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

篆刻流派

自明代起产生的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在用刀、布局、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为时人称赏,并为后人效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系。

清代中叶,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各种流派孳乳,多样化的风格进一步呈现,浙派、邓派、歙派、云间派、扬州画派印人以及一些金石学家的创作,代表了此期篆刻艺术风格发展的新潮流。其他地区性流派与印人亦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争奇擅胜的风格谱系。晚清篆刻群体空前活跃。独辟蹊径、树帜印坛的新军与原先的诸流派传人构成了印坛创作力量的基本格局。

晚清篆刻流派的自然承接是近现代印风谱系中的构成部分。新派开创未久,流布方兴未艾,吴昌硕、黄士陵等人印风的流播即是如此。

目录:

篆刻名家与流派

名家篇

篆刻流派简表

篆刻名家与流派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自明代起,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在用刀、布局、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为时人称赏,并为后人所效法,形成诸多篆刻名家和篆刻流派。

名家篇

●文彭

文徵明长子,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因其采用灯光冻石刻印,促进了当时石章入印的流行,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后世尊为明代流派篆刻的开山之祖。其作品风格清峻工稳,传世极为少见。

●何震

明代篆刻家。与文彭谊同师友,一时并称“文何”。他的作品,初期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借鉴秦汉印章,表现为沉雄猛利的格调。他所开创的流派,因代表人物多属徽州籍,所以有“徽派”之称,继承者有苏宣、梁袠、程朴等人。

●汪关

明代篆刻家。篆刻宗法古典,借鉴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格清新工致,刀法沉稳洁净,为明代印坛中工笔高手。清林皋、沈世和等均传其风格。

●丁敬与浙派

丁敬,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浙派的创始人。继承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他们师法汉印及宋元印风,力意创变,印文书法简洁,创用切刀法刻印,苍劲古朴。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泠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生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

●邓石如与邓派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氏篆刻得力于书法,后人有“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评。作品不拘泥于秦汉古玺而能自成面目,风格自然浑朴,刚健婀娜。对吴熙载、吴咨等都有影响,后世称为“邓派”。

●吴熙载

吴熙载,字让之,书画篆刻都精,篆隶功力很深。为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学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汉印,三十岁左右看到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从而把“邓派”艺术推向了高峰。由于邓石如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名为师法邓派者实际大多以吴氏为宗。他的作品对黄牧甫、吴昌硕有很大的影响,吴昌硕曾说过,“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熙载)”。其推崇可想而知。

吴熙载的篆书飘逸劲健,表现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笔,笔意圆转流动,气势酣畅淋漓。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用笔。边款多作单刀草书,象他的书法墨迹一样娟美,都可说是别开生面。师承邓派的名家还有吴咨、徐三庚等人,虽各有成就,但均不能与吴熙载相比。邓、吴的成就,不仅因他们的作品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贡献。

●赵之谦

赵之谦,字撝叔,别号很多。他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识,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黄士陵

黄士陵,字牧甫。安徽黟县人。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

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到北京友人处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匋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

黄士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亦是锋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

●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的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三代吉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

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印石上的写意,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赵时棡(gang)

赵时棡,号叔儒,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工四体书,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犹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凿印和铸印两种流派,赵时棡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谨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赵石

赵石,号古泥。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书法功力极深,从事篆刻艺术四十多年,作品很多。赵古泥的篆刻对于章法有特别的研究,一印在手,往往反复起稿。直到舒适妥帖才落墨上石。他的作品或气度雍容,或雄浑奔放,能够师法昌硕而别出新裁,自成面貌。

●陈衡恪

陈衡恪,字师曾,又号朽道人。早年留学日本,为鲁迅先生好友之一。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得吴昌硕指授,故别署染仓室。与齐白石的交谊很深。他的书法喜用狼毫作篆隶。因此他的篆刻刚健婀娜,在古朴中时露秀逸之气。他又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篆刻在国内外得到很高的评价,可惜他中年逝世,成就还未充分发挥,吴昌硕曾题“朽者不朽”作为悼念。

●王褆

王褆,号福厂。工篆隶书,精于书画古器物的鉴别,篆刻由秦汉入手,继而精研浙派各家,后兼及吴熙载、赵之谦,取法很广,所作工稳谨严,布局妥帖入微,刀法精熟。他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最早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璜。出身贫苦。曾学木匠,后以画像为业。由于他刻苦学习,诗书画印都成就卓著,治印初师浙派,后学习晚清诸家,受吴昌硕的影响最大。他受汉代单刀直入的将军印的启发,进一步发展了赵之谦治印的单刀直切之法。他认为,治印要力忌“摹、作、削”,所以他的作品不加修饰,别具天趣。他的“写意派”篆刻艺术在吴昌硕外又另开一派,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邓散木

邓散木,号粪翁。晚年因病截肢,又号“一足”,工四体书,曾遍临汉碑,其功可见。他把寓所称为“三长两短斋”,三长即诗书篆刻,篆刻最为著名。书法篆刻师承赵古泥和肖退闇,治印上承秦汉,对齐鲁封泥和汉魏六朝砖甓文字得益很多,并融合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赵古泥诸家,终于独树一帜。他认为学印必须先学书,书法水平的高低,决定篆刻创作的成败,对印章的章法,有独特的建树,对篆刻理论研究和书法普及工作都有很大贡献。有《篆刻学》等著作传世。

●钱瘦铁

钱瘦铁,号厓,字叔厓。书画篆刻成就很高,篆刻尤为突出。治印从汉印入手,初师郑文焯、俞语霜,后得吴昌硕指点,曾应日本艺界之邀赴日从事艺术交流。他的篆刻最显著的特点是章法自然,很讲究气势,如信手写来,奏刀大胆泼辣,擅用併笔手法,中外印坛极为推崇他的作品。由于他能得吴昌硕篆刻艺术的精髓而自具风貌,因此与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并称“海上三铁”。

●来楚生

原名来稷勳,晚号安处先生。书画篆刻俱精,篆隶草书冠绝一时。篆刻取法吴熙载、吴昌硕、齐白石三家直追秦汉。他认为印家的成功是七分篆(章法)三分刻,所以他的章法拙中寓巧,匠心独具,刀法强调“稳、准、狠”三字,在冲刀、切刀外兼用各种辅助手段,作品老辣稳健,以汉画象砖入印,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亦天趣横生,近代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为吴昌硕之后有数的艺坛大家之一。

●罗福颐

罗福颐,字子期,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自幼继承家学,学识渊博。十七岁摹古印成谱,考古学家王国维见之,赞其能传达古印精神的微妙之处而毫无遗

憾。治印师法汉铸印谨严一路,深得汉人神味,仿古朱文小玺也极精采。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任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中国古文字学理事等职,对西夏文字,西夏历史古玺印和玺印文字等有精深研究,著作多达二百余种。

附篆刻流派简表

皖派(徽派)

代表人物:何震、文彭、苏宣、梁袠、程朴、朱简、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朴父子、邓石如(邓派)等

歙派(歙中四子)

代表人物: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

泗水派

代表人物:苏宣

粤派(黟山派)

代表人物:黄士陵

浙派(西泠八家)

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新浙派

代表人物:赵之谦

吴派(海派/ 汉印派)

代表人物:吴昌硕

赵派(虞山派)

代表人物:赵石、邓散木

娄东派

代表人物: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

扬州派

代表人物: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

如皋派

代表人物: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

云间派

代表人物:王曾麓父子、鞠昆皋

京派

代表人物:齐白石

闽派(莆田派)

代表人物: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参考资料

外文出版社孙慰祖《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旨在推荐必读书目)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枝蔓。 “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 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 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我们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这些内容在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先生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要想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可参考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 在平常,我们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古代篆刻欣赏81~100

1 官印漢定安令印(077b-4 2 官印漢西鄉(049b-6) 3 官印漢大醫司馬(077b-1 4 官印漢關外侯印(077b-3 5 官印漢魏率善氐邑長(078b- 6 官印漢騎督之印(076b-4 7 官印漢未央廄丞(038b-5 8 官印漢濟南司馬(030b-2 9 官印漢楚騎尉印(030b-6 10 官印漢濟南尉丞(030b-3

1 官印漢右苑泉監(031b-4 2 官印漢楚中候印(031b-1 3 官印漢都水丞印(031b-5 4 官印漢楚衛士印(031b-2 5 官印漢溫水都監(031b-6 6 官印漢大官監丞(031b-3 7 官印漢上將軍印章(026b-3 8 官印漢代郡農長(038b-1 9 官印漢楚司馬印(030b-4 10 官印漢器府之印(038b-6

1 官印漢上昌農長(038b-3 2 官印漢上久農長(038b-2 3 官印漢渭成令印(039b-4 4 官印漢康陵園令(039b-1 5 官印漢單父令印(039b-5 6 官印漢安陵令印(039b-2 7 官印漢僮令之印(039b-6 8 官印漢狼邪令印(039b-3 9 官印漢梁菑農長(038b-4 10 官印漢陷陳募人(028b-5

1 官印漢御史大夫(014b-2 2 官印漢護軍印章(027b-1 3 官印漢軍假侯印(027b-5 4 官印漢軍司空丞(027b-2 5 官印漢候丞之印(027b-6 6 官印漢校尉之印(027b-3 7 官印漢外里祭尊(046b-2 8 官印漢落索平難司馬(081b- 9 官印魏晉南北朝兼南陽別屯司馬(103b 10 官印漢楚都尉印(030b-5

篆刻基本刀法

篆刻基本刀法(图文) 刀法犹如书法的笔法,是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印章的篆法、章法、线条,最后均要通过刀法去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精美成功的作品来的。刀法由执刀法、运刀法和基本刻法三部分组成。(一)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三指法,也称指捏式;拳握法,也叫整握式。1.三指法三指法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 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见图6—4)。 2.拳握法拳握法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见图6—5)。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二)运刀法 运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 1.冲刀法冲刀法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见图6—6)。拳握法,刀杆竖斜于印面,左手执石,右手紧握刀杆,以刀的外侧角入石,由外向里犁进(见图6—7)。 冲刀法除 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三指竖冲法。执刀方法与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执石,掌竖于胸前,拇指翘起,顶住刀杆后下侧,两手配合一起发力,由内向外推进。左右两手的分工为:左手除执石外,拇指顶住刀杆负责向前推进,也起杠杆的支点作用;右手只需执稳刻刀,掌握运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浅(见图6—8)。这种竖向冲刀法,优点是两手合力,运刀轻松自如,刻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 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 大匠之门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一、诗文书写 二、 (一)古代 1.宋·刘望之 水调歌头·夜郎溪春泛 劝子一杯酒,清涙不须流。人间奔名走利,骑鹤梦扬州。向见楚玉台畔,云雨无情有恨,眠却数沙鸥。聚散随来去,天地亦虚舟。 谪仙人,换了马,抛了裘。共君何事流觞,曲水附悠悠。鸟亦弹丝吹竹,花亦飞香舞艳,泥饮更何求。三万六千日,日日此酣游。 2.宋·王坚 游观音岩 两载南州客,悬岩此日登。翠环千丈壁,红映一龛灯。 索句拈枯笔,凭高倩老藤。闲身何所托,抛剑欲依僧。 3.明·王白云 山中漫兴 城中山林去路赊,历书颁不到仙家。 社前社后惟观燕,春浅春深只看花。 全仗酒杯扶道力,不须甲子计年华。 醉来笑坐东风里,鬓也蓬松帽也斜。

4.明·赵贞吉 赠衣契 僧慧宗,号别传者,綦江人,年七十也。住峨山凡四十年。修铜瓦殿,铸大钟三口,造铜佛像数十,他佛不胜数。其费甚鉅,所以勤劳庄严,峨山之意至矣。顷下山谒余,余问:“此回当作何事?”曰:“欲种千百万亿松柏,以覆荫此山耳。”余曰:“噫嘻!此谓之德林也欤?”因解余拥寒裁绒氆氇衣与之曰:“以御子种树,风露苦寒其毋辞。”乃顾谓弟子左右辈曰:“谚云‘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种树在力,种人在智。种树为当时力之广也,种人为天下后世智之广也。”嗟乎!充老僧之心,在士大夫中,则文太守、郭有道、王文仲、范希文、程伯淳,其人必能种一时之人才矣。在有国宰衡,则菁莪棫朴,吐握恺悌之化,必能种一代之人才矣。又大之则洙泗指迷,继往开来,种千万载之人才矣。嗟乎!老僧今一起予哉!乃老僧默然,漫不知为何指。予语之曰:“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弃手中插,即得别传之旨。汝其后身耶?”老僧始一笑书之,为赠衣契。 5.明·周作乐 荐死难兵民疏 伏以天道远而人道迩,机捷感孚,神罔怨而鬼罔恫,礼崇禋祀。无文不载,有赫斯灵。言念綦江遭罹播恶,无辜横死刀兵。寒烟空二将之魂,长江流万人之血。刺婴儿于槊,胁幼女以兵。折妇离夫,含生悲于异域;剖棺伐冢,抱幽愤于穹泉。覆宗绝嗣之家,蒸尝无主;伤生殒命之众,掩瘗凭谁。白骨交横,空城寂寞。致今无依之鬼,几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文彭(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在在任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偶遇一赶一只小驴替人驮了两筐灯光冻石的老翁,因索取工资不得,正和人争吵,于是文彭用两倍的价格买了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由于文彭的影响,加上石质印章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没有编过印谱,原作存世极少,而张灏在万历年间把所藏印编为《承清馆印谱》,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发现。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为让艺术品走进大众,走入生活,促进艺术品大众消费热情,推动艺术品的互联网交易,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将在 12 月 17 日联合推出“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第一期)。这是继 11 月 10 日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成功联合推出“当代书法博士精品扇面 0 元拍场”之后的第二个专场。 此次,专场参拍的书法家有:孟庆星,刘京闻,张东明,程度,方建光、蔡梦霞、程志宏、张伟民、梁治国、秦健、贺进、龙友(按年龄排序)。他们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较强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潜力和价值。荣宝斋书法馆及荣宝斋在线还将联合推出更多专场和精彩活动,敬请持续关注。孟庆星行书斗方《兰亭序》作品规格:68cm×68cm 4.0 平尺作品材质:白宣已托作者简介:孟庆星,1966 年生,书法专业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湖北美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书法作品 xx 年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xx 年度获书法报全国兰亭诸子奖,xx 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书法册页作品展三等奖。十几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行草书展、扇面书法作品展。承担并负责国家级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

助项目《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已结项),论文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刘京闻行书横幅《兰亭序》作品规格:34cmx137cm 4.2 平尺作品材质:彩宣作者简介:刘京闻,1967 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xx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 60 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xx 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张东明小楷手卷《心经》作品规格: 13.5cm×103cm 1.3 平尺作品材质:花笺纸拼接作者简介:张东明,1970 年出生,又号有鱼居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教授,清华美院及荣宝斋画院张旭光工作室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艺委会委员,荣宝斋签约艺术家。获“徐州市艺术家”称号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中国书画》提名“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书法十家”,《中国书画》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首届毕业展策展人,首次“吴门雅集--吴悦石师生迎春画展”策展人,徐州有鱼书院创办人。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篆刻入门

沙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 编写教师:张清军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张志庆(河北)行草书《书画轶事》册页?40cm×30cm×12提名评委:李有来 这件行书册页是十一届国展所有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取法“二王”一脉,进而下探宋人消息,尤用力于米南宫。笔墨精到,温润妍雅,收放有度,擒纵自如,率性自然中不失法度,且前后一贯,无有懈怠。可以想见,此作当是作者平心静气时倾力所为。窃以为,判断作品高下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笔墨功夫是否精到,二是能否于笔墨中寓性情。此作两者兼备,故得评委一致好评。当代书家经常为了强调章法变化而穿插小字,此作于文中、眉头兼有两色小注,虽亦碍眼,然细细品读,小字亦有古风,多为其习书心语,亦属博综。李良东(江西)行草书《古诗二首》中堂?243cm×98cm 提名评委:李木教李良东大字行草作品用笔娴熟干净,结体匀称平正,章法疏朗自然,虽行草相杂,但燥润相生而绝去矫饰造作之病,显见作者在王、米、赵、董帖学一路的深厚功力上熔冶有成,面目初具。作品兼具小字的精到与大字的洒脱,与时下一些专事摹仿、油滑描划乃至扭捏作态、矜才使气者迥异,清新雅逸、平淡沉稳中亦有才子气,殊可玩味。篇中断行抬头稍嫌刻意,虽出于手札习惯用以布白变化,

但毕竟小处着力非大家手段。张胜伟(陕西)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240cm×100cm 提名评委:刘洪彪 作者以纯正之行书录柳永《望海潮》词,洋洋107字,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统观全幅,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时人作书之流弊,大抵三类:或不临古,下笔无由,正书立不住,行书走不端,草书跑不稳;或浅临古,不得要领,行笔欠技法,结字缺古韵,谋篇少文气;或死临古,照猫画虎,点线喜描摹,造型好程式,章法多雷同。此作不然,虽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 蒋乐志(山东)行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堂?248cm ×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此作一张白纸、48个大字、40个小字、三方印章。作者心无挂碍,信手由心,率意行进,自然排布。大格局,正能量,磊磊落落,力健气雄。其远追魏碑古拙之气,近熏时代快捷之风,深得赵之谦外形内蕴,兼融各流派墨趣笔情。作者操大笔,用宿墨,多扁锋,惯方折,取横势,喜密实,自始至终情绪饱满,从头到尾笔法统一,个性语言

篆刻章 布局 闲章知识大全

篆刻章布局闲章知识大全 汉字的构造汉字主要有六种造字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篆刻知识:〖章法·布局〗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印文和印面进行构图的。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纵观历代印学典籍,归纳起来,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经尝试并获得很好艺术效果的章法程式。当然,随着印学的发展,也会有新的章法产生。〖对比法〗此种方法就是将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印文所占的空间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红,白者更白,产生较强烈的对比感觉效果。如吴让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这种布局方法。“攘”字本来笔画多而密,却将其所占的位置略作缩小,“之”本来笔画简单,所占的空间位置却比“攘”字大,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称法〗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作对称处理。它可以有斜角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疏密对称等。如郭尚先的“兰石石简”一印,就是把笔画多的“简”与“兰”二字和笔画少的“白”与“石”二字,分别作斜角对称处理,并以笔画代替边框,形成了“密不容针,宽能走马”的构图意境。〖借用法〗这是使印文中上下两字相同部分的形体相同部分不重复的 一种处理方法。可以把下一个字或上一个字形体相同的部分

写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体重复造成印面单调、呆板。如叶路渊“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采用了几处借用方法。〖挪让法〗这是打破印文笔画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笔画多的字,使之宽,笔画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顾盼有情,向背相对,于平板中见生机。如汉印“颍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让。其它还有上下挪让、斜角挪让等。〖穿插法〗这也是打破印文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根据字的笔画特点,空白多少,互相穿插,以达到整体的紧凑、生动、美观。如蒋仁的“小蓬莱”一印。〖欹正法〗这是以不平正来求得平正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字形东歪西扭、上俯下仰而达到“柔中带刚,活而不乱”的艺术效果。如宁斧成的“阳刚”一印。〖夸张法〗这是故意夸大或缩小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将印字的某些笔画或构件伸长或缩短,加粗或缩细,字体放大或缩小,给印面带来不板不滞的艺术效果。如齐白石的'澹容轩'一印。此法多用于单数字的印文处理。〖连字法〗连字法又称文字嵌合法,这也是对单数印文的处理方法。可将印文中的两个相邻近的笔画少的字连在一起,占据一个字的地位,以取得整齐的效果。如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一印,将“泰山”二字嵌在一个字的位置上。〖并画法〗这是对多笔画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一些笔画较多的印文,可将某些笔画作适当的合并,合并后应仍然使人看得出原来的笔意,又叫并笔。这种处理,即克服印面的繁杂呆板,又可获得含蓄的艺术效

篆刻史

名词解释:明清以前 简答:明清 论述:印论(交代思想及演变过程或阐述内容并进行解释) 印章:作者、释文、风格或流派 各时期篆刻特点: 秦代玺印的特征: 1、①出现了明确的等级观念。秦始皇称玺、玉材;臣民称臣、铜质。 ②方印施以田字格,半通印施以日字格。 ③绝大多数为阴文凿刻,极少数私玺例外。 2、①多为凿刻所以呈现出的变化不同 ②印文发生隶变 新莽时期的篆刻特点: 1、官印的风格向精巧发展 2、武帝时出现5字印,在新莽时代得到普及 3、发展出6字印、多字印 魏晋时期的篆刻特点: 1、由官名、地名印可知印主人身份 2、凿印多、铸印少 3、出现套印、多面印 4、悬针篆入印 5、东魏、北齐出现楷书入印 6、出现钤印于书画作品之上(朱文印) 唐宋官印的特点: 1、官印尺寸加大而主要制成朱文 2、5-6cm见方、 3、用九叠篆以显官方权利的威严 4、由于官印要上交、存留较少 5、在印背上出现年号、款识 6、出现楷书、隶书入印的现象 元代文人篆刻艺术的特点: 1、宗汉审美观的确定 2、使印章成为中国书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3、印材的开拓 4、自书自刻文人篆刻家的出现 5、印章文字内容的文学化 6、由集古印谱向篆刻家创作印谱的转化。为明代文人流派篆刻艺术走向高峰铺平了道路。 元代官印与花押印的特点: 1、模仿中原的官印,以八思巴文篆刻,加上一个宽厚的外框 2、上为姓下为花押的二字长方形印,皆为朱文

明代篆刻的总体特征: 1、晚明篆刻的勃兴与发展 2、印谱的大量出现 3、印材的革命 4、五大流派:三桥派、雪渔派、泗水派、朱简、汪关 文彭同期文人篆刻家: 1、文徵明的学生,均为苏州人。如王守、王宠。 2、直接受文彭影响的文人篆刻家如许初、王梧林。 3、在文彭时代还是青年,身份低微,得到文彭的教诲,如何震、苏宣。早期风格与文相似 人物代表及明清各流派: 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在书画上提出:“贵有古意”。著有《印史》(集古印谱)。“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奠定了印宗秦汉审美观的基础。 吾衍:(1268—1311),又名丘衍,字子行,号竹房、贞白,开化人。嗜读古书,通经史百家;熟谙音律,听击钟镈,能明辨宫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著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印章艺术的专论《三十五举》。前17举为写篆,后18举为设计印稿。 朱珪:字伯盛,昆山人。久有悟于石鼓、绎碑之法。工古篆、籀,精于六书之义。读书十年不下楼。杨铁崖为撰方寸铁志。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用花药石治印。 明: 文彭与三桥派:(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长州人(今江苏苏州)。 何震与雪渔派:(1522~1604) 字主臣、长卿,号雪渔。 1、初师文彭,仿汉凿印一路自成面目。 2、成熟期作品以冲刀为主 3、后人将其印风归为猛利一路 4、首创在单刀侧锋刻制边款,生动、泼辣,为后世楷模。 5、雪渔派:吴忠、胡正言、杨长情、邵潜等。 苏宣与泗水派:(1553~1626后)明代著名篆刻家,五大家之一。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朗公,新安(治今安徽歙县)人,师从文彭学习书法刻印。 1、印作多取法汉铸印的特色 2、篆书错出,不名一家,镌法亦变幻多端,要以归于浑朴典雅。 3、边款以单刀刻草书,纵横奔放,展现雄放的艺术个性。 4、朱简《印经》中称苏为“泗水派”,认为影响主要在苏州、松江、嘉兴一带。受其影响著名的有程远、 何通、姚叔仪、故齐云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