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完整版)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完整版)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完整版)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长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在1901~2008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可见学科融合与交叉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1.结合工程学科

工程不仅仅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因素的大工程含义。“回归工程”的本质要求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这种“回归”乃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学科的综合与方法的综合。近年来,人们对学科交叉问题越来越关注。学科交叉点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在这里产生。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学科交叉、思维路线的交叉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现在的工程教育更多地运用学科交叉、思维路线的交叉方法,也必将促进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整合资源,容易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法,往往会得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80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例如,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的结果。另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学科,进一步使科学研究精细化。例如,化学的工具和方法被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也被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包括化学遗传学、生物体系的小分子调控、分子识别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化学基础研究、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基本规律等等。

二、思想交融,利于综合性地解决全球性问题。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惟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总方针、总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决策,都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可以说,几乎要遍及所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若只靠经验性的和局部的知识,进行随机性和盲目的决策,就必然会产生失误,而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而交叉科学也能为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也必须综合地运用交叉科学。交叉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交叉和集成,进而使技术高度综合化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

三、创新方式,促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下,文理分科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文理分科使得中国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脱离,并且社会上长期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难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学术道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综合我国当下培养人才的模式,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对我们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组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多学科交互研究的队伍中,让他们了解、学习、领会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会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自己领域的难题;同时,利用融会贯通,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创新性的使用到其他领域。这是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国内高校目前也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例如,北大建立了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一些交叉学科中心。

当然,实行学科交叉也存在困难和阻碍。目前的体制、管理、资源分配和科研人员自身的素质,都或多或少的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阻力。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学科交叉有着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利用、取长补短,我们才能不断的强化科研能力,不断深化科研层次。

3.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结合高校实际,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主,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是利于跨学科融合,多学科嫁接,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一方面,高校要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引导其它学科向优势学科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是利于大项目牵引,多学科支撑,打造若干优势学科群。高校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破原有的学科间限制,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群建设,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若干优势学科群。

三是利于文理科渗透,理工科交融,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校要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巩固提高文理学科,加快发展理工学科,大力扶持文理渗透、理工交融的交叉融合学科,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协同创新,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长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

浅析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性

浅析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性 摘要:学科交叉在不断适应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发展起来,在“设计”回到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原点时,能够综合、整体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中心。学科交叉融合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及目标。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属性、传播模式、规律以及社会条件和创新代理人等要素,阐明了这些要素在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交叉融合学科建设传播扩散 1.学科交叉融合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随着包豪斯时期的设计生活、21世纪初的“纯”设计与商业时代的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整体设计(intergrated design)。如今,各行各业分工细化,但行业间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很早就体现过这种设计理念,比如在弗兰克赖特于1911年在塔里埃森(Taliesin)和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建立的两个从事建筑设计和传播建筑教育理念的场所中,试图创造一种对建筑和规划的学习具有传导性的环境气氛。比如,在堪萨斯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建造的形式与文化”学位课程中,研究针对许多国家的本国建筑和原住民居展开。再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技术与创新学院Global Resolve是另一种跨学科的课程,针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设计低成本的人道主义设计。一些世界一流的跨学科设计院校(例如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东京的武藏野美术大学)也存在这样的交叉授课平台。 国内的这种教育在一些知名学者的带动下,也逐渐的传播开来。20世纪80年代柳冠中先生就提出:“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柳冠中先生强调并总结: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 2.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属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们的生活需求,客观上要求艺术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不同专业分类而进行设计,而应该让设计与艺术、科学等之间发生关联,使设计发挥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按照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规律,追求“实践理性”的学科品质的学理建构,显示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创新属性,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点。 2.1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相对优势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含有特定的优势。例如美术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这

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地理、音乐多个学科内容和教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往往能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教学我是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常年除任教初中语文课外,还兼教初中地理和音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将语文、地理、和音乐这三门学科的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实施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借助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学譬如,在教学《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时,我曾用演唱《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经典革命歌曲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一辆纺车》中记叙的纺纱织布,就是当年陕北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内容。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为了摆脱经济封

锁,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解放区革命武装力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但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现代中学生无从感受那个历史时代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情境。然而,当学生们倾听着“解放区那个嗬嗨!大生产那个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洒啦啦啦嗦??????嗨!齐动员那个嗬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思绪很快就会感受到军民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蕴含在课文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2.唱着歌儿创设写作构思氛围 例如,“母爱”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亲情。就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与发展。可是当要学生写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时,不少学生无从下笔。对此,我没有作过多的引导和启发,而是选择了教学生唱《母亲》、《儿行千里》等歌曲。当学生唱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问题浅析

摘要:阐述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如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旨在突出学科交叉在大学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必要性;对策 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以及优势学科方向的凝练,都依赖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遇,并据此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一、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同时,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是生产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具体体现在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作出重大贡献,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恰恰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有效手段。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高校新的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科竞争所决定,而在当代学科竞争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特色鲜明、方向凝练的优势学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才不断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自然就成为高等院校新学科生长点的源泉。高等院校应主动把握从单学科研究领域逐步向新兴交叉学科过渡的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积极有效地发展交叉学科,通过学科内部的组织生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和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二、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对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实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其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先后设立了精算学、媒体经济、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以“211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其在经济、管理学科密集的学科特点,为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不断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目前一些学科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它的交叉学科——经济信息管理被确定为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体系中交叉学科的设立,充分证明了不仅是高等院校,还有教育主管机关对学科的交叉融合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个别科研人员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不强目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国内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格局使得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单学科观有着巨大的惯力影响,个别科研人员受传统学科学术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僵化、保守的观念意识,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阻扰新兴学科发展的负面力量,更谈不上探索出具有开拓性或原创性的能够对学科交叉融合起建设性作用的科研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我是幸运的,在从教十余年中历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一路摸爬滚打走来, 深感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一、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这两门重要学科,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如:学习“分数”时,我们可以在下面优美诗中来计算百分数的问题,语数结合,趣味浓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只花。 ⑴这首诗,看看哪些字出现得多? 数字〕⑵数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⑶课后找一首诗,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 10%,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于是下课后学生既要找诗,又要读诗,还要计算,只要学生经历了找、读、算的过程, 学生的感受就是丰富的,也是不同的,收获是丰盛的。 数学教学中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例子(形式)还有很多,像用关联词造句来复习巩固“数的整除”中的概念的理解,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掌握文字题的结构,利用儿歌来记忆“年、月、日”中的大小月,利用“曹冲称象”等故事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等等。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二、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在多学科中的融合 我是幸运的,在从教十余年中历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一路摸爬滚打走来, 深感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

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资料word . 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

化学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提纲

化学与其他的学科之间的交叉 1.学科交叉的概念及由来 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其宽泛的含义也包括: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在内。交叉学科既是一个学科概念,同时一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新学科在经历一段时一期的发展之后,将成为成熟的学科,进而有可能再与其他学科交叉作用发展而产生新的交叉学科。 20 世纪下半叶,各类交叉学科的应用和兴起为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许多科学前沿问题和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不辩事实,交叉学科在科学领域中的生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交叉学科起源于现代科学高度、精度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一端深入到生产领域,扎根于经济建设,另一端则直接涉及上层建筑,与社会发展等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复杂的问题又多居于学科的交叉地带,学科的交叉自然而然地形成和成熟。当科学技术累计到现代文明的高度,科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研究已由主要解决单个的互不相关的问题过渡到研究问题群,并进而发展为以研究问题堆为主要研究模式。这样,研究行为就必然由局限于一个学科内或一学科内的某个分支领域发展到涉及一学科内的多个分支,或邻近学科空间,进而扩展到多学科之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科学、生命科学、机电工程、物理化学等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间的内部联系更为盘根错节,每类问题得出的不同视角的结论似乎都有新的发现,但又难以集结为系统的依据,这样的情形正是产生新的交叉学科的动力,从而在交叉学科内重新规划和完善方法和体制的系统,发现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说,只要社会发展不停止,就会不断有产生交叉学科的需求。2.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2.1材料化学 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从无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到有机高分子材料再到复合材料,我们看到了化学在材料领域里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化学就没有材料科学,是化学与物理的完美结合没有化学就没有材料,尤其就没有新的功能材料美国科学家A F Heeger,A 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H Shirakawa因为发现聚乙炔(Polyacetylene)的导电性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后又合成了一系列导电高分子材料其他如液晶电视(被动显像)、电致发光显示屏(主动显像)、光纤、锂电池、镍氢电池、压电陶瓷等等。 一些无机新型结构功能材料, 象微电子材料、光导超导材料、导电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等近年来也一直大踏步前进, 可以预见它们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是现在合成的许多高分子材料使用后遗留下来的垃圾由于不能自然降解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必然是未来材料化学必须考虑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不能自动降解,要不能方便的再重新回收利用。而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微观特性和高校活性必将促使纳米材料蓬勃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对已有材料性能的改进,还是研发新型材料,化学都是这个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地方高校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华北理工大学作为河北省地方骨干院校,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集中优势资源,累计投入400 多万元,于2013年建设完成了2500 平方米的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是以秉承“创新、创意、创造”三创理念,鼓励学生们“勤学、勤思、勤辨”三勤精神,采取学校统一资源配置、实验室自主管理、校院共同建设的运行模式,以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资源优化、功能集约、开放合理、运作高效的创新实验中心。 1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 1.1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对于科学进步、知识传承、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以组建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创新团队为纽带,精心设计综合性研究项目,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团队合作项目训练,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

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涵盖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艺术学、数学、矿业工程等30多个专业,每年能容纳500 余名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中心目前建有机电创新类、设计创新类、软件开发类、实践创新类、模拟仿真类等共16 个实验室。中心融合了多学科在一个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可以更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 1.2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实现中心按学科分为五大类, 其中学科交叉融合既包括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前者体现在相同或相似学科类别不同专业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融合、后者体现不同学科类别专业实验 室之间,通过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科研训练, 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1.3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机电创新类平台面向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导的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的融合,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自动化等方向多 学科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共同设计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创新课程、共 同培养创新人才、协作参与科技竞赛、共同组织项目验收,从而实现了 同类学科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面融合。 1.4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多体现在不同学科之 间的交叉融合,华北理工大学作为集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更多的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其中文

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问题浅析

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问题浅析 发表时间:2009-11-18T10:01:35.34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马国焘,徐振东 [导读] 阐述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马国焘,徐振东(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北京 100081) 摘要:阐述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如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旨在突出学科交叉在大学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176-02 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以及优势学科方向的凝练,都依赖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遇,并据此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同时,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是生产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具体体现在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作出重大贡献,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恰恰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有效手段。 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高校新的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科竞争所决定,而在当代学科竞争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特色鲜明、方向凝练的优势学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才不断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自然就成为高等院校新学科生长点的源泉。高等院校应主动把握从单学科研究领域逐步向新兴交叉学科过渡的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积极有效地发展交叉学科,通过学科内部的组织生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和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二、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对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实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其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先后设立了精算学、媒体经济、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以“211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其在经济、管理学科密集的学科特点,为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不断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目前一些学科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它的交叉学科——经济信息管理被确定为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体系中交叉学科的设立,充分证明了不仅是高等院校,还有教育主管机关对学科的交叉融合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个别科研人员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不强 目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国内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格局使得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单学科观有着巨大的惯力影响,个别科研人员受传统学科学术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僵化、保守的观念意识,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阻扰新兴学科发展的负面力量,更谈不上探索出具有开拓性或原创性的能够对学科交叉融合起建设性作用的科研成果。 (二)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 现行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学科边界,绝大部分学科点都在行政上归属于各院系,由各院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科研人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这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为不利。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一定的学科政策机制对于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尚未出台,缺乏奖励,科研人员就缺少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 (三)缺乏学科交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情况是,各高等院校中并不缺少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但是真正能够担当起促成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带头人却比较少,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术带头人为科研人员指明有价值的学科发展方向,交叉学科的培育就无从谈起。 (四)学校对于交叉学科的经费投入不足 在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经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学科进行投入,并且一般优先考虑历史发展中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对交叉学科的经费投入总体不多,这就遏制了科研人员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不利于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 三、推动高等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举措 (一)多种形式促进观念转变,树立自觉的学科融合意识,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浓厚氛围 高等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学术层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一是结合现有学科布局,广泛开展的学科发展规划大讨论,推动学科建设观念的大转变。采用学术论坛、学术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使之引领学术探讨交流、学科交叉融合,产生创新火花的思维碰撞。二是通过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思维方式,尤其是邀请学术大家作学术讲座,一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也为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广泛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 (二)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科机制 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建立一种适宜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拆除现有学科之间的壁垒,革除那些阻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反思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反思

精品文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反思 一、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出题,突破了地理学科的单向视野,也使问题更具思辨性。具体而言,为工业革命乃至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将同一知识分散到不同学科中学习的方式,割裂了认知上的整体性。相反,通过学科融合却反而能使各学科内容互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所有学科从最初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始,经历过不断分化、细化的过程。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开始大量出现,

学科融合与交叉成为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非凡的意义。 然而,试题还仅仅是以地理学概念为表,以历史思维的考查为里。倘若我们能打破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各执专门的思维定式,使对事物的思考统一在整个主题的开放视角下,则完全可以迸发出更多深富趣味与思考意义的问题。例如,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在了解诸如爱斯基摩人的计时方式、玛雅人的立法体系、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来丰富“时间―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日晷、圭表、滴漏、沙漏等计时工具的局限性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伽利略对摆的等时性规律的发现和惠更斯摆钟的发明,使时间从太阳的视运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时间概念向均一单位的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等。在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问题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具体,可以是跨学科,也可以非具体学科形式,与生活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伸展性和发散性。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建设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5f16179813.html,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建设发展 作者:周屹博闫涛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4期 摘要:学科建设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交叉学科时代”,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新的增长点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交叉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诉求,我们必须找出交叉学科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建设发展。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发展 一、交叉学科发展的必要性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重大科研创新项目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联合攻关才能解决。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培养新的增长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规划整合,形成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建设存在很大差距,交叉学科建设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诉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和必然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比单一学科建设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科在进一步分化的同时,已走上了高度融合的道路,只有交叉融合多种学科资源,打破原有的学科瓶颈,还原科学技术以整体化,才能使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二、交叉学科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学科交叉意识淡薄,可持续性差 近年来,各高校一味追求扩大规模,不断合并和增设新兴学科,只追求自己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不注重内涵式学科建设,忽视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交叉学科内涵、范围、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交叉学科被边缘化,学科建设缺乏主动性和原创性。而跨学科研究多以课题为依托,是教授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进行的少投人、低成本、低风险的个人行为,课题组随着课题的结题而解散,使交叉学科建设缺乏可持续性。由于日常的运作管理复杂即使学校有少数研究交叉学科的机构也是没有实体,挂靠到各个学院,没有其独立性。教育部发布的学科专业招收目录,更是很少有交叉学科方向出现,使得交叉学科人才后续培养缺少最基本的平台。 2.交叉学科发展缺少制度保障

关于多学科交互融合优势的探讨

关于多学科交互融合优势的探讨 科学好比一棵大树,一个人怎么也抱不住——非洲谚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科学研究更是如此。然而,当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又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学习领会,笔者发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整合资源,容易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法,往往会得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80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例如,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的结果。另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学科,进一步使科学研究精细化。例如,化学的工具和方法被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也被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包括化学遗传学、生物体系的小分子调控、分子识别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化学基础研究、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基本规律等等。 二、思想交融,利于综合性地解决全球性问题。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形象的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果。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介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文生辉,为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可以制作四组图片,第一组图片: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欣赏音韵美,并由此入境);第二组图片:放飞想象,再现诗情画意之境。在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放飞想象,以散文手法再现第一层春江花月夜之境。第三组图片:展示三组图片:江月图、问天图、思妇游子图。(用画面启发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文的景物美、哲理美)。第四组图片: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鉴赏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蕴涵的情感及一般寓意。第五组图:播放郎朗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听到的音乐美,听不到的音乐(画面)更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沉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遐想,在这种遐想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