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自考大纲 02094 人文地理学概论

自考大纲 02094 人文地理学概论

自考大纲 02094 人文地理学概论
自考大纲 02094 人文地理学概论

高纲107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在理论上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上重视现实重大问题;着重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论述本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发展历史与研究方法;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从人口、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的角度理解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理解人地关系以人为主的观点;掌握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以及城市景观发展的空间表现和空间格局;从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等角度理解人类非物质文明的地理表现;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人类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概论是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前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等。本课程又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概论性课程,其后续课程还有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区域地理学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西方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学科任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介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现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及主要学派(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学习要求

1. 理解乔丹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五大主题的框架以及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2. 深刻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文化区及其类型;文化扩散及其类型;文化生态学及主要学派(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

3.重点掌握人地关系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乔丹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五大主题的框架以及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2.掌握文化生态学及主要学派(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特点,文化整合;

3.熟练掌握人地关系论,文化景观。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果主义哲学流派;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

(二)学习要求

1.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果主义哲学流派。

3.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领会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 领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果主义哲学流派。

3. 领会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总结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介绍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及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引用适度人口的概念并探讨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归纳总结人口分布与迁移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机制。

其次,在阐述人种划分的基础上诠释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系统分析民族的形成与特征,全面总结世界民族分布、迁移与集聚规律及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特征。

最后,解释民俗与环境、流行音乐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及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能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能引用适度人口的概念并探讨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能分析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机制。

了解人种划分的方法以及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分布、迁移与集聚规律及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特征。

了解对民俗与环境、流行音乐与环境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掌握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比较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经济适度人口、实力适度人口、人种、民族的概念

2.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与特点;人口迁移的特点与机制

3.掌握人口转变模式

4. 熟练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 掌握种族的划分与分布,民族的特点、民族与种族的区别、种族主义的错误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

其次,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也生产的布局规律,介绍了农业景观。

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二)学习要求

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

了解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也生产的布局规律,认识农业景观。

了解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分析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

2.掌握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其分布

3.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其分布

4. 理解农业起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 认识农业景观,掌握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也生产的布局规律

6. 运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分析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工业产生的环境,发展和扩散过程,并对工业产业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了工业景观的出现以及工业生产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等,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定人地关系,使我能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当今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工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和部分国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正确的解决途径。

本章还引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差别提供理论依据。(二)学习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初期发展、工业的扩散和继续发展的状况;产业类型和世界主要工业区(带);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和影响工业发展的问题;战后钢铁、纺织、汽车、微电子工业的新变化,以及英美产业转移与变化。

了解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差别提供理论依据。

了解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初期发展,工业扩散和继续发展;认识影响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掌握产业类型和世界主要工业区(带);钢铁、纺织、汽车、微电子工业

的新变化,英美产业转移与变化:

3.熟练掌握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4. 运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分析工业布局的区位差别

5. 分析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聚落地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城镇的标准,对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做了深入的机制探讨,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了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学习要求

了解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城市与村落的概念、城镇划分的标准、城市景观与感知。掌握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概念和机制、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同心园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城市与村落的概念、城镇划分的标准;

2.掌握城市体系、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等概念,

3. 掌握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概念和机制;

4. 掌握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景观与感知;

5.熟练掌握:同心园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等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语言的产生,阐述了语言的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总结了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在世界语言谱系理论基础上,概括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人文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以及语言扩散的影响;介绍了语言景观。

(二)学习要求

了解语言的发展、主要语言、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掌握语言的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征、世界语言谱系、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以及语言景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语言的特征与语言的发展,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

2.掌握世界语言谱系与主要语言,

3. 掌握语言的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征、

4.熟练掌握语言传播的特点与影响因素,语言景观。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宗教的产生,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宗教景观,探讨宗教景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

(二)学习要求

了解宗教的定义、起源,掌握基督教、伊斯兰、佛教的分布、传播以及相应的宗教景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宗教的定义、起源

2.掌握:掌握基督教、伊斯兰、佛教特点、分布、传播以及相应的宗教景观。

第十章旅游地理

(一)课程内容

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本章概括了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探讨旅游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并从心理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旅游动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概括了世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分布、世界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资源特色,并系统分析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为倡导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章介绍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和影响决策的因素,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及评价,旅游地及其类型,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二)学习要求

了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世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分布、世界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资源特色,掌握旅游者动机以及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等影响决策的因素,旅游地及其类型,旅游开发对区域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旅游的客源地、目的地及其关系;

2.掌握掌握旅游者动机以及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等影响决策的因素,旅游对区域的影响;

3.熟练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评价,

4. 掌握世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分布、世界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资源特色,

5. 掌握旅游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课程内容

政治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独特的研究要素,本章介绍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以及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二)学习要求

了解政治地理现象、单元、结构和过程等政治地理要素,掌握扩散、整合、分离、变化的政治地理过程,国家及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重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地缘政治等概念,国家权力及其要素,国家实力分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学说。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政治地理现象、单元、结构和过程等政治地理要素,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2.掌握扩散、整合、分离、变化的政治地理过程,领土的规模、形状、位置及其意义,重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地缘政治等概念,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学说;

3.熟练掌握国家及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权力、要素及实力分析。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一)课程内容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本章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

(二)学习要求

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了解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掌握地理物象评价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掌握地理物象评价。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论述了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时发展问题;二是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三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学习要求

了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时发展问题;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了解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时发展问题;

2. 领会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3. 领会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4.掌握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5.熟练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内涵及含义

6. 掌握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文化本土化的含义、表现形式。

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人文地理学》,赵荣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俄罗斯

C. 英国

D. 德国

二、填空题

如:型的领土形状便于国家管理和控制。

三、名词解释

如:城市

四、简答题

如:简述地名景观的特点。

五、论述题

如:试分析人口的迅速增长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护理教育导论自考重点

C.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指借助于骨骼肌运动,实现将一些列外部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进行组合,并趋于自然化时形成的一种技能。 C.测量: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它是一个数量化的过程,即给某一个体或事物的某种特性打分或计数。 C惩罚: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避免这种后果而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 D.带教制:一种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分配给一个特殊的带教老师,这样他们在每天的临床实践中便可以与一个角色榜样共同工作。 D.倒摄迁移是指新技术对己有技能的影响 D.定量评估:采用定量计算方法,对评估的内容进行数量化的过程。 F.负性强化:即指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再现的概率。 F.方法: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G.感觉记忆:对所得到的刺激只记录很短的一段时间。它是一个高效能的系统,能够记录所有感觉接收器输入的原始形态刺激。 G.个别辅导或“导师制”:是指为达到特殊目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培训阶段学生护士与指导教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联系。 G.光环效应:指一个学生前面问题的回答情况会对评分人评阅判断后面的结果产生影响。过.程性评估:在教育活动运行过程中随时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及时了解动态过程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和及时调整,使教学活动在不断地监控中得到及时完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H.合作学习: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互相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 H.护理教学过程:护理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护理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过 H.护理教育: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J.集体自由讨论法:小组的每位成员自由发表对护理课程主要原理和概念的初步认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课程原则。 J.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J.技能的迁移:一项技能对另一项技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正迁移)或消极抵制作用(负迁J.讲授法: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 J教学测量:应用测量手段对教育活动所作的量的测定。 J.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J.教学评估: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类的过程。 J.教学评价:参照现有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的事物或人作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J.教育(广义):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感化的总和。 J.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指佳偶这根据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教和体力活动,以便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 J.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社会活动 J.教育评估: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类的过程。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95 第一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与策划和港口商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名称为《物流管理与实务》。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为理论基础的,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按质、量、时间要求提供所需产品或劳务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物流管理论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技能,并能详细分析在物流管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海尔制造业物流模式与沃尔马零售物流模式。本课程的内容按照“以能力为主导、按应用进行整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它不仅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熟悉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层次物流管理的发展阶段、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客户服务的概念、内容和衡量指标及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供应链管理框架,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核心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要操作技能与方法,对物流市场营销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有所把握。 3、实践操作要求 通过相关环节的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操作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包括确定

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熟练掌握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物流学的分析方法;要求对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和物流发展史有一般了解。通过学习,对物流与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几种分类特点,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的传统行业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一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与流通、生产的关系 二、物流相关概念 三、物流与流通 四、物流与生产 五、物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基本活动 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的特征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五、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 一、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 二、现代物流业特征 三、中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月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试题

浙江省月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试题

————————————————————————————————作者:————————————————————————————————日期: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6年7月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7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物配送阶段对物流的研究以_____为主。() A.生产过程 B.分销过程 C.企业内部 D.社会物流 2.供应链管理产生于上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初 D.80年代后期 3.下列产业中,属生产物流突出型的是() A.电力工业 B.汽车工业 C.化学工业 D.服装工业 4.工商企业物流是为_____的物流系统。() A.社会用户提供物流服务 B.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流支持 C.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 D.消费者和社会用户提供物流服务 5.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货主)的关系是() A.市场交易关系 B.联盟关系 C.纵向一体化 D.企业集团的成员关系 6.下列服务要素中属于交易中要素的是() A.提供给顾客的文本 B.组织结构 C.订货周期的稳定性 D.安装、保修、更换、提供零配件 7.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运输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称为() A.规模经济 B.范围经济 C.密度经济 D.距离经济 8.配载运输一般是指() A.轻重货物的混合搭载 B.多个客户货物的搭载 C.多种运输工具的联合运输 D.集装箱运输 9.包装的首要功能是() A.方便物流 B.保护商品 C.单元化 D.以上三项都是 10.下列各种物流中心,除_____外,一般都有流通加工功能。()

自考护理学导论试题第十章

第十章希望、失望与丧失、悲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为了实现当科学家的梦想,坚持勤奋学习,体现了希望的 (B ) A. 认知性 B. 行为性 C. 依附性 D. 情境性 2.评估失望程度的指标不包括 (A ) A. 文撒妮量表 B. 诺维特馁量表 C. 米勒希望量表 D. 郝氏量表 3.悲哀在认知方面的反应表现为 ( C ) A. 痛苦、愤怒、焦虑 B. 头疼、失眠 C. 心不在焉、健忘 D. 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4. (真题)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 A ) A. 痛苦、愤怒、焦虑 B. 头疼、失眠 C. 心不在焉、健忘 D. 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5.个体逐步以理智面对丧失,开始以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哀和感受,属于恩格尔悲哀学说的 ( D ) A. 认知阶段 B. 震惊和猜疑阶段 C. 逐步认识阶段 D. 修复重建阶段 6.个体逐步恢复对丧失事件的认知,开始接受丧失事实,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悲哀和气愤。这属于恩格尔悲哀学说的 (C ) A. 震惊和猜疑阶段 B. 推翻和否认阶段 C. 逐步认知阶段 D. 修复重建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护士在帮助病人树立希望时,正确地做法是 ( ABDE ) A. 强化依恋情结 B. 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 C. 回避疾病的现实 D. 重新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 E. 帮助病人在逆境中成长 2. 失望的行为表现有( ABCDE ) A.对将来的预见能力降低 B. 反复遭受失败 C.对自己及他人失去信心 D.放弃努力 E.争取实现目标的能力降低 3.影响悲哀反应的因素有 ( ABCDE ) A.年龄 B. 性别 C.家庭经济状况 D.丧失的性质 E.社会支持系统 三、填空题 1.希望的特征包括情感性、认知性、行为性、依附性、时空性、情景性。 2. Carpenito根据失望引起的情感反应不同,将失望的情感表现分为3类,分别是无望感、挫败感、冷漠感。 3.按照丧失的内容可将丧失分为:失去亲人朋友、失去自我、失去某种物品、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丧失。 4.按照丧失的心理类型可将丧失分为:存在性丧失、感知性丧失、预期性丧失。 5. (真题)按照丧失的时限可将丧失分为:暂时性丧失和永久性丧失。 6. (真题)悲哀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习俗性悲哀和预感性悲哀。 7.恩格尔提出了悲哀三阶段学说,分别是震惊与猜疑阶段、逐步认知阶段、修复重建阶段。 8.临终与死亡是丧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带给人们悲哀的重要因素。 四、名词解释 1.希望: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及渴望的感觉,以未来为导向,是个人面对外界刺激时理性的积极期待,具有特定的目标。希望是人们生活的力量源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个体遭遇失败或不幸时,可起到缓冲压力、激发斗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及促进心身调节和修复的作用。 2.失望:是希望的负向极端,是指个体内心对想要达到某种目标的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或因为希望未实现而感到不愉快的一种心灵体验。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物流管理概论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6 学时学分:48/3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48: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开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管理学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入门主干课程。本课程通过老师引导性教学、物流工作流程和大量的实训操作结合,训练学生具有能从事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物流方案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通读指定教材的同时,还至少需要阅读翻译的教材一本(或国外原版教材),经常浏览我们所提供的物流网址及报纸期刊中的物流相关信息和文献,时时关注国内外物流管理的运作,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动态,并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1)结合案例讲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强化实践应用,从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的要求:(1)熟悉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2)把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3)全面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内容与专题内容;(4)学会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物流概述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物流基本概论,掌握物流与商流的关系,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并能结合实践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附件7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代码:07031)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物流概述 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物 流的性质、作用及地位第三节物 流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物流的分类 第二章物流学说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物流学简介 第二节物流学说与基本理论 第三章物流系统与网络 第一节物流系统 第二节物流网络 第四章物流的功能要素与主要功能 第一节物流的功能要素概述第 二节运输第三节储存第四节配 送 第五章物流的辅助功能要素 第一节装卸搬运第二节 包装第三节集装化第四 节流通加工 第五节物流信息处理 第六章企业物流 第一节企业物流概述第二节 企业物流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生产企业物流运作方式第七章行业物流 第一节行业物流概述第 二节现代制造业物流第 三节批发零售业物流第 四节农产品物流第五节 图书出版业物流 第八章物流服务与物流企业 第一节物流服务第二节 物流企业第三节第三方 物流

第九章物流园区第一节物 流园区概述 第二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第十章物流产业 第一节物流产业的概念第 二节物流产业的构成第三 节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城市物流与区域物流第一节城市物流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城市物流结点与平台第三节城 市物流发展规划第四节区域物 流的概念与特点第五节区域物 流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二章国际物流第一节 国际物流概述 第二节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第 三节国际物流中的业务环节第 四节国际物流合理化 第十三章物流信息化发展动态 第一节物流信息化概述 第二节物流信息化的特征和作用 第三节企业物流信息化途径第四 节物流信息化的主要技术第五节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第十四章供应链管理第一节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自考 护理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与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护理(ANA) 二、多选及填空题。 1、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贡献表现在? 2、护理服务对象是? 3、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4、专业护士的角色包括? 5、护理功能分为(独立性护理功能)、(合作性功能)和(依赖性护理功能)三种。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生存质量(WHO的定义) 3、疾病状态 4、患病 5、角色 6、一级预防 7、二级预防 8、三级预防 二、多选题及填空 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 2、影响个人对待疾病态度的因素有? 3、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包括? 三、简答题 1、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中生理领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影响个人对疾病的因素? 3、简述患病后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四、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45岁,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住院后经过治疗已经好转,但由于他年迈的母亲突发卒中,他不顾医生劝阻依然离开医院承担起照顾自己母亲的责任。 请问:(1)患者出现了哪种角色行为不良?并分析其心理原因。 答:患者出现了角色行为消退。其心理原因为:“儿子”的角色在他心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于是他放弃了患者角色而承担起了“孝子”的角色。 (2)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哪些? 答: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包括: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消退。 第三章护理相关理论及模式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基本需要 2、知识性需要 3、成长

4、超我 5、自我 6、压力 7、压力源 8、工作压力 二、多选及填空题 1、满足患者安全需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包括 4、按照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人体面对压力源刺激的反应分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包括? 6、住院患者面临的压力源? 三、简答题 1、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分哪几个层次? 2、试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层层次之间的关系 3、如何满足住院患者自尊的需要。 4、护士如何满足住院患者对安全的需要 5、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7、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8、简述艾瑞克森的洗礼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护患关系及人际沟通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 2、晕轮效应 3、人际吸引 4、护患关系 5、人际沟通 6、护患沟通 二、多选及填空题 1、主动-被动型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 2、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 3、促进呼唤关系的方法有? 4、非语言性沟通的表现形式有? 5、可能引起呼唤沟通障碍的不良沟通方式有? 6、人际之间的情感越密切,心理距离(),成为正性心理距离。 7、沟通的最高层次是() 8、非技术性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在交往中的心理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人际关系的特征 2、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 3、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自考大纲 02094 人文地理学概论

高纲107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在理论上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上重视现实重大问题;着重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论述本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发展历史与研究方法;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从人口、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的角度理解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理解人地关系以人为主的观点;掌握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以及城市景观发展的空间表现和空间格局;从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等角度理解人类非物质文明的地理表现;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人类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概论是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前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等。本课程又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概论性课程,其后续课程还有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区域地理学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西方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学科任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一、开课对象 适用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二、学时与学分 总课时48课时(课堂32学时,课内16学时),学时 三、先修课程 《管理学》、《电子商务》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被德鲁克描述为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 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和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产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物流人才培养还不完善和成熟,因此,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与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极为不对称,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限制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扩大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物流人才是国内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而《物流管理概论》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学好《物流学概论》课程是学习其他物流类课程的基础。 它是研究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该课程的定位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类专业技能课程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始终贯穿素质培养的理念,目的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我们都认识到了提高商业运作效率的必要性,但在有关整个组织中物料流动方面,却常常缺乏足够的知识。 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各种物流理论学说,物流系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的合理化和有机结合,以及企业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物流标准化、集装化程度,和介绍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最新的物流理念。使学生在对相关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观点、战略和主要领域等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学科打下良好基础,更为了将来更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奠定夯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获得术业专功的基本素养。 五、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是为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 物流学知识是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企业调查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物流

2012年物流管理概论自学考试试题

2012年物流管理概论自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备选答案中除( D )外,都是物流系统目标。 A.适合的数量 B.适合的时间 C.适合的地点 D.适合的技术 2.最典型意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 D ) A.操作性的物流企业 B.行业倾向的物流企业 C.多元化的物流企业 D.顾客化的物流企业 3.下列服务要素中属于交易后要素的是( D ) A.系统柔性 B.订货周期的稳定性 C.替代产品 D.产品跟踪 4.港口是水运货物的集散地,为了货物的疏通,还必须与( C )交通相接。 A.航空 B.公路 C.陆路 D.铁路 5.如果库存系统没有连接的库存记录,可采用( B ) A.双堆库存管理系统 B.定期库存系统 C.MRP系统 D.准时制 6.不属于集货中心主要功能的是( C ) A.初级加工 B.运输包装 C.分送货物 D.货物储存 7.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物流结点是( C )

A.物流中心 B.配送中心 C.仓库 D.车站 8.中小型企业间通过分工和协商,制定统一的计划,满足用户对货物需求的配送形式是( C ) A.分散配送 B.集中配送 C.共同配送 D.成套配送 9.使用最广泛、最普通的包装材料是(C ) A.塑料 B.木材 C.纸 D.金属 10.包装的首要功能是( B ) A.方便物流 B.保护商品 C.单元化 D.以上三项 都是 11.现代物流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C ) A.降低成本 B.提高作业效率 C.满足客户需求 D.取得利润 12.专门从事商品采购、短期储存、配货和送货业务的行业称为( C ) A.储运业 B.货代业 C.配送业 D.第三方物流业 13.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质是取代( C ) A.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 B.流通企业

2011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护理教育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00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说法最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是 A.扩大教育规模成为重点 B.增加教育投入成为重点 C.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D.改善教学设施成为重点 2.两名学生背诵同一篇文章,结果背诵次数多的那个学生记忆的内容最多,这种现象 称为 A.应用律 B.失用律 C.效果律 D.准备律 3.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无菌原则和成人注射技术后,可通过适当的转化,将这些技术应 用于儿科患者,这种转化称 A.知识的转化 B.信息的转化 C.一般原理的转化 D.特定技能的转化 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托尔曼 C.布鲁纳 D.斯金纳 5.即使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重现的现象称为 A.再认 B.再现 C.保持 D.识记 6.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客体上还是主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7.要使课程组织有成效必须符合的标准不包括... A.连续性 B.程序性 C.统合性 D.进步性 8.一般系统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贝塔朗菲 C.培浩泰勒 D.史点豪斯 9.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践阶段是指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10.采用讲授法讲课时,讲授速度主要与 A.教师对授课内容感兴趣程度有关 B.听课学生人数有关 C.授课时数有关 D.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11.影响授课计划制定的首要因素是 A.教师因素 B.题材因素 C.环境因素 D.学生因素 12.“着手进行讨论的能力”属于小组教学目的的 A.智力范畴 B.情感范畴 C.社会范畴 D.表达范畴 13.“为进行有目的的实验而组成的研究单位”在小组教学中称为 A.辅导小组 B.课题组 C.解决问题组 D.成对互助组 14.“学生在某一学院注册,在距家较近另一学院参加学习”属于开放式学习类型中的 A.学习班形式 B.地方体系 C.遥控体系 D.半合同体系 15.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的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A.模拟 B.旋转木马练习 C.演示 D.扮演角色 16.既简单、也不需要特殊场所和许多资料的教学技巧是 A.课堂提问 B.演示 C.旋转木马练习 D.角色扮演 17.临床教师的最基本技能是 A.教学技能 B.协调技能 C.护理实践技能 D.应急能力 18.影响临床学习环境的最主要因素是

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复试相关共23页word资料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地域系统及其空间结构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王恩涌等(第一版)、赵荣等(第二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人口地理学 2.农业地理学 3.工业地理学 4.城市地理学 5.语言地理学 6.宗教地理学 7.旅游地理学 8.政治地理学 9.行为地理学 也可粗略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四大部分 管治: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公共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从而获得共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 空间管治

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土地保护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 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用水 水土保持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37、如果问读了哪些书,哪些著作,哪些期刊,该怎么回答? 这个题目出现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当然是学校自己定的参考书目了,有的学校参考书目是自己编写的,如果你说看了某某大师的著作,就没有提到他们学校的,他们会怎么想? 38、问到你是如何看待某一本著作,或者期刊的,怎么回答?'这个和上个题目差不多,能写书的说明都不是等闲之辈,最好是中性回答,不带个人偏见,或者就书中的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如果导师刚好问到一个他不喜欢的著作或者那位作者,你却夸奖一番,估计就有问题了。+ 中山大学地学考研试题专区 中山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人文地理学)

2016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详解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20503)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全日制3年,弹性学制2-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随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编制和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质素、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需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专门知识,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与规划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和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创业能力,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能力目标 1.具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及经济法规等分析、经营管理能力; 2.具备一定的物流市场开发能力; 3.具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利用的基本能力; 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物流系统的基本活动环节; 4.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发展的动态。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

苦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素养; 2.初步掌握现代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具备系统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对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 4.具有商品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课程结构 1.必修课程 (1)基本素质类课程群(共10门,602学时) 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人文英华;计算机应用基础+语言;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素质类课程群(共6门,384学时) 经济学实务、经济法实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学原理技术、商品基础。 (3)岗位技能类课程群(共8门,576学时) 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基础会计、物流配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4)专业拓展类课程群(共2门,14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 2.选修课程 (1)公共人文选修课程(共18门,324学时) 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口语训练、现代实用礼仪、实用美学、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伦理学、实用文写作、创新策略与方法、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现场急救、摄影技术、美容化妆、法律与生活、营养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 (2)专业任选课程(共6门,216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商业公文写作、分销渠道管理、连锁经营管理 (二)主要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b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现代物流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A.降低成本 B.提高作业效率 C.满足顾客需要 D.取得利润 2.下列名称中除了______,与第三方物流的含义基本一致。( A.合同物流 B.全方位物流服务 C.综合物流 D.物流联盟 3.企业的顾客服务标准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______的影响。( A.少数顾客的特殊要求 B.竞争环境及行业传统 C.销售人员 D.企业的技术特征

4.对流运输又称( A.相向运输 B.迂回运输 C.重复运输 D.过远运输 5.如果库存系统没有连续的库存记录,可采用( A.双堆库存管理系统 B.定期库存系统 C.MRP系统 D.准时制 6.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策略,对供应商的数量要求是( A.越多越好 B.多,但不是越多越好 C.少数几家或1家 D.只能是1家 7.物流网络中,物流结点分散的优点是( A.所需要人力较少 B.土地成本下降 C.可以进行多品种配送

D.规模较小,利于运营 8.不属于集货中心主要功能的是( A.初级加工 B.运输包装 C.分送货物 D.货物储存 9.物流结点上所不能完成的物流功能是( A.仓储 B.运输 C.装卸 D.流通加工 10.中小型企业间通过合理分工和协商,制定统一的计划,满足用户对货物需求的配送形式是( A.分散配送 B.集中配送 C.共同配送 D.成套配送 11.包装的衬垫应防止容器物体移动并起到( A.减震作用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