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篆刻刀法趣谈

篆刻刀法趣谈

篆刻刀法趣谈
篆刻刀法趣谈

篆刻刀法趣谈

【摘要】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则要靠独有的刻刀表现出特有的魅力。一方精美的印章,除在构成上有讲究外,还要靠精美娴熟的刀法来支撑。因此,刀法在篆刻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了独特的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篆刻作品。只有了解了用刀方法和刀法的种类,并通过临摹与创作实践才能体会篆刻揍刀的乐趣。

【关键字】篆刻刀法书法篆刻艺术

前言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是汇集了书法、绘画、雕刻和诗文的一种综合艺术,在刀与石之间蕴涵了中国艺术的精粹。而篆刻刀法是得到了中国书画的滋养而发展起来的。篆刻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用石章为材料,运用的用刀技法。

一、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

1、篆刻刀法与书法

篆刻刀法与中国书法史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刻印要求以书入印,而篆刻与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刀。 朱简在《印经》中论刀法时说道:“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刻印就是以刻刀代替毛笔,要做到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相辅。就如篆刻家吴昌硕,以石鼓笔意入印(图1),顽石点头,横扫印坛千军。再来看齐白石的印作(图2),大刀阔斧,从他的印面刀法可看出其雄心壮志,但是他的刀法也是服从于书法的,所以篆刻刀法是离不开书法的。

篆刻刀法与书法又有不同之处,书法与篆刻的不同之处在于刀法中,虽然刻印要求以刀代笔,但也只有用刻刀才能赋予印章“金石味”,篆刻是在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用刀,以铁笔代替毛笔,加之铁笔与石头的磨合,形成了独有的“金石味”。所以印章的审美价值也在于“用刀”。这就要求刻印者在刻印时既要服从于书法用笔,但又不能光是依着笔画墨线去刻,更多的是要表现出笔情刀趣。书法是用墨来表现丰富的线条变化的,如枯湿、浓淡、厚薄、轻重、迟速等墨色效果。而刀法是运用刻刀的轻重、缓急、以及入刀角度、力量等形式来表现出苍润、起伏、转折、擒纵等刀味意趣。

2、刀法之美与书法线条之美

在刀法审美中,刀与笔、刀与石是密不可分的,刀法要表现出篆法、更要体现出线条的笔意。所以用刀时在于怎样把握揍刀的方向、速度、角度、和力度等,微妙的揍刀过程便可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使印面生出异样的刀味效果。一刀下去,可使印文线条有转折、苍润、擒纵、偏正、工写等效果。可以表现出晴朗明快、雅致秀洁的线条,也可以体现出生辣、拙涩、含蓄、恬静、雄秀气息。

以刀法之美在于用刻刀表现出书法线条的韵律、节奏,而刀法的目的在于传达印人心中的情怀。晚清杰出的篆刻家赵之谦在“钜鹿魏氏”(图3)一印的边款中有一首长诗(图4),赠于好友魏锡曾。他在诗的开头就有:“古印有笔尤有

天很多人治印,却不探求书法渊源,笔墨之趣全无,仅是以刀刻石而已。赵之谦提出了印要“有笔有墨”的观点,而他在“刀石”与“笔墨”的关系上处理得很好。他的印文中做到了有笔有墨,并且启发了后人刻印要在“笔墨”二字上下功

夫。一方有笔有墨的印作才能算得上佳作。例如赵之谦的“丁文蔚”一印中(图5),笔势上方下尖,上粗下细,印中有碑文的笔意,采用了切刀和反冲刀,富有笔意和金石味。所以说篆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刻印时不仅要表现出刀法美还要表现出书法线条美。

3、使刀如使笔,寄情于刀

篆刻用刀如书画中的用笔,要让每一刀都见笔意,就要寄情于刀。②黄高年在《治印管见录》中指出:“刻印用刀犹如作书用笔,不可生更不可熟,生则不能达意,熟则尤恐伤意,亦以‘刀意’为尚。”丁敬补款论印:“余谓古人铁笔之妙,如今人写字然,卷舒如意,欲其姿态横生也,结构严密,欲其章法如一也,铁笔亦然,以古为干,以法为根,以心为造、以理为程、疏而通之,如矩泄规连,动合自然也,故而存之,如银钩铁画,不可思议也。”古人称刀为铁笔,是寄情于刀的心境。③朱简《印经》中说的好:“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外道也;无刀锋而似墨猪铁线,庸工也。”这些都是寄情于刀的见证。我认为寄情于刀,就是刻印时忘记了是用刀还是用笔。比如吴昌硕曾刻过一枚“明月前身”印,此印是小篆刻的(图6),这枚印的边款一面是文字,另一面是一女子图像。从边款

了此枚印章。印中小篆“明月前身”

觉。可以从印章中看出他对章夫人的追念。这也是把他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了刻刀之中,是寄情于刀的写照。

二、刀法在篆刻中的地位

我觉得只有理解了刀法,才能真正理解篆刻。刀法是不能漠视的,也是不容懈怠的,篆刻最后是以“刻”完成的,如果刀法的缺失,再好的篆法、章法、想法也无济于事。只有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皆具才能成佳作。清沈野在所著《印谈》一书中说到:“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 而清人吴先声也说:“刀与意两尽,则刀法能事毕矣。”可见前人对刀法已经有很高的评价了。

刻印时采用的刀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刀法可使印面产生不同的效果。刀法决定着印章的形式、内容。一刀下去,便会使线条产生长短不一、粗细掺杂、斑驳陆离的效果。刀法还可以表现出印面的虚和、恬静、深沉的气息和峭迈爽洁的效果。

绘画有工笔写意之分,而篆刻也有工写之分,刀法使篆刻由工整走向了写意。工写之间的用刀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刻印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篆法、章法要采取不同的刀法,不同的用刀技法也让篆刻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三、刀法

1、刀法的演变

古印中的刀法以精光雅洁作为衡量标准,从古印中可以看出其线条圆练,粗细平均,用刀细腻圆润,所以古人对玺印制作工艺的要求不在残缺,而在精整。而后期印人追求的则是印要有金石气,碑石文字经过岁月的剥蚀,残损的效果,给人们展现了苍茫的韵致,明清以来用石材刻印后,人们刻意去追求印面的审美效果,线条由原来的光洁、圆练变为断断续续、斑驳陆离、残缺不全。

刀法是篆刻艺术发展起来以后才有的称谓,而刀法自古就有了,只是人们之前没有给他以特定的称谓罢了。从很多考古发现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刻画文字,例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铭文。从这些文字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用刀技法已经很高了,

到了秦汉时期,印章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刀法也更成熟了,起初人们并不是为了美观而刻意去处理印面效果的,而是通过了早期刻印工匠们从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得到经验体会后,才形成了最初的刀法。又因为上古无纸墨,古人作书多以竹简,以刀作笔,所以很早的时候,刀法就在笔法中了。所以后人学印,多考虑刀法美与书法美。再者因刻印时,刀法的不可预测,使印文出现了意外的美,致使人们开始去追求印面的美观,去追求“经意所在”的感觉,更注重心手相应的感觉。所以刀法审美是伴随着刀法技巧的成熟而逐渐形成的。

2、刻刀

(1)篆刻必不可少的工具、刻刀对刀法的影响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篆刻最后是通过刻来完成的,所以刻刀的选择也是不容懈怠的,选择刻刀时应选韧性较好的白钢刀和硬质合金刀,又称钨钢刀。白钢刀硬度比较高,(图9)韧性也好。钨钢刀的硬度最高,(图10)但韧性不好,脆、易碎,如从高处掉下,砸到刀口,就可能碎掉。明代周公谨在《印说》中把篆刻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他在其《游艺》章说:“琴有五不弹,印有九不刻,其揆一也。篆不配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与俗子不刻;不是识者不刻;强之以势不刻;求之不专不刻;取义不佳不刻;非明窗几静不刻。有不刻而后刻之,无不精也;有不弹而后弹之,无不谐也。”其中提出“器不利不刻”的原则,所以刻印可以说是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这就要有很好的刀上功夫的,所以要经过千刀万石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效果。

(3)执刀方法: 五指执刀法捏拳式执刀三指执刀法篆刻用刀,无论是使用那种刀法,都离不开对刀的执掌。这里主要说三种执

刀方法。

① 五指执刀法:(图11)这种执刀方法与书法里的执笔相同,不同的是刻印时的刀杆是倾斜的,刀口面向自己进刀,或者是选刀口一角入石,也可根据个人喜好不同而定。这种刀法要追求用刀有节奏、力度适中,做到以刀代笔。要求下刀要准、行刀要稳、收刀要快。

② 捏拳式执刀法:(图12)执刀时如捏拳,要求五指捏紧作握拳状,大拇指侧按刀的尾部。用左手握住印石,右手执刀,

这种执刀方法容易着力,

多用于刻制过硬的石质和较大的印章,但是不容易刻出圆滑细微的线条,容易刻出残损的效果。

③ 三指执刀法:(图13)有点接近五指执刀法。左手握住印石,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如握钢笔一样紧握刀杆,刀杆向右倾斜,横冲携刻,也可由不同方向冲、切。这种刀法刻出的线条挺直雄健,行刀快时线条显得斑驳陆离,适宜用来刻白文印;但是很不容易锲刻宛转流畅的线条,齐白石多此种执刀之法。

另外三种执刀方法法应该根据印石大小、同的执刀方法,比如石

质相对软的,则可以选择五指执刀法镌刻,应选择捏拳式执刀法镌刻。

3、刀法

(1) 刀法古今谈:刀法的种类

刀法在古时候就存在了,而“刀法论”则是明代周应愿首创的,⑥他在《神悟》章曰:“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复刀;刀放平若贴地,谓之覆刀,又名平刀;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疾送若飞鸟,谓之飞刀,又名冲刀;不疾不徐,欲抛

还住,将放更留,谓之涩刀,又名挫刀;锋向两边相摩荡,如负芒刺,谓之刺刀,又名舞刀,刀直切下去,谓之切刀;接头转接处意到笔不到,留一刀,谓之留刀;刀头埋入印文内,谓之埋刀;既印之后,复加修补,谓之补刀。”他给刀法界定了七种名称。

而到了清朝,许容在充分吸取前人经验基础上,又提出了用刀有“十三法”之说,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之后姚晏将其所说的刀法合为一编,称作用刀“十九法”。汪维棠又作删选,定为“十二刀法”等。而后来福州篆刻家林霔对许容《谷园印谱》中予以了全盘否定, 并宣称“刻印刀法,只有冲刀、切刀。冲刀为主,切刀次之,中有单刀、复刀,千古不易。”他的否定颇有见地,给印人以重大启发,也使刀法走向了成熟。韩天衡也说:“剖析古来篆刻用刀,凡冲、切两大类,且有冲切共用者。”致使后人也认识到刀法中最主要的就是冲切刀,因此明清以来在冲切之间呈现出了不同的流派。

(2)两种刀法

按运刀的刀势不同将刀法分为冲刀、切刀。冲切刀是明清以来篆刻家从刻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两种最为实用的运刀方式。由于各篆刻家的执刀方法、运刀刀势和刀具厚薄、利钝产生的刀痕不同,对两种刀法的取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篆刻流派。例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雄健有力,奔放流畅;浙派篆刻家则喜欢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古朴生拙;吴昌硕用刀是冲切刀相结合,刚柔相济,浑厚苍劲。

冲刀法:就是钢刀在握,以肘腕自刀杆发出的强力,果断劲爽地令刀锋顺着线条沿口冲去。腕健指实,硬攻劲取,是用好冲刀的要领。冲刀是篆刻创作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因为运刀用力连续,中途也少停留,行刀明快,形成的线条

也较凝重,刻出的线条微微起伏,当入刀角度不同时,表现出的刀味效果也不同。另外冲刀刻出的线条有向线和背线之分,向线一面的线条有崩裂,而背线一面的线条则较光滑,例如齐白石的用刀就可以体现出来。冲刀可以一刀完成,也可以分几次冲刀完成一根线条。印史上有很多冲刀的高手,如明代汪关、清代吴熙载、黄牧甫、齐白石等。

齐白石用冲刀,纯借助肩臂之力,单刀直入,可以从他的印面线条看出用力猛准,有辟地开天,电击雷鸣的气势。他的印章中,放中有收,且刀刀见笔意。冲刀入石有长有短,有着力深冲或薄刃浅行之分。刻出的线两边都是光滑的称作双刀,一面光滑一面毛的称作单刀,单刀光、毛效果、实际是“向线用刀”与“背线用刀”而得出之效果,向线用刀则线毛,背线用刀则线条光滑。朱文印多用此方法刻治。冲刀法刻出的线条流利自然、挺劲雄浑。

切刀法:一刀在握,以刀刃自右而至左地顺着线条沿口切去,由于线条长,所以刀刃多,因此一根线条要分几次延续下切的动作完成,积点成线,刀与刀之间既有连贯性又有独立性,所以切刀更能体现出金石韵味,用切刀时要注意线条衔接自如,顿挫有序,切刀切出之线,峭折钝拙苍劲古朴,很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印史上用切刀的高手也很多,如明代朱简、清代丁敬、陈洪绶、钱松等。切刀法使浙派印风形成,主要以丁敬为首,他被称为善用切刀的大师,他的印文由单种切刀和多种切刀的韵律组成,有老辣、自由、大气的审美取向。

在冲切刀之间根据下刀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单刀和双刀,刻细朱文时就多用单刀,从笔划正中下刀;而刻白文和粗朱文多用双刀,从笔划的两侧下刀刻,刻出的线条光滑劲秀。

(3)其他刀法

其实刀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刻完一枚印章后回想起来不知道用了什么刀法所刻,这是我亲身感受到的。因为在刻印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采用了其它的辅助刀法。很多时候刻治一方印章,并不是刻到底,都是只用一种刀法的,不少印章是用多种刀法创作出来的。说用刀只有冲切两种,只是说了个大概,因为印人赐予钢刀灵性与生命,使刀法产生了多变而不可预料的效果,所以冲切刀意外还有很多辅助刀法。例如埋刀法、涩刀法、轻刀法、舞刀法、飞刀法、覆刀法、迟刀法、复刀法、挫刀法、铲刀法、单刀法、双刀法、正刀法、侧刀法、补刀法等,另外还有敲击法、刮削法、推凿法。

4、行刀过程

运刀的方法和行刀过程,直接影响着印章的风格特征。在运刀时包含着三个阶段,即起刀、行刀、收刀。在下刀后要求一蹴而就,步步相连,一鼓作气完成三个阶段,做到起刀准,行刀狠,收刀稳。所以刻印时要胸有全印,不能优柔寡断。

5、刀法的不可预测

行刀时,一刀下去便会有千变万化、不可预料的效果。因此刀法具有不可预测性。刀法的轻重,疾徐影响着笔划的粗细、刚柔、巧拙,一方印印面的效果,都会在刀法中表现出来。在刻印时往往会出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要熟练掌握用刀技法,做到不伤意而达意。用吴昌硕用刀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来说刀法的不可预测是在准确不过了,他的作品是综合了多种刀法的。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在用好刀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刀法之外的效果。

四、创作、临摹过程中的刀法体会、

行刀的过程是以刀传意的,刀法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我认为在用刻

刀时要去享受一方印章顷刻间刻成的乐趣,我对古人的刻印情怀比较向往。例如丁敬在“徐观海印”边款中有:“余为徐秀才寿石作此印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趣,顷刻而成,如劲风之送轻云也。”从他的“顷刻而成”仿佛见到了他娴熟的用刀,游走自如。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庄子的“庖丁解牛”。可见他用刀境界之高。印章虽小,但是可以承载人的情怀。它有摩崖刻石、千钧重的钟鼎彝器的精彩与奇妙。体现出方寸之间,千里之外的趣味。

之前听到过“揍刀的乐趣”但始终不能理解。直到临摹了前人优秀的印章和试图去创作属于自己的印章后,才慢慢体会到了篆刻揍刀的趣味,体会到了为自己刻一方印的乐趣。所以在本文里主要还是谈谈自己在临摹和创作中对刀法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1、临摹过程中的揍刀乐趣

学习篆刻也要像学习书法、绘画一样,要从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开始,从临摹入手,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经验。 吴先声曾说:“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临习秦汉印章是学习篆刻的必由之路。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在此过程中我临摹了很多前人的篆刻作品,例如“杨宣私印(图14)、事非经过不知难(图15)、军中马丞(图16)、日利(图17)、仆本恨人(图18)、读古人书(图19)等作品,在临摹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印人揍刀的乐趣,并且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经过临摹学习,才知道某一方印用了怎样的刀法,才能让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临摹“杨宣私印”(图14)一印时,用了冲刀法,多用了单刀和双刀进行修饰,刻此印时下刀要准、收刀要果断些。这方印中有古印的平实与雄浑。再如刻“事非经过不知难”(图15)一印时,印文的字面意思我非常喜欢,所以

选择了此印,在刻这一印时,我从中学会了去分析印面里用的是什么样的刀法。刻此印我是用冲切刀结合,且多用切刀完成的。再来看“仆本恨人”(图18)一印中,此印为朱文印,也多用切刀法,刻朱文印时大多都是用切刀法,而切刀刻出的线条,节奏明快、起伏昂扬,但是要特别注意用切刀时线条要衔接自如,另外用力要适中,一不小心就容易把线条刻得太碎。

临摹过程中最有启发的是临“读古人书”(图19)一印时,这方印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并且没有经过修改。所以在刻此印时让我体会到了顷刻而成的乐趣,体会到了刀与石之间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另外我只用了冲刀法,行刀很快,线条有一定的残损。我认为这一方印即刻出了线条的笔墨效果,又使印面具有很好的“金石味”,刻这方印让我提升了对篆刻的浓厚兴趣。所以通过了临摹后,让我知道了怎样去读懂一方好的印章,并且体会到了刀法中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临摹不能只用刻刀依着墨线去刻,更多的是要手脑并用,用心去体会运刀的感觉。不要在乎刻坏和刻破,要大胆去尝试用刀的方法,才能让临摹有意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篆刻艺术也是讲求“渊源有自”的,临摹是为创作而服务的,要学会把前人的经验与个人的主观思想融会贯通,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认为刻印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能为自己篆、刻印章。说到了创作,我看到过周应愿在《印说》中所说的:印虽小艺,必有佳兴,然后有佳篆,然后有佳制,佳于刻者,有字中之情;佳于情者,有字外之致。”他说到刻印要“兴”到才刻,他所说的“兴”可以理解为刻印的念头,也可以是用刀时“兴”到忘我忘刀的境界。我认为是对篆刻艺术的浓厚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做得更好。所以“兴”才会有好的想

法,好的篆法和强烈的刻印欲望,有运用自如的刀法,兴到才刻才会出现有感染力的作品。

结论:

在章法、篆法和刀法中,前两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唯有刀法是千变万化的。要知道刀法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学习刀法要学会如何将刻刀运用自如。对于不同的印文、印石采用不同的用刀方法。要充分把握好运刀的轻重、缓急和入刀角度等。可见刀法在篆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了独特的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篆刻作品。

致谢:感谢指导

注释:

①、《篆学丛书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 见朱简的 《印经》 ②、黄高年《治印管见录》 天津古籍书店出版 1987年7月出版 33页

③、《篆学丛书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 见朱简 的《印章要论》

④、《篆学丛书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 见吴先声 《 敦

好堂论印》

⑤、《篆学丛书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见周应愿《印章要论》

⑥、《中国古代印章史》王廷洽著上海人民出版 2006年第一版171页

⑦、《篆刻刀法百讲》张华彪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9页

⑧、《篆学丛书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见吴先声《敦好堂论印》

参考文献:

【1】《篆学丛书》上下两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3月第一版【2】《治印管见录》黄高年著天津古籍书店出版 1987年7月出版【3】《中国古代印章史》王廷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4】《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陈道义著重庆出版社 2006年出版【5】《篆刻教程》赵宏著华文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6】《篆刻刀法百讲》张华彪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Something about carving knife

Tang Shiyong

Yux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he Arts School of Fine Arts, No. 07: 2007071124

Name: Instructor: Yang ying Qing teacher

【Abstract】Carving is a unique form of art, the art is shown to rely on a unique knife unique charm. Chop fine one, except there is stress in the composition, but also rely on skilled fine blade to support. Therefore, the carving knife in the creatio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with a unique blade to create beautiful carving works.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type of knife blade method, and by copying and creative practice can experience the fun of carving knife hit.

【Keywords】Seal Knife Calligraphy Seal Cutting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旨在推荐必读书目)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枝蔓。 “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 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 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我们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这些内容在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先生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要想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可参考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 在平常,我们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篆刻基本刀法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 刀法犹如书法的笔法,是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均要通过刀法去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美成功的作品来的。刀法由执刀法、运刀法和基本刻法三部分组成。(一)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三指法,也称指捏式;拳握法,也叫整握式。1.三指法三指法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 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见图6—4)。 2.拳握法拳握法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见图6—5)。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二)运刀法 运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 1.冲刀法冲刀法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见图6—6)。拳握法,刀杆竖斜于印面,左手执石,右手紧握刀杆,以刀的外侧角入石,由外向里犁进(见图6—7)。 冲刀法除 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三指竖冲法。执刀方法与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执石,掌竖于胸前,拇指翘起,顶住刀杆后下侧,两手配合一起发力,由内向外推进。左右两手的分工为:左手除执石外,拇指顶住刀杆负责向前推进,也起杠杆的支点作用;右手只需执稳刻刀,掌握运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浅(见图6—8)。这种竖向冲刀法,优点是两手合力,运刀轻松自如,刻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地描以下。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临摹一遍,力求写得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 直线练习 学会了基本的章法和写印稿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从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

《篆刻体验-肖形印》教学设计

《篆刻体验——肖形印》教学设计 肖形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从远古人的崖壁雕刻到今人的形形色色的篆刻艺术,肖形印独具艺术魅力和实践价值。从肖形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与章法等方面介绍了这门传统艺术,使学生肖形印篆刻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鉴赏和动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肖形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从远古人的崖壁雕刻到今人的形形色色的篆刻艺术,肖形印独具艺术魅力和实践价值。从肖形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与章法等方面介绍了这门传统艺术,使学生肖形印篆刻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鉴赏和动手实践中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殊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肖形印的篆刻艺术,了解掌握肖形印的篆刻方法、步骤和刻制要点。 2、感受篆刻传统艺术的魅力,体验篆刻乐趣,增强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 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篆刻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肖形印图片,并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中国篆刻的艺术魅力。 二、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用一段《老鼠嫁女》剪纸动画视频,感受动物形象的可爱,体会动物形象的特点。并展示课题:《篆刻体验

——肖形印》 三、具体授课: 1、肖形印的概念与分类。 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只有用泥和蜡打在上面,才能看出其全貌,故称之为肖形印或蜡封。 据肖形印的不同花纹图案,可分为5类: ①人物类。有狩猎、生产、畜牧、车骑、舞蹈、杂技、音乐、戏剧、官吏、神话等。 ②飞禽类。有鸽、鸡、鸭、鸠、雁、孔雀、鹤、鹦鹉、鸾、凤、鹳、鹭鹚、鹈鹕、鸳鸯、啄木鸟、鹅等。 ③走兽类。有马、牛、羊、骆驼、驴、骡、狗、猫、兔、鼠、猿、鹿、麋、驯鹿、狮、虎、熊、象、犀等。 ④虫鱼类。有鱼、龟、蛇、蜥蜴、蛙、蟾蜍、蝎、蜘蛛、甲虫等。 ⑤其他类。有瓶、壶、香炉、琵琶等生活器皿,以及树木、亭台、宫阙等。 2、肖形印的技法特点。 肖形印的图案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异常简练,寥寥数笔,足传神会意。制作可分为铸、凿2种,早期的多为铸制,东汉时有凿刻者,多属线刻。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刻出属于自己的一枚印章啊?好!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刻制印章需要哪一写工具材料?(教师展示实物介绍:篆刻刀、石料、砂纸、印泥等) 3、教学重点——动物肖形印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示范作品——各种动物肖形印章,阳刻、阴刻都有。 【导语】同学们请看一下,这几方印方印章有什么不一样?(白色字的印章叫阴刻;红色字的印章叫阳刻。这是篆刻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 4、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肖形印章,充分感受其中特色 【导语】大家现在请拿起篆刻刀。这把刀拿在手上要怎么用呢?同学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我们要学会刻印,怎样用刀是关键。用刀的方法就叫做刀法,篆刻的刀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冲刀法,一种是切刀法。 5、展示多媒体课件(视频)——刀法:冲刀法、切刀法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种刀法。(播放专家有关刀法的讲课录像) 6、让学生运用篆刻刀尝试切刀及冲刀的篆刻技法。 7、学生讨论两种刀法的不同之处。后教师归纳总结。 【总结】大家现在对于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用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冲刀法的时候,用力不能太猛,不要石头没有被冲破,你的手却被冲破了。所以我们在初次尝试刻印时请尽量使用切刀法,切刀法比较容易掌握,而且更具有安全性。【导语】好了,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刻印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尝试刻制一方肖形印章,也就是刻制图形章。那么刻制一方肖形章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8、肖形印章的刻制方法步骤:[教师用实物投影仪示范] ①打磨石料。 ②印稿上石。 ③镌刻。

篆刻刀的分类

篆刻刀的分类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细致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妥当,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渐渐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细致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如许,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划一,如算盘子状,要天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增补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篆刻课程教案》

篆刻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姓名”篆刻的制作,,掌握篆体的写法,与刀法、章法的练习。 2、情感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满足,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能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能力目标:通过制作过程的实践,掌握篆刻的章法布局,能够对印章的文字和设计安排有一定的构思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法: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图像、音乐、文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演示法、讲解法 学法: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篆刻作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动手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 1、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六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毛笔、墨、章料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一些用甲骨文表现的姓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 (设计理念: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观看老师各式各样的姓名章,引发学生想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把课下事先给学生查阅的姓名篆体发给学生。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篆体名字时,都非常兴奋,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二)新授: 1、初步了解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 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朱文和白文: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先预想自己的画面效果) 朱文印指阳刻法,笔画线条凸起来。 白文印指阴刻法,笔画线条凹进去。 2、深入了解: 篆刻步骤:(示范操作) 1)、磨平印面: 五指执石,用力均匀,要有规律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每磨转几圈要转动一个方向,将印面在砂纸上徐徐磨来,砂纸印平铺在玻璃板上。

篆刻刀法趣谈

篆刻刀法趣谈 【摘要】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则要靠独有的刻刀表现出特有的魅力。一方精美的印章,除在构成上有讲究外,还要靠精美娴熟的刀法来支撑。因此,刀法在篆刻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了独特的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篆刻作品。只有了解了用刀方法和刀法的种类,并通过临摹与创作实践才能体会篆刻揍刀的乐趣。 【关键字】篆刻刀法书法篆刻艺术 前言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是汇集了书法、绘画、雕刻和诗文的一种综合艺术,在刀与石之间蕴涵了中国艺术的精粹。而篆刻刀法是得到了中国书画的滋养而发展起来的。篆刻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用石章为材料,运用的用刀技法。 一、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 1、篆刻刀法与书法 篆刻刀法与中国书法史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刻印要求以书入印,而篆刻与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刀。 朱简在《印经》中论刀法时说道:“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刻印就是以刻刀代替毛笔,要做到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相辅。就如篆刻家吴昌硕,以石鼓笔意入印(图1),顽石点头,横扫印坛千军。再来看齐白石的印作(图2),大刀阔斧,从他的印面刀法可看出其雄心壮志,但是他的刀法也是服从于书法的,所以篆刻刀法是离不开书法的。

篆刻刀法与书法又有不同之处,书法与篆刻的不同之处在于刀法中,虽然刻印要求以刀代笔,但也只有用刻刀才能赋予印章“金石味”,篆刻是在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用刀,以铁笔代替毛笔,加之铁笔与石头的磨合,形成了独有的“金石味”。所以印章的审美价值也在于“用刀”。这就要求刻印者在刻印时既要服从于书法用笔,但又不能光是依着笔画墨线去刻,更多的是要表现出笔情刀趣。书法是用墨来表现丰富的线条变化的,如枯湿、浓淡、厚薄、轻重、迟速等墨色效果。而刀法是运用刻刀的轻重、缓急、以及入刀角度、力量等形式来表现出苍润、起伏、转折、擒纵等刀味意趣。 2、刀法之美与书法线条之美 在刀法审美中,刀与笔、刀与石是密不可分的,刀法要表现出篆法、更要体现出线条的笔意。所以用刀时在于怎样把握揍刀的方向、速度、角度、和力度等,微妙的揍刀过程便可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使印面生出异样的刀味效果。一刀下去,可使印文线条有转折、苍润、擒纵、偏正、工写等效果。可以表现出晴朗明快、雅致秀洁的线条,也可以体现出生辣、拙涩、含蓄、恬静、雄秀气息。 以刀法之美在于用刻刀表现出书法线条的韵律、节奏,而刀法的目的在于传达印人心中的情怀。晚清杰出的篆刻家赵之谦在“钜鹿魏氏”(图3)一印的边款中有一首长诗(图4),赠于好友魏锡曾。他在诗的开头就有:“古印有笔尤有 天很多人治印,却不探求书法渊源,笔墨之趣全无,仅是以刀刻石而已。赵之谦提出了印要“有笔有墨”的观点,而他在“刀石”与“笔墨”的关系上处理得很好。他的印文中做到了有笔有墨,并且启发了后人刻印要在“笔墨”二字上下功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行家、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篆刻学习方法及临摹

篆刻学习方法及临摹 初学治印,同学习书法一样,应以临摹入手。临摹;是学习篆刻艺术的主要方法书法篆刻艺术,不同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可以通过写生,辅以临摹而获得基本的表现技巧。书法篆刻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它自有其本身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临摹。 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并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有的人也可在临摹的基础上,。旁收博采,融人他法,而别出新貌,自成一家。 学习篆刻艺术,若不从临摹入手,往往事倍功半,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还不得其要领。甚至容易误人歧途,或沾上市俗妩媚之气,或作板滞唐突之字,始终难以改正,至为可悲可惜。 习篆与临摹不可相互代替。习篆主要是练笔力,临摹主要是认识和掌握在方寸之间印文的规律。习篆是学印的基础,临摹是化篆文为印文,使之合于印文之特点。 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汉印,因为汉代是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极盛时代,不论是官印或私印,制作都很精美,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这些作品具有简练、大方、厚重等特点。同时在印面文字处理上,也较规范,多为横平竖直,平稳匀称,易于人门,又易于掌握。汉印的面目,也很多样,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选取某一特点加以充实发展,也可别开主面。 试观明清以来著名的篆刻家,多奉汉印为楷模,从他们的实践中看,都是从汉印人手,同时又开拓了新路,自成流派。如明代中叶的何雪渔,他广泛吸收

秦汉印,法古而不泥古,苍劲猛利,开皖派之先河。朱修能仿制汉铜印,几可乱真,于印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汪尹子专攻汉印,极得其神)仿汉之印,专家也难辨真伪,但他在篆法与结伐方面略参斯篆之法,独开秀穆一路、程遭等人初学文、何,继追秦、汉,善以涩刀人石,作风为之一变,乃开歙派印凤。敬身力追汉印,又不墨守成法,善用切刀,于涩中寓坚挺之意,而汉家精神,跃然毕现。尔后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无一人不是从汉印人门)打下基础,旁收博采,而自开生面。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为篆刻艺术史增添了异彩。因此,我们今天学印,也应从临摹事汉印人手。 临摹,具体说可分为"摹"与叫临"两个过程,两者之间互为联系,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分述如后。 临摹汉印,一般应先摹后临。摹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摹印,仔细观察,认识汉印的基本结体、字法和笔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其次,也是为临印作准备,使所临印稿较为准确·再次,摹印也可作为收集印章资料的一种手段,平常见到较为喜爱的印拓,即随时摹描留存,以备日后创作时参考。 (一)选印临摹印的第一步是选印。汉印的种类很多,按其制作工艺分,有铸印、凿印、碾刻的玉印、土制的陶印等,按其使用对象分,有官印)私印、殉葬印、辟邪印等,按其内容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吉语印、书简印等,按其文体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等,按其艺术性高低分,有好、差、劣等等。因此在临印之前,要加以选择,择眷而从·常见有初学者,以为汉印一切皆好,临摹时不如挑选,往往以劣代优,以差当好,这样学习容易自费力气,说不定还会走弯路。毛泽东说过,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 自明代起产生的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在用刀、布局、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为时人称赏,并为后人效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系。 清代中叶,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各种流派孳乳,多样化的风格进一步呈现,浙派、邓派、歙派、云间派、扬州画派印人以及一些金石学家的创作,代表了此期篆刻艺术风格发展的新潮流。其他地区性流派与印人亦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争奇擅胜的风格谱系。晚清篆刻群体空前活跃。独辟蹊径、树帜印坛的新军与原先的诸流派传人构成了印坛创作力量的基本格局。 晚清篆刻流派的自然承接是近现代印风谱系中的构成部分。新派开创未久,流布方兴未艾,吴昌硕、黄士陵等人印风的流播即是如此。 目录: 篆刻名家与流派 名家篇 篆刻流派简表 篆刻名家与流派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自明代起,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在用刀、布局、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为时人称赏,并为后人所效法,形成诸多篆刻名家和篆刻流派。 名家篇 ●文彭 文徵明长子,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因其采用灯光冻石刻印,促进了当时石章入印的流行,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后世尊为明代流派篆刻的开山之祖。其作品风格清峻工稳,传世极为少见。 ●何震 明代篆刻家。与文彭谊同师友,一时并称“文何”。他的作品,初期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借鉴秦汉印章,表现为沉雄猛利的格调。他所开创的流派,因代表人物多属徽州籍,所以有“徽派”之称,继承者有苏宣、梁袠、程朴等人。 ●汪关 明代篆刻家。篆刻宗法古典,借鉴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格清新工致,刀法沉稳洁净,为明代印坛中工笔高手。清林皋、沈世和等均传其风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