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浅论“笔墨纸砚”

【摘要】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原料发展过程智慧

【正文】

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油性颜料和刷笔性质的油画笔,笔墨纸砚是画中国画的传统工具。《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先人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安徽宣城,古称城宣州,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帅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的笔毛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在打仗的间隙,蒙恬带领部下对毛笔进行了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笔头是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竹制的笔杆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这种样式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作为笔头的原料,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经过历代先人的发展尝试,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

羊毫三大品种。每当进入秋季,气温降低,野兔会新长出细毛用于保暖。这些细毛是制作兔毫笔笔头的最佳原料之一。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背部黑颜色的黑尖是最好的紫毫。兔毫笔属于健毫笔,笔豪挺拔尖锐,适于表现硬的笔触。羊毫笔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羊毫本身的质量。湖州一带山羊素有盛誉,尤其是身体健壮的育龄公羊,腋毛的尖端锋颖长而匀细、性柔软,是笔头原料的精品。长锋羊毫锋长、柔软、蓄墨量大,使用时用锋中正,能提能按,纵笔顺利、运转圆润、回旋适意,一旦运用得当,就会产生枯润成趣、墨色多变的绘画效果。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历史上,丰富的笔头原料,带来了多样化的毛笔选择,为书画家个性风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古到今,毛笔与中国绘画一路同行,一管之笔,源于自然,来自手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书写工具,软笔、柔毫,中国人手中的毛笔,凝聚着生气淋漓的精神与气象,触发了无穷展现的可能与想象。

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烟是动植物未尽燃烧而生成的气化物,烟遇冷而凝固生成烟炱,烟炱有松烟炱和油烟炱之分。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古代徽州,大山怀抱,丰富的松树资源、纯净的水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徽墨一举成名的秘籍。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从汉代开始,最早的人工墨大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古法烧烟的流程,要点在于封闭的烟道。搜集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与黄金等价。“松蟠山谷、冷光翠色、富含脂肪、细洁清烟。”正是王宾虹在《论造墨》中对松烟的描述。把松根剖开来之后,出现像鸡肉丝一样的材质的油性是最好的,油性越好的墨的清远度、质感越好。松烟墨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宜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公元二世纪之前,矿物质作为绘画原料曾经大量运用。伴随着人工墨的使用,中国画的颜料如朱砂、雌黄、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天然的原料,随类赋彩的丹青妙笔,浓郁、鲜明、典雅,创造出中国画的色彩风格。秋天,油桐籽收获的季节,木油桐的种子藏在果实里,种子榨出的油俗称桐油,它是油烟制墨原料的一种。利用油烟代替松烟制墨,以摆脱松树供不应求的困境,属于徽州古代制墨师的首创。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上好的桐油,利用灯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这时将容器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用的油烟。油烟墨的特点

是“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屠隆《考盘余事》卷二:“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这是很好的概括。

砚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广州肇庆,古称端州,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出自于此。横渡西江羚羊峡,目标对岸的斧柯山,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开采砚石的必经之路。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岩层深处,埋藏着最优质的砚石层。阴冷的坑道,地处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古代中国,用作制砚的原料广泛,而以石质砚最为常见,端砚之所以独领群砚风骚,在于它有助研磨、发墨的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品。

在纸张发明之前,缣帛是绘画很好的载体。养蚕、缫丝、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发明。传说黄帝的后妃螺祖开始养蚕,并发明织丝法。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已相当成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 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幅员辽阔的中国,植物种类数以千计,但适用于造纸的树种则寥若星辰。纸出现之前,现存最早的中国文字刻在甲骨上,直到竹简翻动的响声迎来“百家争鸣”的时代。纸浆造纸术的灵感来自处理纺织原料的启示。漂洗蚕丝,总会在水面留下一层白色的絮状物,此情此景,让工匠们灵光闪现。树皮、碎布、麻头、渔网等等,经过原料分解与组合的无数次试验之后,造纸术开始诞生。纸的发明,让人类文明告别繁复重负,一路轻装前行。中国书画的专业用纸,为什么会是宣纸?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当然,宣纸是历代工匠改良的结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霜降之后,安徽泾县迎来了独有的青檀砍条季。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它表皮中的韧皮纤维层叫檀皮,是宣纸制作的主要原料。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风格流变,纸不仅是参与者,还是最敏

感的接受者。在檀皮纤维应用之前,水墨的载体分为绢本和纸本,经过处理加工的纸本俗称熟纸,因为具有良好的受墨性,曾一纸风行。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这与生产它的纤维及工艺有关系。目前,中国故宫博物馆、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基本上都保存有宣纸画的画。如一千多年的唐代古画,能保存至今,如果是其它纸的话,早已掉色了。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全世界的书画用纸,没有宣纸这样好的质量。

敦煌写本,4到10世纪大多使用麻纸。日本皇室馆藏的“丧乱三帖”、王羲之的书作精品唐摹本,用皮纸写就。四川夹江纸,张大千曾经大量使用竹纸来绘画。迷人的植物界,差不多任何植物都拥有纤维体,但只有那些纤维含量多、容易处理、来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植物才最适合用来造纸。电子显微镜下,檀皮的细胞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平行皱纹细密,分布均匀,浑然天成的结构,易于留住墨痕。淡墨与水逐步向外扩散,重墨自分水线,互不混融。加上皮和草长短纤维交织,有机结合,使水墨扩散均匀,墨润十足。唐代绘画大多为绢本,毛笔主要适应勾勒细线的需要,晚期出现了较为柔软的长锋笔。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并峙,为摆脱工致细丽的匠气,文人开始尝试纸上作画,元代文人山水画异峰突起,纸的贡献不可小觑。黄公望用墨先淡后浓,而生纸受墨而化,平添滋润生气的效果。徐渭用纸用墨,如同他风格诡异的作品一样,陷阱重重。墨色气象,暗藏章法,貌似一味挥洒,但却收控有度,得之为造化。以徐渭的花鸟写意为起点,生宣纸、长锋笔迎来了全盛期。化之在本心,以徐渭的艺术造型为典型,激烈的生命冲动,在纸上风卷舒云。

宣纸按加工方法一般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墨趣,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变化的方面付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间断。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宣纸中檀皮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见证中华文明走向思想、知识、文化与艺术的王国。当学生理解了笔墨纸砚的原理、种类之后,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绘画工具,画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丹彤,《文房四宝》,大象出版社 2001

[2于乐,《笔墨纸砚》,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

[3]王冬龄,《毛笔的选择》,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1

[4]上官卿,《中国砚艺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5]张大伟、曹江红,《造纸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十二课 笔墨纸砚 文房清玩——书写工具与材料

第十二课 笔墨纸砚文房清玩——书写工具与材料 课时设计:一课时 课型:欣赏?评述 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二年级上册第12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是人美版高中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2课《笔墨纸砚文房清玩——书写工具与材料》,可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笔、墨、纸、砚。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艺术创造,笔墨纸砚是创造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基本工具,是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笔迷之眼不仅是中国古代人的书写工具、文房雅玩,而且这些工具本身已成为具有独特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品。本节课向同学们介绍书写工具与材料即笔墨纸砚,从欣赏中,是学生认识或了解笔墨纸砚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重要性以及其功能、特点、性质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使用不同工具与材料,如长锋、中锋、短锋、狼毫、羊毫、兼毫等,体验不同的效果;对不同纸的使用有不一样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与讲解,使学生们对古代书法文化知识有一定得认识;学会分析、比较、鉴赏、评价“书法文化”史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 课程目标:书法课程以提高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得审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书法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内容主要作为一般知识来介绍,使学生对与中国书法相关的文化史知识有大概的了解,笔纸是重点讲解部分,其他知识一般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材教案、电子图片、笔墨纸砚 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有哪位同学能解释一 下这句话的意思呢?(请同学回答)。其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她得工作做好,一定 要先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引出课题)这节课我 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2课的内容 笔墨纸砚文房清玩『教师 ——书写工具与材料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艺术创造,笔、墨、纸、砚是创造中国书法特有的工具与材料。文字书写,需要工具与材料。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在汉字创造和使用的历史过程中,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文房四宝》新人教版

文房四宝 【文化积累】 文房四宝 “文房”古时专指文人书房,“文房四宝”则是对笔、墨、纸、砚四种必备文具的统称。四宝中以湖州产的湖笔最为著名,徽州为名墨产地,宣城产的宣纸最佳,肇庆的端砚则是砚中精品。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文房四宝”之上品。 【针对训练】 (2015·厦门中考)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围绕着“走进文房四宝,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古砚清雅,多雕刻图案以示主人的品位。小彦收藏了几款中意的砚台,请你从以下三款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款 ,从图案表达的内涵的角度,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 示例①:花之君子:荷花(莲花)在古代知识分子中被称为“花中君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怀,雕刻在砚台上显示着主人的高洁气质。示例②:龙行天下:龙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高贵吉祥的象征,龙行天下代表雄心壮志,驰骋天下,雕刻在砚台上显示出主人的豪迈胸怀和壮志。示例③:如鱼得水:鱼离不开水,如鱼得水,形容人遇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雕刻在砚台上显示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2)小思介绍了一款毛笔和雨伞相结合的新用品(如右图)。请你发挥想象,在“笔墨纸砚”中任选一种,与其他物品相组合,参照示例,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创意。 小思的介绍(示例):这是一款毛笔雨伞。它将毛笔与雨伞巧妙结合。伞柄如一根笔杆,伞尖用软橡胶制成笔头形状,雨伞束起像是一支毛笔。伞面无水是白色,遇水则变黑色。有这样一把伞,你就可以在骤雨初停的广场上即兴书写。 示例①:这是一款玉剑笔,将笔与剑巧妙组合。金属制作的笔杆,笔套外形似一把宝剑,拔出可当笔书写,套上笔套则在挂在书房,作为装饰。示例②:这是一款印章墨,将墨和印章融为一体。墨的上端是印章,下端是墨。有这样一款墨,你在研墨书写之后,可以马上在自己的作品上印上印章。示例③:这是一款显示屏纸,将纸与智能电子设备巧妙结合。显示屏纸平时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使用时,可展开,用蓝牙与电子设备(如手机、智能手表等)实现无线连接,可用作投影的屏幕。且可直接在显示屏纸上触控操作,可与别人交流、分享、展示即时信息。示例④:这是一款文具砚,将砚台与收纳盒巧妙组合。它的下层是一个收纳盒,上层是一个砚台。合上砚盒,就像一个大的文具盒。平时可将笔墨纸等文具放在下层的盒子里,方便携带。 (3)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传统的“文房四宝”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房四宝”迟早要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也有人认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得到更好地传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①:我认为文房四宝会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现代的通讯记录工具方便快捷,易于保存。笔墨纸砚应该只是作为传统书画的专用工具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汽车飞机代替马车成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一样。示例②:我认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会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因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大趋势下,笔墨纸砚仍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将其创新发展,因而不会淡出我们的文化生活。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 1. 湖笔简介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古今图书集成) 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它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因善琏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至秦以来,善琏人的制笔技艺世代相传,全镇几乎家家出笔工,被世人誉为“笔都”。史书曾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 湖笔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一般需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羊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个品种。羊毫是选优质山羊毛精制而成,它的性能柔而健。笔尖有一段透明发亮的锋颖,锋颖越长,质量越好。这段锋颖在书写时能蘸墨而不滴,抱拢不散不开叉。兼毫是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其他毫料配制的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硬毫有山兔毛为原料制的紫毫笔,用东北优质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笔,其他还有猪鬃笔等。千百年来,经笔工精心研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爱,与徽墨、宣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湖笔之所以成为名笔,与历代书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湖州古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本籍赵松雪、王蒙、吴昌硕、俞樾、沈尹默等均为一代书画大师。他们雅好湖笔,且常与笔工探求制笔之法,为湖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智永更与湖笔有不解之缘。他在蒙公祠旁永欣寺一住三十年,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生用败坏的笔达一大筐,被埋在镇南的“晓园”,并亲笔题“退笔冢”三字。 湖笔的发展至元代为最盛。冯应科、陆文宝为当时杰出制笔大师(其中陆专制“御笔”)。他们所制的笔,“其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冯应科的笔、赵孟兆的书、钱舜举的画当时被誉为“吴兴三绝”。至明末清初,善琏湖笔的技艺逐渐外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善琏人在各地开的著名笔店有:北京“戴月轩”、“贺连清”、“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贝松泉”等。 2. 徽墨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

阆中馆藏宋代文房清玩赏析

2012.No1 摘 要 文房用具是中国汉字独特书写的形式下产生的实用器具,阆中馆藏宋代文房清玩,对于研究古代阆中丝绸生产和文房清玩艺术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键词 文房用具 宋代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文房清玩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斋中一切文化用具及陈设的总称。除“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外,还有随着笔墨纸砚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用具。根据不同用途,有笔架(笔床、笔船)、笔筒、笔洗、笔舔、水丞、砚滴(水注)、砚屏、墨床、镇纸、镇尺、臂搁、印章、印盒、印规、仿圈、纸刀等书写用具。 文房用具是中国汉字独特书写的形式下产生的实用器具,它随汉字的出现而逐步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自汉代开始兴起,到宋时趋于成熟并实现了由实用器具到艺术收藏品的转变。特别是宋朝国策重文轻武,文仕阶层地位提高,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文房用具由于常置文人案头,受文人生活的美学影响甚巨,这些用具除实用之外,还兼有了装饰功能,其制作不仅讲究材质,还有了外观造型和制作工艺的要求。而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科学技术和手工业制作技术的大发展,又为文房用具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的保障,文房用具发展成为了一种既实用,又可观赏把玩的艺术品,并逐步出现了文房用品的专著。南宋赵希鹄所写《洞天清禄集》是第一部关于文房用具的专著,书中收录了: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石刻、古画等十种文房用器。宋末林洪所著《文房图赞》中还出现了臂搁的记录。 到了明代,文人将“读书之苦”变为“读书之乐”,将自己的审美旨趣和人生追求融于书房之中,追求文房用具成为一种时尚。明初曹昭著《格古要论》将文房清玩分十三类逐一从工艺、产地、考据与鉴赏的角度进行了论述,相继还有文震亭的《长物志》、高廉《遵生八笺》等专门著述,明末屠隆所著《考盘余事》一书中《文房器具笺》篇列举的文具有45种,加上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达到了49种之多,可谓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这些论述包括了文房直接用具,也有文房清玩器物,还包括了收藏鉴赏,体现出明代书斋文具的丰富多彩和明代文人“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的心境。 到清代特别是清早期,各种手工艺制作兴盛发展。随着文玩的流行与繁荣,除了文人精心追求的,营造一个窗明几净,赏心悦目的书斋环境外,更缘于清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和推动,特别是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制作了大量文房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使得文房用具更加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其设计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故宫所藏乾隆皇帝的旅行文具箱,设计精巧,可内置50余件文具,展开还可作书 阆中馆藏宋代文房清玩赏析 张晓峰 (阆中市文物管理局) 案,是文房清玩的登峰造极制作。 阆中文物管理局收藏有一批宋代的文房清玩,其中较为珍贵的有: 宋缫丝图铜摆件:出土于飞风镇升钟水库灌渠工地。该摆件为文房用镇纸类器具,长5厘米,宽3.5厘米,高6厘米 ,采用了青铜浇铸、铜丝盘扎、焊接等工艺,在矩形的铜板上,塑造了古代缫丝手工生产的场景,图中缫丝车,煮蚕锅,缫丝工人一应具备,场景十分真实生动; 宋百戏图青铜摆件:阆中丝厂工地出土,该件亦属镇纸类文房用具,高7厘米,宽7厘米,为青铜浇铸。摆件为两人嬉戏表演图案,人物衣饰、道具刻画清晰,面部须眉毕现,表情生动、诙谐。 宋龙虎图青铜摆件:阆中丝厂工地出土,镇纸类文房器具,长11厘米,高4厘米,青铜浇铸龙虎相斗图案。图案中龙虎相对,头颈相交、弓身、曲颈、扭头作撕咬状,呲牙、蹬足,极富力感。 宋青铜砚:阆中丝厂工地出土,文房四宝之一,青铜浇铸,呈椭圆形,四柱状足;长8厘米,宽6.5厘米,高2.5厘米, 墨池深0.9厘米,形制古拙。宋百戏图青铜摆件 宋青铜砚

徽文化之文房四宝调研报告

徽文化之文房四宝调研报告 徐正丹(3092110234) 起源: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文房四宝之——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 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彩陶花 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 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 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 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

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文房四宝之——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 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 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 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 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 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 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一定要是古代的那种磨的墨也可以是专门的黑墨) 文房四宝之——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 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 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 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 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 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 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 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锦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浅论“笔墨纸砚” 【摘要】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原料发展过程智慧 【正文】 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油性颜料和刷笔性质的油画笔,笔墨纸砚是画中国画的传统工具。《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先人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安徽宣城,古称城宣州,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帅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的笔毛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在打仗的间隙,蒙恬带领部下对毛笔进行了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笔头是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竹制的笔杆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这种样式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作为笔头的原料,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经过历代先人的发展尝试,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

《书法》教案课程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书法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

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A ①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制砚的石料必须坚硬、细腻,既易出墨又不吸水,最.有 名的是端砚和歙砚。砚台表面平滑,亦有微凹者,一般 ..凿有小池蓄水或墨。实用 的砚台一般 ..朴实无华,但有的制砚工匠根据石料的形状花纹加以雕琢装饰,创意新奇,制作巧妙者成为收藏之物。 ②在砚上磨墨的时候,摩擦声最初有点尖利,渐渐地成为轻柔的滑行声,说明墨汁越来越浓稠,接下来还要继续磨多久,全在你自己了。书法要求墨色较浓,颜色效果才会好。但涉及绘画则另有规矩和要求。 ③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近处要深色,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到最后.,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 ④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竹叶的颜色渐深,制造一种亲近感。 ⑤砚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很早就变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许多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如米芾、欧阳修还为此做过文章。而在那些皇家的藏品中,砚则有其独特的地位。那些优美的浮雕、刻文、别具一格的形状、考究的硬木砚盒至今为古董家们所青睐的,来自亚洲各地的赏鉴家们排着长队,翘首等待着珍品出现在市场上。 ⑥记得在北京荣宝斋的入口处,有块几平方米大的古砚,大得像张双人床,砚的周边雕着龙,标价十八万人民币,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仅四千元。 B ①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②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③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书法》教案

《书法》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书法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 1)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

中国文房四宝介绍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啊,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传统毛笔制作时讲究精、纯、美。“精”指的是毛笔制作中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72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纯”则指选料严格细腻,从“千万毛中选一毫”;“美”则是说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的。古人以竹笋式笔毫为我国传统品类,属于短锋羊毫,形如尖笋,落纸凝重厚实。此外,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赏心悦目。好的毛笔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挥毫时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劲耐用,不脱散败,尽显书者笔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毛笔也就不仅充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的珍玩。 古人常以珍宝珠玉精致毛笔笔管。清乾隆年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笔管上,巧妙的描绘,镌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足以表现工艺的独特高超。 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去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出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笔身上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富丽华贵之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人们在形容漆黑一片时常说“黑如点墨”,作为中国古代不可或缺的书写用品,浓重的墨黑色早已渗入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中,翻开发黄的书卷,只闻得淡淡墨香浸染。 名墨历来倍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必不可少的陈设。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墨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到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制作精良的墨多用墨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便。更有文人喜欢木制手卷盒,表面用锦缎装裱,一边连接小幅书画,一小方墨盒也倍显精巧而别致。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苏堤闻莺”、“断桥残雪”。美丽多姿的奇景和厚重浓郁的墨汁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其实,从唐、宋的绘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墨色颜料的精美与华丽。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前后分作5段,用浓笔重彩的艺术手法,把南唐富丽堂皇的夜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色彩柔和艳丽,人物传神,更显出色彩的美妙。这些再现在纸绢上的墨迹,历经了上千年历史沧桑仍然保持着夺目的光彩。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砚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家提供的事实。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研石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二千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在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观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面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款州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瑞,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 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观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据< >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据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给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

说明文阅读训练《文房四宝与传统文化》含答案

“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云琴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作为书写?具,“文房四宝”是文人雅士千金不换的珍宝。【A】在文人雅士的笔耕风雨生涯中,它们与主人共担忧苦,同享欢乐,演绎出文化剧目中无数的悲喜剧。文人雅士则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了大自然无限的妙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悠远以及自己的责任,并以它们为师友。 以位于“文房四宝”之首的“笔”来说,它一出现,就同古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意想不到的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还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毛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人雅士的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蓄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毛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进入文人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写工具的关系,又表明了文人生涯的艰辛。 “墨”一般被看作文才的象征。“胸中有墨”便是有文才,而这正是文人起码的素质。《清暑笔谈》说:“士大夫胸中无三斗墨,何以运管城?然恐蕴酿宿陈,出之无光泽耳。”有文才是用笔的前提,文人如果没有文才是要遭人耻笑或嘲弄的。宋人嗜墨成癖,从文人到民众莫不皆然,竟蔚然成风。嗜墨家的奇谈怪论、奇闻逸事不胜枚举,是宋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据《王氏谈录》记:王洙生性爱墨,手中一天到晚拿着墨锭把玩,他的桌上、书案上、卧榻上到处摆着墨丸,经常用柔软织物擦拭墨锭,使墨又光又亮,甚至用衣袖、衣襟擦拭。有一次,王洙因怕打断作文思路而没有理睬卖廷珪墨的人,事后却因此叹恨终生。 “纸”因其坚紧、柔韧、光洁、韵墨而具有使用价值,以古朴、馨香、美艳而具有观赏或收藏价值。文人的生活同纸紧密相连,映入文人眼帘的首先是纸的文化价值以及文人自身的生活情态或命运之慨。文人与纸,就像农民与土地。穷困的文人往往因为缺纸,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日常用纸。战国时苏秦和张仪两人就以替人做工的方式取得纸笔等学习用品。三国的阚泽、晋代的葛洪也以替人打工的方式获取学习用品。文人的这种做法表现了他们自我塑造的决心和毅力,为后世敬慕颂扬。 “文房四宝”供人使用,纸不过以日计,笔不过以月计,墨不过以年计,只有砚才可以随人终生。明代陈继儒《泥古录》云:【B】“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

历代砚论

历代砚论、砚谱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见清陆以源《十万卷楼丛书》) 宋吴淑《事类赋》 宋欧阳修《砚谱》(见《欧阳文忠公全集》) 宋蔡襄《文房四说》 宋唐询《砚录》 宋朱长文《墨池篇》 宋米芾《砚史》(载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端溪石) 宋沈括《梦溪笔谈》 宋杜绾《云林石谱》(载《丛书集成初编》)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五卷论端砚) 宋高宗《翰墨志》 宋苏轼《名砚铭》(载清姚耀山《清怀丛书》) 宋叶樾《端溪砚谱》 宋周密《烟云过眼灵》 宋高似孙《砚笺录》(载清曹寅《栋亭十二种》,上海古书流通外)宋李之彦《砚谱》(载宋左圭《百川学海》) 宋陈栖《负暄野录》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砚辨》(载《美术丛书》初集第九辑) 宋魏泰《东轩笔谈》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文房类》 宋林洪《文房图赞》 宋梅尧臣《宛陵集》 宋佚名《端溪砚谱》(载《美术丛书》二集十辑) 宋何薳《春渚纪闻?记砚》(北京中华书局) 元罗先登《文房图赞续》 元汤允谟《古砚辨》(载明都穆《铁纲珊瑚》卷十六) 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 明陆深《春风堂随笔》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闻清赏笺》(载《四库全书珍本第九集》) 明张应文《清秘藏》 明方以智《通雅?器用》 明温博《欣赏砚谱》 明沈仕《砚谱》(载明陶珽《说郛续》) 明屠隆《考槃磐余事》 明谢肇浙《五杂俎》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谈》 明陈子升《砚书》 明文震亨《长物志》 明谢堃《金玉琐碎》 明王世贞《宛委余编》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端州砚材》

清曹溶《砚录》(载《美术丛书》初集第六辑)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 清朱彝尊《说砚》(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 清余怀《研林》 清施闰章《研林拾遗》(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一辑)清孙炯《砚山杂记》 清江藩《炳烛斋杂文,端研记》(载《丛书集成初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 清潘耒《砚铭》附《端溪砚石赋》(载《清怀丛书》)清高兆《砚石录》(载《檀几丛书》第十册) 清钱以垲《岭海见闻》(雍正刻本) 清钱朝鼎《水坑石记》(载《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清王士祯《海洋山人精华录》 清吴录《端石记》(见日本饭岛茂《砚墨新语》) 清阮元《恩平石记》 清阮元《百汉碑砚谱》拓本 清阮元《龙门十品砚谱》拓本 清景日昣《砚坑述》 清金农《冬心斋研铭》 清周梅山《砚坑志》 清高凤翰《砚史》拓本(道光巳酉年) 清陈龄《端石拟》(同治癸酉年) 清《广东通志》(道光二年) 清《高要县志》(康熙二十年) 清《肇庆府志》(光绪二年) 清广玉《开坑记》琴川张氏小琅环福地》 清吴绳年《端溪砚志》(乾隆丁丑) 清程瑶田《纪砚》 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 清谢慎修《谢氏砚考》(乾隆五十七年) 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图录》(见金陵周品儒) 清纪昀《阅微草堂砚谱》(一九一六年拓本) 清朱栋《砚小史》 清袁澍《端溪砚谱记》(见《昭代丛书》庚集《埤编》)清黄点苍《端溪砚汇参》(嘉庆刻本) 清黄任《香草斋诗注》 清计楠《端溪砚坑考》(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计楠《石隐砚谈》(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 清计楠《墨余赘稿》(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 清何传瑶《宝砚堂砚辨》(道光十七年) 清李兆洛,端溪砚坑记》(《美术丛书》初集第二辑)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丛书集成初编》) 清孙森《砚辨》(光绪四年) 清汪曰旸《寿石齐砚谱》

笔墨纸砚的故事

笔墨纸砚的故事 你一定听到过“文房四宝”这个词,但你知道“文房四宝”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专指文人书房而言,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文房四宝”吧。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制成后人所称“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他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的百姓,使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便会举行盛大的

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等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是指笔头尖端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现在,湖笔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徽墨?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 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的至爱。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概不外传。

书法教案课程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1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书法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

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着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