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本品系精制白喉类毒素经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用于预防白喉。

1 毒素制造

1.1菌种

1.1.1 应选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同意的白喉杆菌PW8株,或经由PW8株筛选的产毒高、免疫力强的菌种。必要时可对菌种进行筛选。

1.1.2 菌种宜用冻干法保存。亦可用血清斜面或产毒培养基传代保存,但代数不宜过多。

1.2 培养基

宜用胰酶牛肉消化液培养基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但不得采用马肉或其他马体组织,应尽量减少对人体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不应含有可以引起人体毒性反应的物质。

1.3 毒素

1.3.1 毒素制造过程应严格控制杂菌污染。凡经镜检或纯菌试验发现污染者应废弃。

1.3.2 用于生产的毒素效价不得低于150Lf/ml。

1.3.3培养物加甲醛溶液或甲苯杀菌后进行精制或过滤后进行脱毒。所用化学原料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材料试行标准》。

2 精制

2.1毒素或类毒素可采用硫酸铵活性炭二段盐析法或其他适宜方法精制。

2.2用于精制的毒素或类毒素可多批混合,但不得超过5批。

2.3精制过程应避免染菌,透析过程可加适量防腐剂,有肉眼可见染菌者应废弃。

2.4 化学原料等级应不低于化学纯。

2.5用同一菌种、培养基处方、精制方法制造的类毒素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均匀后除菌过滤者为1批。除菌不彻底者可重滤。

3 类毒素制造

3.1制造过程应减少污染机会,如有肉眼可见染菌应予废弃。

3.2 毒素或精制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甲醛溶液,置适宜温度进行脱毒。精制毒素亦可加适量赖氨酸后再加甲醛脱毒。所用化学原科等级不应低于化学纯。

3.3 脱毒试验

每瓶类毒素或精制类毒素取样,用灭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至100Lf/ml,用体重2.0kg左右的家兔2只,每只动物分别皮内注射上述稀释样品各0.1ml及25倍稀释的锡克毒素0.1ml,于96小时判定结果。样品注射部位须无反应或仅有几无可量的反应,锡克反应须为阳性。

3.4 脱毒不完全者可继续脱毒,必要时可补加适量甲醛溶液。

3.5 用于生产的类毒素效价不应低于100Lf/ml。

3.6 毒性逆转试验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系别:医学系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姓名:王雅玉学号:201102004017 摘要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是将天缺失然受体结合活性的白喉毒素片段或突变体与抗体或细胞因子偶联而得到的一类新型导向药物,它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细胞,通过发挥其ADP 核糖基化活性而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引发细胞凋亡。由于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能高效,特异的杀伤特定靶细胞,而使其在肿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中崭露头角。综述了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白喉毒素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高效、特异地杀灭肿瘤细胞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难题。导向性治疗药物由于可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具有副作用低、高效的特点,因而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导向药物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药物化学家Paul Erhlich提出,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能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导向部分和在导向部分的引导下进入细胞并发挥细胞毒作用的效应部分(图1)。导向部分为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效应部分为放、化疗药物或生物毒素。 免疫毒素是将生物毒素与抗体或细胞因子连接起来的导向药物,又称作生物导弹或毒素。常用的生物毒素包括细菌来源的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假单细胞杆菌外毒素(pseudomonas extoxin.PE),植物来源的蓖麻毒素(ricin)、相思豆毒素(abrin)和其他来源的核酶(ribonuelease)、磷磷脂酶C(phospholipaseC)、补体等。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ONTAK(DAB389-Ⅱ-2)在1999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承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这使免疫毒素的研究者深受鼓舞。本文主要综述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 1.1免疫毒素中的白喉毒素 利用DT分子的3个功能区(A、B、R)在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特点区发挥酶活性,B区具有细胞结合活性,同时有介导A区内吞转移的作用。通过基因重组,将R区突变失活或删除,用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的结构(如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等)取代,此种融合蛋白又称免疫毒素,它对正常细胞不产生毒性,可通过与肿瘤表面受体结合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此外,还可利用DT的高毒性,将编码DT的基因插入肿瘤细胞,并在肿瘤部位稳定表达,使肿瘤细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1.传染源 许多年前,白喉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白喉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疫苗已经广泛应用。自1980年以来,美国只有不到5例的白喉发生,但白喉杆菌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如果没有广泛接种疫苗,会导致此病的暴发流行。近50年中,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正发生在现在的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其他国家。 2.传播途径 白喉杆菌通常是随咳出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此种病菌很少会因接触患者日用物品如衣服、玩具等而传染。通常,病菌在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表面或附近部位繁殖,并引起这些部位感染。有些类型的白喉杆菌可释放毒力极强的毒素,而损伤脑和心脏。 3.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组对白喉杆菌的易感性差别较大。新生儿可通过胎盘及母乳从母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生后3个月显著下降.1岁时基本消失。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增强。感染本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情况与流行特征 白喉在全世界各地都发病,高发区为温带。我国建国前发病

率和病死率都很高,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季节在秋冬季。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年龄明显推迟。 白喉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感染后在局部表层组织内繁殖,往往不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感染部位局部血管充血、扩张,纤维蛋白渗出。细菌外毒素致局部粘膜细胞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菌等凝结形成本病特有的假膜,覆盖在病变表面。假膜周围及其深部组织有明显水肿。咽部的假膜与基部组织粘连很紧,不易脱落。气管粘膜具有纤毛,毒素吸收少,但如假膜脱落可致窒息。外毒素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导致毒血症,以心肌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 白喉的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在症状消失并停药后,每隔一天行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能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应观察1周。如未行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接触者需肌注白喉抗毒素血清1000~2000u,保护期3周。 对白喉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所有物品应予消毒。流行期间不携带婴幼儿外出,小学生暂停上课。 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我国实施的计划免疫程序:应用百白破混合制剂,生后3个月龄开始接种,4、5个月龄各接种一次,每次剂量为0. 5ml,皮下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1.5~2岁时,加强注射一次百白破制剂0. 5ml。成人不需接种。 白喉的治疗: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白喉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 Baihou Kangdusu Diphtheria Antitoxin 本品系由白喉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白喉。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抗原与佐剂 应符合“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规定。 2.2免疫动物及血浆 2.2.1免疫动物 免疫用马匹必须符合“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规定。 2.2.2免疫、采血及分浆分离血浆 按“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免疫血清效价用动物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不低于1100IU/ml时,即可采血。分离之血浆可加入适宜防腐剂,并应作无菌检查(附录Ⅻ A)。 2.3胃酶 进行类A血型物质含量测定,应不高于4μg/ml(附录Ⅸ I) 2.4原液 2.4.1原料血浆 原料血浆的白喉抗毒素效价应不低于1000IU/ml(附录Ⅺ E)。血浆在保存期间,如发现有明显的溶血、染菌及其他异常现象,不得用于制备。 2.4.2制备 2.4.2.1消化 将免疫血浆稀释后,加入适量胃酶及甲苯,调整适宜pH值后,在适宜温度下消化一定时间。 2.4.2.2纯化 采用加温、硫酸铵盐析、明矾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 2.4.2.3浓缩、澄清及除菌过滤 浓缩可采用超滤或硫酸铵沉淀法进行。澄清及除菌过滤后,制品中可加入适量硫柳汞或间甲酚或三氯甲烷作为防腐剂。 纯化后的抗毒素原液应置2~8℃避光保存至少1个月作为稳定期。 2.4.3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5半成品 2.5.1配制 将检定合格的原液,按成品规格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调整效价、蛋白质浓度、pH值及氯化钠含量,除菌过滤。 2.5.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 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朱涛1,朱婉玉2,宇学峰2,毛慧华2,邵忠琦2*(1. 天津科技大学;2. 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天津 30045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 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脱氧胆酸钠(NaDC)在酸性条件下可沉淀蛋白的 原理,对标准蛋白溶液进行酸沉淀处理,考察其蛋白沉淀效果;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 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进行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检测其游离多糖 含量;向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考察其准确度;向标准蛋 白溶液中标加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钠溶液,验证脱氧胆酸钠对于蛋白检测的干扰,考察其耐 用性。结果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经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法处理后,蛋白浓度在100~300 μg/ml范围内,沉淀中蛋白回收率为90%~110%,蛋白浓度大于300 μg/ml的样品时,回收 率显著降低;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上清中多糖回 收率为80%~110%。重复6次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进行游离多糖含量检测, 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5%;当溶液总中NaDC的浓度不高于2%时,对蛋白检测 无干扰。结论 NaDC沉淀法能专一的沉淀蛋白,不沉淀多糖,该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重复性好,可用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游离多糖;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物;脱 氧胆酸钠 A Method for Measuring free Polysaccharide in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onjugate Preparations ZHU Tao1,ZHU Wan-yu 2,YU Xue-feng 2,MAO Hui-hua2,SHAO Zhong-qi 2*(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 Tianjin CanSino Biotechnology Inc,Tianjin 300457)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lysaccharide in the preparations of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RM197) conjugates. METHODS A series dilution of a standard protein solution were prepared and treated with sodium deoxycholate (NaDC) in an acidic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in which proteins can be precipitated efficiently;Free polysaccharide in four meningococcal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答案(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答案(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预防白喉最主要环节及其措施是什么? 本题答案: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白喉的最主要环节。采取的措施有:按计 本题解析: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白喉的最主要环节。采取的措施有:按计划免疫接种百白破类毒素混合疫苗,对易感者也可用精制白喉类毒素制剂;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先用白喉抗毒素;1个月后完成类毒素的全程免疫。 2、单项选择题 白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中毒 性心肌炎 B .肺炎 C .咽喉炎 D .中毒性脑病 E .周围神经麻痹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判断题 白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心肌炎,为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分早、中、晚期三型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问答题 应用白喉抗毒素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注意事项有①早期用药;②根据病情轻重决定使用剂量;③白 本题解析:注意事项有①早期用药;②根据病情轻重决定使用剂量;③白喉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假膜脱落引起呼吸道梗阻的表现;④输注速度宜慢,输血清时不宜过量以免产生毒害作用;⑤应询问过敏史,做皮肤过敏试剂;⑥过敏者应采用脱敏疗法注射。 5、多项选择题 白喉杆菌的特点为( )A.呈杆状,一端或两端稍肥大 B.革兰染色阳性 C.产生强烈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 D.外毒素抑制被染组织细胞的蛋白合成,导致细胞死亡 E.对热、化学药品抵抗力弱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单项选择题关于白喉的治疗,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B.合用抗毒素与抗生素 C.单独用抗毒素 D.单独用抗生素 E.尽快行气管切开术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填空题 白喉的特征性损害是______________。 本题答案:假膜 本题解析:假膜 8、填空题 白喉外毒素自局部吸收后,经_____________到全身各组织并与组织细胞结合,引起___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最敏感,_____________等处病变也较显著。 本题答案:淋巴和血液;多脏器病理变化;心肌;末梢神经;肾及肾上腺 本题解析:淋巴和血液;多脏器病理变化;心肌;末梢神经;肾及肾上腺

白喉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白喉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总则 (一)目的为规范本本中心应对白喉疫情的规范处置,提高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二)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福建省白喉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永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三)分级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即可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我市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故在我市发现 1 例及以上白喉病例即视为暴发,并同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开展白喉的相关信息报告工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白喉疫情波及2 个以上县(市),且1 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 倍以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白喉发病水平超过前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 倍以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白喉非疫区(指过去连续三年无病例发生的县)发生首例病例,由市卫生局确认。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市发生白喉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各司其责、快速反应、分工协作。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二、组织 (一)中心设立应急指挥部,组织机构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负责部署本中心在本市发生白喉疫情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传染病防制科负责开展白喉疫情的日常监测;负责发生白喉疫情时的现场调查处理工作。 (三)检验科负责现场样品的采集、检测及送样。 (四)健康教育与促进科负责白喉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事件相关信息的报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本品系精制白喉类毒素经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用于预防白喉。 1 毒素制造 1.1菌种 1.1.1 应选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同意的白喉杆菌PW8株,或经由PW8株筛选的产毒高、免疫力强的菌种。必要时可对菌种进行筛选。 1.1.2 菌种宜用冻干法保存。亦可用血清斜面或产毒培养基传代保存,但代数不宜过多。 1.2 培养基 宜用胰酶牛肉消化液培养基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但不得采用马肉或其他马体组织,应尽量减少对人体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不应含有可以引起人体毒性反应的物质。 1.3 毒素 1.3.1 毒素制造过程应严格控制杂菌污染。凡经镜检或纯菌试验发现污染者应废弃。 1.3.2 用于生产的毒素效价不得低于150Lf/ml。 1.3.3培养物加甲醛溶液或甲苯杀菌后进行精制或过滤后进行脱毒。所用化学原料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材料试行标准》。 2 精制

2.1毒素或类毒素可采用硫酸铵活性炭二段盐析法或其他适宜方法精制。 2.2用于精制的毒素或类毒素可多批混合,但不得超过5批。 2.3精制过程应避免染菌,透析过程可加适量防腐剂,有肉眼可见染菌者应废弃。 2.4 化学原料等级应不低于化学纯。 2.5用同一菌种、培养基处方、精制方法制造的类毒素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均匀后除菌过滤者为1批。除菌不彻底者可重滤。 3 类毒素制造 3.1制造过程应减少污染机会,如有肉眼可见染菌应予废弃。 3.2 毒素或精制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甲醛溶液,置适宜温度进行脱毒。精制毒素亦可加适量赖氨酸后再加甲醛脱毒。所用化学原科等级不应低于化学纯。 3.3 脱毒试验 每瓶类毒素或精制类毒素取样,用灭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至100Lf/ml,用体重2.0kg左右的家兔2只,每只动物分别皮内注射上述稀释样品各0.1ml及25倍稀释的锡克毒素0.1ml,于96小时判定结果。样品注射部位须无反应或仅有几无可量的反应,锡克反应须为阳性。 3.4 脱毒不完全者可继续脱毒,必要时可补加适量甲醛溶液。 3.5 用于生产的类毒素效价不应低于100Lf/ml。 3.6 毒性逆转试验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资料(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资料(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对白喉的预防正确的是( )A .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B .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病人鼻咽分泌物及用品进行消毒 C .3、5、6月龄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 D .接触者检疫7天 E .带菌者可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7天 本题答案:A,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单项选择题 男,6岁,突发高热、咽痛、乏力、恶心呕吐3小时于2003年2月15日入院,查体:体温39.8℃,呼吸20次/分,扁桃体中毒红肿,上覆乳白色假膜,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双肺未闻及杂音。血象:白细胞15109/L ,中性0.85。 为明确诊断白喉做细菌学检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于假膜与黏膜交界处取材 B .涂片染色后镜检,查出白喉杆菌即可确诊 C .需要与非致病的类白喉杆菌鉴别:行细菌培养和毒力试验 D .用荧光素标记白喉抗毒素染色,荧光显微镜检出白喉杆菌即可诊断 E .用2%亚碲酸钾液涂于患者假膜上,10~20分钟后,观察假膜颜色变化亦可作辅助诊断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7—1995 前言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尽量结合我国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学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2 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见附录A。 3.3.2 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3.3 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见附录C。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有3.2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参考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3.3.3任何一条者。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减少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不良反应的合理

浅谈摘要本文概述了接种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dt)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建议。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众与医生对免疫计划的接受程度,而影响常规疫苗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与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相关的安全性。以百日咳菌苗为例,在某些国家,因大部分人群拒绝接种而造成百日咳病例增加。有时为了减少不良反应而修改免疫接种计划,这也会造成发病率增高。最近在独联体国家发生的白喉流行就是例子,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低免疫覆盖率及为防止不良反应而将成人型破伤风-白喉类毒素(td)用于儿童初免而造成的。td因白喉类毒素含量少而不能诱发长期保护作用。因此,为了使大规模接种获得成功,应尽量减少不良反应。dtp的不良反应通常被归咎于百日咳组分,但dt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一些国家研制和批准使用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dtp(dtap)最终将取代dtp,提高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纯度,应能减少

dtap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目前在大多数dtp和dtap中所使用的dt,与dtap中高度纯化的百日咳无细胞组分(>90%)相比是部分纯化的(抗原纯度约为60%)。有足够的数据表明dt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菌苗中存在高比例的污染物辅助抗原所致;也有报道表明,不良反应与高水平的全身性抗毒素抗体的存在有关。 大多数早期研究是用甲醛处理后提纯的“所谓的高度纯化类毒素”,它含有能与类毒素共价结合的反应原性污染抗原,或使用部分精制的毒素,这在当时(1938年)被认为是高度纯化的制品。后来,更加纯化的毒素是由发酵罐培养的细菌生产的。在本文中,作者综合了有关dt不良反应的现有资料以期获得有用信息,以便能够采用合理的方法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白喉类毒素的不良反应。 类毒素的不良反应 对类毒素和灭活和减毒菌苗发生的反应已有许多报道。局部和全身性速发型过敏反应常常是由ige抗体介导的,而迟发型过敏

白喉

中文名称:白喉英文名称:diphtheria定义: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儿科疾病(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病原体 病理病因 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预防保健 并发症 儿童白喉 其他相关 基本信息 疾病名称:白喉 英文名:diphtheria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传染科耳鼻喉科 症状体征:发热、心律失常、紫绀、恶心与呕吐[1] 基本概述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 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该病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 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题及答案模拟考试卷.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白喉考试题及答案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下列哪些疾病的治疗首选青霉素( )A .白喉 B .钩体病 C .流脑 D .伤寒 E .霍乱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喉白喉多为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 本题答案: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原发性 本题解析: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原发性 3、问答题 白喉的假膜有何特征? 本题答案:白喉假膜呈灰白色,质地致密与粘膜下组织等紧密粘连,难拭 本题解析:白喉假膜呈灰白色,质地致密与粘膜下组织等紧密粘连,难拭去,勉强剥离可致出血。 4、填空题 白喉外毒素自局部吸收后,经_____________到全身各组织并与组织细胞结合,引起_____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最敏感,_____________等处病变也较显著。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淋巴和血液;多脏器病理变化;心肌;末梢神经;肾及肾上腺 本题解析:淋巴和血液;多脏器病理变化;心肌;末梢神经;肾及肾上腺5、单项选择题 如图所示,关于白喉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白喉杆菌有芽孢 B.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阴性,能释放内毒素 C.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能释放外毒素 D.白喉杆菌为厌氧菌 E.白喉杆菌为需氧菌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填空题 白喉杆菌侵入_____________,分泌______________,使局部和周围组织坏死,形成______________。 本题答案:特殊的外毒素;上呼吸道粘膜表层组织内繁殖;急性假膜性炎症 本题解析:特殊的外毒素;上呼吸道粘膜表层组织内繁殖;急性假膜性炎症7、问答题 简述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制。 本题答案:外毒素为不耐热的多肽,含有A、B两个片段。B片段与粘膜 本题解析:外毒素为不耐热的多肽,含有A、B两个片段。B片段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输送有毒性的A片段进入细胞内,A片段可灭活tRNA移位因子(转位酶Ⅱ,EF-2)及延长因子,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坏

白喉病原学检测

白喉病原学检测方法 病原学操作细则 1 目的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2 适用范围 本操作细则适用于白喉杆菌的分离。 3 职责 检测人员:负责按照本操作细则对白喉杆菌的培养。 复核人员:负责对白喉杆菌菌的培养操作是否规范及细菌生长状态进行复核。 科室负责人:负责对科室综合管理。 4 方法原理 白喉杆菌在适应的培养基能良好生长。 4.1 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4.2 标本的采集 4.2.1 病人 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管内同时送检。 4.2.2 带菌者或疑似病人 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检。 4.3 鼻咽拭子接种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等作细菌培养观察鉴定 4.3.1 菌型 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人字形、栅栏状。庞氏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4.3.2 培养及生化特性 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血环。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菌落呈中心黑色或灰黑色,边缘带灰色。在尿素卵黄双糖培养基上,经37℃12~48h培养后可做初步鉴定。白喉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一般不分解蔗糖。不产生吲哚,能还原硝酸盐,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重型白喉杆菌能分解淀粉、糖原和糊精,迟缓分解蔗糖。依据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可将白喉杆菌分为轻、中、重三型。 4.2 毒力试验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因素为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白喉杆菌不是所有菌株都有毒力,只有那些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毒力试验可测定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4.2.1 艾立克(Elek)氏平板毒力试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