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686-694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929830827.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929830827.html,/10.12677/ces.2019.75116

Investigation into Cross-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Mod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Deming Zhong*, Xin Jin, Jing Du, Liangjun Li, Baoping Tang

College of Mecha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8th, 2019; accepted: Oct. 24th, 2019; published: Oct. 31st, 2019

Abstrac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relying 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uperior subject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untry-oriented major strategic needs, breaking th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ultivation mode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s investigated toward cros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cross-disciplinary administrative agency is established to guarantee the cultivation in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Secondl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essenc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s are optimized to cultivate the complicate engineering ability, based on which new curriculums embodying mul-ti-disciplinary cross-integration are formed. Thirdly, cross-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ms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are constructed 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Finall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formulated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ccordingly, relying on superior subject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uch as me-chanical science, material discipline, instrument engineering, mechanics, automation engineering et al., the subject-specialist cluster system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Practic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钟德明*,金鑫,杜静,李良军,汤宝平

*通讯作者。

钟德明 等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19年10月8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24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31日

摘 要

以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重庆大学先进制造一流学科群,结合制造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建立先进制造跨学科交融人才培养管理机构,为新工科背景下制造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在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内涵及本质特征基础上,建立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及创新实践;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据此,依托重庆大学机械、材料、仪器、力学、控制等优势学科,开展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的先进制造专业集群建设。

关键词

新工科,先进制造,跨学科交融,创新实践,质量监控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92983082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新一代加工制造技术[1] [2] [3]

[4],是《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推进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5]。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适应先进制造的高性能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制造过程中的精密传感测试技术、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等还存在不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工程教育体系无法适应面向先进制造的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要求,不能满足先进制造和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6]。因此,现行制造工程教育体系面临全方位变革,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前期对中国工程教育现状分析研究与实践,发现现行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五大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

1) 先进制造跨学科交融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缺乏

长期以来主要是分专业、分学科进行制造类人才培养,缺乏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和管理机制,不能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2) 先进制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健全

现行的制造工程教育主要是基于单学科的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课程跨界交叉融合薄弱,缺乏跨学科、动态可重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单一,重在知识传授,学生缺乏全局思维、大工程视野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Open Access

钟德明等

3) 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有待加强

现行制造工程教育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学科之间壁垒重重,资源分散封闭等问题,需要组建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先进制造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跨学科合作学习的需要。

4) 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质量监控体系缺乏

尚未建立先进制造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多元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无法有效判定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学习能力的达成。

5) 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的先进制造专业集群有待建设

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制造工程知识体系面临多方面、多层次的更新与创新,亟需建设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先进制造专业集群,以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需求。

Figure 1.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ng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alents

图1.现行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以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重庆大学先进制造一流学科群,结合制造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如图2所示。

钟德明等

Figure 2.Construc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图2.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 建立先进制造跨学科交融人才培养组织机构

先进制造跨学科交融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构架如图3所示,组织机构实行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委员会包括战略计划委员会、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跨学科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机构成员包括先进制造学科学术带头人、科研机构学者、产业界工程师等。跨学科研究机构的重大事项由委员会做出决策。

基于机械、材料、力学、仪器及控制等学科,围绕先进制造专业建设方向,建立“以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形成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管理结构;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任务为中心的科研教学合作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等,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成立由产学研多方参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

各学科和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协调联动、互惠共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为

钟德明等

Figure 3. Organize struc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personnel training

图3.先进制造跨学科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构架

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先进制造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3. 探索先进制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3.1. 先进制造技术内涵、本质特征研究

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对制造过程、管理服务运作模式的变革影响;研究先进制造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技术融合特性。据此,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新工科制造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具体包括: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先进制造工业文化及其对工程人才素养的需求、先进制造对工程人才专业结构的挑战和需求。基于上述研究,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

3.2. 跨学科动态可重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根据“大工程观”思想,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整合构建先进制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纵向整合同一学科内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主干课程;根据先进制造五大核心课程群,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关键基础单元,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干课程,如图6所示。

据此,结合先进制造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面向工程过程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突破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层级式课程结构,加强学生对工程规律的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通过模块式课程构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 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开展“师–生、课–课、理论–实践”协同教学实践,探索“多师

钟德明 等

Figure 4.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图4. 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三维模型

Figure 5. Architectur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system

图5. 先进制造跨学科课程体系构架

导学、多课同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搭建“多课多师”跨界协同教学平台;针对“导向性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科学试验,结合相关课程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原理,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跨学科专业主干课程有机融合,形成新型跨学科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教学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

4. 组建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4.1. 组建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

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纵向整合,跨学科主干课程进行横向整合,围绕先进制造专业建设方向组建一批跨学科教学团队,如图7所示。

钟德明 等

Figure 6. Interdisciplinary main courses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ore course group

图6. 先进制造核心课程群跨学科主干课程

Figure 7.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m architecture

图7.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构架

凝练五个建设方向中的共性问题和专业问题,加强团队成员之间针对不同概念、方法、数据与术语的相

互交流和探讨。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吸收多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加入,完成公共课、专

钟德明等

业基础课与跨学科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集群式创新融合。先进制造跨学科教学团队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领衔,保证团队成员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依托跨学科教学团队,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4.2. 先进制造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基于先进制造专业建设方向,搭建对应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培养提供科研与教学实践开放基地,具体见表1。

Table 1.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表1. 先进制造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先进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成型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以全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理念为牵引,在液态成形、固态成形、连接、表面改性等领域开发先进加工技术并形成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先进绿色铸造工艺技术、大型构件铸–轧直接成型技术、先进塑性成形工艺与装备系统、高可靠连接技术、新型复合成型技术等教学实践平台。

智能制造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运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立体仓库、AGV、虚拟仿真与虚拟现实等智能制造手段,搭建具有生产线系统集成能力和生产线虚拟调试能力的小型自动化生产线,为学生培养提供科研与教学实验开放平台,同时提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智能决策及智能执行的相关教学技术手段。

机器人综合性能与控制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平台支持机器人新型材料、关键零部件、驱动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性能及可靠性测试与分析、极限环境和故障状态下机器人综合性能测试与分析;多机器人协调与协作作业、机器人与信息网络虚拟交互、远程操作和网络服务技术等机器人协同作业平台搭建,为学生培养提供科研与教学实验开放平台。

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与控制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支持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构型、能量传递分析、整车多目标动力学与行驶状态控制测试与分析、整车及零部件振动噪声测试与分析、整车及零部件控制性能测试与分析、极限工况和故障状态下整车综合性能测试与分析。

智能传感与测控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融合传感器技术、现代光学、精密机械、软件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利用光机电算多学科交叉优势,建设先进传感技术、精密测控技术及智能仪器等跨学科实践平台,为先进制造中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感知、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提供技术保障。

5.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于跨学科动态可重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节设计,研究先进制造跨学科教育教学环节评价方法;研究跨学科教育教学环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映射关系,建立能力映射关系矩阵;研究跨学科教育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定量关系函数,探索各教学环节对能力培养的贡献权重系数和加权能力系数,制定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质量监控体系。依据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方法,制定跨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持续评价机制;研究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社会对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6. 建设先进制造专业集群

以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基于重庆大学先进制造一流学科群的优势和特色,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结合制造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学科交叉,围绕先进制造技术三个层次和五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专业集群建设,如图8所示,

钟德明 等

部件级包括先进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成型方向和智能传感与测控仪器方向,系统级为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方向,典型产品级有智能新能源汽车方向和智能机器人方向。

Figure 8.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cluster architecture

图8.先进制造专业集群构架

7. 结束语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1) 提出的先进制造跨学科网状管理组织机构构架,可为其他新工科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提供借鉴。

2) 探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其他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在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及跨学科项目平台等方面提供借鉴。

3) 揭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可为其他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质量监控体系。 基金项目

本论文研究得到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7Y30, 2017Y32)和重庆市重点教改项目(182070 机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研究与实践)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Hermann, K. (2010)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Paradigm, Concepts, Solutions and Examples. Springer, London.

[2] Liou, F., et al . (2008) Development of an Interdisciplinery Laboratory Curriculum for Emerging Product Manufactur-ing.

[3] Rosen, D.W., et al . (2012) GT MENTOR: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Program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4.0.

[5] 李良军, 金鑫, 周佳, 等. 新工业革命对分布式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18(7): 70-75.

[6] 李伯虎, 张霖, 任磊, 等. 云制造典型特征、关键技术与应用[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2012, 18(7): 1345-1356.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新工科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929830827.html, 新工科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李晓娜黄灵芝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3期 摘要“新工科”人才应国家战略需求而产生。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从学生兴趣培养、培养计划制定、“走出去、引进来”几个方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docsj.com/doc/929830827.html,ki.kjdkx.2017.11.025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urgent ne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 problem how to develop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e must face. The viewpoint w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under New Engineering is expounded from the following facts, such as professional interest culti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programs,“going out and the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so on. And problems possibly existed about the training model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优先发展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1,2]因此,需要我国高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2017年2月18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的召开,[3]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措施,加快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步伐。新工科 形势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学生专业兴趣爱好的建立 新工科,不同的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新兴的、新型的和新生的工程学科; [4]也可以理解为新理念、新要求、新途径,[5]还可以理解为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工程教育“新质量”,“新体系”[6]等等,这些均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创新”对于学生而言,首先他/她需要知道一件物品,一种技术、一套设备或机械等原来是什么样子,是如何运转、如何工作的,进而需要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在哪里,然后对这些优缺点进行思考,进一步考虑如何对其进行改进,这才有了“创新”的苗头,然而所有这些均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学生才会进行下去。那么兴趣如何而来?

某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方案

河北德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016年员工培训计划方案 一、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高管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各项目总监、总代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监理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4、加强员工执业资格的培训,鼓励支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 二、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司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地点,临近优秀项目工地为辅要地点的培训方式。 4、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公司培训领导和主讲人员 1、培训地点:红星美凯龙B座808室(邢台分公司会议室)

2、主讲人员 3、培训方式和内容:方式为集中面授。内容包括:监理规范、管理实务和案例分析();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河北省建设工程资料规范();钢筋混凝土工程验收规范();水暖电气工程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装饰装修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业务经营方案()。 4、 公司培训时间:2016年2月一八日至2月25日。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二)各工地总监总代和负责人 1、管理实务培训。请尹总经理授课;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场讲座;在公司会议室宣讲。 2、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监理人员参加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 3、强化项目负责人培训。今年公司将下大力组织对在职和后备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培训面力争达到100%,重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给员工提供学习的书籍和资料保障。要求公司各项目要选拔具有符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报考条件,且有专业发展能力的员工,参加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 4、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信息、汲取经验。组织各工地总监总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95 2018年11月总第301期 ISSN1672-1438 CN11-4994/T 作者简介:曾盛渠,工学博士,讲师;罗建新,理学博士,副教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质量保证的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我国已经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1],并按照实质等效的原则建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科专业在按照标准进行专业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估,仅仅通过认证是不够的。当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进行。为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抢得先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思想[3,4]。目前新工科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2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培养方案构建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改革需按专业认证标准融入新工科的建设思想进行。湖南工学院是省属应用型高校,本文以湖南工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例,分析了如何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践行新工科思想。提出应用型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思路与实施路径,阐述了毕业要求的制订与分解如何体现工程应用特色和新工业革命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撑体系。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3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这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内涵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从“教师能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应达到什么”,以产出“学生为中心”设 计、实施教学活动,从工程技术知识传授转变到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5]。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现”“师资队伍”“支持条件”7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并规范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6]。 培养方案包括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面向专业认证的3个核心理念,通过对专业学生未来相关行业和职业的充分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工程实践中对工程师的素质、知识与能力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活动。 由于“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工程专业教育还应该引领学生了解、适应、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情况与发展。一方面需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改革,另外还需要主动适应与服务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2 新工科建设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进行[7]。纵观全球,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已经渗入并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专业教育亟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观点[8]。“复旦共识”[4]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天大行动”[3]提出“完善中国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教高厅函 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曾盛渠 罗建新 湖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摘 要:结合新工科建设思想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标准,以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建设为例,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制订与分解课程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地方高校工程专业应体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工程应用人才和适应新工业革命的观点;探索了根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反向构建课程体系,通过CDIO 模式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专业认证;新工科;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2018-11-01 一、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0教学教材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山东华宇工学院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 建设工程管理(代码:540501)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专科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学制

学制:3年 五、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造价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从事岗位群包括资料员,造价员,技术员,绘图员,其岗位描述见下表: 专业岗位(群)描述 六、人才规格要求 1.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

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工程计算的基本能力;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能力。 (3)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尊重他人意见,善于与人合作;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 2.专业能力 (1)掌握建设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2)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 (3)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施工索赔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熟悉组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 (5)具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 3.方法能力 (1)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及网络交流等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通过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四部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礼仪、会说善讲技巧、心理调适方法、就业择业技能,塑造气质高雅、谈吐得体、仪表端庄、形为规范、健康向上、就业创业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3)通过各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施工索赔的能力,具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 七、毕业资格与要求 1.学分:最低学分为123.5 2.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造价及管理,编制招投标文件、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能力,获得注册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工程项目管理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为主,与现行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要求的知识结构对应。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学基础,了解本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具有考研深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潜力。具有较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工程造价和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和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形成并具备注册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技能素质。 (二)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以及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管理学。 四、专业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结构Ⅰ、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人才梯队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梯队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104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壹、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规划、工程估价、研究开发和项目运营管理的能力,能于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本专业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所设置课程的知识内容,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备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壹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3、有壹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壹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期限3-8年。

四、主干学科: 管理学、土木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建筑力学、土力学和地基基础、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运筹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建设法规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1、各学年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见附表壹) 2、课程设置和安排:(见附表二)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三) 七、创新实践学分要求: 创新实践最低要求学分为8学分,其中社会实践3学分。创新实践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方式获得。

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反思及创新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反思及创新探索 摘要:随着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电力企业逐步完善了人才选拔、培养、管理、考核等办法,培养选拔了一大批电力优秀人才。但是在人才如何使用方面措施较少,更多的是依靠各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基于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人才作用 一、引言 知识经济以来,人才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改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四级四类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在如何实用人才,如何更好的发挥人才效用方面措施较少,更多的是依靠各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司针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电力企业采取四级四类优秀专家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四级:国家级、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四类: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从履职绩效、成果获奖、技艺革新、编写规章制度、发表著作论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量,选拔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同时,以月度考核、年度考核、届满考核三种方式强化对优秀人才履职尽责的评价。但在人才选拔与人才考核之间,在如何切实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如何促进人才自我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自身方面:工作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人才效应不明显。当选的优秀专家人才,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缺乏优秀专家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担当精神,不能把自己摆在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工作中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动力不足,往往只满足按照公司要求完成相应的年度考核任务,无更大作为和发展。 2.企业管理方面:重评轻用,重两端轻中间,在人才作用发挥方面措施不足,对人才发展过程引导不够。通用制度对优秀人才的评选、考核、激励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当选优秀人才之后如何发挥作用规定不明确;优秀人才考核采取结果式评价方式,过程考量不明显;评价结果从60分到100分,考核范围较宽,考核力度较软。 3.管理机制方面: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没有做到很好的结合。对人才发展的过程管控较少,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平台与机会因企业不同而不同;人才工作未能很好的融入企业中心工作,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未能实现共赢。 三、电力人才培养解决对策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陈春来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春来斯荣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并从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方面进行培养目标的具体分解,并总结了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技术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强化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6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从而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工程建设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是一个重大课题。浙江省作为经济、建筑、教育强省,理应在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中有所作为,但目前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全国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17所院校中,浙江省榜上无名;其次,省内申办工程管理专业部分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本文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办学实践,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 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熟悉有关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工程承包及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具备从事国内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项目投资分析、工程项目招投标及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基本技能,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以及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和研究开发技能,受到经济师、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也可胜任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本专业特色为:懂技术、知法规、精经济、善管理。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备优良的品德、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宽深的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当前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建设投资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与项目决策的原理、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准确、熟练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达到四级以上,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三、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分解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方面展开论述。 1.技术。 (1)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应课程:画法几何及习题讨论、建筑制图与计 */浙江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0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立项(SC58)。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是教育课程当中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最基础的课程,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门创造力与想象力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教育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对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在,怎么针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来培养专业人才是当下当下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全纳教育的先进的教学观的基础之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此次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生活都有个积极的推进作用。 标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引言 全纳教育是在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全纳教育的思想观念主要就是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需求与学习能力,学校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与培养。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教育与社会的关注,汉语言文学作为中文研究领域的重点学科,对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佛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落后的,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端。这就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手段,使得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模式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培养目模式与手段受到了考验。怎样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各个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就是比较传统、保守。在新的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进行创新与改革,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建构科学合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与国家输出一大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以此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服务人民【1】。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汉语言文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主动地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教育体制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各种领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心得体会: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最新) 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群,许多省份也逐步推进专业群建设。随着高职这10年来专业群建设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国家层次、学校层次与专业层次之间出现了专业群层次,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理论与实践者关注的课题。因此,笔者在分析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其优化原则及保障建议。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微观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下一般粗”的趋同倾向,没有体现出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其次,在模式构建方面,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并不是基于产业链新建的,而是在各专业若干年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因此在实践中要么偏重专业个性,专业

群内各专业自成体系,要么偏重专业群共性,侧重核心专业自身建设及辐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的个性。 再其次,在模式描述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少,大多仅仅为体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过程或方式,如“对接”“驱动”“结合”“模块”等。 最后,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进方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专长和品牌,各专业资源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等。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其优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推进五个对接的原则。一是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要求,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需求对接;二是分析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推进专业群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四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毕业证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结语 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自信心的同时,为其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因而也就要求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起高度重视,而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明确了解社会竞争形势,一定程度上为其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提供可能,进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