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 (2)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 (2)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 (2)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 (2)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题课程详细信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韩文版权成功地输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大事和国际关系中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也吸引着国际友人。我们同样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真正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图书作为最传统、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可以让各国读者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而版权输出则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 2007年,《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由韩国Somyong Publishing Co.购买了韩文版权,现该书韩文版已经出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中文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自出版后,立即成为全国各音乐院校及音乐系科的主要教科书。 这是一套较为系统的学术著作,共分上、下二册。该书以编年体的方式记载了中国自远古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史,包括:中国历代社会背景与音乐发展的联系;各种音乐

形式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音乐的多种体裁和题材;器乐曲和乐器的分析介绍;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与介绍等。书中的资料丰富,且出处和来源的考证具有可信度;对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奏做了系统地描述,对于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有很大帮助。而且,该书的撰写工程浩大繁杂,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 音乐是无国界的,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作为一个国家风土人情的重要体现,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由此,音乐图书的版权输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促进中外音乐艺术交流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音乐理论图书,语言翻译是版权输出的一大障碍。以往输出的音乐图书,主要是以乐谱类及画册类的图书为主,纯文字的图书很难输出版权。因为语言的准确翻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音乐语言。由于其专业性,翻译者只具有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同时拥有非常专业的音乐素养,否则,根本无法翻译专业性很强的音乐理论著作。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版权输出,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真正体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标志着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已真正地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音乐出版社现与德国、法国、英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第十一章 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了解世界民族人口、分布、种族及语言。掌握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 【教学班级】建筑工程1001 1002 1203 1204;工程造价1001 1002 1203 1204;建筑电气1201 ;建筑设备1201;工程地质1201;金属矿产1201;建筑消防1201;工程监理1201 1202;房产估价1201 【教学时间】12月9日——12月14日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视频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时间 分配 学生活动 点评 第一节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 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和种族及语言 目前,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种族类型: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 ①蒙古人种 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山东省昌乐县世界民族文化村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 ②欧罗巴人种 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 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5分钟 25分钟 课前活动 谈一谈:对人 口认识

2018高中政治(第04周)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3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艺术展在美国丹佛圆满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化共性是指不同文化具有共同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文化个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即一种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为,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

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不管差异多大,都有其共同之处。 比如,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要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得以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我们看不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可能”! 同时,由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不同,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存在差别,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它们的社会实践的水平和具体方式是各有特色的,这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各自特色。如果看不到不同文化的“个性”,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必要”。 2.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又都是本民族人民的生活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二是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具有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即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东西,即具有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整体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巧区分 (1)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个性,如故宫是中国的、白宫是美国的。 (2)文化是世界的,强调的是文化的共性,如奥运会是世界的。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强调的是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1.丁绍光是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风骚的艺术家。他的画作,融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石、青铜器装饰及西方现代构图等元素为一炉,雅俗共赏。这说明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各种思想文化生活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既是推动社会发殿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目标。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第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感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次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 第二,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各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公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部分的重要因素。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第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在为衡量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扎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精神文人需求日益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是益增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不时之需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总之,推动培训班经大发展繁荣是我国绿洲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囚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亿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下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第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建设美好家园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建设美好家园 尊敬的给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团结合作价更高,,团结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团结,以绽放出更加询丽的光彩,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 今天的中国需要合作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 建设美好家园

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

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谈谈你的理解。 ①越是民族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一个理论误区,存在着片面性、孤立性与保守性。民族艺术中只有那些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才真正属于世界的,而那些暴露本民族落后、肮脏、腐朽,违背人类天性与人类对抗的,追求极端的民族艺术表现与极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现的艺术发泄与再现,这样的艺术作品终究是不能得到世界认可的。 i以综合艺术为例 有国内“喜剧之王”之称的赵本山到美国表演“二人转”遭遇滑铁卢,据说仅卖出十几张票,而“世界性”的美国本土黄头发蓝眼睛观众根本不屑一问。二人转作为东北独有的曲艺品种,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尚且无法普遍推广,在异国他乡更难以得到共鸣。我国多次将京剧送出国门,由顶尖艺术家演出《白蛇传》《大闹天宫》等经典剧目。但京剧还缺乏世界性的语言。 ii以语言艺术为例 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流传到了海外,被译为了《在红色的楼里做梦》,而另一经典《水浒传》的译名更加离谱,被译为《三

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 同理,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代表了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危机。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蚕食、吞噬,或者被边缘化。 ②越是民族优秀的,符合人类共同人性的,真善美的,才越是世界的必须是民族艺术中最优秀的东西,必须是符合人类共同天性的东西,必须是在艺术中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这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存在前提。 以语言艺术为例 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关于上帝、良心、道德及责任的生命思考。 以电影为例 张艺谋的电影较早地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红高粱》、《英雄》、《秋菊打官司》等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对民族的思考,对弱者的同情真正地将电影的民族性推向了世界性。《卧虎藏龙》被称为中国武术片的国际版,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得好莱坞“真谛”的电影叙事技巧,也得益于其中深藏的一些西方人认同和熟悉的思想观念。同样是民族的精华,英国值得骄傲的电影《哈利波特》在商业界成功和图书出版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奇迹,风靡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普遍存在,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的民族问题仍然很尖锐,比如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问题,朝鲜半岛名族问题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为什么一直存在,并且深刻的影响世界的发展,这就要探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民族问题,然后才能去探索它产生的根源。 民族在马克思主义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而民族问题这种社会现象,产生于民族出现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狭义上的民族问题是指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民族之问存在矛盾,导致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也有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民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民族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探索其根源 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问题 巴以民族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名族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是领土争抢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民族的根源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问题。 而在南亚地区的印巴民族问题也十分突出,而这个地方的民族问题主要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的。自从印巴分治以来,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血冲突就没有中断过。同时,锡克教教徒同政府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流血事件。当然,南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区热点当属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有人认为印巴地区冲突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都仅次于中东,成为世界第二大热点。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既有民族间的冲突,又有宗教之间的冲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最早在次大陆生活的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他们共同创造了被马克思称为“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的印度教,成为当时的统治力量。公元七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半岛产生的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为了争夺财富、土地和人口,冲突频起。经过近500年的争夺,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取得统治地位,清真寺取代了神庙。17世纪,西方殖民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上,是千百年来华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绚烂的一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冲击着中华文化的大厦,威胁着中华文华的传播,成为限制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的瓶颈。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行所面临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我们所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遗产,但其实韩国的端午祭从中国端午节发展而来,已经融入韩国特有的东西,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申请世界遗产无可厚非。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我们要注重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先做的很好。“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其他古老文明早已被历史湮没被时光浸染,唯有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从洪荒的远古走到21世纪的现代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由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融合的基础上,使得本民族文化具体内涵不断因时而变,体现时代精神,丰富和充实本民族文化,从而在不同民族文化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勤劳而智慧的中华人民创造了汉字,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个人传统文化的网络,提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对于“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吗”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可以采取肯定式的回答,即“民族性也就是世界性”,因为任何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都是从某一地方开始,为某一民族发明和创造,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其他民族接受和享用的,比如油画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方面则有足球,当然还可以包括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从进化论看待人类及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演变等。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东南亚这样一个地理范围,那么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包括儒家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这里民族性在先,世界性在后,其先后关系是不可逆的,而从结果看,世界性肯定也是民族性的,至少在起源和开端上是如此。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用否定来回答:“民族性不一定是世界性的”。这是因为有些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如机遇、创造力、适应度、价值观、权力等,在被某一民族发明之后,永远只为这一民族所使用,消亡之后也没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获得世界性,比如我们中国古代建立在虐待妇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一直就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如果把西方也考虑在内,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也还没有进入西方社会,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用肯定和否定来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影响广泛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一个类似自然科学的命题,不能用是来回答。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我们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只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只有一种答案,即或真或假,或错误或正确的命题。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回到提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以及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马克思在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过去封闭的地方和民族也被卷入其中,结果是使“乡村从属都市,东方从属西方”。在1840年之后,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因此产生。在此条件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有了各种各样的立场所产生的表述方式,如“中体西用”就是其中之一。当中西比较从器物、制度进入到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层面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

西方国家操弄各国民族问题控制世界

西方国家操弄各国民族问题控制世界 赵磊 国际社会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民族问题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政治问题。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民族问题呈现出以下三大新变化、三大新态势、三大新影响。 新变化 因民族问题而生的国内冲突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在冷战大环境下,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被掩盖、压抑、扭曲,甚至被利用,以服从于美苏争霸的利益。冷战结束后,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以前所未有的声势爆发出来,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2年,世界上发生了116起主要的武装冲突,其中仅有7起是传统的国家间冲突,其余109起几乎都是与民族问题有关的国内冲突。民族冲突的原因很复杂,如有学者将民族冲突区分为“族群民族主义 者”(ethnonationalists)、“原住民”(in-digenouspeoples)、“社群竞争 者”(com-munalcontenders)和“族群阶级”(ethnoc-lasses)四类。其中,前两者或要求与国家分离(secession)或寻求自治(autonomy),如塞内加尔的卡萨芒斯地区、尼日利亚的比亚法拉地区;后两者则要求在现有国家体制内寻求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延续至今的科特迪瓦内战是后一类型冲突的典型事例。冷战之后,科特迪瓦的繁荣吸引很多西非人,如布基纳法索人,移居到此,从而引发选举投票权之争——政府强行通过《血统论法案》,要求总统候选人父母都要出生在科特迪瓦,从而导致北方的总统候选人瓦塔拉被直接取消参选资格。瓦塔拉代表北方的穆斯林,尤其是从马里和布吉纳法索地区来的贫苦移民,他们的主要诉求是要求政府明确定义“科特迪瓦公民”、总统投票权等基本的政治权利。如今,科特迪瓦出现了北南两位“总统”分庭抗礼的乱局,全国陷入了严重的族群冲突之中。 气候、资源、宗教等因素日益诱发民族冲突。今天,民族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不断扩大,有时冲突跨越了国界,部分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荒漠化和牧场面积不断缩小。例如,在尼日利亚,信奉伊斯兰教的豪萨族、富拉尼族与信奉基督教的伊博族为争夺土地和水资源而经常发生冲突。在苏丹达尔富尔,黑人部落富尔族虽然同阿拉伯人一样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因为水资源争端而同札哈瓦族、马萨里特族等黑人部落组成“苏丹解放军”、“正义平等运动”等反抗武装组织,与阿拉伯民兵进行军事对抗。此外,宗教因素往往与民族冲突相互交织,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近年来,有些国家制定了公开歧视宗教少数民族的政策,如规定只有信奉国教的人才能成为公民、担任公职的人必须宣誓效忠于特定宗教,等等。目前,在非洲,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或非洲原始宗教的冲突日益突出。其中,埃及、苏丹等地处北非且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更容易面临这方面的棘手问题。 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压力向度发生变化。冷战之前,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压力主要来自国外,其目标是反对分裂,维护领土完整、政治统一。冷战之后,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压力更多来自国家内部,即国家内部的文化认同、国家建构、民族融合等问题。可见,民族问题依然存在,但问题的切入点和重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大众传媒和信息革命大大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世界民族问题的了解程度。媒体的即时报道,确实产生了对民族问题进行国内管理和国际干预的强大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在非洲等特定地区,国际压力依然是主权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变量。特别是原殖民母国对相关国家的民族事务依然具有强大的干预能力。例如,比利时在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法国与科特迪瓦、中非共和国、科摩罗、吉布提、加蓬、塞内加尔、多哥、喀麦隆和乍得签署了军事保护协定,当上述国家发生冲突时,法国总是表现出较强的干预意愿和干预能力。英国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

世界民族音乐赏析

世界民族音乐赏析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日益推进,文化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规避的趋势,而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越来越呈现出无国界的巨大优势。从西方的流行乐,到非洲的打击乐,再到中国的民族乐无不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篇土地。不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的看到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呈现出来的渐趋同化,日渐衰退的现状。所以努力加强发展我国的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应该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并且不可逃避的任务。 关键词: 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世界音乐(World 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世界。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和其他更多的形式充斥全球的每个角落,对各国流行乐坛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实,所有的这些"美国"形式,实际上都是非洲血统的基因转移,是贩奴时代流传到北美的节拍。当这些节奏稍略加工以后以新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故乡时,又影响了曾经孕育他们的文化并诞生了令人兴奋的混血品种--世界音乐。80年代世界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却是一种循环关系:非洲的黑人文化作为流行音乐的源泉使其迅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这种美国形式的流行音乐回到非洲时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诞生。80年代,当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地区)的音乐家便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充分体现了更加前卫的当代意识,从而又返回来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世界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传统音乐相结晶的混合体。 人类的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交通的发达,信息的迅速传播,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们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人们当前迫切的需要。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说音乐是属于文化的,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世界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如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就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它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因此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很容易辩认印度的音乐风格。又如非洲的黑人音乐,它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劳动,仪式歌曲外,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在跨国境的移民过程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也有一些成员得到了迁入国政府的公民身份。在有些国家(如西欧国家),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些状况的社会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多种族、多族群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政治实体内部(联邦、国家)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等)和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习俗等)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观念和理论),以及政府今后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近年来前南斯拉夫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及其后果,即是最生动的例子。所以,对于族群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社会问题之一。 一.“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民族”是目前最常用的中文词汇之一2,另一个中文词汇“族群”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在学术文献中,前者的对应英文词汇应当为“Nation”3,后者所对应的英文词汇则是“Ethnic group”(或Ethnicity)。当我们同时使用“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提法时,因为前者包含了后者,实际上是把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用同一个词汇来表述,混淆了两者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差别。 “Nation”和“Ethnic group”在国外文献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这两个英文词汇各自出现的时间和具有的内涵来看,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表现了不同的历史场景中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的认同形式。“民族”(Nation)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汇则出现于20世纪并在美国使用较多,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等)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并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演讲稿)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以文化的角度看中国 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历史,五千余年岁月的潮汐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从典雅美博的秦汉文化,到情致飘逸的盛唐气象,从清深瘦颈的宋代风骨,到张杨俗趣的明清景观……中华民族这清晰的文化脉络,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财富,更是中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厚重的精神力量! 所以,中华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更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巨大动力!即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仅存的一个,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随着中国人的游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内涵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在整个世界文化体系中。所以,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 而从文化无国界的角度来讲,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挥着重大作用。例如著名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国。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这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所以,中国文化体现着世界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国家而,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争艳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放眼当下,打着深深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正以其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沉稳而内敛的姿态,势不可挡地席卷全球,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文化热潮。所以中国文化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 展望未来,中国文化的地位也将只升不降。随着政治的安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国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必将带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添其更加先进与实用的内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世界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世界文明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光辉也影响着是世界的其它文明。所以,从文化的角度中,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方民族的性格

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之比较 所谓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就在我们的本土,在我们的内心,也无时不处在这种冲突之中。我认为全球化不是对民族的消灭,恰恰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守护我们的民族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上。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去来的条件下创造。 民族,一般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原因很简单,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时文化。同时,文化的民族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我们以足球举例,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技术,力量,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看起来很简单,而实质上,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性格,心理,理念的综合反映。足球不单纯是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球是一种文化。 如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国民性相互联系,所以我根据这些以及其它理论就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第一.动与静 中国文化起源并发达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故形成封闭,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事采集与农耕,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在日复一日的春耕秋种的归律生活中,养成了稳定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也就具有‘静’的特质。 与之相反,西方文化起源并发达于沿海岛屿地区,从而形成开发,开阔,流动的商业文化。人们在海上贸易和海洋狂风恶浪的搏斗中造就了冒险和开阔的精神,也就形成了‘动’的特质的民族文化。 第二,内敛与外向;中西航海的历史见证 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而他的地理环境也使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 再看西方,古希腊罗马处于开放的海洋地带中,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罗马的商业发展,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这种商业文明是一种开放性的动态文化,也是一种张扬自我个性的创造性文化。 然而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以作为中西方民族外向和内敛的最好例子了。西方人将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称为航海大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怀着出海远航的梦想。而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诞生,而西方权力阶层极力想拥有中国的瓷器,丝绸等,但是中西方贸易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