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啊,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传统毛笔制作时讲究精、纯、美。“精”指的是毛笔制作中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72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纯”则指选料严格细腻,从“千万毛中选一毫”;“美”则是说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的。古人以竹笋式笔毫为我国传统品类,属于短锋羊毫,形如尖笋,落纸凝重厚实。此外,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赏心悦目。好的毛笔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挥毫时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劲耐用,不脱散败,尽显书者笔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毛笔也就不仅充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的珍玩。

古人常以珍宝珠玉精致毛笔笔管。清乾隆年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笔管上,巧妙的描绘,镌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足以表现工艺的独特高超。

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去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出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笔身上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富丽华贵之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人们在形容漆黑一片时常说“黑如点墨”,作为中国古代不可或缺的书写用品,浓重的墨黑色早已渗入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中,翻开发黄的书卷,只闻得淡淡墨香浸染。

名墨历来倍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必不可少的陈设。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墨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到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制作精良的墨多用墨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便。更有文人喜欢木制手卷盒,表面用锦缎装裱,一边连接小幅书画,一小方墨盒也倍显精巧而别致。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苏堤闻莺”、“断桥残雪”。美丽多姿的奇景和厚重浓郁的墨汁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其实,从唐、宋的绘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墨色颜料的精美与华丽。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前后分作5段,用浓笔重彩的艺术手法,把南唐富丽堂皇的夜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色彩柔和艳丽,人物传神,更显出色彩的美妙。这些再现在纸绢上的墨迹,历经了上千年历史沧桑仍然保持着夺目的光彩。

文房四宝中的“纸”,一般特指用于毛笔书写的宣纸。宣纸产于中国安徽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传说东汉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孔丹在一条峡谷溪边,偶然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老树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立即采取树皮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宣纸棉韧而坚,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宣纸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

历代王朝都把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十九世纪,宣纸更是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除了题诗作画外,宣纸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历经千年依然如初。

文房四宝中的最后一宝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所以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则在于砚石的石质。用手抚摸砚堂,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中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

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所以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以紫色为贵。在观察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好砚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端砚的色彩绝非浮于表面,而是从砚石里渗透出来,给人一种真实而凝重浑厚的感觉,这也是端砚传承千年的精神所在。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这是<红楼梦>中贾政制作的灯谜,谜底自然就是端砚了。贾政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方正甚至刻板的形象与端砚赋予的文化精神不谋而合。

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岳飞,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坚”,是坚实的意思;“白”则指为洁白,清白。这八个字出自《论语》,首先是对端砚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无比,久磨而锋芒不退;石性更是纯净无瑕。引申开来,岳飞如磐石般坚定的志节和清白的操守也和一方端砚一起流传千古。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注脚,映照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近期,中科院科技史所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一起,正式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玮怡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将历久弥新,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经典神话故事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虽然是祖国边界,但是民间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本人 给大家整理的东北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东北民间故事: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 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 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 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 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 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并且流传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你听过哪些民间故事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故事1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民间故事2孟姜女千里寻夫,寻到万里长城,听说丈夫万喜良死在长城脚下,哭得天昏地黑,哭声震倒长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原来造长城死去的成千上万劳工,统统葬在长城里。孟姜女一边哭,一边找寻丈夫的尸骨。白骨如山,那一根是喜良的骨头呢?她东挖西挖,手指都流出血来,血滴在白骨上,滑到泥土里,孟姜女忍着痛不停挖,挖着挖着,挖到一堆骨头时,血凝在骨头上象结了红梅花,孟姜女想:夫妻连心,一定是我丈夫。她把骨头一根根拣拢拼凑,正好是一副人骨路。孟姜女用包袱将骨头包好,抱在胸前说:“喜良!喜良!夫妻总算团圆,跟我回家去吧!”眼泪滴滴嗒嗒落在包袱上,包袱里骨头悉悉瑟瑟也象在哭泣。孟姜女抱着包袱一路走一路哭,只觉得包袱越来越重。

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制作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端砚的端石其地理位置分布主要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 老坑 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岩 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麻子坑 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 宋坑 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不过,它发墨虽比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石稍快一点。但研磨出来的墨法却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所磨的墨汁细腻、油润。 梅花坑 北岭的梅花坑是宋代以后所开的,它砚石也很有特色,呈苍灰微带青黄色,里面有许多淡黄色的梅花纹,有如梅花鹿的皮毛,这个坑的砚石也是因为有此特点而命名的。这个坑的砚石以多眼为其主要特色,石质近似宋坑。 绿端 素有“中国第一绿砚”之美誉的绿端砚石色泽青绿、微带黄色。优质的绿端砚石则绿如翡翠,晶莹无暇为上品。绿端作砚玩赏自有一番情趣,它黄绿相间,秀丽雅洁,一块上好的绿端砚石仍属难得。 (转自七星名砚)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在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那么勤劳的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想象力都十分超群,让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并且让这些故事流传下来。今天的就给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容请访问(.)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

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集锦

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集锦 从前有个青年,姓天名台,母子二人靠打柴生活。 这天,天台正在山上打柴,忽然天气大变,下起大雨。 天台见无法回家,急得团团转,不由地把斧子往地上一摔,只听“哗啦”一声,闪开一个山门,门里走出一个道姑,道姑说:“你这 人毫无道理,为何敲俺的门?” 天台一愣,忙上前施礼,说:“对不起,我是无意的,不知您在 这里。” 道姑说:“我看你是个诚实孝顺的人,我有一件宝贝,叫如意百 宝图,你拿去吧。同时,你说长,它就长,你坐在上边,说到哪里去,它就带你哪里去,到地方他就会自动停下,你说落,它就落,你说缩,它就缩小,你就可收起来了。” 天台接过图,正在道谢,一眨眼,道姑不见了,山门也关上了。 天台想,我正想回家,不如试上一拭。他取出如意图,说声长, 宝图就长成像芦席那么大了。他往中间一坐说:“我要回家。”宝图 就自动升起,将天台连同柴草驮到了天台家门口。天台说声“落”, 就落在了地上,天台说“缩”,宝图就缩小了,天台就收藏起来,去 见母亲。 母亲正挂心儿子,见儿子回来了,又带回一件宝贝,非常欢喜。 自此以后,天台打柴就不费力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半年以后,天台想:人家都说帝王皇宫好,我何不去看看,开开 眼界。当夜静以后,天台取出如意百宝图,说声“到皇宫”,宝图便 飞起,将他带进了皇宫御花园。

天台放了宝图,天已黎明,他欣赏了各种花草,游览了假山真水。正向前走着,迎面来了一位宫女,这宫女不由地起了爱慕的心,彼此 通了姓名,叙说起身世,二人情投意合。 宫女说:“我整天在宫中,非常厌烦,讨厌宫廷生活,愿随郎君 到乡下去。” 天台说:“你现在跟我走吧!” 宫女说:“现在这样走不行,无论走到哪里皇上都能找到,定会 出祸来。” 宫女取出自己的画像交给天台,说:“这是皇上画的宫女图,皇 上要封我为贵妃,现在离册封还有十天时间,你回去快想办法来救我。” 天台坐了宝图回家以后,让母亲想办法,母亲也干着急,正焦心,想起道姑来。 对!道姑能赠宝图,定有办法救宫女,天台来到山上,用斧子敲 开山门,见了道姑说明来意,道姑说:“好办,你跟我去。” 天台随道姑来到京城以外,道姑让天台在城外等着,独自进了金 銮殿,把皇上的御印盗了出来,见了天台,对天台说,这是皇上的御印,皇上丢了御印,一定很着急,你把它放到附近井里,等张出皇榜 以后,你揭榜献了御印,就可向皇上要宫女了。”说完,道姑就不见了。 皇上丢了御印,焦急万分,张出榜示,言明谁找到御印,高官任坐,俊马任骑,要什么给什么。 天台上前揭下皇榜,看榜官带着天台来到八宝金銮殿,皇上说:“你能找到御印吗?” 天台说:“能”。天台带着人来到城南门外的井边,说就在井里,皇上即令人打捞,找到了御印。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浅论“笔墨纸砚” 【摘要】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原料发展过程智慧 【正文】 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油性颜料和刷笔性质的油画笔,笔墨纸砚是画中国画的传统工具。《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先人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安徽宣城,古称城宣州,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帅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的笔毛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在打仗的间隙,蒙恬带领部下对毛笔进行了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笔头是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竹制的笔杆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这种样式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作为笔头的原料,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经过历代先人的发展尝试,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编经典故事5篇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编经典故事5篇 “耕读世家,勤俭立业”,在位于崆峒岛和芝罘岛之间的扁担岛上,春节人们很喜欢张贴这样的对联。据说,这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七夕之夜,牛郎都用一条扁担,挑着一双儿女,来到天河畔与织女相会,这种真挚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痴情男女,在七月初七之夜,仰望星空,为他俩祝福。太白金星知道后,驾云前去考察,在乡间草房,见老实巴交的牛郎,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不易,很是同情,便让牛郎到天宫学府读书深造,待取得文凭,安排工作,将他和孩子,调到天宫和织女团圆。 牛郎到学堂后,看见学友你邀我请,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初时很不习惯。久之,心生羡慕,渐渐起了花心,对那条随身携带的扁担也越看越不顺眼:“比比人家,看看自己,咱以前过的那叫什么日子!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等我金榜题名,戴上乌纱帽后,金钱有了,地位有了,天上仙女可着我娶,织女也该休了,这扁担还有啥用……”他随手把那条扁担扔出窗外。于是,伴他十余年的扁担,忽悠悠直落在崆峒岛和芝罘岛中间,派上新用场,担起了这两座岛屿。牛郎丢了扁担后,这年的七月初七,他自然没有挑着一双儿女,到鹊桥上与织女相会。 牛郎毕竟年岁大了,读书实在不行。但是,一辈子做个牛倌,他又于心不甘。为过一把官瘾,他把书撕了,折叠成一个精致纸制的乌纱帽。又找来剪子,用硬纸板剪成两根长长的乌纱帽翎子,插在帽子两侧,

戴在头上,对着镜子,自我欣赏。 太白金星得知牛郎当年七月初七之夜未按期赴约,织女悲痛欲绝的信息,便来找牛郎责问。正巧,看见牛郎头戴纸制乌纱帽子,踱着方步,口中还念念有词:“当官好,当官好,天上仙女任我挑……”他怒不可遏,上前狠狠地扇了牛郎一巴掌,打落了乌纱帽左边那根翎子。只见那官翎飘飘悠悠地往下掉,落进大海,刚好与牛郎的扁担叠在一起,成了一座扁担状的岛屿。 后来,扁担岛上人家春节张贴对联,多用“耕读世家,勤俭立业”,就是告诫子孙读书识字,考取了功名,也不要忘了耕种人家的本分。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篇2 杜康,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家提供的事实。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研石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二千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在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观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面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款州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瑞,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 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观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 >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据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给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20个)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一): 女娲造人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化生万物,每一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二): 夸父逐日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最早出自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夸父山。一般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敢光明慈爱的淳朴人格。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完美愿望。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三): 精卫填海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 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四): 盘古开天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文房四宝宣纸分类

文房四宝宣纸分类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生宣有棉料、净皮、特净皮、夹宣(这些拿来画写意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等。都是写意的) 熟宣是画工笔人物、花鸟、山水和动物 大小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 回答人的补充 2010-11-26 10:05 熟宣还分:清水、蝉衣、云母三种 宣纸分为生、熟两大类 生宣有绵连、净皮、厚薄分单宣、夹宣(较厚画写意花鸟) 生宣画写意画、熟宣(矾过不洇)画工笔画 大小尺幅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 宣纸是按照生熟来分,也有半生熟的,也包括还有加工宣纸。宣纸是根据你是写什么书,选择怎样的宣纸才适用,那样会更好。例如:玉板适合写行书,蝉依适合写小字… https://www.docsj.com/doc/522980847.html,/category-65-b0.html 宣纸质地洁白,吸水,墨色效果好,宜做写意画。较好的生宣纸透光看时,质地如天上的朵朵白云,连绵不断,纸面细密白润,着墨时不滞笔。 熟宣纸(即过了矾的纸)呈浅黄色,抗水强,宜做工笔画。 半熟宣纸是用生宣纸加工的煮捶宣、仿古宣。半生半熟,还可染成多种浅色,一般用作仿古画和花鸟画等。 沾水看纸洇不洇,辨别生熟宣纸 文房四宝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18世纪后期湖笔从浙江吴兴传入苏州,经过历代制笔艺人的研究改造,逐步形成以尖、齐、圆、健为特点的地方风格。 苏州湖笔,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鸡毫、山马六个大类,共有大、中、小楷、对笔、

屏笔等300多种规格。大的直径似碗口,小的直径象绣花针。选料讲究,工艺精细。苏州金鼎制笔厂近年来还恢复了"沈大房"排笔(书画裱笔),首创了全国第一支婴儿"胎毛笔"。 苏州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18世纪后期湖笔从浙江吴兴传入苏州,经过历代制笔艺人的研究改造,逐步形成以尖、齐、圆、健为特点的地方风格。 苏州湖笔,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鸡颖、山马六个大类,共有大、中、小楷、对笔、屏笔等300多种规格。大的直径似碗口,小的直径象绣花针。选料讲究,工艺精细、性能齐备、品质优良,博得广大使用者称赞。苏州湖笔厂生产的“金鼎牌”湖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历久不衰。 【徽墨】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末年,河北易州的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廷珪避难来到此地,他们见到黄山脚下遍地是高大而茂密的古松,便定居下来,成为徽墨发展的祖先,并由于工艺精湛,而被赐了国姓李。到了宋代,已经是“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了。后来的胡开文徽墨,更荣获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现在的徽墨,品种、花样繁多,不失为理想的装饰品。 宣纸 欧洲工业革命后出版的大部分图书报刊杂志,即使放在书架上不动不看,经过几十年、百把年,它们大多数都会寿终正寝,一碰就碎。美国国会图书馆抢救“百岁老书”就是明证。但我国有一种纸,叫宣纸,却独树一帜。它的寿命之长,为世界少见。这是我国在造纸术上的又一骄傲。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代名画中,珍藏有一幅唐代著名画家韩晃(723~787年)的《五牛图》,距今已有1000多年,仍然保持着原画的风貌。当代许多书画鉴赏家确认:《五牛图》用的是宣纸,所以能抗腐拒蛀,流传千载。韩晃是我国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在宣纸上作画的丹青高手,因此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和“纸中之王”。 为什么叫宣纸?据《新唐书·地理志》上记载,在唐代的安徽泾县,古时属宣州,出产一种与众不同的好纸,其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能长期保持不变,因此地方官员年年把这种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由于这种纸产于宣州府,后来大家就把它称为宣纸。现在泾县仍是我国宣纸的主要产地。 泾县宣纸厂位于城南25千米处,两股山泉穿厂而过,终年不竭,是造纸的绝好用水。这里盛产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纤维好、韧性强、白度高,是难得的宣纸上乘原料。 宣纸是何时和怎样出现的呢?据传东汉蔡伦有一个弟子叫孔丹,曾在宣州一带以造纸为业,他早就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造出比蔡侯纸更好的书写材料。但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

中国经典四大民间故事阅读

中国经典四大民间故事阅读 【篇一】中国经典四大民间故事阅读:牛郎织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 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 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 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 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 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能 够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 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 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 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 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 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 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 的协助下理解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 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

中国文房四宝故事

中国文房四宝故事 ·砚的称谓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 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朝王迈的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二曰万石君。宋朝苏轼作《万石君罗文传》,以他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 三曰瓦砚,亦称砚瓦,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一说,谓:

"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四曰陶泓。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砖瓦砚。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瓷陶砚便于生产,所以瓷陶砚在当时仍多于石砚。在称呼的习惯上,总是把砚和陶瓦联系起来,既是称石砚有些地方也叫砚瓦。 五曰砚台,把砚称为砚台,可以说是对砚的一种通称。唐朝司空图的诗句:"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六曰石友。过去的人都把书斋和客座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砚被称为石友。宋朝王炎有诗云:"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的是纸。石友指的就是砚。 七曰砚田。宋朝戴复古有句诗叫“以文为业砚为田"讲的就是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宋朝苏轼诗:"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八曰砚池。有种凹形砚称作砚池。晋傅玄《砚赋》云:"芦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也指砚端的蓄水池。 九曰砚山。依石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叫做砚山。明高谦《遵遵生八戕》谓:"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人

关于中国经典的民间传说小故事

关于中国经典的民间传说小故事 中国民间传说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中国经典的民间传说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鲁班智扶斜宝塔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

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从前,大黑山有一对老夫妻,以种瓜种豆糊口。他们六十开外,还是无儿无女,过着冷冷清清的日子。无花的野地蝴蝶看不起,无儿的夫妻受别人的气。可怜的老夫妻常常对着地里的蛤蟆叹冷气:不求好男,不想美女,有一个蛤蟆样的儿或女也叫人心里欢喜。 一年,老夫妻的瓜地里结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南瓜。他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啊,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传统毛笔制作时讲究精、纯、美。“精”指的是毛笔制作中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72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纯”则指选料严格细腻,从“千万毛中选一毫”;“美”则是说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的。古人以竹笋式笔毫为我国传统品类,属于短锋羊毫,形如尖笋,落纸凝重厚实。此外,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赏心悦目。好的毛笔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挥毫时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劲耐用,不脱散败,尽显书者笔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毛笔也就不仅充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的珍玩。 古人常以珍宝珠玉精致毛笔笔管。清乾隆年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笔管上,巧妙的描绘,镌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足以表现工艺的独特高超。 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去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出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笔身上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富丽华贵之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人们在形容漆黑一片时常说“黑如点墨”,作为中国古代不可或缺的书写用品,浓重的墨黑色早已渗入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中,翻开发黄的书卷,只闻得淡淡墨香浸染。 名墨历来倍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必不可少的陈设。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墨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到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制作精良的墨多用墨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便。更有文人喜欢木制手卷盒,表面用锦缎装裱,一边连接小幅书画,一小方墨盒也倍显精巧而别致。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苏堤闻莺”、“断桥残雪”。美丽多姿的奇景和厚重浓郁的墨汁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其实,从唐、宋的绘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墨色颜料的精美与华丽。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前后分作5段,用浓笔重彩的艺术手法,把南唐富丽堂皇的夜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色彩柔和艳丽,人物传神,更显出色彩的美妙。这些再现在纸绢上的墨迹,历经了上千年历史沧桑仍然保持着夺目的光彩。

中国的文房四宝

中国的文房四宝 09汉语言文学2班 龚胜平 200942302206 在我的家乡安徽宣城,浓郁的徽文化底蕴使得大多文人骚客都喜欢舞文弄墨,这其间少不了的便是文明中外的“文房四宝”。以下便简略介绍下我国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这块奇葩,谈谈她们的历史和收藏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文房之名,则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下面为文房四宝各自的来历: 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 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在古时候笔也有很多名字,如: 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 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

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那你知道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子贡的鬼主意孔夫子曰:“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三天不看脑生。” 最得意的门生子贡。觉得后面一句比较拗口,举手发言,请求改一改。 孔夫子固执地说:“不可也。” 孔夫子死后两年,子贡去燕国讲学,就大胆地把后面一句改为:“三天不看不是书生。”而且特别强调是他改的。 子贡为什么还要多两个字呢,就是为了显示他改的比老师的好,与老师的有区别。他心里的如意算盘是,以后有人提到先生时,也会说到他,这样一来他的名字也跟先生名流千古。 子贡不知道人心这杆秤称的星点,不那么简单。有的人读不懂的,他就是这种人。 子贡擅自改了老师的教案,后代人认为他很缺德,欺世盗名。所以没有人把他的话传下来。而圣人的第三句确实有点歧义,后代人干脆只传前面两句。《辞海》没有这个注释,《辞源》可能有,民间却是这样传的。

最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包拯智审“藏砚”案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将离任。端州一向有“一方石,一座城”之说,它是名闻遐迩的“中国砚都”。 包公手下有一个姓吴的文人,颇会弄权谋取私利。眼看包公即将离任,吴文书决定抓住最后一次机会,捞一个“大的”离开。他的目标是一方名贵的端砚。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文人,在中国的砚都呆了三年,竟然一块砚都不能“弄”走,将来肯定会后悔的。 吴文书正想睡觉,就有人送个好枕头来了。在一个有名的采石制砚村落里,有两兄弟因为父亲突然过世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多大家产呢?说起来真的大,有八家砚厂,但不是每兄弟分四家砚厂那么简单。需要根据砚石的价值来估算了分,那么,两兄弟就想请包公做个决断。表面上事情很好办,事实上不好办。因为弟弟事前藏了几方名砚,哥哥心有疑虑,却又苦无证据。吴文书从中调和,两边出主意做好人,又在包公面前替弟弟说好话遮掩。最后,家产顺利分割,哥哥给了吴文书一笔银子,弟弟送给了他一方“雨过天青砚”。“雨过天青”石出产于端州的大西洞,是端砚中最名贵的一种。吴文书获得“雨过天青砚”以后,欣喜若狂。 吴文书还没来得及想好怎么把这一方“雨过天青砚”送回老家,包公突然接到上司命令,必须尽快离开端州,限期去开封上任。由于走得匆忙,名贵的“雨过天青砚”放在随身行李里又怕被人发现,吴文书急中生智,就乔装打扮,选了开船前一天的傍晚时分,赶到给包公雇好的大船上,说是要检查船上的安全设施,躲到船上的“东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