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定律和规则。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如工程学和生物学等提供了基础。

首先,运动的总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这三定律分别是: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也称为加速度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并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另一物体上。

其次,动量守恒定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之一。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碰撞或相互作用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在碰撞过程中会改变方向或速度。

另外,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运动的总规律之一。能量在运动中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但总能量在封闭系统中保持不变。这个定律在解释各类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包括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些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物体的运动行为,并在许多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学习运动的总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的运动现象。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因此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上,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最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有: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认识。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

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 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 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因此,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 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①从实践角度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两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它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3.两种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点1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013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2013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认识和实践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人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为物质世界只有成为人们实践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认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一)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获得对认识对象的知识。即使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从事新的探索。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认识得到证实,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不完全的认识得到补充和完善。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为实践服务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论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 第二,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 第三,理论可以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关系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来,必须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则必须自始至终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实践的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和及时调整实践的道路和手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评价实践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实践观念。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集中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始阶段,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获得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并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有助于避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常常表现为经验主义。这两种片面性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其正确与否才能得到检验,才能纠正错误和发展真理;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才能变为现实的力量,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理

论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论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运动是宇宙的一种基本现象,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对运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本文将从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首先,物质的运动规律是认识运动的基础。物质是运动的客观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物质的运动规律包括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运动的客观性是指运动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中物质的基本属性。无论我们是否觉察到,物质都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普遍性是指运动是宇宙现象的一般特点,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运动的必然性是指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物质运动受到一定的规律和规则的制约,不是任意的、无序的。 其次,运动的形式是认识运动的具体表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形式。首先是平动,即物体沿直线运动。平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其次是转动,即物体围绕某一轴心旋转。转动包括物体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另外还有振动、波动、周期运动等形式,这些形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有广泛的存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定律,这些规律和定律是我们认识运动的重要依据。 最后,运动的发展规律是认识运动的深层次规律。运动不仅是物质的属性,也是物质发展的动力。运动的发展规律包括质量

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封闭系统内,物体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物体间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的。这些规律揭示了物质在运动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包括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发展规律。物质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定律。运动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物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性。通过深入研究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作者:日期: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们认识过程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的无限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更加深刻和完善。我们从整个无限过程中提取一个周期来分析,每一个周期都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号称“两大飞跃”,第一大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大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两次飞跃组成一个具体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无数飞跃组成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形成对事物外部、表面和直观的认识。这是认识的开始,为人类的思维提供了原始的、基本的、第一手的材料。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表现了人的认识是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势。就整个认识过程的发展来说,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片面、表面现象的认识,但是不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人类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已有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改造的结果。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借助于概念进行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肯定和否定的反映形式。任何一个判断,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一系列判断组成的。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已知推出未知,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其主要表现是:一个是依靠感觉器官反映客观事物,一个是依靠大脑的抽象思维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一个是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一个是通过间接的形式反映事物;一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一个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 概述 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意义。了解运动的总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 运动的总规律 第一规律:运动是普遍的 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宇宙的星体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到物体的运动、人们的活动,无不包含着运动的要素。运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也存在于微观世界,甚至存在于思维和感 情的活动中。 第二规律:运动具有有序性 运动现象虽然多种多样,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物体运动时会 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力之间存在着明确 的关系。同时,社会运动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和可预测性。 第三规律:运动具有客观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而是独立于人的意愿 和意识。无论我们是否觉察到,运动仍然在进行,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发展 变化。 认识运动的意义 科学探索 通过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探索。各门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都需要运动的基础知识。从探索宇宙的奥秘到解析微观粒子的行为,运动的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社会发展 认识运动的规律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了解社会运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发展轨迹,预测未来的趋势,为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政策。 人生态度 认识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了解运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确定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起起伏伏,遇到挫折时积极寻求变革,迎接新的机遇。 结论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意义涉及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运动的普遍性、有序性和客观性,同时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对于科学探索、社会发展和个人人生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发展科学,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机遇。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稿)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课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源于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怎样来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从中把握其规律,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首先,一起来看《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上,的这句话就揭示了认识运动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通过认识事物外部特征和现象逐渐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主要涉与两个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负责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理性认识负责把握事物本质。那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关系以与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鼻手(触)。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如天气很暖和,是你的触觉感觉到的;外面的房屋很高则是视觉发挥的作用。因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它是认识运动的起始环节。 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知觉和感觉的不同:认识从个别到全面。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能不能分享一下对大海的认识。 用感觉器官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感认的第二种形式——知觉。事实上,刚刚这个过程并不是知觉,而是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 活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运动知识常常被忽视, 导致运动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认识运动,并合理地进行锻炼,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本文将为您梳理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运动,从而 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状态。 一、身体适应规律 1.1.刺激与适应 身体适应是指身体对于运动刺激做出的反应。当我们进行某项运动时,身体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这些反应 包括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肌肉收缩等。适应是指随着运动的进行, 身体会逐渐适应刺激,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刺激的反应。 1.2.SAID原则 SAID原则是身体适应规律的重要原则,代表了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emands,即“特定适应于强加的要求”。根据这个原则,身 体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刺激会产生特定的适应。比如,长跑会提升心 肺功能,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力量。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 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选择特定的运动方式。

1.3.适应期 适应期是指身体在受到运动刺激后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和恢复的过程。适应期的长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刺激越大, 适应期就越长。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每个训 练周期和适应期,以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损伤和疲劳。 二、运动强度控制 2.1.心率控制 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心率区间对应不同的 训练效果。比如,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主要靠脂肪作为能源,适合减脂 和增加心肺功能;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提高代谢和耐力;高强度 的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 通过测量心率,调整运动的强度,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2.负荷控制 负荷是指运动时对身体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合理的负荷控制能够提高训练效果,过大的负荷则可能导致过度训练 和损伤风险。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 适宜的负荷,逐渐增加负荷,以促进身体适应。 三、运动与营养 3.1.能量供应

2.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运动的规律性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②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③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总结】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醒】对于规律,不能用发明、改变、改造规律,可以用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总结】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环节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篇: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之一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

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认识到实践有哪些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二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