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4,厚朴3,陈皮2;炙甘草1;生姜,大枣

PS:燥湿和胃;燥湿化痰。此处用半夏亦无妨。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解表化湿),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PS:功在一味藿香。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苍术、人参、甘草(仿四君子);

半夏、陈皮、甘草(仿二陈汤);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小柴胡汤)。

厚朴增强行气宽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解表)(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PS: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此处与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有个神马区别??从药物组成上看,不换金正气散加上茯苓,也将构成仿四君子+二陈汤的组合形式,白术换苍术,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加一味茯苓应该说是合适的,不过解表、理气药物少了一些,发表与降气当亦为气机升降配伍用药。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各等量;热淋治标。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PS:热迫血络,出现尿血,血淋,需要应用清热凉血止血活血药物,如赤芍、生地、丹皮等。

★三仁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杏仁10(宣肺),白蔻仁4(行气化湿),薏苡仁12(健脾渗湿);

厚朴4,半夏10(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12,通草4,竹叶4(利尿渗湿)

PS:从原方配伍上看,杏仁、半夏用量不小。注意组方配伍特点,对于湿热温邪,行气化湿畅中及利水渗湿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表则解表,有热则清热,后面两方的组方结构就是如此。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

菖蒲,川贝(化痰)

PS:以黄芩,茵陈,滑石为主。从组方结构上看,行气化湿畅中,利水渗湿,清热燥湿,散邪解表化湿,这些结构都存在,额外加入了化痰开窍药物,且各组合药味差不多,此处用量未探讨。

★连朴饮(湿热霍乱)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20

豆豉3,焦栀子3(清宣胸膈郁热)黄连1(清热燥湿)

厚朴2(行气化湿),半夏1(化湿和胃止呕)

菖蒲1(化痰开窍)

PS:芦根用量特别大。此方用了很多降逆药物,如芦根、厚朴、半夏,主要是侧重治疗湿热为病导致的呕吐。

★当归拈痛汤(内湿热,外风邪)

羌活(外湿),防风,升麻,葛根(散邪)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

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苦参,黄芩(清热燥湿)

茵陈,猪苓,泽泻(利湿)

知母(佐制);甘草(调和)

二妙散(湿热下注):知母,黄柏(这也应该算是辛开苦降吧?此系列多用于湿热下注导致的下肢痿证)

三妙丸(湿热下注):+川牛膝

四妙丸(湿热下注):+川牛膝,薏苡仁

利水渗湿

★五苓散(蓄水)《伤寒论》: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

四苓散(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五苓散去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胃苓汤(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五苓散+平胃散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于热)《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

★猪苓汤(水热互结)《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水);阿胶。

★防己黄芪汤(表虚不固风水,风湿)《金匮要略》: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五皮散(脾虚水肿):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痰饮)《金匮要略》:桂枝三两;茯苓四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寒湿下侵肾着,腰部疼痛沉重)《金匮要略》:甘草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白术二两。

★真武汤(脾肾阳虚水泛)《伤寒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

★附子汤(寒湿内侵,肢节疼痛)《伤寒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炮附子二枚。

★实脾散(脾肾阳虚阴水):

炮附子10,干姜10(温阳)

茯苓10,白术10,炙甘草5(四君子健脾)

木瓜10(除湿醒脾和中)

厚朴10,木香10,草果10,槟榔(大腹子)10(行气化湿)

生姜,大枣

★萆薢分清饮(下焦虚寒,膏淋白浊):萆薢(要药),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等分。

PS:从配伍上看,寒湿还是要温化为主,如桂枝;干姜;附子。实脾饮组方中几乎没有用利水药物。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风湿在表痹证)

羌活10,独活10(一身上下之风湿)(祛风;胜湿)

藁本5,防风5,蔓荆子3(祛风湿,治头痛)(祛风;胜湿)

川芎3(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炙甘草5

★独活寄生汤(痹证日久,肝肾亏虚):

独活9,防风6,细辛6(剃阴经之风邪),秦艽6;(祛风;胜湿)

川芎6(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人参6,茯苓6,甘草6(四君子)(气)

干地黄6,当归6,芍药6(四物汤)(血)

桑寄生6,杜仲6,牛膝6,肉桂6(补肝肾强筋骨)

PS:可以说是在酌减祛风湿药物的同时,加入了补益气血补肝肾药物。

蠲痹汤(风寒湿痹阻经络):当归,芍药,黄芪;羌活,姜黄,防风;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剂学

方剂学 一、解表剂 1、辛温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 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苍朮,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香苏散 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 银翘散 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扶正 败毒散 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参苏饮 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二、泻下剂 1、寒下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 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 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2、温下 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 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 十枣汤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 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姜枣, 往来寒热心下满,和解泄热表里方。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碧玉须,陈夏茯苓枳竹茹, 少阳热重痰挟湿,清胆利湿痰自除。 2、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药,透邪解郁理肝脾, 专治阳郁成厥逆。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朮甘草姜薄荷, 疏肝健脾和营血,肝郁血虚效验良。 痛泻要方 痛泻药朮防陈,补脾泻肝治泄泻。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与人参, 开结除痞又降逆,痞满吐利用此方。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中石膏君,知母甘草加粳米, 热盛伤津口大渴,清热生津有奇功。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用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 清热生津又益气,暑热烦渴脉虚寻。 夏门人竹石甘粳米 2、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中角地玄,丹麦银翘竹叶连, 邪热传营阴血伤,清营透热养阴血。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解毒凉血又散瘀, 热入营血服之安。 3、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煮, 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大头瘟。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当草芍加, 贝母花粉加乳没,山甲皂刺酒煎佳, 消肿溃坚治痈疡。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芩柏栀,泻火解毒治火毒。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犀角汤,白虎解毒去粳柏,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 xx表 表实: xx: 干妈姓xx 表虚: xx: 要支走xx 外寒里饮: xx: 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 九味羌活汤: xx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xx: xx饮: xx炒苏xx。 2、xx表 温病初起平剂: xx: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温病初起轻剂: xx: 荷花根,xx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xxxx。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 xx肌汤: 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xx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 败毒散: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xx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 xx想xx,给钱xx割草。 xx感风寒,暴喑: xx附子细辛汤。 xx感风热: 加减葳蕤汤: 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xx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xx: xx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 大黄xxxx: 大硝xxxx。水热互结之结胸: 大陷胸汤: 芒硝随军。 2、温下 xx虚寒积: (脾虚)xxxx: 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 (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麻子xx: 麻子只要破xx。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 xx煎: 牛肉只归xx。

3、逐水悬饮实水: 十枣汤: 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xx腑实,气血不足:xxxx: (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 六一散阴暑: 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 清络饮。暑湿证: xx甘露饮。 暑温夹湿: xx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 xxxx: xx炒米。 气津两伤: 竹叶石膏汤:

xxxx族人卖金糕。 xx血: 热入营分: 清营汤: xx瞧黄花,卖xxxx。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1.散剂 2.颗粒剂 3.胶囊剂 4.丸剂 5.滴丸剂 6.片剂 7.胶剂8.栓剂9.丹剂10.贴膏剂11.涂膜剂 (二)半固体剂型 1.煎膏剂 2.软膏剂 3.凝胶剂 (三)液体制剂 1.合剂 2.口服液 3.酒剂 4.酊剂 5.糖浆剂 6.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

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 二、中成药分类 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 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4,厚朴3,陈皮2;炙甘草1;生姜,大枣 PS:燥湿和胃;燥湿化痰。此处用半夏亦无妨。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解表化湿),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PS:功在一味藿香。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苍术、人参、甘草(仿四君子); 半夏、陈皮、甘草(仿二陈汤);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小柴胡汤)。 厚朴增强行气宽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解表)(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PS: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此处与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有个神马区别??从药物组成上看,不换金正气散加上茯苓,也将构成仿四君子+二陈汤的组合形式,白术换苍术,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加一味茯苓应该说是合适的,不过解表、理气药物少了一些,发表与降气当亦为气机升降配伍用药。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各等量;热淋治标。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PS:热迫血络,出现尿血,血淋,需要应用清热凉血止血活血药物,如赤芍、生地、丹皮等。 ★三仁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杏仁10(宣肺),白蔻仁4(行气化湿),薏苡仁12(健脾渗湿); 厚朴4,半夏10(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12,通草4,竹叶4(利尿渗湿) PS:从原方配伍上看,杏仁、半夏用量不小。注意组方配伍特点,对于湿热温邪,行气化湿畅中及利水渗湿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表则解表,有热则清热,后面两方的组方结构就是如此。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

方剂学(,很完整)

总论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变化形式:药味加减(桂枝汤——咳+杏仁、厚朴,胸闷--芍药)、药量增减(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剂型更换(汤,可加减,急;丸,易带,缓) 重点方剂 1、解表剂 (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辛凉解表) 【组成】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期。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泻下剂 (寒下)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

中医执业医师大纲方剂学方歌全

精心整理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4.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襄,伤寒无汗兼烦躁,发汗清热此方良。 5. 通。 6. 7. 8. 9. 10. 11. 12. 寒下 13. 14 温下 15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润下 16.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7.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逐水 18.十枣汤: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第三章和解剂 和解少阳 20.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1.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调和肝脾 22. 23. 24. 脾。 26. 27. 28. 29. 30. 31. 可为。 32.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33.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治头风,橘皮甘桔柴胡升,翘芩连荷牛僵蚕,玄参马勃和板蓝。 34.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芷银防,归芍乳没天贝尝,穿刺草陈通经络,疡门开首第一方。 清脏腑热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 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典-临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方剂学十三五方歌诀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水汽,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止嗽散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麻杏甘石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萎枣芷,石膏大枣与生姜。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扶正解表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枳桔柴前羌独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于汤,细辛做寒止痛自,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用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增液汤增液汤中玄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逐水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和解剂 和解少阳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十五规划教材】方剂学(7版)方歌

方剂学方歌【七版】【十五规划】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10.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 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 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 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 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 1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 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 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泄热又行气, 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13.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 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 悬饮水肿实证宜。 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 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17.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 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 19.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第四章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20.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二、清营凉血 22.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23.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 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入血分服之安, 蓄血伤络吐衄斑。 三、清热解毒 24.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 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 吐衄发斑皆可平。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 柑桔蓝根勃翘玄,

中药方剂学

四、名解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 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 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2、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用为方剂分类法。 3、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4、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6.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7.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8.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分三级 一类方掌握方剂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原理、以及加减运用、使用注意事项。 二类方熟悉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了 总论内容: 1、方剂:是辩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并明 确其用量、用法的药物配伍组合。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皇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是现存医籍中最早的中医学理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全书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之祖”。 《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写地第一部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药方论》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之著。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 3、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 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与法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4、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5、汤剂/煎剂的优势: 1)在中医临床上运用最广泛、最古老、最经典 2)吸收快、发挥药效快 3)最能体现中医特色 4)可根据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 6、药力=药性+用量+配伍 7、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 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某些病症之需,配伍少量与君药性 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论述题(30分) 1、试述逍遥散的功用、主治、临床表现、病机和配伍意义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临床表现]两胁作痛,头晕目弦,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病机]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肝体失于柔和,肝木为病,易于传脾。 [配伍意义]君药:柴胡苦平,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 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揉肝缓急; 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佐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木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使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兼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健脾之名方。 2、试述归脾汤的功用、主治、临床表现、病机和配伍意义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及临床表现]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便血,皮下紫癜,舌淡,脉细者。 [病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配伍意义]君药: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臣药:人参、白术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其补脾益气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就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得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得要求,妥善配伍而成得。 方剂学:方剂学就是研究与阐明治法与方剂得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得一门科学,就是中医学得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就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与、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得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得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就是通过涌吐得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得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得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就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得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得一类治法。 与法:与法就是通过与解或调与得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与之证得以解除得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就是通过温里祛寒得作用,以治疗里寒证得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就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得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就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得有形之邪渐消缓散得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就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得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得药物;2、针对重要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得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得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得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得药物;2、调与药,即具有调与方中诸药作用得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得方剂,统称~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 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 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功用:

常用的中医代表方及其君药

常用的中医代表方及其君药 大医“药虫”--蔡志军 中医治疗在药物运用主要体现在方剂学中。方剂学是在中医辨证审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 组成原则,妥善配合而成。 方剂学的形成是在单味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疗的效果更好,才逐渐形成了方剂,也就是复方。中医方剂学是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的,经典方是经过反复验证,并与中医理论结合才形成的,并逐渐认识到药物的配合运用,出现中医的“君臣佐使”的用药特点。其中君药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的核心。 宋代著名的方书《圣济总录》收载了中医方近二万,而《太平圣惠方》收录了处方1.6万余首。 现代,一般从根据处方的治法、功能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补益、安神、开窍、固涩、理气、理血、止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涌吐、痈疡等21类。在这21类方剂中又有很多代表 性方,分述如下: 一、解表剂:用于发汗、解肌、透疹。主要分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代表方:麻黄汤;君药:麻黄。

2.辛凉解表代表方:桑菊饮;君药:桑叶、菊花。 3.扶正解表代表方:败毒散;君药:羌活、独活。 二、泻下剂:用于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主要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 补兼施五类 1.寒下代表方:大承气汤;君药:大黄。 2.温下代表方:大黄附子汤;君药:大黄。 3.润下代表方:麻子仁丸;君药:麻子仁 4.逐水代表方:十枣汤;君药:芫花。 5.攻补兼施代表方:新加黄龙汤;君药:大黄、芒硝。 三、和解剂:用于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调整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等。主要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 和肠胃三类。 1.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君药:柴胡。 2.调和肝脾代表方:四逆散;君药:柴胡。 3.调和肠胃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君药:半夏。 四、清热剂主要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 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1.清气分热代表方:白虎汤;君药:石膏。 2.清营凉血代表方:清营汤;君药:犀角(现多用水 牛角代替)、生地。 3.清热解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君药:黄连。

方剂学歌诀

方剂学歌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剂及药性功效等方面的内容。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方剂学,能使我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药方剂的使用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应用水平。下面将通过编写一首歌曲,带领大家略微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前奏) 方剂学,组成方剂的规则 配方合理,医疗更精彩 方剂学,让药性发挥功效 中药应用,创造奇迹的楷模 (第一段) 首先方剂名,有开方用药的暗示 并列药名,有诊断的意味 名称简洁,五味调和的智慧 方剂表达,医理的高深 (副歌)

方剂学,药物的组合要有规律主剂辅助,匹配好疗效才起作用君臣佐使,配伍合理不可轻视方剂学,药性相辅相成 (第二段) 药物组成,单味用药多不合理同类补损,药效值得提升 同归同类,药性疗效相增益 药物相克,应慎重选择 (副歌) 方剂学,药物的组合要有规律主剂辅助,匹配好疗效才起作用君臣佐使,配伍合理不可轻视方剂学,药性相辅相成 (第三段) 药物剂型,需根据病情选择 煎汤冲剂,服法须认清楚

丸、散、膏、丹,剂型多样开方新 制剂研究,功效更显突出 (副歌) 方剂学,药物的组合要有规律 主剂辅助,匹配好疗效才起作用 君臣佐使,配伍合理不可轻视 方剂学,药性相辅相成 (尾声) 方剂学,中医药临床的明珠 研究方剂,医治更高效 合理运用,治愈更快速 方剂学,中医药学的重要支柱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对方剂学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能够了解到中药方剂的命名规则、药物组合原则、药物剂型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方剂学的运用能够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希望这首歌曲能让大家对方剂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此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方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

中医药技术手册

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预防疾病的剂型。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质量及需要长期质量的患者使用,切体积小,由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剂型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如:参苓白术散、川芎茶调散。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的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时用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如:排石颗粒。 3。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

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胶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急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如:六味地黄胶囊 4。丸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其中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释放、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均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的片状制剂.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他特殊用途者。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药材的处理过程和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7.胶剂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提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8.栓剂系有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给药的制剂。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

临床常用药物+脏腑用药规律

临床常用药物+脏腑用药规律 +临床常用药物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补柔(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沙蒺 藜、鳖甲、白芍、乌梅。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仙灵脾、荔枝核、肉苁蓉、川 椒。 泻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黄连、黄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 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潜阳:平肝一般用菊花、白蒺藜、川楝子、天麻、钩藤;潜阳 用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肝用代赭石、灵 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白蒺藜、姜蚕、全蝎、蜈蚣、地 龙、蝉蜕。 疏肝郁(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 子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覆花、苏梗、橘络。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 泽兰。 二、胆 泻温胆(补胆):酸枣仅、地黄、山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 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青蒿、黄连。 三、心 补养心阴(血)、安心神: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

藤、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泻泻心火:犀角、牛黄、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四、小肠 温小肠同温脾胃药。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清小肠热 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苦参、赤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 补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葛根、薏苡仁、莲子。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 豆蔻、益智仁。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蜜、大枣。 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黄芩、石膏、山栀、芒硝、西瓜、绿豆。 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 理脾气:陈皮、砂仁、蔻仁、香橼皮、木香、藿香、佩兰、厚朴、 枳壳、大腹皮。 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六、胃 补温胃阳:同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泻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蔻、毕澄茄、肉桂心。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