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因此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上,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最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有: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认识。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了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 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 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B.对象性: 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 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③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马原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节、实践和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1. 实践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纯精神活动,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直接现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都是可以感知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受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能够将人脑中的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2.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即实践的中介。 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实践主体: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包括对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实践的客体,只有被纳入主体的实践活动的范围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类型:天然客体、人工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物质客体、精神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方法。 分类:物质性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条件,它强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是认识与实践的一种基本关系,并且基本上是可以概括性地统筹的活动运动规律。实践的发展形态是一种循环,也就是发展的过程是由实践推动认识,认识调动实践。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是由既定的客观世界发展出来的,以实践为根据,认识就从来源处走出,又以实践回归。 科学家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存在,塑造实践过程,从而增强自身的认识能力。批判性思维,主观自由,客观存在,实践,认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是基于这一有机的统一的,实践和认识的交互运动是客观世界逐步改变的活动机制,实践和认识一起组成了社会发展的行为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交互运动,本质上就是实践活动赋予客观物质新的意义,从而改变物质的内容,形成新的客观实践。改变物质的内容也改变了物质本身的外观,从而产生了新的客观实践,而这种客观实践又对认识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冲击,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这种辩证的关系下,实践的发展也将改变普遍的社会规律,改变客观存在,从而改变认识形态,使其更加具有解释性复杂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指向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改善人类生存技能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把人类从被动接受环境和被动接受客观实践的传统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使人类能够有效地改

变客观世界,改善人类的生存技能,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综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赋予了人类在社会中发挥推动作用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效的管理实践和认识的交互运动,会有效改善人类生存技能,提升社会整体水平,推动社会发展。

认识论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能遇见未来,端正实践;科学理论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认识特别是理论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同时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工制作,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次啊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大盘点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大盘 点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分享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原理及其方法论。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 原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2021 2021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2021 2021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介绍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和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其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中 创立的,各民族马克思主义者在以后的时代、各个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转化的普遍规律理论,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旧世界。建立新世 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 思维是否能够认识或正确理解存在的问题,或者两者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概论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马原知识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

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河南省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试题(小排版)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试题 *工勤技能人员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试,并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概括为四个方面: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4、自我人格完善能力。 *知识是指个人知道什么,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 *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能力是指能够做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特征是:1、相对广泛性;2、相对稳定性;3、潜伏性。 *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它属于一种倾向性的测试,又称之为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是指专门用于测查工勤技能岗位领域内的多种职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根据这种可能性并以此作为工勤人员晋级迁生的依据。 *工勤技能岗位考试中所测验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测试、常识测试、能力测试和现代办公技术应用测试几个方面。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可分为:基本常识测试、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测试、办公技术基本技能考核三大部分。 第一章政治常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静止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前提下,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具有的规定性,是区别事物的根据,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它突破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而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显著特征: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