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动物生理学2

动物生理学2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Formation & Excretion of Urine)

排泄(excretion):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的异物及其他废物经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途径:肺(废气)大肠(废物)皮肤(汗液)肾(排尿)

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完成以下生理功能:本章详见PPT~

第九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

外周神经系统(PNS)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尽管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此繁多复杂,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只有两个:神经元——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神经纤维(见右图)

①神经元

数量:数百到1000亿(45%)

结构:胞体、树突、轴突和髓鞘

形态:单极、双极和多极细胞

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物质运输——轴浆运输;

营养和再生功能

②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突起的延长部分,由轴突或树突以及鞘状结

构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导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

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类:按分布分: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

按结构分: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按传导方向分:传入、联络和传出神经纤维

按传导速度分:A、B、C三类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

髓鞘:有髓、无髓。(有髓可以跳跃传导,更快)

温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

(2)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神经元的10倍(50%)

形态:CNS—星状、少突、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PNS—雪旺氏细胞、卫星细胞

功能:支持,屏障,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修复与再生,吞噬与保护,运输与营养,隔离与绝缘,摄取递质和分泌,神经系统发育等。

3.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无原生质相连,但是,信息可由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信息的传递依

靠它们之间的特殊部位——突触进行传递。

(1)突触的分类

按突触形成部位分:轴-树、轴-轴、树-树、轴体突触

按对继后神经元的影响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根据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式分: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有无囊泡)

突触间隙(距离大小)

突触后膜(有无受体)

(3)★突触传递的机理

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化学性突触(电能-化学能-电能) 兴奋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电突触抑制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递质的弥散距离大;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

(4)★突触传递的特征

①单向传递②总和作用③突触延搁④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⑤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5)神经递质&受体

★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①神经递质的分类

(Ach)

外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肽类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单胺类——一般起抑制作用

氨基酸

②神经递质的受体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或化学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胆碱能受体:M受体,N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β受体

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

二、反射活动中枢的一般规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机体的活动是多神经元参与的多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左图)

2.中枢兴奋

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时,往往经过多个化学性突触

的接替,由于突触结构和化学递质等因素的影响,情况比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复杂得多。中枢兴奋传导有以

下特征:单向传导;反射时和中枢延搁;总和;扩散与集

中;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易化作用&抑制作用;对内

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易疲劳性

3.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

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感觉是神经系统反映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特殊功能,是通过感受器、传入系统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联合活动而产生的,实际上也就是反射弧的前半段。

1.感受器

由神经末梢和其周围的附属结构组成、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其转化成神经冲动的装置。

痛觉、触觉、压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平衡觉

功能: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体内外环境中的某些特殊刺激(适宜刺激),并把这些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一连串具有信息意义的神经冲动,因此,感受器有能量转化器的作用。

分类:按分布位置分为内感受器(深层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韧带深部结构的本体感受

器和内脏感受器)&外感受器(浅层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的痛、温触压感受器)。

按感受器感受适宜刺激分:机械性感受器、化学性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

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感受器的阈值及其换能作用;刺激强度与神经冲动的关系;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对比现象与后作用;感受器的反馈调节

2.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来自各感受器的神经冲动,除通过脑神经传入中枢外,大部分经脊髓神经背根进入脊髓,然后分别经各前行传导路径传至丘脑。★感觉传导路分为浅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3.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对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而言,丘脑是感觉中枢。

在大脑皮层高度发达的动物,丘脑成为感觉传导的换元站,只进行粗糙分析与综合。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每一种感觉投射系统在大脑皮层都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作用:产生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非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这一结构在脑干网状系统中经过多次换元,并有聚合性质。所以成为许多不同感觉共同上行的途径,失去了感觉传导投射的专一性,不产生特定的感觉。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醒觉)。

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各种感觉传入冲动最终都必须到达大脑皮层,进行信息加工和综合,产生感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同感觉在大脑皮层内有不同的代表区——躯体感受区:大脑皮层顶叶;视觉区:枕叶;感觉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投影;听觉区:颞叶。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活动的调节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发射中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过动。最基本的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包括两类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2.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抑制区和易化区),正常情况下,脊髓的牵张反射受脑干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于姿势反射、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有重要作用,它是躯体运动调节中枢,不是一个直接指挥肌肉活动的运动中枢。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4.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机体的随意运动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称皮层运动区,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锥体系统&椎体外系统。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头部肌肉支配是双侧的;运动区有精细的的功能定位(倒立);运动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层代表区也愈大;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仅为个别肌肉的收缩,不会发生肌肉群的协同作用。

椎体系统: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功能:使肌肉发生随意运动,完成精细的动作。

椎体外系统:皮质下某些核团有后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由于其通路在延髓锥体之外,故叫锥体外系统。功能:调节肌紧张与肌群的协调运动,保持正常的姿势。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

机体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呼吸、循环、消化、代谢和腺体的分泌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1.植物性神经系统

纤维发出的部位不同;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时要换元(效应器受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长,作用持久;副交感神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短,作用短暂。

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植物性神经对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作用;植物性神经系统对效应器的作用与效应器自身的功能状态有关;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来参与——“交感—肾上腺”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机能在于休整、恢复促进消化、保持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生殖功能等方面——“交感—胰岛素”系统。(双重神经支配&拮抗作用;紧张性支配;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3.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①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初级的。基本的血管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活动可在脊髓完成,但平时这些活动受高位中枢的控制。机体仅依靠脊髓本身的反射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②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发出,支配头部的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肠道等。

同时在延髓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和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和视听探究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

③★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系。包括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摄食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

④大脑边缘系统

大脑半球内侧皮质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部旁的环周结构,叫做“边缘叶”,边缘叶与大脑皮质的其他部位构成了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而且还与情绪、记忆功能有关。

六、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它不但对机体的非条件反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形成条件反射,一般把与条件反射有关的神经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higher nervous activity)。1.★条件反射

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产生: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

部位:非条件反射中枢在皮层下;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特点:非条件反射固定不变;条件反射可建立、可改变、可消失。

②条件反射的形成

a.条件反射必须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要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要提前或者同时与非条件刺激出现;

c.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方容易建立条件反射。

③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

任何反射在中枢都存在有其特定的反射弧。反射弧不但存在还要具有相应的功能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关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

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暂时性的功能联系,只有建立这种新的功能性的联系后,神经冲动才能沿着这条反射弧进行传导,表现出某些新的条件反射。

④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回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并非是这种条件反射已经丧失,而是原来引起中枢兴奋的刺激条件,转化成中枢抑制的条件。

⑤★条件反射的生理学意义

条件反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条件反射的可塑性大,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

条件反射可以使机体具有主动性和预见性。

总之,条件反射可以使动物更广泛、更完善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动物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和预见性。

2.动力定型

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强化而形成的一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叫做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原理对畜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神经活动类型

家畜在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强度、精细程度和稳定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生产性能(生长、繁殖、泌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品种差异)。

家畜的基本神经型有兴奋型、抑制型、活泼型、安静型。

神经类型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第十章肌肉muscle

一、概述

1.肌肉的生理功能:运动、交流、平衡、产热

2.动物肌肉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二、骨骼肌的特征

1.骨骼肌的物理特征——骨骼肌具有延展性、弹性以及粘性等物理特性。

2.骨骼肌的生理特征——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3.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①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如果让肌肉两端游离,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无张力的变化的收缩。

等长收缩:在实验条件下,固定肌肉两端,使肌肉收缩时,不容许发生长度的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的变化的收缩。

整体内的肌肉是两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复合。

②肌肉的单收缩

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包括三个时期潜伏期——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所经历的一段时间

缩短期——从开始缩短到产生最大收缩的时间间隔

舒张期——从肌肉最大缩短到恢复原来初长的一段时间

③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收缩总和: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若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称为收缩的总和。

强直收缩:指在一定频率的连续刺激下,肌肉收缩不断地总和,使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三、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1.骨骼肌的结构特征

骨骼肌细胞为多核纤维状细胞:细胞膜(肌膜)——内凹形成横管

细胞质(肌浆)肌管系统

肌浆网——终末池(纵管系统)

线粒体

肌红蛋白骨骼肌类型相关

肌原纤维——横纹

细胞核(多核)

肌微丝的分子结构:每条肌原纤维由

许多肌微丝组成。肌微丝分为粗肌丝&

细肌丝。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大约200-300

个肌球聚合而成一条粗丝。肌球蛋白

的外形为一根主干,头部有两个圆球,

似“豆芽形”。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

杆状部分与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形成

主干,而头部膨大部暴露在外,形成

横桥。横桥上含有ATP酶,在肌肉收

缩时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细肌丝有原肌球蛋白(长链状的螺旋结构。静息状态时,阻碍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横桥的结合)、肌钙蛋白(覆于原肌球蛋白上的球形蛋白质(C、T和I亚基))、肌动蛋白(球形大分子物质。在肌浆中无数肌动蛋白聚合呈串球状双螺旋结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为收缩蛋白;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为调节蛋白。

2.收缩的机理:肌丝滑动学说

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向“刀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粒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3.兴奋—收缩耦联

将肌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

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AP)Ca2+肌肉收缩(肌丝滑行)

4.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

骨骼肌的活动由运动神经直接控制。运动神经纤维到达肌肉时,不断分支,每一分支支配一条肌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失去髓鞘嵌入到特化的肌细胞上,形成运动终板。

(2)★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过程(下图)

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大约在1—2ms

内被破坏,因此:PS.AP(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

一个神经AP →一个肌细胞AP →一个收缩

(3)肌肉收缩全过程总结

四、骨骼肌的做功

(一)肌肉做功

肌肉收缩时,能完成一定的机械工作,这种工作称为肌肉所做的功。功=肌肉负重×肌肉收缩时将重物移动的位移。骨骼肌的力量就是最强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等长收缩张力。(生理直径)

(二)影响肌肉做功的因素

1.肌肉负重的大小2.肌纤维的初长3.肌肉的收缩速度

(三)肌肉收缩时的产热

1.初热:占肌肉总产热的40%-50%。能量来源于糖的无氧酵解。激活热、缩短热、舒张热。

2.延迟热:发生在肌肉舒张以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恢复过程,肌肉继续放出的热量。

五、骨骼肌的类型&生长发育

1.骨骼肌的类型

2.骨骼肌的生长发育

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纤维,决定肌纤维的类型并具有营养作用。

肥大:肌细胞数目一般在出生后固定,肌肉随生长或锻炼而增大,肌细胞内增加新的肌原纤维,使肌纤维变粗增大。

增生:骨骼肌通过肌肉组织内的卫星细胞分化而生成新的肌纤维的过程。

肌肉损伤后几乎不能再生,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替代。

第十一章内分泌(Endocrine)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机体体内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动物机体内脏活动的调节以及内环境的稳定,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控制而实现的。这两个调控系统无论是在形态上或是在功能上均是密切联系的,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活动有调控作用,反过来,内分泌又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两者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一、概述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激素: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

激素的分泌方式包括:神经分泌,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神经内分泌,表分泌&外分泌

★激素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含氮激素胺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产素等

甾体(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等

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前列腺素等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

作用:生长&发育,生殖,内环境稳态,代谢,消化,应激&免疫

特征: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一种信息物质,它起着在不同细胞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是机体的催化剂。

3.激素的分泌速率呈脉冲式释放。

4.激素作用的高效性:在血液中只要微量存在,即能发挥生理效应。

5.激素的半衰期很短

6.激素与激素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胜利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以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作用起支持作用的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1.激素的合成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的合成

甾体激素的合成

2.激素的分泌

含氮激素合成后一般在囊泡内储存,经胞吐作用释放(受Ca2+内流和cAMP或cGMP刺激)

类固醇激素合成后一般不储存,通过单纯扩散的形式释放

3.激素的转运

长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长(ACTH、LH、FSH)

短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短(GnRH、TRH)

储存

游离结合(与载体蛋白结合)

发挥作用

4.激素的代谢

激素失活的部位可以在靶器官,也可以在肝、肾等组织被酶解破坏,随胆汁和尿液排出。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基因表达学说

3.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激素的反馈调节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后者多见;根据反馈路线的长短,有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三种。体液调节——代谢产物的反馈调节

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调节。

3.激素对受体的调节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允许、拮抗)

二、下丘脑&垂体

1.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下丘脑位于间脑的腹面,是双侧对称的结构,被第三脑室分为左右两半,与内分泌有关的核团大多集中在下丘脑的内侧部,可分为三个区:前区(视上区),中区(结节区),后区(乳头区)

大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视上核——加压素即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催产素

小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集中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

)

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下丘脑-垂体束——神经联系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体液联系

下丘脑-垂体束起始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终止于神经垂体。

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分泌产生的激素经轴浆运输到达神经垂体储存。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起始于正中隆起,终止于腺垂体,是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体液联系通道。

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激素都在正中隆起进入毛细血管,经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2.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催产素(Oxytocin):子宫收缩(分娩)与回位;排乳;学习、记忆和母性行为。

精氨酸升压素(Vasopressin):调节渗透压、血容量和血压;学习、记忆和性行为。

两者为互为结构相似的9肽。

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催产素(OXT):非条件刺激(子宫颈、乳房)条件刺激(幼仔出现、挤乳等)

精氨酸升压素:血浆渗透压感受器(血成分)血管压力感受器(血容量)

3.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区内神经内分泌小细胞分泌的激素都是肽类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送到腺垂体,调节腺

垂体的分泌活动。现已确定的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腺垂体释放或抑制激素共有九种。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受到脑高级部位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体液因素的调节,特别是靶腺激素的反馈调控。

神经调节——神经递质(NE、5-HT和ACh等)

长环反馈:外周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体液调节短环反馈:腺垂体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相应激素的分泌。

超短反馈:下丘脑激素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调控它本身的分泌。

4.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共有八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

肽类激素(ACTH、MSH、LPH)

糖蛋白激素(FSH、LH、TSH)

蛋白质激素(GH、PRL)

三、甲状腺

(一)甲状腺结构特点

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甲状腺是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内分泌腺之一,位于气管腹侧,甲状软骨附近。由左右两个叶和连接两个叶的腺峡组成。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当甲状腺受到刺激而功能活跃时,细胞变高、呈柱状、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变低、呈扁平形,而胶质增多。猪、牛、羊、兔的甲状腺在胚胎发生中期就开始发挥功能。

(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内分泌腺之一,位于气管腹侧,甲状软骨附近。由左右两个叶和连接两个叶的腺峡组成。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当甲状腺受到刺激而功能活跃时,细胞变高、呈柱状、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变低、呈扁平形,而胶质增多。猪、牛、羊、兔的甲状腺在胚胎发生中期就开始发挥功能。

甲状腺素的合成:聚碘作用,碘的活化,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的偶联。

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胞泡腔中。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T3、T4被释放进入血液。T4的半衰期大约6~7d,T3大约为1~3d。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甲状腺激素没有特异的靶细胞,几乎影响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其生理作用十分广泛。

1.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作用

(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大多数组织的氧化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增多

(2)对水和离子转运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参与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的维持和促进细胞内液更新。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水、钠和氯在组织间液潴留,组织液中积聚多量粘蛋白,发生特征性水肿。

(3)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肠吸收单糖和使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脂肪组织与骨骼肌吸收和氧化葡萄糖;增强肾上腺素对糖代谢的作用和促进胰岛素降解。2.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

(1)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由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协同调控而完成。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组织生长,而甲状腺激素促进器官、组织的分化,蝌蚪的甲状腺若被切除蝌蚪不能演变成青蛙。生长激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有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存在,即甲状腺激素对生长激素有“允许作用”(premissive action)。

(2)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也有重要影响。在胚胎期和出生早期,若甲状腺激素缺乏或不足,这时大脑皮层内神经元数目减少、体积缩小、分化和成熟延迟、代谢率降低导致发生呆小症(3)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生殖也有重要影响。哺乳类胚泡的附植必须要有甲状腺功能参予。如果没有甲状腺激素参与则脊椎动物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甲状腺功能低下,常使公畜生精过程受到损害;母畜初性期推迟,发情紊乱,受精率降低,甚至出现流产、死胎或产弱仔现象。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对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另外,甲状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代谢;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生殖和泌乳;其他作用)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反馈调节

3.自身调节——碘摄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4.其他激素的调节(E、GH与垂体对TRH的反应)

四、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附近的成对小腺体,一般有两对。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84),其氨基酸的组成随动物种属不同而略有差异。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是升高血Ca2+,其靶器官为骨、肾脏和肠道。

⑴PTH对骨的作用:促进骨钙溶解进入血液使血钙升高。

⑵PTH对肾脏的作用是:

①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尿磷的排出;②肾小管内羟化酶的活性(1,25-(OH)2D3)。

⑶PTH对肠道的作用(间接促进Ca2+的吸收)。

㈡降钙素(Calcitonin)

1.甲状腺“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ca1citonin,CT),降钙素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约3000道尔顿,由于能降低血中Ca2+浓度而得名。

2.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对幼畜尤其明显,它的靶器官是骨,其次是对肾脏和肠道。

⑴对骨的作用:降钙素能抑制骨原始细胞转变成破骨细胞,并加速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细胞释放人血的钙磷减少,因而血钙和血磷浓度降低。

⑵对肾脏的作用:降钙素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钾、铁和氯等离子的重吸收,使这些离子在尿

中的排出量增加。

⑶对胃肠道的作用:降钙素对胃肠道吸收钙没有直接作用,但能抑制肾内的25-OH D3转变为

1,25-(OH)2D3,的过程,因而间接地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

㈢1,25二羟胆钙化醇(1,25dehydroxycholecalciferol)

1,25二羟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在肾脏经羟化修饰后的产物,它能够促够钙磷吸收和骨钙动员,从而升高血钙、血磷水平。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理作用有:

⑴对肠道的作用: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⑵对骨的作用是:促进骨质溶解,促进骨的生成和钙化——表现为骨的代谢和更新加快。

⑶对肾脏的作用:增加钙和磷的重吸收。

㈣钙调激素分泌的调节

⑴血钙和血磷浓度(下图)

⑵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PTH、CT和1,25-(OH)2D3三者之

间直接或间接与血钙浓度之间形成反馈关系,以维持血钙水平

的相对稳定。

五、肾上腺

㈠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哺乳动物的肾上腺有一对,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前缘,每个肾

上腺明显地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和髓质是两个不同的

内分泌腺。

㈡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皮质部的细胞自外向内排列成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网状带——分泌皮质醇和少量性激素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以醛固酮为例):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同时促进K+和H+排出,称为“保钠排钾”作用;减少Na+在汗液、唾液和胃液中的排出。

醛固酮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抗炎症和抗免疫的作用;对其他激素的允许性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㈢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髓能够利用酪氨酸前体合成并分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根据结构统称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类激素。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进入髓质后与嗜铬细胞形成突触,因此,可将肾上腺髓质视为交感神经节,而将嗜铬细胞看成突触后神经元。一般把两者合称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动员储备,提高基础代谢;CNS兴奋,通气量加大;瞳孔扩张,竖毛肌收缩;抑制消化。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拟交感神经的作用,而且它们的释放经常与交感神经系统密切联系。因此,一般把两者合称为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促进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提高骨骼肌血流量以及紧急动员体内的能量储备,用于加强肌肉活动。构成机体的应急或警戒系统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六、胰岛

㈠胰岛的结构特点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由大小不等、形状不定、散布于胰腺组织中的细胞群组成,颇似一个个“小岛”故称为胰岛。胰岛细胞按形态学特征分为4类: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㈡胰岛激素及其作用

1.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的B细胞所分泌,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为A、B两条肽链,两条肽链通过

两个二硫键连接。

⑴糖代谢的调节——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⑵对脂肪代谢的调节——加速合成,抑制动员

⑶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促进合成,抑制分解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总的来说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并在体内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2.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

⑴调节糖的代谢促进糖原分解和葡萄糖的异生作用,而使血糖浓度明显升高。

⑵调节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⑶调节脂肪代谢激活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酶,促进脂肪的分解,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

由于胰高血糖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作同主要是促进分解。所以,有人把胰高血糖素称为“动员激素”。3.生长抑素(SS)&胰多肽(PP)

生长抑素(14肽)——旁分泌作用,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水平。

胰多肽(36肽)——减少肝糖原储备,对胃肠道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

㈢胰岛功能的调节

1.血糖浓度

2.神经系统

3.其他激素

4.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性腺

1.睾丸分泌的激素——雄激素睾酮(活性最强)

雄烯二酮、脱氢异雄酮、雄酮

雄激素由睾丸间质(Leydig)细胞分泌,其生理功能有: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分泌;促进精子生成,引起雄性动物的性行为;促进蛋白质合成与骨骼生长;刺激红细胞生成。

2.卵巢分泌的激素雌激素——雌二醇、雌三醇、雌酮

孕激素——孕酮

雌激素:主要由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合成。生理功能: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促进乳腺导管系统的生长;促进水盐潴留;促进软骨钙化(骨质疏松);引起母畜发情和性行为。

孕激素:主要由卵巢黄体细胞和胎盘合成。生理功能: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为着床与营养做准备;降低子宫肌肉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妊娠的维持;促进乳腺发育和成熟;高剂量孕激素能抑制排卵和发情。

3.抑制素(Inhibin)及其作用

是卵巢卵泡颗粒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抑制素主要抑制FSH的分泌,在睾丸中对生精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4.松弛素(Relaxin)及其作用

主要是在妊娠过程中由卵巢的间质腺和妊娠黄体所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某些动物的胎盘或子宫也能分泌松驰素(以松驰素原的形式分泌)。松驰素的生理作用是使子宫颈扩张和变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促使耻骨联合和其它骨盆关节松驰和分离,从而为分娩作准备。但松驰素的以上作用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

5.性腺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雄性动物——FSH促进睾丸生精上皮发育和精子生成;LH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分泌睾酮。

雌性动物——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LH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两者共同作用促进性激素的分泌。

(2).性激素的反馈调节:通常表现为负反馈,排卵前激发LH/FSH分泌高峰,表现为正反馈作用。

(3).性腺内各细胞的相互作用:睾丸内支持(Serpoli)细胞合成雌二醇受睾酮的调节,雌二醇又反馈抑制间质细胞产生睾酮。

八、其它内分泌物质

1.前列腺素(PG)

哺乳动物许多器官均能分泌前列腺素,几乎所有的组织和体液中均含有PG。PG是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的。可将天然前列腺素分为A、B、C、D、E、F、G、H和I等类型。PG的生理作用极为广泛和复杂,几乎每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都受到它的影响。

2.胸腺素(Thymosin)

胸腺既是淋巴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它能够合成和分泌胸腺激素。鸟类与胸腺类似的组织称为腔上囊,又名法氏囊,它主要机能是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3.松果体激素

松果腺位于四叠体前丘之间的凹陷处,有一个柄与第三脑室背面相连,接受由颈上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

①吲哚样类——褪黑素、5-甲氧基色醇等;

②肽类——8-精催产素、抗促性腺激素等。

褪黑素(melatonin,MLT):褪黑素最早是从牛松果腺提取物中分离出的一种能使青蛙皮肤褪色的物质,被命名为褪黑素。其化学结构为N-乙酰-5-甲氧色胺,由色氨酸转化而成。MLT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抑制性腺的活动;使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皮肤变色;调节睡眠和免疫功能等。MLT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第十二章生殖

详见PPT

第十三章泌乳

详见PPT

名词解释: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3.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称为内环境的稳态。4.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5.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6.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7.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8.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9.兴奋性,兴奋,可兴奋组织,刺激

10.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11.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2.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

13.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1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15.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1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17.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18.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9.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20.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21.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这一段血管,

在出血停止和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22.血液循环: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3.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24.自律细胞/自律组织: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

25.窦性节律:正常心搏节律即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故称窦性节律。

26.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27.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28.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29.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30.心率:心搏频率。

31.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

32.心音: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33.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34.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35.减压反射: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称为减压反射。36.升压反射:当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的传入冲动减少,心抑制中枢的活动减弱,心兴奋中枢的活动增强,由交感神经纤维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引起血压上升的反射叫升压反射。

27.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8.肺泡表面张力:在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上,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而产生的能够引起液体表面收缩的张力。

29.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30.Hb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Hb氧容量。

31.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Hb的氧含量。

32.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

3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二氏反射(Hering-Beruer reflex)。

3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36.脑-肠肽: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

37.采食:动物用嘴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

38.反刍:反刍动物在休息时,将瘤胃内食物返回口腔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39.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盐类等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40.恒温动物:高等动物的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称为恒温动物。

41.变温动物:低等动物(爬行、两栖类)的体核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42.体表温度:主要指机体体表部分(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组织,四肢、耳和尾等部位)的温度。

43.体核温度:指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平均温度。

44.体温:生理学上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45.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的异物及其他废物经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46. 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47.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48.受体: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或化学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产生

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49.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

50.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

51.感受器:由神经末梢和其周围的附属结构组成、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其转化成神经冲动的装置。

52.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回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

53.动力定型: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强化而形成的一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叫做动力定型。

54.等张收缩:如果让肌肉两端游离,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无张力的变化的收缩。55.等长收缩:在实验条件下,固定肌肉两端,使肌肉收缩时,不容许发生长度的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的变化的收缩。

56.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

57.收缩总和: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若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称为收缩的总和。

58.强直收缩:指在一定频率的连续刺激下,肌肉收缩不断地总和,使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59.激素: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激素。

简答问答1.内环境的稳态(课本P3&4):答题要点①体液的组成②内环境的定义③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④所谓的稳定不是只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静止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⑤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⑥内环境稳态偏离正常会导致疾病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四大功能(课本P14~18):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入胞&出胞作用(详见资料整理第二章)

3.血液抗凝&促凝的方法见资料第三章

4.血液循环:微循环【血液通过微循环的路径&其特点(详见资料第四章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循环[【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5.呼吸:氧离曲线【氧离曲线的特点&生理意义】【氧离曲线的位移】【氧离曲线位移的影响因素】(见材料第五章)

6.消化&吸收:采食摄食的调控(中枢、外周信号),胰液分泌的调控

7.神经系统:突触的传导,IPSP&EPSP的产生过程,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条件反射,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过程(见资料第九章)

8.激素:激素作用机制&一般特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生理调节(见第十一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2)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2) 第八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内呼吸、外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内呼吸: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内呼吸过程中,氧由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液,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血液。外呼吸:指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通过呼吸运动与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的过程. 2、黑-伯反射 1868年Breuer和Hering发现,在麻醉动物肺充气或肺扩张,则抑制吸气;肺放气或肺缩小,则引起吸气。切断迷走神经,上述反应消失,所以是反射性反应。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reflex)或肺牵张反射。 二、其它复习内容 1、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气体进出肺是由大气和肺泡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在自然呼吸条件下,此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又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当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并低于大气压,空气就顺此压差而进入肺,造成吸气(inspiration)。反之,当吸气肌舒张和(或)呼气肌收缩时,胸廓缩小,肺也随之缩小,肺容积减小,肺内压暂时升高并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便顺此压差流出肺,造成呼气(expiration)。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进肺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 2、气体在血液中是怎么运输的? 血液中的O2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 溶解的量极少,仅占血液总O2含量的约1.5%,结合的占98.5%左右。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当血液流经PO2高的肺部时,Hb 与O2结合,形成HbO2;当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时,HbO2迅速解离,释放O2,成为

动物生理学练习题库+答案 (2)

动物生理学练习题库+答案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促进肾脏生产1,25-二羟维生素D3的激素是 A、胰多肽 B、甲状旁腺激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岛素 E、降钙素 正确答案:B 2、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特别明显的激素是 A、雄激素 B、孕激素 C、雌激素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催乳素 正确答案:A 3、可以偶联生产T4的是 A、反三碘甲腺原氨酸 B、一碘甲腺原氨酸 C、二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氨酸 E、三碘甲腺原氨酸 正确答案:C 4、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方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 A^顶体反应 B、着床 C、精子去获能 D、受精 E、精子获能 正确答案:E 5、骨骼肌是否出现强直收缩主要取决于

A、刺激频率 B、刺激时间 C、刺激环境 D、刺激强度 正确答案:A 6、促进雄性副性征出现的激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催乳素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孕激素 正确答案:A 7、初乳有利于胎粪排出,这主发归功于初乳中哪种离子 A、K+ B、Na+ C、Mg2+ D、Ca2+ 正确答案:C 8、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不衰减性扩布 B、“全或无”现象 C、脉冲式 D、其大小与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成正比 正确答案:D 9、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降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使血管收缩,产生升压作用 C、促进肾的保钠排钾作用 D、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E、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正确答案:D

10、关于催产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孕激素能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B、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弱 C、主要有视上核产生 D、雌激素能增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正确答案:C 11、雄激素可使蛋白质 A、抑制利用 B、合成增多 C^合成减少 D、分解增加 E、分解减少 正确答案:B 12、关于初乳的确切描述是 A、母畜分娩期乳腺产生的乳汁 B、母畜分娩期最初3〜5天乳腺产生的乳汁 C、母畜分娩期或分娩后最初3〜5天内乳腺产生的乳汁 D、母畜分娩期或分娩后最初一周内乳腺产生的乳汁 E、母畜分娩期或分娩当天乳腺产生的乳汁 正确答案:C 13、促进机体“保钠排钾”的主要激素是 A、甲状旁腺素 B、醛固酮 C、皮质酮 D、胰岛素 E、甲状腺素 正确答案:B 14、动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A、皮下黏液性水肿 B、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C、出现血糖升高,糖尿

动物生理学 第2章:细胞膜的功能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 1. 通常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B)√ A 阈电位 B 阈强度 C 基强度 D 动作电位幅度 【正确答案】B 2. 组织兴奋性降低时,组织的(D)√ A 阈值减小 B 时值减小 C 基强度减小 D 强度时间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正确答案】D 3. 骨骼肌发生收缩时,下列哪一项的长度不变()× A 明带 B 暗带 C H带 D Z线间距 【正确答案】B 4. 肌肉收缩中后负荷主要影响(D)√ A 兴奋性 B 传导性 C 初长度 D 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 【正确答案】D 5.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B)×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收缩 D 分泌 【正确答案】A 6.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B)√ A Na+ B K+ C Ca2+ D Cl- 【正确答案】B 7. 在刺激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A)√ A 基强度 B 阈强度 C 阈下刺激 D 阈上刺激 【正确答案】A

8. 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______离子的平衡电位(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C)√ A Ca2+ B K+ C Na+ D Cl- 【正确答案】C 9.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D)√ A 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低常期一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一低常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一相对不应期 【正确答案】D 10. 下列关于Na+-K+泵的描述,错误的是(注:选项中Na+、K+=Na+、K+)(A)√ A 仅分布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B 是一种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 具有分解ATP而获能的功能 D 能不断将Na+移出细胞膜外,而把K+移入细胞膜内 E 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A 11. 下列不是细胞膜的功能的是(B)√ A 屏障功能 B 遗传功能 C 免疫功能 D 受体功能 【正确答案】B 12. CO2和O2进出细胞是通过下列的哪种方式(A)√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入、出胞作用 【正确答案】A 13. 有关钠泵的主动转运的论述,错误的是(注:选项中Na+、K+=Na+、K+)(D)√ A 由ATP分解供能 B 逆着浓度差和电位差的转运 C 是通过钠泵分子构型的变化转运 D 将细胞内K+转运到胞外,胞外Na+转运到胞内 【正确答案】D 14. 下列属于入胞作用的是(注:选项中Na+、Ca2+、O2=Na+、Ca2+、O2)(D)√ A Na+进入细胞 B Ca2+进入细胞 C O2进入细胞 D 白细胞吞噬细菌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名词解释(加粗有底纹为重点) 1.极化: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的状 态成为极化。 2.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3.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4.超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5.阈电位:刚好能够引发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膜外电位差。 6.阈值: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 刺激值。 7.阈强度:刺激引起可兴奋组织或者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 8.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 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者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 9.主动转运: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而引起突触兴奋 的电位。 10.钠泵:Na+-K+泵,这是镶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 质,可以逆着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还能把细胞多的K+移入膜内,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状态。 11.肌小节:是肌原纤维的最小结构和最基本单位。 12.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

两侧的电位差。 13.兴奋-收缩耦联:无论是在整体还是离体的情况下,肌肉在收 缩之前,总是先在肌膜上产生一个可以传播的动作电位,然后才产生肌肉收缩,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4.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 加。14、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5.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叫前负荷。 16.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17.终板电位: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 化,这是一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收缩状态。称为 强直收缩。 1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称为血细胞比 容。 20.红细胞沉降率:在离体静置的抗凝血中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 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1.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 化性。 22.吞噬作用:白细胞可以按照机体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游走到 这些物质周围,把异物保卫起来并吞入胞质内,称为吞噬作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组织细胞; 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2反馈控制,负反馈,正反馈 反馈性调节:由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加以纠正和调整的过程。 负反馈:受控部分输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即反馈信息是抑制或削弱控制部分的活动,进而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减弱。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导致受控部分的活动随之加强。 3反射、反射弧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 4神经递质 .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 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弓|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5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内环境 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7稳态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动态平衡状态) 8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动物生理学2细胞生物学

动物生理学2细胞生物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的生理功能和机理的学科,而细胞生物学则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活动的学科。这两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动物生命体系的奥秘。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通过研究细胞生物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器官和组织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心脏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泵血供给全身,维持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通过研究细胞生物学,我们可以了解心脏组织中心肌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活动,进而揭示心脏的工作机理。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在细胞内发生的。通过研究细胞生物学,我们可以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内分子的组织与活动。进而,我们可以揭示细胞如何参与动物的生理功能,例如细胞如何转运物质、合成蛋白质和代谢能量等。 动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元,而动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这些细胞协同工作,组成了复杂的生理系统,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这些生理系统协同工作,维持了动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分化和特化,以及细胞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功能。例如,心脏组织中的心

肌细胞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它们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的功能。这种特化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正是动物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化和特化机制,进而揭示动物生物体系中复杂的生理功能。 动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动物生命体系的深入了解。通过研究动物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细胞生物学,我们可以了解动物体内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揭示细胞如何参与和调节动物生理功能。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保护动物生命健康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动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和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过程和疾病发展机制。 例如,通过对细胞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分裂与增殖、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物质调控等。这些生理过程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对细胞异常状态的研究,如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失控、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这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动物生理学领域,研究由细胞构成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和机制,对于揭示人类的生理过程和疾病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心血管系统为例,了解心脏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其他细胞

川农动物生理学习题:第二章 血液

第二章血液 一、填空题(将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填在空格上,使句意完整通顺) 1.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_________免疫有关,而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_________免疫有关。 2.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红细胞成熟因子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已知的各种凝血因子中,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外都是蛋白质。 5.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组成是凝血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与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相当的小分子物质溶液有_____ %NaCl和5%____________等。 7.组织液是细胞_______液的一部分,它与血浆约占体重的_____% 8.成年公畜红细胞数比母畜多,原因是公畜体内的______________水平较高的缘故。 二、判断改错(正确的打“√”,错的打“×”) 1.家畜机体内的大部分体液存在于组织间隙。() 2.血浆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3.血浆蛋白不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4.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大。() 5.某一体重为300kg的健康成年动物,其体液量约为24kg。() 6.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其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7.血浆中存在许多缓冲对,其中以KHCO3/H2CO3这对最为重要。() 8.因为球蛋白的分子量比白蛋白大,因此在同等浓度时,球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比白蛋白高。() 9.许多凝血因子都是蛋白酶,它们可将肽链分解为很多个氨基酸。() 10.缺氧引起的动物红细胞增多是由于雄激素增多的缘故。() 11.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红细胞,而不是血浆。()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限选一个字母填入括号中,多填不得分) 1.血液PH值主要决定于下列哪种缓冲对( ) A.KHCO3/H2CO3 B.K2HPO4/K2H2PO4 C.NaHCO3/H2CO3 D.NaHPO4/NaH2PO4 E.蛋白质-Na/蛋白质 2.下列情况哪项可使血沉加快()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3:34 | #2楼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现象(机能)和机体个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稳态。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linked receptor):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特异结合的独立蛋白质分子,结合后能激活膜内的G-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配体将细胞外信号带到了受体,被称作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相对第一信使而言,细胞内能将配体带来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其它效应器的物质叫第二信使。 极化状态(polarization): (-70mv):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70mv~0mv):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称局部电位。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T):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

动物生理学 考研农学联考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讲解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通道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顺) B.消耗化学能(不耗能) C.转运小分子物质(离子) D.以上都不是 2.刺激是: A.外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的变化 C.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D.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 3.兴奋性是机体______的能力。 A.做功B.运动C.适应D.对刺激产生反应 4.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消耗ATP B.维持兴奋性 C.维持细胞内高钾D.建立势能贮备 5.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是: A.K+平衡电位(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K外流,带负电的蛋白留于膜内)B.K+外流+Na+内流 C.K+外流+C1-外流 D.Na+内流+C1-内流 6.氧和二氧化碳(脂溶性)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简单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 7.判断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是: A.阈强度B.阈电位 C.强度—时间变化率D.刺激频率 8.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 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 C.神经传导D.肌肉收缩 9.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离子机制是: A.Na+ 内流B.Na+ 外流C.K+ 内流D.K+ 外流 10.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 浓度差的机制是: A.Na+、K+ 通道开放B.钠泵活动(亦称Na-K泵) C.K+ 易化扩散D.Na+ 易化扩散 11.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呈正比关系的原因是: A.“全或无”定律P28 B.离子通道不同 C.局部电流不同D.各条纤维兴奋性不同 12.细胞动作电位的正确叙述是: A.动作电位传导幅度可变B.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 13.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频率取决于: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CDCCB CBBDD DB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选择题 1、兴奋产生与传导的最本质的标志是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动作电位 D.ATP分解释放能量 2.Starling定律(心脏定律)主要与()变化有关? A.动作电位 B.心肌代谢 C.外周阻力 D.肌节长度 3.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的最多次数取决于()。A.组织的兴奋性 B.刺激的频率 C.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D.锋电位的幅度 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 ) A.Na+ B.K+ C.Ca2+ D.Cl- E.Mg2+ 5.骨骼肌能否发生强直收缩,主要决定于( ) A.刺激强度 B.刺激频率 C.刺激时间 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6.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红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白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 7.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钠泵可使细胞内的K+移出膜外 C.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外高Na+ D.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 E.钠泵的活动可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贮备 8.通常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阈电位 B.阈强度 C.基强度 D.动作电位幅度 9.骨骼肌收缩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丝 D.肌小节 10.骨骼肌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是由于( ) A.连续的阈下刺激发生总和 B.在收缩期发生动作电位的复合 C.在舒张期发生动作电位的复合 D.在收缩期发生收缩的复合 11 .轴突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 12.安静状态下,神经和肌肉的细胞膜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 Na + B. K+ C. Ca2+ D. Cl - 1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动物生理学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

动物生理学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 •离体兔心脏、牛眼球、淋巴结等 •生理盐水 •氢氧化钠溶液 •碘化钾溶液 •碳酸氢钠溶液 •无水乙醇 •醋酸乙酯 •营养液 2. 仪器设备 •显微镜 •断面切割机 •实验室旋转器 •实验操作手套 •注射器

三、实验操作步骤 1. 清洗及处理动物组织 1.1 离体兔心脏:将走兔切除后放入冰盐水中清洗3次,然后去除心包,以生理盐水清洗心脏表层的杂质,最后将心脏横切成薄片。 1.2 牛眼球:新鲜取下眼球后,将结膜和脂肪组织去除,随后在生理盐水中清洗,然后切成均匀的薄片。 1.3 淋巴结:取自新鲜的肉类中,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并去除其外层的组织,然后小心地将淋巴结切成小块。 2. 实验操作 2.1 心脏刺激实验:取洗净的离体心脏,插入电极,加入心室起搏器内液体,分别记录心跳次数、心电图和心输出量的变化,分析其规律。 2.2 视力测定实验:取洗净的牛眼组织,将其置入显微镜下,通过调整拉杆和光源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的牛眼球的看清度和色彩深浅,分析人眼感知光的规律。 2.3 淋巴结膀胱注射实验:在实验室旋转器上旋转动物组织,将清洗的淋巴组织注射到小动物的膀胱中,记录小动物发生的反应和淋巴组织位置,分析相关生理现象。 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1 心脏刺激实验结果:根据心室内的压力记录,得到心输出量和心跳频率的变化曲线,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得出心脏受刺激的规律。 3.2 视力测定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光线强度下眼球的明暗变化和色彩深浅,学生分析人眼对光强度和光色的感知规律。

动物生理学实验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动物生理学实验第二版课程设计 概述 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动物的生理现象和机能,并探索这些机能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本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演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理实验操作和技能,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同时探究动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 实验设备和材料 •储存活体动物的设备,例如动物笼子、水槽等; •动物麻醉剂和安乐死剂; •生理学实验仪器,如心电图仪、呼吸功率仪等; •实验室常见的实验操作设备和工具,如注射器、显微镜等; •实验材料,如盐水、药品、动物饲料等。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一:麻醉和解剖 麻醉和解剖是常见的生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学习该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麻醉剂的使用和动物解剖基础知识。 实验步骤: 1.选择实验动物,例如小鼠或大白鼠,按照实验计划组织动物; 2.麻醉动物,一般使用乙醚或异氟醚等方法; 3.将动物固定在解剖台上,按照常规的动物解剖方法解剖动物,观察其 器官和组织。 实验二:心电图

心电图是记录心肌电活动的一种常用的生理学实验方法。通过学习该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心电图的基础原理以及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 1.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或者猫; 2.使用生理学实验仪器进行心电图记录; 3.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实验三:呼吸功率 呼吸功率实验是常见的生理学实验之一,用于评估生物组织的代谢活动。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如何测量呼吸功率以及呼吸功率对生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步骤: 1.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例如小鼠或鼠鼹等; 2.让动物适应实验环境,使用呼吸功率仪进行测量; 3.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务必认真阅读和理解实验操作流程和要求; 2.实验过程中,必须使用安全麻醉剂和安乐死剂; 3.使用实验仪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安全 事故的操作; 4.必须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穿戴合适的实验服和防护用品。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和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数据记录方法。同时,学生也可以初步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知识和应用。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基础科目动物生理学-试卷2_真题-无答案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基础科目(动物生理学)-试卷2 (总分86,考试时间90分钟) 1. A1型题 1. 下列关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 作用较广泛 B. 作用较局限 C. 贮存能量、加强排泄 D. 促进消化吸收 E. 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强 2. 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感受器位于肌梭 B. 基本中枢位于脊髓 C. 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 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增强 E. 反射引起的是受牵拉的同块肌肉收缩 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 极化 B. 去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超极化 4. 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由丘脑向大脑皮质投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B. 起特定感觉 C. 维持大脑觉醒状态 D. 是所有感觉的上行传导道 E. 维持睡眠状态 5. 去甲肾上腺素可被下列哪种酶灭活 A. 蛋白水解酶 B. 单胺氧化酶 C. 过氧化物酶 D. 胆碱酯酶 E. 过氧化氢酶 6.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激素是 A. 生长激素 B. 胰岛素 C. 降钙素 D. 甲状腺激素 E. 肾上腺素 7. 下列激素中不属于含N元素类激素的是 A. 生长激素 B. 胰岛素 C. 雌二醇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 肾上腺素 8. 下丘脑GnRH的释放属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哪种方式 A. 远距分泌 B. 旁分泌 C. 神经内分泌 D. 神经分泌 E. 自身分泌 9.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是

A. 视上核一垂体束 B. 室旁核一垂体束 C. 垂体门脉系统 D. 交感神经 E. 副交感神经 10.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向细胞提供能量 B. 改变细胞内原有生化反应 C. 仅仅起到“信使”作用 D. 都通过调控基因发挥作用 E. 以上都不正确 1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激素的是 A. 孕酮 B. 肝素 C. 促红细胞生长素 D. 促胰液素 E. 维生素D3 12.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一信使 A. CAMP B. CGMP C. A TP D. 激素 E. 磷酸肌醇 13. 切除肾上腺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糖皮质激素 D. 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E. 盐皮质激素 14. 下列哪种激素不是下丘脑调节肽 A. TRH B. CRH C. SS D. TSH E. GnRH 15. 下丘脑GnR[{的释放属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哪种方式 A. 远距分泌 B. 旁分泌 C. 神经内分泌 D. 神经分泌 E. 自身分泌 16. 第二信使CAMP在细胞内促进蛋白质磷酸化的酶是 A. PLC B. PKA C. PKC D. PKG E. 以上均不正确 17. 激素原是指 A. 构成激素的原始材料 B. 未被肝脏灭活的激素 C. 肽类激素的前身物质 D. 胺类激素 E. 构成酶的底物 18. 下列激素中,不影响糖代谢的是 A. GH B. Insulin C. Glucogan D. parathyroidhormoneE(PTH) E. T3/T4 19. 下列对激素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在血液中含量极微但却有高度生物活性 B. 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浓度相当稳定 C. 激素过多或过少可出现疾病 D. 激素本身可给靶细胞提供能量

2022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真题及答案2

2022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5 小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以下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能使神经细胞膜上 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程度是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2.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跨膜转运方式属于 A.被动转运 B.主动转运 C.出胞作用 D.入胞作用 3.引起骨骼肌产生强直收缩的动作电位表现为 A.可发生重叠 B.不发生重叠 C.可发生总和 D.可发生交融 4.血液中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的因素是 A.CO2 分压升高 B.pH 值升高 C.2,3–二磷酸甘油酸减少 D.温度降低 5.有关肺泡外表活性物质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外表张力 C.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分泌 D.成分为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6.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根本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大脑皮层 7.安静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肾脏 D.肺脏 8.损毁哺乳动物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后,其尿液会发生的变化是A.尿量减少,尿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增加,尿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9.血浆胶体浸透压降低可使肾小球滤过率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10.关于肾小球滤过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A.入球小动脉收缩,原尿增加 B.血浆晶体浸透压升高,原尿减少 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增加 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减少 1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且持续的收缩状态,这种现象产生的前提是A.交感神经的兴奋 B.副交感神经的抑制C.慢波的存在 D.壁内神经丛的抑制 12.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 A.胰高血糖素 B.生长抑素 C.胃泌素 D.促胰液素 13.调节摄食行为的根本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脑桥 D.延髓 14.以下选项中,属于睾丸支持细胞生理功能的是 A.产生雄激素 B.分泌促性腺激素 C.产生精子 D.形成血–睾屏障 15.促进雌性动物初情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A.雌激素 B.雄激素 C.催乳素 D.催产素 二、简答题:16~18 小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6.何谓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17.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停顿,简述这一现象包含的生理过程。 18.简述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三、实验题:19 小题,1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9.设计实验证明环境温度对蛙或蟾蜍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有影响。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方 法与步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分析阐述题:20~21 小题,每题 13 分,共 26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动物生理学

生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 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血型。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力。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呼吸商:单位时间内机体产生CO2的量与消耗O2的量的比值。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排空:胃内容物分批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过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通常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之。 等热范围: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之。 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所谓基本生命活动条件是:1.清醒;2.安静状态; 3.最适的外界环境温度; 4.消化道空虚。)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个浓度限度的,这一浓度限度称之为肾糖阈。 兴奋—收缩偶联:在肌膜的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的肌肉收缩之间,存在某种中介过程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的末梢终止于骨骼肌肌纤维表面而构成的卵圆形的板状结构。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这种化学物质称之。 EPSP:兴奋性突触传递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抑制性突触传递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之。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凡能分泌肽类激素或神经肽,统称肽能神经元。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总称“下丘脑调节肽”。 应激:内外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剧烈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排出进入输卵管的过程。 受精:精子与卵子相遇并结合成为合子的生理过程。 附植: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相贴,建立组织联系和物质交换关系的过程。 分娩:母畜怀孕期满,胎儿发育完成,母畜通过生殖道将胎儿、胎衣、胎水排出的生理过程。 初乳:母畜在临产前和产后3~5d所分泌的乳汁。 排乳:乳汁从腺泡和导管系统向乳池迅速转运的过程。 以名词解释不是重点,了解即可 阈刺激:指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值。

动物生理学(附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2011 一、名词解释 1. 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 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3.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3.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4.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 5. 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特殊分子,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7.应激反应:有害刺激引起的机体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应激反应 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9. 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 1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12.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3. 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历一系列变化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14. 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15.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16.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 特异投射系统:从机体各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嗅觉除外),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这种传导系统称特异性传导系统。 18. 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旁分泌 19. 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20. 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 21. 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22.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 突触: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24. 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25. 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26. 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27. 去极化:细胞膜受刺激或损伤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试题二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2分×10=20分) “全或无”现象完全强直收缩期前收缩肺牵张反射胃排空 基础代谢率渗透性利尿瞳孔对光反射条件反射月经 二、填空题(1分×20=20分)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可沿纤维作传导,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 2.运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的机制,主要是由于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 3.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其中以更为显著。 4.呼吸全过程包括、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5.小肠的运动的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和。 6.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以及和。 7.声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最先发生振动的部位是靠近的基底膜。破坏动物的耳蜗顶部时,将引起听力的感受发生障碍。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的通透性增加而形成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的通透性增加而形成的。 9.条件反射的强化是指和时间上的结合过程。 10.促进人体生长的激素有生长素,甲状腺素,和。 三、单项选择(1分×15=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促胰液素的作用? A.促进胃酸分泌B.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的大量分泌 C.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D.促进小肠液的分泌E.与胆囊收缩素有协同作用2.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是在: A.吸气初和呼气末B.吸气末和呼气末C.吸气初和呼气末 D.吸气末和呼气初E.以上都不是 3.血中哪种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A.催乳素B.黄体生成素C.卵泡刺激素 D.催乳素释放因子E.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4.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的最大部位越靠近: A.基底膜底部B.基底膜顶部C.基底膜中间部

D.基底膜的最宽部位E.耳蜗顶部 5.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区别是: A.4期自动除极化B.3期复极速度不同 C.平台期持续时间相差特别悬殊 D.1期形成的机制不同E.0期除极速度不同 6.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动脉瓣开放B.动脉瓣关闭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E.心房肌收缩 7.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8.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相对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9.G蛋白是下列何种物质的简称 A.鸟苷酸结合蛋白B.腺苷酸结合蛋白C.三磷酸肌醇 D.转录调节因子E.腺苷酸环化酶 10.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B.分泌C.神经冲动D.反射活动E.动作电位11.呆小症与侏儒症的最大区别是: A.身材更矮B.智力低下C.内脏增大 D.肌肉发育不良E.身材上、下部量不对称 12.下列哪项不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缩小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C.汗腺分泌 D.促进糖原分解E.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13.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紫红质合成过多B.视紫蓝质合成过多C.视黄醛过多 D.视紫红质缺乏E.视蛋白合成障碍 14.形成肾脏内髓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是: A.NaCl B.NaCl与尿素C.NaCl 与KCl D.尿素E.尿素与KCl 15.人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肌过度疲劳B.血中O2分压升高C.血中CO2分压过低 D.血液pH过低E.脑血流量减小 四、判断正误(1分×15=15分) 1.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近似于K+的平衡电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