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2212156106.html,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作者:管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乡土题材油画是我国美术创作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创

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一些代表作品对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主要风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乡土题材油画;产生;风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27-01

乡土题材油画,即艺术家通过对乡村人物、农村景色的描绘,来体现其对某一地域、某一类人物的情感。乡土题材油画并不是简单的对油画创作题材进行拓展和创新,也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寄托,该类油画的产生与发展,不但推动着我国油画领域的不断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记载作用。

一、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产生原因

乡土题材油画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成为我国画坛的主流,并至今在不断发展的中国画坛中保持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家政策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这为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2)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无论是市民还农民均对“乡土”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而乡土题材油画以反应乡村生活为主,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3)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作品贴近现实,反应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积极思考的问题,乡土题材油画应运而生,成为拉近艺术与现实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主要风格

(一)古典主义风格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风格以造型真实、生动、准确见长。这一绘画风格在我国油画领域得到推崇和创新,在油画创作中应用普遍。将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应用于乡土题材油画,使得我国乡土题材油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在众多擅长乡土题材油画的画家中,王沂东的作品最具古典主义风格。王沂东出生于山水秀丽的沂蒙山区,其画作中传达着对家乡山、水、人的赞美之情。擅长以金、白、黑、红等色彩的对比与渗透,和精准生动的造型来含蓄地展现秀丽地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淳朴美。他的作品画面纯净而和谐,凝重而不死板,是古典主义风格创新应用的典范。

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农民图式

中国当代油画的农民图式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以农民为主题的当代油画创作,分析不同艺术家表现的农民形象,因其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农民形象因时代的变迁产生相应的变化,因而不同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有所差异,但都饱含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 作者首先从当代艺术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分析乡土艺术,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乡土艺术表现的是在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农民,表现了他们的纯净富足的精神世界;其次以忻东旺、徐唯辛画笔中农民工形象为代表,表现了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工,原有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其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再次分析艺术家从农民的某种特质中,将农民形象符号化,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承载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函。 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当下以农民为题材的油画创作状态,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字:乡土、农民、农民工、符号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的油画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原有的“苏派”模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艺术去政治化,更体现艺术的人文观注。其中一部分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了当下普通百姓图式。 中国的农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民这一角色,因社会的变迁,其社会地位与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是一个有着超级人口的

大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大部分农民从原来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象潮水一样涌向城市,满足了外资、独资、私营等等企业急需的劳动力,也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但城乡的差距却越来越来大,贫富分化严重。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的改变,精神状态也同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画笔记录当下农民图式的艺术家有罗中立、王宏剑、忻东旺、徐唯辛、段建伟等等。 一、乡土农民 乡土油画的兴起,离不开艺术家罗中立,其油画作品《父亲》,是从伤痕艺术到乡土艺术转折标志。父亲这个图式也是代表着当时亲历文革,历经磨难的一位普通老百姓,同时具有明显时代的铬印。 罗中立留学回来后,其风格发生很大改变,原来作品中的超写实手法不见了,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当下的纯朴的巴蜀农民生活,但仔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父亲》有着必然联系,他由原来表现一个个体到表现一个群体,同样是巴蜀农民,其看似原生态的表现手法,但这种手法更有力的表现了大巴山的农民特点,尽管油画作品《灯光系列》、《农忙时节》等很多作品中,都有裸体形象,在作品《红五月》有性的成分,但表现得那么纯净,那么自然。其关注的是大巴山的农民生活,记录其生活的多个细节,表现了大巴山的农民丰富的田园生活,突显其富足富精神生活,大巴山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少有的一片净土。 著名艺术家王宏剑,其众多的创作中,如《黄河花园》、《官庄塬》、《黄河古驿》等作品,题材来源于黄河流域的农民,其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表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勤劳善良的本质。艺术家通过画笔生动的记录了当下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的状态。 当代呈现乡土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很多,有美籍画家李自健的作品,其作品表现是儿时的农村,记录了那时的人与物,同时也充满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美术教程:中国油画发展史

美术教程:中国油画发展史 中国的油画最早出现在棺椁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文献所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用“油”绘画的历史。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 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其中一幅 “木美人”作品,虽历时五百年,仍依稀可见画风的古朴厚重。 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 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 (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西文化大冲撞,民间的画坊、画 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因为画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养 也有限,使他们的作品未能进入文化的高层次,形成一个独立的新文化。 清末维新变法后,很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 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 ﹑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潘玉良﹑庞薰琹﹑常书鸿﹑吴 大羽﹑唐一禾﹑陈抱一﹑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 丁衍庸等。 这些人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如1911 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 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 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 风眠);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 1928年 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林风眠任院长)等。 这个时期的主要三个画派分别为:写实派(徐悲鸿);新画派 (林风眠﹑刘海粟);现代派(庞薰琹)。 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油画家颠沛流离。国难当头,很多油画家用绘画作武器,反映战事,

传统文化对当代油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油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明的沉淀,在当代社会仍然焕 发出无穷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当代油画有机地融合了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为当代油画创作增添 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油画中的表现 (一)以水墨的形式书写色彩现代绘画艺术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用笔 墨和油彩表现出来,其中水墨画蕴含了儒家和道家的精神,追求探寻 创作者个体的情感世界。中国当代油画中使用中国水墨画中所特有的 符号和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油画的积极影响。即使中国画 有工笔部分,其手法和效果同油画也较为相似,但从综合空间感、透 视法则和阴影描写等方面来看,现代油画显得更为“科学”。能够说 中国画所探寻的是对意境的营造,而油画则更注重在二维层面上表现 出富于立体感的物体,其中解剖学和光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从传统的 角度出发,现代油画承继了埃及和希腊的圆雕式的美,而中国的水墨 画则是在笔墨交错之间承载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飘逸灵动、似真似幻的 音乐美。油画在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油画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一直在碰撞和交流着,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将中西合璧 作为艺术实践的基本课题,吸收西方绘画的知识和经验,开创出中国 油画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主题选择,还是油彩使用方式,他们所描 绘出的图画无不彰显着中国式的审美情趣。林风眠受印象主义影响较大,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融入油画之中,作品里看到东方元素的活跃,尤其是对“雾气”的描画,表现出传统山水画留白的趣味。在弱 化光影和体积等西画元素之后,油画超脱刻板的空间束缚,将水墨元 素移植到了他的油画作品中,达到了“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 笔写实、为物传神”的效果,表现出中国传统美术的意蕴。 当代油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将中国书法中的水墨与油画中的色彩相结合,创作中追求轻快透明的色彩表现,将油画颜料稀释,以灵动而有韵律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油画艺术精神中国文化精神与形式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自油画传入中国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在几代画家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方的油画在中国经历了从过去的学习模仿到今天的融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引人关注的是有许多的画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力图将东方的精神操合进西方的表现形式,以期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油画语言。 从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上,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即尽管还不能与西方几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相比,但我国油画家的写实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由此使人产生了一个焦虑,如果画得与照片一样,那么油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油画布上的彩色喷绘已经流行的情况下,一些油画形式(比如写实手法)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确实令人生疑。现在的全国油画展就如一个照片临摹展,艺术的学术价值荡然无存。上个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声称绘画(油画)死了,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因为西方社会先进于我们,现在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当下图像获得的廉价性和快捷性,就绘画的写实功能来说其发展的空间确实越来越小,使得以写实为目的的油画必然淡出艺术圈,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油画作为一门有着多元化取向与选择

的艺术语言,在数码影像取代了它的写实功能以后,它能更积极地向另外的空间发展。如果说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争论要画中国的油画还是要画地道的“油画”的话,现在似乎可以很明确地断言,所谓“地道的油画”,即西方写实性油画,在人类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已经毫无出路了。如果还要想把“油画”保留在艺术圈,油画家不想被定性为“手艺人”而是艺术家的话,那么改革不可避免。 其实,在西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一直有大批艺术家想将它纳人中国文化的努力,减弱西方油画对现实的模仿功能来突出它的艺术性。一些独辟蹊径的中国艺术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注人油画的尝试。 一、从油画传入中国的过程看国人改造油画的努力 西方油画是随传教士的文化传教活动传人中国的,油画传人中国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经澳门转人广东肇庆时,带来了一批圣像油画,这也是有史记载的西方油画首次进人中国。明末清初更多的有绘画才能的西方传教士陆续进人中国,如利玛窦、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潘廷璋等,将油画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明代油画的发展已出现中西绘画融合的倾向,一些用油画颜料绘制的肖像如在澳门发现的(明代武将像》,画家就以中国式的线条勾勒外形。现遗存的明末期间绘制的澳门圣母雪地殿小教堂天主教圣经故事壁画,也用中国画勾线技法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2212156106.html, 关于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研究 作者:管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乡土题材油画是我国美术创作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创 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一些代表作品对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主要风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乡土题材油画;产生;风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27-01 乡土题材油画,即艺术家通过对乡村人物、农村景色的描绘,来体现其对某一地域、某一类人物的情感。乡土题材油画并不是简单的对油画创作题材进行拓展和创新,也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寄托,该类油画的产生与发展,不但推动着我国油画领域的不断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记载作用。 一、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产生原因 乡土题材油画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成为我国画坛的主流,并至今在不断发展的中国画坛中保持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家政策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这为乡土题材油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2)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无论是市民还农民均对“乡土”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而乡土题材油画以反应乡村生活为主,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3)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作品贴近现实,反应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积极思考的问题,乡土题材油画应运而生,成为拉近艺术与现实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乡土题材油画的主要风格 (一)古典主义风格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风格以造型真实、生动、准确见长。这一绘画风格在我国油画领域得到推崇和创新,在油画创作中应用普遍。将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应用于乡土题材油画,使得我国乡土题材油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在众多擅长乡土题材油画的画家中,王沂东的作品最具古典主义风格。王沂东出生于山水秀丽的沂蒙山区,其画作中传达着对家乡山、水、人的赞美之情。擅长以金、白、黑、红等色彩的对比与渗透,和精准生动的造型来含蓄地展现秀丽地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淳朴美。他的作品画面纯净而和谐,凝重而不死板,是古典主义风格创新应用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教案 木引小学罗彩秀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本文从学生熟悉的现代历史知识入手,从文化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的碰撞及渗透的现实这个角度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的三种美术类型:传统、西化、融合进行阐述。 2、中国传统文化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前提下,美术方面呈现出了三种类型(传统、西化、融合),在面对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应该尊重多元,走近多元发现多元的价值。 设计依据:高中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情景中,不断突破个体的狭隘审美经验,形成开放和宽容的多元文化审美观念,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背景,把握中国美术的三个发展取向——传统、融合、西化,区别不同取向的特点及其代表画家、作品。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取向作品的鉴赏,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取向的作品,结合自己的体验用美术术语分析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 (1)、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学会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基础上尊重多元,感受多元。(2)、体验和感受不同取向的美术作品,发现不同取向美术作品的价值。 (3)、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1、中国近代美术产生不同取向的背景、特点。 2、学会鉴赏不同取向的代表画家,学会鉴赏他们的作品了解其特点。 3、传统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4、西方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活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课堂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情景]: 师: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大陆,也有来自海上。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若有永恒,为何人有限而天地独无穷,若有不朽为何心中烈火敌不过强暴的风,为何世间有一物能做到无尽永恒与不朽。那便是艺术。任世间万物流转,时间洗礼,她巍然不动,光芒越盛。 若谈艺术,中华传统艺术必定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不提的。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因此,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下面我们就从绘画方面谈一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第一、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潮。看问题要找根源。我们要探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就要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思潮开始分析。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中外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突出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门艺术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仅仅从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思潮,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等等。西方古典油画的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

刻画深入。 由于在17世纪,欧洲普遍信奉天主教,追求,西方古典油画的素材也大多是源于圣经或基督故事,画法也讲究写实,客观。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影响,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艺术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民族艺术气派和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意境、虚实、气韵、文质、含蓄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艺术背景下发展转变而来的。由于艺术风格的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 因此,丰子恺说:“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透视与构图(表现手法)。所谓透视,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中国传统绘画是不重视透视的,而西方古典油画要力求写实,因此极注重透视。在描绘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力求逼真。而且很注重背景,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 其背景为室内或 野外。画面全部填 涂,不留空白。就 像著名的达芬奇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油画最早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400多年前。中国油画的历史,一般认定是从“五四”前后李叔同、李铁夫、林 风眠等大批艺术青年的留学风潮算起。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36),代表性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等人。二是艰难坚守阶段(1937—1949),代表性画家有徐悲鸿等人。三是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6),代表性画家有董希文等人。四是自觉构建期阶段(1977—2015),代表性画家有罗中立等人。一百多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油画的思想、观念、风格、技法等明显地表达出不同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下民族化的过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经典油画作品。 1、自画像李叔同1911年布面油彩60.6x45.5cm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这幅画是李叔同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该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等,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是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9月29日27岁时,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1911年3月毕业。毕业后偕日妻回国,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2、音乐家李铁夫1918年布面油画68×56cm 李铁夫(1869-1952),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艺术大师,革命家。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07年在英国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3年入美国纽约美术大学,1914年获铜像雕刻学冠军。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赴欧美学习并取得较高成就者。1930年由美归国,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

【摘要】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的旋律。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所谓“妙”就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中国油画家

中国油画家-靳尚谊 1934年12月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作品有《十二月会议》、《塔吉克新娘》、《瞿秋白》等。论著《素描的步骤和方法》等。 作品参加历届重要的全国美展,多次出国展出。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藏。 艺术风格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靳尚谊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深为海内外收藏家所注目。从《塔吉克新娘》之后,靳尚谊力求恢复古典艺术的朴素、庄严以及自我形式的完善。《瞿秋白》、《彭丽媛肖像》、《兰衣少女》,这些带有肖像画特征的作品对内在、含蓄、质朴、纯洁的情感表现是画家的初衷。同时,对体积感的注重,使他更多地借助于侧光加强形象的明暗对比,尽量把形体中琐碎和多余的部分摈弃,使形象既单纯又丰富。色彩上他也注意色块的对比,强调整体而强烈的艺术效果。《果实》、《三个塔吉克少女》画面充溢着单纯、宁静和无限亲切,而严格的写实技巧、和谐沉稳的色彩效果、精微的画面呈现出画家成熟的气质。令人感兴趣的还在于画面空间处理的改观。原先对于装饰趣味的强调造成了空间感的压抑,人物形象后面往往紧贴着一个平面背景。《三个塔吉克少女》、《果实》的背景虽仍具某种装饰性,但墙壁上的窗洞以及叶片间的空隙已形成了作品的景深。对空间感受的兴趣,在作品《窗下》中表现得更为深入。真实空间的达成,减弱肖像画的成分,令形象处于更为自然的状态,而由于逆光产生的一种柔和、恬静、淡雅的调子,意想不到地给画作涂抹上一层抒情的格调。作品《医生》已经突破肖像画原有的涵量,并展现靳尚谊的另一种尝试:即以古典风的形式关注现代社会的可能性,为了表现这种思维,靳尚谊选择医生这一形象,并利用大的块面、方形的造型,使整个形象严肃、深沉、饱满并富有很强的力度。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论文关键词:油画艺术精神中国文化精神与形式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自油画传入中国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在几代画家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方的油画在中国经历了从过去的学习模仿到今天的融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引人关注的是有许多的画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力图将东方的精神操合进西方的表现形式,以期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油画语言。 从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上,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即尽管还不能与西方几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相比,但我国油画家的写实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由此使人产生了一个焦虑,如果画得与照片一样,那么油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油画布上的彩色喷绘已经流行的情况下,一些油画形式(比如写实手法)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确实令人生疑。现在的全国油画展就如一个照片临摹展,艺术的学术价值荡然无存。上个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声称绘画(油画)死了,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因为西方社会先进于我们,现在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当下图像获得的廉价性和快捷性,就绘画的写实功能来说其发展的空间确实越来越小,使得以写实为目的的油画必然淡出艺术圈,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油画作为一门有着多元化取向与选择

的艺术语言,在数码影像取代了它的写实功能以后,它能更积极地向另外的空间发展。如果说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争论要画中国的油画还是要画地道的“油画”的话,现在似乎可以很明确地断言,所谓“地道的油画”,即西方写实性油画,在人类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已经毫无出路了。如果还要想把“油画”保留在艺术圈,油画家不想被定性为“手艺人”而是艺术家的话,那么改革不可避免。 其实,在西方油画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一直有大批艺术家想将它纳人中国文化的努力,减弱西方油画对现实的模仿功能来突出它的艺术性。一些独辟蹊径的中国艺术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注人油画的尝试。 一、从油画传入中国的过程看国人改造油画的努力 西方油画是随传教士的文化传教活动传人中国的,油画传人中国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经澳门转人广东肇庆时,带来了一批圣像油画,这也是有史记载的西方油画首次进人中国。明末清初更多的有绘画才能的西方传教士陆续进人中国,如利玛窦、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潘廷璋等,将油画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明代油画的发展已出现中西绘画融合的倾向,一些用油画颜料绘制的肖像如在澳门发现的(明代武将像》,画家就以中国式的线条勾勒外形。现遗存的明末期间绘制的澳门圣母雪地殿小教堂天主教圣经故事壁画,也用中国画勾线技法

高三作文素材——绘画艺术类(一)

高三作文素材——绘画艺术类(一) 张大千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地国画大师,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其中,“三分天事,七分人事”.他地画中每团色彩每根线条都飘逸着聪慧地天分,而要表现出隐约不定地“天分”,是他每天地“不作画无法入眠”地繁重功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画艺精进,年少轻狂地他用临摹地石涛作品卖钱,罗振玉,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他地“顾客”.齐白石因此对他闭门不见,至今也没人敢断言博物馆内地石涛作品有多少出自张大千之手,“假石涛”成了他抹不掉地少年丑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这之后,他去了敦煌,三个月地考察变为三年,他不断临摹敦煌壁画,成为首位以中国文化意识读懂敦煌地画家,他在盛唐艺术里找回了千年前地雍容自信,晤对了一个完整地东方色彩体系,他在水墨山水里与古人对话,面壁敦煌,吐纳古今,师法造化,以天分和时代地文化意识促使他地画风走出石涛,走出明清,经宋元进入隋唐五代,在灾难深重地年代里延续了中国文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接受“文艺为政治服务”,他在外流浪三十年,在卢浮宫开画展,与毕加索对话,成了历史性地东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地见证者,但这样地名声并不能阻挡他思乡地愁苦,“还乡无日恋乡深,岁岁相逢不敢梦”是他地感叹,《庐山图》是他用一年又七个月谱写地“思乡曲”,在古松和峰峦中神游别离了三十年地故乡,曲终人去,便再没有遗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高三()班林益洋 一、地位、成就、评价 )陈寅恪:“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笔画,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辟一新境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天分和时代以示促使画风走出石涛,走出明清,经宋元而登入隋唐五代在灾难深重地年代里延脉了中国文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思想、名言 )从前有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事”这句话我却报端反对,应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 )我今后无论到哪,都会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 )不热爱大自然怎画得出参天地大树,没有开阔地心胸怎画得出雄伟壮丽地山河. 三、生平经历、事例 )年,北平沦陷,张大千被日本人扣留,日本人想利用他地名气粉饰所谓地“东亚共荣”.更谋夺他珍藏地古书画.说客请他地作品展在颐和园永传后世,他说:“什么永传后世,我如上当就要遗臭万年.”他托家人把二十四箱宝物从北京晕往上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张大千子自画像》松针表现风从古刮来,主干从左往右倾斜,表现一种力与抗争. )抗日战争期间,画不完地画,写不完地字.勤奋升华了天分,两年间,花了一千余幅山水、花卉. )二哥张善子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地元老,带他画画,出佛门领回家,言传身教,提携,介绍,扶持. )张大千地画每团色彩,每笔线条,都让人感到其中飘逸着聪慧地天分,而要表现出这隐约不定地天分,则是他每天数倍于天分地繁重功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

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 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

相关文档