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一次.碰上一对武术高强的苗族年轻夫妇,男的使用一根巨棒,女的使用一把宝剑。一场搏斗发生了.只见这对年轻的苗族夫妇,巨棒出手,顽石崩裂,宝剑出鞘,寒光闪闪,大战三天三夜.终于刺死了魔王,消除了大害。于是苗族先民们就剥下魔王的皮,蒙在一段空心的树干上,并应和着一片咚咚的鼓声做出各种象征除魔制胜的搏击动作.狂欢跳跃.从而创造了鼓舞的雏形。

(三)苗族鼓舞起源于汉朝

凌纯声.芮逸夫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说:”山左金石志、南阳汉画像录存诸书.均记载有汉代鼓舞图像、图赋,则汉代鼓舞,宛然在目。与今日红苗鼓舞极为相似。可见鼓舞有汉代传入苗中之说,十九可信”,等等。[1]以上三种解说都有其道理,但是由于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因无文字记载,起源于何时何地还有待考察。

二、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

苗族花鼓现已经成了一种艺术载体。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中写道: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的压迫.无以进展.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人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赛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神益于人身者,仅鼓一项。从石启贵先生对苗族鼓文化的注解不难看出.苗族迁居深山僻地,虽然摆脱战争的骚扰.但却陷人交往不便的生存境地。环境的变迁导致文化的变迁,鼓的功能在发生转变。鼓,现在已作为苗族民间社会的一种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重新发挥其社会功能。昔日的某些功能在隐退,它现在是以艺术的形式向人们演绎苗族人曾经的历史与生活,从“阵鼓催兵,农夫插秧,挖园种菜,美女梳妆.巧妇织纬”等苗族鼓舞的表演,我们可以洞见苗族进人深山老林后的生活场景及生命的存在方式。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两面鼓音色清越、圆润、爽心悦耳;四面鼓,是苗族花鼓鼓中之王。表演有四人,也有八人,场面气势磅薄,声音沉雄浑厚,惊心动魄;生活在腊尔山地区的苗族人民,一般在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邀客时都要表演花鼓舞。生活在腊尔山地区的苗族人民,一般在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邀客时都要表演花鼓。

苗族花鼓分为四个流派,即NhoI guib joud(呶贵州)、

Nhoi fux guangt(呶湖广)、Nhoi khad(呶佧) Nhoi ghueb zheat (呶怪崭)。虽然苗族各地花鼓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以击鼓而舞,或击鼓伴舞为主要特征。苗族花鼓表演两面鼓时,将鼓置于支架上,一人敲打鼓帮把握节奏,男女各一人相向对打鼓面,也可男女各二人对打;四面鼓的阵容则要大得多,四面都可以安排男女各二人对打,或者男女各四人搭配对打;节日盛会举行大型鼓舞表演时,设置若干个两面鼓、四面鼓,表演者可多达上千余人。场面上,鼓声抑扬顿挫,惊天动地,鼓椎飘带上下翻飞,五彩斑斓,令人精神振奋,心花怒放。

松桃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苗族花鼓先后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美国首都华盛顿建州10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洛阳国际第十二届牡丹花盛会等大型活动演出。1990年瓦窑(乡),1995年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之乡”。8月28日九点三十分,“黔江·铜仁民族文化走进重庆活动周”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隆重

开幕。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花鼓亮相开幕式,博得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和鼓掌。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青年观众,用流利的汉语描述说:松桃苗族花鼓演员手中的鼓槌有时轻落,有时疾起,鼓声时而低沉,时而激越。她们穿梭在花鼓周围,鼓音、鼓点、节奏、舞步,快慢协调,完美和谐。绕鼓换位,繁而不乱,行步击鼓,错落有致,运动自若。表演场面,恢宏壮观,姿态变换,酣畅淋漓,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雄壮浑厚的鼓点,幻化万千,优美的节拍让人如醉如痴。

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瓦窑村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1989年,苗族花鼓在中、苏、美、日四国艺术节的开幕式上登台表演,获得国外艺术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观众纷纷要求苗族演员们签名、合影,也激发许多新闻媒体和艺术研究部门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还以整版的篇幅介绍苗族花鼓。1994年,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

传统的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近几年来,根据松桃民族中学校长滕建勋的创意,经刘国松老师设计,由第六代鼓王龙求正及第七代鼓王龙云辉父子潜心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八面鼓。在世界尚属首创。鼓身直径五米,高一点一米,周长一十五米,是一个组合形式的大圆鼓,组合起来粗看是“八面鼓”,细看则是“十六面鼓”,需三十二人同时演奏。现在,松桃苗族花鼓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名录。自2002年以来,正大中学、松桃民族中学、三中、盘信中学、正大民族完小、官舟完小等学校把花鼓传统体育活动引进课堂,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聘请苗族鼓王龙云辉等一批专业的花鼓教师担任苗族花鼓教学,全县两千多名在校学生熟练掌握了花鼓一百多种套路。古老的苗族文化传统艺术有了可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它现在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人们的眼里。

三、苗族花鼓的体育价值

(一)与其他少数民族花鼓的动作结构比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祖国55个少数民族中花鼓活动归大部分少数民族所拥有,他们的表演活动形式不尽相同。秭归花鼓舞三人击乐,大锣、钹、马锣;唱腔为“开门调、端阳腔、小锣腔、大锣腔和车调子”五种。除大锣腔的曲式结构为上下腔外,均为一段体的曲式结构,曲调装饰音较多,每句落音倾于下滑,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舞蹈动作有“后踢步、绣花、整装、走步子、两步子、点蕊、麒凤翻身鹞、鹤立梢栖、双逗和扑蝶”,丑角后踢步。旦角“小脚女人”的步伐贯穿舞蹈的始终。彝族花鼓舞,舞蹈动作比较丰富,特别是腿部的动作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顿、甩收、跳、越、绕花、蹲转,崴膝等。再如双吸腿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膝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又别具一格的舞步。一直流传于豫苏鲁皖周边地区的梁园花鼓舞,在铿锵的花鼓铜鼓声中,演员们翻着跟头开场,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挥舞着翎子指挥串演,演员随着翎子和花鼓的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表演倒立行走、劈叉、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滑稽扮相、夸张动作,格外引人注目,博得阵阵掌声喝彩。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

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松桃县的苗族花鼓要求鼓手在表演时,都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因为从脚

到踝、膝、髓、肩、腕、头部协调配合。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协调,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四人绕鼓穿花,交错舞蹈,动作一致,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打鼓边者换打鼓面,击鼓面者换打鼓边。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八个人同舞,场面更大更热烈,且更富于变化,加上鼓槌上下翻飞,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二)苗族花鼓的健身、健心、社会适应价值

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体育人口的多少,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如何,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少数民族体育以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设施简单、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适应了少数民族人民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而增进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达到了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

黔东北松桃县的苗族花鼓是苗家人自娱自乐展现生活、劳动,抒发情感的健身活动。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一百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这些套路既有表现男子阳刚之美的,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的。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苗族花鼓动作的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一种全身性的健

身运动,能够使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要求鼓手在表演时,从脚到踝、膝、髓、肩、腕、头部协调配合。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刚柔并兼协调配合,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四人绕鼓穿花,交错舞蹈,动作一致,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打鼓边者换打鼓面,击鼓面者换打鼓边。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八个人同舞,场面更大更热烈,且更富于变化,加上鼓槌上下翻飞,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苗族鼓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利作用。苗族鼓舞是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花鼓动作,再现了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图画。苗族花鼓用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用不同的步伐表现不同的劳动动作、生活动作、武术动作等,这些动作常常运用于锻炼身体。苗族花鼓是一种融体育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长期进行花鼓的训练,还能增强体质,发展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常常参与人是非舞到汗流浃背不肯罢休,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健身的效果。大部分的花鼓动作都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它的动作汇极其丰富,步伐手式极为严谨,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种。生产型又叫劳动型,它将勤劳的苗家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粗犷健美的姿态分类有致的组合融于花鼓动作之中。所以,苗族花鼓对练习者的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艺术表现力有很好的锻炼价值。苗族花鼓适合不同的年龄阶层锻炼,

它的运动强度因套路而异,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能够对不同人群起到有氧锻炼的效果。丰富大众健身活动,服务社会,提高我国体育人口。

(三)苗族花鼓的表演价值

苗族花鼓是苗族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是人们休闲喜庆时最常用的娱乐方式,苗族人人会打鼓,它集武术、娱乐、舞蹈为一体。在各种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总要组织各种活动,此时,彩旗飘扬、鼓声震天。表演鼓舞穿节日盛装,服装色彩艳丽、耀眼夺目。一场鼓舞表演,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展演会,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苗族花鼓这朵民间文艺奇葩大放异彩,蜚声海内外,1982年至1986年,先后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鼓声回荡在内蒙、广西和新疆的天空;1987年至1988年先后随贵州省文化代表团到广州、西安、淄博、无锡、深圳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表演;1989年6月。参加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中、苏、日、德四国艺术节,鼓艺倾倒了大洋彼岸的观众;1989年8月,出席了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在1989年的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和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受到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1993年至1996年,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洛阳国际第十二届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演出。2009年11月6日,第九届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来自贵州、湖南、新疆、青海、内蒙、陕西、辽宁、云南等15个代表队参加表演。经过专家现场观看,大赛评委认真评选,贵州松桃苗族花鼓队、新疆龟兹歌舞团、河南开封市群艺馆、河北隆尧县千户营乡等八个代表队队获得“山花奖”,是这次大赛的最高奖项。专家介绍,鼓舞是我国比较古老鼓乐艺术,各个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鼓乐形式。松桃苗族花鼓鼓音、鼓点、节奏、舞步,快慢协调,完美和谐。表演时刻,绕鼓换位,繁而不乱,行步击鼓,错落有致,姿态优美,运动自若。表演场面,恢宏壮观,神态表现,淋漓尽致。因此,苗族花鼓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四)苗族花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

苗族花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来的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运动方式。我们要加以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延续不能单纯依靠保护“原生态自然”来维持,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文化的“传承”和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上。[2] 而且也是研究苗族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的丰富材料。

(五)苗族花鼓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开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苗族花鼓由于本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必然给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六)苗族花鼓的商业价值

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人文景观中,交通欠发达,经济水平极端低下的条件,正处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要枪抓机遇。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是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实施精品战略,建设“自然、健康、安全”生态旅游目的

地的重要年度。民族传统体育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和健身性又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提升其旅游的效果,创出更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热点。[4] 近几年来,松桃县着力发展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苗族花鼓、寨英滚龙、孟溪花灯、西门傩文化、苗族绝技、苗族服饰等传统民间文化,举办了具有特色的"四月八"苗族服饰展演和"苗族歌师"民间艺术大赛以及正月民歌大赛。形成了以“苗族花鼓为龙头,寨英滚龙、孟溪花灯、西门傩文化、苗族绝技、苗族服饰等传统民间文化为两翼”的文化经济体系。同时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产业。

四、苗族花鼓的传承及发展战略

苗族花鼓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是要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文化形态正是在行为之流中得到表达的”。格尔兹认为,文化形态并非静止的形态,而是一个流动的活的过程;并非一个孤立的形态,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体系。[5] 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寻求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苗族花鼓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的行为而得以延续,也主要表现为不断运动着的活态存在,所以凝聚在人身上的口传心授是文化传承的根本。[5] 为了传承苗族文化,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把花鼓带进了校园。传承是发展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一定要处理好发展和继承之间的关系。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地域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中的作用,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7] 当今世界诸多的现代体育项目大多都是来源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跨栏原是英国18世纪牧羊少年的追逐游戏,铅球是欧洲士兵掷炮弹的比赛,每个体育项目的发展都是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发展的过程。而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一百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它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动作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一种全身性的健身运动。所以应该科学挖掘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其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进行提炼、整理、改进,使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符合时代的精神与要求。要对其运动技术、方法、竞赛的形式和标准进行规范,使其符合当今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地普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符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要求与人们健身娱乐的需要,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以助力于全民健身,推向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达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价值的目的。

结论与建议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苗族花鼓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它是一项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动作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一种全身性的健身运动。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不要忽略了它的发展,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在尊重苗族民族同胞们的意愿,肯定苗族花鼓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的

基础上,应把“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方针。扬弃旧时代的尘埃,增加科学的成分,使使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强普及,服务社会,达到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对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传承和发展,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以及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是对苗族花传统体育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传承和发展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以上对策和建议,还要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官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以及苗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机构,[8] 制定苗族花鼓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发挥媒体传播和导向作用;配合苗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比赛活动,扩大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大力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空间,学校是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的潜在人群,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推广的重要纽带.发展学校传统体育,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建立和完善苗族花鼓的校本教材,明确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管理力度和师资力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一波、陈廷亮、咏梅.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1

[2] 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体育

社会科学(56-57)

[3] 赵冬刚.安塞腰鼓体育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6

[4] 赵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

苗王城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4(28)

[5] 龙文波.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动态传承——以花鼓舞鼓王为例[J]. 北京舞

蹈学院学报,2009.2

[6] 杨全辉、雷鸣.恩施土家族、苗族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6)6

[7] 姚重军编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2-125

[8] 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体育学刊,

2009.9(16)9

2

董茜.《论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J],2009.3(23)2

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1(2)8

李真.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怀化学院学报,2008.10(10)27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瓦窑地理位臵 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 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苗族的建筑特点

苗族的建筑特点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建筑。建筑正是民族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地域风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阶段点的综合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894万的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考察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类型、居住方式,以及在苗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吊脚楼。 一、苗族房屋建筑的特点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 1、简单易筑、就地取材。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苗族长期隐居深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少年来与众多新建筑手段和新材料使用较少关联。苗家起屋盖房,并不雇佣专业工程施工队,而是由房主聘请某个有经验的匠师牵头,亲友邻里共助的传统形式。前头的匠师,苗家称为掌墨师傅,那些得到“真传”有过硬“法术”,能与神沟通有“神性”的师傅最受欢迎。这些人并非专职,平时无木工活的时候,还是和所有苗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起屋盖房的时间一般选在秋后某个吉日,此时一方面是农闲,另一方面亦是秋后经济稍宽裕之时。其他参与帮忙者不计报酬,只要有较好的酒饭招待即可,体现了一家有事众手相帮的淳朴亲情乡情。建造时大量选用山区最易得到的竹木石料,采用轻巧灵活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就地取材简单易筑、又便于在经济条件更好时扩建续建,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又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选择。 2、住居山上、因地制宜。 苗族农民是由黄河流域大规模迁徙至长江流域,继而又大规模迁徙至大西南山区。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时光、严酷的条件下,整个苗族得以繁衍发展。在崇山峻岭中,一小片平坦的盆地、坝子或河谷都必须首先用于种植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据山结寨、住居山上是既智慧又必然的选择。苗寨最常见的干栏式半边楼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创造的建筑精华。除了悬崖峭壁,各种坡度的山地均可建造,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3、利用空间,满足基本功能需求。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松桃县概况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五、规划原则 任何的设计策划都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也的对本区域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它的特点,特别遵循下述原则。 1、注重资源保护 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为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本区域是一种经济行为,追求经济效益依然是它的最大的目标之一,否则它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决策是一个根本原则。具体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即将客源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以及市场的竞争情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根据本区的资源特色和规划项目来确定开发的时序、方向和规模: ●决定产品的类型、特色、规模、档次以保证销对路: ●决定服务设施开发建设的规模、类型和档次: 3、突出主题形象 这是我们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通过策划思想使自然景观、建筑、休闲娱乐形成的主题形象,而旅游区内从项目的取舍到建筑风格的选择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开展。 4、强化生态、地域文化特色 为游客提供一个充分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体验,使游客感受到地域文化所赋予的独特韵味的规划工作的一个核心思想,要达到这一点,旅游区内所有项目的设置都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一致,从旅游区整体氛围的营造到每个功能区的环境设计乃至建筑物与游乐设备的包装,处处都要体现出与自然的融合,在吸收、保留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表现出现代生态文明的活力。 5、阶段性开发。滚动式发展 考虑资金、人力、物力等因素,以及度假者的需求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土地使用计划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性开发原则就是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从全局出发,将开发分阶段进行,合理布局、规范标准、控制规模和档次。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6、区域资源整合 从旅游业的综合性、联动性、带动性等特征出发,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推进区域旅游综合开发利用,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内特色上互补、经济上互惠、经营上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社会环境整治等有集结合起来共同营造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7、和谐社会发展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 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松桃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

松桃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 松桃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2001年2月22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1年5月25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根据2011年3月5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1年9月27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松桃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镇管理,建设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镇,是指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以及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其他建制镇。 本条例所称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建成区及城镇发展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条例所称城镇管理,是指对城镇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市场和交通秩序等的管理。 第三条在自治县县城和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城镇规划和建设,应当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条件、民族特点、历史现状及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民族文物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五条城镇建设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管理。 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县辖区内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自治县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协同做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城镇管理工作,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所在地城镇管理工作。 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城镇维护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截留。 鼓励县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市政公用设施,谁投资,谁受益,有偿使用。 第七条自治县、镇人民政府对在城镇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管理 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总体规划,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在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各项详细规划,分别由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按照规定报批后实施。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 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1年7月日调查地点: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 尊敬的受访人: 您好!我们是大学学院《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的此次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状况,您是我们从众多人中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挑选出来的被访问者,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您对问卷中的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也不必署名,调查获得的资料只作研究之用,请您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看法,不必有任何顾虑。谢谢合作! 被调查人: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业: 家庭地址(或工作单位): 1、你会说苗语吗? A、会; B、会一点 C、不会(请注明原因) 2、你是否会唱苗歌?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3、你是否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4、节日期间,你会用苗语喊老祖宗或叫魂吗? A、会 B、不会 C、不会,但今后要学 D、没有必要学 5、你认为苗族芦笙师、歌师等苗族艺人有文化吗? A、有,那才是苗族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或代表人 B、没有,那些人也算有文化的话,我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C、看你怎么理解文化的概念 6、你尊重芦笙师、歌师等民间艺人吗?苗学会是否有必要为苗族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并帮助有计划地向政府申报民间艺人名录? A、尊重;非常有必要 B、谢谢但没有必要 C、不值得尊重就不必要了 D、无所谓,与我无关 7、在公众场合看到芦笙师或歌师们对歌、跳芦笙舞等,你怎么感觉呢? A、感到由衷的高兴 B、没感觉 C、亲切且尊重 D、丢脸 8、在苗族生活中能没有芦笙师吗?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2715208345.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江流域保护条例(2019)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江流域保护条例(2019)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江流域保护条例》已经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9年2月27日通过,经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9年5月31日批准,现予以公告。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9年6月6日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江流域保护条例 (2019年2月27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9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松江流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松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松江流域,是指自治县境内松江干流及其支流汇水面积的水域和陆域。松江干流是指松江自发源地梵净山东麓冷水溪镇桐子坪村两河口至迓驾镇石头村长老坟河段,主要支流是指平头司河、坪南河、谢家河、易家河、乜道河、南门河、镇江河等河流。 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松江流域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松江流域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编制、实施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及配套保护规划。 松江流域内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及配套保护规划做好本区域内松江流域保护的具体工作。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并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划定出境断面。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松江流域水资源、河道的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林业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松江流域保护相关工作。 鼓励村寨、社区将松江流域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村(居)民保护和改善松江流域生态环境。

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的探讨

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及其内涵,剖析苗族服饰文化现状、传承的意义、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传承;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新事物不断涌现,人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世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苗族服饰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承和发展中同样面临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族服饰文化是我们面临的迫切的问题。 一、南苗族服饰概述 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是黔东南苗族人民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苗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用品,更是苗族人民的象征和标志,蕴含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苗族服饰雍容华贵,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是民族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服饰之一,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一)苗族服饰种类;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多种工艺综合使用,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主要分为 1、长裙类:裙长至踝关节处,包括西江式、施洞式、凯堂式,主要分布在以西江式为代表的巴拉河流域一带,以及都柳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以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相邻地区巴拉河周围一线为主要分布区,人口有近35万。 2、中裙类:裙长在小腿以上膝关节以下,主要有舟溪式、谷陇式、柳川式、久仰式、摆贝式、滚仲式、芭沙式等等;主要还是以清水江流域,包括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雷山、台江、剑河、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市,人口最多,约130 万, 3、短裙类:裙长至膝盖以上,最短的裙长仅15厘米。主要有桃江式、两汪式、久敢式等。主要分布在雷公山、月亮山,雷山的大塘、桃江、达地,丹寨的排调、雅灰,榕江的兴华、八开、两汪,剑河的久仰,台江的方召、南宫乡等乡镇。总人口约15万; (二)苗族服饰的内涵;

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