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但国外汉学研究将继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但国外汉学研究将继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 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 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 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 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 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 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许多国内做“国学” 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 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 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 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 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 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 科学知识。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 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 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 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 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特别就是至“专业汉学”时期,汉学家在知识论 上的进展就是突飞猛进的,我们只要加一下法国的知名汉学家伯希和就这么了。在这个意 义上赛义德在其《东方学》中的一些观点并不是恰当的,例如“东方主义的所有一切都与 东方毫无关系,这种观念轻易受慧于西方的各种的整体表现技巧……。”由此,西方的整 个东方学在知识论上都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其真实性受猜测。他指出西方的东方学所提供 更多的就是“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和帝国主义的定性概念”,因而,他指出,东方学 的失利既就是学术的失利,也就是人类的失利。赛义德的观点似乎不合乎西方汉学的实际 情况,做为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一部分的东方学,它在科学知识的内容上确实就是促进了人 类对东方的重新认识的,从汉学来看,这就是个常识。 其次,应注意海外汉学的方法论成果。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中国学),就 是要考察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的汉学(中国学)家是如何在跨文化的语界中展开这种 学术研究的,分析他们在具体的文献和材料背后的一般性的方法,对中国本土学者来说,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 一、汉学的概念 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 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 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 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世界汉学概况 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 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 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 旅游汉学 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漫长时代的“汉学”成绩较多地表现在诸多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文化人所写的游记、日记、札记、通讯、报告里面,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旅游汉学”。旅游汉学的一类著作,主要涉及的是中国的物质文明,诸如较多地描述、介绍中国的山川、城池、气候,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等,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国的观念文化之中。 公元851年成书的佚名阿拉伯作者的《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的《远东游记》(1254年),意大利的雅各布?德安克纳的《光明城》(The City of Light),贝尔西奥的《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1554年),《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的《在中国的数次旅行》(1666年),南怀仁神甫的《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1684年),李明神甫的《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1696年)、《域外耶稣会士之有趣而有益的通讯集》(1702—1776年)和《中华帝国全志》(即《中国通志》)等等,加之罗明坚(Michel Rugg-ieri)、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汤若望(Jean Adam Schall)、卫匡国(Mrtin Martini)、马若瑟(Marie de Premare)等名士的著作、作品之外,还有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传教士、商人、旅行家、探险家的各种记述,都成为日后汉学兴旺发达的必然因素。 耶稣会教士来华 1540年,罗耀拉(S.Ignatins de Loyola)、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等9人来华,开始了以意大利、西班牙传教士为主的第一时期的耶稣会的传教活动。接着,又有意大利的范礼安(Alexandre Vali-gani)、罗明坚(Michel Ruggieri)等著名传教士来华。1583年,即明朝万历十一年,罗明坚将利玛窦神甫(Matteo Ricci)带到中国,从此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宗教文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 海外汉学板重视海外汉学相关电子书的收集,也注意相关网站\论文资料的收录.今乃特开一贴收录汉学研究相关网站,希望大家帮忙补充! 1.国内的海外汉学研究网站 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https://www.docsj.com/doc/3719215640.html,/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心: https://www.docsj.com/doc/3719215640.html,/ 智识学术海外中国学 https://www.docsj.com/doc/3719215640.html,/htm/ztzl/hwzgx/ 海外学人博客: 宋明炜:https://www.docsj.com/doc/3719215640.html,/songmingwei 2.日本汉学研究数据库一览(转自数典) Sinraptor Librarry of Sinology中国学網頁捜尋器 http://www.ne.jp/asahi/sinology/lib/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 http://shanben.ioc.u-tokyo.ac.jp/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目录 http://www3.ioc.u-tokyo.ac.jp/kandb.html 「東洋文庫所蔵」図像史料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ベース http://dsr.nii.ac.jp/toyobunko/ ディジタル・シルクロード(Digital Silk Roads) http://dsr.nii.ac.jp/ アジア写真資料集成 http://kande0.ioc.u-tokyo.ac.jp/ap/ サンスクリット語写本 http://utlsktms.ioc.u-tokyo.ac.jp/ アラビア語写本ダイバーコレクション http://ricasdb.ioc.u-tokyo.ac.jp/daiber/db_index.html インド・イスラーム史跡建築/ http://www.ioc.u-tokyo.ac.jp/~islamarc/WebPage1/htm/index.shtml タイ語書誌 http://ricasdb.ioc.u-tokyo.ac.jp/thaidb/Thai_Index.html 南アジア文献 http://www.ioc.u-tokyo.ac.jp/~sadb/ 中国絵画所在情報 http://cpdb.ioc.u-tokyo.ac.jp/index.asp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ァヅァ古籍电子图书馆 http://www.ioc.u-tokyo.ac.jp/%7Eimglib/ Kanhoo!東洋学サーチ http://www.jaet.gr.jp/kanhoo/ 日本所在漢籍Database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detail Kambun Database 日本漢文学書誌データベース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 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

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太平广记谚解》有两种本子:一为“觅南本”,共五卷,135篇;一为“乐善斋本”,共八卷,268篇。 7《三国演义》的最早译本满汉合璧十卷本《三译总解》和《重刊三译总解》分别刊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是朝鲜人据1650年版满文本摘译而成的满文教科书,书中以满、朝文对照的方式收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十个故事。 8燕行录的主要作品 1.金昌业《老稼斋燕行录》 2.洪大容《湛轩燕行录》 3.李德懋《入燕记》

海外汉学研究部分书目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美)本杰明·史华兹,江苏人民,2004 〈〈孔子思想思微〉〉(美)郝大维、安乐哲,江苏人民,1996 〈〈中国文论〉〉(美)宇文所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法)谢和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比较文化学〉〉方汉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中外文化交流、传教士与汉学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中国社科,2001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王立新,天津人民,1997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法)安田朴,商务,2000 〈〈中外宗教交流史〉〉楼宇烈、张志刚主编,湖南教育,1999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林仁川、徐晓望,华东师大,1999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1985 《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阎守诚、阎宗福,大象出版社,2003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1985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士宁〉〉东方出版社,1993 〈〈中西文化之交流〉〉(日)石田干之助,长沙商务出版社,1941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桑兵,浙江人民,1999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顾卫民,上海人民,1996 〈〈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顾卫民,东方出版社,2000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上海外语教育,1991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法)维吉.毕诺,耿升译,商务,2000 《中国的使臣—卜弥格》(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张振辉译,大象出版社,2001 〈〈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美)汤森,王振华译,大象出版社,2002 《利玛窦中国札记》广西师大2001 《丝绸之路》(法)布尔努瓦,耿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发现中国〉〉(法)维克布鲁斯,耿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张西平,东方出版社,2001 〈〈晚明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范明生,上海人民,1993 〈〈莱布尼兹和儒学〉〉(美)孟德卫,张学智译,江苏人民,1998 〈〈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严建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朝鲜、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韩)郑判龙、李钟祥主编,中国社科,1995 〈〈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可波罗〉〉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编,商务,1995 〈〈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余三乐,北京出版社,2001 〈〈马可波罗时代〉〉申友良,中国社科,200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法)杜赫德编,(中)郑德弟等译,大象出版社,200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沈定平,商务,2001 〈〈东方文学交流史〉〉孟昭毅,天津人民 〈〈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史彤彪,河北人民,1999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福建人民,1985

明清时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719215640.html, 明清时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 作者:董方峰 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以拉丁语法体系为参照,对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描写。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天主教、欧洲本土汉学家、新教三种类型,三者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鲜明特征。他们的研究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了汉语语法体系的草创,以及对汉语特性的深入思考。对这一段学科史的系统梳理既能补充汉语语法学史的空白,也能为现代汉语语法带来启示,同时这些文本也具有重要的语言史料价值。 关键词:汉语语法;传教士;汉学家;语言学史;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1-0020-08 早期研究汉语语法学史的学者通常以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作为汉语语法学史的发端。但实际上自明末起,来华西方传教士就对汉语语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明清时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史做了大量梳理和研究工作(如Lundbaek,1986,1988,1991;姚小平,1999,2004;何群雄,2000;Leung, 2002;张西平,2002;Breitenbach,2004;董海樱,2005;郑梦娟,2007;董方峰,2011),为我们勾勒出了明清时期西方汉语 语法研究历史的概貌。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介绍明清时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人物及作品,对主要语法文本进行分类、概括分析和源流考证,并对各个主要文本和流派的贡献及不足进行评价。 1. 明清时期主要的西洋汉语语法作品及分类 目前所见有较大影响、且有完整抄本或者正式出版的西洋汉语语法研究文本包括: 1653,卫匡国(Martino Martini),《中国文法》(Grammatica Sinica)(稿本); 1703,瓦罗,或译作万济国(Francisco Varo),《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广州出版,出版商不详); 1728,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Malacca: 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 1831); 1730,巴耶尔(T. S. Bayer),《汉语杂纂》(Museum Sinicum)(St. Petersburg: ex typographia Academiae Imperatoriae); 1742,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中国官话》(Linguae Sinarrum Mandarinicae hieroglypficae Grammatica duplex)(Paris: H. L. Guérin);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林思婕 对外汉语0801班 U200816394 内容概要: 一、引言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三、两种英译版 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五、总结 关键词: 《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 正文: 一、引言 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这怎不叫人断肠? 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

共”。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文翻译: 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以语言学为例 引言 “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1。意大利汉学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Mac Polo,1254-1324 )和他的《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但同时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又历经曲折和困境,从十八世纪过后知道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恢复。本文拟从意大利汉学的中语言研究为例,系统梳理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 前汉学阶段(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 从十字军东征运动到大航海开启前之间的四百年,是意大利前汉学阶段,国内张西平先生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称为“游记汉学”2。 原因 欧洲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到1272年最后一个十字军东征,大量的欧洲骑士和平民涉过地中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人通过遥远的“传说”,对中国建立一个梦幻的遥想,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印象。随后的十三世纪从1206年至1405年蒙古帝国统治亚洲一百年,建立以一个横跨中国、波斯和中亚的帝国。正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蒙古人充满了恐惧,这迫使他们要派人去了解蒙古可汗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以后陆续有好几拨欧洲罗马教廷的使者穿过中亚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同时蒙古帝国的建立也方便了意大利早期商人和探险家们的热情,他们常常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亚欧大陆。早期的宗教使者和探险家兼商人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神父约翰。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经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刺和林(Kara korum_),并参加了贵由(Guiyuk)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宗教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昂。回国后撰写了《蒙古史》。 意大利人,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rcorvino,1247-1328) 意大利人鄂多立克(Odoe=icus de Dortu Naonis)是方济会游僧,以浪迹天涯为己任、云游四方。1318年他开始东方之旅,经印度,横穿马六甲海峡,从广东登陆中国,1322至1328年之间,他在中国旅行6年。晚年会国有口述下自己在东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书广为流传,被西方誉为中世纪四大旅游家,《鄂立克东游记》。 虽有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马可波罗(1254-1324)。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马克和叔父马阿飞都是威尼斯巨富。他们曾经到过蒙古首都,当他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带上了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到达东方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1725到1292年他们在忽必烈宫廷供职长达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马可波罗曾到过西藏云南缅甸越南,他的丰富经历给和广泛的见闻,后来被狱中的狱友鲁斯梯谦(Rusticiamo)记录下来名为《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游记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对南宋王朝首都的繁华的描 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探险的热情。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从这本书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情了冒险东航的决心,1492年他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要去中国和印度,只是无意中来到了西印度群岛。 意大利前汉学特点:这一时期更多的是方济会教士和商人们的探险活动,他们自己写或者通过晚年的口述,记录下了一些对东方的感性上的了解和认识,在地理学和人类学和民族学上有不少贡献,但没有语言层面的理论探讨。 其意义是使西方人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从朦胧幻想进入了一个更加具体形象。他们对东方对中国的文明富裕的夸张的描写,激起了西

诗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诗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在国内,对《诗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文献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在国外,随着汉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诗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在国内,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考证、文学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在文献考证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文本比勘、版本考证等,对《诗经》的成书过程、流传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文学审美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诗歌艺术、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文化内涵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诗经》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在国外,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学领域。国外学者通过对《诗经》的译介、注释、比较研究等方式,对《诗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诗经》的译介和注释是国外学者研究《诗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诗经》的翻译和注释,国外学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经》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点,进一步探究《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诗经》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诗经》的跨文化传播和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诗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对《诗经》

的研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国外汉学的名词解释

国外汉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 的对中国的兴趣和研究热潮。国外汉学是指在国外进行的有关中国的研究,这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将围绕国外汉学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汉字学: 汉字学是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使用。国外汉字 学家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代字体的研究,揭示了汉字演化的规律。他们也探索了汉字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并且开发了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教授汉字。 2. 古代文献学: 古代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国外古代文献学家致力于对中国古代 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翻译工作。他们通过解密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记载,还原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面貌。例如,他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历史学: 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国外历史学家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 的翻译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他们对帝王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史书的分析和对考古发现的解读,还原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 4. 文化研究: 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汉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他们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戏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他们探索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影响。国外的文化研究者也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5. 语言学: 汉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对中国语言的研究。国外语言学家研究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揭示了汉语的特点和结构。他们通过对语言变化、语境和语用的研究,也为汉语的教学和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6. 汉字教育: 随着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国外汉学家在汉字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研发了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和汉语。此外,他们还积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化,促进了中文水平测试和教学标准的制定。 总的来说,国外汉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涵盖了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广泛研究。通过汉字学、古代文献学、历史学、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汉字教育等多个学科的探索,国外汉学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并促进了中西方学术交流与对话的进程。

浅谈对话海外汉学与传播中国文化.docx

浅谈对话海外汉学与传播中国文化海外汉学,作为国外学者研治中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因与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有着共通之研究对象,故可视为中外文化交通、中国文化海外传布的重要路径。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的观瞩较早如莫东寅之《汉学发达史》,然系统与规模性的爬梳与研治则当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文献译介始,而后步入学术史梳理阶段,进而在坚守“本土意识”基础上初步尝试与海外汉学展开对话。但如何有效地进行对话,继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推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此无疑是当下海外汉学研究所亟须回应的问题。藉于此,本文尝试以刘若愚与费诺罗萨关于汉字的“二度邂逅”为个案,揭橥这一学案对于国内的汉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某些启示。 一、二度邂逅的过程描述 刘若愚(JamesLiu,一九二六-一九八六),美国华裔学者,早年负笈海外,后寓留美国高校任教;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FranciscoFenollosa,一八五三-一九○八),美国本土汉学家、东方学者。二者同为二十世纪知名汉学家,但生命轨迹并无交叠,此处“二度邂逅”是指刘若愚对费诺罗萨文中所提出的关涉汉字的同一汉学观点先后两次态度迥异的评断。费诺罗萨长期旅居东瀛,在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以及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政Z经济学、哲学与英国文学。与此期间,亦致力于探究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并曾在日本汉学家森槐南(KainanMori)指导下研习汉语与汉诗,希冀为西方文学艺术寻得某些东方资源。正如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Pound)

所言,“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了东西艺术之间异同的比较。对其而说,异国的东西总是颇有裨益。他盼望见到一个美国的文艺复兴”。①费诺罗萨通过对东方文艺差异性现象的观照,试图探寻一种诉诸于视觉的形象语言,抑或说是一种视觉诗,从而使得读者可以自由体验艺术家的独特匠心。在费诺罗萨观来,艺术需要的是综合思维,而非西方的分析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不需要抽象语言,而是需要一种包孕性的语言;一些富于趣味、意义隽永的语词,其中心充荷着丰富的意义,一如原子之核,爆发后向广袤无垠的的四周放射光辉。在费诺罗萨看来,西方的拼音文字由于受制于语法、逻辑等要素,故而过多地重于分析与抽象;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却包含有一个栩栩如生、可触可见的感性世界,本身即是一首天然的诗。于是在临终前不久,费氏写下了题为《作为诗歌媒介的汉字》(TheChineseWrittenCharacterasaMediumforPoetry)一文,对汉字的所谓“形象化”大加称道,指出“汉字的表记远不仅仅是任意的符号,其基础是记录自然运动的一种生动的速记图画(shorthandpicture)”②,自然是不断运动的,因此汉字呈现的是自然物体运动的图画。费氏进一步举例说,意为“说话”的表意字“言”,是“一张嘴”,有一个“二”字和一团火从中飞出;而意为“困难地生长”的表意字“芚”,是“一棵草带着盘曲的根”。尤其是,当我们从单纯的起始性的图画进到复合字时,这种存在于大自然和汉字中的动词品质,便更为引人注目,更加富于诗意。在这种复合中,两个事物叠加并不产生第三物,而是暗示两者之间一种根本性的关系。例如,意为“集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一直以来都吸 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国外的汉学研究领域,汉字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将探讨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给国外学者带来了学术上的挑战和兴趣。汉字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奥秘和价值。许多国外学者投身于汉字的研究,试图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他们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启示上。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汉字的独特性和多义性,使得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教育和翻译工作的影响上。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学习汉字。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汉字的翻译工作也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汉字的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汉学知识和翻译技巧。因此,汉字在国外的教育和翻译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是对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的促进。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国外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同时,汉字的学习和翻译也为国外学生和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历史论文_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_历史论文

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在海上丝绸之路大举开通之前,陆路丝路东起中国 ,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 波斯社会 ,一直通向希腊- 罗马世界。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而且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形形色色的名称。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之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置疑。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地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李希托分( Ferdinand vonRichthofen ,1833 1905年)。他于1860 年曾随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在他死后才陆续全部面世的5卷本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 1912 年) 中,当他谈到中国经中亚与希腊- 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时,首次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而且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其外延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了中西乃至整个中外多领域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北将军。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会士) 以及西域的巫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中国早期的养蚕术、造纸术和印刷术、治国良策、伦理道德和自然科学的无数内容也是经由该路传出去的。欧洲的汉学研究最早是由几个航海大国发起的,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国。但是法国人很快就成了执欧洲乃至整个国外汉学之牛耳者。法国于1814 年12 月11 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了国外的第一个汉学讲座。汉学从此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西方大学的圣殿,这就是汉语与鞑靼- 满语和文学讲座, 由27 岁的雷慕沙(Abel Rémusat , 1788 1832 年) 执掌教席。雷慕沙于1825 1829 年出版的4 卷本《亚洲论丛》中,有关高地亚洲语言和历史的精辟论文占有很大分量。其遗作《法显传·佛国记》的译注本于1836 年面世,书中几乎荟萃了当时国外有关西域史的全部知识。1906 1908 年,伯希和从敦煌和西域劫回6000 余卷5 11 世纪的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吐火罗文、梵文写本与其他大量中世纪文物。它们成了法国研究西域和丝路的珍贵资料。1920 年3 月,由法国总统和中华民国总统共同赞助,利用庚子赔款在巴黎创建法国汉学研究所。该所在长期独立运行后,于1959 年划属巴黎大学,1968 年最终划归法兰西学院。该所除了从事教学、科研、图书工作之外,自1932 年起陆续推出一套代表法国汉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法国汉学研究所文库》,现已出版名教授们的28 部名著。如沙畹( Edouard Chavannes ,1865 1918年)《汉文三藏中的500 个故事与寓言》(1932 年) ,戴密微( Paul Demieville ,1897 1979 年) 的《吐蕃僧诤记》(1952 年) 和《王梵志诗辑注》(1982 年) ,石泰安(R·A·Stein ,1911 1999 年) 的《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1959 年) 和《汉藏走廊古部族》(1961 年) ,哈密屯(J ·R·Hamilton ,1921 ) 的《五代回鹘史》(1955 年) ,韩百诗(Lonis Hambis ,1906 1978 年) 的《明代蒙古史料集》(1969 年) ,童丕( Eric Trombert ,1947 ) 的《敦煌借贷文书》(1995 年) ,拉切聂夫斯基( Paul Ratchnevski) 的《元典章》(1937 1985 年,4 卷本) 等,它们均为法国研究西域史和丝路史的世界性名著。[!--empirenews.page--] 1822 年,法国亚细亚学会诞生。这是西方成立最早的亚洲研究学术团体,其会刊《亚细亚学报》已出版近300 卷,其中中亚史与丝路史的文章分量最大。法国著名汉学家和西域史学家雷慕沙于1829 1932 年,伯希和于193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