——如非洲的王国 3)游牧式 B.由这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部落”社会的特征与现代化前时期的王国相对照1.农耕社会,第四种生活方式:耕种和畜牧 a.“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巴比伦王国等属于农耕社会 2.一些现代化前时期的国家是园艺型的生活方式 a.新世界(阿兹特克族人,马雅人,印加人) 3.一般来说这些国家建立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马雅除外) a.一种假说(极其简单)认为文明往往起源于贫瘠的地域,因为在这些地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才能发展科技水平,以便水资源得到优化分配b.同时还需要发展一个社会政治机构来保证适当的资源分配 c.欧洲的封建农耕国家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第16集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公元前一世纪,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出现了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国的汉武帝统治着国力鼎盛的汉帝国,另一位就是恺撒正在建立罗马帝国,他们都对开拓疆土的远征有极大的兴趣。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匈奴,遗张骞出征西域,为汉进著名的在史学家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样的,恺撒把他的军事远征和发现都记载在他的《高卢战记》里。司马迁的著作生动地记述了匈奴人,善骑射、好勇斗狠,而恺撒对日耳曼人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聪明的古代历史学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帝国画卷呢?它们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开始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发现之旅。 司马迁所在的汉朝和恺撒所在的罗马帝国都是强盛、富裕而文明的。 汉帝国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的疆土也一度扩张到欧洲的西北部。在此后一、二百年间,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与这些蛮族的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91年,汉朝大军直捣匈奴部落腹地,将大部分匈奴人赶出家园穿越大漠西迁,《汉书》的作者班固记载了这次大捷。 罗马帝国此时也因向欧洲中部步步推进而达到了帝国最大疆域,并使日耳曼人部落节节败退。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则对日耳曼人的生活与社会做了详细的记述。 然而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杰出的史学家,不论是班固还是塔西陀都没有预见到,二、三百年后这些被驱逐的蛮族再度出现时,会改变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面貌和亚欧大陆各帝国的命运。 大部分匈奴人离开大漠戈壁西去,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之中,一小部分南迁,他们空出来的地方为鲜卑、柔然等东胡占据。然而,在汉帝国崩溃、三国鼎立之后,在公元四世纪初,他们与南匈奴人一道入侵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罗马帝国从三世纪起就已经陷入衰败,内战不已。可以讲国内各阶层、各种力量、社会力量之间已经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游牧民族,还是日耳曼人的进攻,是他们没有能力团结一心抵挡的,所以说这可以讲是内部的矛盾因素,在外来的一个可怕打击之下,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匈奴人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迁徙浪潮,他们首先进入西域和中亚,接着在公元四到五世纪时,继续向西延伸,接着侵占了印度的部分地区。混合各种文化的大乘佛教在此时形成。 公元五世纪,匈奴人和中亚民族混合后被称为厭哒人,他们的部落被印度称为白匈奴。Huna这个称呼似乎与中国称匈奴为胡有关系,到欧洲就演变为对匈奴人的称呼Huns。这些人灭亡了繁盛一时的笈多帝国,在印度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白匈奴还攻入波斯的萨珊帝国,后来波斯人联合了从阿尔泰山区崛起的突厥人,才将白匈奴击垮,印度又出现了一个戒日王帝国的短暂繁荣期。而突厥人乘强盛之势扩张到大漠,又将原占据大漠的柔然人向西驱逐,柔然人一路西迁,到六世纪以阿瓦尔人名出现在欧洲。而大部分匈奴人在同时仍在向西推进,在公元370年越过了伏尔加河,很快就征服了阿然人的部落,迫使他们向顿河与帝聂伯河之间的日耳曼东哥特人部落进攻。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终于首次遭遇了,这次遭遇很快就使罗马帝国和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统治着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但国力已今非昔比。广大地区的农民和市民都被课以重税,而西罗马帝国上层统治阶层却在奢侈享乐,造成了社会劲荡,经济凋敝且民怨沸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激烈,已经没有多少罗马的公民愿意当兵,因此他们不得不利用蛮族,作为雇佣兵和守卫边境的军队,并且许多蛮族的首领掌握了军事大权,往往有废立皇帝的权利,因此当罗马帝国最后在公元四世纪末期已经衰落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已经承受不住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这种大股蛮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会有很多帝国内部的蛮族军人和老百姓起而响应,因此他们这次把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召进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给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和军队以致使的一击。” 罗马人已丧失了作为公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古典文化的理想和光荣已黯然失色。 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帝国基督教会议,并皈依了基督教。他还将首都迁到原称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也未能挽回罗马帝国趋于分崩离析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形成了西进的洪流汹涌而来。 四世纪末时,这一来自东方的洪流被迫向东西欧推进且来势凶猛。他们由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一些独立的部族组成,并且给了罗马帝国致命的一击。许多这种被迫的迁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入侵并不奇怪。比如,东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入侵,便逃入另一支日耳曼人、西哥特人的住地,同样逼迫较弱小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领土。西哥特人的首领请求罗马帝国让他们作为同盟者定居在多瑙河以南地区,而罗马帝国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迁徙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使西哥特人立即陷入饥饿之中。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的罗马长官对他们欺压虐待,并借机将他们中许多人掠卖为奴隶,这激起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反抗。由于罗马军队人心涣散又丧尽民心,西哥特人一路攻掠,于376年在阿德里安堡全歼罗马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哥特人中也出现了一位富有野心和才干的领袖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利用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时机,395年开始进军希腊地区,401年又转而进军意大利。在数次战役之后,西哥特人在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并洗劫了罗马,随即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最后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阿拉里克不断进攻意大利的时候,西罗马帝国一片混乱。一些在高卢即今天的法国、大不列颠、莱茵河作战的军队撤回,有的战败而溃散,有的甚至反叛。 公元406年,大批从东北欧涌来的日耳曼部落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一道,陆续越过结冰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之东南亚篇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之东南亚篇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东北新闻网刊载作者李寒秋的文章指出,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的关键性阶段。当今的世界,美国的单极霸权也似乎开始出现衰势,但由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这一过程将是缓慢而相对的。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直言,美国绝不做老二。根据盎格鲁帝国的历史记录和行为模式,美国将继续对世界各国分而治之,使其不能合而谋之。中国周边地区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次大陆和中亚这4个战略性地带,也就成为美国对华牵制与围堵的重点关注地区。为此,细致入微地分析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格局、利害关系以及权力结构,不仅有助于谋划具有预见性的国际战略,也有助于知己知彼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地缘格局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在东南亚的长期统治和“以夷制夷”的人为设计,很多东南亚国家与邻国有着复杂的边界和领土争端。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的现有疆域是由荷兰殖民者确定的,在帝汶岛、加里曼丹岛和新几内亚岛上都与邻国分割而治,与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岛屿存在归属争端;马来西亚不但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继承了复杂的联邦制度,还有与印尼关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的分割纠纷,以及与泰国在克拉地峡一带的边界矛盾。泰国的边界则被英法两强刻意设计成与邻国犬牙交错的复杂格局,使得泰国与柬埔寨和老挝、泰国与缅甸,以及缅甸与印度之间均有着一定程度的领土纠葛。至于越南,则长期背负着法国殖民者拼凑的印度支那联邦的设计。而文莱与新加坡,这两个人为设计的袖珍国家,一个富有石油矿藏,一个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部位,均是大英帝国统治者以小制大的战略性棋子。游离在东盟组织以外的小国东帝汶,长期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居民讲葡萄牙语。东帝汶于1975年刚刚独立,就立即陷入了印尼的军事占领,迟至2002年才再获独立。东南亚地区内部复杂的地缘政治纠纷,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刻意制造矛盾、分而治之的深远战略布局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今东盟各国的互信合作。 冷战时期地区外大国在东南亚的直接控制与间接渗透,以及冷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东南亚各国的一体化进程缓慢。直到2008年《东盟宪章》正式生效,东盟组织才确立了在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明确政策目标。 大国博弈 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虽有着开放性的区位交通优势,但由于其内部不具备文化与政治统一的有利因素,使得单个国家与殖民列强相比都过分弱小,因此近代以来,无法有效抵御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20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退出东南亚以后,东南亚继续因其开放的区位交通地位而成为外部大国博弈的焦点。 东盟组织就诞生于东西方冷战的特殊形势下。冷战结束后,为保持东南亚中立、开放与平衡的外交态势,东盟组织正式确定了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10个国家形成对话伙伴关系。其中,欧盟各国作为单独的国家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力已经式微,作为一个整体仍保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欧盟的远程军事力量投送一直是个软肋,而且东南亚也不是欧盟重点关注地区,这使得欧盟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远远大于政治和外交上的影响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全面衰退,对东南亚各国影响力也在衰减。印度在古代曾对越南和菲律宾以外的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有过重大影响,但18世纪后印度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又受制于南亚乱局而无暇东顾。不过,印度羡慕中国影响力在东南亚的进展,意图仿效跟进,而东南亚各国为了搞好平衡,也倾向于把印度与中国平等对待。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苦心经营,其以产业梯次转移为核心政策的“雁行战略”成效斐然,直接促使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经济腾飞。不过好景不长,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把日本妄图凭借其超强经济实力整合东南亚各国的美梦一扫而光。这个

201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考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海南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 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 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江苏省无锡市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随州市 9.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10.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①西域都护②北庭都护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威海市 3.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长平之战③郾城大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13·玉溪市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B)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曹操建立魏国D.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3·湛江市 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长沙市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古初期东西方民族大迁移对比研究

作者:琴僧 (一)匈奴和匈人 匈奴和匈人(Huns)之间的相似性自然是最容易首先想到的。名称上的近似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但迄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两者具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且不论其起源究竟如何,仅就在蛮族大迁移中的地位而言,它们也是非常相似的。在东方,“五胡乱华”之首便是匈奴。二世纪初,北匈奴在汉军的多次征讨下渐趋衰微并逐步西迁,南匈奴南下入塞归附汉朝,匈奴的故地则被新兴的鲜卑占据。作为先前无比强盛的草原大国,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发生内部分裂和权力嬗代是极其自然的。据《晋书》记载,入塞匈奴有十九种,“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而在匈奴盛时,屠各只是其属下河西地区的一部【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的金日磾,即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休屠”与“屠各”为同名异译,说见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因与汉人接触较多,汉化程度较高,故而在入塞后取代挛鞮氏成为匈奴新的统治部族,这一点与后世的突厥相对照,就很容易理解——到八世纪中期突厥衰落并分裂后,原先的统治部族阿史那氏便宣告绝统,继之而起的是乌古斯诸部。类似的,如果我们承认欧洲匈人是北匈奴西迁的一支的假设,那么匈人的统治部族也很可能早已不再是挛鞮氏——在西方的记载中,也从未见阿提拉提到其先世与冒顿有何关系,而据余太山和朱学渊等考证,匈人倒很可能与鲜卑有密切关系,这一假设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匈奴早先曾征服东胡,必然会有部分东胡部族加入匈奴之中,当匈奴衰微时,这些部族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像屠各氏一样取代挛鞮氏的统治地位。再来对比匈奴和匈人两者的事功。在四世纪初,正是入塞匈奴首先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见机起事,揭开了“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序幕。而在西方,也正是四世纪后期出现在东欧的匈人一步步向西进犯,从而引发了蛮族部落大迁徙,最终颠覆了罗马帝国。因此,匈奴和匈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各自大迁移的发起者。所不同的是,匈奴是汉晋帝国的宿敌,在经历和战五百余年之后,此时已降为归顺的臣民,重新反叛只是利用了西晋统治阶级的内乱;而匈人则是罗马帝国所完全陌生的民族,突然出现,并很快成为大多数原来帝国边境上各蛮族的盟主,处于与帝国时盟时战的地位。有意思的是,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五世纪中叶,东方的匈奴和西方的匈人都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从此衰落下去。东方的“匈奴”此后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称号是“胡”以及后来更有势力的“鲜卑”、“突厥”等名称;而西方的“匈人”(Huns)则还时时被各种从东方迁徙过去的部落所号称,直至九世纪之后才渐渐消失。 (二)羯和阿兰 这一对部族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羯人是匈奴别部,阿兰(Alani)则是匈人别部。别部者,本非同族而被征服之部落也。羯人原本可能是属于印欧人中吐火罗系统的月氏人中的一个部落,被匈奴征服后,成为其别部。羯人与匈奴本部人的种族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恰恰是这种“高鼻深目多须”的高加索特征导致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中成为民族仇杀的最大受害者。阿兰人则原本是属于印欧人中雅利安系统的北雅利安遗族——萨尔马提亚人中的一个部落,分布于里海、高加索一带,是西方记载中最先被匈人征服的蛮族部落,他们与匈人的种族区别也是异常清晰的:匈人是矮小的蒙古种,他们则是高大白皙、金发碧眼的高加索种。羯人和阿兰分别在各自的蛮族大迁移中的作用也颇有几分相似。在蛮族大迁移时期,东方的蛮族可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西面的匈奴集团和东面的鲜卑集团。匈奴集团包括匈奴、羯、氐、羌等,鲜卑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鲜卑部落。类似的,西方的蛮族也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面的匈人集团和西面的日耳曼集团。匈人集团包括匈人、阿兰等,日耳曼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日耳曼部落。羯人在匈奴集团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先是继屠各匈奴之后建立了

东南亚国家主要语言

东南亚国家主要语言 马来西亚马来语 越南越南语 缅甸缅甸语 老挝用老挝语(寮语) 东南亚各国语言分类 ——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又称南岛语系。有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菲律宾的主要民族语言是他加禄语,这种语言与马来语相近、是“表亲”语言。印度尼西亚语是在马来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马来语很相近。文莱人讲马来语。 ——孟一高棉语系,又称南亚语系。柬埔寨语属于此语系。讲此语言的主要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高棉族,还有孟族、佤族。越南语的系属未定,有中国学者从越南语的底层进行研究,发现越南语与佤族语言同源,由此推断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 ——汉藏语系。讲此语系语言的主要是缅族、泰族、老族和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在泰国也有15万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布于印度支那北部,从越南到老挝、泰国,缅甸也有几千苗族人。此外,操与广西壮族语言相近的壮傣语各民族在东南亚分布广泛,他们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 ◆东南亚各国家国语 越南以越语为官方语言,越语又称京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现用拉丁字母拼写。越南语的特点是音标和声调比较多,且许多音标之间区别很小,稍微发音不准就会变成另一个音标。越南语政治文化词汇中的借汉词很多。科技词语主要借自法语,现代高科技词汇则主要借自英语。 老挝的国语是老挝语,与泰语相近,老挝文以古高棉文字母为基础。在老挝的城市里,法语仍经常使用。 柬埔寨的国语是高棉语,属于南亚语系。高棉语文字的字母来自南印度的巴利文。高棉语中有梵语、巴利语和法语借词。在柬埔寨的城市,法语仍经常使用。柬埔寨语的发音比较难学。它的拼音法是以辅音与元音相拼而成,辅音又细分成高辅音、低辅音、重叠辅音和阻声辅音;元音又可以分成高元音、低元音、复合元音和独立元音。因此,柬埔寨语在拼读时往往须将字母的上下左右的发音元素都认清,并能迅速而准确地拼读出来。发音熟练后便较易掌握,句子结构为主谓宾,词语基本一词一意。

2013-2014地理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及答案--东南亚

2013-2014地理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及答案--东南亚 一、选择题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转移,东南亚越发成为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地区。据下图完成以下小题。 1.左图中A为马六甲海峡,它沟通了( ) A.太平洋与大西洋 B.大西洋与印度洋 C.印度洋与北冰洋 D.太平洋与印度洋 2.右图反映出新加坡的气候特征是( ) A.终年高温,一年分早、雨两季 B.终年高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终年高温多雨 2012年12月12日,随着湄公河上的会晒大桥“合龙”,昆曼公路全线贯通。昆曼公路起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止于泰国曼谷市,沿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风光绮丽。读昆曼公路示意图,回答以下小题。

3.图中数码代表的河流,表示湄公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七月份,沿昆曼公路旅行,下列景观可能拍摄到的是( ) A.深山峡谷中,苹果树上挂满了果实 B.广阔的平原上,片片麦田随风泛起绿色的波浪 C.大雨倾盆,湄公河河水暴涨,波涛汹涌 D.烈日下,一望无际的沙漠点缀着几片绿洲 5.东南亚的国家中,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 ( ) A.越南 B.缅甸 C.新加坡 D.泰国 读“中南半岛略图”,回答以下小题。

6.漂流瓶顺澜沧江流到() A.伊洛瓦底江 B.红河 C.湄南河 D.湄公河 7.中南半岛城市大多分布在() A.河流沿岸地区 B.东部地区 C.北回归线沿线地区 D.北部地区 8.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处在板块内部B.处在板块交界处 C.位于印度洋中心D.位于亚洲内陆 9.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扼守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 A.马六甲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台湾海峡 D.巴拿马运河 10.下列国家与当地的旅游胜地不匹配的是( ) A.柬埔寨-----大金塔 B.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图 C.英国-----伦敦塔桥 D.雅典-----巴特农神庙 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回答以下小题。 11.福建一经贸代表团赴泰国采购货物,最有可能出现在订单中的是( ) A.长绒棉 B.乳肉产品 C.天然橡胶 D.甜菜 12.以下是代表团成员在泰国的见闻,你认为可信的是( ) A.许多人在基督教堂做礼拜B.看到较多的华侨、华人 C.当地居民皮肤黝黑、头发卷曲 D.传统民居是平顶屋 13.将下列国家与其对应内容连线。 ①柬埔寨 A.吴哥窟 ②荷兰 B.风车王国 ③英国 C.花园城市 ④新加坡 D.伦敦塔桥 14.春节期间,玲玲与爸爸妈妈一起到东南亚旅游,可以欣赏到 ( ) A.寒带景色 B.温带风光 C.热带风光 D.热带沙漠景色 2012年8月30日,东盟与其6个自由贸易伙伴(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经贸部长会议在柬埔寨举行。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5.下列东盟成员国中,与我国陆上相邻的是( ) A.新加坡 B.菲律宾 C.越南 D.印度尼西亚 16.东盟的6个自由贸易伙伴中,地广人稀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印度 C.日本 D.中国 17.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泰国四国产量居世界的农产品依次是() A.棉花、茶叶、蕉麻、天然橡胶 B.棕油、蕉麻、黄麻、天然橡胶 C.椰子、茶叶、稻米、棉花 D.胡椒、椰子、木棉、棉花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 B.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C.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D.东南亚地处亚洲与非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读世界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事物景观图,判断回答以下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

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蜀、东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金 D.蜀、西夏、元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出现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出现 ③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 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5.下图是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图中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影响是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 ①③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史书记载:西晋时期,洛阳的汉族官僚和贵族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少数民族家具。而靠近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由此可知,在生活习俗上 ( ) A.北方少数民族深受汉族影响 B.北方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西晋时已经没有民族界限 D.北方汉族完全放弃了原有习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 之象。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章 第二节东南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 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俱孟军: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战略,由美国政府去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重返亚洲”,美国是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在加速“重返亚洲”的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与相关国家关系,试图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 自己的势力范围。 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 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乃至社会骚乱。“债务海啸”的深层次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这种失衡体现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 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 预期。相较之下,欧盟政治一体化今年进展不大,一体化外交也遇到各种困难。不过,欧盟“外交署”的正式运行,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 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不明。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今年9月初,在美国的推动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僵局难解。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

世界几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是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中亚。北美印第安人和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也属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亦为非洲黑人的后裔。居住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和亚洲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黑人,也称棕色人种或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欧罗巴人种(白种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居民多为欧罗巴移民的后裔。此外,各大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许多混血种人。亚洲中西部和非洲东北部是三大人种的接合部,自古代起就产生一系列过渡性人种类型。现代美洲和大洋洲,人种混杂也很明显。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黑色人种主要特点:肤色黑,头发黑而且卷曲,黑眼睛,鼻子宽扁,嘴唇厚而且外翻,胡子和体毛较少。 白色人种:白色人种肤色较白或是浅褐色,颧骨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体毛发达。眼睛及头发颜色不属于白色人种特征,事实上除了雅利安人拥有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外,其他闪含语系民族及高加索人皆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属于隐性基因,南欧及伊朗人多与闪含族人混血,所以今天这两地之白人多属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 白人的种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闪含人等。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种族,称为高加索人。 黄色人种主要特点: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303906853 | 2009-07-11 14 4 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 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 黑色人种

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

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 东南亚对中国极其重要,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国家重返东南亚,对中国造成不利的种种因素等,都在强调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重要性。 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三洲、两大洋。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历来为兵家和商人必争之地。并且中国对中东和西亚的石油依赖度很高,东南亚又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油气、矿产,绝大部分的资源都是中国稀缺的。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新加坡经济发达,经济和生活水平达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服务业、航运业、物流业、金融业、科研、旅游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旅游业、造业、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较落后,经济只有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文莱虽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若,但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这些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给中国带来的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主要分析一下,东南亚经济方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2000年提出的与东盟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建议,在两年之后造就了一个框架协议的诞生,这个建议也被双方认为不仅及时,而且互利。中国此举既有政治上的考虑,又有经济上的考虑。中国希望与它的邻居在其南方国界附近和睦相处,另外,与东盟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以平衡日本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力量介入。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拥有5亿消费者的东盟市场并不是那么地不重要,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把东盟国家看作是工业原材料、原油等商品的供应地,这些商品的供应对其工业增长动力的加强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