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

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朱涛1,朱婉玉2,宇学峰2,毛慧华2,邵忠琦2*(1. 天津科技大学;2. 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天津 30045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

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脱氧胆酸钠(NaDC)在酸性条件下可沉淀蛋白的

原理,对标准蛋白溶液进行酸沉淀处理,考察其蛋白沉淀效果;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

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进行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检测其游离多糖

含量;向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考察其准确度;向标准蛋

白溶液中标加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钠溶液,验证脱氧胆酸钠对于蛋白检测的干扰,考察其耐

用性。结果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经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法处理后,蛋白浓度在100~300

μg/ml范围内,沉淀中蛋白回收率为90%~110%,蛋白浓度大于300 μg/ml的样品时,回收

率显著降低;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上清中多糖回

收率为80%~110%。重复6次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进行游离多糖含量检测,

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5%;当溶液总中NaDC的浓度不高于2%时,对蛋白检测

无干扰。结论 NaDC沉淀法能专一的沉淀蛋白,不沉淀多糖,该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重复性好,可用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游离多糖;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物;脱

氧胆酸钠

A Method for Measuring free Polysaccharide in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onjugate Preparations

ZHU Tao1,ZHU Wan-yu 2,YU Xue-feng 2,MAO Hui-hua2,SHAO Zhong-qi 2*(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 Tianjin CanSino Biotechnology Inc,Tianjin 300457)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lysaccharide in the preparations of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RM197) conjugates. METHODS A series dilution of a standard protein solution were prepared and treated with sodium deoxycholate (NaDC) in an acidic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in which proteins can be precipitated efficiently;Free polysaccharide in four meningococcal

1polysaccharide – CRM197(type A、C、Y、W135)conjugate prepa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separating the conjugates and free polysaccharide through NaDC precipitation,. The accuracy, repeat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 NaDC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tudy. RESULTS The protein recovery was over90% by NaDC precipitation when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100~300 μg/ml. The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would be remarkably reduced when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300 μg/ml. The recovery of free polysaccharide in the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CRM197 conjugates, determined using the spiked samples, was 80%~110%.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the method was <15%. NaDC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protein assay at the concentration lower than 2%. CONCLUSION The NaDC precipitation method is accurate, fast and highly reproducible, and can be use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lysaccharide in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CRM197 conjugate preparations.

KEY WORDS: Meningoccocal polysaccharides; Diphtheria toxoid (CRM197); Free polysaccharides ; Polysaccharide –CRM197 conjugates; Sodium deoxycholat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流脑疫苗有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主要预防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感染。白喉类毒素CRM197是生产结合疫苗常用的载体蛋白之一,将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和CRM197偶联,可以改变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质,诱导出免疫记忆及增强所产生抗体的亲和力。这种多价流脑结合疫苗在婴幼儿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能够提供长期的保护作用。

多糖-蛋白结合物是结合疫苗中的主要保护抗原,未被结合的游离多糖若超过一定比例,则会对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游离多糖含量是结合疫苗生产中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同时也是评价产品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常用的检测游离多糖的方法有乙醇分步沉淀法[1]、疏水作用色谱(HI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繁琐,耗时长,重复性不好等缺点。有文献报道[2,3]脱氧胆酸钠可用于b型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游离多糖的检测,文中提到脱氧胆酸钠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随着pH值的降低,逐渐形成胶团并专一吸附沉淀蛋白质,对游离多糖无沉淀作用,由此达到使结合态

作者简介:朱涛,男,教授,研究方向:疫苗学及生物制药工程 E-mail:tao.zhu@https://www.docsj.com/doc/2011947496.html,

通讯作者:邵忠琦,男,博士,研究方向:疫苗研发及分子生物学 E-mail:zhongqi.shao@https://www.docsj.com/doc/2011947496.html,

多糖与游离态多糖分离的目的。但文献中报道的为b型嗜血杆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的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它多糖和不同蛋白载体的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分析还有待进一步证明。这里,我们通过对文献报道方法的改进,建立了一种可以用于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检测的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并对该方法的准确度,重复性和耐用性等进行了验证。

1.实验材料

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A群、C群、Y群、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及其衍生物,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均为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备。

牛血清白蛋白(BSA),购自Solarbio;唾液酸、D-核糖、NaDC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磷酸二氢钾,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主要仪器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型号Genesys 10s,购自美国热电公司;pH计,型号PB-10,购自瑞士梅特勒公司;台式冷冻离心机,型号sigma 3k15,购自美国Sigma 公司;单道可调微量移液器,规格20-200 μl、100-1000 μl、1000-5000 μl,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

2. 检测方法

2.1 多糖含量测定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多糖含量用磷测定法[4]检测,其中磷含量与多糖含量的换算系数为13.3,即多糖含量=磷含量×13.3;

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多糖含量用唾液酸法[5]检测,其中唾液酸与多糖含量的换算系数分别C群多糖含量=唾液酸含量/0.85,Y 群或W135群多糖含量=唾液酸含量×1.8。

2.2 蛋白含量测定

四种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的蛋白含量均用Lowry法[6]检测。3. 脱氧胆酸钠沉淀法的建立

3.1 标准蛋白溶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00、200、250、300、400、500 μg/ml),用微量移液器取供试品溶液3.0 ml于离心管中,平行两管。每管加0.6 ml 1%NaDC,冰浴30 min,用0.1M HCl 调样品pH值至2.0-2.5,混匀,此时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将处理好的样品置于离心机内,4℃,高速离心(转速约9000 g左右),时间为30 min。离心结束后弃去上清,沉淀用0.1M NaOH复溶至3.0 ml,检测沉淀中的蛋白含量,考察蛋白沉淀效果。

3.2 方法的准确度验证

取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溶液,用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分别进行处理,过程同3.1,检测沉淀中的多糖和蛋白含量。通过下列公式计算蛋白沉淀率及游离多糖含量,当蛋白沉淀率≥90%,实验成立。

由于钼酸铵定磷法以及唾液酸法的标准曲线最低点较高,上清中的多糖含量无法达到标准曲线下限,故检测沉淀中的结合多糖含量,再通过计算得出游离多糖含量。

蛋白沉淀率(%)=M1/M×100%

式中 M1为沉淀中的蛋白含量;

M为样品总蛋白含量。

结合多糖含量(%)=A1/A×100%

游离多糖含量(%)=1-结合多糖含量(%)

式中 A1 为沉淀中的多糖含量;

A为样品总多糖含量。

在这四种血清型的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标加其相应血清型的

多糖衍生物,再用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处理,过程同2.1,检测游离多糖含量。

将加标后的溶液游离多糖检测值减去加标前的游离多糖值与标加多糖值作

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

3.3 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用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分别处理四种血清型的结合物,测量其游离多糖含量,

重复该试验6次,考察该方法的重复性。

3.4 方法耐用性

由于反应过程中会添加脱氧胆酸钠,所以需考察脱氧胆酸钠对蛋白含量检测

的干扰。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反应过程中,脱氧胆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理论上应全部

沉淀,故通过添加量及最终溶液体积计算,沉淀中的脱氧胆酸钠含量最高为2%,

故向标准蛋白溶液中标加脱氧胆酸钠的浓度分别为0.125%、0.25%、0.5%、1%、

2%的脱氧胆酸钠溶液,检测蛋白含量,考察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钠是否对蛋白

含量检测有干扰。

4. 结果与讨论

4.1 标准蛋白溶液经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处理后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标准蛋白溶液浓度在100-300 μg/ml之间的样品,回收率均在90%以上,蛋

白浓度大于300 μg/ml的样品,回收率则显著降低(表1)。因此,采用脱氧胆

酸钠沉淀法进行样品检测时,蛋白浓度应控制在300 μg/ml以内。

表1 标准蛋白溶液经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处理后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Tab. 1 Protein recovery after precipitation with NaDC

标准蛋白溶液浓度

100 200 300 400 500 (μg/ml)

沉淀前(μg/ml)87.36 188.4 279.1 429.5 501.4

沉淀后(μg/ml)82.98 190.6 256.6 198.1 207.0 回收率 94.99%

101.2%

91.92%

46.13%

41.28% 4.2 方法的准确度检测结果

向四种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中分别标加已知量的多糖衍生物,

经过脱氧胆酸钠沉淀法处理后,检测其游离多糖含量,回收率均在80%~110%之

间(表2),准确度良好。

表2 结合物标加多糖衍生物后经NaDC 酸沉淀法处理后多糖含量的检测(μg)

Tab. 2 Polysaccharide recovery in the conjugate preparations spiked with polysaccharide after precipitation with NaDC

样品

多糖衍生物

标加量,μg

处理后上清多糖含量, μg 平均值

(μg/ml)

回收率1 2 3

MenA-CRM

0 0 0 0 0 —

180 211.2 153.0 167.3 177.2

98.44% MenC-CRM

0 16.43 43.46 31.17 30.35 —

180 174.9 195.4 184.3 184.9 85.84% MenY-CRM

0 10.69 10.69 7.83 9.74 —

150 187.8 178.0 156.9 174.2 109.7% MenW-CRM

0 79.92 51.90 35.64 55.82 —

120 226.5 165.6 163.6 185.3 107.9% 4.3 方法的重复性检测结果

由于样品游离多糖含量是由结合多糖计算得到的,故其方法重复性通过结合多糖数据来体现。实验结果(表3)表明四种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结合物6次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重复性良好。

表3 方法重复性验证结果

Tab. 3 Free polysaccharide measurement and repeatability validation

样品

测试结果

平均值 SD RSD 1 2 3 4 5 6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多糖

(μg/ml)

91.3 119 96.4294.1691.1795.23 97.9 10.558 10.79%游离多糖

(%)

54.41 40.5851.8652.9954.4852.4551.13 — —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多糖

(μg/ml)

135.3 140.7142.1136.6139.4 140.5 139.1 2.619 1.88%

游离多糖

(%)

7.83 4.16 3.20 6.95 5.04 4.29 5.25 — —

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多糖

(μg/ml)

91.31 87.6687.0388.8894.34 87.32 89.4

2.874

3.21%游离多糖

(%)

8.95 12.5913.2211.37 5.93 12.9310.83 — —

W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多糖

(μg/ml)

89.26 92.3996.2497.9791.98 93.72 93.6

3.131 3.34%游离多糖

(%)

16.29 13.359.74 8.12 13.7412.1012.22 — —

4.4 方法耐用性检测结果

向标准蛋白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钠溶液,检测蛋白含量,蛋白回收率为100%-120%之间,因此可判定在浓度不高于2%的条件下脱氧胆酸钠对蛋白检测没有干扰(表4),耐用性良好。

表4 干扰实验结果

Tab. 4 Protein assay in the presence of NaDC

样品添加脱氧胆酸钠浓度蛋白含量(μg/ml)回收率

标准蛋白溶液

0 53.43

— 2% 60.23

112.7% 1% 58.07

108.7% 0.5% 57.33

107.3%

107.4%

0.25% 57.37

0.125% 55.19 103.3% 5. 讨论

在结合疫苗的制造工艺中,尤其是采用大分子多糖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将结

合多糖与游离多糖完全分离。在疫苗的长期放置过程中,结合物也可能出现多糖

链的断裂,产生新的游离多糖,同时会引起聚合物分子大小的变化。所以在结合

疫苗的生产和稳定性研究中,游离多糖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脱氧胆酸钠沉淀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检测游离多糖的方法,相比较于其他方法,它具有反应时间短、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我们在文献报道方法的基

础上,通过一系列改进和验证实验,证明了该方法适用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

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的检测。此外,本研究中样品的多糖含量是

通过磷测定法和唾液酸测定法检测得到,两种方法均为化学方法,灵敏度较低,无法直接检测上清中的多糖含量(即游离多糖部分)。这两种多糖检测方法将来

有可能被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如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所替代,直接检测上清中

的多糖含量。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为抗原-抗体反应,可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

进一步增加检测的准确度。

6. 参考文献

[1] ZHU W, YU S L, ZHU W Y et al.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polysaccharides in Group A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tetanus toxoid combination [J]. Progress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微生物免疫学进展),2002,30(4):29-32.

[2] YUAN J, LI X G, QU M X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lysaccharide Conetent in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by Acid Precipitation with Sodium Deoxycholate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中

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10):1224-1226.

[3] Guo YY,Anderson R,Mclver J,et al.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measuring unconjugated capsular polysaccharide(PRP)of Haemophilus influenza type b in PRP- tetanus toxid conjugate waccine [J] . Biologicals,1998,26(1):33-38.

[4] Ch. P(2010)VolⅢ(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三部)[S].2010: appendx 48.

[5] European Pharmacopoeia[S]. 7.0:143.

[6] Ch. P(2010)VolⅢ(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三部)[S].2010: appendx 34.

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操作规范详解知识

附件7 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操作规范 一、脑膜炎奈瑟菌鉴定程序和标准 1、脑膜炎奈瑟菌细菌鉴定程序 脑膜炎奈瑟菌的鉴定通常是通过在CAP和BAP上生长物通过革兰染色镜检和生化反应检测以确定是否为脑膜炎奈瑟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脑膜炎奈瑟菌分群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分群。 图xx 脑膜炎奈瑟菌鉴定程序 2、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确诊实验室检测 疑似流脑病例具有以下实验室检测结果之一,即可确诊: 1.培养:自脑脊液或血液标本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 2.乳胶凝集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脑脊液标本乳胶凝集检测结果

阳性,目前Bio-Rad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能检测A群、B群、C群和W135/Y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 3.PCR检测:脑脊液标本或血液标本PCR扩增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DNA 片段阳性。通过ctrA基因扩增,鉴定脑膜炎奈瑟菌,通过扩增orf-2、sia D(B)、sia D(C)、sia D(Y)、sia D(W135)等基因片段鉴别不同的血清群,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出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 4.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增高: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增高。

二、脑膜炎奈瑟菌标本接种培养 (一)脑脊液标本 1.脑脊液标本预处理 脑脊液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立即离心,2000rpm,20min,用巴斯德吸管吸取上清,进行乳胶凝集实验检测抗原。离心后的沉淀进行剧烈振荡或充分混合。取1滴沉淀准备革兰染色,1滴划线接种原始培养基。(注意:如果获得的脑脊液不足1mL则不进行离心,直接用其进行革兰染色和涂板培养)。 2. 脑脊液标本初代培养脑膜炎奈瑟菌的初代接种培养基为巧克力琼脂平板。将离心后的脑脊液标本沉淀滴加至巧克力琼脂平板,取菌环划线接种。置5%的CO2孵箱或燃有蜡烛的烛缸中培养。也可将一些沉淀接种备用肉汤培养基(如脑心浸液肉汤培养基),进行孵育培养。如果用T-I培养基进行运输,在孵育24h后,用无菌的针或注射器转移100 μl T-I培养基的液体部分到BAP及CAP 上,并划线分离。 3. 脑脊液标本革兰染色(Hucker 改进方法) 脑脊液标本离心沉淀物革兰染色或采用乳胶凝集方法检测CSF中特殊的抗原成分两种检测方法,可作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的初步诊断。即使标本培养阴性,革兰染色或乳胶凝集检测结果阳性或其中任何一个检测结果阳性即可以作为感染的证据。 (1)脑脊液标本离心,2000rpm,20min。 (2)酒精清洗并干燥的玻片,滴加1滴~2滴沉淀物,允许多滴汇集成一个大滴,不要铺开液体或使用过高浓度的沉淀物。可能的情况下,在生物安全柜中风干玻片。 (3)将玻片三次快速通过火焰以固定涂片,不应该灼干。也可以使用异丙醇(95%-100%)固定。 (4)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玻片,1min。流水冲洗玻片1min,并去除多余的水分。 (5)革兰氏碘液染色玻片,1min。流水冲洗玻片并干燥。 (6)95%的乙醇脱色(5s-10s足够)。 (7)番红精复染20s-30s或用酚红复染10s-15s。流水冲洗玻片并拭干玻片。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是什么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是什么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这个又长又拗口的名词是什么?在第一眼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拒绝的。但是,这种疾病又确确实实的存在在我们的周围,并且在肆虐的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关于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的相关知识。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由大量细菌内毒素损伤微循环 血管引起DIC而发病。 主要表现: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弗(Waterhouse Friderichsen)综合征。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凶险,死亡率高。 脑膜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抽搐,脑脊液蛋白量增高的症状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昏迷和脑脓肿的症状,

治疗脑膜炎常常会结合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双球菌的感染所致败血症往往是引发寒战、高热、甚至是皮疹的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疼痛和肝脾肿大的症状,患者往往还会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是四肢乏力,呼吸困难的症状。 脑膜炎合并双球菌败血症往往还会出现一些脓性的分泌物,双球菌败血症的患者是会由于感染而继而引发脑膜炎的,比较严重的或者是长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黄疸。 治疗脑膜炎一定要治疗其原发疾病败血症,败血症的治疗一定是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体质好坏进行治疗的。往往都需要使用特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时还需要给予能量合剂,人血白蛋白。 常用于治疗败血症的药物主要有盐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等等,患者千万不要自行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要多吃黄色的食物,多吃红色水果,水果也要根据体质选择性食用。此外,抗氧化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败血症。 看到了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的知识,相信大家也有所收获了,败血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治愈,因此,大家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平时多多运动,定时体检。一旦察觉自己有所异常,最好去医院进行治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导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方法。……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 1.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并不是一种常见药物,但能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服用药物后,两性霉素B会与病菌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强其通透性,使其外渗而死亡。若服用药物后,患者无明显治疗效果,要改用其他药物治疗疾病。 2.氟康唑

氟康唑具有杀菌作用,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物。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不仅可抑制麦角甾醇,而且能抑制细胞色素 P依赖酶,达到缓解持续性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治愈疾病的功效。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不要长期服用,若出现呕吐严重、肝脏受损严重的情况,要停止服用药物。 3.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不可以单独使用,长期单独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后,氟胞嘧啶抑制真菌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服用此药时,要同时服用两性霉素B,这样药效才显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一旦确诊疾病,患者就应马上根据医生指导用抗真菌法进行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注意的事项有:第一,总疗程为2.5-11个月;第二,症状消失后,患者用药剂量要减少,直至痊愈;第三,脱水剂可治疗颅内压增高者,常见脱水剂有甘露醇及呋塞米;第四,颅内脑脓肿应考虑行手术治疗;第五,严重脑积水不仅要行手术治疗,而且要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愉快的生活。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感控新青年5月14日 来源丨中华内科杂志2018 年5月第57 卷第5期 作者丨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吕晓菊章强强俞云松周志慧刘焱斌蔡卫平 李若瑜张文宏张福杰吴昊徐英春卢洪洲李太生 代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引言 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的实践指南”[1],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2],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临床实施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的内容。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3],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

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4-8];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9-13]。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14-16],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格特隐球菌虽好发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但有明显地域性,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过近年来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也有发生。我国则以新型隐球菌感染为主,格特隐球菌少见。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脑膜炎分类

?脑膜炎分类: ?化脓性脑膜炎—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如流行性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布氏杆菌、真菌(机会感染)等引起 流脑 一、主要特点 1.发病冬春季(1-4月),儿童,中小城市、农村。 2.症状:突然发热(高热)、寒战、伴头痛、呕吐 (喷射性呕吐)、拒乳、乏力、肌肉酸痛、烦燥、 尖叫、神志淡漠、双目发呆、嗜睡; 3.体征:项背疼痛、颈强直、囟门紧张;玫瑰疹、瘀 点、瘀斑(结膜、口粘膜);休克、DIC (精神差、苍白、发绀、四肢厥冷、脉细) 4.危害:50%-90%死亡率,现已降至5%以下; 后遗症:脑积水、颅神经麻痹、脑梗死 二、发病机理 病人 传染源脑膜炎双球菌 带菌者 飞沫传播(咳嗽、喷嚏) 传染过程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6月-10岁 (6月前少,母体抗体)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病人/带菌者→飞沫→易感者→细菌寄生在鼻咽部粘膜(卡他性炎)→抵抗力低下时入血→菌血症(或败血症)→脑膜炎 三、发病机制 侵入鼻咽部咽痛.充血.分泌物增加呼吸道传播 菌血症寒战、发热 败血症在血液内繁殖,释放内毒素→内皮损伤,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出血→DIC,微循环障碍,休克→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肾上腺出血,心肌损害 定位于脑膜脑脊膜化脓性炎症→波及颅神经 五、临床病理联系 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 脑膜刺激征项背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Kernig’征(屈髋伸膝征)阳性

颅神经麻痹耳聋、视力下降、斜视、面瘫 脑脊液变化压力增高,混浊,脓细胞、蛋白 增高,葡萄糖下降,涂片阳性 乙脑 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病理特点是脑实质神经细胞变性、坏 死为主的炎症。 一、临床特点 1、发病:夏秋季(7-9月),儿童(10岁以下) 热带、亚热带 2、症状:突发高热,7-10天,持续不降;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伴惊厥、 抽搐,或脑膜炎刺激征,或中枢性 呼吸主衰竭,或其它神经症状 4、后遗症:失语、痴呆、耳聋、癫痫、强直痉挛 5、CNS:抗体升高,Pro、Cl-正常,葡萄糖正常 人 传染源乙型脑炎病毒 动物(家畜、家禽) 蚊虫叮咬 传播途径 库蚊可经卵传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10岁以下 ?发病机制: ?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或中间宿主→蚊虫叮咬→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 内繁殖→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隐形感染或侵入CNS致病 五、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流脑乙脑 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乙脑病毒 传染途径呼吸道虫媒、蚊类为媒介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家畜、家禽、人 流行特点冬春、幼儿、散发夏秋、儿童、亚热、热带 临床特点颅内高压和脑膜刺嗜睡、抽搐、昏迷等脑 激征为主实质损害为主 病理特点脑、脊髓膜急性化脑实质NC变性坏死为 脓性炎主的炎症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综述) 2014-08-14 少年春衫薄丁香园神经时间 近期medscape 发表综述,回顾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现行治疗指南的证据基础。 隐球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一百万的新发感染病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位居死亡率的第四位,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此病。播散性隐球菌病,在津巴布韦,是脑膜炎的首要病因;在马拉维,占脑膜炎病例的40%。 隐球菌病由隐球菌属的厚荚膜酵母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新型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5 型:A、B、C、D 及A/D ,其中血清型B 和C 即为格特隐球菌,A 为新型隐球菌grubii 变异型,D 为新生变种。 根据分子序列分析,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两个不同的变种。每个变种可进一步分为4 个主要的分子亚型,其生态龛各不相同。 新型隐球菌表现为全球分布,可见于鸽子排泄物、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格特隐球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于尤加利树中。其它类型的隐球菌,如albudius 隐球菌、laurentii 隐球菌和luteolus 隐球菌等,较少在人类中致病。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1894 年,一名31 岁患有播散性疾病的妇女,从其胫骨中分离出了隐球菌,从而确定隐球菌可在人类中致病。 1905 年,von Hansemann 首先描述了隐球菌所致脑膜脑炎的病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之前,隐球菌较少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 AIDS 的流行,导致了隐球菌病的病例迅速增长。在美国,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时代以前,86% 的隐球菌病见于HIV 感染患者;每年HIV 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 例/1000)显著高于非HIV 患者(0.9 例/10 万)。 对于非HIV 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质器官移植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 HAART 治疗的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在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其它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仍然较为稳定。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隐球菌病是HIV 感染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在南非的HIV 成人患者中,发病率为95~ 120 例/10 万;在AIDS 患者(定义为CD4 < 200 个细胞/mm3)中,发病率为14 例/ 1000。 在东南亚,每年新增超过10 万例的隐球菌病;在亚洲,隐球菌病的疾病负担在AIDS 患

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学名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奈瑟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简称为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因其所导致的脑膜炎而闻名。它只感染人类,并无寄生的动物,是唯一令细菌性感染脑膜炎成为流行病的病菌。 临床: 1.脑膜炎是最为人知的情况。最初发病时不会出现脑膜炎特有的病征,并会迅速由发热、头痛及颈部僵直发展至昏迷及死亡。病发的死亡率约为10%。怀疑患有脑膜炎会是临床急症及须接受立即的检查。 2.败血病较少受人重视,但却会令婴儿死亡。由于没有其他脑膜炎的病征,在身上出现的紫斑很容易被忽略。败血病在发病后的几小时内的死亡率约为50%。任何人出现的皮疹若被玻璃压过后而不会呈现白色,建议须立即前往医院求医。[1]并非所有出现紫斑都是因败血病所致,但其他的病因(如自发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或类过敏性紫斑症)均需要接受检查。 3.沃特豪斯-弗里德里克森二氏综合症(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WFC)是一种因突然的感染而引致大量及双侧的肾上腺出血。这种情况会导致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休克,肢体末端坏死(gangrene change)广泛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以及全身广怖的紫斑(purpura)。 菌株 脑膜炎双球菌有13种不同的血清群,根据它们多糖类荚膜的抗原性结构而分类。五个血清群:A型、B型、C型、Y型及W135型差不多是造成所有人类患病个案的血清群。 A型:一般在下撒哈拉的非洲国家出现,建议前往该地区前先接受A型及C型的疫苗接种。B型:最为至命的菌株,在英国的病症中有40%就是由此菌株造成。由于B型有着能改变的特性,使该地未能研制普遍对抗此株的疫苗。但是在新西兰已发展出及使用一种名为MeNZB的疫苗,能抵抗某些特定的B型脑膜炎双球菌。 C型:在英国未有适合婴儿的疫苗前,造成该国约60%的婴儿病症。初期非结合型的A型及C型的疫苗对2岁以下的婴儿没有效用,而结合型的疫苗则能诱发婴儿的免疫系统。 W135型:对前往麦加朝圣的人造成麻烦,沙特阿拉伯经已规定所有欲前往朝觐的人须有接受W135型的疫苗的证明。 Y型:过往十年在北美洲引发病症。 现时美国有两种疫苗可以阻止脑膜炎双球菌疾病。“美那克查(Menactra?)”适合11-55岁的病人,而“美诺蜜(Menomune?)”则适合其他年龄及旅行者。另外,亦有两种四价的脑膜炎双球菌疫苗(专针对A型、C型、W135型及Y型),分别为MCV-4(一种由赛诺菲·巴斯德发售的结合型美那克查疫苗)及MPSV-4(一种由赛诺菲·巴斯德发售的美诺蜜多糖疫苗)。 一项研究指出,在比较两种疫苗后,76%的病人在使用MCV-4三年后仍然有保护(若与对照比较则有63%),但却只有49%正在使用MSPV-4有保护(与对照比较有31%)。[8]这表示须给予在使用疫苗时间性的建议,因现时仍未有任何证据显示疫苗能有多于三年的保护。

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摘要]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主要预防措施为注射流脑疫苗本从从疾病概况、流脑的疫情处理预防、流脑疫苗供应情况及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讨论了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m)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儿童,但近几年,临床上成年人发病越来越多,且病死率高。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部分地区还有暴发疫情出现,流行菌群也可能正在发生变迁。要做到针对性地改进防控策略,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需要进一步了解流脑的疾病概况,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本文就流脑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1 疾病概况 流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脑膜炎双球菌主要包括 A、B、C、D、X、Y、Z、E、H、I、K、L、W 共13个菌群[2]。流脑的发病周期大约为3~5年,每8~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有3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 d,一般为2~3 d。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传染性很强,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通常以14岁以下、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学校、工地等人群集中地区为易发地,免疫力较低的成年人也易被感染。常见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后颈僵硬,甚至嗜睡、呕吐、惧光或皮疹,更严重的可引致脑部受损甚至死亡。流脑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行季节(2~4月)和地区,要警惕流脑的发生,不能误诊为感冒处理,以免延误病情[3]。 流脑在婴儿时期发生最为危险,因为此时流脑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有发生后遗症的危险。流脑常见的并发症为关节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流脑的后遗症有失明失聪、肢体瘫痪、弱智及精神改变、脑积水等。发现早期对普通型病儿采用恰当治疗可以彻底治愈此病[4]。 ----------------------------------

脑膜炎奈瑟氏菌及其检测方法

脑膜炎奈瑟氏菌及其检测方法 一、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学名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髓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居在人体鼻咽部,可通过飞沫传播。 人感染脑膜炎奈瑟氏菌将引起败血症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败血症:该菌自鼻咽部侵入,进入血循环致人体发病。其释放内毒素引起皮肤瘀点、瘀斑为局部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5-10倍,也较其他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2)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致死。 二、脑膜炎奈瑟氏菌检测方法 1.直接涂片检查 (1)瘀血斑:刺破瘀斑血印片,或血膜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可初诊。 (2)脑脊液:取脑脊液离心后沉淀物涂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或胞外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结合临床可确诊。 2.细菌培养法 将标本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培养18-24小时后可见圆形、灰褐色、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直径1-2mm的小菌落,经涂片证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并进一步根据相应的生化反应等试验予以鉴定。

3.生化鉴定 主要通过氧化酶、糖类发酵以及培养生长特点进行。 ①细菌形态呈肾形; ②氧化酶试验阳性; ③触酶试验阳性; ④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⑤荚膜多糖抗原直接凝集试验。 4.血清凝集法 根据荚膜多糖可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A、B、C、D、X、Y、Z、29E、W135、L、H、I、K等13个血清群,其中A、B、C群最为多见,约占90%。 关于血清凝集法用的诊断血清方面,推荐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生产的脑膜炎奈瑟氏菌全套诊断血清产品。这套产品除了包含脑膜炎奈瑟氏菌菌10个常见血清群的诊断血清。详情如下: 5.核酸扩增法 核酸扩增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设计、合成两条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应于待测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异性序列的两端,然后在体外模拟DNA体内复制的过程反复扩增,使靶序列放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第四节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一、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 (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急性期或早期患者脑脊髓液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呈肾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病人分离的毒性菌株有微荚膜和菌毛。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如经加热(80℃以上)的血液琼脂培养基(称为巧克力血液培养基)。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但初次培养时,在5~10%CO2低氧环境中生长最旺盛,最适PH7.0~7.4,最适温度37℃,培养24~72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透明、微带灰兰色。在血清肉汤中均匀生长。 本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对磺胺、青霉素、链毒素、金霉素均敏感,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脑膜炎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X、Y、29E及W135九个血清群,对人类致病的多属于A、B、C群,我国95%以上病例为A群,有的地区发现B群和C群。X、Y、Z等经常在带菌者中发现,极少致病。以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型特异性)将各血清群分为若干血清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内毒素。 本菌通常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在约有5~10%的健康人鼻咽部带有本菌,流行期高达20~70%,但带菌者90%并不病,少数引起鼻咽炎,严重者造成菌血症,仅1~2%的人,经血流或淋巴到达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脊髓膜炎。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 本菌经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潜伏期约1~4天。本病的发生和机体免疫力有密切的关系,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侵入鼻咽腔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皮肤上有出血性皮疹,皮疹内可查到本菌。严重者侵犯脑脊髓膜,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顽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甚至由于两侧肾上腺出血,发生肾上腺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上述症状的产生,与细菌自溶和死亡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有关。 此外,目前已证实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球菌能产生一种胞外酶,即lga 蛋白酶,能特异性地裂解人lgA1,进而破坏人的正常免疫功能,它在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2011947496.html,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肖云妃黄惠珠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6-01 【摘要】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32例隐球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俩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2天,无1例并发症发生,死亡1例,余15例均痊愈出院;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8天,14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视力减退并发症1例。结论综合护理能缩短隐球菌脑膜炎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经济负担,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综合护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导致的脑膜炎症性病变[1],主要表现为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恶心、呕吐、头部疼痛等,听力和视力减退是其常见并发症;此病病程长,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群众健康[2]。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了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现对其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依据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3.2岁;32例患者均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各组在临床表现分布、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 .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输液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1) 心理护理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程长,长时间治疗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护士需及时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予以正确的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用药护理应用高渗脱水剂进行治疗时,护士需加强临床观察,密切关注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基础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呕吐、疼痛,采用深静脉置管,并做好管道维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 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1. 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 2. 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 3. 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 4. 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二、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 1. 乳胶凝集试验(LA): 2. 侧流免疫层析法(LFA):

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

主坐焦鎏煎苤查!!!!至!旦筮!!鲞筮!塑堡堕!』!璺鱼堕望!!垒P!!!!!!!!∑!!:!i!塑!:! 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翁心华朱利平 近年来,隐球菌脑膜炎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对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充分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方面国内同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目前治疗的主要参考标准是2000年美国真菌治疗协作组制定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共分为三个阶段,①急性期(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BO.7~1.0mg?kg-1?d_1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_1?d_1治疗2周; ②巩固期:改用氟康唑400mg/d巩固治疗10周以上;③慢性期(维持治疗期):氟康唑200~400mg/d,长期维持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的次选方案包括:两性霉素BO.7~1.Omg?kg-1?d叫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1?d叫治疗6~10周,或单用两性霉素B0.7~1。Omg?kg_1?d1治疗6~10周,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3~6mg?kg叫?d_1治疗6~10周。AIDS患者也可单用氟康唑400~800mg/d治疗10~12周,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10~12周,或氟康唑400~800mg/d联合氟胞嘧啶100~150mg?kg-1?d-1治疗6周。慢性期维持治疗主要针对AIDS或器官移植等严重免疫低下患者,因其免疫缺陷而需长期(6~12个月)用药,甚至终生治疗。在维持治疗期间患者若不能耐受氟康唑,可换用伊曲康唑400mg/d,或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每周1~3次,每次1mg/kg。但在指南中也指出,AIDS患者在有效抗病毒治疗后,是否还需维持治疗尚不明确。. 由于国内仍以非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为主,所以在治疗上也略有不同之处。氟胞嘧啶应用剂量为100mg?kg_1?d-1左右,与国外基本一致,两性霉素B常用剂量则为O.5~O.7mg-kg-1?d~。具体用法:初始3d的剂量分别 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述评? 为1、3和5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6~8h,若无严重不良反应,第4天起剂量可每日增加5mg,直至每日剂量达25~35mg,以后维持该剂量静脉滴注。疗程长短主要根据疗效判断,一般需2~3个月,总剂量2~3g。对少数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脑脊液变化,总剂量可超过4g,以达到治愈目的。对于一些难治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较单用疗效好。鞘内注射具体用法:两性霉素B开始时剂量为o.05~o.10mg,加地塞米松2mg。注入时用脑脊液反复稀释,以免因药物刺激而导致下肢瘫痪等严重后果。以后渐增加剂量至单次1mg为高限,鞘内给药一般可隔日或每周2次,累计总量以20mg为宜。 由于近年来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因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和AIDS抗病毒治疗后发生的隐球菌脑膜炎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reconstitutioninflamma—torysyndrome,IRIS)相鉴别,IRIS是指AIDS患者在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后8周内,迟者甚或半年内,发生类似隐球菌脑膜炎复发或加重的临床表现,如再次出现发热、头痛、颈抵抗等,此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也明显增多,但隐球菌培养阴性。这是由于HAART治疗后患者免疫缺陷逐渐得到恢复重建,即CD4淋巴细胞计数逐步回升、HIV病毒载量不断下降,特异性免疫应答开始恢复,由此诱导的炎症反应得到强化而导致IRIS发生,易与隐球菌脑膜炎复发或加重混淆。因此,一方面需要加以鉴别,更主要的是加以预防,国外学者对此总结出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应在治疗6~8周后再进行HAART治疗,以避免IRIS的发生。此外,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如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早在1997年就进行首个两性霉素 万方数据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

脑膜炎 脑膜炎基本上可区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螺旋体性、真菌性与寄生虫性五大类,但临床上通常根据脑脊液的性质而将脑膜炎划分为化脓性、浆液性与出血性等类型。化脓性脑膜炎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脑),也可见于流感杆菌性脑膜炎或新生儿期的混合细菌性脑膜炎;继发性化脓性脑膜炎则通常继发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颅部外伤感染、败血症、细菌性新内膜炎等,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些化脓性脑膜炎可经过或长或短的间隔时间多次反复发作,称为再发性化脓性脑膜炎,而颅骨损伤、脑膜附近器官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发病的基础。浆液性脑膜炎的病因较多,常由病毒所致,但结核菌、真菌等脑膜感染及灶性感染的反应性脑膜炎也为浆液性。出血性脑膜炎临床少见可由结核菌、炭疽杆菌、回归热螺旋体引起,偶有流脑或病毒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能迅速致命而又是可治的一种内科急症。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90%以上。急性病人可在数小时内死亡。然而依据感染的病原体,给予迅速而恰当的及时治疗,90%以上均能存活。因此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恰当的处理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急性重症患者,若分析脑脊液的结果而延误30—60分钟,则其预后要坏的多。在最初应根据经验一旦考虑细菌性脑膜炎就要立即腰穿,送包括细菌培养在内的各项检查,同时给予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的、能穿透脑脊液到达脑膜的杀菌性的抗菌药物。除非有证据表明患者有颅内压增高或有空腔占位病变时,在制订治疗方案的同时,待CT与核磁共振除外了以上两种情况后再行腰穿。经验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是:患者的年龄、临床背景、有无基础疾病及患者的免疫状况而定的。当明确了病原体、参考药敏试验,则要针对病原体给以特效的治疗。 抗菌素的选择: 应使用高效、低毒、杀菌(因在脑脊液中调理素活性受到破坏、吞噬作用无效)、能穿透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剂量要大,要达到针对病原体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倍以上的脑脊液水平。 ——内酰胺类是治疗的主要药物。肺炎双球菌则首选青霉素G,如对青霉素耐药,可选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流感嗜血杆菌,在无药敏结果前,可选用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肟—凯福隆、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头孢三嗪——罗氏芬等);绿脓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则需要额外鞘内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起到和静脉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引起脑膜炎病原体的不同而决定疗程的长短。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治疗7—10天即足够,而肺炎双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治疗应长到10——14天,有葡萄球菌、李司特氏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治疗时间更长,均应静脉给药,维持足够的脑脊液抗菌浓度。对治疗效果不佳、感染复发者均应重复腰穿。 辅助治疗及支持治疗对脑水肿者应用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记出入量、体重及电解质情况,量入为出,每日补充液量限制在每日需要量的2/3。由于大脑皮质的刺激与局部缺血可引起癫痫的发作,特别在最初的48小时内,应给以抗惊厥药。对发作性或持续性癫痫者、有明确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囟门突出或长期发热者,均应进行头颅CT扫描。今年来认为:地塞米松可减少细胞激动素与前列腺素的产生,减轻炎症,降低了发病率、死亡率与后遗症的发生。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2010年经我院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1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3例患者治愈8例,好转4例,死亡一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仍首选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治疗 0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smen_ingitis,CNM),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误治。近年来,随着免疫低下疾病的增多、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AIDS的流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病率明显增加。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病人的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2005至2010年由我院收治的13例经病原学确诊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42.5岁。有基础疾病者8例(61.5%),其中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四周者、肾病综合征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患者各2例。 2、临床表现

多起病隐袭,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起病钱可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呈阵发性,而后逐渐加重,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视物模糊,部分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查体可见颈项强直、Kering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患者早期有不规则低热、体温一般为37.5℃-38℃,亦有高达40℃者,少数患者无发热。 本组病例亚急性起病者8例,慢性起病者5例,患者病程中均有头痛、发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4例,合并恶心、呕吐者5例,视力损害4例,意识障碍3例,颅神经损害3例,听力损害2例,精神障碍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者7例。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CSF)检查 呈“三高一低”,即颅内压力增高、以单个核细胞增高为主的细胞数增多、蛋白增多而葡萄糖减低。本组13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颅内压力增高O),白细胞计数均升高(52~490*106/L),蛋白升高(>0.4克/L)(234~540mmH 2 9例葡萄糖降低(<2.5mmol/L)10例,氯化物降低(<120mmol/)9例。13例脑脊液涂片印度墨汁染色均查到新型隐球菌,其中第一次涂片即阳性的7例,其余的经2~8次涂片检查才发现隐球菌。 (2)影像学检查 本组13例患者会均行颅脑CT或MRI检查,5例有脑室扩大,为脑积水改变,2例为脑内低密度灶,1例为弥漫性脑膜强化,其余患者CT检查无变化。 4、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在治疗过程中需辅以降低颅内压、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 (1)药物治疗 采用两性霉素B(AMB)或氟康唑(FCZ)加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

病例21-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 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中性粒细胞0.883,淋巴细胞0.086,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458×109/L。 (2)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谱大致正常。 (3)血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 (4) Ig系列、CD系列、补体C3及C4: 正常。 (5) PPD试验(5U):阴性。 (6)脑脊液检查:常规,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2 800×106/L,多核细胞占0.90;生化,氯化物108mmol/L(降低),糖0.38mmol/L(降低),蛋白质3350mg/L;脑脊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均无异常: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对头孢曲松敏感,青霉素中度敏感,万古霉素敏感。 (7)胸部CT:肺血管纹理增多,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背后段肺野内可见絮片及条状高密度灶,肺门区未见明显病灶,心影不大。气管及隆突形态、位置正常,大血管形态、位置正常,腔静脉后软组织增埠,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8)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点片状长T2信号,T2WI左颞叶内侧信号增强,神经垂体高信号不明显,左额额顶及右额颞少量硬膜下积液。MRA及MRV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正常,无视盘水肿。 (9)脑电图:未见异常。(I O)听力检查:正常。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控制惊厥,脱水降颅压,激素〈地塞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及脑膜粘连,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